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大征中,明朝損失的最好的將領是誰?明朝損失的精銳部隊有哪幾隻?


謝邀。由於我個人是比較推崇萬曆的,所以在回答的時候可能會有些主觀。

萬曆三大征從結果上來講都是以勝利告終,而且明朝重文輕武的特點,也決定了在三大征中陣亡的武將少有像鄧世昌這樣青史留名者(因為是勝仗,總領全軍的如果是文官不會死,更沒不會損失優秀的文官)。如果執意要選出一個的話,也就是鄧子龍了。但是鄧子龍也不過是水軍的部將而已。實際上萬曆三大征對於明朝高級軍官團隊並沒有造成很大的損失。戚繼光之後的名將如李如松,麻貴等等都在部分戰役里刷了不少經驗值。

精銳部隊方面,既可以說全部的明朝軍隊都遭受了損失,也可以說沒有損失任何的精銳部隊。中後期的募兵制決定了士兵是將領的私人財產,而三大征基本上都是依靠這些軍隊平定的。如果只從建制損失的角度看,三大征之後的明朝依然保持了比較成型的軍事建制和武力威懾。


哱拜吧。

這位韃靼武人投降明朝之後,在寧夏鎮一路立功受賞,從把總做到管總兵標營的參將,萬曆十七年以副總兵致仕。他手下蓄養了兩千家丁,其中「真夷」(真正的蒙古人)超過一千。陝西三邊總督魏學曾這樣評論他:「拜以降虜驍勇,先任諸撫臣加授總兵。招結亡命千餘人,搗巢輒捷,遂為一鎮雄兵。且題其子哱承恩為都司,軒橫自負,目中久無撫鎮。」這個戰績是在寧夏對抗駐牧鄂爾多斯、小股入掠內地的「套虜」得來的,雖說隆慶和議之後邊防壓力主要在東北方向,但跟西南進剿少數民族相比也算比較有「含金量」的戰功了。

萬曆二十年因缺餉而發生寧夏兵變後,哱拜捲入其中,周旋於亂兵、土默特和明軍之間,最後雖然設法殺死兵變首領以投降,但還是遭遇明軍進攻。按李如松的說法,其漢人家丁在勸說之下投降,蒙古家丁則與哱拜一起抵抗到底,最終在火攻中被全殲。寧夏鎮的一代強兵,就此灰飛煙滅。遼東300家丁傷亡就已被某些人視為重大損失,寧夏這1000+家丁簡直是動搖國本了啊!怪不得你萌藥丸。

陝西三邊總督葉夢熊:家丁尚二千人,真夷過半。……臣痛心切齒,會同廵撫朱正色、監軍御史梅國楨授計總兵李如松、參將楊文等,限十七日滅哱氏。哱承恩衝出至南關,楊文登時擒獲。李如松同如樟攻圍哱拜,賊丁披甲拚死拒敵。如松諭令投順者給令箭免罪,乃漸棄甲投奔。哱拜獨與真夷抗敵,用火攻之,如樟撲入斬首,真夷盡戮。

說正經的,這可以說是在募兵制繼衛所軍制之後再次敗壞的背景下,蓄養家丁的東部大軍頭和西部小軍頭的一次較量。明軍就這樣在軍閥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鄧子龍啊!

看看他走了,緬甸猴子都囂張成啥樣了!


沒有誰吧。李如松不知道算不算死在三大征的。

鄧子龍?已經很老了,就算留下來也活不了多少年。到是那個很搞的楊搞兄沒死讓我很鬱悶。如果後來薩爾滸戰役是李如松帶的話可能不會這麼慘。畢竟努爾哈赤應該水平不會高於李如松感覺。


應邀。我之所以遲遲不答該問題,是覺得這個問法有問題。萬曆三大征更多的意義在於它的政治方面而非軍事方面,回顧三大戰爭我們基本上看不到什麼出色的戰役和將領。即便是最為我們稱讚的援朝抗倭縱觀明朝歷史也絕對算不上出色的戰爭,日本人推崇備至的豐臣秀吉在我國連個二流將領都不如,而明朝的統帥李如松,如果我們給明朝將領排個名,前十名是沒有他的!雙方將領的水平都不能算做一流,這場戰爭的水準就可想而知了。反倒是三大征耗盡明朝國庫,使經濟瀕臨崩潰,直接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在日本豐臣秀吉也很快失勢。所以在政治意義上對於兩國都是及其重要的,其政治意義遠大于軍事意義。至於明朝戰死的將領鄧子龍雖算不得優秀的將軍但他以年近古稀參加了這場正義之戰還是很值得我們崇敬的。至於軍隊,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李如松雖然不是一個很差的將領但好將領也是算不上,他所率領的軍隊我們又怎可以說是精銳呢?麻貴是一名出色的戰將但不是一個出色的將領!


對這個問題還挺感興趣的。
我認為,無論是哪場戰爭,打得都是經濟。士兵裝備要錢、士兵吃飯要錢、打輸了要撫恤金、打贏了中國自稱天朝,也不好意思問它要。
而為什麼很多史學家以萬曆為轉折點說明朝從萬曆之後走下坡路了,我認為黨爭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而萬曆三大征同樣是很重要的因素。請注意,征是很難得的,平時都是別人打過來我們守,比如于謙什麼的,但是出征中國疆域以外的地方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來說也不多。無論是抗倭還是援朝,特別是騎兵的消耗很大,直接導致了明朝政府沒錢了。關鍵是又不收錢。
這就相當於一個人和另一個人打架,好不容易把別人打敗了,自己也搞得遍體鱗傷,但是拒絕對方給予的治療援助,這就很傷元氣了。
所以我認為,明朝損失的最大的是其自身的元氣。而這比某某著名將領的隕落要嚴重得多。
雖然有點偏題,但仍歡迎修正。


萬曆三大征好像沒有損失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人才吧,比較厲害的李如松也是後來死在遼東的。每次想到李如松就那樣中伏死掉了就有點憂傷。。。


明王朝的覆滅有很多原因,其中最明確的是萬曆晚年開始長達70年的小冰河時期,由於出身窮苦人家,朱元璋起,明王朝的稅賦是不重的,國庫一直處於比較虛弱的狀態,後期又因為海禁的原因,國家財政比較糟糕,加上多年征戰,國家確實沒有錢,一出現自然災害就開始亂了。明朝的名將還是不少的,萬曆年間老將鄧子龍值得稱讚。


抗日援朝戰爭中遼東軍損失慘重,蓋因朝鮮物資供應不上。


陳璘!


世界史上說到明朝抗倭援朝都會把中國鄧子龍和朝鮮李舜臣一起說,為什麼鄧子龍不如李舜臣家喻戶曉,絕不是個人能力所決定的。朝鮮千百年才出個大功臣,怎會不大做宣傳呢?而泱泱華夏幾千年,忠君報國而有能者不可勝數,鄧君自然無法鶴立雞群了。至於李如松,晚明我國東北(遼東)出了兩個偉大的家族。一是努爾哈赤的愛新覺羅家族,另一個是李成梁的李氏家族 。李如松確是一代名將,不過同樣,這些人遠征他國,李如松又是朝鮮族,在我國留下的歷史足跡較少,連在萬曆朝也不是很重視。萬里三大爭嚴重削弱了明朝國力,當時的兵部尚書上過這樣一個奏摺:隆慶年間遼東兵士確有八萬,而現已不足八千。可以說萬曆三大征,特別是李如松援朝,消耗了大量明軍精銳,這是明亡的一個主要原因。


推薦閱讀:

明朝施行不和親不割地的外交政策,是否是因為沒有遭受強大游牧民族的威脅?
為什麼明初有那麼多讀書人懷念蒙元,為什麼朱元璋以推翻蒙元為任,卻「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後奉元朝為正統?
如何評價明末重臣楊嗣昌?
如何評價《萬曆十五年》?
為什麼項羽不過烏江被視為千古英雄,而崇禎自縊於煤山卻無英雄之名?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萬曆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