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優恪網聲稱德芙絲滑牛奶巧克力礦物油被認為超標,官方回應國標無要求,可放心食用?

最新回應 優恪採訪 | 關於德芙中的礦物油,德國?KO-TEST主編回應了

近日各大媒體報道,德芙巧克力被某檢測機構檢出礦物油超過德國某第三方機構建議值,德芙官微發文稱「中國國標對礦物油無要求,可放心食用」。目前,歐盟與德國目前也沒有標準。


在咱們中國,有一種神奇的美食不僅令幾乎所有中國人都離不開,甚至也令不少老外紛紛沉醉,每頓飯沒有這種美食就吃不下去…

這種美食,便是咱中國知名的「老乾媽」辣醬。

然而,「老乾媽」這兩天卻被咱們中國自家的媒體黑慘了!

相信大家剛看到上面這張圖裡的內容時,一定嚇壞了吧:「老乾媽」油辣椒里居然有「礦物油」?!而且還超標?!這個我們中國人吃了這麼多年的產品原來有毒???

而且,上面這張圖中那句「目前我國對礦物油尚無檢測標準」恐怕更會讓大家氣得罵政府:為啥人家歐盟就能檢測出老乾媽的問題,我們中國卻根本不管,要毒害自己的老百姓?!


但耿直哥必須請大家冷靜一下:因為有問題的其實不是「老乾媽」,而是媒體的報道!


是的,這篇來自《中國商報》的報道對於 「老乾媽」的指控非常荒唐,可謂漏洞百出,甚至這些錯誤離譜到讓網友們都開始懷疑這家報紙是不是在故意抹黑「老乾媽」了…

不過,在具體扒皮《中國商報》的報道之前,耿直哥得先給大家講講幾天前發生在德芙巧克力身上的事情,因為這兩件事關係極為緊密….


事情是這樣的:就在「老乾媽」出事的幾天前,全國各大超市都在售賣的「德芙」巧克力就已經遭遇了一場「食品安全風波」:被人指控「礦物油超標」。

做出這一指控的是一個名為「優恪網」的網站。該網站宣稱自己與歐洲一個「第三方消費品測評機構」是合作關係,在中國進行各種消費品的評測,但並未透露自己是否獲得中國法律認可的相關資質。

而他們對於德芙的指控,則源於他們幾天前選取了一批包含國內售賣的巧克力品牌,然後送到了一個德國實驗室進行檢測,結果他們宣稱德芙巧克力的礦物油【含量】超過了「4毫克/千克」的標準,屬於「超大幅偏高」….

可問題是,不論是歐盟還是德國官方,都從未出台過一個礦物油【含量】的官方限值,所以「優恪網」突然宣稱德芙巧克力礦物油超標的事情,很快引起了很多業內人士的質疑。

不過,「優恪網」倒也坦白了他們這個所謂「超標」的標準來自何處——確實不是歐洲或德國的標準,而是他們綜合幾個非官方的建議後自己發明出來的….

更重要的是,這些個德國非官方的建議,針對的也根本不是食品中礦物油的【含量】,而是礦物油從包裝「遷移」到食品中的【遷移量】,兩者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打個簡單易懂的比方,你的水杯的蓋子上有2毫升的水,其中有1毫升掉到了水杯里,這個1毫升就是【遷移量】,而你水杯目前總共有10毫升的水,這個10毫升則是【含量】。


可現在「優恪網」的做法,卻是在拿一個【遷移量】的參考指標,硬說德芙巧克力里的礦物油總【含量】超標….難怪其他專業人士會質疑「優恪網」是在「移花接木」了。

然而,「優恪網」卻在幾天後「故伎重演」,在他們發布的一期關於「老乾媽」油辣椒等產品的檢測報告中,再次宣稱老乾媽的礦物油含量「超標」。

只不過,在「老乾媽」問題上,「吃相最難看」的倒不是「優恪網」了,而是這家網站的CEO羅昌平曾經供職的老東家:《中國商報》。


原來,《中國商報》不僅在報道中直接大呼「老乾媽礦物油超標」,甚至還公然造謠說:「老乾媽」的礦物油含量違反了「歐盟或美國的相關標準」。

(截圖來自《中國商報》的報道)


可正如耿直哥前面所說,不論是歐盟、德國還是美國,都沒有任何關於礦物油的含量的標準。實際上,在《中國商報》做出這一違背事實的表態後,他們引用的卻是「優恪網」的報告中的內容,可就連「優恪網」也在他們報告中明確寫著:「目前,歐盟尚未對此類成分提出限值」。

(截圖來自「優恪網」的報告)


然而,除了炮製了一個不存在的「歐盟標準」,《中國商報》的記者沒有經過詳細調查,還拿出了一個所謂的專家的說法,誘導大眾去以為「老乾媽」涉嫌故意在辣椒油里添加礦物油,是違法行為…

(截圖來自《中國商報》的報道)


而且這個所謂的「山東省生態與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員孟祥兵對於礦物油的危害的說法,也極為不嚴謹。甚至他這個所謂的「研究所」,也被一些網友發現只是一家私營機構,並由此懷疑這個機構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不過,這些嚴重失實的內容和說法,經過《中國商報》的報道,還是在微博上引起了多家媒體的跟風轉發,並迅速引發了公眾的恐慌…

而那「優恪網」明明知道這些媒體微博中的內容存在大量錯誤,卻不僅不進行糾正,反而還借勢炒作起自己來:

如此「操守」,也令不少食品檢測行業人士感到無語….


實際上,被「優恪網」打了大差評的老乾媽,不僅早就通過了歐盟的認可進入了德國等國的市場,而且還已經獲得老外們的青睞。

耿直哥在德國的同事妹子還專門去當地的華人超市拍了一段視頻,證明老乾媽在德國是合法出售的。環球時報視頻 - 騰訊視頻


但更令人無語的事情還在後面:當「優恪網」在德芙巧克力和老乾媽事件中的炒作營銷手段引起了不少專業網友的質疑後,「優恪網」則找來了他們的德國專家為自己辯護。

比如,對於用食品外包裝上的礦物油【遷移量】「移花接木」食品礦物油總【含量】的質疑,「優恪網」就宣稱:

然而,這個所謂的德國專家的解釋,也根本是在偷換概念,隱瞞事實:因為頻頻被「優恪網」在他們指控德芙巧克力和老乾媽的報告中所引用的歐盟食品安全局,在2013年的報告中早就明確列出了多種礦物油進入食品中的渠道,其中外包裝的【遷移量】僅僅只是一種途徑。

(截圖來自歐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報告)


不僅如此,耿直哥經過詳細的調查,發現「優恪網」對於德芙巧克力等產品「礦物油超標」的指控,還涉嫌許多嚴重的偷換概念….


但由於下面這段內容涉及一些簡單的科普信息,所以如果您沒有時間或興趣繼續往下看,那就請把這篇文章轉發給有興趣的人吧!

那麼,接下來就是深度撕X時間了。在這個環節,耿直哥也將盡量用簡單通俗的話語回答2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1、什麼是礦物油;2、我們每天到底能攝入多少礦物油才不會出事。

讓我們先從什麼是礦物油開始說起:

簡單來說,礦物油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工業級(Technical grades),一類是食品級(Food grades)。

而且這個不是耿直哥自己瞎拽的,而是人家歐盟的說法:

(截圖來自歐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報告)


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工業級的礦物油含有一種叫做MOAH的成分,對人體可能有致癌效果;但食品級的則通過精鍊的手段基本上消除了MOAH,只剩下另一種名為MOSH的成分。

不過,雖然這種只有MOSH成分的礦物油是用於食品生產中的,可一旦被我們人體的器官和組織【大量】吸收,也會對我們人體產生一些影響。

什麼影響呢?歐盟食品安全局的報告顯示,在小白鼠身上進行的實驗發現,這種食品級的礦物油被小白鼠的器官和組織吸收後,會導致一些組織出現一些「無害」的「微小肉芽腫」,但如果過量攝入的話,則會出現發炎的情況。


因此,歐盟食品安全局根據這一情況,把這種食品級礦物油又分為了兩個大類別,即「高粘度」和「中低粘度」。

(截圖來自歐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報告)


其中,「高粘度」的食品級礦物油,因為幾乎不會被我們的器官和組織吸收,所以風險很低很低,隨著排泄物就滾出我們的身體了。

而「中低粘度」的食品級礦物油則又分為三個級別:其中第一級因為也比較難被我們的器官和組織吸收,因此風險較低;而第二和第三級別則比較容易被吸收,風險較高。

另外,這裡耿直哥得補充說一句:很多人以為我們只要吃下化學物質就會對我們人體造成危害,但這種認識其實並不準確。只有當這種化學物質被我們的【器官和組織】吸收了,並且在來不及被我們體內的【酶】轉化成對我們人體無害的其他物質時,它們才會在我們的器官和組織中 「沉積」下來,進而對我們的器官和組織造成影響乃至損害…


這也是為何在食品安全界有著這樣一句名言:【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可我們又該怎麼區分「高粘度」和「中低粘度」的食品級礦物油呢?


歐盟食品安全局的報告顯示,實驗發現食品級MOSH礦物油的粘度,其實與其化學成分中的「碳鏈長度」有關:碳鏈長度越大,粘度越高,因此也就越難被人體的器官和組織吸收。

(截圖來自歐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報告)


於是,歐盟食品安全局便給出了下圖中的結果:

碳鏈長度大於等於28(即≥C28)的屬於「高粘度」;碳鏈長度大於等於25但小於28的(即≥C25~<C28)則屬於「第一級」的「中低粘度礦物油」;而碳鏈長度分別小於25和大於等於22(即≥22~<C25)、以及小於22和大於等於17的(即≥C17~<C22),則分別是第二和第三類「中低粘度礦物油」。

而根據不同的粘度和碳鏈長度,歐盟食品安全局的專家們推薦了一個我們可以攝入的這些不同類別的食品級礦物油的【安全範圍】

對於「高粘度」和「第一級」的「中低粘度礦物油」,每天每個人可以每公斤體重攝入12毫克——換言之,一個60公斤體重的人每天可以攝入720毫克的高粘度和第一級的中低粘度的礦物油,而不會出現任何短期或長期的毒副作用。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個12mg的量,其實已經是專家根據動物實驗得出的安全範圍,再縮小100倍的結果了!

而對於第二級和第三級的「中低粘度礦物油」,由於歐盟的專家目前仍然沒有搞清楚這種很容易被人體組織和器官吸收的礦物油,在被大量沉積並引發人體發炎反應後,到底會不會引發其他更嚴重的情況,所以出於保險起見,暫時把這兩種級別的礦物油的安全範圍定為了每天每人每公斤體重只能攝入0.01毫克的極保守量——也就是說,60公斤體重的人每天可以攝入0.6毫克,而不會出現短期或長期的毒副作用。

(截圖來自歐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報告)

好了,在知道了上面這些信息後,我們再來對比 「優恪網」早在1個月前發給德芙巧克力的檢測報告中數據。(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報告優恪網並沒有公布在他們的網站上,而且也一直回絕專業網友要求公開這份報告的要求)

「優恪網」這裡檢測的是德芙一款150g規格的巧克力產品,其中在礦物油的部分,他們在四個不同的「碳鏈長度」區間檢出了四種不同的含量。

按照耿直哥前面給大家介紹的信息,「>C24~≤C35」和「C35~≤C50」這兩個區間都屬於「高粘度」和「第一級」的「中低粘度」的礦物油。而「>C16~≤C20」和「>C20~≤C24」則屬於第二級和第三級的「中低粘度」礦物油。

那麼從檢測結果來看:

1、「高粘度」和「第一級」中低粘度這兩個區間的礦物油檢出總量為2.8+1.6=4.4mg/kg,即在150g的德芙巧克力中,其含量則約等於0.645mg。

按照歐盟食品安全局專家建議的安全範圍,即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可以攝入720mg這種類別的礦物油來看,這個含量遠低於該範圍。

2、在第二類和第三類「中低粘度」的礦物油區間則檢出0.6+0.9=1.5mg/kg,即在150g的德芙巧克力中,其含量約等於0.225mg。

按照歐盟食品安全局專家在這個區間給出的極為保守的安全範圍,即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可以攝入0.6mg這種類別的礦物油來看,這個含量也完全在安全範圍之。而如果要超出,則需要一個人每天「怒吃」超過3塊150g的德芙巧克力,而且得天天吃。

那麼,這150g的德芙巧克力又有多大呢?耿直哥去超市專門看了一下,並拍了一款規格在100g的其他品牌的巧克力的照片,給大家感受一下:

這個巧克力的大小與我的華為MT7手機差不多,厚度略微低於我的手機。所以,這種大小的巧克力,你要每天吃4~5塊,天天吃,吃一輩子…

嗯,恐怕礦物油還沒發揮什麼作用,這巧克力里的糖分就已經讓你夠痛苦的了…

(圖片來自網路)


所以,從「優恪網」這份只發給了德芙巧克力的生產廠家,卻沒有在網上公布的報告來看,德芙巧克力的礦物油含量並沒有超過歐盟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專家建議的安全範圍,又何來所謂的超標呢?

實際上,「優恪網」用來評測德芙巧克力等產品礦物油「超標」的標準本身,即C17~C35的區間的外包裝礦物油「遷移量」只要超過4mg/kg就被扣上「超標」的大帽子,除了耿直哥文章前半部分所提到的「移花接木」的問題,同時也是在通過混淆不同粘度的礦物油來「偷換概念」。

更何況即便我們用「優恪網」自己發明的這個怪異的標準來看,人家德芙巧克力的含量只是0.6+0.9+2.8=4.3mg/kg,可「優恪網」卻給這0.4的所謂的「超標」扣上了一頂「超大幅偏高」的大帽子…

而且,當人家德芙提出異議後,「優恪網」還繼續指控德芙對評測結果帶有「偏見」…

呵呵,也不知道是誰在用偏見「碰瓷」這些企業呢!


另外,「優恪網」在他們的報告中屢次提及的「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的礦物油遷移建議,以及「德國聯邦食品和農業部」的草案建議,這些建議之所以給的偏低,是因為礦物油進入食品的渠道,並不僅僅只是外包裝的遷移,還有許多其他途徑。

比如環境中自帶的,比如在收割和加工糧食中機器使用的潤滑油,比如食品加工中可以作為添加劑使用的「白油」等等。

(比如麵包房在烘烤麵包時,為了不讓麵包粘在烘烤機上,就會使用食品級礦物油)


所以,這些機構才會在礦物油從外包裝「遷移」進入食品這個渠道上,給出偏低的標註建議,好給其他渠道介入食品的礦物油留有空間。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優恪網」不斷提及的那個德國農業部2mg/kg的標準草案,其實針對的是用來包裝非油脂類乾燥食品的可回收硬紙板,而不是食品中礦物油的總含量。而且這可能也是因為那些可回收硬紙板里可能含有工業級礦物油所含有的MOAH成分。所以按照MOSH與MOAH4:1的比例,才有了這個2mg/kg的建議。


而且人家德國官方也根本不會用這麼一個標準來認定一個食品本身是否礦物油超標!

這下,你該明白「優恪網」的這些報告和操守,為啥被不少專業人士所不齒了吧?

此外,在耿直哥掌握的那份「優恪網」單獨發給德芙方面的檢測報告中,「優恪網」其實隻字未提德芙礦物油「超標」的事情。他們的郵件其實是這麼寫的,你們自己感受一下吧:

文章最後,耿直哥再給大家推薦另一位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供有興趣的親進一步了解「優恪網」的套路和問題,請您戳:Sina Visitor System

參考資料: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SCIENTIFIC OPINION Scientific Opinion on Mineral Oil Hydrocarbons in Food1 EFSA Panel on Contaminants in the Food Chain (CONTAM)2, 3, EFSA Journal 2012;10(6):2704, 28 August 2013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SCIENTIFIC OPINION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medium viscosity white mineral oils with a kinematic viscosity between 8.5 – 11 mm2/s at 100 °C for the proposed uses as a food additive1 EFSA Panel on Food additives and Nutrient Sources added to Food (ANS)2, 3, EFSA Journal 2013;11(1):3073, 201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valuation of certain food additives, Fifty-ninth report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2002


【勘誤】

1、之前原文誤將華為MT7寫成三星MT7,現已在原文修改更正;

2.原文之前出現數字計算錯誤,現已更正:「高粘度」和「第一級」中低粘度這兩個區間的礦物油檢出總量為2.8+1.6=4.4mg/kg


作為一個觀察者,我時常會對一些媒體作出批判,比如新京報,又比如未來網,還有中青報,甚至人民日報。

對有些媒體,批判是為了敦促其進步;而對於某些媒體,我已經失去了耐心,滿是嘲諷,因為他們正在作死的大道上一路狂奔。

3月9日,@新京報 轉載@中國商網 消息,發博「網曝海天、老乾媽等多款油辣椒礦物油超標」。其在微博聲稱,老乾媽等礦物油「超標」,「對人體危害大,長期攝入可引起消化系統障礙及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障礙。」

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曾不止一次提及,「恐懼」在熱點事件的傳播中是一個良好的推手。

所以,儘管@中國商網 的該篇報道漏洞百出,@新京報 的該條微博轉發評論量都很可觀。

01原報道稱,「『老乾媽』礦物油含量超過歐盟標準」

不管是歐盟標準也好,美國標準也罷,一些媒體人很喜歡在相關報道中引用。

比如,在先前的《「慣用煮米方法會吃進更多砒霜」?未來網,你真是啥謠都敢傳!》一文中,法制晚報記者就把不知真假的美國消費者報告的建議當做「聖旨」,結果呢,人家歐美地區根本就沒有相關標準。

同樣,該文報道所引用的歐盟標準,經網友@普世明燈唐床破 證實,並不存在。

△網友微博截圖

△中國商網的原報道也有說明

02原報道中的「優恪網」是國家法定檢測機構嗎?

「優恪網」有沒有檢驗資質,是不是國家法定檢測機構,這件事暫且放在一邊不去談論。

先來說說「優恪網」送檢的德國實驗室以及其檢驗手段。

對於送檢機構,原文是這麼說的:

送檢的機構為分布在德國不同地區的12家權威實驗室,均具有專業實驗室的資質,但出於保護實驗室的目的,具體名稱不方便透露。

這話說得就非常值得商榷了。

打個比方。我偷摸地報道事件的記者說,「先生,看你這面相,似乎是月經不調」。當然,如果我這麼說,這個記者肯定不服,指定會質問我「憑什麼作出這樣的判斷」。然後我來一句,「你別管我是誰,信我的准沒錯」,你說他服還是不服?

好吧,咱再退一步,就當這些實驗室具有專業資質。

還是來看下原報道:

優恪網的標準體系綜合了國標、歐盟相關標準和美國相關標準,是高於國標的,因此這些通過了國家檢測的產品在優恪網檢測暴露了一定的問題。

注意報道中的相關措辭是「優恪網的標準體系」。

這話就更值得琢磨了。

繼續打比方。還是我,又偷摸地對報道事件的記者說,「先生,你可能是個弱智」。當然,我如果這麼說,這個記者肯定氣急敗壞地臭罵我,「你才是弱智」。這時候我果斷拿出一份高於常人很多的智商標準往上這麼一比較,結果發現「嘿,這個記者還真是個弱智」。你說,我這個標準有錯嗎?

好,咱們再退一步,就當這個標準非常嚴苛。

還是來看下原報道:

優恪網抽檢之前是匿名採購,不會與企業溝通,而抽檢結果出來後會告知相關企業後再對外發布報告。

注意這句「不會與企業溝通」。

這話的玩味就更大了。

還是來打個比方。又是我,神秘兮兮對對報道事件的記者說,「喂,你老婆生了,但孩子可能不是你的」。當然,如果這麼說,這個記者恐怕得對我破口大罵,「你這個人說話要負責的」。這時候,我果斷拿出一份不知道從哪弄來的檢驗報告,對比著這麼一看,「嘿,孩子還真不是他的」。你說,他急還是不急?

好,咱們再退一步,「這個偷摸的檢驗也沒問題」。

還是來看原報道:

據了解,被查出的這些物質均違反了歐盟或美國的相關標準。例如,歐盟對於礦物油的標準為中低黏度MOSH類物質(碳原子數為C16 ~ C35),而翠宏、好人家、老乾爹、老乾媽、友加等9款產品礦物油含量超大幅偏高(C17 ~ C35的MOSH/POSH含量超過4毫克/千克)......

注意這句「歐盟對於礦物油的標準」,他是沒有詳細數值的。當然,據網友@普世明燈唐床破 ,「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建議,從包裝遷移到食品中碳鏈長度介於C17 ~ C20之間的MOSH遷移量應該控制在4毫克/千克以內。」

但是請注意分辨,「MOSH」和「MOSH/POSH」不是一個東西。

說了這麼多,其實迄今為止,筆者所說的都是廢話。

在文章的一開始,筆者就說過了,「歐盟標準中不存在礦物質油這一項」。

03新京報的「雙標」嘴臉

說了這麼多,也該進入正題了。

非常巧合的是,在@新京報 轉載@中國商網 的該篇報道之前,曾經發過一篇類似的微博:

?
注意新京報當時的回應是「中國尚無規範指標」。不僅如此,新京報在微博中還替德芙辯解道,「德芙礦物油「超大幅偏高」,「可能」對人體器官造成危害。」

對比之前新京報有關老乾媽的微博,我們不難看出其「用心良苦」。

德芙巧克力和老乾媽都是礦物油含量超過4毫克/千克,報道的結果都一樣。而新京報對德芙,就寫成「超大幅『偏高』」;對老乾媽,就寫成「『超標』」對德芙,就寫成「可能危害人體」;而對老乾媽,就寫成「對人體危害大」;對德芙,就寫曾「消費者不必太擔憂」;而對老乾媽,就寫成「可能導致『障礙』、『疾病』、『中毒』甚至『死亡』!」

這雙標玩得,實在是666啊!

好了,關於這篇漏洞百出的文章,筆者就想說這麼多。

至於剩下的連百度都搜索不出來的「山東生態健康研究所」與其所採訪的專家、「濟寧老年血管病醫院副院長」孟祥兵,再次就不做贅述。

?

其實說了這麼多,也沒別的意思,筆者只是想提醒下各位網友,對於某些居心險惡的媒體、網站以及媒體人,你不得不防。

對惡人,我向來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它。

http://weixin.qq.com/r/oDiDm7nEIeRerf34922y (二維碼自動識別)


3月11日凌晨更新:

事件進一步發酵,知乎作為一個注重嚴謹性的平台,建議題主修改一下問題描述,德芙礦物油並沒有超歐盟標準,而是超德國某機構的建議值。

一、礦物油的危害性如何,中國法規是否存在「滯後」?
在此想引述一下食品安全博士鍾凱觀點:

目前對於礦物油在食品中的含量,中國、美國、歐盟和國際標準均未有規定。礦物油在食品、藥品和化妝品中的應用已經超過一個世紀,長期應用實踐並沒有發現它會導致健康問題。礦物油的使用和污染需要控制,這在國際上是比較一致的看法,但也是在合理可行的前提下。

所以一定程度可以說明食用級礦物油對人體健康無益,但並非洪水猛獸;另外,產品合規也非中國法規「滯後」所致,這鍋有關部門不背。

二、攝入多少劑量的礦物油會對人體產生潛在危害?
離開劑量談"毒性"便是耍流氓,也看到有答主提及這一點。同樣引述鍾凱給的數據:

世衛組織曾經為礦物油制定了終生安全劑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20毫克;
歐盟食品安全局制定的終生安全劑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12毫克。

我們以更為嚴格的歐盟安全劑量為標準,假設德芙剛好超BfR建議值MOSH/POSH含量4毫克/千克,以60公斤的成人為例,德芙每小包14克計算,每天需攝入12000包德芙巧克力才會超過歐盟礦物油的安全劑量。當然每個人每天還會從其他食物中攝入礦物油,如將安全值的十分之一額度給德芙,每天也要攝入1200包才會因礦物油對人體造成負擔。現在再看回優恪的措辭,大家心裡應該也有自己的判斷。


「專家」這個詞已經被黑得夠慘了,希望某機構能為「第三方獨立測評」留一片成長的凈土。


參考資料:
財新網:專家與測評機構各執一詞 食品含礦物油是否小題大作?
南方周末:德芙老乾媽被指礦物油偏高 專家:風險被誇大


-----------3.8原答案-------------

德芙這次的回應,感覺是在黑自己。

簡單回顧一下事件:
3月1日,優恪網發布零食測評「有顏就能任性?楊洋、李易峰代言4款零食最高評級僅為B」,將德芙絲滑巧克力牛奶評為D-等級,該測評未獲太多關注;
3月6日,中國網發布「德芙巧克力被檢出礦物油超大幅偏高 或損害肝臟等器官」,引述了優恪測評觀點,報道被大量媒體轉載;
同日,德芙母公司瑪氏食品發言人回應澎湃新聞稱產品符合中國法律法規標準的要求,回應被媒體引用,事件受到更大的關注度。

一、從公關角度來看,處理欠妥
媒體公關不到位致使測評被主流媒體報道;同時,德芙的回應戳到了部分國人對中國監管「不信任」的軟肋,回應本身成為一個新聞點。

二、從產品本身來看,德芙沒毛病
對優恪測評中提及的MOSH、POSH,目前歐洲、中國均無相關標準。本次測評中優恪所提及的「標準」為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的建議值,建議值沒有法律效力。對私權而言,法無禁止即可為,作為企業,生產合規產品,沒毛病。
個人認為第三方測評機構之於中國對國內食品安全、企業監管都有促進意義,但引用的標準應是被廣泛認可的如歐美的國家標準。而優恪引用的卻是過分嚴苛的標準,在這樣嚴苛的標準下任何產品都能找到「存在風險」的指標,而選擇性呈現數據則可讓優恪輕易地「捧」或「貶」任何一家廠商或產品。多的就不說了。

最後,對這個網站真的沒好感。(攤手


正常,食品級潤滑油知道不
或者你可以選擇吃硬脂酸鎂
你們平時吃的藥片裡面也有


國家標準正在分階段公開,先分享一個網站http://www.gb688.cn/bzgk/gb/index這是質監局和標準化委員會搞的國家標準公開系統
說說標準問題,本人干葯檢的,就是看著標準做實驗然後判定是否合格。中國的標準如何,做為搞基層檢驗的說不算太差,問題出在哪?答案是專家太多了,幹活的少,就拿這個例子來說,假如此事引起重視接下來政府工作會是這樣的1.制定個標準,參照國際標準定限度2.大批量抽檢巧克力,(這個時候很多廠家聞風早就改了工藝)所以效果不好3.其它專家將此標準引導其它項目上4.抽檢糖果/餅乾等等其它可能存在風險的食品5.將礦物油超標的標準寫進其它的食品裡面
如此造成的後果1.德芙沒抓到2.專家起草了新標準賺了科研經費,提升了知名度3.起草新標準用新儀器,儀器公司賺了好多錢(多是外企)4.一線員工累成狗,從此工作量又增加了
做為一線員工解釋下第4點,檢品的標準越厚意味著我們要做的實驗越多,標準上的一句話我們可能要多干幾個小時,以前單位一年做了一萬匹檢品,第二年如果還做一萬匹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投入這個投入極可能是翻倍的,但是沒人知道,所以離開一線走上管理崗位的領導可能會說,我們當年都能做多少批,你們買了這麼多儀器效率反到下降了嘛!即使這樣我們還是希望領導是從一線走出去的,遇到行政出身的領導,極可能到退休都在糾結這樣一個問題,完成一批檢品究竟要多少時間??


就我一人關心它會不會打折搞促銷?


歐盟標準是每天每公斤體重12毫克,也就是成人(60公斤)每天攝入720毫克以內是安全的。而檢出德芙礦物油是4毫克每公斤,口算得出我得吃180公斤巧克力才是不安全的。中國人年人均消費巧克力不足2兩。


沒有標準生搬硬造,
一堆可能嘩眾取寵,


你知道有個東西叫辣條嗎?


有一個回答,德芙的縱享絲滑並不是因為粘合劑

巧克力的絲滑口感主要由幾個因素影響

  1. 精磨精鍊,物料粒度都在25 μm 左右沒有過大或者過小,質粒晶體稜角被磨圓成為光滑球體;
  2. 可可脂在結晶的時候常見晶形有4種,β型結晶熔化溫度接近人體溫度在33 ℃ 左右,熔程窄,是生產中希望得到的結晶。調溫時候保證生成的β型結晶越多,巧克力越能從包裝里拆出來是脆的,放進嘴裡一下子化開。

巧克力不用加黏合劑,因為保證醬料的流動性才能,才能使醬體輸送和操作順利。可可脂含量增加可以降低黏度,但是可可脂貴,一般加的都是大豆卵磷脂做稀釋劑。


更新在下面~~~~~~


嘖嘖嘖,這不是超正常的事嗎

先不說礦油的問題

此刻盡絲滑,你以為是什麼東西能讓你感覺有絲滑般的享受

是添加的黏合劑呀小可愛~

昨天藥劑老師剛講

課上老師講的是從添加劑方向來看待那個過分強調的絲滑口感,畢竟,在食品藥品中添加黏合劑膠漿劑用來干擾味覺而矯味是很常見的事情呀,同時也可以降低某些成分的刺激性。至於知友@@snuffles所說關於巧克力的製備工藝方面,我們就不是內行啦。


俄羅斯沒多少讓我佩服的,就三樣
伏特加,土豆,巧克力,女人。

可可含量100%,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如果說吃巧克力能分泌多巴胺,產生跟愛情一樣的效果。
那我覺得吃一口這個我就能成為混世淫魔。


果然是優恪網這個垃圾「測評」網站,它幹這種事已經不是第一回了,所謂的測評通常既不專業也不負責,看看就好,別太當真。
雖然對瑪氏沒啥好感,這公關也確實不及格,但這次優恪網懟德芙(以及後續的老乾媽等等),很明顯是為了提升知名度強行往大品牌身上潑糞,當然也不排除是要封口費(參考之前農夫山泉的遭遇),只能說這是一個超沒品的網站。誰信誰口可口可


看了德國方面的回復,我覺得這個記者有幾個關鍵點沒有抓住。1.證明礦物油慢性有害 2.證明礦物油是會富集於人體中而不是會代謝掉
吸煙的有害性是做了極其廣泛的流行病學調查的

我希望最後不要一查發現是檢測方機器礦物油泄露。。


送給挑事兒的還有那幫亂轉的瞎嚷嚷的。


看一眼日曆,果然快到315了,各地妖魔鬼怪又要開始收割了。


又到了騙智障粉,發腦殘文,通過偷換概念引起關注,通過粉絲人數變現,收智商稅,跑路的時候了。



這優格網是不是專門碰瓷收保護費的……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礦物油!顧名思義,就是來自「礦物」(一般就是來自石油提煉而來)的油,相對生物油(植物油和動物油)而言的。我拿工業酒精來類比一下,工業酒精主要成份就是酒精,不過含有少量的甲醇之類雜質。食品法規當然是禁止添加工業酒精的,但是檢測時不是去檢測「工業酒精」含量,因為這沒法檢測,只能從檢測甲醇等雜質含量去估計食品是否用了工業酒精。礦物油也一樣,食品法規也不允許添加礦物油,檢測機構也難以檢測礦物油的含量(因為是幾百種以上的飽和脂肪烴、少量雜質的混合物)。礦物油沒有生物油的香味,價格也並不比生物油便宜(何況還有地溝油),對食品完全沒有任何好處,正常的廠家絕對不會往食品添加礦物油,礦物油一般用於機油之類潤滑油、護膚品。如果食品中含有礦物油,應該也是不慎污染的,一般都是微量級的,比如新聞報道的也就4ppm(百萬分之四),這點污染跟食品中的生物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巧克力 | 食品安全 | 化學 | 敲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