僅需 200 元的 Smart Air 真的能實現如宣稱的「清除室內 90% PM2.5」的效果嗎,原理是什麼?

Base 在北京的創業項目 Smart Air 在 Hacker News 被熱議中:Smart Air | Hacker News

Smart Air(http://smartairfilters.com)宣稱通過僅需 200 元的 DIY Kit 即可達到「remove more than 90% of the PM2.5 in your room」的效果,這是真的嗎?原理是什麼?


我先給大家講個笑話吧:

今天上午我為了增加學識,誤加入到一個博士群里。

見到有一個人提問:一滴水從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體下來,砸到人會不會砸傷或砸死?

群里一下就熱鬧起來,各種公式,各種假設,各種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討論,足足討論了近一個小時。

這時,我默默的問了一句:你們沒有淋過雨嗎??? 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靜...... 然後,然後我就被踢出群了。

我分析下樓主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這種自製的凈化器是否有效?

2:這種200元的自製品和品牌的專業空氣凈化器相比,能力是否真的如宣傳中的那麼神?

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所以為了解決這一年多的爭論,並為了讓各類DIY選手有個參考,特別做了一次真實實驗。

我在smart air 的淘寶店裡購買了他們的機器和濾網。這裡有個小意外,因為正值北京開APEC會議,重量較重的「大炮」從北京發不出來,所以我在淘寶上購買了燦坤8103同款風扇,但HEPA濾網還是用的smart air 的。這對實驗不影響。

這是購買後的實拍圖,後面的機器是在CADR實驗室中等待測試的機器。對比下,感覺風扇萌萌的。。。。

我們先測試下這兩款風扇加HEPA濾網開到最大檔後的出風量。

大炮的出風速是:0.87米/秒;

風扇的出風速是:0.26米/秒;

使用的風速儀為:【德國德圖】testo 405-V1

網傳的用帶風扇的風速儀測不出風來是因為敏感度不高的原因。

我們再看下HEPA濾網:

1:HEPA濾網是採用的PET+PP的複合濾紙,這種紙比傳統的PP濾紙阻力更小,是空氣凈化器中常用的濾紙材料。

2:濾紙的膠線間距比較寬,採用間隔式過膠,這種方式做出來的產品通風量會比較高,但缺點是HEPA產品會相對較軟,挺度會差一點。這也是廠家比較專業的一種做法,贊一個。

好了,下面開始實驗。

我們這次實驗的是專門針對空氣凈化器凈化PM2.5能力的CADR實驗。CADR在百度百科中的說明:

CADR:(潔凈空氣輸出比率)是美國家電製造商協會(AHAM)按照嚴格的測試標準進行測試得出的空氣凈化器輸出潔凈空氣的比率。CADR數值越高,則表示凈化器的凈化效能越高。

就好比空調中的「匹數」,匹數越大,製冷能力越強。空氣凈化器也是一樣的,CADR值200cfm的要比100cfm的凈化能力要強。

實驗環境:

AHAM標準1008立方英尺實驗倉

主要實驗儀器:

TIS 8530 粉塵測試儀(機器有點老,不過還算準)

煙霧:紅塔山香煙(發生煙粒徑在0.1~1.0微米之間,這個我有用塵埃粒子計數器測試過)

實驗時間:20分鐘,每一分鐘記錄一次數據。

實驗標準:ANSI/AHAM AC-1-2006 (標準在網路上有下載,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

OK,為了不讓本文不枯燥,我們就不上傳過多專業性的東西,更多的是實物實驗圖片和數據對比。

小風扇的凈化數據:

「大炮」的凈化數據:

總結:

1:風扇由於通風量太小(出風口風速只有0.26米/秒),所以測試出來的數據回彈率極高,導致最終連CADR數據都計算不出來。

2:「大炮」相對於風扇來說,凈化能力要稍好一點,曲線也平穩一點。但最終的CADR值也只有55cfm。適用面積只有8平方,相當於只能在廁所中使用。

我仔細看了smart air 的數據曲線,其實他們並沒有說謊,但是他們轉換了視線。

一台凈化器的好壞並不只是看它的總凈化效率,而是凈化速度。

這裡我打個我們讀書的時候做過的一個「傻帽」問題,一個進水口進水,一個出水口排水,問這個池子里的水什麼時候排完?

同樣速度的進水口進水,不同大小管子的排水孔,大的排水孔肯定比小排水孔排得快些,但他們可能是一樣的,為什麼呢?因為smart air 的實驗環境是把進水口堵住,在一個密閉的環境中凈化8個小時,總的PM2.5的量是一樣的,但一台好的凈化器可能10分鐘就凈化到97%,然後一直保持這個數值(因為空氣中的微粒不可能100%凈化完全的)。而大炮可能要1個小時才能達到97%。雖然它們的百分率是一樣的,但速度卻差了很多。

所以smart air 的自製凈化器只適用於密閉的小空間使用,如果又想開窗進點新鮮空氣,又想降低室內PM2.5,是不太現實的。

如果晚上在卧室睡覺,把它放在床頭應該還是適用的,如果你能忍受它的噪音的話。


寫了這麼多,希望對大家對空氣凈化器有新的了解,說實話,空氣凈化器在國外已經有30年左右的歷史,但是在國內是近幾年才興起的。很多商家為了商業價值,製造出很多唬頭,至使凈化器環境良莠不齊,普通消費者上當受騙,花費錢財倒是小事,但損害健康就不值了。


這裡我總結下購買的幾點意見:

現在的凈化器技術基本上已經成熟,因為國外成熟的市場環境中就兩種:

1:HEPA技術。

2:靜電除塵技術。

其它的技術基本上作用非常微小,比如負離子,雖然讓人感覺空氣清新了,但它對除PM2.5是很有限的。還有臭氧,臭氧基本上要達到能「殺死人」的濃度後就能殺菌了,低濃度基本沒有作用。

對了,使用靜電除塵技術的凈化器基本上都會產生臭氧,所以一定要挑選有帶除臭氧濾網的靜電除塵凈化器。


好累,以上信息如果錯誤,歡迎拍磚,謝謝!


刷完了這麼多技術貼。許多細節描述已經很到位了。排名比較靠前的幾個回答已經基本解釋了空氣凈化領域和HEPA技術的許多問題。

但是作為一名一線凈化諮詢人員,我很多時候覺得比較難過。因為在許多時候,即便技術革新了,濾網加厚了,風扇更強力了,我服務的家庭的室內空氣質量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或者說並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穩定的潔凈環境。原因非常多,但大部分時候的主要原因有三點:

1. 用戶本身的生活習慣有待改進。比如說,我曾經看過許多家用戶開著N台凈化器同時又開著窗。稍微有點背景知識的朋友都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但實際上,真的有非常多的家庭是這樣的!!!在我們解釋了正負壓這樣的基本知識之後,屋主還是覺得只要凈化器夠多,聲音夠大(真的有人會這麼覺得),開窗是沒問題的。每當此時,我的內心真的是崩潰的...

2. 家裝結構有待改善。這裡的家裝結構細節許多,不展開說了。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大家比較能理解的就是密封性能。許多家庭的窗戶密封性非常糟糕,嚴重影響凈化效果。一些居住在別墅的朋友由於車庫、地下室、大面積落地窗結構等許多細節都造成了密封性差。在這樣的室內,我一般都不會問屋主究竟用什麼凈化器。我都會在檢測密封性後先出具房屋密封性能休整方案。花一點點心思和錢,就能大幅度提高很貴的凈化器的效果,為什麼不做呢?

3. 許多凈化器號稱同時具備檢測功能,但實際上檢測設備硬體應當是第三方的且能夠移動的。因為在凈化器的出風口、遠離凈化器的角落、窗戶口的凈化效果想想也應該不會一樣的。但這些簡單的道理大部分用戶是不明白的。幫助用戶正確理解如何衡量室內凈化效果是我們這類室內凈化服務人員的工作核心。但許多家庭並不理解,總是希望一台機器能夠幫助他們高枕無憂,再也不用擔心霧霾什麼的了。

簡單來說,除開做室內健康空氣基本知識的普及,我衡量一個家庭室內空氣凈化的主要標準就是兩個。通俗地來說就是凈化效率和穩定性能。1. 當屋主開門、開窗後室內外空氣對流之後,再次室內外隔離後,屋內的凈化硬體需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把屋內的空氣質量凈化到健康標準。2. 24小時和一周7日家庭室內空氣質量的監測曲線是怎麼樣的,是否有明顯的峰谷,是什麼原因造成。

室內空氣凈化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領域,完全不僅僅是硬體而已。碰到過許多有意思的案例,幫用戶解決問題的過程像是解題。歡迎和業內行家討論。


原先的回答是寫給潛在消費者的。自從創始人出來後答題性質就變了。現大幅更新答案。原答案保留在最下面。

首先,Smart Air在其官方網站上的術語使用極其不當。PM2.5有其嚴格的學術和政策標準定義,即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顆粒物。正因其粒徑的特殊性,能夠被人吸入肺部並存留,造成較大的公共健康危害。經過大眾傳媒傳播後,PM2.5這個名詞為普通民眾所知,並不存在其他被廣泛接受的定義。然而,Smart Air團隊在其網站上為自己測量的直徑2.5微米及以上的懸浮顆粒物標註PM2.5,相應的給直徑0.5微米及以上的懸浮顆粒物標註PM.5,並在宣傳中持續用這兩個名詞代指其測量的非PM2.5及非PM.5顆粒,無論其動機如何,都已經給缺乏相關專業知識的消費者造成誤導。並且在不斷經人指出後毫無改變,還以大顆粒物也有健康危害,粒徑大的花粉會引起過敏等理由為自己開脫,進一步誤導消費者。

PM2.5對健康的危害性,很大程度上由於其能夠入肺,且其所含的有害物質如重金屬和硫酸銨顆粒等進一步進入血液,造成心血管疾病、癌症、胎兒畸形。這和較大的顆粒物甚至花粉致過敏的機理和危害完全不同。不能隨意混淆。

由於創始人長期迴避這一定義上的問題,從未更改這些名詞,我無法給這種行為和態度予以「理解」「鼓勵」和「溫和提議」。

其次,Smart Air對於去除效率的測試十分不嚴謹。具體體現在:

  1. 並沒有測量真正的PM2.5或PM.5
  2. 未同時測量室內外的同類PM(只是拿戶外的PM2.5和室內的非PM2.5或非PM.5比較)
  3. 測量儀器放在風扇對角線處,看似離得遠,實際和風的流向一致,無法證明其對整個房間空氣的有效性
  4. 未測試僅開風扇不安裝過濾裝備時的PM濃度,無法排除開啟風扇對儀器測量能力的影響,無法證明其過濾設備的效用。

再次,Smart Air使用的設備並未連續運轉超過2個月,無從判斷其生命周期。從而也就無法證明其相對於正規廠商出售的空氣凈化機更具經濟性。

另外,如Osborn Yang所指出的,Smart Air的空氣凈化設備需要3個小時才能將其所測試的PM濃度降至穩定值,說明對空氣的更新效率不夠,很容易被短暫的開門開窗大幅影響室內空氣質量。

最後,本人在美國從事環境諮詢工作,客戶均為美國的污染氣體排放企業或機構。不賣任何家庭使用的空氣凈化器或檢測設備,不為任何個人和家庭提供相關諮詢服務,和中國的任一空氣凈化裝置企業無利益相關。但我承認,這個問題中涉及到的Smart Air觸怒了我。因為身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我不能容忍一個嚴肅的科學定義被某些不論出於利益還是好玩,還是以為自己很有創造力的人拿來隨意篡改並以此誤導公眾。身為以PM2.5健康危害為博士研究課題的前科研工作者,我不能容忍一些人不論是出於無知還是迴避,拿花粉的過敏來和PM2.5健康危害相提並論。作為一個希望為中國民眾身體健康出力的中國人,我不能容忍已生活在高污染環境中的中國人,被一些不論是出於利益還是不負責任,還是純粹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的人,無謂地被騙去金錢卻不能改善健康。如果說之前我寫答案的時候還是僅僅覺得Smart Air只是不懂裝懂的話,從創始人的回答和一次次回應中我只看到了偽裝在善良動機和友善態度下的自大與傲慢。如果你們認為自己真的是為公眾利益服務,你們的設備真的比市面上的空氣凈化裝置更具性價比,請做下面幾件事,別再怪我說不給建設性意見:

  1. 改掉所有官方發表言論和圖表中的偽PM2.5和偽PM.5,如實寫上:比PM2.5更大的顆粒物和比PM.5更大的顆粒物,並公開致歉以消除之前的誤導影響
  2. 使用真正的PM2.5測試設備來測量PM2.5濃度數值。
  3. 在不安裝任何過濾裝置,僅用風扇吹風的情況下測量室內PM2.5數值的變化並進行比較
  4. 儀器不能放置在風扇的對面,必須放置在風不能直接到達的地方。
  5. 24小時連續開啟設備,連續記錄濃度變化至少三個月。

=========以下為之前的回答========
看到Smart Air創始人的回復,我這個回答已經不完全適用於他們現在改進過的描述了。在此留個記錄好了。我不是個喜歡諷刺別人拉仇恨的人。但是這個答案我不會刪,我只想說,如果你們測的不是PM2.5,就不要寫你們去除了多少PM2.5。到目前為止,你們所有的測試,都還沒有測到真正的PM2.5。剩下的,看Osborn Yang的答案吧。
====================
好奇地看了一下差點瘋了:

縱軸是什麼?Particles 2.5 microns and above per .01 cubic feet.

哦……

等一下!百度百科怎麼說的來著:
細顆粒物_百度百科
PM2.5: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 2.5 μm (微米)的顆粒物

我的英文壞掉了嗎?Above是小於等於的意思嗎???還是說:他們測的是所有除了PM2.5以外的顆粒物?!

我不禁大為好奇:他們用的是什麼儀器?
Particle Counting

Counting! Counting! 這是在數顆粒物的個數,不是質量啊大哥!PM2.5的標準是以微克每立方米定的啊!
(他們是不是用電風扇把大的顆粒物吹成小的了,所以大的顆粒物數量就下降了……)

我很願意相信他們的東西是有效果的,畢竟數量也算是一種量度不是么?數量大的肯定比數量小的污染要重不是么?哦,這裡還有一個說明: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our methodology? If you』re a data nerd like us, click here for the full methodology.

我來點點看……

他們也意識到了自己用的是Number而不是……等一下!
Volume???

你們沒考慮Volume(體積), 那麼per .01 cubic feet算什麼?!你們的儀器是測的單位體積的顆粒物數量而大使館儀器測的是單位體積的質量,這種最基本的事實究竟整個team裡面有沒有人搞清楚了?!

======================恢復神智的分割線=========================
其實,要說這種設備完全沒有用是不可能的。房間里多放幾個人,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肺過濾掉一定的PM2.5嘛(哈……哈……)。普通空調也能過濾掉一部分PM2.5. 但是說明裡所謂的實驗實在是太雷人了(上面解釋過了)。

即使他們真的測的是PM2.5的質量濃度,為了證明PM2.5的降低確實是過濾器的功勞,他們應該在同樣的實驗環境中只放風扇不放過濾器作為對照才能說明問題。再有,他們在PM2.5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中沒有和室外濃度做過任何的比較。也許室外PM2.5濃度本身就在降低(這個實驗據說是overnight做的,一般來說晚上PM2.5濃度本來就會低)。還有重要的一點:說明中最長的實驗也僅僅做了8小時。極端點說,如果8小時後這個設備就失去效用,那麼它的cost就是每8小時200元,這未必比所謂的「昂貴過濾器」更划算。你該不會想每天花200元買一個新的過濾器吧?

要做一個總結的話實在太傷人了。諸君自己做結論吧……


微博過來的看官們:
這兩天因為微博上的傳播出現了一些微博上過來的流量,這些同學怕是沒什麼興趣看我寫的這個亂糟糟的一大篇的,我簡單的把結論放在最上面給大家參考。這個結論就是:

「就算在不考慮風扇葉片數,不考慮過濾效率的差異,不考慮空氣循環的區別,一個Blueair 503頂4個Smart Air,考慮以上因素之後大概相當於多少個,這個就沒法算了,相互制約的條件太多,只有靠測試才能知道。這個測試不是靠簡單的一個手持儀器在家裡就可以完成的。」

這是我在下面進行的一些簡單估計,去掉了很多Smart Air的缺點沒有考慮在內,實際情況應該是更糟糕的。我想這是很多人想要的答案。
另一個不太具體的答案:
這個Smart Air不過是另一個廉價的三無產品罷了,只不過套上了DIY的光環,套上了V大博士(心理學博士有什麼關係嗎。。。)的光環,套上了數據公開(捲紙寫滿就得滿分么)的光環而已。選擇性能低一些的廉價產品當然沒問題,硬說這是個高大上的打破行業黑幕的DIY就想多了。
如果真的有興趣看看那條轉自WEmaker的微博有什麼問題,下面這些文字大概會浪費你半個小時的時間,見諒。
------------------------------為了微博過來的同學更新的分割線---------------------------------------
我又回來更新了,今天沒有什麼新的空氣凈化知識,更新的原因是這樣一條微博:新浪微博註冊,然後今何在的一句話(今何在的微博|新浪微博)點醒了我,我才意識到為什麼這個不管是166塊錢還是200塊錢的東西為什麼可以傳播這麼廣。這句話就是:笨人花錢,聰明人動腦。這句話是包括我在內的太多人的優越感的來源了。所以大家會覺得這個我可以自己搞,我聰明,我不用花錢,讓那些臭傻子去花大頭錢買東西吧。手機我不要買蘋果的,因為蘋果暴利,我要用小米,咖啡我不要喝星巴克的,因為星巴克暴利,我要喝雀巢速溶等等。通過讓用戶動手來節約成本並讓利消費者的成功案例當然是有的,宜家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用戶自行組裝為宜家的低價貢獻很大,但是宜家節約的成本並不是組裝那一點點人工成本,而是大量的物流和倉儲的成本,宜家牛逼的地方主要並不在於可以自行組裝,而是可以把各種傢具都裝進一個個一般大小的扁盒子。所以說想自己動手節約成本來降低價格,只是一個美麗的幻想罷了。組裝的成本在硬體成本中只是非常低的一部分,真的覺得商家會因為節約了這個大概只佔硬體成本不到10%的成本,就能夠讓出大量的利潤空間實在是有點太樸素了。畢竟我們作為用戶,受過再多的專業訓練,也是很難和富士康血汗工廠裡面的工人比拼熟練程度或者和現代生產中的流水線來比效率的。又或者,你的時薪還比不上那些辛苦的工人嗎?

--------------------------------------14年第一次更新的分割線---------------------------------------
今天閑的蛋疼去看smart air官網,看完發現自己還真的是蛋疼了。。。。。
他們還真的開發了第二個產品,空氣炮。。。價格來到了450塊。。。
性能呢,為了推銷這個新的產品,把原來的那個200塊的黑粗翔來了。。。。看下面這張圖:

左邊是原來的產品,右邊是新產品,怎麼樣,看起來新產品是不是有點瞬間清除空氣中顆粒物的意思,可是左邊英語寫的很清楚,這測試是在一個一平米的廁所裡面進行的。。。。睡覺好歹還要三尺寬呢。。。。
國內建築舉架普遍在2.5米左右,一平米大概是2.5立方的空間,但是這個空間裡面還不全是空氣,因為還有好多東西在裡面,一個人,馬桶,洗漱的柜子,測試的儀器,被測試的那個產品等等,再加上廁所裡面要做防水,搞不好還有吊頂,所以裡面真正的空氣可能也就是2立方米左右。。。。對應下面的Blueair 503的數據,風量765m^3/h,循環2立方米的空氣需要多久呢,理論值9.4秒,就算考慮到折損的部分,算時間加倍,20秒就結束戰鬥了,不過這種測試我們確實沒做過,因為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那麼Smart air產品用了多久呢,被自己黑粗翔的老產品用了24分鐘(第15分鐘到第39分鐘),新產品用了五分鐘(第15分鐘到第20分鐘)。
人家也做了大一點房間的測試,參照下圖:

可是這個測試仍然只是濾網效率的測試,都說了是HEPA濾網的話,這個測試就還是沒有意義的。
另外一個有貓膩兒的地方,先看這張圖:

這是他們前面測試的圖,注意縱軸的標註,從20000開始的,而整個降低是一個逐漸放緩的過程,再回去看上面第一張廁所測試圖,從60000開始的,把整個下面的曲線都相應的就壓平了。而且顆粒多清除的速率當然快,標準測試的初始濃度是有嚴格規定的。。。。而國標當中的室內空氣質量是按照mg/m^3規定的,數值是0.15,參見http://www.nbepb.gov.cn/UploadFiles/lan2/200575164539953.pdf
簡單的計算了一下,如果假定所有顆粒都是PM2.5來計算,0.15mg/m^3對應的每0.01立方碼的計數在4700左右,如果假定所有顆粒都是PM10來計算的話,計數應該在73左右,再大一點的顆粒這個數值會更小。由此可見,真正有用的並不是前面從60000到5000左右這部分,而是接下來繼續怎麼樣這部分,而濃度越低,清除的速度越緩慢,因為越來越難以捕捉越來越稀薄的顆粒。就像不及格到及格很容易,到80分可能也不難,但是到90多分到100分就非常困難了。

從這次產品更新開始,誰再說Smart Air不是一個商業項目,就實在沒法溝通了。商業項目的話,我建議貴公司還是註冊一下的好,現在註冊的門檻也非常低了,不然哪天真的出了什麼問題,可惜了這麼好的出發點。
剛才又跑去看淘寶店的評價:

發貨好快~周六一大早收到,立馬開用。真的用了才知道空氣質量多差!一天就變黑圈了
只有是聲音有點偏大,放在卧室外面,卧室里都能聽見,所以晚上不開,白天開著。
必須長期使用!!
goo.gl/oMFy3P 這是知乎的連接,考慮到正面反饋比較多,有專業認識,我們就買來試一試。人體感受覺得跟其他家用凈化器相比噪音略大;濾網有部分使用不到,因為風扇是圓形的。200元肯定是值得的。
聲音很大,但是確實有作用。一個小時以後的確覺得空氣不一樣了,好評!
不錯,就是聲音稍微有點大
looks good. fan could be a bit more quiet. can"t sleep with it ON in the same room.
東西不錯,就是過濾網塑料味兒太重了!
聲音太大。。吹了兩天,過濾器上都黑乎乎的,估計屋子裡灰塵太多。

已經賣出去不少了,但是有實際內容的評價中大部分都涉及到噪音很大的問題,看來之前的擔心還是真的。而且濾網質量也出了問題。。。。顆粒過濾掉了,可揮發有機物又上去了。。。。甚至有用戶說晚上沒法開,睡覺太吵了。可是同學們,在家呆的時間裡,少說一半時間都是晚上睡覺吧。。。。睡覺就得關掉就沒意思了啊。。。。
然後上面那個放在卧室外面用的同學,空氣凈化器多牛逼都沒有一拖三的功能,只能是哪裡不會點哪裡,沒別的辦法。。。。
----------------------------------------手賤又更新了。。。。-------------------------------------

查了一下數據,這次我們用數字說話。
Blueair 503這款機器,風量在765m^3/h,測試出來的CADR實測值將近500。CADR值肯定小於風量的原因是濾網並不會移除所有的顆粒,而且凈化器吸入的也不一定是最髒的空氣,所以並不是所用的風量都用來把最髒的空氣轉化成最乾淨的空氣了。由此可見影響CADR的三個因素:風量,過濾效率,空氣循環。
那麼這款DIY的凈化器的風量是多少呢?我查找了一下這個僅售58元的美的台扇,發現它用的是一個23厘米葉片,三片,25W的風扇。按照標註的能效值0.82,可以算出來空跑的理論風量是0.82*60*25=1230m^3/h,看起來很大吧,但是問題沒有這麼簡單。加上濾網之後,濾網的風阻就會顯著的減少風量,大約減少多少呢,還真能算。先看這裡:HEPA_百度百科,其中涉及到HEPA濾網風阻的數據,我們不知道Smart Air用的是什麼材質的濾網,取一個中間值大概在50Pa左右。現在的問題就是這個風扇在50Pa下的風量是多大。每一種風扇都可以有一個風量對應風阻的曲線,但是由於不知道美的這個風扇使用的風機的具體型號,沒法查這個曲線,但是沒關係,我們可以類比:

這個圖中的紅線是一個23cm直徑,5片葉片,25W的風扇的曲線。那麼在50Pa下,風量大概就是200m^3/h左右,不過,這個曲線對應的風扇的價格可就不止58這麼便宜了,至少要添一個零。姑且算美的的這款風扇業界良心,雖然其設計用途不是對抗風阻,但是仍然可以在風阻較高的情況下有很好的性能,無視少了兩片葉片,達到了200m^3/h的風量,這樣的話,為了達到和Blueair 503同樣的風量,需要大概四台這個DIY的機器。
且慢,還有另外兩個因素,過濾效率和空氣循環。Blueair 503的過濾效率在99.97%,HEPA濾網的過濾效率按照標準算99.7%,看起來沒差多少,實則不然,99.97%的過濾效率意味著排出的潔凈空氣中殘餘顆粒佔總顆粒的0.03%,而99.7%排出的顆粒則有0.3%,這一下子就差了10倍。
至於空氣循環,Blueair 503的出風口在機箱的兩側和頂端,三個方向出風,而這個DIY的產品就是個風扇,指哪打哪兒而已。
另外,關於那個美的風扇,以下是亞馬遜鏈接:美的台式轉頁扇KYT23-3-廚具,評價大家自己看就好了。
所以,就算在不考慮風扇葉片數,不考慮過濾效率的差異,不考慮空氣循環的區別,一個Blueair 503頂4個Smart Air,考慮以上因素之後大概相當於多少個,這個就沒法算了,相互制約的條件太多,只有靠測試才能知道。這個測試不是靠簡單的一個手持儀器在家裡就可以完成的。
當然,就算是4個Smart Air,也不過800塊錢而已嘛,還是便宜好多。但是,四個這傢伙的功率就要在100W,大約比Blueair的最高功率高出來50W(Blueair並不推薦大家常年在最高功率使用凈化器),每天就是多消耗1.2度電。好的,我不在乎環境污染,我就要便宜,這筆錢放在賬單里一年就是0.48*1.2*365=210.24,想省錢的同學們這筆錢也別忘了算進來。可是等等,這個美的風扇也有兩檔呢,我們也可以降低功耗,上面曲線圖中的藍線就是那個風扇在10W功率下的曲線,在風阻50Pa的時候,基本已經斷氣了。更何況好的風扇除了可以抵抗更大的風阻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低速下可以維持風量,這個顯然美的的這個風扇也未必能達到上圖曲線中的表現。這樣就需要更多的風扇加入進來。
濾網壽命又是一筆,他們的測試數據還沒有出來,沒法比較,但是肯定還是要算。
最終折騰下來,可能選這個DIY的風扇仍然是便宜一些的,可是最重要的問題是:你想在你的房間里擺&>4個風扇對著吹么。

------------------------------再次更新的分割線------------------------------

剛才又看了一下他們的測試,有這樣兩個問題:
第一,按照他們的數據,運行了三個小時才實現了顯著的空氣凈化結果。而標準的CADR測試只有20分鐘的運行時間。中間差的這兩個多小時重要麼?非常重要。室內環境是一個動態系統,如果你三個小時才能凈化室內空氣的話,期間比如開門進來一個人,打掃了一下房間,開窗通了一下風,一個胖子一屁股坐在沙發上,等等這些行為都會讓你從零開始,這樣的產品恐怕只有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才有用吧,還得是睡覺比較老實的用戶,翻身一次又完了。哦不對,晚上睡覺的時候個東西恐怕有點太吵了。
第二,CADR的測試有非常嚴格的標準,連作為塵源的香煙品牌都是固定的。其中特別重要的在他們的測試當中沒有的東西是:自然衰減這部分沒有計算在內,這個其他人也提到了,另一個是檢測的探頭,絕對絕對不可以對著空氣凈化器的出風口,畢竟大家不是把嘴對著出風口喘氣的,而網站上說風扇和測試器是對角放置的,這非常非常的不正確,並不僅僅是一個距離的問題,而是方向的問題。我們做空氣凈化器的時候還要想盡辦法讓氣流不會干擾人們的正常生活,誰也不想成天被一個風扇吹在臉上不是么。另外在他的圖表當中還有一些數據不連貫的部分,這些就不知道為什麼了。

現在不推薦大家考慮他們的產品是因為這東西不好用。我並不反對市場上出現一些低價產品,更不反對大家考慮購買低價產品,我自己也一樣。但是如果大家花錢買了,就一定要確保買回來的東西是有效果的,不然多便宜都是虧了,對身體的傷害更是沒法計算的。如果Smart Air能一直走下去,出品了通過了各種檢測的空氣凈化器,符合標準,具有應該有的性能,到時候再購買也不遲。

-----------------------------------------上面是更新-------------------------------------------------

神棍又來了。上次就回答了這個問題DIY 成本僅 166 元的空氣凈化器,凈化效果如何?,只可惜大家還是願意相信自己發現了一個行業黑幕,然後可以自己動手做一些廉價的東西。要是真能這麼便宜地搞定,早就有人做了。
打個比方,不管你往一個有魚在攪混水的髒水缸裡面滴多乾淨的水,缸里仍然是一缸髒水。所以你需要迅速的加入大量的清水,才能讓缸里的水乾淨一些。所以重點不僅僅是輸入的水有多乾淨,能多快的輸入清水也非常重要。而這個Smart Air的問題就在於,他只告訴你輸入的水特別乾淨,但是不告訴你輸入的速度。而輸入速度,往往是空氣凈化器最貴的部分。
這個東西的問題不在於測試是否嚴謹,而在於這個東西原理上就不可能好用,而他的測試就是通過測一些沒用的東西來忽悠人的障眼法。雖然濾網是類似的規格,但是不意味著有相同的性能。室內空氣並不是一個靜態的系統,室內有很多的灰塵源,所以空氣凈化器需要的是持續不斷的提供清潔空氣,所以凈化速度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200塊錢想拿到一個風量足夠的風機是根本不可能的。
衡量空氣凈化器性能主要不是靠過濾效率這個指標的,而是通過CADRCADR值_百度百科這個指標來衡量的,現在相關行業標準也已經出台,呼吸健康畢竟不是小事,只能希望大家謹慎選購。如果真的從他們這裡買東西的話,200塊就算被騙掉了。本來以為他們就是自己做做玩兒的,結果現在這種東西都敢拉出來賣錢了,實在看不下去了。

附上次的回答:
---------------------------------------------------------------------------------------

今天刷的時候看到這個問題,作為空氣凈化這個行業的新人,我終於等到我也能回答問題的時候了。

如果想看一句話的回答的話,就是這個空氣凈化器肯定可以用,也肯定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好不好用,肯定不好用。

首先,我不贊同Thomas的回答,對於他的測試結果我也持懷疑態度。打個比方說,他的測試相當於拿了一個諾基亞1110和一個iPhone 5s比開機速度,然後說因為諾基亞開機比較快,所以諾基亞是一個比蘋果更好用的手機品牌。

那麼空氣凈化器的性能可不可以靠譜的衡量呢?當然有。

首先你要確定想去除的是空氣中的什麼,從而確定需要什麼樣的過濾技術。是異味(可揮發有機物),還是灰塵,或者細菌等等。如果是當下最流行的PM2.5的話,那麼就是指對於灰塵顆粒的去除,這也是這裡提到的HEPA濾網的功能。如果是去除異味的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附加一層活性炭濾網,如果是殺菌的話,其實HEPA濾網就足夠了,那些紫外線,二氧化鈦什麼的純粹是忽悠人的(這兩樣要是都能到殺菌的強度,那這屋裡也就基本殺得什麼都不剩了)。比如我們現在把範圍限定為灰塵顆粒,去除方法是HEPA濾網,那麼衡量濾網好壞的標準是什麼呢,其一,大家最熟悉的過濾效率,所謂99%以上的過濾效率這些指的就是這個,當然每個效率都需要對應一個相應的顆粒尺寸,比如我們Blueair在做的產品,大部分可以做到對0.1μm的顆粒去除率99.97%。大家可能會覺得99.97%只不過比99%多了不到1%而已嘛,但是需要比較的其實是剩餘的&<0.03%或者&<1%,這樣就有大約30倍的差異。另一個衡量濾網好壞的標準就是濾網的阻力,很容易理解氣流通過濾網會受到一些阻力,這個阻力當然是越小越好,但是問題就在於阻力小就需要濾網比較鬆散,相應的濾網的過濾效率就會受到影響。但是過於緊密的濾網會增大阻力,從而降低氣流,就需要更大的風扇來達到相同的效果,這樣功耗,尺寸,噪音等等方面會更難控制。最後一個就是濾網的容塵能力,就是單位面積的濾網可以容納多少灰塵而不影響其性能。這個性能決定的是你多久需要換濾網。這些都是濾網的衡量標準。所以過濾效率只是衡量濾網的一個方面。

第二個衡量空氣凈化器的標準就是單位時間內可以處理多少空氣,也就是氣流大小,一般單位是m^3/h,這個是選擇空氣凈化器的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按照標準,為了空氣凈化器可以起作用,需要空氣凈化器在一個小時內把房間內的空氣循環5次,這樣的話就是一個簡單的數學計算了,房間面積*房間舉架高度*5就是你需要的氣流大小。這也是Thomas的試驗中非常不正確的一個地方,他的房間大小和相應的空氣凈化器未必匹配,所以實驗結果其實是沒有可比性的。

第三個比較重要的是功耗。空氣凈化器不是微波爐,每天可能轉十分鐘最多了,空氣凈化器是要始終運轉的。所以耗電這部分成本還是比較高的。使用空氣凈化器的成本分成購買這個一次性的投入,以及運行的成本,比如電費和換濾網的費用等等。

第四個比較重要的是噪音。前面說過了空氣凈化器是全天運轉的,所以它的噪音會一直存在。尤其很多人會在卧室裡面放空氣凈化器,這個噪音的大小非常關鍵。別人家的我不是很知道,Blueair的空氣凈化器一般是要把一米處低速噪音控制在20幾30dB的,在這個數值,我們做測試的時候需要屏氣,不然的話會非常大的干擾測試結果。全速噪音一般控制在50dB左右,聽起來差不多就是台式機全力散熱的聲音。如果這個做不好的話,就算除塵性能不錯也不能說是一款好產品。

第五個是包括體積在內的外觀這個方面。空氣凈化器是要放在房間裡面的,還不能塞在角落或者蓋起來,所以好看一點也蠻重要的。另外,空氣凈化器雖然可能感覺就是一個空殼,但是這個體積至少得有個台式機機箱大小,再小就是騙人了。

前面說了這麼多需要考察的方面,那麼有沒有一個數字可以用來衡量空氣凈化器的性能呢?還真有。叫CADR,Clean Air Delivery Rate。解釋一下就是單位時間內可以提供多少乾淨空氣。為什麼這個指標才是重要的呢?因為室內環境雖然相對穩定,但是並不是一個靜態的環境,舉例說,你的走動,你坐到沙發上這些動作,或者這兩天大家在說的中式烹飪都會極大的提升空氣中顆粒含量。所以一個空氣凈化器需要持續不斷的提供潔凈空氣,而不是一次性的把空氣弄的非常乾淨。這也是Thomas實驗沒有意義的另一個原因。

關於如何測試CADR,現在國內終於有了一個標準,《室內空氣凈化器凈化性能評價要求》,這個標準是上海市環境保護工業行業協會以及上海市環境保護工業行業協會空氣凈化設備專業委員於2013年4月8日發布的,我在網上簡單的搜了一下,沒有找到全文,大家可以自己動手找一下。這是一個測試標準,講的是怎樣衡量一款空氣凈化機產品的性能好壞,其中包括各種測試要求。比如在多大的房間裡面,什麼樣的溫度,什麼樣的灰塵源,灰塵源放在哪,凈化機放在哪,探頭放在哪,用多少時間,如何計算等等細節,這些標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控制變數,確保這些測試是可重複可控的,Thomas的測試在這些方面實在是很難令人信服,因為這些變數都是很難在普通房間里控制的,所以做這些測試需要在專門的實驗室中的密封艙中進行。在這個測試中,Blueair的400系列是測試中表現最好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只把400系列送去測試了。

現在大家明白我為什麼說Thomas的實驗相當於用諾記和蘋果的開機速度來衡量手機好不好用了,因為他實驗中測量的東西第一不嚴謹,第二用的指標沒有用。另外,衡量能耗或者價格的標準,一般都是CADR/W以及CADR/CNY,並不是Thomas用的那個百分比/CNY這種沒意義的數字。

說了這麼多,為什麼題主說的那個DIY凈化器不好用呢,第一,58塊錢的風扇風量會很低,加上一個濾網會更低,這樣其實很難有效的去除房間內的灰塵,不過確實是可以凈化出風口那個區域的空氣,但是CADR值會非常低。第二,噪音應該是個問題,大家可以把自家風扇堵住聽聽聲音,好多時候噪音會變大一些。第三,這貨也太丑了。

盧鋒的回答裡面有一些事實錯誤,PM2.5指的是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等於2.5μm的灰塵。所以能過濾到0.3μm的灰塵的話,的確是可以過濾PM2.5的。而過濾到0.1μm已經足夠了,我記得我之前讀過一篇文章說低於這個尺寸對於人體的影響其實就很小了(筆者註:這裡的數字有問題,0.1μm的微粒對人體仍然是有害的,但是0.1μm並不是最難過濾的顆粒,因為這部分顆粒會受到分子間力以及電場力的明顯影響,容易吸附在濾網上,對人體影響不大的顆粒應該是0.01μm之下,文獻找不到了,大家一看一過就好,不是重點)。另外他說的必須的幾步其實更多的是不同的去除方式,而不是任何空氣凈化器都需要的步驟,只要CADR滿足房間尺寸的需求,就足夠好了。

空氣凈化器這個東西,大部分時候還是一分錢一分貨的,大家購買的時候一定要分清哪些是噱頭,哪些是真正重要的指標,基本上需要考察的就是你要去除的是什麼成分,以及足夠大的CADR數值。CADR的數字也不是越大越好的,足夠就好,畢竟CADR都是拿錢買的。比如Thomas做的那個降到零的測試,就是個最常見的噱頭,我們為了宣傳也做過類似的測試,用的機器是Blueair Sense,測試的結果是在0.1μm這個直徑數值到0。所以Thomas那個測試結果真的談不上什麼很出色的表現。

前面看到有人在評論裡面說會把PM2.5再吹起來,這個也不是很準確,灰塵小到這個程度,基本上就不大會沉降到地上了。

另外Thomas在評論中也犯了這個PM2.5是什麼的錯誤,PM10是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等於10μm的微粒,PM2.5是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等於2.5μm的微粒,這個大家都不用查文獻,百度百科都夠了。大於等於10 或者2.5是個啥我就不懂了。

另一個事實錯誤是Blueair使用的不是HEPA,而是我們專利的HEPA Silent技術,具有更高的過濾效率和更低的空氣阻力。至於活性炭濾網也不是所有機器都有的,所以我覺得Thomas可能並沒有真正的考察過各種市場上有的產品,做出來看起來那麼專業的結果,測試過程實在是不太講究。

DIY做一個好用的空氣凈化器還很便宜這種事看起來簡直太划算了,還順便發現了一個行業黑幕,實在是太棒了,但是一般這種事都不太會是真的,不是么。

畢竟,我苦逼兮兮的學這麼久工程,不是為了坑錢來著。


-------------------評論的分割線-----------------

評論不能超過1000字,我也沒想著超啊。。。。

盧鋒,紫外線那個主要是如果想起到理想的作用,需要高強度長時間的照射,高強度和長時間都不大做得到,尤其是高強度。我記得小時候上學有一陣是班裡有好幾例水痘,而且還在擴散,於是校醫搬出來一個巨大的紫外線燈(不過那會也小,那會覺得巨大可能就是一個正常燈管差不多),趁著我們出去的時候開一會,開的時候是不能進人的,我哥們兒不信邪,隔著玻璃盯著燈看了一會,告訴我眼睛不舒服了好久,我感覺那層玻璃救了他。所以我覺得有些空氣凈化器裡面一個萌萌的LED什麼的就真的是坑人的。

那個檢測報告是有的,我只是見過,所以有沒有公開信息我就不知道了。
循環5次是標準的數值,做到8次的也不少,其實多少次就是看消費者自己選多大的數了。「潔凈度」也是個相對的概念,畢竟不是要搞個無菌室什麼的。無節制的累加這個數字有點浪費錢,土豪的話無所謂了。
0.1μm那個檢測就是說起來玩的,我們自己人都知道那個沒啥用,所以其實也不大有你要的那些信息可以公開,更多的其實就是個演示而不是檢測,如果覺得檢測不可靠的話,忽視就是了,本就無所謂。有時候客戶非要看,我們就得演示。有一次日本客戶非要看Blueair Sense有多結實,把面板從一人多高摔在地上沒壞不行,鎚子砸一砸沒壞不行,機器踢倒,上面站一個壯小伙都不行,非要看到底怎麼能搞壞,最後是拿鎚子全力砸下去,第二下也不是第三下的時候才砸開,為了客戶這樣的演示多了,都沒啥科學依據,看著好玩罷了。

Windias,濾網推薦的更換時間是六個月,沒有那麼快了。而且濾網可以用多久全看你可以承受多少的性能降低。
噪音控制的方法很多,用更安靜的風扇,做結構設計,等等,Honeywell也不完全是純風機,Honeywell也有電濾網的產品,那些產品一般可以做到97%的去除率,但是會產生一定的臭氧,主要問題就是這個。Blueair採用的那個HEPA Silence專利我在這就不詳細講了,但是測試結果是臭氧含量不升反降。
價格這個,貴是貴了一些,一方面是產品定位問題,另一方面這個東西真的是花錢才有好產品的,我前一陣做原型用的一個風扇,就一個最普通的小風扇就3000多。。。那風扇貌似就是用在一些機型上的。具體的我就不知道了,知道應該也不能說。
IQair和Honeywell的價格我不大方便評論,大家自己看就好了。

Thomas,這樣我就理解了,那麼這樣的問題就是那個PM2.5的數值其實科學上講是PM100-PM2.5的值,不過這不重要,因為數值降低可以證明濾網起到了作用,但是仍然這個檢測不能說明這個DIY空氣凈化器比較好用,因為測試項目不能反應空氣凈化器性能。

songbird44關於價格問題,那是營銷那伙人在搞,我一個研發小兵是沒什麼發言權的。不過一個基本規律就是商品定價和成本無關。從高中政治學的東西說是供需關係決定價格,從我的粗淺理解是給客戶創造了多少價值就可以賣多少錢。而且我簡單的在亞馬遜上看了一下,英國亞馬遜和國內亞馬遜Blueair差不多一個價,美帝的價格也許低一些,不過那部分應該是稅的差異了。在瑞典總部這邊,Blueair一樣是這個價格。所以翻倍賣這個至少在Blueair是不太存在的,價格也許有差異,但是不會那麼懸殊就是了。順帶提一句某品牌暴利咖啡的事情,如果售價和原料成本差異巨大,那隻能說明人家賣的不僅僅是咖啡,不管是上網,還是聊天,或者高逼格,如果你覺得這些東西值得付錢的話,那麼就會花錢在這些地方坐一坐,這時候花錢買到的東西就不是一杯咖啡而已了。也就是某品牌圍繞著咖啡為你創造了很多價值,這些價值當然可以賣錢。空氣凈化器同理。你買到的不是一堆拼在一起的零件,而是很安靜很節能的獲得了一個房間的乾淨空氣,並且這個乾淨空氣不會過期。為了這個你打算付多少錢呢?
至於Honeywell,還是不要打擊競爭對手了,只能說他們有不同的營銷策略吧。
美帝的空氣凈化器市場蠻大,最蛋疼的部分就是他們的英制單位。。。。跑題了

利益相關:筆者供職於Blueair AB


從微博第一眼看他們的產品,我是覺得點子不錯,但懷疑整個房間的過濾能力,而且普通人是無法準確判斷什麼時候換過濾網的。再看官網後發現做出空氣炮,開了淘寶網店,這已經是個創業性質的商業行為了。

從營銷的角度上看,smart air 很好的利用相當一部分國人對於空氣凈化器的心態,那就是他們並不真正了解pm 2.5,也不了解空氣凈化器是否真的有效清理了室內小於2.5微米的顆粒,他們買凈化器純粹是為了心理安慰,他們只要覺得有過濾就行了,過濾功能差點反正價格擺在那邊,當然會覺得幾百元的心裡安慰比幾千元的更有性價比,對於這部分人去買smart air無可厚非。真正問題是由於smart air偷換pm 2.5概念,誤導消費者以為smart air產品能做到像blueair的過濾能力,再用低價誘導真正需要過濾pm2.5 顆粒的消費者,這已經是虛假營銷了,好比明明是一款諾基亞asha功能機,你把它吹成比肩iphone的智能機,這不坑爹么。

再退一步說,也許smart air團隊真的想做出一款好用便宜的過濾機,可以通過研發一步步提升產品的功能,但也不能把一款試驗性質的產品拿出來賣。過濾網需要更替的是因為不更替會造成二次污染,smart air兩個產品的過濾網都暴露在外,又沒有裝置能精準告訴用戶什麼時候該替換過濾網,用久了反而成為污染源,這個問題團隊沒有說明卻把潛在的問題留個用戶,這樣的行為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創業過程必然涉及對產品的測試,無論是內測還是公測都是需要一定的過程,希望團隊能更專註開發產品本身上而不是開始搞營銷了。

再補充一點的是,雖然過濾式凈化器靠的是HEPA,但核心技術其實是風機提供清潔空氣的能力(CADR值),所以雖然過濾機只是HEPA加風機,但是風機的技術也很重要,不是隨便一個電風扇就可以的。


凈化器無論是家用還是商用,原理就是一個那就是過濾。HEPA也就是高效過濾器或者叫濾芯,簡單地說就是經過反覆摺疊的濾紙盒。無論是PP濾紙、玻璃纖維還是滌綸無紡布,價格都不會貴到天上去,但由於HEPA在不同機型之間並不通用,選擇了一款凈化器,就意味著你必須選擇對應型號的濾芯,而商家就靠賣耗材盈利呢,所以濾芯的貴賤應該主要取決於品牌附加值或者品牌對於市場的定位,濾芯質量橫向比較都差不了太多。

個人感覺,真正決定凈化器的差價主要在三方面:
1噪音控制;2附加功能;3設計及外殼。

選擇家用凈化器的重要的是噪音控制,而靜音風機質量絕對是一分錢一分貨,另外就是內部架構的設計,對噪音控制有著決定性影響。但嘈雜的賣場無法判斷此項指標,而且也沒找到標示工作噪音的品牌。

現在很多品牌都會加上殺菌或是加濕功能。
殺菌不論是陰離子還是紫外感覺意義都不是很大,紫外或是臭氧長時間開著對人體都不是很好,容易引起呼吸道不適。所以不是很推薦。
加濕器本身對HEPA就是一種損耗,而且若果工藝不好,霧氣被污染更不利於家庭健康。

外觀設計這玩意看似非核心,其實花錢最多,不再贅述。

所以,二百的成本作為凈化器效果應該不成太大問題,但可能噪音不會太小,外觀肯定一般,外殼沒準還有毛刺。

筆者本著噪音小,無附加功能,外觀還可以,用料紮實,耗材便宜的原則已經尋找了很久,很久。


數據都列在@Thomas Talhelm 的網站上了,作為一枚社會心理學的博士生,給出的數據和相關性分析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Good Job!

原理上,幾乎所有的凈化器都是「風機+過濾器」的模式,只是在過濾器的選擇上有所不同。HEPA濾網是種高效率的微粒過濾材料。但要達到好的空氣凈化效果,要確保HEPA濾網的等級,比如H10級別的濾網過濾效率是85%,H11為95%,H12為99.5%。一般的做法是由粗到細的排列濾網,確保過濾質量和耐用性之間的平衡。這點似乎Smart Air的濾網設計並未考慮。

但從Maker的角度來看Smart Air,卻會得出很不一樣的評價。我和Maker圈的朋友們專門聊過,有人覺得很棒,效果立桿見影,工序簡單,成本低廉。但類似我這樣的保守派認為這是個非常優秀的DIY設計原型,但作為一個正在發售的產品,設計者做的還遠遠不夠:

  1. HEPA濾網的有效面積的利用問題:只能使用中間區域么?這樣大約有30%的有效濾網面積被浪費了。
  2. 凈化效率問題:沒有前置的初級濾網,一些灰塵、毛髮都會被吹入HEPA濾網的槽隙中,最終堵塞濾網,造成風阻加大,轉換效率降低。在飼養寵物的家庭這個問題會特別嚴重。
  3. 結構設計問題:採用電扇是個不錯的idea,但因為電扇是把風吹到濾網上,所以電扇一直處於「污染側」,而簡單的分析零售級的凈化器就會發現,一律都把風機當作「吸風源」,保證運動部件處於「潔凈側」。一方面能減少長期灰塵堆積對電機效率的影響,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風扇成為「細菌溫床」(想想那些常年沒人清潔的電扇就能明白)。
  4. 濾網更換周期問題:作者使用檢測設備來保證自己在最合適的時候換新濾網,但買回家的消費者無法判斷,空氣質量始終是個隱形的參數。而目前靠譜的AQI產品則需要至少千元以上的投入,和Smart Air本身200RMB的定位有太大的落差。在最初給用戶帶來信心與興趣之後,可能逐漸催生用戶的困惑與疑慮。

以上就是我目前想說的了,在這裡真心希望Smart Air能夠持續進化。

國內的硬體創業圈其實無比浮躁,但從Smart Air身上我隱約看到了「樂趣」兩個字,很可貴:)


我花了一個晚上分析上面所有的答案,結論是:推薦買商業的空氣凈化器,不僅是過濾灰塵還能殺菌;Smart Air的200元的DIY空氣凈化器風面前有效果,但實際效果純屬心理安慰;Smart Air 450¥的DIY空氣凈化器有實際使用價值,值得購買。下面我來說原因。

1、正常空氣污染指數的單位是ug/m^3,Smart Air的測試儀器是Dylos DC1100,它測試的灰塵個數,雖然單位不同,但是有相關性,不必苛求,也可以標識空氣質量。

2、Smart Air的PM2.5的理解是錯誤的,但是測試結果仍然有價值。PM2.5的含義是[0,2.5μm],HEPA過濾的的是[0.3μm,無窮大],PM2.5的口罩過濾的是[0.1μm,無窮大]。對PM2.5理解的錯誤,不影響HEPA對空氣的過濾。

3、Blueair等商業空氣凈化器技術專業,效果杠杠的,我就不多說了。

4、200¥的DIY空氣凈化器最大的問題排名第一劉虓震的答案已經說了,風扇風量太小,我自己動手綁了一個,確實如此,風扇前面風很小,用一段時間後前面基本沒風,風又從後面吹出來了。如果花12個小時才凈化一遍房間就根本沒有使用價值。

5、現在說450¥的加農DIY空氣凈化器。加農風扇型號是燦坤8103,數據是:功率65w,0.79m^3/w(每瓦摺合的風量),這樣折算就是每小時可以扇出65*0.79*60=3081m^3空氣,這是不加阻力的風量。Blueair503的風量在700m^3/h左右。3081的風量再摺合上HEPA阻力的數據我沒有找到公式,只能借用在Blueair就職專業的劉虓震答案里這個類比圖,我個人覺得摺合到700m^3/h應該沒有問題。劉虓震也說了59¥的美的風扇不行,如果可行最起碼加個0,我理解400¥的燦坤8103是行的。專業空氣凈化器的功率在50W-90W之間,65W的燦坤8103和專業空氣凈化器的風機是一個數量級。

6、Smart Air的450¥DIY空氣過濾包風扇用的是燦坤8103,單風扇亞馬遜要392¥,京東要412¥,Smart Air風扇加上HEPA濾網450¥真心不貴,這當然是技術之外的一點看法了。

大家根據自己情況自行選擇吧。


看到這個我忍不住出來炫耀一下。。
我因為過敏性鼻炎的緣故,對空氣中的粉塵比較敏感,半年前我在家中買了一台空氣凈化機,效果就很不錯。我動手拆過買了的凈化機,在這裡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凈化機的基本原理就是通過一台扇葉使空氣通過濾網,濾去微小的粉塵顆粒。濾網的材質有很多,目前hepa用的比較多,宣稱是可以過濾0.3微米以上的顆粒物。而smart air可以基本實現以上功能,但是在一些細節方面可能有一些差距。比如不能判定是否需要更換hepa濾網,不能自動檢測屋內環境等。
我的建議是買一個正規廠家的產品,1000元以內的足夠一間屋子了。
我自製的原因是家裡的不能總放在單位,上班的辦公室有抽煙的同事,我被二手煙的問題困擾許久。自從一周前看到了Thomas Talhelm在DIY 成本僅 166 元的空氣凈化器,凈化效果如何?展示的自製空氣凈化器。受到啟發的我也決定做一個山寨版的空氣凈化機。我在辦公室已經有一台無葉風扇,於是我直接網購一個hepa濾網。回來以後固定好濾網,前後用透明膠和保鮮膜密封好。
至於效果我沒有檢測設備,不能列出數據分析。但是!!自從開了這個機器,屋內的空氣明顯有了改善!!以下是我改裝後的無葉風扇凈化機。
至於成本,風扇是一年前150左右網購的,hepa花了75元。而且山寨品質的一大優點就是易於維護!!


簡單看了一眼那個網站,基本原理和市面上賣的幾千塊錢的HEPA凈化器是一樣,都是風扇加過濾網的方式。效果估計也差不多,耗材是那個HEPA的過濾網。

至於過濾效果,應該也差不多,區別充其量是風量大小不同導致效果差一下。比起那些標價好幾千的凈化器,這個性價比真足夠高了。


Hi there! 我是Thomas。Particle Counting(國內目前需要使用VPN才能看到)是我的博客。我是Smart Air的創業人。謝謝這些疑問。科學進步是基於理性的疑問。想看我們的儀器,實驗方法和數據,都是公開的:Blog- Smart Air。

1. DIY能去除比2.5微米小的顆粒?

我們的測試儀能測更小的,到0.5微米和以上的顆粒。實驗數據說明能去除84%的0.5微米顆粒。測試數據和方法在這兒:0.5微米顆粒測試1, 測試2。

2. 政府的測試儀和激光測試儀有什麼區別?

我以前寫過政府的儀器是測volume。更準確的應該說是測重量。laser測試儀是測數量。我在
Government Machines and Laser Particle Counters 更正了這個定義。我還收集了70次的數據來比較兩種機器的相關性

3. 必須看到外面的空氣有沒有變。

說得好!我做測試的時候發現,外面的空氣有好轉,室內的空氣也會有好轉。所以我在實驗數據也記了每小時外面的AQI。你可以在Excel里看到:0.5微米顆粒。比如說,9月9號的數據,外面的空氣質量很穩定在AQI 173-182以內。在這段時間內,DIY凈化器去除了84%的0.5微米顆粒。

4. 顆粒重量比數量重要?

我還沒看到任何說明說顆粒重量比數量重要,而且數量和重量的關係很大。我上面提到的測試顯示兩種數字的關係,也可以看看其他人做的測試: Drexel University Dylos PM 2.5 Test.

作比喻,假如我們想了解體育館裡面的觀眾。我們可以測試他們總共的重量,也可以測試他們總共的數量,但是兩個數字的關係肯定很大。人更多,重量更大。

5. 是不是volume(容量)最重要?

Volume是很重要。我用的Dylos測試儀顯示volume的數據。是:顆粒數量/.01 cubic foot。政府的數據是:重量/1立方米。兩種數字是不同的單位,但是兩個都是volume。換一個說法,說我家裡離美國大使館有7公里距離和4.34英里距離都是說距離。

6. 8小時後就不管用嗎?

不是。我一般是兩個月之後換HEPA。在現場測試用的HEPA已經用了幾個星期(你可以看到HEPA已經黑了)。在這些0.5微米測試用的HEPA也是已經用了幾個星期。

7. 不用擔心2.5微米以上的顆粒?

我經常聽到人說 「大於2.5微米的顆粒我不用管,因為我的鼻孔可以過濾掉的」。其實這個想法是錯的。2.5微米是經常提到的標準因為小於2.5的顆粒可以進入我們的血管。但是大於2.5的顆粒對我們的身體也有危害。大於2.5的顆粒能堵在我們的肺里(AIRNow)。也可以看看花粉的例子:花粉一般大於10微米,但是一部分人的身體會過敏,會有不舒服的反應。


除非你處在一個密閉的空間里,不然怎麼起作用?每時每刻室內室外的空氣都在交換,大氣的巨大連通性不可忽視。


首先我覺得這個東西有一定的作用,是否可以比市面上幾千的都優秀哪應該是比不了的,畢竟大廠的工程師不是傻子。至於這個東西為什麼有市場,和貪便宜辦大事,挑戰權威顯我聰明等等心理也不無關係。
我幾點看法。
1.過濾的效果主要看HEPA,這點大家都用一樣的區別就是可利用範圍,利用範圍小,自然吸附表面積小,效果就會打折扣。
2.過濾的風速問題,有人表示市面上的凈化器同功率風速比較高,這涉及到一個能量轉化效率的問題,你能用5w的功率吹動汽車我佩服你,這點我覺得專業人士比較忽悠了。
3.前置濾網和其他去塵技術,這點專業空氣凈化器完爆對手,diy的濾網可能很快就被空氣中一些有機物質給糊上了。
4.風道的設計,專業凈化器毫無疑問佔優,優秀的風道應該能更快的循環空氣吧。
5.外形,diy的還能再丑一點嗎?
6.噪音,專業的靜音電機肯定是很享受的。
個人感覺使用一個diy的產品,效果不會太差,享受絕對談不上,也不至於被前邊的幾個和凈化器廠商有厲害關係的「專業人士」說的那麼不堪。當然幾千不算大錢,哪還是支持一下專業凈化器吧,畢竟和開車一樣,同樣是1.6排量,捷達和寶馬mini不是一個檔次....


第一,不要有太多陰謀論.
第二,空氣凈化器是暴利,但是也不是毫無門檻,DIY的空氣凈化器有用,但是效率比較低.
第三,空氣凈化器要有相當的風量,在大風量的同時還要控制雜訊和功率.

我自己曾經DIY過空氣凈化器,結果就是風量很小,風量小意味著你把家裡的空氣循環一次需要的時間很長,可能在三個小時以上,而這個時間內關閉門窗家裡的二氧化碳濃度會升高三倍以上,達到1000PPM以上,到達開窗換氣的水平,就是說你家裡PM2.5還沒消除,二氧化碳已經超標.
我的空氣凈化器用過第三方的過濾網,價格是原裝的一半,效果很差.原裝的過濾網在出風口測PM2.5濃度在1.0微克每立方米以下,第三方的是120微克每立方米左右(環境中PM2.5濃度是220微克每立方米).結果就是原裝過濾網讓家裡濃度下降到10以下需要大概四十分鐘,第三方的過濾網開了40分鐘家裡濃度還在150左右.所以得出結論:過濾網的門檻還是有的,可能沒有那麼貴,但是便宜的效果夠嗆.


欣賞 @劉虓震 的細緻,但強烈反對這種先入為主的調侃,Smart Air這個團隊沒你說的那麼傻。

Smart Air團隊明確的知道他們測量的方式與標準PM2.5不同,「Minutes after turning filter on」這張圖上大大的「Note: These units are NOT the same as AQI」沒有看到嗎?Thomas在1個月前一直研究他的測量儀器和標準測量方式的區別。詳見:Are Particle Counters and Government Machines the Same? - Particle Counting,他當然知道儀器的局限性:

The other major difference is that laser particle counters give the number of particles at that particle size and above. Government machines give the number of particles at that size and below.

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Thomas測量自己窗外70次的數據與美國大使館數據對比:

得出的結論是 **Particles 2.5 microns and above per .01 cubic feet.** 和 **PM2.5** 是強關聯的。

Conclusion: My particle counter is giving measurements that are highly related to the much larger air monitoring stations. The scale is different, but the two can be roughly converted.

Smart Air團隊並不是 @劉虓震 所描述的那樣,連儀器是測量單位都沒有搞清楚!!!

希望Smart Air團隊儘快重新設計一個實驗,使用高級設備測量一次標準PM2.5凈化情況。如果你或你的朋友可以幫忙,可以直接聯繫他們:Smart Air


目前排名第一的 劉虓震 的質疑在理論上是對的,但是他沒有深入了解裡面的細節。 質疑是好的,如果能更深入了解一下,那就更好了。

直接測微粒的質量理論上更正確,但是市面上賣的測試儀器都是測數量的。 即便如此,這種儀器還非常貴,從圖片上看,他們用的是Dylos ,國內要賣3000塊,海淘也將近2000. 我一直想買一個,一直沒捨得。 人家買來,把數據公開給大家,破除一些凈化器方面的迷信,真的是一件很感人^_^的事。

測完數量之後,怎麼換算成質量。果殼DIY援引過一篇教程自製Arduino檢測器,隨時關注空氣質量,裡面有校正和換算的圖表(在日常濃度範圍內,圖是線性的)。 請注意,那個微粒感測器很便宜,只要40塊人民幣,但是換算的結果還是比較靠譜的,民用足夠了。Dylos用的應該是更貴的感測器,它的換算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除以100,還有更複雜的。新浪微博上有一些網友在用,他們就是直接除以100,還有除以150的,雖然自己買不起,但是我跟蹤著看過很久,他們測的數據跟中美官方的數據基本上是一致的。

至於大顆粒會吹散之類的,我不知道,但是從檢測儀器的原理上看,吹散只會導致讀數更高,因為感測器本質上是打一束激光過去,測空氣中的微粒阻擋了多少光線。 有些像我一樣的窮人買不起設備,就關了燈用強光手電筒照,如果空氣中散射的顆粒少了,就認為凈化器在起作用。 人眼能看到pm10的微粒,甚至更小。而空氣中pm2.5與pm10的含量是成比例的,我看過論文。 更小的微粒人就看不清了,感測器也「看」不清,貴的感測器就貴在這兒。 所以我目前比較擔心的就是空氣凈化器會把微粒打碎,更好地被人吸收^_^。

最後說點個人觀點,我們應該花200塊買smart air 還是買更貴的凈化器? 我覺得應該買稍微貴一點的。首先,smart air 說得沒錯,凈化器就是一個風扇加一個濾網。濾網一般不到200塊,而且是耗材。風扇就是風扇。

目前市場上最便宜的凈化器也得600多。我買過松下的600多的那款,用了兩周之後,吹出來的風就有異味。(網上別人都沒這麼說,也許我用的環境不對)我還買過1500塊的3M的,也是濾網(260塊一個,偏貴)加風扇(有噪音),這個吹的風就讓人很爽。 我還有3000多的大金和更貴的國產靜電式的,都有臭氧味。大金的臭氧味很淡,但是我懷疑效果也差一點(沒檢測設備,用鼻子亂聞的,就是炒菜之後看多久味道散盡,很不準確)。

我對smart air 的擔心是,它的風扇設計可能不如松下那款600多的,導致風道不合理,濾網的利用率不夠高。另外松下之類的大廠對風扇噪音控制比較好。連3M的噪音都不行,我很懷疑smart aire行不行。(補充一下,因為美國標準跟日本標準不同,所以3M的風量更大,這也是導致噪音的一個因素) 最早DIY空氣凈化器的不是這幾個外國白求恩,而是一個北航的博士(對不起沒鏈接,網上自製空氣凈化器的人太多了,找不到那個訪談了,記憶未必確切)。他銷售了不少,然後就停業了。他解釋說,當市場價格跌破一千後,他就不再有競爭力了。

因為smart air 的網站是全英文,必定有些內容沒看仔細,如果有不對,請在評論中指出,我改。寫這個貼的主要目的是為smart air 抱不平,也順便說一下我這一年來上網看資料的一些收穫。 人家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跟我們一起抵抗pm2.5,這是什麼精神! o(∩∩)o...哈哈

最後,不知哪個大俠有測試儀器,能否測一下濾網的壽命?到底是黑了就換還是抽不動氣了再換? 按照3M防毒面具的說明書,是吸不動了、臭了再換。(防毒面具也有N95級別的顆粒濾棉,跟空氣凈化器一個道理。防毒面具也有活性炭的濾盒,說是聞到毒氣味道了再換o(∩∩)o...哈哈)。

=========
兩年之後補充幾句:
(1)我最終還是買了Dylos的儀器,用來檢測家裡的凈化器夠不夠用。這個數據對你們沒意義。不過另一個數據是有意義的,就是用了一整年的濾網,拍一拍照樣可以用(不拍也能用,效果一樣好),至少儀器檢測發現不了異常。感覺用舊的濾網會比較堵,出風量略低。
(2)淘寶上買的國產替代濾網似乎也沒什麼不好的。


先要弄清楚,空氣凈化器要過濾的不管什麼大小的顆粒,是從哪裡來的。如果主要是從室外來的,那,一邊開著窗戶(或門,或別的),以保證所謂的空氣流通(就是有新鮮空氣進來)
一邊開著空氣凈化器(隨便什麼樣的)
結果就正如孫睿所說
不停地過濾,不停地有新的各種顆粒從外面進來,這個,你們覺得有意思嗎?
相信,的確,會比外面的低一點,又怎麼樣呢?
幹嘛不關掉窗戶,讓空間密閉呢?
不會憋死你們的,因為密閉之後,往這個空間進的新風,是要經過處理的,多級過濾,然後,結果就很簡單了:既有新鮮空氣進來,進來的新鮮空氣還是已經過濾過的
很好,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案
如果,把排出的「污濁」空氣,與進來的新空氣做全換交換,回收熱(或冷),就很節能,非常節能!
這才是環保、健康、節能的方案。
同志們,看看為什麼許多廠家都在推廣新風系統,就知道為什麼了
另,請參見:空氣凈化器和新風系統如何取捨?
一併聲明:我不是從事這個新風行業的,一點兒關係都沒有,但相當看好!創業者們,來吧,上吧!


我希望反對smart air的人也能拿實驗方案和實驗數據結果來反駁一下,這樣更有科學精神和說服力,而不是滔滔不絕的一堆標準和理論。


原理是很簡單,風扇、模具、HEPA。起效的是HEPA,但設計的核心應該是風扇風道,從這個角度smartair那個200塊的東西確實是開玩笑。400多那個就靠譜不少,但我直覺上真的靠譜應該物料成本超過1500。風機價格在那兒擺著呢。
但Blueair的那位研發同仁用的標準也不全合理,其實對民用用戶來說,去除80%的顆粒和去除99.5%的顆粒區別不大,畢竟我們的身體不是超凈車間里的電路板,不需要一塵不染。
Blueair的東西效果是好,不過從物料成本的角度講真是貴,竟然比空調還貴。(當然空調銷量大,營銷費用每台攤得少)。anyway我打算利用春節假期自己造一台試試。


嗯,自己做一個,初級濾網-1公斤活性炭包-HEPA濾網-松下超靜音天埋排風扇,性能超越多數市面機器啊,400-560元罷了。我把這個小玩意兒放在暖氣散熱器前,出風口給暖氣降溫,時間長點,屋子裡溫度還可以額外上升一度到兩度吧.......... 前面是海綿,中間是HEPA濾網,四周用透明膠帶密封。

====補充===

松下的這個機器是真的很安靜,幾乎聽不見什麼動靜。但是安裝上濾網後,噪音迅速增加,就不能放在卧室睡覺了,大概過得去吧,風量非常大,在2米高的地方,可以繼續帶動報紙飄動。

掛上面板,如果很介意的話,我是把它拆掉用的。還可以在海綿濾網後,HEPA濾網前添加一個不鏽鋼濾網,上面懸掛活性炭包1-2公斤,絕對比什麼活性碳濾網要好太多,用腳丫子也能想明白,外面賣的活性碳濾網,那麼輕薄,怎麼可能有多少吸附能力。側邊要完全密封上,讓空氣順次流過,至少不要越過HEPA濾網層。

網路上有人做了個雕花的紙箱子收藏全套機器,那樣可能更好吧。

好不好,得看療效! 下面是HEPA濾網使用2周後的樣子,全黑。甚至連背面都能看見黑點了。趕緊扔,30塊錢沒了。

邊緣還是白的,因為正面有透明膠帶密封,後面是排風扇的擋板,沒有風流過吧。

背面,可能是密封不好的地方漏氣,所以,密封很重要。

中間還洗過兩次初效濾網,就是海綿罷了,一盆灰黑水

和 Smart Air 自製空氣凈化器相比,這裡是吸風,而之前是吹風,這個濾網我一次買了兩個,第一個就是綁在風扇上用的,也有效果,同樣可以變黑,但是速度慢很多,大概一個多月才能有這種黑的程度。吹風的話,風扇很難密閉,而且風壓不足,基本上都反射回去了,HEPA網工作在吸附狀態,而非過濾狀態。


就效果而言,我自己閱讀文章1小時,網購半小時,到貨後5分鐘做的小玩意,還沒有購買任何監控儀器。但是,中午時分逆光看空氣中的閃光的飄蕩粒子是可以看出空氣中塵埃的分布的。開機10分鐘左右觀察,塵粒就明顯是減少很多。

更直觀的,1天多後,HEPA網就明顯發黑,2周後,基本上就得更換了,但每張網才30多塊錢罷了。

連續24小時使用,主觀感覺,霧霾天時,家裡的空氣會潔凈很多。編輯於 2015-01-27


推薦閱讀:

家用空氣凈化器有用嗎?
霧霾天如何防霾?
三個爸爸空氣凈化器靠譜嗎?
我們身邊的空氣環境越來越差,怎樣加快空氣凈化處理呢?
車載空氣凈化器和普通的空氣凈化器有什麼不同?

TAG:空氣凈化器 | 創業項目 | SmartAi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