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航天技術與美國和俄羅斯的差距有多大?

突然想到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就已經登上了月球,而我國如今還還徘徊在月球外面,近幾年老美已經向火星進軍了。
我國的航天技術真的和他們差距那麼多年么?還是中國有黑科技在保留實力?


"其實這個計劃只是給蘇聯看的,除了宣傳幾乎沒花一分錢"


反對這個結論,目前反導系統里KKV這樣的攔截器,起源都可以追溯到80年代

不同的是,太空武器部分,要知道太空梭最初的任務之一,就是從太空帶回航天器返回地球修理,否則哪家吃飽撐的需要將近20噸下行能力?

1)太空梭的初衷是能反覆利用的航天器,是為了省錢。(雖然後來發現並不省(修理

知道為什麼不省錢么?就是因為星球大戰沒搞起來,設計中5架飛機1艘執行任務,2艘待發,2艘維修,每年執行50次,總計30年,1500次的預期沒有實現!要知道,今天全球衛星發射(LEO補給和GTO衛星)加一起都沒有70次。。。也就是說,軍方的撤出是致命打擊,航天這東西,要麼靠政治宣傳,如土星5,要麼靠軍方任務投資,如delta5heavy,光民用,這成本都平攤不下來

另外30年,1500次的計劃,按照1974年美元貨值是1000萬,總計150億,不記研發成本,考慮到通貨膨脹,實際上沒多貴,現在連國內的火箭都得7000萬,何況是這個3000噸的傢伙

要知道土星5當年發射一次相當被俄國人擊沉了一艘航母。。。。


(註:本文所有內容均來自網路,不涉密,歡迎轉載)
問的很好啊,單就探月而言,美國上個世紀就能將宇航員送上月球(1969年,『阿波羅』11號飛船),而我國目前最新的月球探測成果則是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的月面著陸。

(嫦娥三號探測器)?

(嫦娥五號探測器)?

目前的探月三期計劃則是嫦娥五號的發射,預計在2017年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自動完成月面樣品採集,並從月球起飛,返回地球,帶回約2千克月球樣品 。以上探月計劃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完成。
在探月方面,如果僅從發射時間及相應技術成果的角度來考慮,技術上的差距至少在50年以上。

事實上,航天技術是包含很多方面的,具體說來有運載火箭技術、衛星技術、載人飛船技術等,而運載火箭、衛星下的分系統技術又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對於運載火箭有結構系統、動力系統、電氣系統、制導與控制系統、遙測系統等分化出來的相應技術。所以要談中美俄三家航天之間的發展特點抑或是本題要求的技術差距實在是要很高的知識水平和從業經驗,否則講出來的話一方面是貽笑大方另一方面則是誤人子弟。

從航天科普角度,大家可以自行類比汽車,汽車有外形結構,有發動機,有變速箱,有方向盤,還有導航儀,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從這個角度理解航天技術是對的,但是並不完全對。原因很簡單,第一點,汽車的造價和運載火箭的造價問題,汽車的計價單位是萬元,而火箭的計價單位是億元;第二點,汽車如果輪胎壞了可以拿去4S店維修,但是你聽說過火箭有4S店?恐怕出了一點的差錯就給納稅人放了一發上億元的大煙花…
舉個例子: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因其左側固體火箭助推器(SRB)的O型環密封圈失效,毗鄰的外部燃料艙在泄漏出的火焰的高溫燒灼下結構失效,使高速飛行中的太空梭在空氣阻力的
作用下於發射後的第73秒解體,機上7名宇航員全部罹難。何其慘痛!!

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災難直播畫面
因而,航天技術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題目叫可靠性控制。而運載火箭系統整體的可靠性水平直接影響發射的成功率,所以要採用可靠性水平高的元器件,部分關鍵的系統還要有冗餘備份,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火箭的研製成本,但對於確保發射成功來講是必須付出的代價,同時在運載火箭的整個設計研製流程中嚴格執行設計標準,落實各級審查。
剛過去的「十二五」期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共成功發射了86箭138星,發射成功率達97.7%,創造了世界最高航天發射成功率。其中,2015年共發射19箭45星,全部成功,成功率100%。另一方面,航天工程可能是人類史上複雜度最高的工程,以發射衛星為例,需要確保『在XX時間將XX公斤的衛星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放到XX公里高度XX度傾角的軌道上』,這可不是下雨天騎自行車去菜市場買雞蛋然後將雞蛋打進油鍋里煎荷包蛋。發射過程中環境之惡劣難以想像,設計、研製流程之複雜,如果沒有很好地規劃、決策,很難確保任務的成功。還好,我們講究系統工程方法。

系統工程方法是一種現代的科學決策方法,也是一門基本的決策技術。系統工程方法把要處理的問題及其有關情況加以分門別類、確定邊界,又強調把握各門類之間
和各門類內部諸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完整性、整體性,否定片面和靜止的觀點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它沒有遺漏地有區別地針對主要問題、主要情況和全過程,運
用有效工具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處理。(系統工程方法_百度百科)

干航天覺得自己變成了一顆齒輪?螺絲釘? 齒輪、螺絲釘就對了!如果每一顆齒輪、螺絲釘都不出問題,加工精度符合要求、配合精準,那還有什麼理由出問題?

以上主要是講述航天技術包含的內容以及作為航天(初)從業人員個人理解的一些關鍵技術。

2016.02.19未完待續……
下一部分將整理更新中美運載火箭技術之間的差距……


11月2日第七次更新,彈道導彈篇完,下次更新衛星篇

中間斷更了一個月,原因是長征6發射成功後一直在忙著寫些那方面的東西,現在寫完了,這裡的更新也就繼續了(希望讀者都沒跑(? ??_??)?)

話說有人看的話給個評論啊QAQ,有異議也歡迎私信我或評論

先放結論:
——航天科技的啟蒙者和先行者是二戰時的德國,美蘇在二戰之後在德國的底子上開始發展。

——美蘇在冷戰兩極對立時,因軍備競爭而進步神速。在現在看來,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速度是政府大筆投錢,只求進度,無視參與者生命安全的,極其不負責任的結果。然而冷戰後期,因投入過多,美蘇兩國的經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於是美國使了一計,提出了著名的「星球大戰」計劃。其實這個計劃只是給蘇聯看的,除了宣傳幾乎沒花一分錢。蘇聯果然上當,大筆投錢抗衡美國,加速了蘇聯的金融崩潰,導致了蘇聯解體。然而由於理念過於前衛,一直到蘇聯解體也沒有什麼突破。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困難時期,走了很大一段彎路。航天產品近乎廢棄,科技丟了不少,連頂尖人才都被美國挖去了不少。現在的俄羅斯,憑藉著以前的老本,依然是航天大國,算是航天第二。不過近些年政府偏向航空,不太重視航天,進展慢了下來。

——美國在蘇聯解體之後,發現航天科研投入又多,卻沒什麼產出,又沒了蘇聯這個競爭對手,於是就大幅消減了航天方面的資金,把更多的資金用在鞏固自己的國際地位和金融中心地位。以至於現在的NASA致力於向民眾科普航天的重要性,才能說動幾個議員提議增加經費。如此一來,發展自然滿了下去,也不再搞什麼載人登月這種燒錢、作用又小的項目了。不過家大業大,底子又好,依然是藍星上航天的NO.1。

——中國的航天事業從一開始就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快速搞出彈道導彈,配合核武器形成核威懾。其他的,等經濟建設之後再說。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在航天工業停滯的那些年,業內曾經受到某些不切實際的空想風氣的影響,想跳過衛星式飛船,直接研發太空梭。(天地良心,航天飛船有多不靠譜大家都知道。美帝點了那麼多科技,都炸了兩架。)所幸沒有採納。

後來,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航天企業慢慢恢復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發展得很快。99年,神州1號發射成功。之後可以說是一帆風順。中國的航天之路可以說走的又穩又快,現在可以說在明面上坐穩了第三的位置。(為什麼說是明面上呢?之後我會說)

----------分隔線------------

@卓佳 指出了我一個超低級的名詞錯誤,讓我簡直無顏見人,讓我意識到我果然離了書本便萬分不靠譜,一年前學的東西名字都記錯了。

首先,要明確一下航空和航天的區別

——航空,是指在大氣層內進行,主要受空氣動力學支配的行為。能進行航空行為的物體稱為航空器,如(固定翼)飛機、直升機、熱氣球等。

——航天,是指在大氣層外進行,主要受軌道動力學支配的行為。能進行航天行為的物體成為航天器,如衛星、空間站、載人飛船、彈道導彈等。

特別注意一點

——大氣層不止指地球大氣層,如果有一天人類在火星上放飛了一個氣球或飛機,只要它浮空的動力來源於上下壓力差,那麼也屬於航空器。

這個雖然屬於極為基礎的知識,但在知乎的問題話題上卻總混為一談。本人多次糾正,然並卵。比如這個問題:
神盾局 復仇者聯盟中的天空航母可以造出來嗎? - 李子晗的回答

查閱發現最新版教材把火箭和導彈從航天器里分了出去,單成一類了:

火箭和導彈(主要指彈道導彈)是一類特殊的飛行器,他們在大氣層內和大氣層外均可飛行,但一般只能使用一次。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航天器(不含火箭和導彈)的分類:

第一節 火箭(非運載火箭)

火箭可以看做是人類航天的起點,雖然一開始的目的不是飛出大氣層,而是為了收集大氣層內高空的氣象信息。(探空火箭)但是,人類起碼學會了自帶氧化劑,使得大氣層外的飛行和姿態控制有了最最基礎的根基。

在二戰前,航天並不被人們關注和看好。因此,儘管在19世界末和20世紀初,各國湧現出許多富於探索精神的航天先驅者,但並未對國際政治起到影響。

俄國的K·齊奧爾科夫斯基首次闡述了利用的多級火箭客服地球引力進行宇宙航行的構想,如今他的很多構想已經成為現實。
美國的R·戈達德建立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數學原理,並潛心研究液體火箭,成為液體火箭的創始人。
羅馬尼亞的H·奧博特主持設計了火箭發動機,開創了火箭建設的先河。

但是,真正將航天技術提升到一個國家發展部署層面,建立了系統的科研機構和設計局,成功獲得科研成果並真正影響世界局勢的,是德國。

德國早在1925年就開始了對火箭的研發,德國航天研究雖然在二戰前一直未在研發進度上取得世界領先,卻逐漸獲得了政府的重視。並且抓住了1932年後德國陸軍開對長程攻擊武器的需求,成功獲得政府支持,迅速超越了其他國家。研究機構和個人的研發速度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牛頓胡克那個全憑個人才幹的時代早已過去,因此,雖然德國幾乎沒有一名著名的航天科學家,但卻迅速的完成了V-2火箭的設計。

V-2 雖然在被稱作彈道導彈的鼻祖,但由於其基本不制導,且同時也是現代大型運載火箭的鼻祖。所以現在一般稱為V-2火箭。

雖然V-2在戰爭中的角色並不光彩,但無疑它在二戰中取得的戰果是輝煌的。在技術上,它是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代表著航天技術跨入到實用的區域。在政治上,它讓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強國意識到,航天的重要性和前景。

(有關V-2的事情我會擱在彈道導彈那部分講,這節畢竟是以探空火箭為主)

中國的航天路同樣起步於探空火箭,1958年9月22日,由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身)師生研究的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BJ-2S固體火箭發射成功。同年,固體+液體的二級火箭BJ-2L發射成功,代表著中國航空自行研發的開端。(北京一號是飛機,不是試驗失敗了才叫二號的)

日本的航天事業同樣起步於二戰後,1957年,日本第一個投入實用的探空火箭「河童-6」型火箭發射成功。並不比中國早太多,不過由於工業化程度以及經濟原因,此後很長時間內,日本的航天科技都遠快於中國。

(這節寫無聊了,但本身探空火箭也不是航天的重要部分,只是個開端。之後會精彩起來的,希望大家能有耐心等下去。答主最近很忙,真的很忙。)

第二節 彈道導彈(及反導系統)


其實原理上彈道導彈可以說是航天科技最基礎最直接的應用(火箭綁上炸藥,定向發射),所以彈道導彈不是航天領域最有開拓性的部分,但絕對到目前為止最最最最最最受大國政府關注的部分。它在軍事上的地位是完全不可替代的,是武力威懾的基本

在某種意義上彈道導彈甚至比核武器更重要。目前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有 美俄英法中印以巴(伊朝),擁有可靠彈道導彈和核武的有美俄英法中印巴,但擁有可靠的洲際彈道導彈的只有美俄英法中這五常,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以下讓我們看一看彈道導彈有哪些優勢:
一、射程遠,速度快
二、突防能力強
三、價格低廉(相對)
四、心理威懾
有趣的是,從V-2 導彈問世以來,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彈道導彈如何更新換代,面對的反導系統如何進步,這三點始終未曾改變。正是憑藉這三點,彈道導彈始終保持著軍事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優勢一
射程遠,意味著我方可以在自己的控制區腹地對對方進行打擊,這樣對物資運輸,部隊列裝、分配都是極大的優勢。(不用面對敵方的攻擊)
同時,速度快這一點讓所有的國土縱深都成了個屁。可以說,中蘇的國土縱深在之前是一個極大的優勢,正是靠遼闊的國土才在二戰中獲得了喘息之機。而現在所謂的距離不過讓導彈多飛幾分鐘罷了。這對蘇聯、中國這樣的國家是極大的不利。

斜體為舉例時間,不想看例子的可以跳過。

從1944年9月6日到1945年3月27日,德國共發射了3745枚V-2導彈,其中有1115枚擊中英國本土,2050枚落在歐洲大陸。還有582枚用於發展、改進和訓練。在所有發射的V-2中,有74%落在目標周圍30千米以內,這些導彈又有44%落在10千米的範圍內。從襲擊英國造成的人員傷亡看,V-2共炸死2724人,炸傷6476人,建築物的破壞也相當大。V-2火箭武器的威力得到充分展示,但並沒有起到德國當局希望的那種能挽回敗局的戰果。

V-2射程極遠,能從德國本土直接射向英倫三島。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不算飛機的話,能達到這個攻擊距離的只有納粹德國的V-1巡航導彈、V-2 彈道導彈、V-3巨炮。

優勢二
突防能力強是核威懾的根本,只有讓對方沒有把握攔截你所有的核導彈時,核威懾才有效。更何況


特別注意:導彈的攻擊和防禦從來就不是對等的同一時代水準的導彈和反導系統的較量永遠是導彈勝利。

有傳聞說美帝在外銷反導系統,給買家演示的時候,攔截的導彈不僅是比較落後的型號(這個其實正常,買家愛的攔截對象也是這個技術水平),還是提前設定好了彈道,以防止萬一的失誤。(這個信不信看各位,我反正是不太信,畢竟買家也不是傻子)

舉例:
二戰時期V-2 幾乎不可防禦。同時期的巡航導彈V-1,英國皇家空軍曾大量用飛機翅膀拍落或用防空氣球阻攔的方式攔截V成功。但V-2無人的特點和火箭發動機讓它能產生極大的加速度和容忍極高的瞬時速度,在再入大氣的最後階段速度遠超戰鬥機。

毛子的最新列裝的RS-24洲際導彈,在2015年閱兵的時候正式亮相公開。RS-24在設計之初,就是準備取代被北約稱為「撒旦」的SS-18洲際導彈,成為讓西方恐懼的新一代撒手鐧。老式俄制陸基機動導彈受體積限制只能攜帶單彈頭,嚴重限制了打擊能力,RS-24可以做到攜帶至少3枚機動分導彈頭打擊不同的目標,機動發射加上多彈頭這兩種能力,讓RS-24更加難對付。


機動彈頭意味著彈頭可以在命中目標前在空中改變彈道,不僅可以規避反導導彈,還可以迷惑敵方,讓敵方不知道真正的目標是哪。
多彈頭意味著一顆導彈可以同時對臨近的多個目標發起攻擊。


所以,現代先進的彈道導彈是「一枚發射出去,就有一堆在空中做無規則運動的彈頭」,沒有經過實戰的檢驗,哪國的反導系統也不敢保證真的能攔截全部。

優勢三
價格低廉


其實這個是相對而言的,單個的導彈造價和維護費用確實比戰略核轟炸機便宜,但是軍備競賽一開始,大量的製造和維護費用反而更加沉重。這也是為什麼冷戰結束後,美俄都將大量彈道導彈改造為運載火箭用掉了。


但是,彈道導彈確實淘汰了戰略核轟炸機,有興趣的可以去搜美帝的「瓦爾基里」飛機,該計劃流產,只有兩架樣機。但到現在我也認為那是我見過的最好看的飛機,沒完成,可惜了。


關於財政開銷我做個比喻:
蘇和美兩個人是死對頭,都想整死對方。於是兩個人各找了3個手下(戰略核轟炸機),跟他們說如果自己被揍了,就把對方往死里揍。結果兩人都怕了,最終沒敢打。
——這是戰略轟炸機主導下的和平

後來美髮現,養只狼狗(彈道導彈)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而且養只狗可比養活一個小弟省錢的多,狗要求的還少,於是把三個小弟都辭退了,用養一個手下的錢養了五條狗。
——維護開銷低,對操縱人員要求低

蘇看到,也幹了同樣的事,而且還發現,忠犬有一個好,不用擔心自己先被打個半死,指揮不動小弟
——生存能力強,可以發起二次打擊,不用擔心機場被炸轟炸機無法起飛

於是兩人又不敢打了
——這是彈道導彈主導的和平

再之後,就是兩人為了讓自己處於優勢,不停地養更多的狗,因為每次花費的錢都不多,在兩人的接受範圍之內,所以兩人一直不停
——這是軍備競賽

到最後,兩人各養了五十隻狗,相當於雇了十個手下,花費反而更多了,兩人都養不起了
——這是財政赤字

彈道導彈篇完

下次更新衛星篇


(我可能會逐漸刪掉一些評論區里的評論)


安利自己的其他答案

激光反導武器和主動防禦武器的成熟化會讓戰爭回到巨炮時代嗎? - 李子晗的回答
假如1942年日本與德國夾擊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會是什麼結果? - 李子晗的回答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回書中,草料場的「常例」能有多少好處? - 李子晗的回答
為什麼近幾十年飛機的形態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 李子晗的回答


典型產品的比較(當然這個比年代這個東西的準頭並不是太好,因為經濟性和可靠性的指標不好比):
老運載火箭及洲際導彈:也就東風5和長征二/三/四系列。早期型號的整體技術水平大致相當於大力神II導彈(也譯作泰坦),當然隨著不斷改進和使用可靠性更高。可以認為整體達到美蘇70年代前期水平。
新運載火箭,正在研發的長征五/六/七,主要發動機基於YF100和YF77,前者部分參考蘇聯的RD120發動機,後者相當於歐空局火神,大致是比蘇聯80年代和歐洲90年代的水平好一些,悲觀一點是20年差距。箭體結構設計據分析較保守(相反,SpaceX就是箭體設計賊好,發動機水平很一般的)。
新洲際導彈,DF31A和巨浪II有消息開始使用NEPE推進劑,箭體也開始採用複合材料,大致是不足美國80年代末水平,但是就可靠性而言,與美國90年代初完成的三叉戟D5仍有差距。DF26,在研的41和下一代巨浪,差距應當會小些。DF26如果增加第三級,有可能達到侏儒水平。
空間防禦和反導:某些方面不亞於美國,但畢竟冷戰人家玩得早。
載人飛船,顯然比聯盟現有設計強,但是無法和太空梭比,空間站也自然比不過俄羅斯當年的和平和國際空間站。
上面級方面,如果YF75D順利推進,大致可以超越RL10的早期水平,但是能不能達到RL10B-2的水平是存疑的,但是顯然基於YF75D的上面級不可能超越半人馬D。當然美帝的低溫上面級獨步天下,這個蘇聯都比不上的,我們的大概目標也就是超過阿里安的低溫上面級。
衛星方面不清楚,但是除了部分軍用載荷和科學載荷,整體差距應當不會超過火箭的差距。
深空探測就白旗了,阿三都遠遠得去過火星,我們也就嫦娥二瞥下近地小行星。
巨型火箭方面,土星5號、太空梭和能源三巨頭的豐碑是沒法逾越的,等九號立項再說吧。
我國的航天發射次數在過去三年中不遜色於美國,次於俄羅斯。但是由於美國的限制,在商業發射市場上難有一席之地,主要給第三世界打便宜貨、友情牌。俄國人的質子質量在走下坡路,但聯盟的牌子還在。美國ULA店大欺客,但SpaceX異軍突起,很搶眼球。
總而言之,我國在航天第二梯隊里算是不錯的,但是比美蘇還有明顯差距(俄國人正在退步,美國也逐漸沒有冷戰時期的進取心了,但是兩家的技術預研水平和實際經驗都是很難超越的)。日本和歐空局在技術上有比我們強的地方,但我們也有些領先的,最關鍵是這兩家現在沒預算。


理論研究上差距並沒有被拉得很大,但是中國航空的一些基礎方面的東西還比較弱,主要就是兩個,一個是材料,一個是機械加工技術,這不僅僅對中國航空航天有制約,更是在很多方面的制約,材料一定程度上決定機械加工技術的難易度和成品的壽命,可靠性;機械加工技術決定各項儀器的精度,中國不僅僅是微機電加工,就算是常規機械加工都離世界一線水平有較大差距,螺釘加工出來都無法完全契合,還去說別的?
這兩項這幾年有所進步,特別是航天材料方面北航拿了一個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0160627修改,這個寫順手了,是航天材料不是航空),據說這種材料連美國都做不出來,但是個別的拔尖遠遠不夠,因為整體研發水平,製造水平比較差,而且有點積重難返的味道(具體省略一些案例),國家開始慢慢重視這些基礎方面的研究,但真的是才開始,要想有質的突破,再等一代人吧(主要是科研氛圍要扭轉回來也是很難。。。。。。)
說了那麼多不如的,但其實有一些還是研究的不錯的,特別是飛船的維生系統,某些方面的電子控制,儀器儀錶都是不錯的


電子技術和航天器姿態控制,是和美國同一水平的,載人飛船目前最先進的(比聯盟高到哪裡去,美帝的載人飛船還沒出來),火箭發動機大概要15年才能和RD-170的水平持平,氫氧機就有點難過了…這是差距最大的項目,和美帝的J-2俄羅斯的RD-0120差距也要20年才能追上。
衛星方面,微型衛星,導彈預警衛星,遙感衛星,返回式衛星,近地觀測衛星,高解析度偵查衛星,衛星導航系統這些基本沒差距,或是高於俄羅斯,次於美帝。
深空探測器方面,由於我國不是人類燈塔,不需要擔負所謂人類的重任,其實也是回報最低的項目,基本沒有大力發展,和美蘇差距想當大。
中國的綜合航天實力應該和歐洲空間局並列第三,由於歐洲空間局是各國聯合部門,中國排在第三還是沒有問題的。---------------------------------------------------------------------------------------------
綜上所述,航天這個東西不能縱向對比,畢竟美俄現在的航天成就是冷戰體系下美蘇兩國競爭下爆髮式發展的,中國處於和平時期,正在一步一個腳印的緩慢發展,在和平時期的研發新式航天器的速度,中國並不比美俄慢,這是個很難對比的,不能用多少年的差距來形容,只能用多少年能追上某樣裝備來形容。


俄羅斯航天的巔峰是80年代末的能源(堪比土星5的巨型火箭)

以及配套的RD-170(推力最大的液體發動機,以及超高的比沖309秒 海平面 超過245 bar的室壓
RD-0120 堪比太空梭主發動機SSME的神器
達到5% LEO載荷比的能力
毛子的問題在於沒有實用化的氫氧上面級 所以高軌道性能較差(緯度高也是一個原因)
不過再怎麼說 中國目前的水平 毛子60年代的水平吧 N-1登月火箭的NK-33現在給中國也是神器
一般來說 火箭性能主要靠2個 高比沖的發動機+高幹質比(也就是較低的自重)
長征5的性能和目前的安加拉5差不多 GTO(同步轉移軌道)性能還要高不少
如果和蘇聯時期比起來那還真的只有60 70年代了
只不過毛子現在自己也做不出能源這樣的巨型火箭了
目前方案的巨型長征9也許能在載荷上趕上能源 但是發動機比沖 推力 結構重量干質比上 也是趕不上了 只能用更大的起飛重量來實現


我覺得這是決策層的統籌安排,美俄在爭奪外層空間時期,國家把大量的資金都用在了航天科技上,所以發展上有個飛躍。如果中國也把資金和精力放在這方面上,也會有非常大的突破。但是登月的意義有什麼,恐怕目前的意義就是展示我大中華國威,可沒有什麼回報吧,把這些錢放在其他地方恐怕有更高的回報。俄方面沒有繼續登月計劃一個原因是沒錢,另一個原因恐怕是美國已經登月,競賽已經輸了,再登月也就沒什麼意義了。如果某天美國宣布月球是美國領土,估計俄中法日這些航天強國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登月。


本人由於工作原因經常去空間技術研究院,也就是五院,該院不論是硬體條件、管理水平、技術人員技術水準和敬業精神、質量管控,都遠遠高出國內其他研究院所,NASA什麼水準不清楚,但聽說NASA很羨慕我們的技術骨幹的平均年齡。
很多回復說元器件不如美國,但是差距沒有想像的那麼大,而且元器件也不是航天技術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對我國的航天水平充滿信心吧,五院相當靠譜的。


做個不恰當比喻,美國是個wows高玩,中途島蒙大拿得梅因基林已經玩了很久了。而中國是個很有潛力的萌新,雖然科技樹點亮了大鳳出雲伊吹陽炎,但並沒有買還在用龍驤扶桑青葉峯風打錢和練技術。


中國的航天元器件推薦手冊里的高端航天級FPGA是ACTEL的APA1000,然而這是2000年左右,也就是十幾年前的產品了。這十幾年裡FPGA的容量和速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Xilinx和Altera的高端航天FPGA我們根本買不到。
就航天電子領域來說,我們一直是在撿美國人的麵包渣吃而已。
----------------

2015914更新
同一時期的航天級電子器件的性能的確要比同一時期的商用產品的性能低許多,這是由航天器件的特殊要求決定的(考慮抗輻照性能,功耗,技術的成熟度等),但是不同時期的航天器件的性能差別還是很明顯,在這一領域,我們與美國人的差距就在於,我們的正樣產品所用的集成電路絕大多數來自美國,而且我們能拿到的器件對於美國人來說已經比較落伍了。還是拿比較核心的FPGA來說,我們現在能弄到APA600,APA1000了,但是Xilinx 7系列裡面的航天級FPGA除了用非常手段外我們肯定拿不到。
評論里有人提到即使是F35用到的也是十幾年前的器件,我就直接呵呵了。準確的說F35裡面用的器件的主要性能也許只能和十幾年前的商用器件比,必竟一般而言軍品和宇航品性能都比同代的商用器件差好多,但這和用十幾年前的器件是兩碼事好么,都是經過嚴格的實驗驗證和篩選的可靠性滿足要求的器件,人家不用現在的產品非去用古董?


簡單說一下
1、我鱉的航天的基因裡面美系多,俄系少,為毛?有錢學森這樣的戰略科學家,很多後面的規劃,都是按照大師和傳承下來的規劃來的,而且我鱉不管政局怎麼亂,航天這塊的投入一直在持續,相比較而言核潛艇就悲催許多。
2、現在美俄玩的都是冷戰的存量,東西越玩越少,就從space x看,真的是窮的沒經費了,美鱉現在真的是沒錢投入了,毛子自不用講
3、我們的水平,我舉兩個例子,登月這事是科工局自己不聲不響的搞出來的,只是佔了我鱉航天經費和精力的小部分而已,天鏈,這東西牛逼之處點到為止,你在天宮裡面看4k視頻用的帶寬和中段反導以及未來超高音速核彈載具變軌用的是一個東西的時候就知道了,這東西基本上地球人能玩的不超過五家。
4、潛力,看看每次發射的時候整個團隊的年齡構成,未來天宮可能是人類唯一在軌道上的空間站,十幾年後我們會成為再次登陸月球的人,是為了和平而來?可能嗎?當然是氦三


在我的領域裡說一下吧,目前國內我的領域最尖端的技術是熒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技術,而國內對腫瘤和其他熱門領域非編碼RNA使用的最高技術是諸如clip-seq, chip-seq之類,這倆的差距有多大呢,前者找個會幹活的本科生在實驗室學半年肯定能學會,後者可能全世界掌握這技術的不超過200個,國內對航天科研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美俄的基礎大多是在冷戰期間不計成本瘋狂砸錢積累下的,那這個時代的中國航天去比挺不公平的
最好的比較例子是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歐洲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
同是2000年左右開始進行的項目,北斗目前都已經有16顆正式運行的衛星了,國際海事組織去年都認可了,帶有北斗晶元的手機都開始商業化了

那麼有錢那麼發達的歐洲呢?
只有四顆測試衛星。。。。。

我的少年時代見證了這些真的挺欣慰的


實名反對某個扯元器件的回答,航天工業是一個高度綜合的工業門類,涉及龐大的產業鏈,個別器件的性能對總體的影響根本可以忽略不計。

類似的還有航空業,隨便舉個例子好了。小鬼子的零件加工水平遠超俄羅斯沒問題吧。可你讓它有本事拿個31F級別的航發出來看看呀?這種高度綜合的整合設計能力是小國無法染指的。

借一張新浪的圖:


我非常喜歡用這樣一個角度來看科技的差距:
1、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發射宇宙飛船、美國登月的時候,那個時候計算機的體積是多大?那個時候的航天材料是什麼水平?那個時候集成電路有多少?......那個時候載人航天的難度有多大?
2、古時候人們鑽木取火,今天用打火機,有可比性嗎?
3、從他們航天,到我們航天,中間這幾十年,難道他們停滯不前在等我們嗎?
4、從無到有是創新,依葫蘆畫瓢是跟隨。


主要問題還是發動機,還是基礎工業的影響。雖然老是把問題推到基礎工業上有點不好,但是這是事實啊。。。
國內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受到合成材料等影響,比推和最大推力與美國和俄羅斯的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相比差的太多了。受到火箭推力的影響,使得深空探測基本不可能實現。
舉個例子,探月任務的話,美國如果需要可直接將探月飛行器送入對應軌道,而我國的探測器就只能先環繞地球飛行,然後靠變軌控制逐漸切入登月軌道。
火箭最大推力可參考空間站單元發射最大重量進行參考。


沒實力就是沒實力,非要說保存黑實力。


參見我之前的一個答案:此處給出鏈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34314145/answer/58484619


反正對我大天朝的航天水平充滿了信心!我們的民族雖然很賤很麻木,漢奸比例巨高!但是,拿上檯面,正兒八經地搞些研究的話,那也是所向披靡的!關鍵要有氛圍!要有好的科研環境!晚清政府雖然已經意識到了需要學習西方技術,但是,由於自身體制以及到了人類文明的重大更迭階段,所以在那種情況下,它是沒指望了。然後,我大天朝幾乎大半個世紀給荒廢了,終日忙於生計奔波,過的丐幫幫主的日子。後來國內各種環境好轉了,科研環境也跟著好轉那是必須滴。不管怎樣,我們現在的決策層,起碼還是非常重視航天領域滴。這個領域可以說是人類文明最前沿的領域了。任何一個國家在這方面的發展,都將為我們的子孫早日進化成星際文明作出貢獻。其他領域的黑科技,尤其是可以與之比肩的微觀粒子研究,一旦得到了高維度空間技術的突破,最終不還得運用到航天技術上來,為之服務。


推薦閱讀:

英劇《神探夏洛克》第三季裡面提到的思維殿堂 (mind palace) 是現實中具有可行性且可以實現的嗎?
紫外光譜在藥學領域的應用和意義都有哪些?
為什麼好奇號火星車不加一個外殼?
SpaceX火箭的優勢在哪裡?
如何看待「美工程師臨終前曝外星人照片」?

TAG:科技 | 航天 | 中國航天 | 航天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