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漢字用作數學符號是否可行?
數學符號現在常用拉丁字母、希臘字母、西里爾字母等,實踐中配合各種字體及修飾。
那麼漢字,作為一個龐大的符號來源,是否可以用於數學或其他學科中的符號系統?
小到字元編碼、字體設計、排版、書寫等技術層面,大到學術、文化等角度,會碰到什麼問題?
聯想:日語平假名,阿拉伯字母呢?
清朝的時候,就有用漢字做數學符號來記錄數學算式、方程等的記錄,比如《中西算學大成》里的這個:
from Mathematics: What did Ancient Chinese use for mathematical operators?這裡的「禾」就是積分符號「∫」,「正弦」就是「sin」,「天、地、人」就是「x,y,z」,「彳」就是微分符號「d」,分數的分母在上,分子在下。
所以就是圖中左側那個式子:
聯想:日語平假名,阿拉伯字母呢?
Modern Arabic mathematical notation
我覺得阿拉伯文數學符號超酷的……解釋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字母符號越來越不夠用。其實字母符號在實踐中選擇有限,因為一般是用英語單詞首字母,配合附近的幾個字母。比如群用 G(group),圖也用 G(graph),為避免衝突就用希臘字母。進而,另一個圖只能用 G",子圖只能用 H。
不能用小寫,因為小寫留給集合元素。不能用花體,因為複雜字體留給集合的集合,或其他感覺比較「大」的東西。空心粗體留給整數、實數等固定幾個集合,哥特字體留給李代數,等。所以其實限制很多,並不是隨便就能用。。
漢字大多數過於複雜沒錯,但存在簡單的符號。若將漢字引入符號系統,應該取形而非取意。比如我一直考慮用「田」來表示 Lattice graph(又稱 Grid)。注意這又必須用 G,一般處理可能把 Grid 這個單詞寫全,或簡寫成 Gr,以區分其他 G。
另有 Ladder graph 如果用「目」我覺得很形象。另有「凸」「凹」「卜」「爻」等字在我視線內。
數學領域不知道,但音樂符號是有的
1、工尺譜2、減字譜(古琴使用)其中不同的筆畫和部首代表不同的音及彈奏方式等
一個字元站在符號的角度來說它原來的含義已經沒有意義了。區別僅在於書寫的難易程度。顯然容易書寫的符號比難書寫的符號更好。中文符號筆畫多不容易書寫,日本假名容易書寫。
從可行的角度來說當然可行,但是我想沒有人喜歡複雜的東西。
可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一個字元作為數學符號存在,其就脫離了其原本的含義,再去討論其源於何種語言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其次,符號相較於文字優勢在於較高的辨識性和書寫的簡便性,所以一些複雜(藏)或者辨識度不高(曰)的漢字是不適合用來當作數學符號使用的。
其實現存的各種數學符號,就有很多與漢字相似,例如-+=,和一十二的字型基本就是完全一樣的,儘管這些符號並不源於漢字,但卻證明了簡單的漢字作為符號使用是絕對可行的。
但是為了使用漢字而使用漢字,例如用甲乙丙代替x、y、z,則實不可取。徐光啟譯《幾何原本》的時候就把希臘文的字母換成了甲乙丙丁……
而證明過程完全是語言描述的。
可行。公理系統用啥符號都無所謂。替主問的是可不可行,怎麼都在回答有沒有必要
清末李善蘭翻譯「代微積拾級」的時候,用了大量的漢字作為數學符號。比如說用「彳」表示微分的d,用「禾」表示積分的∫。拉丁字母也換成天干地支、天地人物;希臘字母則換成二十八宿。
當然可以,但是有必要嗎?
你可以看看中文編程相關的話題
沒有對李善蘭先生不敬的意思(成就:在1852年至1859年中,共譯書七、八部,計七、八十萬字,直接引進大量數學符號:=、×、÷、<、>,翻譯工作具獨創性,創譯了許多數學名詞:代數、常數、變數、已知數、函數、係數、指數、級數、單項式、多項式、微分、橫軸、縱軸、切線、法線、曲線、漸近線、相似等,其他學科如:植物等,這些譯名獨具匠心,自然貼切,其中許多譯名隨同他的譯著被引入日本,且沿用至今)。
只是這套符號實在……
當然是可行的
首先,數學符號並非全是拉丁希臘字母。
但是完全用漢字做數學符號的問題在於漢字筆畫較多,沒有優勢,而且排版上與正文難以區分。使用拉丁字母等的好處在於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哪些是公式符號變數,哪些是正文,一目了然。
不過我建議一些新的概念可以考慮採用漢字作為符號,因為拉丁字母數量太少,科研領域不斷擴大,容易混淆,採用漢字有助於減少混淆的情況想起來一個笑話
一個羅馬人走進酒吧,伸出兩個手指對酒吧招待說,「5杯啤酒,謝謝。」
首先,漢字其實很複雜,在非母語人士里,存在比較高的用錯風險。
比如:
戎 (rong),戌 (xu),戊 (wu),戍 (shu)
何種偏差讀起來還是同一個字,哪一筆很關鍵,差了一點就是另外一個字,這些信息作為母語使用者得來全不費工夫,但是掌握這些細節需要的知識總量還是相當驚人的。
另外一個事實是,雖然我們有地球1/4的人口。但是在需要使用數學符號進行交流的地球人口里我們連1/10都不到。所以正如@鄧楠所說,排著隊報名想成為數學符號的語言多了去了,沒有太多理由給中文一個位置。你看完歐拉隨便一本初等數學的著作,再來談符號吧
雖然我喜歡詩詞歌賦,這是外語無可比擬的地方,但也沒必要以己之短比他人之強
不僅行,而且真的用過了,樓主可以找一些古代的數學書籍看一下,那時候沒有外文,連阿拉伯數字都沒有,一切用中文表達,一點問題都沒有
如果用詞語來表示呢,比如:牛頓第二定律——力=質量 加速度,歐姆定律:電流=電壓/電阻。然後根據語言再翻譯是不是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科學的各種計量總量加起來估計要有很多,然而,拉丁字母與希臘字母大小寫加在一起只有100個,這其中還有好多長的完全相同列印時根本無法區分的,例如英語的A(ay)和希臘語的A(alpha),英語的B(bee)和希臘語的B(beta)。如果一個字母對應唯一一個含義,根本不夠用。
於是我們有了多個思路:
1、只看當時研究問題時需要的量。
2、像我開始提到的,用表示量的詞語,如果是音素文字語言,也可以考慮簡寫單詞。
3、介入其它的西文字元,這裡我能想到的就是西里爾字母(因為外語除了英語我只學了俄語,國內民族語言我也有一定接觸,比如維吾爾族科學家使用維吾爾語字母表示各種量)。
4、我現在用的方法,將各種量精簡為三個字母的表示形式,除少部分量用單個字母表示,多數的量都用這種方式表示,好比正弦我們用sin表示,雙曲正切我們用tanh表示;我一般把對應電學元器件的物理量,電壓,物理常數,七個基本物理量都用單個字母表示,其餘的量有的也是用人們習慣的單個字母表示,剩下的就變成多個字母表示的了。例如:
熱流:Crh 熱阻:Rch 熱容:Cph 振幅:Amp 電場強度:Efd 磁場強度:Mfd 衝量:Imp
角動量:Agp(p是動量,Ag用來表示「角」的含義)這樣因為拉丁字母有26個,我便可以用這種方法最多表示26^3=17576個量和函數。
其餘的一些含義,就用到人們曾經引入的那些符號,比如加減乘除,乘方開方,積分,哈密頓運算元Nabla(),以及括弧和逗號等。而且這些特殊符號基本上也是含義單一,就是有多重含義也是不會發生任何混淆的,比如,算術計算式和代數式中無論套多少層改變優先順序的括弧我都只是用小括弧來表示,不使用中括弧和大括弧,中括弧專門表示區間,右中括弧在左表示左開,左中括弧在右表示右開。大括弧只用來表示集合。小括弧除了改變優先順序以外,通常還用來表示函數的參數,因此,我在表示一個字母和一個帶括弧的計算項的乘法的時候,如果字母在前字母和括弧中間一定會加一個表示乘號的點以和函數區分,比如
表示函數a當參數取lx+b時的數值
表示a與lx+b相乘。
但我也發現,如果總是這樣的話,會浪費精力,而且這樣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個人觀點:世間萬物總是有聯繫的,而且這個聯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運動過程中客觀實在之間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被我們稱作規律。其中,物理就是在探索這個世界運動的最最基本的規律。物理再發展也不過如此,有許多量都可以找到其相似的量從而精簡物理量的數量,而許多其它的工程領域大多是從物理、化學的原理出發,如果這些工程領域單獨有需要表示的量,可以另行設計符號,如果這些量本身就是物理量那就按照物理的習慣來表示。不過,規律是永遠探尋不完的,無論怎樣表示各種量都會有局限性,因為矛盾是具有普遍性的,它永遠不會消失。
李善蘭已經回答過你了。
若直接使用,漢字作下標,很方便,目前我就是這麼用的。代替字母的話需將漢字改成篆體並採用半形佔位。
說實在話我都不知道這些看起來很有創造性的問題到底有什麼意義
推薦閱讀:
※我來到世上是必然,還是億萬中的偶然?
※什麼是離散集(discrete set)?
※假設函數f在[0,1]上連續且f(0)=f(1),那麼對落在(0,0.5]上的a是否均存在一個x使得f(x)=f(x+a) (0<=x<=1-a)?
※一人類頂尖數學家被偶然傳送到神級外星文明的文獻館中,他能通過閱讀文獻提升自己的數學知識嗎?
※如何證明∑sin(kx)在[0,π]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