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兩年讀了大概 200 本書,為什麼感覺讀書的價值還是沒有體現出來?
大學兩年讀了大概200本.有認真讀的,也有泛讀的.可是,別人似乎感覺不到。
剛才去面試,面試官說我表現不出來看了那麼多書。
我個人認為,讀書多為內化。實在不懂如何外顯。故來求教。2012年11月18日 09:33:07加一段
這是去年一次面試被打擊後問的問題,很多人說得很對。看書本身就不是一個功利的事兒,如果看書讓人不快樂,那也就沒有必要再去看了。謝謝各位的精彩回答
同時,@嚴成旺 推薦的兩本心理學的書給我打開了另一扇窗,決定考應用心理學的研究生,在此真心的謝謝你。
-
先舉一段《世說》的掌故:
石勒不知書,使人讀《漢書》。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後,刻印將授之,大驚曰:「此法當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諫,乃曰:賴有此耳!
石勒大家都知道,出身不大好,沒文化。
自己不能看書,就教人讀給他聽,類似於現在的羅輯思維吧。然後聽到「酈食其勸劉邦立六國後」這麼個事兒,石勒就大呼你們這樣是不行的!
說是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一直處劣勢,所以就找到謀士酈食其,尋思找個什麼辦法噁心項羽。酈食(yi)其(ji)就是那個挺出名的高陽酒徒,最終以一名游士的標準結局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被烹了。
當然這都是後話,還說漢王問策的時候,酈食其就給想了個辦法:分封六國之後。一是收買人心唱高調,再則是希望能夠給項羽廣為樹敵。酈食其的原話是這麼說的:
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滅其社稷,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之後,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
劉邦鄙視儒生,酈食其頭回拜見就是以儒生姿態出現在劉邦面前,並且順利反殺,在劉邦面前怒裝一逼。這段話同樣是以言必稱湯、武而起,可見酈食其誠然是個知識分子(儒生)。解決辦法最終歸結到「復六國後」上,也至少有兩大原因支持這種做法。
其一是就儒家政治觀來看,「興滅國、繼絕世」是聖王之道,這麼干能佔據宣傳制高點,跟項王的殘暴形成鮮明對比,在理論上也確實有樹黨制楚的可能性;其二是分封的思想在當時非常有市場,在秦未滅時,甚至不失為一種反秦的有效策略,比如陳涉起事後,張耳、陳餘就以類似的觀點說陳涉:
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敵多則力分,敵少則兵強。
是不是很有道理?可惜陳王沒採納,不久之後他自己也退出歷史舞台了。
既有經典支持,又有輿論高地,還有前車之鑒,酈食其的辦法聽起來非常不錯。甚至連劉邦都被忽悠進去了(漢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果真如此嗎?
張子房給出了完全不同的另一套籌算:
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
昔湯、武封桀、紂之後者,度能制其死生之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
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也。
發巨橋之粟,散鹿台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也。
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載干戈,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也。
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也。
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
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立六國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
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
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
張良列出這「八不可」後,劉邦立馬改了主意並向酈食其扔了一盒鯡魚罐頭。
下面問題來了,酈食其的分封六國之策,或許你能從書本中悟出來,而張良應對當時情勢的八不可,你可以從書本悟出來嗎?
而反觀人生經驗豐富的石勒,你猜他聽到這段《漢書》的案例的時候,又比一般人多悟透了幾何?
所以讀書不是個數量、時間的問題,而是怎麼讀的問題。還是同樣一段歷史,再看看荀悅的高論吧:
夫立策決勝之術,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勢,三曰情。形者,言其大體得失之數也;勢者,言其臨時之宜、進退之機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實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術不同也。
初,張耳、陳餘說陳涉以復六國,自為樹黨;酈生亦說漢王。所以說者同而得失異者,陳涉之起,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漢之分未有所定,今天下未必欲亡項也。故立六國,於陳涉,所謂多己之黨而益秦之敵也;且陳涉未能專天下之地也,所謂取非其有以與於人,行虛惠而獲實福也。立六國,於漢王,所謂割己之有而以資敵,設虛名而受實禍也。此同事而異形者也。
及宋義待秦、趙之斃,與昔卞莊刺虎同說者也。施之戰國之時,鄰國相攻,無臨時之急,則可也。戰國之立,其日久矣,一戰勝敗,未必以存亡也;其勢非能急於亡敵國也;進乘利,退自保,故累力待時,承敵之斃,其勢然也。今楚、趙所起,其與秦勢不並立,安危之機,呼吸成變,進則定功,退則受禍。此同事而異勢者也。
伐趙之役,韓信軍於泜水之上而趙不能敗。彭城之難,漢王戰於睢水之上,士卒皆赴入睢水而楚兵大勝。何則?趙兵出國迎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懷內顧之心,無出死之計;韓信軍孤在水上,士卒必死,無有二心,此信之所以勝也。漢王深入敵國,置酒高會,士卒逸豫,戰心不固;楚以強大之威而喪其國都,士卒皆有憤激之氣,救敗赴亡之急,以決一旦之命,此漢之所以敗也。且韓信選精兵以守,而趙以內顧之士攻之;項羽選精兵以攻,而漢以怠惰之卒應之,此同事而異情者也。
故曰:權不可豫設,變不可先圖。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設策之機也。
私以為即便是讀書,讀到這個份兒上才好意思說自己讀了。
-對於如何閱讀,你基本沒搞明白,去買本《如何閱讀一本書》,反覆讀上幾遍,按書中建議去做,再讀上200本會有些改變。
- 200本和2年時間都太少,從時間來說,堅持每天閱讀、總結和思考,堅持3-5年才能看到一些效果
- 有特定方向嗎,還是漫無目的?個人建議最好先在某一方面深入到一定程度,再橫向擴展
- 都是什麼類型的書籍,到底有多少乾貨,覺得好的書你看了幾遍?思考過嗎?
- 做筆記了嗎,都總結了東西,能輸出什麼,你怎麼向別人證明這本書你看過、思考過?
- 你說的認真讀是怎麼讀的?能說出多少本書中的內容,能花上三、五分鐘把書中的內容表達出來嗎,讓你做個PPT或演講,能說明白嗎?會有人喜歡聽而且吸引他們的嗎?
- 你覺得哪本書好,好在什麼地方?對你的思想有哪些改變和影響?
- 閱讀之後,你行動了嗎?都遇到了哪些問題?怎麼解決的?堅持了多長時間?
- 你能保證書中說的一定是對的嗎,觀點有哪些不足,怎麼補充?對立的觀點是什麼,哪個更有道理?
- 你說的內化 體現在哪?就是看完一本好書,覺得這本書說的很好,非常的精彩,然後不去了解作者生平、當時社會情況、反向觀點、不重讀、不思考、不總結、不記錄、不驗證、不批判、不分享、不實踐就完了 ,接著繼續看下一本,某一天跟人說這本書很好,我讀過
閱讀是一種享受,但如果讀完一本書,沒有新的體驗,完全不同的視角和觀點、不能對你的思維有所改變、特別是讀完一本好書之後,想不清楚、說不清楚、寫不清楚、也從來沒有行動過,那你看書是在浪費時間,把這時間花在別的上面吧.
答案第一次修改時間:2017年8月1日下午2:30
我的這個回答,相比是引起了強烈的爭議,爭議的點在於:
1、評論區90%的情況是持反對意見的;
2、點贊率這麼高,想必是有很多讀者是認可的。
針對評論的情況,我進行適當的解答:
1、為什麼妹妹可以隨便在書上畫?
答:妹妹的這個行為是經過了我的允許的,只是勾畫的比較潦草被我批評了,寫這個回答之前我也沒有想到大家會針對這個問題提問,我也就沒有寫這麼細節。
2、為什麼妹妹讀了半個小時我就進行了苛刻的提問?
答案:首先,妹妹隨便看的書不是散文,小說,古詩詞等閑情雅緻的書,書名為《運營之光》,黃有璨老師所寫,是一本完全屬於乾貨性質實操運營的書籍,第一章的講的是《運營是什麼?》,實操的書如果現在看了竟然立馬忘記了寫的什麼,那麼未來發揮的難度幾乎是很難的。
3、為什麼我要來進行補充回答?
a、評論之前可以先看看問題是什麼:大學讀了大概200本書,為什麼感覺讀書的價值還是沒有體現出來?
b、做出反對我的觀點的評論中,90%我是認可你們的評論的。
c、既然我認可你們的觀點,大家是否知道我在這個回答中我到底想表達怎麼觀點:
不同的人,讀相同的書,會有不同的收穫和結果。
學習是輸入和輸出的配合,僅有輸入,沒有輸出,效果減半。
簡單的輸出是碎片化的知識,如果能夠系統化整理並進行輸出和落地執行,效果更佳。
學而不思則罔,針對一個點,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觀點,理性理解,持有個人想法而不盲從。
----------------------------------------------------------------------------------------------------------------------
以上觀點我應該局限於一個範疇內,就是實操的經典書籍,比如運營如何進行,PPT製作,PS學習,如何開一門公開課,編程,演講等類型書籍。散文,小說,現代詩等不納入本回答考慮範疇。
--------------------------------------------------------------------------------------------------------------------
先講一個關於讀書的身邊事例:
前幾天,一個剛高考完的妹妹來我家裡串門,隨手拿了家裡的一本書,饒有興緻的讀了起來,她捧著書,安安靜靜的讀了起來,期間還勾勾畫畫,可以看出來,她非常贊同書里的觀點。
她以很快的速度,半小時看完了一章裡面的3個小節。看完後,欣喜的跑過來給我說:「這書裡面的觀點太好了!說得有理有據,簡直是刷新了我對學習的認識!」
我聽到了,既欣慰又有些質疑,半個小時就收穫了這麼多麼?
於是我索性就問了句:「那現在我關上書,你來給我分享下第1節大概講了什麼,這位作者講一個道理的時候,一般是怎麼去支撐自己的觀點的呀?」
她想了想,慢慢地說道:「大概就是講每個人天資不一樣,然後努力需要策略,然後學習有規律的……支撐就是舉了些例子」
我翻了翻,就她把後面兩小節的也歸納進來了,並且自己還不知道。論證方法似乎也沒有仔細思考過。
我繼續問:「那第一節的思路還記得嗎?先寫了什麼,再寫了什麼?」
她沉默了許久……
苦笑道:「啊……我好像想不起來了!,就記得那個學習規律那張圖。」
真想敲一下她的腦門,那個圖明明是第3節的!根本不在第1節里。
這個就是前幾天,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的事情。
不知道是否有人也有類似的經歷或感受。
讀了一本書,每句話好像都看懂了,知道了這句話的大概意思。這個要求只是對小學生的要求。就是識字。
肯定有人不服氣,我怎麼可能那麼弱。
明明我收穫很多,看,我還摘抄了好多啟發我的句子,段落呢。
那你有去翻開每天看看讀讀嗎?並且指導自己的行為嗎?一般是比較少的。
那些所謂的很有道理的話,沒有刻入大腦,融入血液,是沒有辦法指導我們的行為的。
我們扮演的角色,可能更多的是信息或者知識的搬運工,被某一句文字驚艷到,然後心潮澎湃的搬運到自己的本子上,
然後,然後就是沒有然後了……關上筆記本的那一刻,就是這些知識沉睡之時。
這個習慣,還多見於生活各個方面。看到過好的學習資料,趕緊收藏起來,以為自己就收穫了分數;看到微博上一組實用技能,趕緊收藏起來,以為自己掌握了技能。
對了……知乎上面精彩的回答,還收藏了很多。
真相是……
這些都是虛假的啊!
就像我妹妹,看到了刷新三觀的理念,以為收穫良多,結果一問還三不知。
因為她急於梳理文本字面含義,並沒有對文章的章節進行結構上的剖析,也沒有停下來思考稍微深奧一點的觀點,更沒有對文字進行解碼,歸納總結,沒有自己原來的知識框架搭上關係,也沒有思考自己到底收穫了什麼。這樣一來,需要用的時候自然就提取不出來。想到的都是隻言片語,毫無秩序。
而且不如不是我殘忍的戳穿,她估計在在這假象裡面感到滿足。
再拿高中學習為例吧:
為什麼我會讓才聽完評講的學生,馬上重新做一張一模一樣的試卷。
因為他們都是感!覺!自!己!懂!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都是會讓學生自己思考:你從這道題學會了什麼???
當你能用自己的話(很土的也行),說一遍,並且讓旁人都聽懂時,說明在大腦中進行加工了的,這才是真的掌握了。
人有一個普遍的將複雜東西,變簡單的能力,就是歸納。
如果不把這個能力利用起來,就是巨大的浪費,成長速度也會比較慢。
就像電腦的內存里分類了C盤,D盤,E盤、F盤,可能有同學習慣性地把把娛樂方面的放F盤,文件相關的放E盤,總之,是有自己的分類的,然後不停地提取以前的東西,並且加入新東西。
大腦也是如此。
這也是為什麼聽懂不等於會做,因為不經歸納和加工的聽懂,只會在大腦臨時存放,既提取不出來,也無法長期保存。
具體到做數學題時,就得養成這樣一個習慣,主動歸納去想:這題到底考啥?跟哪題像?那個技巧是啥來著?
多次提取,形成迴路,速度自然變快。
所以一張卷子2小時的考試,有的孩子1小時就能寫完。有的3個小時,也寫不完。
看似我們都差不多,然而看書學習方式的差異,導致消化和輸出的結果不同。
大腦不該偷懶,大腦偷懶了,行為上再勤奮都難以有效果。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學而不思則罔」吧。
最後,獻上呆哥寶貴的乾貨。
想提高數學成績的同學可以關注下面的這個專欄:
高中數學每日一題 - 知乎專欄
希望把每日一題列印出來學習的同學,
可以微信聯繫我:daigemath666
我設想把你當成兄弟,或者當做多年前的自己,說些肺腑之言,供你參考。
從讀書量來看,每年平均100本,每周兩本,已經超過了90%的人。讀書量雖然不算很大,但絕不算小。你提到「讀書多為內化,實在不知道如何外顯」。這是個錯覺。
內化和外顯是一回事兒。想想看,內化能內化到哪裡去,不是首先內化到大腦,然後內化到身上嗎;不是內化到思維,進而內化到意識,然後在言行中自然流露嗎。除非故意不外顯,否則人的知識在言談舉止間難以遮掩。內斂是一件很難煉的功夫。
你在讀書效果上的困惑,一個很直接的原因是讀的故事不夠多,更根本的原因是沒有對任何一個讀書有成的人的故事做過如你所說的「認真」的分析。讀書是何等複雜的事情,如果不汲取別人的經驗,卻能走出叢林,是非常之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正如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人,不模仿、參照、借鑒任何一位書法前輩,而能成為書法家的,甚至字寫得好看一些都難。
隨便選一個人的故事,例如蘇秦。如果你以為你知道了,我卻有99%的把握說你不知道。如果你不服氣,請講述一遍,而無需看任何材料。
如果你以為你知道了,嘗試過後,卻發現自己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微。如此你已經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你以為自己在讀書,其實沒有。你以為自己在學習,其實沒有。你以為自己懂了,其實沒有。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是知道了,其實沒有。你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是學習了,其實沒有。你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是懂了,其實沒有。起碼在很多時候沒有。頂多也就是似懂非懂,稀里糊塗而已。
如果看到這裡,你驚訝,我為什麼如此了解你。其實,我不了解你。我只是比較了解自己而已。心同此心,理同此理。
好吧,如果你受刺激了,那麼你看待下面這個即便你很熟悉的故事,你會看出不一樣的東西。
1.
戰國末期有個人叫蘇秦,洛陽人。他在青年時期曾到齊國拜師學藝。《史記》稱蘇秦和張儀都是鬼谷子的學生。蘇秦在鬼谷子那裡學習遊說技巧和外交謀略,當他自以為學有所成後,便滿懷信心地來到秦國遊說秦惠王,一展抱負。
初出茅廬的蘇秦儘管使盡渾身解數,但始終說服不了秦惠王。在用盡了所有資金後,他只好回家。
《戰國策》記載了他回到洛陽時的樣子:「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貉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硚,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愧色。」
意思是說,蘇秦遊說秦惠王十次都沒有成功,用黑貂皮做的皮衣穿破了,錢用光了,行李袋子破了,最後連鞋也買不起,只好穿草鞋,自己挑著書和行李的擔子,又黑又瘦,臉色非常難看。
回家之後,情形更慘。
「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妻子不給他縫衣服,嫂子不給他做飯,連父母也不和他說話。
蘇秦感嘆道:「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
妻子不我為丈夫,嫂子不認我這個弟弟,父母不當我是兒子,這都是我的罪過啊!
於是蘇秦連夜把所有的書都翻出來,找到據說是姜太公寫的《陰符經》,挑燈夜讀,「伏而誦之。」
讀到深夜想睡覺時,他「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他這樣足足苦讀了一年多,終於有成,二次出山。頭懸樑錐刺股,其中的錐刺股說的就是蘇秦。
再次出山的蘇秦先後說服了燕文、趙肅侯、韓宣王、魏襄王、齊宣王、楚威王,「於是六國從合而并力焉。蘇秦為從約長,並相六國」。
也就是說,蘇秦使得六國聯合起來,合力對付秦國,蘇秦做了合縱盟約的秘書長,兼任六國的宰相,佩六國相印。
有一次,蘇秦遊說楚王,路經洛陽,他的家人知道後,「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意思是,父母聽說他來了,趕緊粉刷房子,把路面打掃乾淨,並準備了鼓樂筵席,而且到三十里以外去迎接他。他的妻子不敢正眼望他,低著頭偷偷地看他,蘇秦講話時,她側耳傾聽,生怕聽錯了。嫂子的表現更離譜,她在地上爬到蘇秦跟前,不停地跪拜道歉。
蘇秦看到嫂子如此誠惶誠恐,想起了往事,笑著說:「嫂何前倨而後卑也?」、
嫂子怎麼以前對我那麼傲慢,現在又這麼恭敬了呢?
嫂子回答說:「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那是因為叔叔您現在當大官了,又有那麼多錢。
即便蘇秦學富五車、縱論天下,也不禁感嘆:「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感慨啊,人貧窮的時候,父母都不把自己當孩子,富貴的時候,親戚們都會畏懼,人在這俗世上,權勢地位和富貴,能忽視嗎?
這個故事到底告訴了你什麼?
讀過一段書之後,我常常問自己,我到底知道了什麼?能不能一二三四的說清楚?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毫不含糊的說清楚?
當我沒有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沒有這面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我把那段讀書時間稱之為殺死時間。Kill Time。那段時間就當我死了。
直面這個問題的情形,基本是這樣的。
1. 蘇秦起初的學習效果為何不佳?
蘇秦在鬼谷子那些學習了許多年。論老師,鬼谷子是頂級的名師+明師,又有名,又是頂級高手。論讀書,不說讀萬卷書,也差不多。但初出茅廬做事,卻不成功。有缺乏社會經驗的要素,但根本上還是所學不精。
一個「精」字不知道難道了多少人。
你知道什麼叫做「精」嗎?
以蘇秦的智慧,跟著鬼谷子學了那麼久,他可能還是不知道什麼是精。
《莊子》裡面說,「不精,不誠,不足以動人。」
按照莊子的邏輯,蘇秦初出茅廬遊說工作毫不見效,完全是因為所學不精。
自己都說不明白,不夠有力,動己都難,怎能動人。
2.什麼是精?
注意,蘇秦讀書錐刺股的環節。《陰符經》他讀了整整一年。如果《戰國策》所述的蘇秦故事為真,這是相當震撼的,也是值得深思的。
《陰符經》只有461字。別說一年,以蘇秦錐刺股的努力方式,苦讀一天都足以倒背如流。顯然蘇秦不是痴呆之輩。
但為什麼這本小書他卻讀了一年?這一年,他從這本書里悟到了什麼,悟到多深,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等別人知道的時候,他已經佩戴六國相印了。
我們猜想。
第一階段,用不了幾天,他就可以做到倒背如流;
第二階段,他把這本書與他所有讀過的書融會貫通。這是個長期的工作,沒有幾個月是做不到的。
第三階段,他把自己一生的經歷和《陰符經》所述進行的對照。或者說,他用這部經,反思總結梳理,甚至是重新把自己的一生連貫起來。
第四階段,把自己一生的所見所聞,包括社會自然與《陰符經》對照。貫通世界觀。
第五階段,如果拿這本書去遊說君王,有多少種方案。每一種方案在大腦中進行充分的模擬,直到心平氣和,不起波瀾。
第一階段是讓一本書在自己大腦內部貫通,能夠隨時隨地反覆重現。
第二階段是把學問和學問之間進行貫通。
第三階段是把學問和自己的生命貫通。
第四階段是把學問與社會、世界貫通。
第五階段是實戰模擬。
你可能問,我是怎麼知道的?不必說,你懂得。
3.讀什麼書
《陰符經》是鬼谷子傳給他的。當然是好書,關鍵的書,重要的書。爛書能給人以借鑒。但是讀1000本爛書,恐怕很難啟人心智,甚至,讀得越深、越多,誤導的越離譜。
想起了另外一個著名的故事。
話說科恩大學畢業之後,找了個一般的工作。沒什麼前途不說,他還不喜歡。他想從事金融,特別是證券交易。爭取到華爾街一個公司的面試機會之後。科恩讀了麥克米倫的《期權投資策略》。這本書就像是期權交易的聖經。科恩估計,當時,看22頁書,他得花上六個小時。他把自己埋在書里,一字一句地看,不停地重複句子,直到搞懂它的意思。他說,「要想真正明白書中的內容,讀懂它,理解它,我得查每一個認識的詞。」
當然,那個負責這項業務的人對於期權交易也不精通。這樣,等到科恩要工作時,他已經準備好了。他直接告訴他們,買進這個,賣出那個。科恩從不向他解釋原因。那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原因。但是這些不重要,科恩為他們賺了很多錢。事實證明,科恩是一個很厲害的交易商。現在,他是高盛的主席和首席運營官。1999年開始,科恩和他的妻子資助了紐約大學兒童研究中心,以及許多兒童活動設施。
科恩是有特殊的讀書方法的,事實證明是高度有效的。但如果他讀的是一本爛書,可能不會產生類似的效果。他讀得的是期權交易領域最好的書。
類似的例子很多,似乎每個牛人都精通一本很厲害的書。
這樣的例子,可以舉出許多。
反觀現在的大學生,沒有一樣精通。檢驗的方法是,讓他們條理清晰的就任何主題講上個30分鐘,絕大部分人都會語無倫次,不知所云。
所以結論就是,在你的核心競爭力的領域,讀最經典的書。讀到在任何人面前都能滔滔不絕的程度。如果達到這個境界,人家不把你當專家都難。
4.動力在哪裡
讀書讀到蘇秦和科恩那種深度,是需要強大動力的。這正是絕大部分人所欠缺。
蘇秦的動力哪裡來?侮辱,沒有尊嚴。自己不能養活自己,妻子不把他當丈夫,嫂子不把他當弟弟,父母不把他當兒子。就差不把他當人了。於是,蘇秦奮起,猛讀書,不但證明他是合格的丈夫、弟弟、兒子,甚至還可以為相。他動力足夠強大,抱負自然強大,強大到可以同時佩戴六國相印。雖然以一種特殊的方式。
科恩呢。科恩從小就是閱讀障礙,被同學和老師鄙視的那種。除此之外,他還有對自己熱愛的職業的強烈嚮往。
讀書有效果需要強大的動力。想一想,自己還有哪些責任沒有盡到,還有哪些夢想有待實現,還有哪些屈辱有待「抱負」。
有了強大的動力,你不但可以讀的精,而且可以讀的多,讀的快。規律是明顯的,讀得精,有助於讀得多,讀得多就會越讀越快。
5.又精又多
關於這個話題另外一面是讀的不夠多。
超過1200個世界級的億萬富翁均喜愛廣泛地閱讀,著名的沃倫·巴菲特和馬克·庫班發現正是閱讀造就了他們的成功。
巴菲特的閱讀量許多人都知道了,每天500頁的資料。鋼鐵俠馬斯克每天讀2本書。其餘的人比如比爾蓋茨和扎克博客,經常公布自己書單,網上都可以找到。馬雲閱讀量也是巨大的。年輕的時候受到過路遙的小說《人生》的影響,他對金庸的小說如數家珍,隨身攜帶《道德經》。行業相關的就不必說了。
馬克·庫班是NBA球隊達拉斯小牛隊的老闆,他掌管的HDNet公司則運營著全美首家全天高清節目頻道。庫班青年時期,過的很慘,在做酒吧招待的同時,也在申請更好的工作。他得到一家名叫Your Business Software的公司的面試機會。這家公司面向企業和消費者銷售PC軟體。
他說,「當時我剛花99美元買了一台德州儀器生產的電腦並且開始自學編程。他們對此頗為讚賞。同時他們也對我願意閱讀所有的軟體操作手冊印象深刻。因此我順利得到了這份工作。他們給我1.8萬美元的年薪,外加提成。」
庫班的話忽然又讓我想起巴菲特的那段經歷。16歲時為了研究賭馬,他把把圖書館裡所有有關賭馬的300多本書借回來研究。賭馬相關的業務,他賺錢了。注意,這是他作為高中生的副業。
6.推薦一本書
想起一本書,《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
作者之一是二志成,韓國暢銷書作家,共出版圖書20多本,銷量超過200萬冊,版權賣到美國、日本、中國、台灣、越南等地。
另外一位作者,鄭會一,韓國知名教育專家,韓國知名英語學校校長,在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因為藥物的副作用,導致無法正常生活,一度幾近瘋狂。後來他通過瘋狂閱讀,獲得了勇氣,開始了新的人生,現在不僅是英語學習的倡導者還是韓國著名的教育專家。
書名很雞血。但是書裡面的許多故事,事實,值得玩味。
這本書的音頻在喜馬拉雅上能找到。
7.普遍邏輯
論讀的認真,不夠認真,論讀得深入,不夠深入,論讀得泛、讀的多,又不夠多。這是花時間閱讀卻無所獲的通病。是時間投資的失敗。
「兩年讀了大概 200 本書,為什麼感覺讀書的價值還是沒有體現出來?」
佩服你的智慧,問出了這麼好的問題。
這個問題蘊含著一種典型邏輯:讀了三年高中為什麼沒考上好大學,工作了10年為什麼還沒買上房子,談了20次戀愛為什麼沒有一個成的。反問式的回答是:你是如何學的?如何工作的?如何談戀愛的?問的深入一點:什麼是學習?什麼是工作?賺錢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愛情?戀愛究竟是怎回事?
有句名言是,「我們對自己從事一生的事業之無知程度,是令人震驚的。」
我一個兄弟的老師不斷問他,「你知不知道你在幹什麼?」
洪鐘大呂,振聾發聵啊。
明白人。
那些最熟悉的故事,不但足以回答這樣的問題,而且指明了方法。
以上回答,希望對你有用。
如果這個問題不想通,不採取果斷行動,遲早有一天你會感嘆,
「等下,時光請等一下。」
單純的讀書是沒有娛樂和自high以外的價值,它的「價值」只有通過「輸出」才能體現:
在知乎上寫成文章發表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交價值。
寫出研究性文獻發到sci上具有學術價值。
應用到生活場景中改造自己的人生狀態有了生活價值。
和(男)女朋友吹水也有提升自己的性價值。
積極用到工作中自然就有作為「勞動知識」的價值。
如果讀書只是為了快樂,那麼它和遊戲的「價值」有什麼區別嗎?
所以,你在問讀書有什麼價值之前,你應該問自己是否嘗試把書上的東西變成有「價值」的東西嗎?別以為讀著讀著自然就有價值了,那是不可能的。你不逼迫自己,你就只會躺在舒適圈裡面過活,讀了千萬本書也沒啥「價值」,因為你壓根沒努力使它們具有娛樂以外的「價值」。我也不覺得在這個搜索引擎發達的時代讓自己的腦袋變成一個u盤有什麼意義。
在時間寶貴的今天,讀一本書之前問自己為什麼讀這本書是非常有意義的,即使你的回答是:我無聊,這樣至少你不會懊悔地說「我讀了好像也沒用」,因為你一開始就沒打算「有用」,不是嗎?這樣你花掉每一段時間的時候不至於過於後悔,這樣你才能主動去選擇實用性高的書,而不是一些讓自己爽的書。
這麼多答案,居然沒有人提到一件事,難道怕得罪樓主?
那就是:有可能重點不在於你這兩年讀了200本書,而在於這二十年你讀了多少書??
讀書要顯露在外,必須靠長期積累。也只有長期的積累,才會讓你在讀新的書的時候事半功倍。試想上大學之前除了課本就不讀什麼書的人,最近讀了200本書,最後一本對他來說可能只是人生中的第400本。另一個人最近讀了200本書,最後一本對他來說可能已經是人生中的第3200本了。差了八倍,效果能一樣嗎?
大學可能是你退休前最好的讀書機會,千萬不要把兩百本當做很多。下面是我自己的經歷:
大學之前,讀的書都是自家買的,我自己的書堆滿一整個六層書架,父親書架上的書除了他的專業書我全部讀過。此外還有不計其數的報刊雜誌,小學三年級自己個人看的報刊雜誌同時就有近十種。在外婆家住了一段時間順便把表哥的書都看完了。上大學後進入了泛讀的天堂,最高紀錄是一個下午在書店看完七本書。從頭到尾看的,沒有跳過章節。在書店看一整個下午書的日子每周大概有一兩次。平時經常去圖書館,一口氣看完兩三本是常有的事。借回宿舍看的書也不少。對於某些主題,我是把整個書架的書一本本拿下來看,直到看完半面牆。就這樣過完了大一大二。沒記錄過自己看過多少書,但是整個大學下來上千本該有了。光是自己買的書,算下來也有百來本。這還沒算在電腦上看的電子書。是的,看得這麼快,肯定沒法仔細,也沒法做筆記。但看得多了就會發現,真正重要的那些信息,一定是不同的書中一再傳遞的。經過這樣的洗禮,那些信息就更有可能內化成你自己的東西。而同一主題的書讀得多了,各個作者手法、觀點、重點的差異,就會漸漸在你腦子中拼湊出一副立體的圖像。
說實話,我感覺自己讀的經典還是太少了。我的讀書方法也未必有多好。但,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發現我判斷書的能力大大增強,看到一本新書的時候不再是被動接受作者觀點,而是在批判性思考的同時,有餘力去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整體架構和思維結構。相信到了這個階段,不需要很大的讀書量,只需要堅持讀好書,讀書的內化也應該能夠外顯出來了。【多圖殺貓】
答主的疑問是:200多本書的價值為何無法體現?
- 讀書價值如何衡量?
- 讀書數量是否和讀書價值正相關?
- 用何種方法讀書才能體現出讀書的價值?
【讀書價值如何衡量?】
價值衡量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標準,社會也有社會大眾的普世價值觀,知乎也有知乎的政治正確。
你可以說讀書的價值是讓自己讀的時候感到高興,也可以說它的價值是為了幫你通過面試找到一份好工作,還可以說它的價值是幫你升官發財。
我並不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價值觀就要比「讀書是為了享受讀書的樂趣」錯誤,或者低俗,也沒有覺得任何帶著功利讀書的人就感到羞恥羞愧。
相反的,我為那些讀了那麼多書還無法接受社會客觀存在的多元化價值觀的人,那些不能夠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價值觀的狹窄視野和狹窄心胸的人感到羞愧。
所以我不太贊同許多答主的動機錯誤結論,即「你XXX不成功是因為你的動機錯了」(而知乎太多答案喜歡批評題主動機)。
- 難道讀書除了休閑娛樂陶冶情操以外別的目的就是錯誤的?
- 如果題主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面試,這樣的目的就註定沒有好結果?
- 從學術角度來看,我並未找到有研究可以證實「超越目的的動機」的成就高於「有目的的動機」。(如果采銅老師的動機錯誤論有相關研究歡迎和我分享。)
- 另外,許多研究表明在智力相同的情況下成就動機高的人在許多任務中的表現都將更好。
(上文引自《普通心理學》彭聃齡,動機一章,對於動機和成就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google scholar 關鍵詞 「motivation","achievement")
相反的,如果答主就是抱著價值外顯的目的,用對方法讀對了書,通過了面試找到了好工作,努力工作為社會創造了價值,難道不該為答主感到高興么?
雖然有的時候會有價值衝突,比如說我看漫畫書的時候很高興,但是看漫畫書不能幫助我通過面試,如果通過面試需要看我不喜歡看的書,那我到底要看不喜歡看的書還是看漫畫書。
想要短時享樂或者先苦後甜,只有你自己高不高興,既無對錯,也和他人無關,價值標準是你自己衡量的。
【讀書數量是否與讀書價值正相關?】
這是我看到這一題想到神奇的Clifford Stoll的一句話:
數據不是信息,信息不是知識,知識不是理解,理解不是智慧。
這裡我個人的價值假設是:
書是信息的一種呈現方式,一種載體,讀書的本質是獲取信息,獲取信息的價值是產生智慧,從而利用創造新的社會價值。
(當然如果你的價值假設是讀書是一種娛樂方式只要開心就行,那也沒有錯誤。關於什麼事價值假設請看這裡:http://teachers.sduhsd.net/mgaughen/docs/ValueConflictsAssumptions.pdf)
基於這一點,一句話概括下面這張圖:
數據鏈接後成為信息,信息模式化後成為知識,知識場景化後成為理解,跨領域的理解互相融合成為智慧。
所以你讀了200本書,如果它們不是原始數據,至少是經過整理的信息和知識,你不能夠理解它們,也就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你知道了地球是圓的磚頭是方的人不吃飯就會死,但你尚不足通過這些知識來產生新的洞察和見解。
(本圖引用自:Proceedings Template)
從什麼也不知道的狀態到某個領域的專家的過程中,經過Know-What, Know-How, Know-Why, 最後才能進入Know-Best。初期是信息收集者(讀了200本書),然後你變成學習者(去理解總結每個領域的架構,原理,他人經驗,並將其融入你生活的上下文),最後你變成智慧人(通過將學到的東西運用在你的生活中,你學會了判斷、決策、理解、產生新的知識、信息和價值。)
【用何種方法讀書才能體現出讀書的價值?】
1. 了解自己的讀書目標
如果你自己的價值假設是讀書是興趣娛樂為目的,那就沒有看這個的必要了,就愛讀什麼讀什麼。
但我猜想大部分人讀書是有成就目的的,只是有人的目的模糊,有的的目的清楚,那麼讀書就是一種你達到目的的工具手段。沒有什麼不好羞於承認的。
以我個人為例:- 我自己的讀書目的有很多,大學以前基本是娛樂目的,看了很多小說漫畫;
- 大學的時候是興趣目的,想探索一些答案,看了一些哲學類政治類的書,即使這些答案似乎對我升職加薪找工作沒什麼用,但是自己就是想去看,過程並不那麼愉快,因為通常都很晦澀難懂,但一旦解開了謎團,結果總是豁然開朗;
- 後來因為心情不好,就找了很多書來調節情緒,效果也不錯;
- 再然後因為想換專業, 就純粹為了惡補另一個專業看了很多書,然後轉型成功,過程不盡然高興也不盡然痛苦,但結果合我期望。
當然我的讀書目的一直都挺清晰的,但我周圍的大部分人並沒有清晰的讀書目的,尤其是大學生或者剛剛參加工作的同學,有可能處在迷茫期,希望可以讀讀書,估計會有個模糊的目的可能是「提升自己」。
那麼就可以繼續細化這個模糊的目的,是提升專業技能?溝通能力?單純想掌握一些原理知識?總可以找到對應領域的書籍。
但別忘了,閱讀只是學習的一部分。
2. 選對書
最快的找對書的方式就是找有經驗的人。
如果身邊沒有,那就利用好網路,豆瓣有豆列有評分,知乎也有各個領域書籍推薦的問答,
知乎上有哪些關於書籍推薦的好問答?
我自己也總結過幾個書單:
如何培養自己的系統思維?有哪些書可以可以推薦?
哪些書可以提高人的情商、判斷力和談話技巧?
各專業有哪些好的入門書籍和公開課推薦?
20多歲女孩值得一讀的10本書
普通人想豐富經濟、金融方面的知識,有哪些書值得推薦?
3. 會讀書
推薦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4. 會用書
這裡說到的「會用」可能就是題主說的「外化」。
(當然,還是那句話,你讀書是為了開心,可以不用管能不能用。)
我個人習慣把書的內容層次分成「魂、道、術、器」。從設計專業來舉個例子:
魂(理念):老子
道(規律):交互設計沉思錄(交互設計的思考與價值觀)
術(方法):用戶體驗面面觀(設計方法大全)
器(工具):Axure使用指南(一種原型工具的使用手冊)
- 有術器無魂道:會用各種軟體工具,但是不明白設計思考,不明白其中的「道」,做的設計缺乏理念沒有思考,哪怕你工具用得再熟練,最後淪為美工。這是匠人與大師之間的差距。
- 無魂無道無術無器:很多大學生其實都是這種情況,魂道術器都沾了一點,哪裡都只沾了一點,工具工具用不好,理論理論也不深厚,於是來我們來談談理論,說兩句就露怯了,幹個活兒也干不熟練。
有可能很多人都會說也有「有魂道卻無術器盛」的情況嗎?
- 你讀了一堆老孔孟庄維特根斯坦蘇格拉底斯賓諾莎,術和器在哪裡?如果沒有特定領域做依託,他們如何呈現?當然有,紙和筆,鍵盤俠,所有讀過的魂和道都可以,哲學的演化和推進也是基於不斷對前人進行糅合和更新。
- 讀了一堆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怎麼用?你做過任何心理學社會學實驗嗎?寫過實驗報告嗎?沒有條件做實驗可以做調查嗎?這些不都是外化渠道嗎?
- 讀了一堆小說怎麼用?你寫過書評嗎?你研究過故事情節規律嗎?你自己動手寫過小說嗎?這些不都是外化渠道嗎?
- 讀了一堆心靈雞湯怎麼用?你研究過心靈雞湯套路嗎?你自己寫過心靈雞湯嗎?這些不都是外化渠道嗎?
- 另外,即使沒有這些顯性外化,一些隱性外化也會隨著你讀書的廣度與深度而逐漸顯現出來,尤其是魂道類的書籍,所以也不要低估他們的力量,只是積累不足,經歷不夠,時間未到。
魂道總有外化方式,至少可以來知乎答題不是么?不想答題,就寫寫讀書筆記,讀後感總可以吧。
不怕外化不了,只怕其實是無魂無道無術無器。
【其它】
讀書只是學習的很小一部分,去用,去實踐,去講授,才會達到好效果。
學過的東西馬上就忘了怎麼辦?
如何真正將讀過的書牢記於心? ——————————————
進化論 - 知乎專欄
看了前面好多人說的,覺得挺有道理的,不過,作為一個對書籍近乎痴狂的人(主要是買書),我也想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說自己的不同的看法吧,希望我的方法對你管用。(在這裡又得誇我老公了,但是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如果沒有我老公,我至少還得在黑暗中摸索五十年。)
我從小就很愛看書,看書的速度也快得驚人,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從來不記讀書筆記,我是真心覺得閱讀是很有快感的事情,記筆記會破壞這種感覺,尤其是讀心理學、哲學、歷史以及偵探小說、愛情小說。我自己很沉迷於其中,如果一段時間不讀書,我就會覺得自己乾涸了。
但是在認識我老公之前,我依然覺得這些書籍帶給我的東西沒有外顯,就是,和別人談論一些事情的時候,我說不出來什麼。即使我記得在某本書上看過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觀點,我依然不能明確的表達出來,我只能大概說:「我在某本書上看過一個觀點,和你說得一致。」有時候,激動不已,覺得某個觀點我看過,但是就是憋不出來是神馬。這還得是近期看過的書,如果隔的時間太遠了,我還是記不住。另外,我約莫可以記得住一些零碎的對自己衝擊力很深的句子,當然,那一定是對我的人生觀有巨大衝擊的。
直到兩年前遇見我老公我才發現我的問題。我老公經常會嘲笑我,學而不思則罔。而我也經常嘲笑我老公,思而不學則殆。:)老公不是特別愛看書,就我們在一起的這段時間,他看過的書最多是我的十分之一。但是他邏輯性很強,愛思考。他每看一本書都有一本書的價值,他一定會把覺得好的部分做筆記,這也是之前大家都提到的辦法。而且每看一本書,如果他覺得收穫很大,他就會在QQ上,在聚會的時候,找不同的人進行複述,強化自己的記憶力。他還愛找我複述,有時候我會興緻勃勃,有時候也會覺得很無趣呀,不過還是盡量尊重他,認真傾聽他,幫助他去完成他願意記憶理解和思考的內容。
所以我覺得思考很重要,因為雖然他看書不如我多,但老公絕對是個外顯的人,無論你和他談亂神馬,儘管不一定對,但他都能說上一大篇。
儘管現在我看書還是不做筆記,但是由於老公不愛看書,只看我強烈推薦的經典好書,我們之間就多了個對話的平台。我們之間經常會把自己看到的東西拿出來探討,經過一番深刻的交流,達到彼此深刻記憶的目的。同時,我逐漸構建起了自己的知識體系,還經常和老公碰撞出很多知識的火花,覺得看一本書真的有一本書的價值。同時還可以增進感情~~~~現在,雖然我性格還是很內斂:)平時很注意傾聽,不願意貿然發表觀點,但是我覺得如果真讓我說,我還是能說出一大堆來的~~
根據自己的經歷,我為你提供以下解決方案。
1 如果你是女的,找個邏輯強的好老公,讓他幫你整理你的思維。
2 必須,千萬,一定要認識到,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沒有超強的記憶力,如果你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外顯,那必須,千萬,一定要反覆滴讀。我N年前為了考研背過方漢奇的新聞史20多遍,現在一個字都不記得了。我見過過目不忘的人,那讀書的速度,吸收程度真的讓人嘆為觀止,咱不跟那種人比,哈~
3 你真的認為你讀過的書沒有用嗎?我不覺得。自己之所以依然讀書不做筆記,除了覺得這是一種娛樂,更是因為我覺得讀書即使不會外顯,但是數量多了,肯定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幫助我做人生的每一個選擇。你之所以會選擇你下一步怎麼走,跟你過去的經歷有關,跟你朋友同學親人的建議有關,更跟你閱讀的書籍有關。你讀的書很可能造就了你的未來。你自己察覺不到罷了。
4 做讀書筆記。(應該很有用,但是我沒做過哈~~)其實這筆記你可能未來根本不會看,但這就是可以加深你記憶的東西。
5 跟你的朋友複述你看過的東西,有條件跟多個朋友複述,如果你複述不下來,朋友聽不懂,或者你複述的時候卡殼了,回頭重新翻翻那塊,哈~找不到朋友就對牆複述吧,不麻煩,也要不了多長時間~~
6 思考。我無法強調思考在人的思維過程中有多重要。但我們既然是人,在我們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放棄思考,你的思考和你的閱讀加在一起,能讓你成為一個真正有內涵、也外顯的人~~~
最後,儘管你得到了我的黃金寶典,習得了外顯的技術,但還是建議多傾聽,要謙虛,表做夸夸其談的人哈~~
謝邀。關於讀書的價值,知乎上有一張非常震撼的圖片:
讀書!!讀書!!看到更大的世界!!看到更壯闊的人生!!
開卷有益,這是亘古流傳的信條,這張圖形象地展示了這一點:讀書,必然是有價值的,如果沒有價值,那肯定是你讀的不夠多!!
相信很多人跟我第一次看到這張圖片時的感受一樣:我精神一震,有一種內牛滿面的感覺,苦心人,天不負,付出終究是有回報的,即使不是現在,未來也會給我回報!
但是,
這究竟是愛書人的自嗨,還是真的會付出必有回報?
這個問題很戳心。
但正如題主所問,為什麼讀了兩百本還是毫無效果呢?難道還要再來兩百本?如果還不夠,難道還需再來兩百本,那究竟什麼時候才能見效果?
在知乎上隨便一搜,讀書無用論的問題比比皆是,而且,從小到大讀了這麼多年書,雖然不想承認,但我們心裡隱隱有一個答案,讀書恐怕真的沒用,學歷和能力不掛鉤這早已沒有爭議了,書獃子更是避之不及的名頭。
為什麼讀了這麼多書,還是看不清到底有什麼用?
這裡有個強烈的對比,在大多數人眼裡,讀書效果正如上面那張雞血滿滿的圖片所展示的:
然而殘酷的現實卻給我們迎頭一棒,真相大約是這樣的:
為什麼讀書會有瓶頸,讀書再多也沒有效果?
這就要從大腦的本質說起。知識是以長期記憶儲存在大腦的,心理學對長期記憶的研究發現,儲存在記憶中的知識是直接或間接地與其他知識相關聯的,心理學家推測,長時記憶組織有三種模型結構:等級模型,網路模型,平行分布模型,其中網路模型是廣為接受的,不用管具體模型是怎麼樣的,大家有興趣可以搜索下,但無論長時記憶是如何組織的,心理學家能夠確定的是:長時記憶肯定是有組織的,在某種程度上,大腦中的所有信息都是直接或間接關聯的。
所以,真正有效的閱讀、學習,必然是成體系的,孤立的知識點很難被記住,因此,知識唯有整理成體系,才真正在大腦中有了生命力,才真正能夠被我們學習致用,可以說,知識有了體系,才能稱之為學習,稱之為提升認知,否則最多稱之為零碎的見識。
打個比方,對於碎片化(這裡的碎片化和通常意義不一樣,指的是知識沒有整理成體系的學習)閱讀者,大腦就如同一個小水杯,即使傾倒再多的水,杯子也只能盛下那一點,其餘的白白被浪費。
如何通過閱讀構建體系化知識?之前的回答有詳細介紹,這裡不再贅述:高太爺:讀一本書該怎麼做好讀書筆記?
知識必須有體系,有了體系,才能真正內化為記憶和認知,但是否有體系就可以了?我之前是這樣認為的,在我心目中有這樣一根曲線。
對知識進行整合,閱讀效果和個人能力會有一個明顯的提升,但很快就又會遇到瓶頸,比如我研究《自控力》,構建了知識體系,但哪怕我把書中知識運用的非常熟練,我仍然會經常失控,整個生活,也沒有達到有效的自律,這是因為,一本書建立起來的框架不會超過這本書,如果僅僅是一本書建立框架,我們永遠會局限在某本書的框架內。
這時候,大規模閱讀的價值才真正體現,仍以自律為例,有一天我在讀《精力管理》時突然發現,真正受我們意識掌控的大約僅僅只有百分之五,你就需要重新調整自律框架,自律不僅有技巧,真正的自律必然是習慣的支撐,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不是局限於某一件事的自律,而是用自律技巧培養自律習慣,達到真正的自律。
在構建知識體系這個大前提下,通過大量的閱讀,不停的拓展,調整知識框架,提升知識格局,不斷完善知識體系,最終表現為格局和能力,這是一個階梯式提升過程:
很多人宣揚讀書無用論,這很顯然是錯誤的,但我們往往反駁起來毫無底氣,關鍵就是我們本身的讀書方法出現問題,如果只是簡單的開卷有益,讀書價值必然不顯,讀書自然也就無用了!
PS:2016年到現在,心理、學習方面我也讀了有100多本書,對其中40多本經典做了系統的筆記
喜歡讀書的童鞋可公眾號搜「高太爺」,後台回復「筆記」獲取《自控力》、《學習之道》、《理解人性》等6本精華好書筆記。乾貨分享,要不要點贊呢?
很多成功的企業家確實沒有讀過多少書,但是他們知識豐富、願意琢磨、善於總結提煉、舉一反三。一個人讀了再多的書,最值錢的部分還是他自身用實際經驗悟透、並能駕馭的部分。
所以讀書只是手段,最終還是要看你吃進去多少知識,又用出來多少智慧。
決斷力=公共知識+個人知識+直覺,只追求其中一個是不行的。
讀書哪來的價值?讀完過後的思考與行動才會產生價值。
問題的根本不在於你讀了多少本書,而在於你做出了多少改變。馬爸爸說:「中國式創業,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
中國式讀書也是如此,有太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想太多,看太多,而做的太少。
哲學講究體用論,本體與作用。我們以書籍來舉例,書內的知識是本體,拿知識來談判,溝通,賺錢就是外化的作用。
哪有隻讀書不做事就高人一等,名利雙收的?
讀書、讀書。是讀不是看,需要讀出這本書的主題,讀出這本書的框架,讀出這本書的筋骨血肉,然後把它們融入你的思想里,融入你的行為方式里。
學習、思考、行動,這三者是一個閉環,缺一不可。我今天看了《圍城》,明天看了《1984》,卻不曾反思過時代背景,人物故事與經歷,讀完隨手丟棄。 這種不加咀嚼的吸收,看完既不能複述,也不能講解,與豬吃食何異?
古書講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咱們今天講知行合一。知識是用來幹嘛的?是用來改變自己,改變世界的。
大學那會上的是哲學,這門學科,基本上是跟自己對話和思想對話,牛人們都跟我講,你這隻豬在天上飛~
這是事實,講道理沒幾個說的過我的,隨手洋洋洒洒幾千字。做實事?剛畢業那會啥都不會,連基本的Office都玩不轉。
而要賺錢,要財富自由,很多時候不是看你說了什麼,而是做了什麼。
論語有云: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樸勝過了文采則顯得粗俗,文采勝過了質樸則顯得虛浮。讀書也好,學習也好,甚至於做事也好,都講究一個內外協調,知行合一。
你看過了一千本書,腦子裡思考過無數的問題,卻從來不見於文字,更沒有做過哪怕任何一件正兒八經動手又動腦的事。
這樣的讀書,不讀也罷。
很多人說,聽過了很多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那是因為這些大道理你並不是真的懂。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你看,這道理多麼的淺顯,可是你摸著你的罩杯問問自己,這些道理,你真的懂了嗎?
你不懂,你一點都不懂,還自以為懂。如果你真的懂了就會付諸於實踐,會去思考,會去行動,會明白:讀書,不僅僅是一項娛樂。
不要滿足於數量上的快感,不要滿足於你看完了多少本,而是要問問這本書講了些什麼,你自己收穫了些什麼?是否把它吃透了?
多去看,去想,去做,去經歷,去總結,去改變;而不是活在任何一個片面的世界裡。
實在不行,那就加入我們吧!
廣告 | 讀書十年研究院招人,付費。大象會員——讀書十年研究院 - 大象的專欄 - 知乎專欄
樓主有點跑偏了。
不說【質和量】或者【知行合一】的問題吧,根據樓主的描述,樓主似乎在面試中主動提到了自己讀200本書的問題,估計是用來show一下,但顯然沒有足夠的知識存量和口頭表達能力來支撐自己提出的這個「亮點」。
如果樓主一定要現這個怎麼辦?那就是從這2個點入手了,存量和表達:
1. 重新看書,提煉和記憶可以拿出說道、又不會被看穿的信息。寫讀書筆記,外加反覆背誦。
2. 試著多說,找人陪練,不怯場,同時要跟自己的工作結合起來。
就這麼多了。當然,我的觀點還是不贊同show這個。
毛姆說了,讀書有兩個用處,一個是讀專業書籍獲取知識,一個純粹為了享受、為讀而讀。我覺得享受更重要吧。
首先群嘲一下。兩年能讀兩百本的書,幾乎都沒有讀的價值。
但凡用本數來炫耀的,要麼是雞湯喝多了發傻。要麼是騙子用來收智商稅。沒幾個是正經深度閱讀的。基本上就是純粹的裝逼犯,十個有九個無知淺薄臭不可聞。
一直想吐槽這件事。
動不動就炫耀讀了多少本,有意義?我一天就能讀好幾十本老夫子。一個暑假能看幾千本口袋書,可有任何意義?
一年兩百本,三天看一本的書,能是什麼正經書?
且不說專業書。即便是嚴肅小說三天能讀完得有幾本?
作為一個大學生,這點科學素養都沒有,讀一堆口水書來炫耀,毫無意義。
讀書是精神的食糧。
有的書是專家調配,強身健體,但口味往往難以下咽,還得按規則搭配鍛煉食用。
有的是葯食相輔,治病救人,味道苦澀,而且還有各種要求。
有的書是大廚窮盡心血,精雕細琢,吃起來要仔細品味,用心體會才能吃出箇中滋味。
還有些是奇珍異寶,需要自己歷盡艱辛,身臨其境,入深海,登高山才能體會自然的贈予。
怎麼可能,除了三高和肥胖,別的還能有啥!
今天我和同事出差,去上海。
路上我就問,你有沒有什麼興趣愛好?
我本以為他會說,攝影啊,聽歌啊,玩遊戲啊,看電影啊,吃火鍋啊……
結果,他和我說,他喜歡看書,看不動就聽書,看各種玄幻的小說,聽各種玄幻的故事。
我說這種書有意思嗎?
他說,當然有意思啦!你不知道,我大學的時候,想著這個世界有這麼多未知的奧妙,有科學的,有玄學的。當我大一的時候,看到了室友推薦的《鬼吹燈》。哇,一下子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沒想到,這個世界上,還有這麼神奇的世界,還有這麼神奇的故事。作者太牛了,他想了這麼多橋段,是我這輩子從來不可能想到的。我就一口氣看完了《鬼吹燈》,覺得這個世界太神秘了,太刺激了。我雖然不可能真的去這些地方,但是至少我能從書里知道這些事情。後來我又陸陸續續看了很多玄幻鬼神小說,真的是大開眼界。
最後他和我說,其實看多了,發現很多都是抄襲的《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的橋段和寫法,看來看去,還是《鬼吹燈》對他影響最大。
我就這麼安安靜靜的聽著他說,他開著車,眼睛直勾勾的看著前方。但是說起這段往事,他眉飛色舞,唾沫都飛到了儀錶盤上。雖然我沒有看見他的眼睛,但是我能肯定,這個時候,他的眼神裡面充滿了光芒,因為在沒說到這個事之前,他都有點瞌睡了,眼皮子都有點塌。
題主,你說我這位同事大學裡面可能也看了一兩百本小說,他得到的價值是什麼?
就是那光怪陸離的世界,還有偶爾想起的青蔥歲月。
這就是價值,沒有任何一個人規定價值必須是什麼樣子,只要當你獲益,就是價值。
錢是利益,心情是一種利益,吹牛逼的談資讓你更健談,無可爭議的也是一種利益。
如果題主,你覺得讀書是為了讓你更有知識,你信奉知識就是力量。
那我想和你說,你這書讀的,一知半解。
因為,知識不一定是力量。只有為你所用的知識,才是力量。
就好比你背下了整個一本會計從業資格的教材,通過各種各樣的在線學習app不斷的刷題。
最終,你以優異的成績考了一百分。
這是知識嗎?這當然是知識,但是他們是力量嗎?
不是,因為你就算考一萬分,你也不會做賬。
可能我考試沒有你分數高,但是我通過自己的理解,結合實際,最終用巧妙的方法合理的幫公司避稅。
這才是力量。
為我所用的知識才是力量,知識本身並不是力量。
你讀了兩百本書也好,兩千本書也好,如果你無法理解什麼叫【六經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經】。
那你讀書再多,也只是一個數字的累積,
你離真正的力量,還差著十萬八千里呢。
題主,別想這麼多了,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從書本中得到快樂,已是難得。
很多人連這種煩惱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們一看書就犯困,就是不願意思考。
你能來問這個問題,至少說明,你真真切切的想過,讀書的價值是什麼。
在你思考的過程中,無論你得到什麼結論,其實,你都已經實現了思考的價值。
PS:本題從半夜十一點十分看到,到十一點五十寫完回答。從思考到落筆變成文字。前後不到四十分鐘時間。甚至讀完全文你會發現,全文連貫通順,一氣呵成。
事實上,我本來寫的時候就是思考與書寫並進,我的思維是連續的,我的文字也是連續的。
這些內容,就是我讀了無數的書,寫了無數的回答,看了無數個問題得到的知識。
我把這些知識用自己的文字串起來給你看,我覺得,我在此時此刻,我是一個有力量的人。
晚安。
發現樓主因提出200本被鄙視得好厲害哦。
對於你說的「面試官說我表現不出來看了那麼多書」,我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呢。
我是一名銷售助理,跟著的銷售是公司裡面算數一數二勤奮的人,他知道我經常從親番茄網站借書。可是有一天,我跟他談起我對於工作的煩惱,他突然說了句,」平時看你讀了那麼多書,可是我覺得一點都沒在哪體現到哦。「
這句話在我腦袋裡回蕩了好幾天。
我開始思考我讀書是怎麼讀的,而我的工作態度和談吐是如何的。
反省的結果是:我在工作中並未體現出任何的專業與有內涵。自己的小孩子氣和天真無知一覽無遺。
我看過的書往往都是看過就看過了。有時候當別人提到他看過某本書,然後我會興沖沖地說我也看過,但是我一點都說不出那本書的精華在哪裡,糟粕在哪裡。
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卻一直未直視。
於是我開始改變我的讀書習慣。
發現自己思維比較混亂,於是我開始看一些訓練思維方式的書,例如《麥肯錫方法》系列,《思維導圖》《瞬變》等。
並且開始在看書的時候嘗試思考,對方的觀點好在哪裡,能否為我所用;對方思考的方向條理是如何的,我面對同樣的問題,會不會也這樣去思考,或者我有自己更好的解決方案。
也開始嘗試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工作中,如如何把工作整理得更有條理,讓別人接著繼續做的時候不用花太多時間就可以了解。遇到客戶提出的問題,自己開始思考如何用最少的時間麻煩最少的人,然後把問題解決掉。
同事對我的工作的意見慢慢地就沒那麼多。他們覺得我終於不是一個剛出來工作的人的樣子。
對於題主說的內化和外顯。一個有才學的人,不用故意去外顯別人都會體會到了。有時候一些不怎麼說話的學長在聽我說一大堆廢話的時候,往往一句話就可以把我鎮住,他們往往可以抓住問題的重點一針見血。而他們,都是屬於非常有自己的目標,非常用功看書的人。
題主既然會問這個問題,應該也是因為你想把你所學歸你所用吧。
我建議你:
1、找找自己最近最需要補充的是哪方面的知識,然後找來相應比較有乾貨的書來讀。太泛的書可以用平時零散時間來看,既然你是剛出來工作。那就先補充自己所需的。但是最好不要看所謂的成功學之類的書。沒營養的書少看。
2、看書的時候嘗試做讀書筆記。一本書好的地方可能會比較零散,那你可以嘗試用思維導圖把一本書的主幹列出來,然後在樹枝末尾把精彩的地方記下來。這樣你記住的可能性也更大。
3、學以致用,把自己從書里學來的精髓,一點點滲透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包括注意自己的談吐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工作習慣。
4、學會獨立思考。不要看到這本書好就學這本,看到那本書好就照搬那本。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思想。
淺淺拙見。請見諒。
把這個問題演化為「為什麼讀書」來說,我覺得是這樣的。
有些書我只看幾頁就自知對它已經到偏愛的程度了,它們的特點大致是語言上或描寫的角度上讓我眼前一亮,覺得竟有這麼寫書的方式,所以就釋手不能。但最重要的還是,讀一本書,讀到某一處,想起自己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讀到一段對話,想起回憶里常常作怪的那些場景;甚至讀到一個作者自我的、個人的情感抒發,也能覺得我看完這句話真忍不住皺下眉頭,因為那情感我全都感受到了。
這些書過些年我還常去回想,讀的時候的心境,的思想狀態(即我大概多少歲,正經歷著什麼事),想了很久發現這些書內容本身已經成為我回想的一部分了。
舉個例子:我讀奈保爾是一見鍾情。他的《作家看人》里有這麼一句話:「我當時九歲或十歲,已經開始寫日記,用鉛筆在一本記者用的記事簿上記,卻難以找到東西來寫。那本日記的做作和作假至今仍讓我感到不安。」
這個句子對我來說,就像讀魯迅很多時候會發生的心裡一動的感覺一樣,我無法抵賴。
所以我想讀書的時候把心態調整到「我得看看這寫的跟我自己有多像」,可能會簡單粗暴一點。但對於像我這樣老覺得不了解自己的人來說,讀書是一步步認識自己最私密、最安全、最溫暖的途徑了。
共勉。
NB的人秀結果,SB的人秀工具,你可好,秀工具的數量…
我記得曾國藩在其家書中提到過幾次關於怎樣讀書和讀什麼書的問題,主要觀點是值得借鑒的。回到樓主的問題,其實很簡單,你的核心競爭力是否表現了出來:比如你對公司、職位的理解程度,對專業的熟悉程度,對行業的了解程度——如果你思維混亂,那麼所有的人都會認為你沒怎麼讀書,或者說沒把書讀好。就你的問題,我有幾點建議:
1、保持核心競爭力——門門通不如一門精,比如我是學法律的,怎麼表現我讀書多?無非就是當被問到一些法律細節或者實務的時候,能信手拈來並能對主流觀點進行解構和發揮。
2、在面試時應該表現自己學識的深度而不是廣度。表現學識的機會很多,但不包括低層次的面試,因此你也不需要提自己很愛學習、讀了多少書之類的,如果非要提的話,最多在適當的時機引用一下某作者在某書中的觀點,並適度發揮一下——比如對方問你對行業發展有什麼判斷。
3、建立成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自己的表達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快速處理信息(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這其實也是讀書的目的之一。
4、神情專註、語速平穩、強烈的自信心、開闊的思路、條理清晰的語言組織,最好還不乏幽默,這些才是學識外顯的表現,隨時不忘引用一兩句生僻文字,只會讓你顯得格格不入。
讀完一本書就外顯,那是三聯生活周刊的記者,讀完一本書就可以冒充專家寫報道。
要不您來三聯當記者,就能感受到讀書現炒現賣的樂趣了。
在我小時候,每每說起家族的歷史,我的父親陳達仁總是不忘兩件事:一件是我家祖上明朝時是南京人,另一件便是某位祖先中過貢生。
可惜那時的我完全不理解明朝時的南京人和貢生意味著什麼,更不明白父親說起那些時臉上忽明忽暗的表情。
直到十幾年後我才明白,父親一遍又一遍地說那些祖上的輝煌不過是為了填補當下的逼仄,就如同阿Q說我家祖上也曾闊過一樣。
因為自打我出生我們家就在偏遠的青海,應該說幾百年前我們家就因為我父母已經說不清的原因被發配到青海了,很多年以後我才明白髮配邊疆罪過應該不小,可能也真闊過,可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了。
祖上的輝煌沒有遺留下一分,反骨倒是遺傳得不錯,爺爺身高超過一米九,高大威猛,受過良好的教育,頗有文化,在那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投身了革命,只是不太走運的是,他參加的那個黨派後來被稱為軍閥,更不走運的是他還官運亨通,後來的事情就一言難盡了。雖然我出生時已經平反,並且給安排了小學校長的工作,但是我父親他們兄妹全都喪失了上學的機會,他們徹底淪為了社會最底層的農民。
心高氣傲的父親一輩子都對此難以釋懷,哪怕他自學已有小學水平,可惜這對改善生活沒有任何作用,他和我母親那時只能耕種家裡幾畝地生活,還有養活三個孩子,他們時常會為幾塊錢吵得不可開交,他們就像兩隻被強行裝在一個籠子里的鬥雞,不僅僅把對方啄得遍體鱗傷,整個雞籠都一地雞毛。
作為兩隻鬥雞翅膀下的小雞我在偶然間,或者可以說是在冥冥之中找到了一個躲避父母爭吵之聲的場所――一個柜子。
那個柜子除了爺爺沒人去動,只有爺爺會每天打開柜子拿出一本書,坐在爐子旁一看一下午。在我的記憶里他好像並不關心生活瑣事,哪怕兒女們雞飛狗跳,他都是坐在那裡看書。
在那個我不曾留意的某一天,我以為我只是打開了那個柜子,其實我打開了一個世界。
我的少年時代有時肚子都不能吃飽,精神卻得到了無法估量的補給,在那些漫長的白天和寂靜的夜晚,我讀著那些或簡明或晦澀的書,我自己都不曾意識到讀書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而言是多大的幸運。
在我上中學的那些年裡,學校離家有五公里遠,每天我都是步行去上學,因為買不起一輛自行車。剛開始跟我一起上學的同學有八十多人,但堅持到高考的不足十個,因為僅僅是每天那十公里的步行都太難以忍受了。
我之所以能堅持下來,很大的原因也是有書的陪伴,每次走在路上,那時的鄉村路上車輛鮮見,走在路上真有天高任我行的感覺,完全不必擔心被車撞,於是我便邊走路邊看書,五公里要走一個多小時,邊走邊看書需要的時間更長了,可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時間的流逝是感覺不到的,唯一的缺陷是眼睛近視了。
那漫長的五公里就因為有書的陪伴竟不知不覺過去了,讀書於那時的我而言完全是消遣,如果沒有書,那五公里的確是難以忍受的無聊。所以我一直不認為讀書需要堅持,那麼快樂的消遣何須堅持呢?以至於每次看宮斗劇,我就在想,如果我是被皇帝冷落的妃嬪,只要讓我看書,我是無意於爭寵的,那些妃嬪爭寵不過是日子太難熬了,而對一個愛書之人來說,有書讀,日子就不會太難過。
後來,我非常幸運地考上大學走出了農村,對一個貧困大學生來說再沒有比圖書館更好的去處了,不用花一分錢可以得到一整天的消遣。而且我的母校陝師大的圖書館擁有整個西北最豐富的藏書,我甚至在那裡找到過《素女經》之類的書,我正是在那裡讀完了余華、史鐵生、王小波的所有書,對,他們的書所有的我都讀過,正是他們的書給了我更多的滋養。
與此同時,因為我暗戀一個心理系的男生所以讀了大量心理學的書,為的就是能跟他有共同話題。後來我們的確有了很多共同話題,談天說地,只是他說,我們這麼投機,乾脆做兄弟!
你看,多讀書並不能讓男人愛上我,愛情這東西首先得看臉,而讀書不能整容。
這是我唯一一次,想通過讀書得到點什麼,結果就是這樣子。
不過我早就釋懷,因為那時我已經明白讀書的意義。
我明白了為什麼當年我爺爺經歷過了戰亂,兩任妻子離世,留下七個孩子全部目不識丁,自己一身熱血濟世無門,甚至滿腹經綸也只能給村民寫寫墓碑、對聯也處之泰然,因為他明白,人這一生,有時會被命運選中,又不知何時又會被命運打倒,日子就像在隧道中轟隆隆穿梭的火車一樣,不知道開向哪裡,也不知道前方會有什麼,索性在能安然讀書時讀一本書,反正過去已然無法改變,未來也尚未到來。
我想他如此泰然,除了經歷了非同一般的歲月,還得益於那些可以窺見古今的書本。
所以,我一直覺得唯有讀書,才能穿越時間之隔、地理之限,與現實中無法會面的靈魂相遇,從而讓我們不囿於當下眼前、方寸之間。
這才是讀書真正的意義。
而那些叫囂著讀了幾百本書怎還不見利益的人,真正是捨本逐末了。
就算是為了現實的利益,讀書也完全可以給予,如果不能只是功夫火候未到,我在知乎寫下了二十萬字,現在我一個字可以賣到一塊錢,曾有一個平台兩次誠邀我入駐,被我婉拒後第三次拿著六位數的協議相邀。
所以,就跟做愛一樣地去讀書,做的多了自然會懷孕,就算最後沒懷孕,也享受了過程中的歡愉。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