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局是通過監測海上的氣壓發現有颱風的嗎?
海上氣壓怎麼監測呀?
不,現在都是用氣象衛星。非常快捷、便宜、全面、安全,而且不會有遺漏的情況。
測量氣壓的方式太古典了,不算高科技。當然,還是有用的,因為衛星畢竟是遙測,必需要有現場的數據進行核對。當然,現在一般都是電子的感測器了。海上,除了船泊、飛機加入觀測以外,浮標站也有。海上有浮標站,不過也不多,因為有颱風的情況下,失效的可能性非常大。當然,颱風非常大的話,就算是人工值守站也可能中斷觀測的。所以現場的實測氣壓數據是很珍貴的。
另外,對颱風最有興趣和研究的除了各國氣象局,還有美軍。他們有第53氣象偵察中隊,用WC-130J飛入颱風,投擲探空儀用於取得相關數據,當然也包括氣壓。是目前為止最燒錢的颱風監測方案。
==============================
這裡再補充一下,主要是 @雙木 同學提到的,業務中,拿到氣象衛星資料,可以通過 Dvorak Technique 得到熱帶風暴的強度。還有多普勒雷達的數據也可以用作反演出相關的氣象要素。竊以為「發現有」這個詞是非延續性動詞,實際業務化過程中,不是「發現有」這麼簡單吧。而是會有一個時間段的追蹤。這個工作在我國由各級氣象局配合台海中心完成。
如耿老師所說,目前氣象衛星對於颱風的監測已經非常成熟了,結合其他海上觀測數據完全可以做到監測到。
一個颱風並不是「DUANG」的一下就形成的,他的前一階段一般是一個熱帶渦旋,從這一階段起,氣象部門就會開始關注他,並時刻對其強度進行評估,達到某一閾值以後,會被調整為「颱風」,所以當你們聽到產生一個「颱風」這樣的新聞時,通常這個系統已經有了一段時間的生命期了。
而作為颱風的雛形,熱帶渦旋也有著自己獨特雲團結構和發展規律,其雲系也與熱帶氣旋性低壓環流相一致,因此對這些雲系衛星雲圖的數據反演就可以推算出對應熱帶低壓的中心位置和強度,而這個強度很大程度的決定了什麼時候「颱風」誕生,或者說什麼時候可以被稱為一個「颱風」,所以從某種角度講,你說的也並沒有錯。具體可參考Woodcock的論文。以及Google 搜索DVORK,但其實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一句顯而易見的廢話:渦旋結構越明顯,低壓環流約強。
無聊補充兩個可能意想不到(當然也許大家都知道)的tip:1、颱風確實是發生在熱帶洋面上的,但是生成颱風的氣旋性擾動其實都是冷性的呢!!╮(╯▽╰)╭
2、其實很多熱帶渦旋都在擾動產生不久就「死去」了呢,只有10%左右能成為真正的颱風。(所以實際在受監測的系統比生成颱風的多很多),好可憐!%&>_&<%
氣象部門觀測颱風的途徑有很多,首先,在颱風生成前,就主要通過氣象衛星拍攝的雲圖來追蹤颱風胚胎——熱帶擾動。後颱風行進路程中主要通過衛星雲圖,海面氣象自動站以及數值模型甚至出動飛機實測來判斷追蹤颱風。登陸前或登陸後則主要依靠陸地氣象站監測。
自從有了氣象衛星,就沒有漏掉過一次颱風。剛生成就被發現了,一路跟蹤直至消亡。
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 ( 氣 壓 小 ) ,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轉自百度百科)
風主要是由氣壓差產生(風由高氣壓吹向低氣壓),颱風中心氣壓小,四周氣壓大,於是四周向中心輻合上升。
推薦閱讀:
※我想知道早上天空變成這樣這是什麼現象?
※在副熱帶高壓圖上(500hpa),600,594,588這些線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如何評價今年22號颱風海馬從生成到達到強颱風級別的速度如此之快?
※如何通過中央氣象台發布的高空圖進行氣象判讀?
※2016年,中國會因為厄爾尼諾而發生大洪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