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皇帝寢宮有多奢華?跟歐洲王室寢宮相比如何?

由於歷史的原因,故宮遭受到了很多浩劫,許多名貴文物被侵略者掠走,如今為了保護文物故宮的很多文物也保存起來,不能展示出來,很遺憾不能展示古代帝王那種奢華的氣派,許多文物在海外也不能見到,希望知乎內的朋友們能盡量展示當時帝王的奢華起居。如今熱播的清宮劇上,皇帝的起居,用品和服飾上實屬簡陋,讓人總感覺不如歐美王室的住所精巧,氣派。但是我覺得應該不是電視劇上的那個樣子,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明清發展到頂峰,皇宮應該也是。


以上諸多回答中多講的是寢宮的「宮」,我來講講「寢」。

其實,明清皇帝真正「寢」的地方,並不奢華。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故宮分為「前朝」和「後廷」。

那些奢華大氣的部分,主要是「前朝」,

內含傲視宇宙的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就是皇上辦公的地方,主要處理國家事務和舉行大型祭祀。

但可能就是因為太過氣派

——托起高,周邊光禿無樹,

這三大殿當年常年遭雷劈,動不動就花錢重建。

後面的部分,就是「內廷」,也就是皇帝生活的地方。

從各種細節都能看出「內外」之分,

比如外朝的獅子,非常威武,目光如炬,氣勢洶洶。

這是內廷的獅子,低眉順目,連耳朵都耷拉著,意味著「非禮勿聞」。

既然是內廷,

那「後宮」就在這裡。

大部分人肯定都覺得皇帝龍床無盡香艷啊。。

但事實並非如此,

下面我們來看看清代皇帝龍床原貌。

what?這麼簡陋!

嗯,就是這個長條,而且很小一間。

一方面呢,因為滿族人相信人有「人氣」,

如果空間過大會吸走人氣,

所以滿清皇帝的寢室都偏窄小,聚人氣。

另一方面,那個床因為又長又瘦,所以諧音「長壽床」,

皇帝最喜歡這個詞啦。

圖上的那個房間是養心殿,現在還保持著原境的陳設。

它是一個很特殊的寢殿,因為體現了「政寢合一」,就是辦公和睡覺在一起。

正是從勤勉的雍正皇帝開始,將原為普通寢宮的養心殿,

改變成一座明間為漢式、暖閣為滿式的皇帝就寢與理政合一的殿堂。

不過,清代皇帝為什麼要政寢合一呢?

因為,這也是過慣了關外生活滿族的一種居住方式:「內外無別,政寢不分」。

加之當時清廷經費緊張,宮內建築破舊者多,政寢合一,也免去了一些麻煩。

雍正這一次移至養心殿處理政務,相對於康熙朝來說是將政治心臟進一步向內廷轉移。

這種與明朝制度大相徑庭的做法,可以看出他還未完全認同漢族儒家理念,仍保留著相當多的滿族傳統觀念。

弘曆即位後,對養心殿又做了進一步改造。其中最有特點的,是設置「三希堂」。

三希堂設有一個御座(其實就是個炕),

名義上是珍賞三件寶物:

晉代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伯遠帖》、王洵《中秋帖》,

但深層的原因,則是寄託他對儒家士大夫文化的追求。

「三希」的意思也是「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

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

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

由此,到了乾隆時期,

寢殿不僅在形式上保留著雍正時形成的滿漢合一的陳設風格,

更賦予了它豐厚的儒家文化內涵,成為清代名實相符的滿漢文化合一的政治心臟。

我為什麼知道這些,因為我大學是故宮講解員。。


「你知道嗎?天庭其實也是按照紫禁城來修的。」

謝 @周鑫 邀請。首先,這個問題真的是見仁見智,只要不是差別太大,藝術上的東西其實都比較難以比較,況且有的人就愛小橋流水而不愛雕樑畫棟呢?所以,我們不做比較,只談事實。

先來說下明清宮殿。

去過明清宮殿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大明宮(唐)還是紫禁城,它們都有著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的宮殿都是對稱的。為什麼要這樣子呢,是因為古人對經天緯地這件事很重視,尤其是紫禁城是多個朝代的都城,因此正南和正北就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畢竟皇位不正這種事情,是要被殺頭的。

故宮中軸線是歪的並不是因為對齊元上都,因為乾清宮都幾乎不在這條連線上.....再說要是朱棣知道自己的都城中軸線對其元上都以示崇拜,我懷疑他一定會把元上都拆了的。

所以靠譜一點的解釋是風水學上的「分金座度」,通過這個東西,故宮的中軸線矯正了磁偏角,這樣雖然故宮中軸線和地理子午圈不在一條線上但是和磁子午圈(真正的子午圈)就在一條線上了。如此皇帝才是真正的九五至尊,包攬宇宙四方,統御八荒九州。

那麼按照這個標準,我們來看一看故宮。

這條中軸線還有一個什麼好處呢?就是在視覺上會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就算是希臘的神殿和教堂建築也是如此,他們整體的對稱能給人帶來一種無形之中的壓迫感。那這種建築形式還有哪個西方的宮殿建築也採用了呢?凡爾賽宮,當然它不是完全對稱,我們後面會提到。

在這種「攤大餅」的建築形式下,紫禁城的房間共有8000間之多。當然值得澄清的是,明清是按照房間的四個柱子所圍合而成的一個空間稱為「間」,所以你會發現在我們觀念中只能叫做一間房的建築,在古代會有很多間,這個問題就出現在對「間」的定義不同上,所以這樣看過去,紫荊城其實只有2000間左右的房,與之對比的凡爾賽宮只有1300間,從這一點看過去紫禁城小勝。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這樣看上去容積率還是很低的。容積率低有一個好處,就是能把更多的地方挪給景觀和交通,按照我個人在故宮遊玩的經歷來看,故宮除了大了一點之外,住起來應該還是比較舒服的(夏天還是要跑去承德山莊的)。故宮的御花園以及景山還有裡面的那條河都是被生生開闢出來的。為什麼要這麼做,就是為了滿足風水上「依山傍水」的需要,山是「靠山」的意思,水則是用來「界氣」,以山為陰龍,以水為陽龍,陰陽交會可生氣庇佑萬世。

所以這也是奢華的一個方面,即使本來沒有這個地勢,紫禁城依舊生生的造了出來,用的100萬勞工不少也是把時間耗費在了這個上面。

除此之外明清的宮殿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政治上的意義大於裝飾意義。

在明朝建朝後不久,明太祖朱元璋便廢除了宰相制度。中國的封建王朝權力的集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整個明朝的政治、軍權集中於皇帝一人手中。而明成祖朱棣(di)作為一個以武力篡奪帝位的皇帝,於是其將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事實上南京更適合建都)。

為了標榜本身的正統地位,在紫禁城皇宮的布局設計上,也處處表達了天子授命於天統治九州萬民八荒蠻夷的理念。這就導致了紫禁城皇宮無論在整體規划上還是單體的設計上都強烈的體現了君權神授這一宗旨,使紫禁城成為天子正統地位的絕對象徵。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社會的全集是鄉土社會,即使是紫禁城也不過是一個大的鄉土社會罷了,在鄉土社會中宗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觀念,每一個人的關係都是從自身向外延展出去而構成的,越是外圍的關係就越是淡薄,越是靠近內層就越是濃厚。紫禁城也同樣體現了這樣的觀念,群組式布局就是這一觀念下的產物。

故宮和凡爾賽宮的差別最大的地方就在於兩者的理念不同,凡爾賽宮更強調個體,而故宮更強調整體,也就是說你欣賞凡爾賽宮是可以割裂的看某一個小教堂,每一個琥珀廳,某一個鏡廊的,可是你如果也這麼割裂的看故宮就會覺得故宮的任何一座建築都是如此的普通,因為紫禁城的建築是要從整體上去欣賞的。

你想要欣賞凡爾賽宮,那你可以把它當做一個藝術品一樣去欣賞,看它的紋理細節都可以,因為它既是是細節的處理也是大師級的作品。可是你如果要欣賞故宮,那就要圍繞建築開始走動,這才能真正領略到故宮的建築風貌,你才能感受到那種穿越時間的威嚴與霸氣。

如果硬要比的話,紫禁城就像是現在的VR和AR,可以給你沉浸式體驗,凡爾賽宮則只能給你感官上的刺激,兩者的不同就在這裡。

故宮的建築基本上是在平面空間上發展的,並不是說不可以建高的建築,最高的應縣木塔不也有67米嗎?可是在整體規划上這是不必要的,紫禁城並不是像凡爾賽宮那樣用很多的單體建築來豐富本身的建築體量,而是在四合院的基礎上向前後左右延長,一種君臨天下而又十分含蓄內斂的感覺就出來了。

我就問你第一次到這裡的時候震撼嗎?

震撼嗎?

天庭其實也是按照紫禁城來修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

紫禁城要體現的就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紫禁城的美是一種空間序列上的美,凡爾賽宮的美則是一種奢淫之美,兩者都沒美到一起去,這怎麼比?

與凡爾賽宮的窮奢極欲相比,故宮的內部裝飾則要顯得含蓄內斂許多。在它的大殿內一般都有著一個色彩斑斕、向外突出的藻井。在寶座旁邊則有6跟大金柱子用幾條金色的蟠龍裝飾起來,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氣質,無形之中體現出了一種至高無上的氣魄。

故宮內部

故宮內外部裝飾受到了「禮制」的嚴格限制,包含裝飾的文化主題、規格、品位等,常常因倫理規範過多而受到制約。用色以黃色為最顯貴,其下為赤、綠。為此,,宮的色調非常一致,裝飾圖案為了體現一種皇權至上的文化心態,只能用龍、鳳等。而在制度約束下故宮殿內就很難出現那種凡爾賽洛可可風格的建築以及裝飾。

大音若希,大象無形,大美無言。

關於故宮其他的方面我就不多說了,我就說說雕樑畫棟這個東西。

去過紫禁城的朋友都會發現故宮的柱子上是有很多雕花的,石頭柱子上面有很多的雕刻,梁枋上則有很多的彩畫。故宮裡所包含的彩畫很多,有旋子彩畫、和璽彩畫、蘇式彩畫。

旋子彩畫

旋子彩畫是盛行在明代宮殿建築中的一種彩繪。總的來說,旋子彩畫的布局十分靈活、變化也十分豐富(我當時畫到吐血)、等級也較為分明、它的花心面積也很大。彩畫之間也分有等級,旋子彩畫的等級比和璽彩畫的等級要低,它一般都用在故宮內一些次要的殿堂的梁枋上。

它最大的特點其實和愛奧尼柱式一樣,都用了很多帶卷渦紋的花瓣,我們將其稱之為旋子、旋瓣。

為了達到等級分明的目的,旋子彩畫的圓形花紋發展出了由內到外的多層結構,其中心的圓叫做花心,也稱為旋子。旋子彩畫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的花心,也叫作旋眼,這同時也是旋子彩畫的一個標誌。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色彩的對比上,旋瓣倒是一般都差不多。一般來說,花紋較為複雜的,多為王宮大臣的住處。

和璽彩畫

和璽彩畫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彩畫,它一般來說只用於皇家的宮殿、廟壇的主殿等重要的建築上。在彩畫當中的地位好比金字塔的塔尖,是彩畫的一種最高級的形式。(有多少人記得被清式垂花門支配的恐懼。)

話是這麼說,可其實和璽彩畫和旋子彩畫差不太多,和璽彩畫算是旋子彩畫的一個進階版本。和璽彩畫是在皇權的高度集中下才誕生的,它的畫面主要由象徵著皇權的龍鳳構建出來,同時為了更加的炫目,和璽彩畫上大量運用了金粉材料。

和璽彩畫分為三個部分:枋心、藻頭、箍頭,它的主要特徵其實也就是在這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都用了龍紋作為裝飾,並且龍紋的樣貌各不相同,龍與龍之間用金鉑相連接,遠遠看去有一種金碧輝煌的效果。

在古代社會,龍是皇帝的象徵,鳳是皇后的象徵,所以龍鳳呈祥,雖然鳳是雄性,但是鳳和凰在一起的時候或者龍鳳在一起的時候,鳳凰和鳳又變成了雌性,這和原始部落的征戰有關。也正是因為這種象徵,在封建禮制下,只有皇帝的宮殿才能用龍鳳作為裝飾,其他的地方要是被發現用了龍鳳則是要被殺頭的。

當然宮殿與宮殿之間的龍也是不同的,有金龍、龍鳳、龍草和璽的區別。

蘇式彩畫

蘇式彩畫是一種源於民間的彩畫,俗稱「蘇州片」。蘇式彩畫一般來說都用在宮廷的飛閣流丹之上。它的種類有很多,有金琢黑蘇畫、金線蘇畫、黃線蘇畫、海墁蘇畫等。由於其看上去十分的漂亮,同時又十分耐看,因此它大量的出現在了紫禁城的建築之中,而乾隆的花園中的蘇式彩畫則尤為精美。

相比於和璽彩畫和旋子彩畫,蘇式彩畫總體的布局則要靈活的多,因為它主要靠畫面取勝,因此它能夠接納並使用的題材特別的廣泛。十分適用於居住區域的建築,外形上則與旋子彩畫差異不大。

蘇式彩畫根據畫的東西的不同,可以分為「花鳥包袱」、「人物包袱」、「線法套景包袱」等。包袱就是畫面外面圍著的那一層東西。真要講究起來,包袱的輪廓也很有講究,不管是層層疊疊的退暈,還是兩側上各種集錦式的畫面,所謂的「硬青軟綠」也是從這裡出來的。

再來說說那個雕梁(我這裡包括了柱子)。

去過故宮的童鞋都應該看到過這東西:

這是什麼呢,這是故宮的排水螭龍。平常人家的排水系統頂多出來一個管子,但是紫禁城不一樣,就算是一個管子,也要把它排水的頭部雕成螭(chi,別讀成li)龍的樣子。

有人就問了,為什麼一定要雕成螭龍呢?雕成燭龍,應龍,狴犴不也可以嗎?這是因為螭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種海獸,漢武帝的時候有大臣就對漢武帝說,螭龍是水獸,可以防火,建議把它放在房頂上以辟火災,所以螭龍的這種特性就流傳下來了,自然排水的也要用螭龍。

我本來都不想多做評論,為什麼你們就一定想要證明明清宮殿比歐洲強呢?兩者各有各的特點比來比去有什麼意思?有了比較就有爭吵,有了爭吵我就要把人拉黑,能不能尊重一下我碼的這麼多字配的這麼多圖?

我真的十分不想挑起你們的情緒,所以我的文字也從來都想保持中立,因為我覺得隨意站隊是一種弱智的作法,可是看來我應該是錯了,在這個時代,中立和客觀是難以存活下去的。

別撕逼了,好好看文字吧各位,不爽就把我拉黑,求你們了。

行吧,你們硬要看看故宮內文物的價值,我就隨便舉幾個例子。

你覺得我貴嗎?

大聲告訴我!我!貴!嗎!(圖片來源:花瓣。)

再來說說凡爾賽宮

如圖所示,這是凡爾賽宮的一幅寫實畫。

先說一下凡爾賽宮的前面的這個花園,凡爾賽宮前的花園叫做凡爾賽宮苑,這個宮苑可以說是歐洲最有名的的宮苑了。凡爾賽宮苑建成於1709年,是法王路易十四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國力的產物,可以說這也是法國的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

我們來看下它的平面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凡爾賽宮苑也是一個幾何對稱式的宮苑,這一點與東方的紫禁城不謀而合。它的產生,代表了法國古典主義園林即勒·諾特爾式園林的最高藝術成就,當然了建造這個園林的造園師也叫做勒·諾特爾。

這個園林的佔地很大,有1600公頃,軸線有3000米長。整座園林的布置是東西向的,象徵著「太陽的軌跡」,目的是為了歌頌太陽王路易十四。園林的最東邊的一個平台上有一個由山林水澤女神和河神塑像裝飾的矩形大水池:

還有這個

中軸線的正中心布置著以太陽神阿波羅駕戰車西行為主題的大型噴水池:

這個噴水池的前方便是寬闊壯觀的國王林蔭路。與中國相仿的是,中軸線對稱的形式意味著中央集權制下的君主政體的絕對權威。

園林我就不多說了,看看凡爾賽宮苑後面的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建造於法王路易十四時期,此時也是法國專治王權最為昌盛的時期。此時的宮廷成為了社會的中心,也是建築活動的主要對象。為了進一步顯示絕對君權的威嚴氣魄,法王路易十四建造了規模巨大的凡爾賽宮。建成後,凡爾賽宮成為了歐洲大陸上最宏大、最莊嚴、最美麗的皇家宮苑。

凡爾賽原本是一個帝王的狩獵場,路易十三在上面建造過一些建築,而路易十四就在這個基礎上對其進行了擴建(差不多算是重修了),原來的凡爾賽狩獵場遺址被留了下來,成為了凡爾賽宮的中心。這就是後來的「大理石院」。

而為了建造這個大理石院以及後續的凡爾賽宮,路易十四下令十年之內,法國的其餘地方不允許新建其他的建築,尤其不允許使用石料。

凡爾賽宮最有名的的建築應該算是它的鏡廳(廊)了。它高13.1米(你現在坐的地方高3.5米),長73米,寬9.7米。鏡廳由白色大理石貼面,鑲淺色大理石板,它的天花是圓筒形的,分劃十分的簡單,上面有著大面積的裝飾繪畫,用金色的飾料進行點綴。長廊的西面是17個大圓額落地窗以保證室內的光線充足,而與之相對的東牆上鑲嵌著與拱窗相對的17面大鏡子,每面鏡子由483塊鏡片組成,故稱鏡廊。

它的華美程度足可以與路佛爾宮的阿波羅長廊媲美。

鏡廳。

這是前幾天我學妹去凡爾賽宮拍的鏡廳的天花照片。

凡爾賽宮的平面很複雜,它的南邊是王子和親王們居住的地方,北端是法國中央政府的各部門的辦公處,御園北面的凡爾賽宮小教堂則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古典主義建築;中央部分二層東面則是國王和王后起居的地方,是法國封建統治的中心。

凡爾賽宮的中心部分是宮殿最為奢華的部分,它不僅有著被掛滿名畫的連列廳,也有著富麗堂皇的大樓梯。凡爾賽宮的牆壁上布滿了用彩色大理石塊鑲嵌而成的各種浮雕壁畫,上面掛著華麗的吊燈,天花上面則有著十分精美的繪畫。

在這裡,雕刻品也是凡爾賽宮必不可少的東西,在各種精美的立象與胸像面前,這些王公大臣舉行過不少的豪華宴會、舞會等活動。

單單從外觀上看過去,凡爾賽宮就給人一種宏偉、壯觀的感覺,到了內部你就更能夠體會到凡爾賽宮的藝術魅力以及當時法國王室的奢靡程度。18世紀初,法國自路易十四後期專制王權開始漸漸崩壞,尤其是對外戰爭導致經濟上的萎靡更是給了法國上層社會狠狠的一擊。

可是在這時,法國的上層社會卻不考慮如何救亡圖存,反而轉向追求安逸奢靡的生活,他們的生活漸漸變得十分的糜爛。凡爾賽宮內部的金色塗漆,白色石柱上的鑲金繞銀無不體現了法國上層社會的荒淫無度。

說了這麼多,也看了這麼多照片,你應該能夠感受得到歐洲的皇室建築是要比中國看上去更為奢華的,與凡爾賽宮一比,紫禁城就好像成為了一個現代主義建築,「簡潔」的線條,「乾淨」的重檐,「樸素」的內飾。

所以你們覺得電視劇上歐洲的人比中國更奢華,那是對的。因為事實也確實是如此,如果單從奢華程度上來說的話。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當時的歐洲盛行的是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這兩個風格是什麼意思呢?

巴洛克最初在葡萄牙中意指「不圓的珍珠」,後來在法語中又演變成了「奢華凌亂」之意。所以你再往後面看去,巴洛克風格下的建築以及服飾都是十分華美的。

德國內拜羅伊特歌劇院,巴洛克式建築。

而洛可可又更近了一步,達到了奢華的頂峰。在路易十五世的時候,法國的宮廷里就率先出現了洛可可風格,因為這最初是從路易十五世的後宮中傳出來的,也就是凡爾賽宮,所以洛可可風格又叫做「貴婦人藝術」。

德國奧古斯都堡早期洛可可風格建築。

凡爾賽宮王后卧室,洛可可風格的起源地。

它的的總體特徵為輕快、華麗、精緻、細膩、繁瑣、纖弱、柔和,追求輕盈纖細的秀雅美,纖弱嬌媚,紛繁瑣細,精緻典雅,甜膩溫柔,在構圖上有意強調不對稱,其工藝、結構和線條具有婉轉、柔和的特點,其裝飾題材有自然主義的傾向,以迴旋曲折的貝殼形曲線和精細纖巧的雕刻為主,造型的基調是凸曲線,常用S形彎角形式。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嬌艷明快,如嫩綠,粉紅,猩紅等,線腳多用金色。

所以你其實很難區分洛可可和巴洛克風格,因為洛可可本身就是巴洛克的一個進階版本,極盡奢華之能事。

那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新航路的開闢啊少年,那時候中國除了鄭和七下西洋也就沒有別的航海活動了,在歐洲的兩個先鋒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忙著掠奪美洲進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時候,中國還在天朝上過的美夢裡面呢,結果四百年以後被人打得連媽都不認識。

葡萄牙和西班牙從歐洲之外的地方(主要是美洲)掠奪過來的資源,全都一個子都不剩的流向了歐洲的其餘「工業化」國家,所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也有了黃金漏斗之稱,因為它們根本就留不住自己的財富,而且這同時也造成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上層社會富得流油,下層社會窮的摳腳。

而由這兩個國家帶起來的巴洛克風格逐漸開始風靡歐洲(主要是大家都開始有錢了),每一個上層社會的人士不弄幾套巴洛克風格的府邸那和那幫「賤民」有什麼區別?並且隨著新航路所帶來的資源的進一步聚集,上面所說的洛可可風格也就出現了。

總得來說,歐洲不像中國那般克制,中國的皇帝是把錢花在了一些隱蔽一點的地方,雖然看上去可能不華麗,可是一張由幾千年的梨花木製成的桌子就價值連城。歐洲的皇帝則不care這些東西,怎麼好看怎麼來,怎麼能讓別人知道我有錢怎麼來。所以這和文化上的不同也有著一定得差別,中國人講究見微知著,比如一個看上去很普普通通的叔叔,他要是不說他北京有好幾套房你也會把它忽略了不是?

話說我這麼有誠意的答案不點個贊和關注嗎?

參考文獻:

1.畫棟的藝術——中國明清宮殿建築彩繪裝飾藝術特點 王薪茜

2.北京明清宮殿建築文化探討 張建華

微信公號:Mask的小酒館。

微博:八月朔風亂長安。

可以在這裡找我玩哦~

.


無圖,不佔流量。

0824更新。

沒想到這篇拾人牙慧的遊戲文字會有一百多個贊,謝謝各位抬愛。

看的人多了,覺得自己的文字有些觀點表述的不是很清楚。加之前看多了這個問題下貶歐式審美的與貶中式審美的,非要抬一個貶一個,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寫的時候帶來些許情緒,這裡做了修正。

應該不會再更新了。

————————————————

有幸見過北京的故宮與頤和園,法國的凡爾賽宮與楓丹白露。

盧浮宮雖然外表是宮殿造型,但內部已經徹底的改造,成了一座現代博物館。

最喜歡他的三樓,人少畫大,整個天頂的照明跟著陽光的變化而變化,是我見過最棒的照明系統,沒有之一,彷彿真有身處於天國的錯覺。

這裡不考慮用盧浮宮做比較,它的本質已經不是宮殿,而是宮殿造型的現代博物館。推薦每一個到巴黎的遊客安排一天時間去那裡感受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

首先,審美是非常主觀的東西,金庸用一句話就說明白了:(漢人的)那些東西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其次,審美本質是文化訓練的成果,如果沒有接受相應的文化訓練,是無法理解特定文化所產生的美。

好比非洲某酋長的國王寶座,絕大多數的國人無法理解那把木質的椅子上面的圖案與裝飾意味著什麼,自然無法理解非洲那種美。
盧浮宮裡面非洲館的遊客是最少的(埃及館是單獨的),絕大多數遊客沒有經歷過非洲美學的訓練,無法理解展品蘊含的美。

再次,任何美的表現形式都是源於體力勞動,但其美的本質是反體力勞動的。人類的審美喜歡白色皮膚,不喜歡黑(深)色,本質在於白色皮膚不事體力勞動,黑(深)色皮膚是從事體力勞動的結果。事實上古代歐洲人與東亞人都是以白為美,歐美宮廷劇裡面無論男女,臉都是要抹上白膏刷白,唐代男女也不例外,日本的藝伎至今依然保留刷白臉了這一點。

然後我們再來看問題,中西宮殿的奢華程度,所謂窮極國家人力物力供皇族享受的宮殿,可以彼此比較么?可以比較他們奢侈嗎?這種比較其實就是審美的比較。

審美的比較無疑是荒謬的,如前文所述,沒有經過相應文化的審美訓練,是無法理解美表現形式的具體的意義。而對不同文化的審美都做到理解的程度,就會明白這是在關公戰秦瓊。

真要比一比,也要在同一種審美語言下,進行比較。

要比較前,首先也應該剝離其文物屬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物品,這才是它昂貴的原因,真要穿越到了明清,除了紫檀專供皇室,其他木材如黃花梨,江南富商也是消費得起的,沒有現在那麼金貴,非集團公司的巨賈不能收藏。同樣穿越到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拿出200克黃金,一樣雇得起達芬奇為你畫肖像。

然後還要剝離其當時的市場價格,所謂物以稀為貴,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天朝的瓷器瓶子到了歐洲,貴族們願意拿玻璃瓶子百換一。紅樓夢裡的權貴也願意拿百件瓷器炕屏去換一件西洋的玻璃炕屏擺在家裡炫耀,可惜也就賈家有一件密藏,要賣熟人面子才能借出來擺闊,誰又真的願意跟你換呢?

通過傢具,油畫,玻璃,瓷器之間的價格來比孰高孰低?這沒什麼意義。

歐式裝潢的萬惡之源,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油畫吊頂,黃金邊飾,鏡子牆面,水晶吊燈,中午的陽光從窗戶里射進來,效果不擺了。

但事實上,模仿凡爾賽宮鏡廳的後果是什麼呢?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土豪金風格就是源於此,裝潢界對他的審美持嘲笑態度。論財力,世界上也沒多少人比他更適合實現歐式裝潢了,但裝出來的房子為什麼會如此不受評論界待見呢?

因為歐洲一戰前歷了全新的文化審美訓練,以德國包豪斯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崛起,新興階層小資產階級需要自己的全新審美文化,既可以說是審美疲勞也,可以說是與過去貴族那一套劃清界限,所以巴洛克與洛可可那一套不再合適,金銀審美已經被摒棄掉了。

現代歐洲人裝潢最多在現代裝潢設計上點綴一點自己熟悉的歐式元素,這跟新中式風格新日式風格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現代裝潢的實質,配一點民族元素,有些朋友貼幾張現代裝潢的圖片,因為圖中帶了點歐式元素,就號稱歐式壓倒中式,這種結論無疑是可笑的。

天朝歐式裝潢為主流的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改革開放以後,大陸大量的裝潢學習模仿歐式現代裝修,不可避免的會一併模仿歐式元素部分。但因為大陸業者並沒有真正經過歐式審美訓練,只能拙劣的模仿。加上萬惡之源鏡廳的模範作用,從住宅到KTV到賓館到酒店無不跟風,又因為成本的限制,不可能做出真正的巴洛克或者洛可可,粗看很唬人,卻耐不起細看。土豪金的那種囂張跋扈的感覺,猛的一看確實唬得住人

土豪的本意就是沒文化的有錢人,是貶義詞。

土豪金直譯過來就是沒文化的有錢人喜歡的那種金色。

好聽嗎?不好聽,跟屌絲一詞一樣,不好聽。

事實上,對美的訓練無時無地的在人類社會進行著,對金銀的追求,本質就是對美追求的表現形式。很多人一輩子就停留在這一程度了,比如特朗普們,金銀審美已經能夠滿足他們了,其實這樣過一輩子得也很幸福。

馬先生審美的四個階段,艷俗,含蓄,矯情,病態。

追求金銀,其實就是艷俗審美。
說白了,是個人,什麼文化都沒有,他也知道要追求金銀。

學了一肚子墨水的一個文化人,也跟這些野蠻人一般,不知追求為何物嗎?何為修身治家齊國平天下,追求金銀這類俗物嗎?

有一個有意思的文化現象,影視作品中:隋以後宋以前的貴族高官,無論穿金戴銀多少,都不會讓人覺得不適。但宋以後的貴族高官,穿金戴銀就少得多了。隋唐代的桌子上出現大量金銀器,會覺得富麗堂皇,宋元明清的桌子上出現大量金銀器,就會覺得假。

為什麼?

因為隋唐是氏族門閥政治為主導,天朝皇帝們節度使們氏族門閥們在隋唐時期擁有了大量金銀,奢靡的晚唐已經玩夠金銀了,具體去看聶隱娘與夜宴裡面貴族的房間的裝潢,再擺上何家村窖藏裡面的金銀器,牆上再繪上吳道子的壁畫,可與你凡爾賽宮一爭高下嗎?

把劉嘉玲與章子怡的盛唐晚唐的裝束,與路易十六時期的法國、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的英國的貴婦裝束做個對比,彼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同在金銀審美的語言下,大家來開個宴會來比較,才有意思。

宋以後是文官集團政治為主導。新興階層文官階層集團同樣需要自己的全新審美文化,你也可以說這就是審美疲勞了,也可以說於過去的門閥審美劃清界限,所以金銀審美同樣被摒棄掉了,設計審美佔據主流,飽和色審美逐漸被非飽和色審美所替代。

文官階層的審美訓練進入了含蓄階段,設計簡約,追求素雅,融入中國獨有的哲學的思想,這裡面有中國獨有文化的審美訓練在裡面,沒經過,看不懂很正常。

刻薄的說一句:宋以後的天朝皇帝們是看不起歐式宮廷設計,歐洲的國王們是看不懂中式宮廷設計。

歐洲的國王們窮了一千年,這一段時期他們的審美也是很保守的,吃得多也是罪,自然談不上審美訓練。新航路開闢有錢了,闊了以後民族的文化風氣由保守變得開放,進而爆發起來,沒見過那麼多金銀,要玩一玩,這很正常,誰家祖上沒有闊過呢?

一戰前的文化大爆發,歐洲人也不玩金銀了,新型的小資產階級審美上從金銀審美過渡到設計審美,從飽和色審美過渡到非飽和色審美。後來當大家都到了含蓄階段以後,忽然彼此就懂了,明代太師椅萬曆櫃等傢具的設計受到現代傢具師頂禮膜拜,就是文化貫通的典型。

中國的審美在宋以後,開始經歷一場變革,皇帝為代表文官集團摒棄了金銀等華麗的事物,效法追求自然成為新的時尚,出現了極端奢侈艮岳,耗費民力物力無數,園內所裝飾的並非金銀,而是瘦皺漏透的太湖石。甚至將日用的瓷器設計上升到哲學高度,最為極端的就到了視缺點為優點的矯情階段。

瓷器上的龜裂本來是瓷器的缺點,統治階級文化審美的訓練將它視為美的表現形式,於是缺點變成了優點,什麼叫扭曲現實?這就叫扭曲現實!

素色的瓷器龜裂了反而價值連城,這點放在沒有經過中式審美訓練的歐洲,他們理解不了。他們更喜歡青花,白配藍,熱烈而直白,這就是艷俗。可以喜歡德化窯的白瓷,這就是含蓄。但他們理解不了這樣的矯情。但這東西放在日韓,他們能立刻理解,他們的美學修養會告訴他龜裂的宋瓷意味著什麼。

歐洲什麼時候到了矯情的時候呢?杜尚把小便池送進展覽館的時候,他將小便池不再視為實用器而視為美的載體,這就追上了宋人把龜裂的瓷器不再視為實用器而視為美的載體一樣。

至於病態就不再展開了,跑題太多。

回過頭來看宮廷建築,所謂的奢華,附著在審美的基礎上,你的審美訓練決定了你自己的喜好,而你自己的喜好,關別人什麼事?自己喜歡不就行了。

你看凡爾賽宮,法王的含義每一寸都寫在臉上,鏡廳表達的是什麼?我有很多很多的財富,我用它來招待國王們大使們諸侯們大臣們舉辦舞會用,看看我大法蘭西多麼富強,這是一種政治語言。

你看看故宮,明清皇帝寫在臉上的含義是卻是唯我獨尊。過去幾乎所有人進入故宮,都只能低著頭。他舉辦宴會的地方,乾清宮或者太和殿或者皇極殿,故宮的主人並沒有用大量金子強調自己的富有,但千叟宴的參與者,同樣會印象深刻,這也是種政治語言。

說了那麼多廢話,回到題主本身。

由於歷史的原因,故宮遭受到了很多浩劫,許多名貴文物被侵略者掠走,如今為了保護文物故宮的很多文物也保存起來,不能展示出來,很遺憾不能展示古代帝王那種奢華的氣派,許多文物在海外也不能見到,希望知乎內的朋友們能盡量展示當時帝王的奢華起居。如今熱播的清宮劇上,皇帝的起居,用品和服飾上實屬簡陋,讓人總感覺不如歐美王室的住所精巧,氣派。但是我覺得應該不是電視劇上的那個樣子,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明清發展到頂峰,皇宮應該也是。

1,金銀審美天生吸引人,金銀裝潢的住所會讓人覺得精巧,氣派,這很正常,當你真看到了實物,看多了金勺子與銀盤子,其實你也有可能會審美疲勞。

2,天朝宋以後的帝王們在文化上已經不玩金銀了,宋以後的審美文化認為大面積的使用金銀進行裝飾是俗氣的。帝王所裝潢的住所,顯得低調,你覺得「皇帝的起居,用品和服飾上實屬簡陋」,是你看不懂他的起居,用品和服飾的文化價值與實物價值,因為你沒有經過相應的美學訓練,不了解這些物品的意義,這很正常。

3,真實天朝明清帝王的起居,當然不是電視劇演的那樣,應該還要簡陋些,採光要差得多,妃子們要長得寒磣得多,皇帝隨時要被管著,沒電視劇裡面那麼隨心所欲陪著女主角卿卿我我。

4,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確實在明清發展到頂峰。但明清的皇宮並不是頂峰,皇宮頂峰應該是盛唐的大明宮。皇宮這種東西,就像拳擊比賽,要分體量級,面積占決定性因素,所謂的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技巧都是沒有意義的。


這樣,吹文物古玩藝術品太刺激人,怕對心臟不好,咱們還是來聊聊地磚吧。
2016年,在一次拍賣會中,一對永樂年間的地磚拍出了800000元的價格。也就是一塊地磚400000元。
故宮鋪了多少這樣的地磚呢,80000000塊……不用數了,8000多萬塊。
為什麼這麼貴?難道是金磚?請開眼:

「皇帝住的宮殿里,地都是用金磚鋪的。」

如果你有機會潛入故宮,撬開地板,翻開鋪地的青磚,你會驚喜地發現,青磚的背面不僅有年號,還有工匠的名字。如果繼續挖,你會失望地發現,只有這些青磚,並沒有黃金。所謂的金磚鋪地,難道是傳說?先別急,等我們慢慢道來。真正值錢的東西往往並非黃金。如果你能想到這一點,那就好好看看滿地鋥亮的青磚吧。
它們比黃金還貴重。地磚從開始製作到最後完成最少要花費2年的時間,基本上精雕細琢,每一件都是藝術品,而商品那是以勞動價值來衡量的,因此貴重很正常。

聊到金磚,還應回顧一下建設北京城的古老的故事。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開始為營建北京城做準備工作時,皇宮裡的磚勒令由蘇州等五府燒制。生產磚的陸墓御窯位於古城蘇州東北的御窯村,御窯村原名余窯村。因余窯村土質優良、做工考究、燒制有方,所產磚特別細膩堅硬,美觀大方,「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最為關鍵的一點是,這種地磚光滑,有冬暖夏涼的功效,夏天走在上面很是涼爽,將水果放在地磚上更是有冰鎮的效果,可謂是地磚中的極品,故被永樂皇帝賜封為「御窯」。
所謂「金磚」,實際上是規格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見方的大方磚。現在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內鋪墁的都是此磚,在磚的側面,尚有明永樂、正德、清乾隆、等年號和「蘇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樣。

金磚初稱京磚,是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因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擊時有金石之聲,斷之無孔,且「京」與「金」讀音相似,「京」字後逐步演化為「金」字,故稱為「金磚」。而其燒制則從選泥、製作磚坯、熏燒、運輸、砍磨、鋪墁,所需耗費的巨大財力和物力。每個工藝環節都極其講究,整個過程要長達兩年的時間。「一兩黃金一塊磚」的說法,由此而來。

每一塊磚從製作開始要經過20多道工序,工藝及其複雜,嚴苛。比如說,這選土一項,就有選、掘、運、曬、椎、漿、磨、篩等八道工序,如果選土完成那最少需要7個月。
特有的黏土要要最好的,之後要經過過濾,晾乾,踩踏等到工序,讓黏土變成泥,固定成型後放到陰涼處晾乾,每天在特定的時間都要去翻動。
八個月後成坯入窯,用康草、松枝、片柴、課柴等等,各燒制一個多月,凡一百三十日窨水出窯。期間包括火候等各個環節都是要求相當嚴格。大小二十幾道工序,還要與一年中的二十四節氣相吻合,一道工序不到位,就可能前功盡棄。
但是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僅僅是個開始,為皇家燒磚可是嚴上加嚴,驗收的時候,檢驗更加嚴格,破殘的,偏色的,有雜音的,都過不了關,如果驗收合格,也就是取得了裝船的資格而已,窯戶們還要跟隨船隊一路北上,一路上驗收合格,才能到北京完成任務。如此一來燒制地磚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對出窯之後的地磚也有嚴苛的篩選工序,如果一窯磚花兩年燒制完成,其中不合格的超過6塊,那麼對不起,全部不合格,重新燒制。這簡直就是巨額的浪費,這也因此,送往京城的每一塊磚,那都是極品。
出窯檢驗合格後,還要用桐油浸泡,直到磚表面呈現光澤,才算最後製成。金磚運到北京後官府還派官員逐塊檢驗,每塊都要精心檢查,方可進貢。非常遺憾的是,這些用太湖泥經過細緻工序燒制的磚已成了神話。這種複雜的工序和昂貴的價格,只有皇家才用得起。


每次看到這種問題下面濃濃的一股「東宮娘娘烙大餅,西宮娘娘卷大蔥」的味道。

不想回答的,禁不住這個問題連續三天掛我首頁上·······表示太辣眼睛就過來饒舌幾句。

如同某個回答中說的一樣,凡爾賽宮更多的是體現奢華的理念,比如說裝飾華麗的牆壁,壁畫,花花綠綠洛可可風格。而明清的紫禁城更多的是強調地位上的尊嚴。和「太陽王」誇耀自己財富相比,明清的皇帝卻要強調自己的「節儉」。比如說著名龜毛皇帝道光,節儉到賞賜妃子都不捨得,自己吃個雞蛋都要責備自己(雖然是太監騙他十兩銀子一個雞蛋的鍋),搞得宮中一時間人人以衣服上有補丁為風尚·······這在那些奢華理念的西方皇室是不可想像的。從某種較為本質上來講,中國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大家要各行其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既然皇帝在處於這個崇高的無以復加的位置上,就必須表現「愛民如子,勤儉節約為天下表率」。不管某個具體皇帝是怎麼想的,但道德要求他是不可以公開炫富的。紫禁城就是這麼個理念下的產物,表現的不是奢華,不需要房樑柱子貼金什麼的。但必須要表現威嚴,所以護城河,三大殿,中軸線,對稱結構,都是表現居住在其中的人的威嚴。

明清皇帝當然也追求奢華,但不是追求房子建造貼金的奢華,而是追求陳設的奢華。那些不起眼的紫檀木傢具,各個鏤空雕繪。故宮一個放衣服的衣櫃,都是螺鈿鑲嵌,極盡奢華。連門口的掛字之類的簡單陳設,都是緙絲工藝,號稱一寸緙絲一寸金。更不要提其中的擺設,那些唐宋古董更是無價之寶。就跟紅樓夢描寫似的,初看房間陳設都「半新不舊」,但細細追究每件都強調來歷,強調珍貴。反而如果太新的擺設,會被嘲笑暴發戶。(有句老話,樹小牆新畫不古,此人必是內務府,就是專門嘲笑暴發戶的)皇家更是要強調「氣派」,就是威嚴莊重的氣象,是更不可能做現在那些開放性的陳設設計的。像凡爾賽宮那樣大屋子,大空間的開放性奢華陳設,是故宮不可能接受的理念。(當然現代人是非常喜歡這種開放性設計的)

明清這種細節的奢華可以從故宮藏品中窺得一角。有興趣的可以多去逛逛故宮博物館或台北故宮。看看那些當年陳設的奢華,就能深刻體會到中外的「奢華」定義的不同。這些背後是和治國理念息息相關的。凡爾賽宮可以把鏡子弄成一個大鏡廳,公開顯示國王的氣派,暗含著「你們都沒有,只有國王才擁有這麼奢華的長廊」。而中國皇帝的趣味大概是博古架上上面是汝窯的瓷碗,羊脂玉的白菜。牆面掛一個王羲之的字。廊下郎窯紅的瓶子用來放花,緙絲的絲緞上面寫的是最正常的「出門見喜」一個喜條。就算是品味最為「農家樂」的乾隆也不會搞什麼給房子鑲鏡子,擺一堆青花瓷來顯示自己有錢······(鑲鏡子與陳設青花瓷在歐洲是頂級炫富代表)但乾隆隨便一個放自己練字的筆墨的箱子都是國寶級別······螺鈿雕漆,極盡細節的奢華······顯示了中國傳統的喜好是細節上的極盡人力,不惜人工物力。這才是中式的奢華。

當然我打這麼多字並不是硬扯誰優誰劣,畢竟兩者都是人類文化遺產瑰寶。

但只是比較方向不應該相同,畢竟歐洲王室皇宮(這裡就默認是凡爾賽宮的洛可可藝術為代表吧,畢竟答主現在在的德國,王宮城堡只是看著好看,裡面裝飾並不華麗,比故宮差遠了)凡爾賽宮洛可可本身就強調極盡奢華,建築也是這一理念的代表。而故宮代表的中國建築則是強調威嚴,地位的象徵。每磚每瓦,幾重檐,白玉石道雕幾條龍都是規定好的,當然比不上凡爾賽宮奢華。但換句話說,細節之處的故宮陳設文物就比凡爾賽宮收藏的藝術品價值低么?不見的吧。如果比較宮殿的奢華,要不要算上陳設相信是各位自己心裡自有評價。

有些東西是看多了我們都習以為常,比如說康熙的素三彩,雍正的粉彩,乾隆(雖然他非常農家樂但乾隆朝的瓷器還是有精品的)。我們都太習以為常從小博物館天天看覺得沒什麼。

但換句話講,國外人對於那些聖母壁畫,油畫雕塑也是習以為常。國人覺得「奢華」的不得了的東西,換個歐洲人看估計就覺得實在無感。有些審美也要考慮從哪個角度去看。

=============我是更圖的分界線=================

感謝大家點贊,於是來更圖展示一下中國皇帝們的生活~~(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有些說繁複是清朝的風格,明朝崇尚簡約。傢具上我承認這點,但明朝飾品,我是堅決不承認這點的。

比如萬曆皇帝的金絲冠。全部細如髮絲的金絲編織而成。(這個頭冠是定陵出土,舉這個例子是讓大家看看明代的首飾工藝水平。)

孝端皇后的六龍三鳳冠。

這樣的鳳冠她還不止一頂。

孝端皇后的十二龍九鳳冠。上面金絲編織為底,點翠珠寶,光焰無極。

清代的陳設呢。舉舉故宮的藏品吧。(我自己拍過一些照片但時間久遠,故只能找網上圖片了。故宮博物院的藏品總目是做的還可以,但就是沒圖片呀·······)

就舉故宮日常插花的花瓶。

清代蜜蠟花插。

以上這些,整塊玉石雕琢,都只是皇家普通的花瓶使用·········

日常放雜物用這種金嵌珠寶的八方盒。

皇家的天球儀長這樣。

別激動,這不是真的花·····這是用玉雕的水仙花。(更一句,這個盆景水仙根是象牙,地下那個藍色的應該是太湖石,自行百度故宮+盆景兩個關鍵詞出來的還有比這花團錦簇的多寶石雕琢的盆景,這個大概算作是比較簡陋的代表,經樓下小夥伴指正,這個盆景葉子是染色象牙~~~~~十分感謝 @栗子栗子栗子君 )

比如

都是清代那些盆景的代表。(順便說一句,上上圖是玉花,上面這圖花不是金子做的,是象牙染色做的像金子做的······)

珍珠做花金做瓶。這才真當得起一句「珍珠如土金如鐵」。

三希堂法帖,我們只能看到拓印出版的書,乾隆不僅有真跡,還能在真跡上亂寫亂畫。

辣眼睛的「神」字。

一寸緙絲一寸金,形容的就是緙絲珍貴,耗費人力物力(《我在故宮修文物》中修復一個並不複雜的緙絲出門見喜四個字小條,工作人員花了整整半年都沒織完。這還是在1圖案不複雜,2樣品很小的情況下。下面所舉的複雜緙絲書畫,可以想像耗費的人力物力多麼巨大),但在皇家眼裡就是一種比裱糊稍微好點的保存書畫的方法而已。

故宮所藏宋代緙絲畫。(想想他們日常是掛這麼貴重的東西裝飾在牆上·······)

明代緙絲畫,也是只是日常牆面裝飾而已。

乾隆年間緙絲書畫冊······書畫冊······這麼珍貴的緙絲被當做是自己印刷出本一般的東西······

掐絲琺琅冰箱。這麼工藝精美的東西只是用來放冰的。

這些拍賣會上動輒上億的碗對於當時皇家來說地位跟我們現在超市裡十塊錢三個的碗差不多。攤手~~~~

螺鈿鑲嵌花鳥紋傢具。

有童鞋提出要加入漆器,一般來說上面那個螺鈿傢具也可算入廣義的漆器中,畢竟要木頭上漆才能螺鈿鑲嵌。漆器的另一大流派是剔紅,典型請見 @王牌講解員 文章比真花更美!故宮收藏的菊花文物裡面永樂剔紅菊花盤。我放圖如下,大家請參閱鏈接文章。

裡面貴重的其實不止這個剔紅盤,還有下面的玉石珊瑚菊花,象牙編扇。(再次向 @王牌講解員 給大家提供的圖表示感謝)

玉石珊瑚菊花。

象牙編扇。再次敬請大家參閱鏈接文章。比真花更美!故宮收藏的菊花文物

紫檀木傢具的照片我就懶得找了,故宮正大光明殿那個龍椅後面一對高四米的柜子就是紫檀木的。清代紫檀木傢具興盛(明代我忘了,大概是黃花梨比較多?)故宮大半收藏傢具其實都是紫檀的。(畢竟傢具笨重不好搬,不然大部分就要被席捲到國外或是台灣去了)

有些太久遠的記憶找不到了,大家湊合看,我盡量找。但網上對於故宮大傢具的照片很少,建議大家還是看故宮的紀錄片。

其實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的,比如曾經故宮博物院對於一個大盆搞不清楚用途,又掐金又琺琅的,最後找溥儀來看,說是喂貓用的········(當年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先笑,笑後就覺得階級差別之大,有些講究是不到那個層次不能理解的。)

=========感謝大家厚愛============

決定再更一點小故事。

故宮當年物品眾多,聯軍搶走一部分,台灣拿走一部分,清朝衰敗時太監燒了倉庫,瓜分走一些,現在保留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但也少有人知道當年溥儀和他弟弟溥傑,無錢復辟,於是自己還偷偷賣掉一些。

據他們自己的回憶錄說,當時因為清帝遜位,實際上那些紫禁城的珍寶他們是無權使用,不能帶出紫禁城的。但他們復辟又需要錢,所以溥傑每次來看望溥儀的時候都穿大的外套斗篷,就為了多夾帶東西出去賣錢。他們長於深宮王府,對金錢概念其實不太懂。就如上面舉的花插那個例子,普通人帶出去賣錢可能想我要盡量帶值錢的,翡翠比蜜蠟值錢,帶翡翠。但對他們來說,他們不懂哪個值錢,翡翠蜜蠟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樣的石頭,評判標準唯一就是小,好帶就好。(這就是目前故宮還能留下大物件的原因,小物件的零散寶石已經都被帶出賣掉了)

後來溥傑東渡日本,關東軍強令他娶日本妻子嵯峨浩。(這件事我不做評論,畢竟最後兩人也算白首到老了)溥傑頭一次上門,嵯峨家為表禮節,就搬出一個收藏的中國物件,是一對琺琅獅子(具體我有點忘了,很早的老書上看到,細節有誤還請不要在意)。然後非常欣喜地對溥傑說這是從北京逃出來的中間人手裡收購的,說百分百肯定是皇家物件,你幫我看看是不是看到過。(我其實特別想知道當時溥傑的表情)因為那一對琺琅獅子是某個王府花園門口墊腳的········


這個話題我前幾天跟哥們兒吹牛逼的時候聊到過。
牛逼是關於「我要是有馬爸爸那麼些錢怎麼顯擺更有逼格」。我的方案是這樣的:在北京買個兩三進的院子,一院子的花鳥蟲魚,新潮的不要,必須是黃鸝畫眉水泡眼,魚缸用瓷的,鳥籠用竹子的。瓷是釉里紅,竹是湘妃竹。種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樹要大要老,樹下放普普通通一把躺椅,就是毛主席坐過那種。旁邊兩個萱草墊子,一個給臨清貓,一個給京巴。一個小桌子,整塊火山玻璃,一面磨平,上面用掐絲琺琅嵌出圍棋棋盤。桌上放著棋子,黑的用黑瓷,白的用白瓷。放著中南海香煙,最普通那種0.8的,火柴,沒牌子,興安嶺松木定做,長桿兒的。煙灰缸用一品相不大好的粉彩罐子湊合,裂了一道兒,用細銅活鋦起來的。旁邊放一個小茶壺,紫砂的,不能讓人看見李茂林的款兒。屋裡就掛一幅畫,誰的都行,但得是緙絲工藝處理的。擺設一水兒的現代傢具,但每一件都是單獨的樣子,手工活。力爭做到看不出好來,但外邊就是見不著。每間屋就那麼一兩件值錢的物件,都得是那種日用品,比如前文提到的煙灰缸啊,茶壺啊這種。不能是刻意的裝飾品,那就顯得low了。
房頂上弄一窩鴿子養著,哨兒必須得有,品種不要那些奇奇怪怪漂亮的,但是得是信鴿協會掛著號的真能送信那種。一看腳環,懂的人能看出這是冠軍。最好院子里有能出甜水的井,這條比較難,不是花錢就能辦到,這要是在濟南就不新鮮了,得在北京。井裡邊鎮著西瓜,要老品種,厚皮大籽兒沙瓤。開瓜不用鐵器,彈它一下就得裂八瓣兒,就是個脆。
出門絕對不坐豪車,代步唄,專門養著一位三輪兒師傅,一個月關兩萬的薪水,不幹別的,就侍弄那輛三輪兒。等有急事了再開那輛普桑。京城各處都選安靜精潔的館子掛上賬,爺到哪都得能有個歇腳吃點心的地方,身上沒錢,也不會用手機上那些洋玩意兒,只好年結。。。。

說到這裡,哥們兒突然大叫一聲,你是我大爺!

可能故宮就是給人這種,你是我大爺的無力感吧。


(持續更新中,就當成圖片資料帖吧)
清代皇家室內裝修肯定首推倦勤齋了。
純外行,只發圖不評論

這個亭子是個小戲台

論修繕的力量

看上去空蕩蕩是因為原有陳設都收進庫房保存了

窗紗

倦勤齋的通景畫是請義大利人郎世寧畫的。一般中國傳統的天花裝飾是這樣的

順便提一句,有很多人認為明清建築彩畫繁複,唐宋建築樸素,不施彩畫,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按照北宋官修《營造法式》規定彩畫制度,宋代建築彩畫是這樣的

宋代彩畫當然也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唐代建築彩畫就已經很發達了

中堡村唐墓出土建築明器,斗拱的青綠彩畫是不是很眼熟?

另外發點別的

符望閣

樂壽堂

上 恭王府錫晉齋 下 故宮樂壽堂

建福宮

漱芳齋(主要看一下花罩和博古架)

也是個小戲台

漱芳齋現在是貴賓接待處,內部裝修已經不是原樣了

絳雪軒

養性齋

毓慶宮(空蕩蕩的……)

瀛台(本朝大內)

壽康宮(其實現在的復原比陳設檔里記錄的簡化了好多)

三友軒

延趣閣

翠雲館

養性殿

養性殿香雪堂(西耳房)

養和精舍

麗景軒
一個挺有趣的設置。表面上是面鏡子,其實是個暗門

民國時麗景軒照片

咸福宮後殿

這個不知道是哪

其實大家喜歡的那種用金量很大,blingbling的裝飾,有是有的

太廟享殿(用於供奉祭祀祖先)

太廟內部裝修完全無存,就看看彩畫

奉先殿(功能基本與太廟相同)

內部現在改成了鐘錶館,原有布置也無存
這種全部貼滿金的彩畫叫「渾金彩畫」,但好像從來不是給活人用的…
再發一個金閃閃的,慈禧定東陵祾恩殿


看看蒼穹之昴就知道了,那個戲在服裝道具方面做得很講究,可以看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寢宮是什麼樣子的,慈禧太后的儲秀宮面闊五間,實際上最裡面睡覺的稍間並不大,所謂的奢侈體現在材質上,比如大量用的是紫檀傢具和格珊,而不是一般我們想想的或者像西方一樣的所謂的鍍金鑲金這種豪華。

~~~~~~~~~~~~~~~~~~~~~~~~~~~~~~~~~~~~~~~~~~~~~~~~~~~~~~~~~~~~~~~~

既然有朋友點贊就多說兩句吧:

其實皇帝也好,太后也好都是人,並不是我們想像的寢宮應該越大越好,恰恰相反,越小的卧室越能給人一種安全感,我們中國人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就是架子床,如下圖

這種床晚上睡覺給人的安全感非常高,但確實並不大,現在的很多明清古典傢具都有賣,躺上去很舒服,夏天還可以搭蚊帳。

清朝皇帝的床其實就是這種架子床,靠牆北牆安放,坐北朝南,寢室一般都在最裡面的稍間,或者叫裡間,看一下雍正之後清朝皇帝的真正寢宮吧:

又日新在養心殿後,這裡才是清朝真正的權力中心,但是看起來不會超過30平米


除了審美意趣上的差異和建築材料上的限制外,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是因為我們平常看到的明清故宮都不太新,沒有像歐洲的皇宮那樣維修和保養得那麼新,這應該有保護古建築文物方面的考量。如果把宮殿都修葺一新的話,尤其是彩畫,看上去還是相當奢華的。

沒有修過的較舊的是這樣的。

而修葺後比較新宮殿是這樣。

故宮看上去比較華麗的裝飾很多都在檐下位置,可以多注意下。


住人的地方,再怎麼著也不能是雜貨鋪加展覽館……

另外,即便拿凡爾賽宮說事,路易十六兩口子的真正卧室是個密室,藏在金碧輝煌的,名義上的卧室後面,規模和裝修和現在普通公寓差別並不懸殊。特里亞農宮本身裝修也很素凈。


首先要明確一點:寢宮裝飾成什麼樣子,不是由當代人決定的,而是由寢宮的主人——也就是君主決定的,而君主的審美標準,又和他所處的社會背景相關。而本題中所說的「明清皇帝的寢宮到底有多奢華、跟歐洲王室皇宮相比」中的標準,則是按照當代人的標準來看的。

但其實在對比東西方君主寢宮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陷入到像樓上有位答主提到的「東宮娘娘烙大餅,西宮娘娘卷大蔥」的陷阱里。

什麼意思呢?簡單點說,在當代社會絕大多數人眼裡,越是金燦燦,越是五顏六色花里胡哨,越是大、大、大,就越能表現奢華和氣派。這從現在農村那些辣眼睛的所謂「村炮」裝潢、多處縣政府把政府大樓修得跟白宮一樣,就可以看出來。這其實就是現代人對「奢華」理解的一種極端表現罷了。而且加上近代以來中國社會以「洋」為尚的審美傾向,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已經習慣了這種審美標準了。

圖為浙江省溫嶺市人民法院大樓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很簡單……對一般人來說,金燦燦、五顏六色花里胡哨和大大大,對他們視覺的衝擊是最直觀的,容易讓人覺得,哇,真奢華,真有錢。

有位答主詳細介紹了洛可可風格和巴洛克風格,從他的介紹里我們也就明白為什麼在我們看來西方的寢宮確實滿足我們眼中的「奢華」標準了。

(洛可可風格)它的的總體特徵為輕快、華麗、精緻、細膩、繁瑣、纖弱、柔和,追求輕盈纖細的秀雅美,纖弱嬌媚,紛繁瑣細,精緻典雅,甜膩溫柔,在構圖上有意強調不對稱,其工藝、結構和線條具有婉轉、柔和的特點,其裝飾題材有自然主義的傾向,以迴旋曲折的貝殼形曲線和精細纖巧的雕刻為主,造型的基調是凸曲線,常用S形彎角形式。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嬌艷明快,如嫩綠,粉紅,猩紅等,線腳多用金色。
……
歐洲的皇帝則不care這些東西,怎麼好看怎麼來,怎麼能讓別人知道我有錢怎麼來。

作者:凌紫宸
鏈接:凌紫宸:明清皇帝的寢宮到底有多奢華?跟歐洲王室皇宮相比呢?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總之,從以上結果來看,對於當代大多數人來說,明清皇帝的寢宮奢華程度遠遠遜於歐洲王室的皇宮。

但不好意思,皇帝寢宮修了不是給我們當代大多數人看的,而是給皇帝看的。它符合的,是中國傳統的審美,它其實也是極盡奢華的,但它表現的奢華方式,並不一定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在這裡繼續引用前面一位答主的話:

明清皇帝當然也追求奢華,但不是追求房子建造貼金的奢華,而是追求陳設的奢華。那些不起眼的紫檀木傢具,各個鏤空雕繪。故宮一個放衣服的衣櫃,都是螺鈿鑲嵌,極盡奢華。連門口的掛字之類的簡單陳設,都是緙絲工藝,號稱一寸緙絲一寸金。更不要提其中的擺設,那些唐宋古董更是無價之寶

作者:泠蘭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318582/answer/21559893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清朝皇帝自雍正以後都住在養心殿,有個答主貼了養心殿的照片,認為非常簡陋。但如果他知道裡面一件擺設的價值,他大概就不會這麼說了。

比如養心殿里曾經放過三件書法作品: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說真的,這三件書法作品有什麼稀罕的?不就一張紙上面寫一堆字,然後紙被裝裱起來了嘛?能值幾個錢?

這三件書法作品因為沒有拍賣過,所以不知道價錢,但可以看別的拍賣品的價格嘛……

2010年11月20日報道,書聖王羲之作品《草書平安帖》,在嘉德秋2010秋季拍賣會「秋光萬華――清代宮廷藝術集粹」專場拍宮廷專場中著名收藏家劉益謙斥資3億零8百萬元人民幣成功競拍。

這份《草書平安帖》不是真跡,一共41個字,2010年價值三億零八百萬人民幣。

《快雪時晴帖》一共28字,《中秋帖》22字,《伯遠帖》47字。嗯,前兩者是高古,後者據說是真跡。

嗯,這三件是皇帝寢宮養心殿里最貴重的三件,除此之外,養心殿里還有一大堆價值連城的書法作品,後來乾隆皇帝把這些書法作品彙總以後編了本《三希堂法帖》,裡面收集自魏 、晉至明代末年共134位書法家的300餘件書法作品。

三百餘件。

嗯……

除了書法作品,養心殿里還有無數的陶瓷器、古董等等,任何一個不起眼的小擺件,也基本上都是價值連城的。還有一位答主嫌棄的陰森森的木頭,就不說建築用木價值幾何了,也不說裡面用的是不是古董物件,就算是清朝當時做的木頭傢具,價值也能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2011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清乾隆紫檀雕西番蓮「慶壽」紋寶座成交價高達5750萬元,清乾隆紫檀龍紋御案成交價達5520萬元。

這些東西,在不具備相關文化背景和知識的人眼裡,也不過是幾張寫了字的紙,大大小小一堆瓷瓶子,還有一堆木頭桌椅吧。

還沒說完呢,中國體現奢華的方式其實主要不是體現在「錢」上,畢竟中國傳統主流文化是「尚儉」,尤其是天子。真正表現天子氣象的,是建築本身的等級。

黃琉璃瓦覆頂,十二章紋飾,和璽彩畫,重檐廡殿頂/歇山頂,這些今天當代人司空見慣的東西,在傳統中國社會,是每個人一眼就能看出的奢華。

因為,只有皇帝能用。

我們現在自然看不出奢華了,因為現在是個仿古建築,都這麼弄。可在古代,天下就那麼幾個地方能用,奢華不奢華?牛逼不牛逼?

其實還有更奢華的,那就是住在寢宮中的皇帝本人。

皇帝,皇權,才是皇家建築之所以神聖的核心與意義。即使再簡樸,只要是皇帝的居所,照樣會有「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雲車駕六龍」的神聖。因為它居於整個中國等級社會的頂端。這才是真正的、無可複製的奢華。

這種奢華,大概只有皇權延續千年的中國文化才能理解吧。(並非引以為傲,單純客觀敘述)

當然,當代社會是不可能再這樣了,這種嚴格的等級制度已經成為了歷史。所以我們已經很難再理解這種奢華了。

最後總結一下,以當代人審美,歐洲王室的皇宮豪奢風比較符合我們定義的「奢華」標準。但中國傳統皇帝寢宮的奢華並不是表現在直觀的視覺上,而是基於一定的文化基礎之上。不具備相關積累的人無法體會這也是奢華,因為他們沒法理解幾張紙賣那麼貴,也不會理解某些東西只有某些人能使用。而中國傳統的奢華偏偏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表現的——畢竟,這種奢華不是給古代的老百姓看的。


記得陪我媽去旅遊,去宏村看了一圈,我媽在蹭一會導遊的講解後,不僅感慨到:「猛一看不就是一堆破木頭,感覺還不如電視上看的外國人的宮殿,但聽完人家導演講解完就感覺這堆破木頭還真是個寶貝。」


而答主對於宮殿的疑惑,其實可以歸結於中西方文化差異。


大家常說中國人喜歡內斂,喜歡謙虛,這其實已經深入泛中國文化圈內。
無論是天朝上國的紫禁城,還是身處東海那邊的京都又或者聳立在朝鮮半島的開京城,都可以看出它們的特點。

從選址到設計,每一個細節都是中華文化幾千年的具現化,含蓄已經深入整個東亞文化圈中。


這種含蓄的影響下,你會發現無論是哪裡的古都去瀏覽似乎都覺得也就是除了大些沒什麼。
反過來看歐洲各種各樣的城堡宮殿就頓時感覺宏偉壯觀。
走進去再看,各種富麗堂皇的燈具,牆紙,傢具乃至地板,能讓所有人感到富貴逼人。


但是東亞文化的宮殿真的不如歐州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說白了中國人這麼喜歡含蓄就是熱愛裝逼。
裝逼的本質就是扮豬吃老虎,要自己不先裝成小白兔,怎麼會有老虎送上門呢?
而看起來樸實無華的就是最好的偽裝。


就好比袁大頭吃一頓飯,小米粥就鯉魚,配上一碟小菜。
就這菜往租界看看,哪個洋鬼子吃的不比人家看起來好。
但是真正追究一下,人家袁大人吃的小米是一粒一粒挑出來的新米,鯉魚是剛才黃河撈出來黃河鯉魚扔進豬油里封好送進京城,小菜更是人蔘,鹿茸大雜燴。
這種淡淡裝逼的感覺,才是最有成就感的。
畢竟,悶聲發大財才是最吼的


去故宮參觀,發現帝後的寢宮都很樸素,導遊介紹說紫禁城作為象徵性極強的宮殿,其布設都是講規矩的,突出的就是宏達和簡樸。因為天家為萬民之表率,最忌浮華奢侈。但作為私家園林的圓明園就比紫禁城奢華的多。去和大人府上看看,發現也比紫禁城的裝修看上去要好的多。
其實我覺得,最大的奢華就是耗費無數工時把一大堆名貴材料做的看上去樸實無華。

附上幾張和府的照片


這個在梁思成在其著作《中國建築史》概括了好多。以下均為摘自《中國建築史》,如果嫌棄斷章取義,可移步去找全本來看,相信你會更加了解的,其實很多原因我們在學習中早已講過。

一,中國古代建築平面布局以體量取勝,即作為單一建築格局很少,基本都是一個建築群體。
中國古建築院落之組織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屬建築物,聯絡周繞,如配廂、夾 室、廊廡、周屋、山門、前殿、圍牆、角樓之屬,成為庭院之組織,始完成 中國建築物之全貌。除佛塔以外,單座之建築物鮮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輪廓, 使人得以遠望其形狀者。單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離之庭院中呈現其 一部。此與歐洲建築所予人印象,獨立於空曠之周圍中者大異。中國建築物之完整印象,必須並與其院落合觀之。國畫中之宮殿樓閣,常為登高俯視鳥 瞰之圖。其故殆亦為此耶。——摘自《中國建築史》
故宮平面布局圖

喬家大院平面布局圖

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古建築佔地面積大。

二,技術原因。
千百年 來,始終以木為主要構材,磚石常居輔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營建者較少。究其原因有二:(l)匠人對於石質力學缺乏了解。蓋石性強於壓力,而張力曲力彈力至 弱,與木性相反,我國古來雖不乏善於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濟橋之建造者李 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欄等所見,大多鑿石為卯 榫,使其構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壓力而壘砌之,故此類石建築之崩壞者最 多。(2)墊灰之惡劣。中國石匠既未能盡量利用石性之強點而避免其弱點, 故對於墊灰問題,數千年來,尚無設法予以解決之努力。墊灰材料多以石灰 為主,然其使用,僅取其粘凝性;以為木作用膠之替代,而不知墊灰之主要 功用,乃在於兩石縫間墊以富於粘性而堅固耐壓之墊物,使兩石面完全接觸 以避免因支點不勻而發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結晶粗沙粒與石灰混合之原則, 在我國則始終未能發明應用。古希臘羅馬對於此方面均早已認識。希臘匠師 竟有不惜工力,將石之每面磨成絕對平面,使之全面接觸,以避免支點不勻 之弊者;羅馬工師則大刀闊斧,以大量富於粘性而堅固之墊灰墊托,且更進 而用為混凝土,以供應其大量之建築事業,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築形制之產生。 反之,我國建築之注重木材,不諳石性,亦互為因果而產生現有現象者也。——摘自《中國建築史》
三,屬於環境思想方面,與其它建築之歷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 下可注意者四:
1.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
中國自始 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滅之工程,欲以人工與自然物體竟久存之實, 且既安於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視建築且如被服輿馬,時得而 更換之;未嘗患原物之久暫,無使其永不殘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毀亦視為災 異天譴,非材料工程之過。

2.建築活動受道德觀念之制裁古代統治階級崇向儉德,而其建 置,皆徵發民役經營,故以建築為勞民害農之事,壇社宗廟,城闕朝市,雖 尊為宗法,儀禮,制度之依歸,而宮館,台榭,第宅,園林,則抑為君王驕 奢,臣民侈僭之徵兆。

3.著重布置之規制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興盛,尤重禮儀。

4.建築之術,師徒傳授,不重書籍建築在我國素稱匠學,非士大夫之事。——摘自《中國建築史》


補充:
四,長期受制於儒家和道家思想。如儒家的「君子不器」道家的「天人合一」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拙政園平面布局圖

頤和園平面布局圖

拙政園

獅子林

恭王府

中國人的天人合一思想早已經深入文化,在建築形態上的與自然融為一體,移步換景,就像紅樓夢的大觀園一般。思想上文人政客的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有興趣可以去找找看清朝幾個皇帝的山水cosplay圖畫。這種政治思想追求形成了與西方那種誇張的富麗堂皇形成鮮明對比。
五,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不計投入。可以說,具體到某一處的考究,都要追溯到對工藝的處理,耗費的人力物力。偌大的故宮,到處雕樑畫棟,追求的是細節上的完美。有興趣你們可以去了解下太和殿的「金磚」。奢侈品之所以為奢侈品,因為它以獨特為榮,細節的完美。
六,「玩物」主義。儒家的低調中庸,器物的等級身份象徵。可以說,房子里的豪華的不在布局,而在物品,汝窯的花瓶,檀木傢具等等。我記得在故宮博物院里放著一個名為大禹治水圖的玉山,了解它的人自然知道為什麼乾隆要寫下罪己昭。
綜上所述,便造就了中國古建築與西方建築的不同。奢華的地方不同。


故宮的養心殿後寢殿是雍正以後清朝皇帝的寢宮,陳設也基本是清末時候的樣子。
至於你說的看清宮劇裡面人的衣服不夠華麗。其實清宮劇里宮女太監的服飾打扮遠比真實情況要華麗。清末老照片有很多太監形象,穿的都是很破的。清宮對宮女的要求是樸素大方,不能梳旗頭,只是扎一根粗辮子。衣服不能有太華麗花邊,顏色也不能大紅大紫,只能穿淺藍或者淺綠,只有地位高的宮女才能穿花盆底鞋。宮女的形象可以參考劉曉慶演的《垂簾聽政》。當然,宮裡主子的衣服,還是超級華麗的,這個有清末慈禧太后、隆裕太后等人的照片為證。
大臣的衣服,可能沒有電視劇里華麗。清朝官服是自己預備的,所以材質什麼的都不同。有些比較窮的大臣是置辦不起朝珠的,甚至連官袍下面的江崖海水綉都置辦不起,只能拿紙糊的代替。
另外,根據晚清日本人拍的故宮老照片,故宮大院里到處都是荒草,遠沒有現在的故宮乾淨整潔、金碧輝煌。


請你告訴我,哪一個看上去比較奢華?

還是


沒有空調沒有網,被我的房間秒殺


紫禁城是清朝皇帝自己都不太願意住的,很多皇帝一有空就去各種行宮了。紫禁城頂多算個辦公室,其禮制大於舒適,為了體現皇家的禮制,的確導致了建築形制雷同,色彩單一,而且舒適度和奢侈程度均受到影響。圓明園才是皇帝奢華生活、度假的去處,其實在雍正乾隆時代,皇帝大多數時間都在圓明園,圓明園的實際地位是超過紫禁城了的。
若要比花園,就絕不能單拿紫禁城御花園和凡爾賽宮花園相比,而應該把中nan海,北海全算進去,這些和紫禁城本來就是一個整體。


歐洲王宮我沒有去過,不知道是啥情況,不過紫禁城倒是去參觀過。說句實話,故宮大內的那些寢宮,一個個低矮逼仄,看上去真不是什麼舒適的住所。

怪不得康熙乾隆一直住在圓明園,而慈老太太掏空家底也要蓋頤和園呢。


對於這種問題我只想說,又是金鋤頭鋤地的問題……說白了,大家的審美追求不同。中國古代皇家氣象追求的向來就不是白木框子金腳線的柔媚纖弱路線(對我就是在說所謂的洛可可),而是或恢弘大氣、或巧奪天工,總之是不露痕迹地裝x。


你可知道北宋修建皇家道觀運輸一根「大料」(用作梁材或柱材的巨木)可以用到二十萬人工?然而即便如此當時人都表示「這並沒有給百姓造成太大壓力」。為啥?因為真有錢,給民夫的勞役伙食標準可與當時歐洲一般貴族的伙食標準媲美。
你可想過清代宮廷中一件賞玩用的、不過45公分高的象牙提盒竟然可以達到數萬處鏤雕?為啥?因為工匠技藝精湛到歐洲人不用現代工藝無法加工。

然後你跟我說不如歐洲「奢華」?
不如那些白鬍桃木牆上貼的0.2毫米厚的金箔和大理石雕塑?
那我只能用這樣一個故事跟你講了。

晏元獻公(晏殊)嘗覽李慶孫《富貴曲》云:「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兒相,未嘗諳富貴者。故余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惟說起氣象。若『樓台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之類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語人曰:「窮兒家有此景緻也無?」(《青箱雜記》)


附圖:清代象牙透雕四層提食盒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圖片我對書拍的,湊合看)

ps:當然,我估計又有人要噴民脂民膏窮奢極欲了,對此我只能說,我只接受同等智商和邏輯水平下的討論,噴子自重。


推薦閱讀:

有沒有人去過地球最北端城市朗伊爾?
馬歇爾計劃對美國有什麼好處?
欧洲难民危机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同样相信安啦的难民不去土耳其, 沙特阿拉伯,
為何歐洲政治領袖如此熱衷於歐洲一體化?此理想現在是否遭到重大挑戰?
現在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的有哪些著名的科技封鎖?目前我國有何突破和進展?

TAG:明朝 | 文化 | 建築 | 建築史 | 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