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流星雨之外還有什麼值得觀測的天文現象?

求推薦,簡單寫一下就可以


瀉藥

施工中,爪機隨便碼點

城市篇:
目視:明亮彗星、流星雨、日月食、人造衛星過境
1.明亮彗星要碰運氣,如果有生之年再遇到海爾-波普這樣的,那這輩子鐵的值了。不過這種情況還是有可能出現的,前兩年的C/2011 L4和ISON都是潛力很大,只是最後沒有達到預報亮度而已。
2.流星雨,這裡說的是真正的流星雨,在無月的情況下,北天三大流星群在流量穩定的前提下即使在城市裡也是很值得看的。雖然在城市裡觀測肯定沒有郊外好,但是根據之前社團觀測的報告來看,只要天氣晴朗並且無月,觀測效果也很好。
3.日月食,日食無論全食環食還是偏食,只要食帶經過所在城市並且晴天,都好看。月食觀測能看的只有進入本影的月食,但月食只要在預報範圍內都能看,除非下雨。日食月食一年總計4~5次,觀測後者的機會多些。日食想看全食或環食就得跑,這個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
4.人造衛星過境,目前值得觀測的是ISS,銥星閃光,HST,天宮一號二號,這個通過Heavens-Above或者CalSky都能查詢過境信息,而且後者還能查詢人造衛星凌日的信息。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銥星即將退役,現在是看一次少一次,想看閃光必須抓緊。

TBC

望遠鏡:明亮彗星,新星超新星,TBC

TBC

郊外篇:

目視:氣輝,黃道光對日照,主要流星群,TBC
1.氣輝,這個比較特殊,是大氣現象,算是極光的低配版,但是全球可見,只需要跑到環境優良並且沒有光污染的地方並且碰運氣即可。氣輝是高層大氣與太陽風等宇宙粒子作用的結果,實質上和極光差別不大,因而主要顏色也是綠色、紅色等。
2.黃道光對日照,這個也比較特殊,黃道光是太陽的F層日冕,主要由冰晶碎石構成,因其在日落後或日出前會被太陽光照亮可見,而且分布在黃道面上,故被稱為黃道光。天天可見,但是需要極好的環境,而且極好的環境下黃道光甚至能亮過冬季銀河。對日照可以說是黃道光+,雖然兩者成因並不相同,對日照是黃道面上在太陽對側的發亮區域,發亮模式與黃道光類似,目前不清楚成因,不過因為更暗,所以極其難以見到。
3.主要流星群,也就是不止北天三大流星群的所有流量在10以上的流星群,次級的群,如天琴、寶瓶δ、南金牛、天龍、獵戶、獅子,在極大期,在環境好的地方都是可以看的。(之前親測天琴流挺不錯)當然這裡看北天三大流星群肯定效果更好。

望遠鏡:都有望遠鏡了,趕緊撒丫子看吧∠( ? 」∠)_

先寫點,之後補全


我就說一下在城市附近,不需要大單筒天文望遠鏡可以觀測到的有趣天象吧。
1.日食
如果運氣足夠好,日食可以說是裸眼可以觀測到的最震撼的天文事件了,事實上,日食比月食發生的要頻繁,但是日食觀測帶非常狹窄,而月食半個地球都可以看見,所以實際上在一個地方看到日全食的概率是很小的,一個城市平均數百年才會發生一次日全食。所以日全食觀測更多是人追日食(2017年8月美國將發生日全食),如果可以,觀測一次日食甚至日全食絕對是一次難忘的體驗。

2.人造天體過境
人造天體(即各種航天器),國際空間站過境與銥星閃光是最適合觀測的。國際空間站表面積有數個足球場大,軌道高度也不高(四百公里)所以在夜空中十分明亮,角度適合時,即使在大城市的光污染下也十分醒目。
我自己拍的一次國際空間站

而銥星閃光則是由摩托羅拉公司的銥星計劃發射的通信衛星發射陽光形成的。銥星軌道較高(三萬六千公里),所以出現時間可以比國際空間站更晚一點(落日後)。儘管一顆衛星不大,但是因為其表面高反射率材料,銥閃可以比金星亮一百倍!

這兩個天象觀測反而難度很低,由於智能手機的普及,只要下載heavens-above這個APP,(或者登錄其網站)就可以查詢到未來數天內的ISS過境或者銥星閃光以及時間角度。

3.月食
月食因為食過程較日食慢很多,並且月亮本身自帶盈虧屬性,所以觀賞性上沒有日食那麼好。月食主要有一個"紅月亮"可以欣賞。

所謂紅月亮,是指月球儘管被地球擋住,但是部分光線通過地球大氣層的折射(紅光折射率大,更容易偏轉),月球呈現出紅色。

4.地照
地照也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農曆初一附近,月亮呈現出月牙形狀時,月球的陰暗面也會隱隱約約看出輪廓,這不是人眼的幻覺,而是月球暗區確實被地球的反光照亮。(其實很好理解,夜晚大地會被月光照亮,那麼同理,月球的夜晚(暗區)也會被地球照亮)

准目視或手持望遠鏡
PS:以下均需要下載智能星圖類手機APP,例如stellarium等,利用APP的重力感應自動模式,會讓尋星簡單許多。
1.昴星團

昴星團,又叫七姊妹星團,位於金牛座,同時也是梅西葉天體(編號M45,在手機星圖搜索欄輸入M45即可)裸眼可以看見,用雙筒望遠鏡觀測效果更佳。
當然你要想看到上圖的效果肯定是不可能的,事實上所有平時可以見到的五顏六色的星雲圖片肉眼都是看不出來的(一下子接受不了吧233)五顏六色的圖片都是相機長時間曝光後,再進行後期處理得到的。實際觀測大概是下圖的效果。

當然,目視雖然沒有圖片的絢麗,但是卻又是另一種震撼,當你第一次拿起雙筒望遠鏡觀察這個長得有點像北斗七星的星團,相信是不會失望的。

2.雙星系統
雙星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了,其實雙(多)合星有兩種,一種是光學雙星,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繫,甚至距離都相差甚遠,只是位置的巧合讓地球上的我們感覺很靠近。還有一種是聯星,有著互動的軌道,彼此繞行。
大熊座的開陽(即北斗七星中斗柄尾端第二顆星),就是一顆目視可見(城市內有些困難)的雙星系統。

在中國古代,軍隊就是讓士兵分辨開陽雙星來檢驗視力,如果目視難以分辨,使用望遠鏡可以輕鬆區分開兩顆星。
目前學界還沒有確定開陽雙星是否為聯星,任然將其分為光學雙星。

而有些真雙星(聯星),肉眼甚至大型望遠鏡都難以觀察到伴星,但這不代表我們肉眼就看不出任何現象。雙星有時會發生食的現象,即互相繞行,導致較暗的伴星周期性遮住主星,導致主星亮度也周期性改變。
英仙座的大陵五就是一顆著名的食雙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對食雙星,更是第一顆被發現的非超新星變星。大陵五的視星等很規律的在2天20小時又49分的周期內在2.1~3.4等之間變化。西方稱之為魔星,代表美杜莎的頭,我們可以用雙筒望遠鏡,感受大陵五的周期變化,感受其亮度的變化。

3.大火心宿二
再加一個這兩天代表性的亮星,每天晚上十點左右在南方天空清晰可見。

目視或者用望遠鏡,可以看出心宿二濃郁的紅色,因為他是一顆紅超巨星。著名的"七月流火"就是說的大火心宿二。以上都是可以在城市目視的天象,每天晚上,如果天氣很好,不妨抬頭看看,這熟悉而又陌生的星空。


目視的補一個吧,夜空中的各種亮星,春季大弧線,夏季大三角,秋季四邊形,冬季六邊形,在城市裡可以很容易發現這些亮星,是初識星空的好機會。通過這些亮星可以很明顯的了解相關星座的大致位置。
亦如北落師門,土司空,五大行星等都是很好的觀測對象。也可以中西星官星座結合了解故事,撩妹好手段。雖然並沒有什麼卵用。


謝邀,因為用手機打字不是很方便,就簡單寫寫。以下評價均是根據自己感覺打的,如有不合適,請提出來,勿噴。

1、流星及流星雨
常見度:(郊外)、(城市)
觀測難度:
觀賞度:
流星雨是彗星或者小行星(目前似乎只有雙子座流星雨是由小行星造成的,本人沒有具體去考證)通過太陽近日點附近,太陽風剝離彗星部分的星體。這些殘碎的星體會遺留在軌道上,當地球通過軌道,遺留物穿過大氣層燃燒和爆炸,會形成我們看到的流星雨。
流星和流星雨是最容易觀測的天文現象,用肉眼可以直接看見,不需要任何觀測設施。現在由於城市大氣環境以及城市光污染使得城市裡觀測是非常困難的,只有少數較亮的火流星可以被看到。想觀測到較多的流星雨的話,建議去遠離城市的市郊和鄉下,觀測到的幾率將大大提高,偶爾也會看到一些偶發的流星雨。


2、日環食和日全食
常見度:
觀測難度:
觀賞度:
當月球運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地球遮住太陽的光,完全遮住可以形成日全食,部分遮住可以形成日環食。日食(日偏食)看到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但是只有日食發生時,處於中間的日全食帶的人可以看到完整的日全食。如果不主動去日全食帶觀測日全食,那麼你看到日全食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月球無法擋住整個太陽的光,就形成日環食,可觀測性就大大降低了。
日全食的觀測需要帶專業降光的眼鏡,如果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則需要貼巴德膜,否則你的眼鏡會被太陽光灼傷且無法修復。
2009年初三的時候,很有幸,家的位置剛好處於日全食帶上,有幸看到了整個日全食過程。日全食最有意思的時刻莫過於月球完全遮住太陽時,這時候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平時看不到的太陽大氣日冕。通過日冕的形狀,你也可以看到太陽的偶極磁場形狀,和拋射的日珥(這個直接觀測使用望遠鏡觀測也是可以看到的)。當然,如果你身處太空,只要用一個球體遮住太陽本體,就可以輕鬆的看到日全食,這與地球大氣有關。另外,當月球逐漸離開時,太陽光會透過月球上的隕石坑或者山體之間的峽谷,形成貝利珠現象,也是非常好看的。
2017年8月21日,美國將會有一次穿越全美的日全食奇觀,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飛到美國去看哦。


3、月全食
常見度:
觀測難度:
觀賞度:
當月球進入地球的影子後面時,會形成月食。根據進入影子區域的不同,也可以將月食分為半影月食和本影月食。本影月食可以進一步分為月偏食和月全食。月食一般與日食成對發生,常在日食發生的前十五或後十五天。月食相比日食要常見的多,因為小半個地球的人都可以看到月食。
觀測月全食也是非常容易的,只需要用肉眼或者天文望遠鏡就可以看到。當然,用望遠鏡觀測,由於滿月時月亮非常亮,需要適當降光措施,例如月亮濾鏡等。
月全食最有意義的時刻發生在月球完全進入本影時,這時候月球並不會完全消失,而是會變成紅色。


4、彗星
常見度:
觀測難度:
觀賞度:
彗星一般是不可見的,但當彗星靠近太陽時,太陽風會吹散部分彗星體,形成長長的慧尾,這時候就可以看見了。
觀測彗星,一般需要在太陽落下或者太陽快升起時,用相機長曝光觀測,有條件的可以使用相機接天文望遠鏡和電子跟蹤觀測。


5、水星、金星凌日
常見度:
觀測難度:
觀賞度:
由於水星、金星軌道在地球內測,當地球與太陽和水星、金星成一條線時,會形成凌日現象,當然,你可以把凌日理解為日食。有人想當然認為水星、金星凌日每年可能發生多次,但是我們知道水星、金星與地球之間是存在一定角度的,即使1°的角度,在1個天文單位這麼長的距離內也會被放大到很大距離,這也造成了它們的稀有性(僅僅對地球上的人而言)。

觀測這類星體需要倍率稍大一點的天文望遠鏡與巴德膜,肉眼應該是不可見。

需要提到的是,金星凌日一般分兩組,每8年、100餘年一組,而本世紀這兩組在前幾年已經發生了,所以如果想觀測凌日現象只能看水星凌日了。


6、沖日

常見度:

觀測難度:

觀賞度:

對於地球軌道以外的行星,一般發生的是沖日現象。當地球、太陽與地球軌道外行星成一條線時,即為沖日現象。對於一個行星而言,沖日一般一年多發生一次,可以說非常常見。當發生沖日時,你能看到的現象就是晚上12點時,行星在黃道頂端,整個行星面對著你。

沖日的觀測一般需要倍率較大的望遠鏡,一般只能看到火星、木星和土星的沖日。


7、掩星

常見度:

觀測難度:

觀賞度:

掩星是與凌日相反的一個詞,一般多為月掩星和行星掩星。由於這個觀賞性確實不大,我也就不在去提及了,原理很簡單,具體發生時間和內容請參考各大百科詞條。


8、銥星閃光

常見度:

觀測難度:

觀賞度:

當處在一個特殊角度時,由於人造衛星的太陽能光板等反射太陽光,可以看到人造衛星快速變亮,再變暗,亮度可以達到金星水平,這稱為銥星閃光。具體觀測時間和方位可以參考晴天鍾(雖然現在掛了)、stellarium等軟體。


9、超新星爆發

常見度:

觀測難度:

觀賞度:

超新星爆發是大質量恆星死亡時一種劇烈的爆發現象,在這裡提及超新星爆發是因為有科學家預測2022年一個雙星系統可能並和發生超新星爆發,誤差在1年左右,這個很有可能被我們親眼看到。超新星爆發對於我們而言,可能看到的就是夜空中突然見到一顆閃亮的星體,並在一個月左右逐漸變亮,最後緩慢暗下來,並最終消失。

超新星爆發的觀測話需要使用大型望遠鏡,而且目標源要足夠近(例如SN 1987A)才能看出來一點東西。平時超新星的科研觀測比大家想像的要枯燥很多,一般都是望遠鏡巡天才能發現得到,能得到的信息大多就是光譜以及光變曲線,並沒有具體的形狀和顏色變化。當然,僅僅通過光譜以及光變曲線可以得到非常多超新星爆發的信息,大量的超新星統計也可以發現一些統計規律,例如對Ia型超新星的統計就發現了宇宙膨脹的事實。


圖片啥的就不放了,自己拍過的天文現象並不多,放別人拍的照片則需要涉及版權問題。時間關係,就總結這麼多,缺了啥希望後面的小夥伴補充。


瀉藥

其實樓上都說的很全了,簡單地補充幾個,雖然很多不能稱之為現象。

目視:

只要環境足夠好,夏季銀河是一個很漂亮的選擇。至少我見過因為觀測了夏季銀河而入天文坑的。

(其實只要環境足夠好還挑什麼目標啊,趕緊看就好orz)

變星(不推薦)

望遠鏡:

月面、木星和土星,在城市內就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

還有難度比較高的月掩行星,但能看到的話望遠鏡內效果是相當好的。

雙星,比如輦道增七。


木星


木星和伽利略衛星,能見度好的時候用一般的數碼相機就能拍到。


推薦閱讀:

曾經學物理競賽的現在都過得如何呢?
大學室友不過泛泛之交?
中國哪些大學的航天專業較強?
網上很紅的「(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費用全免好申請是真實可靠的嗎?教學質量如何呢?
大學的環保協會應該如何做才能真真正正的為世界環保做出貢獻?

TAG:大學 | 天文學 | 天體物理學 | 天文攝影 | 觀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