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除了太祖和成祖以外,其他的皇帝的評價都怎麼樣?


明仁宗朱高熾: 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之後,擺在宣宗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建文、永樂、洪熙三朝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宣宗即位之後,馬上著手整頓軍務,準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這次戰役以皇帝親征大軍的大獲全勝,生擒敵酋而告終。得勝之師回到北京後,宣宗馬上傳召給另外一個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朱高燧並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兵馬,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於得到了解決。

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平反了于謙冤獄,恢復了于謙之子的官職。又不顧明代宗曾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報怨,恢復代宗帝號,重修代宗陵寢,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稱頌之聲。朱見深任用李賢為相,閣臣之中還有彭時、商輅等人,可謂是人才濟濟,朝政也比較清明。

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期間,即位後努力扭轉憲宗時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驅除宮內奸臣,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賢臣,使明朝再度中興並出現盛世。史稱「弘治中興」。

明武宗朱厚照:化名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到宣府、大同、延綏去巡查西北部邊境。正遇騷擾大明邊境多年的小王子率領五六萬人來侵。朱厚照兵力不足,但他先用小部分兵力牽制住小王子,再不斷從其他地方調來兵力。最後雙方展開大戰。朱厚照與士兵同吃住,甚至親自衝上戰場,極大地提高了士氣,最終擊退小王子。

明神宗朱翊鈞:20歲時,張居正逝世,神宗開始親政,發動「萬曆三大征」,鞏固了漢家疆土。

明思宗朱由檢:朱由檢繼位伊始,天啟七年十一月,抓準時機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縊而死後,下令磔屍於河間。此後,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興的可能。同時,他平反冤獄,起複天啟年間被罷黜官員。全面考核官員,禁朋黨,力戒廷臣交結宦官。整飭邊政,以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劍,託付其收復全遼重任。與前兩朝相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


———————————————分割線————————————————————


有的皇帝或許昏庸,或許貪玩,或許弄權,或許迷道,但是在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上從來沒有掉過鏈子卻沒有一個是軟骨頭的,如果去看明朝戰史,你會發現明軍無論多麼慘,面臨的情況有多麼危急,都絕不用女人換取和平,絕不割地賠款。哪怕如暴民軍大軍壓城,哪怕如瓦刺大軍圍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論是哪種情況,都絕不認輸。終其明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誰朝能做到?


我知道很多昏庸的皇帝不被認可,但是愛玩也好,荒謬也好,很多」昏君「也都曾有過不錯的時節,這也是勵精圖治的結果,隨隨便便一句」如此不堪「是很痛快,但是這樣就抹殺了人家的努力很不公平。


明朝皇帝里,除了頭兩位,其他的思想覺悟其實都不錯。仁宣孝三代英主就不說了,武宗那麼愛玩,還知道要躲開看門的溜出去。。換清朝皇帝看看?更不用說傳奇的俘虜皇帝朱祁鎮了,真正是長期鬥爭中培養出來的能力啊。。就是末代皇帝崇禎,那手腕也不是白給的,搞魏忠賢不說,就是錯殺袁崇煥,按袁當時手裡的權力,兵力,一般朝代的君主也是拿其沒招兒的。。建議樓主多了解一下頂樓答案里說的那幾個皇帝。
明朝整體感覺不佳的原因在於清朝對明史的態度一直很曖昧,說完全污衊倒也沒有,但卻努力的把明朝所有的皇帝都塑造成怒其不幸哀其不爭的樣子。這才導致了樓主的所謂不堪的感覺。


《明朝那些事》這本書對《明史》評價很低,實際上《明事》這本書大部分內容還是翻譯自《明史》。

現在的明粉,不讀書,卻大談《明史》抹黑明朝皇帝,實在可笑。

畢竟,我大明不xx,不xx,反對我就是滿遺……


實際上,《明史》對明朝皇帝(除了南明的幾位)的整體評價是比較高的。明朝皇帝的黑段子,大多來自明朝人自己寫的筆記,比如「木匠皇帝」的說法來自《酌中志》。

恰恰相反的是,《明史》很多地方過度美化了明朝的皇帝,明朝很多權臣、權宦的所作所為,往往是皇帝授意所為,但是《明史》編寫中往往委過於臣下,搞到最後就成了皇帝不管事,權臣權宦一手遮天的情況。


明朝整體上說,成祖以後皇帝,雖有仁君也只是守成之君,沒有大的作為,這個說法不為錯。明成祖雖然大手筆多,但是明朝的制度敗壞也是自成祖開始的,這是另一個話題,就不展開了。

清修《明史》在涉及明末清初的歷史的時候,很巧妙地讓農民軍背了黑鍋。而建國後,階級史觀成為主流,大量正面歌頌農民起義的著作的出現,對《明史》的批評言論大多也是源自那個時代的,而階級史觀的大紅大紫,也算矯正了《明史》對農民起義的不符合史實的寫法。畢竟只看了《明事》的明粉往往覺得,明朝的皇帝賽過自己的親爺爺,一面張口就是《明史》不符合歷史,一面張口就是「流賊,流寇」,實在可愛。


以下不算答案,可摺疊。
說《明史》是清朝黑明朝?呵呵

你們辨析和運用史料的水平要是有明史專家顧誠先生的水準,那我就不呵呵你們。
顧誠《我與明史》:

……經白先生(答主註:白壽彝先生)同意後,自己買了一部線裝本《明史》,借來《橫雲山人史稿》,逐篇對讀,凡遇《欽定明史》作了修改處,哪怕一句話,甚至關鍵性的幾個字都抄錄下來。對讀完畢,把兩部書不同處列表寫出,這份對照表一共有50多張大幅稿紙。再查閱《清實錄》等書中有關撰修明史的記載,特別是康熙皇帝幾次諭旨,最後寫成一篇《從王鴻緒的&<明史稿&>)到&<欽定明史&>》的論文。把論文稿連同對照表呈交白先生,他轉交趙貞信先生處理,從此不知下落。依稀記得我的論文基本意思是:康熙審閱了明史稿後,發覺其中對明朝皇帝和某些大臣的指斥甚多,很不滿意,指示纂修大臣應嚴格掌握分寸;後來修成的《欽定明史》顯然體現了康熙的意圖,刪改之處多是掩飾明朝統治者的陰暗面。

刪改之處多是掩飾明朝統治者的陰暗面。


說《明史》黑明朝的人,你們多讀幾本書能死?


是不太好,但大多不至於不堪。直接上明史:

仁宗:「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於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盡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宣宗:贊曰:仁宗為太子,失愛於成誼。其危而復安,太孫蓋有力焉。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籓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

英宗: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勛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乃復辟而後,猶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謚,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代宗:景帝當倥傯之時,奉命居攝,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權而得其正者也。篤任賢能,勵精政治,強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績良雲偉矣。而乃汲汲易儲,南內深錮,朝謁不許,恩誼恝然。終於輿疾齋宮,小人乘間竊發,事起倉猝,不克以令名終,惜夫!

憲宗:「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於斯復見。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稔惡弄兵。夫明斷如帝而為所蔽惑,久而後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

孝宗: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已。仁、宣之際,國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樸未漓。至成化以來,號為太平無事,而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啟驕奢。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武宗:明自正統以來,國勢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樂嬉遊,暱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猶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鈞諸臣補苴匡救,是以朝綱紊亂,而不底於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遺澤,制節謹度,有中主之操,則國泰而名完,豈至重後人之訾議哉!

世宗::世宗御極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稱治。顧迭議大禮,輿論沸騰,幸臣假託,尋興大獄。夫天性至情,君親大義,追尊立廟,禮亦宜之;然升祔太廟,而躋於武宗之上,不已過乎!若其時紛紜多故,將疲於邊,賊訌於內,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經,營建繁興,府藏告匱,百餘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替。雖剪剔權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穆宗:穆宗在位六載,端拱寡營,躬行儉約,尚食歲省巨萬。許俺答封貢,減賦息民,邊陲寧謐。繼體守文,可稱令主矣。第柄臣相軋,門戶漸開,而帝未能振肅乾綱,矯除積習,蓋亦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者歟!

神宗及光宗:神宗沖齡踐阼,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於富強。繼乃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於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讎,門戶紛然角立。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光宗潛德久彰,海內屬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構爭,黨禍益熾,可哀也夫!

熹宗:明自世宗而後,綱紀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廢壞極矣。雖有剛明英武之君,已難復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思宗: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複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謚建陵,典禮優厚。是則聖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不是皇帝不堪,是明清時期的社會特性導致的。

中國歷史走到宋朝以後——以理學為主流的社會思想,和已經腐朽了的被扭曲的儒家民間風氣——社會文化已經落後於社會發展進程,生產力、創造力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造成社會動蕩。

理論上,社會生產力制約社會思想意識,思想意識推動生產力發展。

我國宋朝後期生產力水平已經很高,理論上達到了催發社會民主革命的時期,但由於禮教(思想層)和皇權/門閥(政治層)的不松反緊,導致該結束的帝制沒有結束,該催生的民主自由思想沒有催生。

明、清都是舊系統的苟延殘喘,本就不該存在。該時期人類以歐洲為主的其他民族已經開始破除社會發展的阻力,生產力不斷提高,在原本生產力尚且落後的情況下不逾百年反超了東亞。

明朝的統治者和清朝比昏君頗多,一是由於編史權,一是由於滿清皇族確實非常努力。但社會落後的現狀沒有改變,清朝所謂的盛世都是自娛自樂,後來200年國破家亡,整個華夏族遭人欺凌,都是這樣一步一步造成的。

一個人無能,是個人原因;一群人無能,便是社會問題了。

--------------

4年後來看自己當時的想法,對歷史事實的了解還是太少,但刪掉未免可惜,留著吧。


置於威武大將軍朱壽於何處?
正德皇帝的一生,才是精彩絕倫的一生。


其實沒你說的不堪,只是你看到的歷史都是清人寫的。就像你看的中國近代史寫的民國時期一樣。


誰說的
仁宣二帝的覺悟和作為都堪比文景
孝宗的『弘治中興』也不是白給的
就連最鬧騰的神宗,前半生也是個文治武功赫赫的有為之主。


明孝宗也還可以,就是壽命太短


其實歷朝歷代,明朝以前其他朝代昏君都挺多的。至於特指明朝,是和清朝相比,因為明朝朱元璋定的制度為了減少皇族內鬥,除過就按歷史上的嫡長子繼承大統以外,還把其他皇族子弟分封到各地,嚴禁參與政治活動,相當於堵死了其他皇子的前進道路,所以一個皇子能否能上皇帝,自己出生時就差不多已經定了,兒孫們大都沒經歷內部政治鬥爭就當上皇帝,政治能力不能保障,甚至出現了很多不喜歡當皇帝卻被安置到了皇帝位置上的,另外明朝完善的科舉內閣制度也保證了朝臣的一定的施政水平和忠誠,可以差不多保證政權的穩固,皇帝素質差一點也沒什麼大關係。而清朝皇帝普遍長壽,子孫上位大都經歷過你死我活的鬥爭,活下來的都是奔皇位去的,都對江山還是比較操心的,基本上沒有過宦官外戚之類的內部問題。所以相比之下會有明朝皇帝不堪的映像。


明朝的顛覆和皇帝們沒有太大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文官集團的扯後腿的結果。為什麼有為青年最後會變成數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為什麼明末那麼危機的情況下,即使加上各種附加稅仍然比不上滿清入關以後所徵收得多?文官集團的阻礙是一個很大的原因,皇帝們的不作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官集團的有所作為所導致的。康熙乾隆是不是很厲害?他們手下有什麼厲害的出名的大臣?唯一著名的和珅那也是在損害君主利益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明代皇帝不作為很到程度上是因為文官集團的活躍


明朝被黑,只能說滿清無恥.
就算名聲很差的武宗.我想也不會比咸豐和同治更不堪吧.


因為「明史」由清朝的張廷玉等奉命編撰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八日,萬斯同在京師王鴻緒家中去世,是年二月冬熊賜履進呈《明史》稿416卷,但「上覽之不悅,命交內閣細看」。

後四修方成

但是《明史》也有其明顯的缺點:由於清代的存在,清帝下令刪改大量明朝文獻,並對明朝史事作出美化或醜化,作者常常不得不用曲筆來隱瞞事實真相,《明史》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要打折扣,需要參看其他史書、明人筆記和海外保留下來的少量資料。《明史·成祖本紀》中高度美化明朝,以至讚美明永樂時期「遠邁漢唐」等;相對的,《明史》對綱常的宣揚和對明末流寇造反的痛恨也達到極致。此外,《明史》還缺漏了一些與和建州女真有關的史料。例如:清人建國之前曾臣服於明朝的事實,清入關之後南明諸朝廷達20多年的歷史,《明史》都隱諱未書。康熙皇帝原已批准將福王、唐王、魯王、桂王附在思宗本紀內,而康熙五十年爆發了南山案後就被禁止寫入了。

http://zh.wikipedia.org/wiki/明史


明朝內閣制度完善,內閣在很大程度上分擔了皇帝的職責,皇帝做的少了,即使無為而治,也總要被批判沒有雍正康熙之類勤政吧


明亡於以下幾點:
一、輕商,少了稅源。
二、好戰。征戰太多。
三、戰爭能力退化。開國時以騎、水、步都很強,河套丟了後,騎兵水平降低嚴重。關寧鐵騎的裝備是不錯的,但野戰能力與開國比應該差了,少了血勇之氣。承平太久加失了河套,人和馬都差了。
四、最最重要的一點,李自成當時是很愛國的,想要北上抗清的。朝廷腐敗,民心背離啊。且李的口號是:「闖王來了不納糧」,哈哈!土豪是打了,就差說分土地了。


你看到的東西,只是別人希望你看到的。


武宗很萌的,你們不要黑他

MD,只有一個贊。我再說句,除了朱由檢以外,基本都是合格的皇帝。


推薦《萬曆十五年》

在書中你可以看到一位皇帝的無奈,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有很多東西卻不由他抉擇。旁人可能覺得皇帝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職務,但是在立儲這件事上它卻無法憑自己的意願行事,這體現出了皇帝的苦惱。由此,萬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團慪氣,實際上他也知道,文官集團的力量是一個皇帝難以約束的。

一個不好的皇帝往往也有難以言表的苦衷。從書中你可以看出,萬曆少年時期是一個有為的君主,他曾經勵精圖治,打算開創一個「萬曆中興」,但由於一件件事的不能決斷,他終於無法忍受,立儲之事終於引爆了他的憤怒,使他走上了怠政之路,而一個王朝也由於君主的怠政而漸漸走向沒落的深淵。


滿清編的你也信了?


推薦閱讀:

中越陸上爭議地區的劃分?
天地會為什麼沒能完成反清復明大業?
為何在知乎上討論明朝滅亡很少有人批評朱家宗室?
為什麼明朝的諍臣敢罵皇帝卻不敢要求為建文帝平反?
為什麼老有人說黑大明就等於反漢族?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