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朱允炆不實行削藩,朱棣是不是就不會奪皇位了?


飄過來不務正業一下~嗯嗯~~~

在已知的歷史中,三個大一統時代的開創者都無力保證自己指定繼承人的安全和強大,這顯然不是什麼偶然事件。

第一個穩定大一統時代漢朝是由劉邦開創的,劉邦的太子漢惠帝首先是受到了來自呂后的壓力,最終不理政事,並理所當然地絕嗣,被呂后聲稱為惠帝兒子的少帝並未得到功臣集團的承認,並在漢文帝上台的前夜被誅殺。

在第二個大一統時代唐朝,李淵開創了南北朝之後的鼎盛穩定時代,而他的太子李建成被唐太宗李世民發動軍事政變誅殺,而跟隨李世民的軍功集團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第三個大一統時代明清階段,開創了明清時代的朱元璋似乎徹底遏制了所有反對力量,殺光了他認為所有可能重演歷史的功臣,但是結果如何呢?

結果是,太子朱標死得很早,而太孫上位必然要藉助沒有在建國戰爭中樹立功勛的文人。

結果是,明太祖雖然殺光了功臣,但是防衛蒙古卻依然需要能力很強的人,這個人,在第三個大一統時代,變成了朱棣。

結果是,漢文帝上位,依賴功臣的政變,李世民上位,依賴秦王的精兵,朱棣上位,則直接發動了內戰。

但是,結局是一樣的。

大一統時代的高皇帝們,你們是指定不了繼承人的。

那麼,我們開始總結吧。

三個大一統時代都是從慘烈的農民戰爭廢墟中開創的,漢受困於匈奴,唐屈膝於突厥,明戰慄於蒙古,所以,無論太祖高皇帝(漢高皇帝劉邦,唐高皇帝李淵,明高皇帝朱元璋)有著多麼高大上的權威,他們都不可能徹底殺光真正知兵之人。因為,邊患還很嚴重。

所以,陛下會把真正看起來穩重而能打的人,留下來。

對於高皇帝來說,讓太子即位固然重要,但是江山比這,要更重要。

所以,至少要留下一個能打的。

這個能打的人,要看似很忠誠。

在漢,這個人是周勃,他和背後的陳平組成了功勛集團的領袖。雖然漢文帝在誅滅呂家時作用很隱晦,但是,我只提醒一點,他,是,代,王。

不知道代國在哪兒的人,請自己翻書。

在唐,這個人就是李世民自己。他是秦王。

在明,是朱棣。他是燕王。

這三位,都是戍邊的王。身上肩負著最重的國防責任。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呂后也好,李建成也罷,建文帝也好,他們最恐懼的,是什麼?

是高皇帝的左膀右臂。這些人的能力,他們清楚。這些人的忠奸,他們卻不清楚。

所以,這種新君和功勛集團的矛盾,必然爆發。

依附於法理權威的,新上台的一批人,註定要死。

至於是否削藩,這其實是最後的一個因素,不過是導火索罷了。

帝國需要一個真正能打的二代,真的需要。

為了這個目的,讓擋路的人去死,無論。。。你是誰。

姚廣孝說,我知天道,不論民心。

天道,什麼是天道呢?或者說,天道那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是怎麼體現出來的呢?

答案如下:

三個大一統時代的第二代皇帝,都必須踏著血路上位的,這就是天道。

他們,都是太宗。


他們,都是文皇。

拋開漢初和唐初的故事不談,單看靖難,單看李景隆同志的光輝事迹和華麗表演,如果還不懂,認為是偶然事件,那。。。。真的是不行的喲~

喵喵,滾去干正事啦。


事實上,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不可能反。
在你看這個答案之前,先拋去那個仁慈但懦弱的朱允炆的固有形象,拋卻那個殘暴但雄才大略的成祖的固有形象,這些個形象,基本上是野史與電視劇、文學作品強加給你的,現在拋掉,我們能看到什麼?
題主問的問題是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造反的可能性。
我們先從那個經典的民間故事說起吧。
太長了,我也不全文打出,我想關注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會知道這個故事:姚廣孝第一次和朱棣見面的時候對朱棣說,我要送你一個白帽子。朱棣聽了就特別開心。
這個故事初聽信以為真,於是就讓人覺得朱棣很早就野心勃勃了。可是呢?仔細想想其中的可能性:姚廣孝是洪武十五年的時候朱元璋選高僧侍奉諸王,當時的朱棣僅僅22歲,這個年紀的藩王,在帝國建立未久,在就藩不久的情況下,會有反心嗎?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太子朱標還活著!朱標是馬皇后的養子,正兒八經的嫡長子,憑朱元璋對馬皇后的尊重,不可能會有易儲之心(朱元璋對朱標的喜愛可見朱標死後居然直接傳位給他的兒子看出)。朱棣不是傻子,當時的情況他不可能有反心,因為這是無希望的道路(中國隊和巴西隊的比賽一樣)。再然後推翻這個故事,有鬼神之策,喜怒不形於色的道衍大師對一個頭一次見面的藩王說我要幫你當皇帝。
呵呵。
這個故事不記載於任何史書,野史而已,信口相傳,這就人人當真了。當然,朱棣被野史抹黑而且讓人相信的故事還有那個著名的「誅十族」,事實上,方孝孺的後人都活的好好的,朱棣更不可能讓他的黑名單第一個人起草自己的即位詔書。
我上面只推翻了一個小小的民間故事,並沒有明確證明朱棣沒有造反的可能。那麼我現在開始證明了。
我們不看文學作品,不看電視劇,不看野史,我們會得出以下幾個結論:1,有反心不一定是會真的造反——而且有反心這個東西,基本上是強加給的,所謂莫須有,我說你有反心,所以我就要殺了你。
2,朱允炆實在是不是個東西,他為政四年,除了削藩,其他的政策可謂倒行逆施,在黃子澄,齊泰兩個書獃子的幫助下,中央政府一團糜爛,說個搞笑的,黃子澄的終極目標是恢復上古時期的井田制。
3,朱允炆不仁慈,不善良——一個自己爺爺屍骨未寒就開始殺害自己的叔叔,把湘王逼迫自焚,周王被流放的雲南當人猿泰山,不許自己的叔叔拜祭死去的爺爺,建文執政四年,基本上的重心就是削藩,可見其對自己i的叔叔憎恨到什麼程度了。
4,朱允炆是個笨蛋,以中央政府軍輸給一藩之兵的千古奇葩,靖難之役昏招擺出,用人不明,為人優柔寡斷,卻喜怒無常。這樣的皇帝幸虧被削下去了。


以上是我情緒激動了,我們回到題主的問題:不可能會造反,因為造反是個大工程,一個簡單的例子,等朱允炆開始削藩時,朱棣才開始在藩王府中養鵝掩蓋打造兵器的這個小故事看,他完全沒有做好造反的準備,如果真的處心積慮做皇帝,不可能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時才開始著手準備。
以上,一家之言,請指正。


如果不削蕃,燕王造反可能性不大,至少短期內肯定不會造反。但是,在其一生內,最終形成類似唐末的藩陣割據則幾乎是肯定的。

朱元璋和朱允文立場不同註定對諸王態度不同。前者更在乎得是朱家天下,所以防範的是外姓大臣,對自己的兒子們則給與兵權鎮守一方;朱允文則要求自己及子孫後代地位穩固,因此手握兵權且具有一定皇位法理合理度的王爺們則成了心腹大患。這種情況下,朱允文不可能不削蕃。

反過來說,若是朱允文不削蕃,各位王爺幾乎一定會逐步坐大。尤其北方四位王爺,手握兵權,地處邊塞。若任其發展,一方面名正言順的發展軍事,一方面時不時的和北方蒙古人交交手升升級,軍事實力必將持續提升。而朝廷軍隊長期在南方,缺少實戰練習。此消彼長,數年後北方几位王爺的軍事實力徹底超過朝廷力量是完全可以預見的(靖難之役時候還不算實力超過朝廷)。

所以,對於燕王來說,如果朱允文不削蕃,短期內造反實在沒必要。因為造反是個太冒險的活,既缺乏輿論和法理支持,力量又弱,未削藩狀態下其餘王爺的支持或中立也很難得到。因此不會如此快的動手。

但是,若這種狀態持續二十年,隨著燕王力量進一步提升,情況就會變化。能力遠勝侄兒的朱棣在羽翼豐滿後再看到侄兒如此軟弱(連削蕃都不敢),能否甘踞人下,就不好說了。當然,此時力量壯大的不僅僅燕王一個,至少其餘北方三王也會發展。如果那時候形成力量制衡,那就是唐末的藩陣割據;如果有人打破平衡開始動武,那麼就很可能進入混戰狀態,類似西晉的八王之亂。而從個人能力來看,燕王最終成為贏家的可能還是較大,一旦能壓住諸王,又實力強於中央,那是做曹丕還是做司馬昭就看他心情了。

當然,不管是藩陣割據,還是八王之亂,還是出來個本家叔叔當曹操,都不是朱允文願意看到的。所以,削蕃的確是其必須的也是最佳的選擇,只不過他操作的能力太差了。


不削藩的話估計漢代的七王之亂只是時間問題了,我那個兒子太年輕太嫩了,沒法子淡定的,其實當時他拉攏好我家老四,對他多捧捧,然後收拾幾個大家公認的廢物的話是不會有這麼多麻煩的,等熬上幾年,叔叔輩的那些都被熬垮熬死了,要砍要削就隨意了,可惜小崽子不成器唉。


朱棣能奪位成功也是個意外。


先擺觀點,假設朱允炆不是剛上台就實行削藩,朱棣不會謀反。
理由很簡單,太祖在,他不敢。不敢的意思就是連準備工作都不敢做,連想都不敢想。
太祖殺藍玉,有意或者無意都是在震懾朱棣。要知道藍玉最大的戰功是北伐,北伐時的副將就是朱棣啊。
燕王完全是被逼反的。
現在廟堂之上那個吃包子,哦不,當時那個吃饃的皇帝要削藩了。朱二代的兵權被奪,性命堪憂。一個朱二代如此,兩個朱二代也如此,朱棣再無反心再不敢反,也得反了!

那麼,假如吃饃的皇帝不削藩,假以時日,朱棣會不會謀反呢?
太祖給建文帝留下的模式是分封的藩王和皇帝的直系官僚互相制衡,藩王之間互相制衡。這天然就存在不穩定因素。
直系官僚和藩王之間幾乎不可能互相制衡,因為:

  1. 官僚對國家沒有責任感,換個皇帝一樣當官。世襲的藩王因為利益可以代代傳承會與國家共存亡。這是責任感的不平衡。
  2. 朱二代本身就是官僚的上級;這是地位不平衡
  3. 為了防禦邊疆的敵人,國家的資源必然會向朱二代們傾斜。這是力量的不平衡。

而眾藩王之間也不可能互相制衡,因為:
肩負戍邊重任的藩王面對的敵人強弱不一,這必然導致他們從國家層面獲得的資源不對等,從敵人處繳獲的戰利品的多寡優劣也不盡相同。
燕王朱棣面對的是最強大的外敵——蒙古人,他最有可能獲得國家最多的資源,繳獲的戰利品也比其他藩王的要多要好。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必然會成為最強大的藩王之一。(加上之一是考慮到寧王的力量)
要防止朱棣壯大後謀反,建文帝最好的辦法是增強自身的力量,即中央軍的力量,同時不能打擊其他藩王,以其他藩王來制衡燕王。
可是他繼位不久就下令削藩了……

題答完了,扯些遠的。吃饃的皇帝削藩為什麼會失敗呢?
關鍵是兩點,
一是寡家孤人。太祖幾乎殺光了功臣,不準宦官干政,吃饃皇帝剛登基,根基不穩,年紀輕輕沒有外戚扶持。功臣,宦官,外戚,這三股力量,吃饃的皇帝都沒有,削藩又得罪了藩王,根本沒有一股強大的效忠他的勢力,失敗就是肯定的了。
二是經濟無力,因為太祖的大開殺戒,國家的經濟被重創了!不管是官僚的大批被殺,還是為查案而抽調的大批人手,都會導致發展經濟的人手嚴重不足,事情肯定會停滯。即使馬上安排人接手,接手的人一時半會也不可能完全上手。於是經濟就這麼被拖下了。
此時出來主持工作的建文帝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開放,發展經濟。
可是他繼位不久就下令削藩了……
所有社會大動蕩都會導致經濟停滯甚至倒退,不管是明太祖的大殺功臣還是本朝的wenge,所以太宗搞了改革開放,就是為了發展經濟。

大家看到這裡估計也累了,我來講個故事。
某天,某地來了批人,一天到晚就在河邊鬥地主打麻將。持續一個多月了,有當地人忍不住過去問:「你們是幹什麼的呀。」
帶頭的人說:「我們是奉朝廷的命令來這裡修橋的。」:
「那怎麼不見你們幹活呢?修橋的材料呢?」
帶頭的人說:「我們剛到,就聽到消息說,負責採購石料的官員牽涉進謀反大案,被皇帝殺了,新來的官員還沒有到任。」
過了一個多月,工人們還是在河邊鬥地主打麻將,石料還是不見蹤影。於是又有好奇的當地人過去問了:「怎麼新的負責石料的官員還沒到任嗎?」
帶頭的人說:「新的負責石料的官員已經到任了,可是負責運輸的官員牽涉進謀反大案,被皇帝殺了,新來的官員還沒到任呢。」
又過了一個多月,石料到了,工人們在石料上鬥地主打麻將。於是又有好奇的當地人過去問了:「怎麼石料到了你們還不開工呢?」
一個工人說:「我們的包工頭涉嫌謀反大案,被皇帝殺了。新的包工頭還沒到任呢,圖紙不在我們手裡,我們不知道怎麼做。」

吃饃的皇帝削藩失敗了,引發戰亂;吃包子的會成功嗎?不能深入了,大家懂得。


是。
不管怎麼說,事實就是朱允炆的削藩使得藩王們人人自危,使得朱棣不得不反抗以保全自身。
不然怎麼辦,請問朱棣難道該束手就擒嗎?他沒有辯白過嗎?沒有求過饒嗎?沒有努力跟大侄兒溝通過嗎?事實又如何呢?


我覺得排名第一的答案是有點問題的。
………………………………………………………
漢唐時期我不太熟悉,但是最起碼在朱棣靖難時期燕王並不是最能打的一個。在那個步兵作戰向騎兵作戰轉換的年代,寧王朱權手上的朵顏三衛才是那個時代最強的戰鬥力,之一。燕王為了搞到寧王手上的這隻騎兵花了大把銀子賄賂寧王手下,讓他們背叛了寧王並挾持寧王一同靖難。而且我覺得歷史問題紛繁複雜,並不是歸結為一種原因就能解釋的。只能說這個原因是其中一種因素。
再來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首先我們看沒能成功當上boss 的幾位仁兄,他們都是最有資格繼承大寶的人。但是都被其他有實力的人給幹掉了。大家都覺得有實力的人把傀儡皇帝做掉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卻忽略了為什麼這些人會成為有實力的人。這是因為前皇帝,也就是開國皇帝讓他們成為了有實力的人。
我們以明朝為例。朱元璋喜歡太子朱標,以至於喜歡到非要讓皇太孫朱允文繼乘大統。這是我們一般認同的說法。也是有道理的。但我們來看朱元璋這個人,我們看他的各種事迹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很傳統的皇帝,說他是嫡長子繼承製的骨灰級粉絲我一點也不懷疑。朱棣能打,有能力也帥。但是可惜他不是嫡出,怎麼算皇位也輪不到他,上面還有好幾個哥哥呢(後來朱棣自己偷偷把自己改成馬皇后的兒子)。老爹本來就很喜歡太子,加上又是嫡長子制的忠實擁護者。這兩個原因讓皇太孫順利成為繼承人。至於朱棣,讓他成為帝國最強的武裝力量掌握者之一,以他的出身也應該可以偷著笑了。李世民就更不用說了,人長的帥又會打仗,深的老爹喜愛。可惜上面還有個大哥。
總結一下,我個人認為正統繼承人被非正統繼承人幹掉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於,老皇帝本身是有自己最喜歡的兒子的,但可惜往往不是嫡長子。不管是對文官集團的妥協還是其他各種原因,嫡長子成了皇位繼承人,那個老爹真正喜歡的兒子就會得到其他相應的補償,有時候也是確實實際需要(比如朱棣需要備防蒙古,親軍數量可以不在普通王爺親軍限制之內),同時也希望沒得到皇位的選手可以好好輔佐得到皇位的選手。
這種老皇帝的個人喜好跟傳統繼承製的衝突在皇帝死後就爆發出來。新皇帝拳頭軟,卻容不得有其他地方武裝力量不在中央政府控制,非要挑事(削蕃),就算開始不動手,在以後中央與地方的長期交往當中也會出現矛盾。所以朱允文削蕃只是靖難的直接原因並不是根本原因。就算沒有削蕃,長此以往也會有兩方面的衝突。這是歷史的必然性。
在此聲明,本人不是學歷史出身,以上陳述都是拙見。因為時間原因很多問題沒有展開討論,也只是回答題目的可能原因之一。有什麼不對的歡迎大家指正。


朱允炆不實行削藩不可能,為皇太孫的時候就與黃子澄談論過削藩之事,所謂卧榻之虎,任何在位者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都會考慮削藩,這個在朱棣繼位後繼續削藩的態度上可見一二。

再來說不削藩燕王會不會造反的問題,從燕王個人的性格以及繼位後的種種手段,個人覺得會,但是不會那麼倉促,燕王造反成功除了他本人的能力以外,實在是運氣太好了,不當皇帝都不行。

在太子朱標,次子三子都相繼而亡後,四子燕王儼然成了諸王之首,要說之前皇帝的寶座只是夢中想想,但這個時候無疑是開始有希望了。當然有反心是一回事,真造反又是一回事,因為當時造反時機真的不怎麼樣,還有輿論的壓力。
所以豬一樣的朱允炆剛登基就迫不及待的削藩給了燕王機會,一個險中求富貴的契機。

話說回來,就算朱棣有一百個反心沒有反膽的話,他身邊的姚廣孝也不答應。先不考慮明史為清人所撰寫,有被黑的嫌疑,來看《明史》:
「姚廣孝,長洲人,本醫家子。年十四,度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術數之學。嘗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說他像劉秉忠,為什麼大喜,劉秉忠是什麼人,有元一代,漢人位封三公者,僅僅劉秉忠一人而已,而劉秉忠也當過和尚,說明姚廣孝有成就大業的抱負。
「高皇后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薦福。宗泐時為左善世,舉道衍。燕王與語甚合,請以從。至北平,住持慶壽寺。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奪諸王。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建文元年六月,燕府護衛百戶倪諒上變。詔逮府中官屬。都指揮張信輸誠於成祖,成祖遂決策起兵。適大風雨至,檐瓦墮地,成祖色變。道衍曰:「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墮,將易黃也。」兵起,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號其眾曰「靖難之師。」
舌燦蓮花,又有大智,這樣的人肯屈居一個藩王之下,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下,造反是遲早的事,就和歷來造反的人一樣,有時候也是身不由己,你中途想不當皇帝,對得起扶持你跟隨你求富貴的兄弟嗎?

總結下
1 削藩是正確的,但是天時地利人和不佔一項,關鍵還是豬隊友以及朱元璋時期屠殺功臣導致朝中大多李景隆這類的草包豬隊友。
2朱允炆不當皇帝或許不是一件壞事,根據他的無能,如果他在位,很可能大明會淪為南宋那樣的境地。
3 朱棣是個稱職的皇帝,無論是遷都北京(天子戍邊),派遣鄭和下西洋(為了顯擺和尋找朱允炆蹤跡),《永樂大典》(修好就不見天日),還是五征漠北,80萬大軍下安南,浚通大運河……功績放在歷史任何一時期都是了不起的。
4 誅十族雖然今人考證是被黑的結果,但是夷其族卻是存在的,瓜蔓抄和對付建文舊臣來說,還是能體現朱棣嗜殺的一面。

PS:對於朱允炆我是同情的,但是不是同情他是失敗者,而是同情他在很多小說中被黑的透紅,比如某本著名小說里,連朱允炆寵幸宮女的姿勢都要被黑,說什麼太死板之類,懷疑寫手是否前世為記錄皇帝寵幸嬪妃的大太監。還有把朱棣塑造成被朱允炆迫害的白蓮花,好一朵兇殘的白蓮花啊,朱允炆削藩是不顧親情的無情之舉,後來朱棣削藩就成了英明的象徵,我不服小說里這麼無腦黑。。。

不同意見請溫柔的抽打(⊙_⊙)


假如蔣介石不發動內戰,是不是就一定是聯合政府了?


不實行削藩朱棣肯定就無法得到其他藩王的支持或默許、以及一些武將的幫助。因為那就是純粹覬覦皇位的叛亂了,太平天下沒什麼人願意合夥一起乾的。

但如果是論「朱棣是不是就不會奪皇位了?」這個問題,根據其人裝瘋賣傻的表演與事成後毫無帝王氣度的報復,可以說他一定會處心積慮去奪皇位的。

但估計就不能以發動戰爭的方式了,具體怎麼做之後他的兒子朱高煦的方法倒是一個參考,以他的能力經驗人脈肯定要做得好得多。但若歷史真的那麼進行,可能會形成這樣一個最壞局面:朱允炆被伏擊死——文臣抱著朱文奎素衣發檄北伐逆賊——諸王起兵天下大亂——中國的統一王朝第三次二世而亡

事實上朱允炆也不可能不削藩,面對諸位叔叔他的皇權受到極大挑戰。爺爺朱元璋就是出於深深的恐懼才瘋狂屠殺的,到他這裡一脈相承。我們平時玩個戰爭類的電腦遊戲,身邊有塊骨頭沒啃掉都寧願動用大量資源掃平才可以心裡不再彆扭。又何況天生孤家寡人頭懸利劍的皇帝面對一群有軍隊有名望可自治的叔叔?朱允炆已經把削藩的節奏掌握的不錯了,只不過溫室里長大的三代和飽經風雨的二代相比在一些特定領域中判斷力固然要差一些,朱棣最後的運氣也著實很好罷了。


前車之鑒,漢朝有七國之亂,西晉有八王之亂。後果都是一樣的。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藩肯定更要削,不削尾大不掉,難以控制,對皇權不利,任何人上位都要削藩,朱棣不造反,還會有別人造反(只不過朱棣最可能造反罷了)。
只是朱允文吃相太難看 ,逼死一個,逼瘋幾個,圈進幾個,就算朱棣本來不想反,他也不得不反了,畢竟反了還有活的可能,不反必死無疑


不會,慾望是無限的,當藩王做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必然會被看不見的手推向造反。造反造反,造在前反在後,總會有借口的。


不會馬上反,但早晚都得反


首先燕王朱棣對他侄子建文帝上台肯定是不服氣的

但不服氣又如何,造反是不得已的選擇

偏偏建文帝瞎搞,玩削藩,你削就削吧,要麼你就先將燕王寧王這兩個威脅最大的削掉,要麼你就別削,可削藩不先講兩個威脅最大的削掉也就罷了,可你是怎麼對待其他藩王的?先是讓你的一個叔叔連庶民都做不成,然後更絕,玩莫須有,別說庶民都做不成了,小命都沒有了,這種情況下,燕王朱棣不想反也得反了——不反連命都沒了啊

我覺得建文帝跟秦二世有的一拼,只不過對於明朝來說,幸運的是明朝有明成祖並且當時雖內憂但外患卻很少,秦朝可沒這樣的人物不說還嚴重的內憂外患


朱元璋這老賊殺盡功臣,卻不料自己的子孫互相廝殺奪位,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不削藩不過是朱棣少了個造反的理由,這個傢伙會甘心只做個藩王?沒有條件造反也要創造條件!


參考丘處機路過牛家村


卧榻之畔,豈容他人酣睡。


推薦閱讀:

明朝末年民不聊生,許多人分分揭竿而起,可是為什麼後來又說反清復明?
元朝滅亡時,蘇州城中是否有很多漢人視其為正朔,而自焚殉國?
《明朝那些事兒》對於謙冤案的解釋是否正確?
明末三大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想到一個問題,朱棣有沒有可能把建文帝殺了再造成一系列建文帝出逃的假象?

TAG:明朝 | 歷史 | 建文帝朱允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