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否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在文明程度上落後於西方及阿拉伯?
蘇三所寫的《文明大趨勢》中提到中國在歷史上從未領先過西方,只是因為中國遠離西亞核心文明,事實上一直以來處於一種長期落後的狀態。地理上的隔絕也使中華文明一直處於富足和持續發展的狀態,因此也衍生出文明的優越感。這種說法是不是事實?
我看了試讀之後整個人都不好了
公元前1000年,全球總人口接近五千萬,公元前500年接近一億,以今天中國人口佔據世界大約五分之一的比例來計算的話,商周時期的總人口為一千萬。假如商周文明吸引了中國地理上一半的人口,那麼實際控制地區應有大約五百萬人,其餘廣大邊遠地區散布著大約五百萬人。春秋戰國期間這個人數再翻一番。以春秋時期來論,假如將人口按照今天中國的約30個行政單位來劃分,每個行政區(相當於省)約66萬人。而現在一個中等規模的縣級行政單位就能達到50萬人,百萬人口的縣級單位更是屢見不鮮,以今天行政區劃的約2000個縣來計算,春秋時期每個縣域的人口大約是一萬,所以「荒無人煙」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地區的一個重要特色。在今天,中國的人口密度太大了,已經超出了環境承載能力,這個狀況還引發了過度的競爭,造成生態失衡;而北歐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人口稀少,其密度接近中國古代。人口在古代是財富,在現代則幾乎成了累贅。
我想問的第一個問題是「公元前一千年,全球總人口接近5000萬」這個數據是從何而來,從後面蘇三還用中國人佔世界五分之一來推算中國當時人口來看,這個5000萬應該是直接得出的總數而不是把當時全球各地人口相加,請把做出這個結論的歷史學家介紹給我,這是神一般的操作。
第二個「假如將人口按照今天中國的約30個行政單位來劃分,每個行政區(相當於省)約66萬人。」我特碼要請問蘇三春秋時期中國的範圍有多大?連湖南都沒怎麼開發,東三省廣東廣西貴州福建都還是野人滿地跑呢,非地域攻擊,我老家江蘇那時候北邊淮夷南邊百越,上海還在海里呢。居然拿三十個省來平分人口,請問蘇三到底有沒有高中級別的歷史常識?
第三個「以今天行政區劃的約2000個縣來計算,春秋時期每個縣域的人口大約是一萬」,先不說春秋能有兩千個縣(漢代才1100~1500個縣),中國縣域的人口可以參考《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一戶的人數大約4~6人,請問蘇三放著資料不去參考,非要自己設數字自己算是不是閑得無聊?
=============================================
更新下
參考http://www.zxhsd.com/kgsm/ts/2014/02/25/2728164.shtml和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5271923.html
在農業時代,人口稀少意味著傳播因子稀薄,因為人本身就是傳播工具。古代人口一直很稀少,至清代以前這種狀況並沒有多大的改變。頻繁的戰亂與饑荒是導致人口稀少的主因。史料形容1000年前隋末州縣的蕭條日:「黃河之北,則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鞠為茂草」「翠土之眾,百不存一。干戈未靜,桑農咸廢,凋敝之後,饑寒齒切」。唐代貞觀初年的景象是:「白伊洛以東,既乎海岱,藩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一直到500年前的明代,還有清代,填補人口的「行政大移民」仍時常發生,這說明即便是僅幾百年前的社會,與今天人口稠密的現代社會也相去甚遠。其間的文明傳播速度自然也就大為不同。當然,文明的傳播主要還是仰仗於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改變,而非人口本身。「西周」在西北的鎬京完成歷史使命之後,又向東於洛邑開闢「東周」,然後有春秋、戰國。至公元前256年,周朝完結。第二節奠定中國文化基礎的秦漢秦朝建立於公元前221年。這個同樣起源於甘肅附近、明顯具有西戎特點的族群,重新將帝國定都於關中咸陽。中國文明的命運至秦為止,一直掌握在與中亞有神秘關聯的半游牧人手中,考古證明他們的先人與中亞的斯基泰人有關。在此期間帝都始終處於中國西北,這說明了將外來文明傳送至中國一直是由中亞地區完成的。關中平原是通往中原的主要文明驛站。當時的傳播工具比較落後,不能有效打破文明傳播受到的地緣牽制。秦朝的強盛潛在受惠於中亞地區,於是最終未能移師中原。
「這個同樣起源於甘肅附近、明顯具有西戎特點的族群,重新將帝國定都於關中咸陽。」秦人真不是起源於甘肅,是被封過去的,而且封地在天水一帶,毗鄰陝西,距離烏魯木齊直線距離約1800公里,傳播文明的中亞民族是一種怎樣的精神跑辣么遠!至於說秦人明顯有西戎特點,我想問西戎特點到底是什麼特點?更何況秦國從立國起就與西戎血戰,最終徹底平定西戎,這麼說不怕秦國歷代先王託夢找你算賬?「中國文明的命運至秦為止,一直掌握在與中亞有神秘關聯的半游牧人手中,考古證明他們的先人與中亞的斯基泰人有關。」我想請問蘇三,這個證據在哪裡?斯基泰人連文字都沒有,還想來教育大秦?
中國統治者來自北方草原或來自農牧分割線一帶是個規律性現象,但是在中原逐漸生成的以農業為特徵的漢人今天常常幻想他們的祖先根源就在中原。中國3000多年的文明史中,早期的游牧統治者因受西亞文明的影響而多來自中國西北,後期則因西北文明程度相較中原文明降低之後,中國的游牧統治者則更多來自東北。為什麼游牧民族可以一再主導中國這個農業國家?答案與游牧民族的特性—尤其是騎兵的戰鬥力有關,這一點在西方歷史上也不例外。
這個事實因為諸多複雜的原因一直被扭曲或掩蓋。還有一個更為隱秘的事實是,這些東北根系的少數民族都與鮮卑族有關,而鮮卑人很可能與希伯來人有一定關聯,起碼鮮卑人中的白人含量(Y染色體為R)較其他民族高是事實。目前從文化上與基因比對上來看,鮮卑人和希伯來人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不過尚需進一步確證。
「鮮卑人很可能與希伯來人有一定關聯」
shit,早看到這句話我就不費勁挑對了,鮮卑人明明是韓國人的祖先,他們在憤怒時總是呼喊祖先的名號
「西吧!」
=================================
看各位的評論我對蘇三簡直充滿了無比的好奇
蘇三真容在此,專訪蘇三:漢字起源古埃及象形文字?
http://www1.people.com.cn/GB/wenhua/27296/2918963.html
方老師打臉在此http://tech.163.com/special/s/susan.html
如果有人告訴你鱷魚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候落後於哺乳動物和恐龍。你一定會問不同物種之間怎麼比較先進和落後?就算可以比較,為什麼鱷魚作為一個物種要和哺乳動物這麼多物種做比較?恐龍為什麼會出現在這個比較里?
-----------
不逗機靈了,正經回答下。這個比較本身是個壞比較。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一個疑問就是應該如何衡量文明的先進程度。不管有沒有玩過《文明》或者《帝國時代》這樣的遊戲,不少人可能都有這樣一個錯覺,世界各個文明都有一根科技樹,不同的文明像遊戲玩家一樣按部就班的點亮科技樹上的科技或者觀念,科技樹點的越多,那文明程度就越高。如果有這麼一根科技樹,那確實很好回答題主的問題,但實際情況卻遠遠比這個複雜。比如瑪雅人在天文曆法領域非常發達,但是似乎更加原始的動物馴化卻表現一塌糊塗。比如中國人的文官制度非常早熟,在刑法領域的表現相當長時期不遜於任何其他文明,但是中國的民法卻落後幾千年。比如中國人沒有發展出一神教,這一點有些時代被視為一種先進和進步的表現,有些時代卻被視為落後和愚昧的根源。比如古希臘文明在哲學和藝術領域可說是登峰造極,但是在政治領域表現就比較差;相反古羅馬人在政治和軍事領域表現出色,但是哲學和藝術領域就遠遠比不上古希臘。更要命的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衡量文明先進程度的標準本身會發生變動。所以,以我們現在的標準去考察歷史上不同文明的發達程度很可能會出現嚴重的時代錯置。
其次,拿中國和西方做比較本身是一件非常彆扭的事情。因為所謂的西方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文明,而是許多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此起彼伏的文明的統稱,。打個比方吧,如果有一天老師和你說,同學你高中三年長期落後於隔壁三班,因為你高一的英語成績沒有三班小紅高,高二上半學期的數學成績沒有三班小明高,高二下半學期的語文成績沒有三班小王高,高三上半學期的總分有三班的平均總分高,同時老師還有意無意的忽視了三班小紅成績不佳到了高二主科全部不及格留級了;高二三班除了小明數學成績好,其他人的數學都比你差,高三時候你被三班的五個學生在教室里暴打了一頓,兩個月沒去上課等等。而拿一個文明和一堆文明做比較差不多就是這麼一件無厘頭的事情。
在東西方比較的時候,另一件很弔詭的事情西亞地區到底算是東方還是西方。大家都知道,西亞地區在文明最早期以及中世紀時期是相當發達的,但是在現代化浪潮中比東亞發展的還要慘。如果把西亞算成是西方世界,那麼西亞的良好表現恰好可以掩蓋西歐地區起步較晚和羅馬帝國崩潰後嚴重倒退兩大黑點,在統計數據上確實可以完勝中國。但是這麼歸類卻無法解釋為什麼西亞地區沒法趕上現代化浪潮這個問題,而且西亞地區在中世紀的繁榮發達和西歐文明沒有什麼關係。簡單來說,把西亞地區算成是西方除了在數據上可以壓倒中國外,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別的意義。順便說一句,不僅西亞地區的繁榮發達和西歐文明沒有關係,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和現代西歐文明之間的關係也不是直接的傳承關係,反倒更接近於兩個不相干的文明。
最後,文明之間的比較本身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在許許多多具體問題上都有值得研究的問題,唯一不有趣的就是把東方和西方把各種不同的文明打個包,再用文明程度、發達程度這種空洞的大詞進行比較,這種比較不會產生任何有價值的結論的。
順便, @SALADIN 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東方落後於西方」的確是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問題,但是我仍然強烈反對用東方或者西方這種大帽子。因為西方這個大帽子掩蓋了最重要的一個事實:西歐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道路都是不一樣的。為什麼資本主義萌芽義大利沒有順利現代化(因為義大利不統一?還是因為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為什麼大航海時代的贏家西班牙沒有順利現代化(因為西班牙是天主教國家?因為西班牙的殖民策略有問題?還是西班牙的金融策略有問題),為什麼法國在18世紀始終無法完成財政和金融改革(因為法國的貴族更強勢?還是因為法國需要維持一支龐大的陸軍?),為什麼金融制度先進、信仰開放的荷蘭迅速衰落(因為荷蘭被拿破崙佔領?還是因為荷蘭缺乏煤炭資源?),為什麼德國現代化的同時變成一個軍國主義國家,而沒有走上議會民主道路(因為德國的統一伴隨戰爭?還是因為德國沒有海洋貿易?)。這都還沒有涉及奧地利、瑞士、波蘭、瑞典等等同樣重要,但是更不被大眾關注的「西方國家」。你看,我還沒有提任何有關東方的話題。看到蘇三二字就明白了,想嘗嘗大便是什麼味,可以讀他的鬼扯書。
題主提到的書我沒有看過,但是這個問題其實很有價值,以我有限的知識來看自西方開始其擴張以後一直在為一個類似的問題尋找答案,即是什麼導致了西方在過去幾個百年中領導這個世界?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迫切的需要一個解釋,那麼自然而然的有些人會認為西方之所以能夠領導世界是因為(西方的人種優勢西方的地理優勢西方的制度優勢)使得西方在整個文明跨度上都領先於東方,只不過這些觀點作為西方歷史研究主流基本上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18世紀),不過即使最激進的觀點也不過是認為「13世紀以後自然選擇讓歐洲人更加勤奮、節儉」或者「自農業化以來,遺傳優勢使得歐洲人更具活力和創造力」。
但是到了20世紀,隨著亞洲特別是日本和中國的發展使得西方史學界也認識到過去的觀點可能是經不起推敲的,西方可能僅僅是在近代暫時甚至是出於偶然的佔據了優勢。
如果我們真的想找到事實如何,恐怕需要引入一種非定性的分析方法而轉向定量分析,首先推薦一本《十字架上的時間》這書的後半部分很詳細的介紹了兩位作者對定量歷史分析的方法和資料的運用,非常有趣的一本書。
另外,就是一本叫《文明的度量》的書,這本書解決了一些定量歷史分析的固有問題,比如資料真實性和廣泛性的問題~文筆也很好~
另外呢,國內由於長期使用歷史的進化和分化模型(斯賓塞《社會學原理》可以說是首創,但國內還是馬克思主義史觀為主了,要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史觀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即使今天我們也經常看到非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著作),可能導致了一些誤區(絕對不是說進化的歷史模型是錯誤的),比如說社會制度代表時代先進性等等(儘管有型社會制度其實並不代表什麼)。
就如開頭所講的,我們之所以要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因為我們需要解釋,需要一個模型可以解釋過去發生的事情,現在發生的事情,以免自己稀里糊塗的成敗皆不知因果。甚至險惡一點要為我們今天自己要做的事情尋找一個解釋,以免良心不安。西方史學界觀點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就是很好的證據。
題主如果一定要執著於一個答案的話,可以看看尼爾 弗格森的《文明》、《槍炮、細菌與鋼鐵》之類的書(甚至是亞當斯密的),無論是定性還是定量都無法得出東方長期落後於西方的結論。
如果要我給出一個答案的話,我會說西方18世紀以後的產權理念和制度(並非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層面的產權,而僅僅是產權登記獲取方面的產權)是其高速發展的關鍵(私貨)。
不過呢,這個問題在今天已經過於價值觀化了,如果題主希望的是為自己已經成型的價值觀找一些支持的話,那麼開心就好了~不用想那麼多
這年頭年齡沒超過50歲喊著中西方文明對比這種大方向議題的的....基本就是民科....我們學院幾個國寶級老師最大也就做做華南這樣一個地域或者一個時間段的中國和某個特定國家的某種制度對比...因為他們達到了那個境界才知道這種中二病式的對比多無知...
第一,蘇三是誰?《玉堂春》那個蘇三?
第二,什麼叫事實?我猜連「事實」的內涵,知乎都還沒形成共識呢。
第三,不想百度一本題目看起來就很民科的書,不過從前面答案的吐槽來看,可以想像她老的戰鬥力大致相當於何新。
第四,瀉藥,以上。
怎麼定義領先?
人均口糧?
帝國組織架構?
文官制度?
基層動員能力?
武力?
還是比誰先用紙擦pp?
以短短500年來否定另一個古老文化圈,不覺得這理由太蒼白?
判斷不同文明先進還是落後,本來就只有唯一一條真正有效的準則,那就是勝利還是失敗。
是的,十九世紀以來的歷史是西方的勝利史。但中國真的失敗了么?
美國和俄羅斯是近現代歷史最大的勝利者。 其它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勝利者,比如英法,一被美俄超過,就永無反超的可能,他們之間的距離叫做絕望。
但是,即便在所謂的中國崛起之前,中國的領土、人口與規模也一直與這兩個勝利者處在同一梯隊。而一旦中國完成內部整合,立刻就望見這兩個最大勝利者的項背。唯有中國。
那些勝利者們並非看不到這點,也絕不是不想將這領土、人口與規模從中國手中剝奪,但就是無法成功。
這可能不算勝利。但這也絕不是失敗。
經常有勝利者超到中國的前面,但從不能甩出一個中國追不上的距離。中國並不是一直勝利,但它就是一直不失敗。
勝利常常來自歷史的幸運。 歷史卻又是公平的,因幸運而得的勝利終會耗盡幸運。如果勝利者不懂如何才能不失敗,結局就是羅馬帝國。
中國並不總被歷史的幸運垂青,但中國懂得如何不失敗。
勝利註定是暫時的,不失敗卻可以是永遠的。
重申開頭的話,先進與落後,唯一有效的準繩,就是勝利與失敗。勝利者永遠能輕易地為自己找出一百個勝利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的先進。
那麼,一個不能被擊敗的文明,會是落後的文明么?
西方是誰?
=======
追加的吐槽:
西方還不算,還得拉上阿拉伯?
提醒你一句,古埃及也很牛逼噢。
乾脆單挑全世界好了。
另,推薦基友 @SALADIN的答案
中國是否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在文明程度上落後於西方及阿拉伯? - SALADIN 的回答。
蘇三值得吐槽的地方很多,歷史上中華文明領先世界的領域也很多,一個答案不可能面面俱到。本答案就來挑戰一下知乎的政治正確。正好最近剛讀完芬納的《統治史》,謹引取這個西方通識型學者認為歷史上中華文明對政治制度最大或最具原創的幾大貢獻。
概論:
中華帝國
這個偉大的政體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政體。它並沒有直接甚至也沒有從觀念上促進現代歐洲國家的發展。但是由於其統治傳統至今依然存在,還因為其佔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它並不是我們所說的發明者,但也不是一個死胡同。中華帝國的統治方式多種多樣,十分複雜,我們可以從中選擇六個大的創新。這裡我們只說一點,即這個國家最早出現了受過專業訓練的領薪酬的官僚階層,以及具備同樣特徵的常備軍,兩者都是按照理性原則組織起來的。在歐洲,這兩者都得到了獨立發展,不過中國捷足先登。因此雖然歐洲人的確可以說是「二次發明者」,但這項發明依然應該屬於中國。
漢
與羅馬相比,漢政府更為官僚化。在羅馬及其行省中,幾乎沒有官僚機構。即使在公元4-5世紀,其職官數量也只有大約30000個;然而在中國,公元前二年建立的官僚機構職位總數已達130285個。而且,帝國的領土被一次又一次地劃分成更小的行政區域,以適應如此眾多的社會機構。漢帝國和早期羅馬元首制統治下的凌亂安排截然不同,比戴克里先時期的政治安排還要系統化。
……
漢朝行政系統在三個方面不同於羅馬晚期:這一時期的官僚體系開始受到儒家意識形態的滲透。其次,訓練、招募和監管體系的完善使之變得更為職業化。最後,它被認為是個人野心膨脹的鼎盛時期,也是合法性行政權威的典範。因此,漢代官僚體系高度統一,非常完備。其最基本的資質就是識字,最好是熟知儒家經典。
……
儘管漢帝國的律法與實踐是嚴酷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是寬容的,它並未乾涉或迫害不同的宗教觀點。漢帝國和其他國家(比如基督教的羅馬,包括羅馬之後的歐洲國家、拜占庭帝國、波斯薩珊王朝,以及哈里發帝國)截然不同。漢帝國也不同於在它前後的其他國家與帝國,特別是羅馬,它蔑視軍事榮耀。它是一個衷心地反對軍國主義的帝國。其特點在於「教化」,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文」。綜合起來,這種宗教上的寬容(也許只是漠不關心)以及對文明教化的倡導構成了帝國的光榮理想。
……
漢代的創新也許有限,而且國家是被一些厚顏無恥的官僚所統治,但是這些官僚都是學者、文人和知識分子。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永久性法人統治下的國家是一個特殊意識形態灌輸下的官僚機構,這種國家的概念非常新穎。與哈里發國家中的伊瑪目和基督教歐洲中傳教士的角色相比,它是一個具有雙重功能的官僚機構。其貴族功能是雙重的,而且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因為漢朝的貴族和等級是作為官員的結果,而不是其他方式。
按:非政治學專業的知友可能會對此處的「官僚化」有誤解。在政治學術語中,官僚制度(bureaucracy)指的是一種理性化的管理組織結構,是一套經任命產生的官員執行決策者命令的機構。它必須遵循一套特定的規則與程序,有明確的權威登記,權責自上而下傳遞。它是統治手段的理性化,有利於上下運轉自如、命令貫徹無誤、排除人性化的影響。
唐與此同時,在前述這些政府機構之外,還存在著一個世界其他地方此前都沒有出現過的機構。它是中國在政治體制上獨一無二的創新之一。這一機構就是「御史台」,它通常被譯為「監察系統」,譯作我們今天的「檢察官」可能更貼切一些,因為它的功能和今天已經失去作用的前蘇聯「檢察官」辦公室非常相近。簡言之,它是一個負有監管、審查和調查責任的中央分支機構。所有官員,無論高低,它都可以對他們的不法行為進行調查,然後直接向皇帝彙報,並對罪犯提起訴訟。
……
唐代官僚機構儘管只是開始,但它的範圍、複雜性,以及它的規模、培訓和招募在當時世界上都是無與倫比的。即便是阿拉伯和拜占庭帝國能夠在一兩個方面可與之相當(這是值得懷疑的),它們也難以在總體上達到唐帝國的水平。正是這些特徵使得唐帝國的官僚機構成了統治史上的一個真正創新。
……
唐代官僚機構最為顯著的特徵在於專門化。每一個專業功能都由特定官員來負責,每一個官員也都具有相應功能。個人和功能被整合到了一個網路之中,網路的軸線是各種不同專門機構,垂直層面上是九品三十階。行政機構的完整性和對稱性可以從研讀戴何都(Robert des Rotours)翻譯的《百官志與兵志》一書中體會到。書中有大量關於政府機構、官員及其對應職責的描述,有點像美國政府黃頁和電話簿的混合體。唯其如此,才能對這一龐大組織在設計上的邏輯性、獨創性和一致性有所掌握。
……
在唐代的所有榮耀中,法律肯定是最偉大的一個領域。中國唐代法律之於東方,猶如東羅馬帝國之於西方世界。唐代法律為日本、高麗和安南提供了範本。在中國隨後的600年中(直到明代成立前),唐朝的律法仍被繼續使用,只是略有修改。甚至直到近代的清王朝,大約30%-40%的刑律內容,絲毫未動地來自《唐律》。
……
可以有把握地說,在世界上的大規模統治實踐中,唐帝國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案例。在規模上,其面積足以與美國相當;其生存時間長達300年之久;它在法律和行政規範性方面,甚至直到最後發生動亂,它都是一個突出成就。用現在的評價來說,唐帝國在大多數時間裡都維持了和平與繁榮。
按:芬納認為唐帝國對世界政治史有三大創新性貢獻:世俗理性的官僚機構(垂直等級劃分和水平層面的專業機構與部門,跟現代管理機構一樣)、招募和晉陞模式(科舉和功績考課)、設立御史台和諫官,使政府自我批評實現了機制化。
明如果一個高效統治體系的標準在於維護國家主權、領土統一和內部穩定的能力,那麼明王朝肯定是歷史上最為高效的統治之一。明王朝和漢、唐帝國不同,其統治並未被大規模農民起義所打斷。它也沒有像大宋王朝那樣坐失半壁江山。相反,明帝國保持了長達278年的和平與統一。還沒有其他同時代的國家可以達到這一記錄。即便是奧斯曼帝國,雖然在規模上與明王朝最為接近(不過奧斯曼帝國的人口不及明王朝三分之一),但同時起內卻一直面臨內戰、兵變和內部的多重混亂。與擁有7000萬人口(後增加到1.3億),且處在安全與和平之中的龐大中華帝國相比,此時的歐洲諸國則戰爭紛繁、內亂不已。
……
在西方,火藥和印刷術的發明標誌著從「封建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在這些發明到達歐洲之前,中國人已經提前200-400年擁有了這些東西,明代中國的社會與經濟高度發達。
……
中國的鑄鐵生產遙遙領先(中國在冶金領域一貫領先於歐洲)。1078年中國生產的鑄鐵為114000噸,而英格蘭到1788年也只能生產68000噸鑄鐵。12世紀發明了陶瓷技術之後,中國陶瓷業的發展同樣突飛猛進。
……
新農業技術手冊的廣泛分發又得益於印刷術的發明。公元2世紀末,紙已在中國廣泛使用(義大利直到13世紀還不能製造紙)。隨後便是在石板或銅板之上進行拓印,於是8世紀末雕版印刷的出現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1068年活字印刷被發明出來,但對於包含有30000個獨立的表意文字的漢語來說,活字印刷並不像西方字母那樣有用。
印刷術和火藥被當做歐洲社會進入現代的兩大標誌。中國文獻中第一次提及製作火藥的公式是在1044年,歐洲是在1285年。發明火藥之後,中國人開始使用火藥製作燃燒彈,以及爆炸性的炮彈,並用特殊的彈射器來發射。1280年,宋王朝開始使用銅鐵製造的大炮來對付蒙古人。
……
從1566年開始,中國開始成為一個非常繁榮的國家。而且中國經濟是一種西方意義上的「現代」,它包含了無產者、城市中產階級、業主和商人等階層。
……
中國人的憲政(原文本小節標題)
明代檢察官又被稱為「風憲監管」,監察機關被稱為「風險衙門」。「風」是指習慣與風紀;「憲」是指國家的基本法律與政體。檢察官們因此也就成了「社會風俗與基本法的監管人」。在這個意義上,知友巴黎舊制度中的議會和早期斯圖亞特王朝的普通法律師才宣稱是「國家自由和基本法的看門狗」。一系列先前的習慣、傳統和風俗成了政府應當自覺遵守的傳統。這一傳統甚至約束了獨裁統治者自身。作為反對暴政的專制主義本身就意味著「限制」。
無論是路易十四還是查理一世都未能如此。查理一世被他的反對派所打敗,路易十四是反對派們的常勝者。明朝則不存在這種最後的對決。中國的憲政守衛者通常是儒家知識分子。所有官員都是知識分子,他們像魚鱗一樣依附在國家和擁有土地的大家族上面。這些人是「士大夫官僚」,也是手執毛筆的貴族。問題在於皇帝經常拒絕利用他們來統治,但是皇帝又不能離開他們進行統治。
……作為儒家學者,他們的博士頭銜證明其擁有絕對而非凡的真理,於是在道義和本質上都只能由他們來向皇帝進諫。由於這些束縛皇帝的真理也同樣約束了他們,於是在「治國平天下」的共同事業中,他們就成了皇帝的夥伴,而不再是皇帝的奴僕。
按:「王與士大夫共天下」的理念肇興於宋,芬納沒講清楚。
清此時的中國國內和平穩定,農民的生活水平並不比歐洲低。經濟的增長「足以供養整個國家,從人口大小、社會複雜性、文化成熟度和總體質量來看,這個國家至少和18世紀之前的任何歐洲國家不相上下」。實際上,一位權威人士聲稱「從整體上講,雍正時代和乾隆時代前半期的中國農民比路易十五時期的法國農民境況更好,更加幸福,往往也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要知道,這位權威人士本身就是法國人。此時中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
這些皇帝大權在握,既不依賴宦官,也沒有受到士大夫的約束,更沒有激起兩者之間災難性的鬥爭,他們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呢?主要有兩點:第一,一套新的機構設置;第二,對士人階層的籠絡。除此之外,我們也許還可以加上第三點,即穩定的邊疆。
按:芬納此處說的新機構指的是密摺奏議制度和軍機處,芬納認為這兩個制度使得皇帝能夠繞開官僚機構作出決定,因此大大提高了皇帝的權力以及英明君主領導下的行政效力。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只摘取了芬納認為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具有獨創性貢獻和值得讚頌的部分,他在其它段落里對這些制度同樣作出了大量批評,本文並沒有收錄。芬納也不是文化相對主義者,他認為在西方社會之外的其它社會無法誕生現代國家體制。本文引用中粗體部分為筆者所加。筆者引用芬納的作品只是為了給民科們看看正規社會科學家的職業道德: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優褒劣貶,持中之論,是一種底線。1)西方發家致富,從瓦特1776年改良出蒸汽機算起,250年左右。在此不展開說。
2)阿拉伯文明,倒是很少關注過。
比如薩珊王朝:
比如阿拉伯帝國(公元750年,國土面積1340萬平方公里):
客觀地說,阿拉伯文明在歷史上有闊過,歷史上有遠遠領先歐洲的時段是不假的。- 阿拉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阿拉伯人的歷史貢獻
沒領先過......
一個文明這麼落後竟然幾千年沒死,你不覺得蹊蹺么。。
在 日本可以用「菊與刀」代表,那麼中國呢? - 文化一文中, @北風驟起一文中,形象比喻了中國人像熊貓,其中:
7、傳承悠久。對動物來說,傳承的是物種;對人類來說,傳承的是文化。幾十萬年前,和熊貓同時代的小夥伴們不知道多到哪裡去了,熊貓和他們談笑風生;幾十萬年後,只剩下熊貓還在卧龍山上啃著竹子,和不知道比熊貓晚了多少萬年才出現的新小夥伴們愉快的玩耍,依舊談笑風生。人們專門為熊貓這樣的動物起了個學名,叫孑遺生物,俗稱活化石。
幾千年前,恆河邊,尼羅畔,兩河碧連天,有許多小夥伴們在和中國人一起玩耍;幾千年後,小夥伴們都不見了,只剩下中國人抱著完整的文化傳承,繼續和只有兩百年歷史的新小夥伴小美談笑風生,愉快的玩耍。其他古文明的後人們,抱著一堆看不懂的楔形文字猜來猜去:「我覺得這個字應該是S吧?」「不對不對,我覺得應該是個B!」機智的印度人翻著唐僧寫的旅遊日記,若有所思:「唔,原來我們歷史上還有個地方叫藍毗尼啊,是釋迦摩尼的老家。」中國青年翻翻古籍,勃然變色:「我靠,1294年前的今天,李隆基這老色鬼居然臨幸了一個宮女!無恥!禽獸!」
能夠和自己同時代的小夥伴,都找不到自己的子孫時,而我們依然祭祖、翻閱古典、對老祖宗的小事刨根問底的時候,我們的內在想必是不會差的。
歸根結底我們才是豪門貴族呀!什麼是豪門貴族?有底蘊、一直處在社會的最頂階,中國近200年來,即使低迷,但是只要中國人方向正確,那麼給我們50年時間久能夠立刻返回世界最頂層,這是因為什麼?這就是底蘊、這就是領先。這種領先不是因為某一種技術、一種科學、一種發明、一場戰爭,而是發自內心的不卑不亢。
又是一個天朝VS外朝的問題……
對於這種不入流大學畢業的所謂學者,有點歪才寫兩本書的還是不要信為好,這種問題不是一個文人來探討的,而是一個歷史學和社會學家才有資格評價的問題。。
別的不說這個問題里的概念就很混亂,什麼是西方?又何為西亞文明核心?兩河流域確實從文明角度來說比中國更悠久,更早進入農耕社會,但別忘了,西亞的文明並不是互相繼承的,而是互相摧毀的,如果要說中華文明去和整個環地中海比,那確實難分伯仲,但問題是環地中海地區文明並不統一,也就在羅馬帝國階段,做到了比較大的輻射面。並且4世紀開始羅馬帝國開始消亡,歐洲進入黑暗時期,難道黑暗時期的歐洲的文明可以和隋唐 兩宋媲美?歐洲直到文藝復興,之後大航海,恰好漢人王朝被蒙古人滅亡,之後農民政權上台這個階段下開始加大了影響力,同時中華文明陷入停滯階段。
至於阿拉伯地區,在阿拉伯帝國以前整個中東,中亞地區都不是伊斯蘭文明,伊斯蘭文明大約是唐朝時期阿拉伯崛起才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歷史上伊斯蘭黃金時期,確實它的文明對比隋唐兩宋也是難分伯仲,但大約也是宋朝滅亡後的階段內,阿拉伯文明也衰落。如果你要泛指整個伊斯蘭文明,那麼到了17世紀左右,奧斯曼帝國也開始被西歐給打敗。。到這裡不難看出,所有文明都有可能此消彼長,而且並沒有什麼理應更強大的文明。文化是軟實力,它的根基就是硬實力。而中國歷史上的強大王朝,五一不是世界範圍內硬實力數一數二的(大多情況下就是數一,只是當年交通問題,所以影響力不如後來工業化後的歐洲那麼明顯)
具體時期很難比較,但是從宏觀上能有一些比較。文化方面看看羅馬拜占庭,法蘭克神羅法國的政治制度,戰爭能力方面看看他們(除了羅馬,那時候游牧還沒來,日耳曼諸族不能算游牧民族)與各游牧民族的戰爭結果,再看看波斯和阿拉伯世界(阿撥斯時期)與游牧的戰爭結果,再看看中國各朝代的。你就知道結果了。具體器具很難比較,因為古代長期是有大量裝備混編,哪怕是中國這種統一國家各地軍隊的裝備情況也不是統一的,很難根據出土的一兩件裝備判斷整體水平。
對於西亞是文明中心的,西亞確實長期作為整個人類世界的文明中心,以鐵器,小麥和最早的文字為標誌,但是從海上民族入侵之後就談不上了,開始北移到了愛琴海地區,之後是中世紀後期(大約以1204君士坦丁堡和整個愛琴海被洗劫作為主要分野)到了北義大利,最後是近現代。中國和西亞交流交流確實不多,但是整個印度河中伏爾加以西,撒哈拉以北的最廣義西方世界人口分布稀疏,總量上比較也在55開,而人口聚集還是人口分散有利於文化和技術進步,顯而易見。
絕對技術上的落後開始於文藝復興之後的北義大利,以板甲(沒有發現其它地區有如此高的冶煉技術)的大規模出現(瑪克西米利安大規模給德意志僱傭軍裝備半身甲)為標誌。軍事上以瑞典古斯塔夫二世的線列戰術(你可以理解為排隊槍斃初級版)為標誌。政治上以近代民族王國(中國的民族主義相對歐洲並不強烈,更多的強調文化而非血緣)建立為標誌,具體標誌可以是百年戰爭後的法蘭西。
作者一看就是想出名啊。。
從未領先過西方?是科技從未領先,還是經濟?可能這方面作者沒說清楚,會引起歧義。
好吧那先不管了,但作者說中國長期落後?這一定是在逗我玩了。。。
我粗略算了下
公元前1500年前古埃及在造金字塔的時候,埃及是比中國強,當時中國處在商朝時期,各方面和埃及還真不能比。但是從全世界範圍來看,中國不算弱啊,當時希臘那塊還處在黑暗時期,歐洲人還在玩泥巴哪。
公元前500年前- 公元500年這段是西方古希臘和羅馬時期,這是西方古代最輝煌的一個時期,中國當時處在春秋戰國+漢朝時期,雙方實力是差不多的。
公元476年後,歐洲進入長達1000年的黑暗中世紀,但是歐洲衰落的時候,阿拉伯帝國在公元600年後於中東崛起,中國這時候處於封建社會鼎盛的隋唐時期。雙方實力還是差不多的,唐朝最強盛的時期和阿拉伯帝國在中亞打了很久,最後唐朝不敵,中亞從此被綠化。
中國可以稱為世界第一強國的時期大概是公元960年-1279年的宋朝,這個時候歐洲,中東都很混亂,雖然宋朝軍事上看起來羸弱,但相對來說還是比西方強不少。加上經濟發達什麼的,這時候算是領先世界了。
到了公元1400年後,歐洲文藝復興開始,資本主義茁壯發展,15世紀末開始了大航海時代,這個時候歐洲雖然在崛起,但是還沒到完全超過中國的地步。
拉開差距的時候應該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了,大概是1770年前後,從此中國就開始迅速的被西方甩開
綜上,中國在古代可以說一直處於世界一流強國的地位,長期落後我不知道他怎麼得出結論的。阿拉伯帝國怎麼沒順著蔥嶺反啃大唐一口?帖木兒的兒子咋慫了沒接著伐大明?甘陝回亂怎麼沒傳教到重慶?洋教士來華一波又一波怎麼只有洪秀全一個政府信了?教皇咋沒跟地攤文里一樣讓西班牙組織對大萌的十字軍?大清弱渣為何沒被列強跟分黑叔叔一樣瓜分?毛子戰鬥民族怎麼也沒建立黃俄羅斯?馬可波羅個臭五毛去死!
比較文明之優劣你總能找到自己之長或自己之短。
建築,鍊鋼確實某些方面落後於阿拉伯,這又如何呢?瑪雅的金字塔也很牛,就文明程度總體很高嗎?
從宏觀層面,先進文明總會把自己的軟文化和高附加值商品帶給欠發達地區流行。在古典社會中流通世界的商品,瓷器,絲綢,茶葉都是大宗商品,風靡全球,而阿拉伯地處要衝,除了用血與火強推了伊斯蘭文化,而風靡全球的商品有多少呢?更不必提火藥,造紙,印刷術了。
從這個層面,我從不認為中華文明會是一個落後自閉的生態文明。
秦朝默默看著自己的長城,偶爾擺弄擺弄手裡的弩
漢朝哭暈在西域的絲綢之路
唐朝在東市和西市忙著招待一大波遣唐使的到來
宋朝哭暈在泉州一艘又一艘的商船中
元朝默默擦了擦馬刀,把弓握在手裡,回頭望了一眼歐洲
明朝在馬六甲印度洋和紅海中遙望四周
道士:「老子玩火藥的時候你們還不知道啥叫化學反應吶!」
那邊忙活的冒出一個尖細聲音:「我改進造紙術的時候你們還用羊皮吶!」
隔壁碼活字的哥們兒冒頭了:「你們當時還在用手抄本吧?」
後面的老大爺默默擺起了司南…
嘛…有時間了再劃拉兩筆…推薦閱讀:
※有一種說法美國即使衰落只允許基督教文明取代他的霸權?南海問題核心其實就是中美問題海堡區?
※「人類文明就是宇宙中最高級的文明」這種猜想是否有可能性?
※伊斯蘭化及伊斯蘭國問題是否在重演野蠻征服文明的過程?
※根據費米悖論能否說明外星人與人類已經取得了聯繫?
※迄今為止人類仍然是宇宙中唯一的已知智慧文明,你被這個現象困擾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