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明末遼東經略熊廷弼?


我們熊大人呢,是個很矛盾的人。按照星座血型書上的理論,很可能是AB型的雙子座。也就是說,他的人格複雜到一個人就能湊一桌麻將。


這個人的人設本身就很矛盾。

大家都知道他是打仗的,下手很黑,理論上是一個物攻角色,再加此人是進士出身,這算是法力值加成。進士出身算是比較謙虛籠統的說法,準確地說,他當年是鄉試第一名,也就是等於現在全省第一名,總之就是非常學霸,文化程度非常高。

但問題在於,不知道這麼多年四書五經都講了什麼,熊廷弼完全沒有讀書人的儒雅氣質,脾氣非常暴躁,一句話不合就能掀桌子開始罵,還總有要動手的趨勢,非常嚇人。

我不明白的是,這人根據畫像和塑像來看長得其實還挺和善,還稍微有點小帥,但是性格怎麼就兇惡得不要不要的,臉上還成天帶著一種「你幹什麼,是不是想打架」的表情。

其次此人性格也非常矛盾。

他強硬的時候極其強硬,剛到地方,茶都沒喝兩口直接先把逃將給砍了,然後二話不說把貪污的陳倫也給幹掉了。這夠強硬了吧。相反的,他脆弱(什麼鬼)的時候也非常玻璃心,馮三元等人彈劾他,他立刻就炸,堅持要回家不幹了。張修德接著彈劾,熊廷弼就徹底忍不了了。

其實將領在外頭打仗,挨罵是正常的事情。不管是誰,就算是再牛逼的將領,朝廷里言官也要忙著罵他,沒有罪名就編兩條罪名出來罵。反正被罵的人在那麼遠的地方,鞭長莫及,也不可能沖回來砍死他們,就算寫奏疏回罵,送信的來回也要好幾天。這麼長時間都夠罵人的御史寫兩本武俠小說了。

這種罵是沒有成本的,不罵白不罵,白罵誰不罵。

一般來說被罵的將領最多意思意思說兩句「你們吵什麼,你們知道我有多辛苦嗎。你行你上啊,老子不幹了」之類的話,也不會太較真。但熊廷弼是個實誠人,一怒之下真的不幹了。開始要死要活,說什麼「臣且之生致死」一類的話,鬧著要回家,正好御史也鬧著要他回家,然後他就回家了。

後來別人不行,皇帝又把他從家裡拖了出來,大明這台電腦重新安裝了名叫熊廷弼的防火牆。

要說這段經歷教給了他什麼,那就是如果要證明自己行,就必須證明別人不行。這種邏輯最後狠狠地坑了他。


他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放棄遼東,退守山海關。比較主流的說法是他跟王化貞鬧彆扭賭氣,就為這小破理由,放棄了大片土地。

王化貞也是蠢,原本忙著寫奏疏吹牛,我打算這麼打,我打算那麼打,結果還沒開打手下就有人投敵了,城裡一片大亂,王化貞只能哭著往回跑,在大凌河遇到熊廷弼。

熊廷弼:」你不是說六萬眾一舉蕩平的嗎?現在呢?懵逼了吧?哈哈哈哈哈哈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王巡撫,別哭了。你現在流的淚,都是當初「素不習兵」「輕視大敵」的時候腦子裡進的水。


王化貞還在嚶嚶嚶。熊廷弼接著笑,一邊笑一邊說:「嘻,已晚。」

我個人覺得,「已晚」這兩個字,就是他此後做一切事的一切目的。他就是為了向朝廷,向王化貞證明,「已晚」,才刻意沒有做出任何挽回的舉動,反而著力擴大了王化貞失敗所造成的惡劣影響。

以他當時的聲望和兵力,回城去壓住亂軍,只要他願意做,成功率就算不是百分百也有百分之八十。但他沒有。

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的歷史他不是不知道,他肯定也知道土地一旦交出去,再要收回來是很難的。他也應該知道他跟王化貞雖然關係不太好,天天撕逼,但幾乎是綁在一起的。王化貞丟城,他也不可能全身而退。我相信他都知道,一個「督軍士造戰車,治火器,浚濠繕城,為守御計」,最後「人心復固」的人,是不會不明白這些的。

那他當時究竟在想什麼鬼?!
有人認為他是覺得已經無險可守,擔心手上的軍隊也跟著一起全軍覆沒,為求穩妥才撤軍的。理論上來說不是不可能,但我覺得,一個被明史贊為「有膽知兵」的將領,絕不會是懦夫。首先敢在這個時候去遼東,就算什麼都不幹就去旅個游,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其次他去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耀兵奉集」,一臉「你們來打我呀來打我呀來打我呀」地在撫順周圍四處敲鑼打鼓,晃了一圈,然後愉快地回去了。他絕不是一個過度謹慎的人。

沒人搞得清他到底在想什麼。

崇禎元年秋,徐爾一在上書中的解釋是,熊廷弼手裡只有五千人,不跟著一起逃跑就不錯了,還能掩護百姓入關,實在很了不起,他有什麼錯呢?

這種說法我還在研究中,不好下結論,但當時還沒有什麼國際友好、和平主義或者普世價值觀的說法,那時候流行的是將領一定要堅守至城破,城破了一定要巷戰,巷戰也撐不下去了最好還要自盡殉城。打仗打輸了,也得輸成袁應泰的樣子。熊廷弼直接撤走的行為……還好他走之前燒了糧草,不然就跟打開城門投敵沒什麼區別。就算閹黨不黑他,也未必能落得什麼好下場。

我覺得在熊廷弼這個人的問題上,楊漣同志總結的是最客觀的:

「議經略者終難抹殺其功,憐經略者亦難掩飾其咎。」

僅此而已。

==========
我趕著去煮湯圓吃,先寫這麼多,以後有空再來補充答案。有錯別字、地名時間寫錯或者史實不對的話請溫柔地告知我,我慢慢修改。
其實我還挺喜歡這人的,雖然他犯了錯,但最後死的也太慘了。
不高興。


是挺矛盾一個人,說到戰略眼光和對遼事的見解,前前後後就他最強,偏偏情商又出奇的低。


許多人總認為,熊廷弼是第一流的統帥。

問題是,熊廷弼曾指揮過一場,值得稱道的戰役嗎?沒有!一場也沒有!

既然如此,所謂熊廷弼是第一流的統帥,又是從何說起呢?更神奇的事還在於,熊廷弼在廣寧之戰中,那純粹就叫瞎指揮,所以才被帝國政府判了死刑。

熊廷弼因為王化貞一直排擠他,所以在廣寧之戰時,不但不和王化貞同舟共濟,相反還故意拆王化貞的台,最後導至遼西戰事瞬間崩盤。

廣寧之戰結束後,帝國政府在判熊廷弼死刑時,是這樣說的。熊廷弼身為大軍統帥,竟然拿軍國大事當兒戲,因為私人恩怨,就故意促成、放縱事態擴大,這種人必須得判死刑![注]

[注]:……守備之計,等閑置之,虜騎一來,錯愕不知所出。飛檄催戰,蓋曰:勝可以成吾之名,敗亦可以驗吾之言也。不知封疆大臣破壞封疆,國有定律,百口何辭!廷弼試捫心一思:比之楊鎬更多一逃,比之袁應泰反欠一死。若厚誅化貞,而廷弼少及於寬政,不惟無以服天下萬世之心,恐無以服楊鎬、袁應泰之心矣。宜用重典,以警將來.....。

這段判詞,是天啟二年時定的,當時寫判詞的領銜人物,有東林大佬左都御史鄒元標,有親東林黨的刑部尚書王紀,有後來的閹黨幹將大理寺卿周應秋。所以,我們很難說相關判詞,是顛倒黑白的內容。因為它並不是某個利益集團完全操縱下寫出來的。而按這種判詞所言,熊廷弼自然難逃一死。[注]

[注]:二月逮化貞,罷廷弼聽勘。四月,刑部尚書王紀、左都御史鄒元標、大理寺卿周應秋等奏上獄詞,廷弼、化貞並論死。

滿清軍隊大舉進攻遼西,熊廷弼什麼積極措施也不採取,卻派人拿著令箭催王化貞抓緊出戰,雖然熊廷弼也知道,主動出戰對明軍不利。但是熊廷弼就是氣不過王化貞一直拿大話壓他;總而言之,你不是天天胡吹,給你六萬大軍,就能蕩平遼陽嗎?現在是你表現的時候了!

就憑熊廷弼當時的表現,你說判他死刑冤枉他嗎?顯然是一點也不冤枉他,因為你有天大的委屈,你受了天大的不公,你也不能拿軍國大事當兒戲啊。因為你這你樣拿軍國大事當兒戲,會給國家造成多大的損失,你想過沒有?

最讓小皇帝生氣的是,當熊廷弼遇到王化貞時,竟然直接告訴王化貞,遼西已無救了。於是明帝國軍隊不戰而退400里,一口氣退到了山海關,更打著堅壁清野的旗號,把沿途的物資毀之殆盡。

整個戰爭期間,王化貞固然沒有見過敵人的影子,熊廷弼其實也沒有見到敵人的影子。兩個人就這麼稀里糊塗的,放棄了整個遼西地區。

面對這種戰果,我實在奇怪,怎麼會有人相信,熊廷弼是第一流的統帥呢?當然了,我們可以把熊廷弼的失敗,歸於各種客觀原因。問題是,作為一個統帥,如果一生就打過一場大仗,卻是在戰爭中和同事意氣用事,最後連敵人的面也沒有看到,就不戰退出四百多里。而且把一塊傳說中的戰略要地(寧錦地區)拱手讓給敵人,也實在沒有資格稱之為一流統帥吧!

朱由檢(崇禎皇帝)上位後,有人上書說熊廷弼死的非常冤枉,崇禎就沒有搭理。因為崇禎皇帝就認為,熊廷弼死的一點也不冤枉。[注]

[注]:崇禎元年,詔免追贓。其秋,工部主事徐爾一訟廷弼冤,曰「廷弼以失陷封疆,至傳首陳屍,籍產追贓。而臣考當年,第覺其罪無足據,而勞有足矜也。廣寧兵十三萬,糧數百萬,盡屬化貞。廷弼止援遼兵五千人,駐右屯,距廣寧四十里耳。化貞忽同三、四百萬遼民一時盡潰,廷弼五千人,不同潰足矣,尚望其屹然堅壁哉!廷弼罪安在?化貞仗西部,廷弼云:『必不足仗』。化貞信李永芳內附,廷弼云:『必不足信』。無一事不力爭,無一言不奇中,廷弼罪安在?且屢疏爭各鎮節制不行,屢疏爭原派兵馬不與。徒擁虛器,抱空名,廷弼罪安在!」

後來,韓爌等人,在說熊廷弼死得冤枉時,先說了熊廷弼一堆功勞;但是最終也得承認,熊廷弼死得一點也不冤枉,因為身為帝國統帥,在關鍵時候拿軍國大事當兒戲,本身就是死有餘辜;只是熊廷弼死的不是地方,而且什麼行賄東林黨三萬兩白銀,更是無稽之談。[注]

[注]:明年五月,大學士韓爌等言:「……乃倉皇風鶴,偕化貞並馬入關,其意以我固嘗言之,言而不聽,罪當末減。此則私心短見,殺身以此,殺身而無辭公論,亦以此。傳首邊庭,頭足異處,亦足為臨難鮮忠者之戒矣。然使誅廷弼者,按封疆失陷之條,偕同事諸臣,一體伏法,廷弼九原目瞑……。」

看到這個給熊廷弼蓋棺定論的說法,崇禎皇帝才算認可。當時是崇禎二年五月。於是「詔許其子持首歸葬。」

其實,從熊廷弼平反的過程,我們也可以看出來,當時的人,大都是認為熊廷弼按律當斬的。就是處在深宮的信王朱由檢(崇禎皇帝),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信王朱由檢(崇禎皇帝)上位後,為熊廷弼翻案時,也只承認熊廷弼死非其罪,卻不承認熊廷弼死得冤枉。

從這層意義上,熊廷弼如果沒有被魏忠賢弄死,活到了崇禎年間,也是難逃一死的。

事實上,楊鎬(薩爾滸之戰的指揮者)、王化貞(廣寧之戰的指揮者)都也活到了崇禎年間,卻都被崇禎皇帝翻出舊賬正法了。[注]

[注]:言官交章劾鎬,逮下詔獄,論死。崇禎二年伏法。
[注]:五年,化貞始伏誅。

熊廷弼能成為一個高大全的歷史人物,主要是因為他死的是時候、死的是地方。

一切是顯然的,如果熊廷弼死於天啟二年,歷史對熊廷弼的評價,肯定會完全變樣。因為當時東林黨眾正盈朝,熊廷弼被東林黨大佬判了死刑,他寫在歷史書上,能有什麼正面形象?

熊廷弼多活了三年,最後死於魏忠賢之手,而且還拉開了魏忠賢殺戮東林黨的序幕,所以在兒童版的歷史書中,熊廷弼就變得金光閃閃了。

薩爾滸之戰失敗後,皇帝就讓熊廷弼去經營遼東。

人們常說,皇帝重用熊廷弼後,遼東的局面一時大變。所以熊廷弼如何如何了不起。

其實呢?這裡面固然有熊廷弼的功勞。但是毫不誇張的說,這功勞裡面,有皇帝的一份,也有政府的一份,更有帝國老百姓一份。

熊廷弼相關的成績是怎樣取得的?無非是因為,帝國不計代價的向遼東輸血。失去這種背景下,熊廷弼哪能讓遼東大變樣呢?

楊鎬率軍討伐努爾哈赤時,明帝國就開始向農田加稅,一畝地多收三厘五毫。楊鎬失敗後,皇帝發現遼東的局勢,遠比自己想像中危險,於是每畝地又加了三厘五毫的稅。不久後,發現錢還是不夠,於是就又每畝地加了二厘的稅。前前後後一共加了九厘,一年總共收取五百二十萬兩白銀。

這筆銀子,就是傳說中的遼餉。有了這樣一大筆白銀支持,遼東的局面自然會為之大變樣。

對此,我無意說,給誰拿上這筆遼餉,也能讓遼東局勢為之一變的,但是如果拋開大批遼餉進入遼東地區,只說熊廷弼的能力,實在有些太誇張了。

熊廷弼被殺,之所以雲遮霧罩,主要是因為歷史按東林黨的視角,寫成了童話故事。

在這種背景下,許多人竟然認為熊廷弼是東林黨成員,所以才被魏忠賢忌恨殺掉。其實呢,認為熊廷弼是東林黨的人,肯定連《明史》也沒有看過。因為《明史.熊廷弼傳》寫得清清楚楚,熊廷弼就是邪黨成員,而且一直和東林黨作對。[注]

[注]:廷弼為御史時,與國縉、宗文同在言路,意氣相得,並以排東林、攻道學為事。

因為類似的原因,後世比較流行一種說法是,因為王化貞是閹黨成員,在閹黨的支持下,王化貞把熊廷弼排擠到一邊了。

其實,所謂王化貞是閹黨,那不過是扯淡罷了。如果王化貞真是什麼閹黨成員,那王化貞玩忽職守,導致遼西四十多座城池丟失。在崇禎初年抓閹黨時,為什麼沒有列入閹黨名單呢?而且王化貞在崇禎年間被殺,也是因為他從前失職,從沒有人說過他是閹黨。

而且《明史》也寫得清清楚楚。王化貞能排擠熊廷弼成功,主要是因為葉向高的支持,這跟閹黨有什麼關係呢?[注]

[注]:時葉向高復當國,化貞座主也,頗右之。廷臣惟太僕少卿何喬遠言宜專守廣寧,御史夏之令言蒙古不可信,款賞無益,給事中趙時用言永芳必不可信,與廷弼合。余多右化貞,令毋受廷弼節制。

葉向高何許人也?是標準的親東林大佬。所以魏忠賢打擊東林黨時,曾按梁山好漢的形式,泡製出一篇東林點將錄,其中葉向高綽號及時雨(及時雨是宋江)。如果王化貞是閹黨成員,全力支持王化貞的葉向高,是什麼人呢?

實際上,熊廷弼、王化貞之爭,就和黨爭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大家支持王化貞排擠熊廷弼,無非是因為熊廷弼不懂得尊重官僚集團的利益,而王化貞懂得尊重官僚集團的利益。

熊廷弼提出的戰略構想:需要十八萬大軍、九萬匹戰馬,而整個戰略需要的兵力,更會遠遠超過上面的數字。因為它還需要內地的兵團配合相關軍事行動[注]

關鍵是,熊廷弼拿著雞毛當令箭,對中央政府給他調撥過去的物資,那是橫挑鼻子豎挑眼。

對此,我們看看熊廷弼給皇帝的奏章。[注]

[注]:及發來兵不成兵、馬不成馬、每詰問來將、皆雲院道不容挑選、甚有授意邊堡、故將瘦弱搪塞者、除巳到者、容臣挑選發回換補外、其以後調將徵兵、臣請以此責成各省鎮。

王化貞提出的戰略構想:六萬大軍蕩平遼陽。

在這種背景下,你說官僚集團喜歡熊廷弼,還是喜歡王化貞?肯定是王化貞!

既然六萬軍隊就夠用,那大家豈不是睜隻眼、閉隻眼,就能滿足了遼東的後勤保障。甚至而言,大家繼續蒙著頭收黑錢,也照樣可以滿足遼東的後勤保障。

所以在王化貞取代熊廷弼這件事上,閹黨和東林黨的態度是驚人的一致。當然了,即使有些小分歧,也是抱著求同存異的態度。總而言之,再也看不到大家爭「三案」時,那種勢如水火、不共戴天的勁頭了。

當然了,普遍官員都知道,選擇王化貞肯定是會出事的。但為了推卸責任,他們自然都傾向支持王化貞,邪黨如此,東林黨也是這樣的。[注]

[注]:化貞一切反之,絕口不言守,謂我一渡河,河東人必內應,且騰書中朝,言仲秋之月,可高枕而聽捷音。識者知其必僨事,以疆場事重,無敢言其短者。

在此過程中,東林黨只是不疼不癢的說過一些支持熊廷弼的話,接下來,就沒有下文了。因為不是東林黨不想支持熊廷弼,而是因為熊廷弼一點也不體諒官僚集團的難處。

基於官僚集團的角度,熊廷弼為了自己工作省事,就拿雞毛當令箭,一心逼著官僚集團給他準備十八萬軍隊、九萬匹戰馬,還要足額足數。這不是刁難人嗎?

滿清有多少軍隊?滿清都是超人?你一口一個,沒有十八萬軍隊、九萬匹戰馬,就無法和滿清打仗,你這不是扯淡嗎?

所以,不是邪黨、閹黨不支持熊廷弼,就是東林黨也不會支持熊廷弼。因為支持熊廷弼,熊廷弼獅子大張嘴要的後勤保障,誰給提供?在這種背景下,東林黨、邪黨、閹黨,在熊廷弼、王化貞相爭時,自然是習慣性的求同存異,於是熊廷弼只能靠邊站了。


這是努爾哈赤也害怕的熊蠻子。

其守邊期間主要作為可概括為:開源節流,修城守土,經濟封鎖,不斷騷擾。

這位爺這麼搞得罪的人就多了。

開源節流得罪了關寧軍,是的,熊經略遼地每年要的軍費只有十八萬兩銀子。你能想像孫大帥手上這個數翻了六倍嗎?而且幾個重要壁壘還是熊修的。你能想像袁某督邊天下賦稅六成在關寧嗎?

經濟封鎖把山西商人得罪完。所以孫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復邊市,而袁某,更是不顧陝西老百姓易子而食繳納到寧遠的糧食,將其高價賣給滿人。

熊這貨自己不發財不能把遼事產業化,把蛋糕做大,自然要被淘汰。

學學人家孫帥、袁都督啊!

隔三差五放清軍搶劫,清軍搶的人再便宜買回來當種田奴隸。軍隊不用打仗死人了,武官還發財了。從此吹捧孫承宗不遺餘力。

種的米全賣給清軍,大清搶到的金銀財寶一半餵了山西人,一半餵了關寧軍。所以承宗在,大清也不真打啊!一直到後來眼看大清勢力尾大不掉了,孫承宗才上書十八次求去!這不是心虛難道還真是不戀權力?

不斷養寇自重,藉機找朝廷要錢要米。你以為就這樣?不不不,人家要錢要米還要帽子。

又是孫承宗上的摺子,要求朝廷對讀書人投身遼事取得功績的給予獎勵。

然後開始大修碉堡。每個堡壘修好後附折名單上加上若干舉人秀才名字,這些人就可以在地方官場擇優而用了。所以多少地方大族為了子女上位,多少工程隊老闆 原料供應商為了承接遼東大型壁壘工程紛紛送錢投誠孫承宗老人家。

把單純的遼事變成商業+功績+土建批發大市場。老實說我很佩服孫承宗的。

熊廷弼有這一成本事,何至於死!

王世貞比他強,強在人家還懂畫個大餅籠絡人心。

熊廷弼屬於能人,但不能團結人,不能創建產業。

舉個例子:假設當前行業內行規一個手機修理成本只需要3塊錢,但收費30。

熊廷弼:這也行?哥發明一款自動修理機,修一次五元,賺的錢我還捐給慈善機構。

然後他出名了,把修手機的人也得罪光了。

後來修理時機器發生了意外,圈內人全體借著意外事故攻擊他。

他自己還發脾氣:哥哥我又沒賺錢,我機器發生一次意外算啥?你們手工修就沒發生過意外?哥哥我不是為了天下消費者會這麼做嗎?你們這群沒良心的。

哥不幹了!撤機走人!

眾人:你走!趕緊走!

然後眾人再次把修理手機做成了產業,從不正確修理手機會吸入多少有害氣體,造成多少輻射等等等等角度論證,嚇得圈外人根本不敢自行修手機。

修一次200不還價!謝謝!

————————————————————

這時候熊廷弼又出現了....

這貨還敢出現?

這時出現還能有好下場?人吃肉吃一半你去打擾,又沒一群跟著他打拚搶肉吃的餓狼護駕。

所以他死了。


熊廷弼,黨爭吹出來的奇才!僅此而已!

此君有一定的組織能力,眼光也有一些,但沒有經過實踐檢驗。所謂的野豬皮也忌憚熊廷弼,可以說是軍盲史學家搞出來的笑話!

第一次經略遼東,熊廷弼有功,應該算是組織、統籌這樣的,穩定了楊鎬弄出來的危機局面!但軍事才能,或者說打仗水平沒經過檢驗!

這裡額外要強調一下閻崇年所謂的熊廷弼來遼之後的一年零三個月,《滿文老檔》中針對蒙古的軍事行動有22條,針對大明的只有四條,所以野豬皮對熊廷弼很「忌憚」。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熊廷弼臨危受命入主遼東,野豬皮拿下了鐵嶺、開原之後,的確沒來大明的土地上來鬧騰,但是以鐵嶺為圓心,先是向北徹底消滅了葉赫部,然後向西、北一次次的打擊蒙古人,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鞏固得來不易的鐵嶺、開原。

直到把大城市鐵嶺周圍的敵人全打跑了,為啥沒來打大明,因為大明已經沒有實力威脅鐵嶺,而鐵嶺以西是遼河套,蒙古人可不會跟野豬皮死磕,所以後金一次次去打擊蒙古,而此時的大明還在抽調全國精銳,組織防禦!連派軍隊去鐵嶺燒莊稼的軍事行動,都沒有武將願意去干。

野豬皮花了大約八個月的時間,消滅葉赫,打跑蒙古,然後就就開始打熊廷弼的主意了!

王大人屯、浦河、懿路幾次劫掠,大明記載的損失和滿文老檔差距非常大。即便如大明所說,熊廷弼也基本是領著軍隊,保持與後金軍隊的距離,讓後金無法分兵全力搶劫,僅此而已。

有空再碼


一代帥才


看到有些回答,我也是一臉懵逼,整得好像換個人都能替代熊廷弼。由結果推導過程,不是也能證明遼東隨便換個人都能打。事實上前期熊廷弼,後期袁崇煥。除了這2個,誰上都是送


有將才(戰術與指揮)
無帥才(大局與胸襟)


貽誤邊疆,欺玩太甚。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我軍在美艦進入我國南海島嶼 12 海里領海範圍內時不開火的行為?
怎樣才能和美軍抗衡?
為何1555年,幾十個倭寇在明朝的江南能殺傷4000人?
現在三大艦隊齊聚南海,有沒有可能是美國的調虎離山之計?

TAG:明朝 | 軍事 | 明朝那些事兒書籍 | 歷史人物 | 明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