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板塊邊緣的俯衝帶,貝尼奧夫帶擠壓插入地幔可達近千公里幾千萬年,邊緣處刮下的沉積物到哪裡去了?
11-29
為什麼千百萬年板塊俯衝理應導致的刮削沉積沒有形成巨峰,反而造成了深海溝?
拋磚引玉
小部分確實被帶到了地幔深部,其中碳元素可以在上地幔深部形成鑽石,再被岩漿活動帶回地表。再比如一些地表的超高溫高壓變質岩,也是被帶入地幔又回到地表,不過回歸的機制有所不同。
大部分在大陸邊緣形成增生楔,是主要的造陸作用之一Benioff zones是位於活動型(太平洋型)大陸邊緣的海溝附近,島弧與海溝之間存在弧前增生楔。具體見圖片,來源於舒良樹主編的第三版《普通地質學》。
地幔端元中的EM1和EM2可能就與刮下來的陸源沉積物有關,而洋殼沉積物則在HIMU中有所體現。
2個去處吧,一個以增生楔的形式,殘留了下來,保存在後期的造山帶內,是大陸側向增強的產物。另一類隨大洋板塊下插,進地幔循環中去了,現有研究表明這個循環是10億年尺度的,就是說10億年前俯衝至地幔的古老洋殼連帶它上覆沉積物經過在地幔里的長期演化,還會以地球化學或包裹體的形式被人們在地表的海山,熱點等地被識別出來。
正是因地球演化過程中這種長期的富水物質加入地幔,可能才導致地幔的活動速率加快,超大陸旋迴時間縮短。。
憑記憶寫的,可能不太嚴謹。。
從威爾遜旋迴的第四個階段「收縮階段」開始,到第五個階段「結束階段」,因兩岩石圈岩石的比重和力學性質不同,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俯衝,大洋板塊表面所覆蓋的沉積物部分隨俯衝帶俯衝至上地幔,大部分在俯衝時被刮削下來堆積于海溝向陸側,呈楔狀地質體,我們稱之為增生楔。
隨板塊不斷俯衝,在海溝的向陸側依次擠入一個又一個增生楔,新形成的增生楔將老的增生楔不斷向上抬升,拼接在大陸邊緣,大陸不斷增生,而海溝和俯衝帶也不斷向大洋方向遷移。
貝尼奧夫帶也稱為俯衝帶,俯衝帶到達地幔一定深度後就會被熔融,甚至消亡,所以也稱為消減帶。海溝就是在消減作用過程中大洋板塊發生彎曲的結果。
建議百度一個詞叫:增生楔。
你說的那些被刮下來的各種沉積物很多都在增生構造這裡堆著呢…
推薦閱讀:
※請問板塊學說是錯誤的學說嗎?
※地質史上是否有過幾乎全球都被海水淹沒的時代?
※先有火山還是先有火山爆發?
※現在有什麼東西可能是其他智慧生物留下來的?
※地球的真實面貌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