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山植被茂密,有些山植被稀疏?決定地區植被密度的主要是降水因素嗎?


如果覺得這個答案有點亂,我給個提示,題主想問的其實是「兩地水熱條件差不多,為什麼植被看起來不一樣?」,這樣可能能方便大家理解這個答案的主旨。

——————————————————————————————

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這些地理老師會向學生介紹兩個重要的地帶概念:一個是氣候類型帶,一個是自然帶;而且自然帶與氣候類型是有一定的對應關係的,比如亞熱帶季風氣候對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之類的,在進行區域分析的時候也會引導學生這樣去思考問題。

在這種思路下,一個地區的水熱條件決定了一個地區的植被類型。具體來說,是活動積溫和乾燥度決定了地區的植被。

但是自然帶並不代表當地的實際植被狀況,準確的說,自然帶的概念更接近頂級植被(climax vegetation),也就是一個地區植被演替的最終結果。可是由於人類活動和山火等過程,生活中處處存在依然在演替過程中的植被,並不總能達到頂級植被。比如祁連山地區某處的頂級植被應當為青海雲杉,但因為青海雲杉喜陰,因此無法直接發展起來,跡地上形成了以相對喜光的樺樹為建群種的群落,但樺樹林長起來後提供了樹蔭,因此雲杉會逐漸取代樺樹,重新形成該地的頂級植被。所以我們看到的,並不都和教科書上的一致。

實際上,降水及其豐富的地區也可能只是長滿了草,或者本該生長闊葉林的地區稀稀拉拉長了幾顆馬尾松,都是可能的。

另外,局部的地形狀況也可能影響植被。常見的影響因素諸如坡位和坡向,而且這兩個因素,在有些條件下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

坡度和坡位同時影響了局部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對於陽坡和陰坡,在降水較多的地區,如我國的南方地區,陽坡因為光熱條件更好,更有利於喬木的生長,因此陽坡植被長勢往往好於陰坡;在降水較少的區域,如華北與西北,由於陽坡的高熱量帶來高蒸發,陽坡水分條件差,植被生長狀況常不如陰坡,甚至可能無法支持喬木生長所需,常常出現陽坡為草地而陰坡為喬木的狀況。對於坡腳、坡中和坡頂,水分條件依次遞減,熱量條件也依次遞減,在南方可能導致坡腳土壤含水過高,甚至沼澤化,在北方則使得部分地點喬木僅分布於坡腳而坡頂僅有草本,形成顯著的林線。對於高大的山地,還可能出現地形雨而進一步複雜植被的分布條件。

綜上,影響一個山坡植被密度的因素有很多,如演替階段、微地形等,而水熱條件常常作為控制條件,決定了植被發展的上限,並不總是所觀察到的植被群落的主要控制因素。


樓上說的很好,其實主要就是降水,還有其他一些因素。隨著海拔的升高,降水會逐漸減少,氣溫也逐漸降低,就會出現植被的垂直分帶。下面幾張圖基本上在一個區域,沿著路從海拔5000M以上降地到2000M一下,植被的面貌完全不同:

5000m的時候,只有很少量的草:

4000m的時候,路邊出現了一些低矮的灌木

3000M左右的時候,已經有很多綠色植被了:

到了2000米以下,就是這副模樣了:


上面幾位同學都回答了...同樣的地方(距離百公里左右)植被出現較大差異,可能的原因大概有:

1 剛好處於迎風坡和背風坡。比如秦嶺南北,哪怕只相隔一座山,一邊降水豐富,一邊降水稀少。
2 海拔高度。因為海拔高度正常情況下,人肉眼是沒有辦法量化確定的。或者自己覺得相差不多的兩地,海拔可能剛好在一個植被的分界線上。

隨便找了個圖...嗯,大概是這個樣子。當然還有人工因素,這裡暫且不談。


推薦閱讀:

造成同緯度的撒哈拉,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北部,中南半島北部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東京的夏天有多熱?
中國氣象局和美國NOAA對進入厄爾尼諾狀態的判定哪個更科學?
為什麼說 2016 年的冬天會格外得冷?
南方女孩想到北京讀研,到底能不能適應北京乾燥的氣候呢?

TAG:地理 | 植物 | 氣候 | 地理學 | 植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