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政策在中国的现状如何?

尤其是排污权交易方面的政策是否已经有成功实行的先例?能否像美国一样先应用到点源排放的交易之中?此外,是否有人关注到了去年的这一条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此如何解读?


谢邀,作为一个本科毕业论文就是中国排污权交易研究,现在在从事碳交易工作的从业人员,应该好好答答这道题。

首先引用一下王金南老前辈写的《电力行业排污交易设计》一书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提到排污交易在中国大概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排污交易概念引入与起步尝试。从1991年开始我国在16个城市进行了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基础上逐步开展了排污交易的研究和排污交易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十五”期间),排污交易试点探索。开展了多个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交易以及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污权交易。包括山西太原、山东、山西、江苏、河南、上海、天津、南通、嘉兴市等不同的地区。这段时期达成了几笔在全国范围影响较大的排污交易。

第三阶段(“十一五”以来),排污交易试点深化。除了试点工作外,并制定地方排污交易管理办法,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市场。

效果方面有以下评价。

一、市场表现。目前中国排污交易市场总体上发展缓慢,市场很不活跃,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排污交易市场。即使是到了第三阶段,各试点的交易局限于环保行政部门指导下进行,环保部门操纵交易行为,甚至存在着政府行为取代市场化运作的现象。

二、环境效益。目前我国在排污交易的环境效果的研究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原因是我国还未建立真正的排污交易市场,案例只是零星发生的事件,其意义更偏向于尝试实施的可行性。

三、经济效益。美国环保协会与中国电力环保研究专家对采用排污交易政策实现二氧化硫减排的成本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事实跨省排污交易能节省50%以上。

以上材料,包括@雨落长川的回答说明,其实我国搞排污权交易搞了二十多年,目前来说基本上是失败的。虽然有研究说会有经济效益,但那也只是估算,并无实证研究支持。在我看来,排污权交易政策在中国不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缺乏数据基础。排放数据不准确一直是中国环保的老大难问题,目前仍然没有可靠办法全方位监控企业,避免企业偷排。在缺乏准确的企业排放数据的基础上,很难制定使人信服的市场总量和进行配额分配。

  • 政策制定缺乏系统性。在我看来这点是最致命的。排污权交易是基于总量控制的,可是中国在进行排污权交易试点时,并未科学地设置地区排放总量与削减计划,也并未系统性地进行配额分配,很多地方仅仅是要求新建项目估计其排放量然后以固定价格购买配额,不能体现减排成本,也不能刺激现有企业进行减排。其他配套的监测核查制度,还有软硬件配套系统也没有建立。
  • 环保行政单位资源能力有限。环保部门从来都是政府中的弱势部门,在使用“总量控制”这种需要强大行政力量的手段时,往往显得权力不足。而且环保系统本身以理工科出身的官员为主,招收公务员时连环境经济学都不接受,让地方官员去推行这种市场手段时往往捉襟见肘。

  • 污染物情况复杂。实际的污染情况千差万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之类的局部污染物,也有COD或者重金属这种影响范围特别集中的污染物,像前者这样的大气污染物实行跨地区交易对总体环境影响不大,但像后者,有时候污染本来分散在流域的上下游,但通过交易很可能造成污染集中化,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环境损害。实际上,国际比较成功的排污权交易基本都是大气污染物的交易。但我国还没有明确究竟要用在什么地方。

在这几个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之前,无论国家怎么强调,发多少公文,排污权交易也没有办法得到有效解决。市场手段相比以往的行政命令和财税手段更加灵活有效,但是对执政者的要求也更高,需要执政者设计一套较为完备的游戏规则让利益相关方去碰撞。这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研究支撑。可惜在目前的排污权交易领域,还没有看到。

实际上,这些问题在另外一个市场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虽然温室气体减排不是典型的污染治理,但碳交易的很多经验是值得排污权借鉴的(当然碳交易最早是借鉴二氧化硫交易,但在中国碳交易已经比排污权交易成功了)。我有一个专栏理论到实践——蹒跚学步的碳市场 - 知乎专栏 专门分享碳交易的实践,欢迎关注交流。


花样很多,用处有限。

先说排污交易吧,往前追溯能追到二十几年前,太原就搞过硫交易试点,02年的时候全面学习美国,在七个省市搞了硫交易试点。你现在去百度,能搜到的几个经典案例,基本都是那个时期的。但是十几年来,也就这么几个案例了,这个试点最后不了了之了。

最近几年,浙江和江苏都在搞排污配额有偿使用,就是你想排污,就要先从政府手里买配额。这个配额理论上是可以交易的,但除了政府拉郎配的典型个案,几乎没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一是企业怕将来扩张受阻,有惜售心态;二是市场区域隔绝太严重,不统一。所以从实际效果来看,等于变相提高了排污费,仅此而已。

其他的经济手段,还有补贴,最典型的是火电厂的脱硫电价和脱销电价。但是以我和电厂的交流来看,这个补贴是无法弥补环保成本的。再加上电价本身就是计划价格,所以这个机制算不算市场激励很难说清楚。

环境税开征几乎是板上钉钉,但是现在反对最厉害的是环保部,因为全国还有很多环保局要靠排污费吃饭穿衣。

先说这么多吧,大家有兴趣我就再更。


谢邀。非专业人士,简单的谈谈我的看法。
这是一坨看起来非常完美的狗屎。
一、环境问题本身所带有的排他性与竞争性决定了环境资源不能像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得到有效配置。
二、市场配置失灵所导致的政府直接或间接的干预,相对于此,错误的决策才是最大的威胁。
三、市场机制的自动优化既要满足对于环境理想目标,又要考虑民众的反应及生产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简单而言,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政策要完成政府与市场、企业与公众的统一,太过于乐观。
四、全球化的问题导致市场机制无法有力发挥它的效用,跨国的企业为了逃避本国的环境政策可以使污染转移到别国,如果机制在小范围内发挥很好的作用,却牺牲了另外群体的利益,可以说,这种机制有毒!
发展方向绝对是没问题的,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人。


水平有限,谢谢邀请。
企业运营成本高,对排污减少的企业,进行税收政策优惠,鼓励研发排污技术应该是地方政府未来应该作的。另外,淘汰重污染企业,提升生产技术,减少排污也是未来一个商机,资本应该进入了。其他的我不懂。非专业人士。


谢谢您的邀答。对于您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我们国家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政策永远不要与其他任何国家相比较。首先,很官方但却很受用的一句话是,我们所走的道路依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句话,包含了所有特殊性。其次,我个人还是觉得,人口问题始终是经济、环境问题的根源,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现存很多问题的根源,国家所作出的应对已经可以说是很ok了,而不是一味的去吐槽,却看不见真正问题的本源,人口大国。倘若人口减半这种假设就没必要去假设了,大家都会去假设而得出每个人心目中自己的答案。最后,再次感谢能在这发表自己的言论。


推薦閱讀:

歷史上曾經有哪些大城市遭遇過霧霾污染?他們是怎麼治理的?
「海洋死區」有辦法逆轉嗎?
關起房窗(不考慮室內污染源),就能將外界霧霾阻絕於門外嗎?
網路上流傳的關於霧霾中包含鈾污染的文章可信嗎?
AQI(空氣質量指數)為什麼有中美兩種標準?差距大嗎?

TAG:环境 | 环境保护 | 环境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