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按照北方部分地區的習俗,到底是冬至吃餃子還是立冬吃餃子?


以前人不富裕,餃子這種奢侈品一年難得吃兩次,所以每次要吃就找個借口——過年了要吃餃子,冬至了要吃餃子,等等等等。

但是找借口吃餃子這種事情全國沒有統一商量好,所以幾乎每個重大節日,在某些地區都有吃餃子的習俗。所以冬至、立冬吃餃子的習俗你都能在特定地區找到。

現在物質水平提高了,餃子也不貴,想什麼時候吃什麼時候吃,不要給自己找不自在。


.
在我印象里,我們這裡的習俗是:
冬至餃子夏至面,立春烙餅攤雞蛋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烙餅攤雞蛋
我覺得吧,當年的勞動人民物質生活確實挺匱乏的……
.


是中國部分地區習俗,請勿擴大化,廣東就不管過什麼節也不吃餃子。(鑒於樓主已經修改了他的問題,我的回答也沒有意義了。大家不需要再來糾正我,因為題目原來不是這樣子的,謝謝。)

PS.經確認,廣東有的地方還是會過節吃餃子的,對本人答案的錯誤表示抱歉。


冬至不端餃子碗 凍掉耳朵沒人管


冬至吃羊肉。


嗯, 感覺北方什麼節都可以吃餃子。


鍋里冒著騰騰的熱氣,怪白,胡的眼睛上都是一陣模糊的霧。吆喝聲時緩時慢,但是筷子確是不停息地動。
餃子原是期盼了很久的,雖然前一天才剛吃了一盤,可在今天不吃餃子就總感覺少了一點感覺,看著餃子館裡人來人往,配合著匆匆忙忙的進進出出,貓了一把角落的椅子吃喝完那一窩的汁水,然後摸一把臉彷彿有了莫大的滿足。
這餃子還差點肉味,要不就好多了。
餃子在北方原是慶祝的伙食,家裡來客了,包包餃子;兒子出門呀,包個餃子;女兒 帶著女婿回來了,快來包個餃子;過年了,大傢伙兒一起來包個餃子。早早的從菜場買上兩斤剛宰的五花肉,就著初陽的笑容,騎車趕過了去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們,回到家,和上白面,拿出一顆硬邦邦的大白菜或是那淘回來的鮮蝦,邊哼上一段悠悠的小曲,邊不急不慢的細剁了餡兒,就坐等著那回來的正主。和的面,剁的餡兒,擀的皮,樣樣都細作的,甚至那肥瘦的比例,配菜的濕油都是講究好的,一切的一切都好似做了一個精緻的瓷娃娃,看的好看,吃的好吃。
等正主到了的時候,餃子都已經包好了七七八八了,用不著動手就可以看得到晶瑩剔透的在鍋里翻騰。還沒說什麼就端來了一碗還在跳的,堆笑的說這:先御禦寒吧。 搓搓手來不及坐下,就先喝了一口,真鮮。頓時那一路的顛簸都有了值得的理由,抬起頭,還未說出,卻欲語還無。
到了南方,總是不能時常回家了,甚至某些正日子都要在外面一個人過了。在這個雖然寒的透骨,窗戶上卻難有冰渣寒霜的地方,一個人過了很長,很長。
這是一個風會轉圈吹得地方,這是一個雨會凍人的地方,這是一個沒有水還會發霉的地方,這是一個在屋子裡面手腳依然會凍得冰涼的地方,這是一個冬至吃湯圓的地方。
在這個產湯圓又吃湯圓的地方,想找一個做的好的餃子店,很難。自己去動手做,卻發現擀的皮不圓不方。沒有了冒著熱氣的碗,沒有了熟悉的人和夥伴。 幸好,在這個異鄉的地方也是有著同是異鄉的餃子店,也難為這爬山涉水來的店,給了很多異鄉的人一點溫暖的感覺。冬至不吃肉,凍掉腳趾頭,我吃了肉,想必是凍不掉了。看著呲呲流油的肉塊,夾起來一個還透明的露綠的餃子,放入嘴中,咀嚼著,那直衝舌苔的溫暖,真是這個冬天最幸福的事情了。
以前是沒有人把冬至當做節日過得,只是大家約定俗稱的要吃一點不一樣的伙食,可是現在發個冬至快樂,連微信都下雪了。不知不覺一個節日就這樣產生了,產生在了陽光最寒冷的日子裡。大家爭吵這要吃餃子還是湯圓,或者還有滾滿了糖粉的麻糍,以及香甜紅豆粥 ,想要證明自己家鄉的風俗食物才是最完美無瑕的,分享著不一樣的美食,感覺甜或者鮮的在舞蹈,鍋鍋勺勺碰撞在一起,笑,哭,品著,匆忙著,讓人不由得感覺忘記了屋外還有著腥冷的寒風,沉浸在幸福的喜悅里。
這是一個節日,是一個屬於所有過冬人的節日。
想想著在更更寒冷的地方,他們是否也還在慶祝這最冷的一天,或許他們一人握著一大杯威士忌,怒罵著,嘲笑著,歡呼著,跳著舞,唱著歌,然後在一個角落裡有一個人揭開了一口通紅的鍋,向屋裡的所有人露出了他那潔白的牙齒:
嘿,兄弟們,要不要來嘗一個餃子 。


冬至羊肉才是王道啊


冬至了,我媽打電話,讓我吃餃子,立冬倒沒什麼習俗。

實名反對百贊答案,因為這句酸不溜丟又和題目一點關係都沒有的話。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人類創造各種儀式來為時間節點做一個聊勝於無的註解,可是過後發現,我們所能銘記的只有這點儀式感,飲食又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這不是窮講究,瞎擺譜,這是百世不饒的愛情。
沒錯,愛之與我們,就是一蔬一飯。


按照中國習俗,豆腐腦到底是甜的還是鹹的?


先說說餃子的來歷。

相傳漢朝的時候,張仲景把抗寒的藥材包在麵皮里煮熟,在最冷的冬至那天分發給窮人們,讓他們也能安然過冬。

因為窮人們常常在嚴寒中被凍掉耳朵,所以張仲景把這種半葯半食的東西捏成耳朵的形狀,並且命名為嬌耳。

後來,冬至吃嬌耳慢慢變成了一種習俗,嬌耳的稱呼也慢慢變成了餃子。

所以:

1.冬至吃餃子,是正統習俗。

2.餃子有菜有肉,倍受歡迎,所以其他的節日也慢慢以吃餃子來慶祝,比如春節。從而形成新的習俗。

3.從「抗寒」的出身來看,餃子肯定只是北方食品啦。


冬至吃餃子,古時醫聖張仲景把防治凍寒的藥材包在餃子里,到後來就行成了冬至吃餃子的習慣,在河南南陽一帶都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我家重慶的,無論什麼節氣都不吃餃子。年夜飯吃大餐、初一早上吃湯圓,正月走親訪友飯前都得吃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打糍粑,其他節氣對吃貌似沒什麼講究。


南方很少餃子,貌似冬至能吃肉,小時候年三十熬到12點吃餛飩或者湯圓,肉餡湯圓,特別大,我吃一個就飽了。
又想到一個,小時候到了冬至,我媽就燒蘿蔔水給我洗手洗腳,這個水可以祛寒,冬天就不會長凍瘡了。


上馬餃子下馬面。每次出遠門都要吃餃子。


立冬,幾分鐘之前剛剛吃完。
滿學校周圍找素三鮮餡兒的,結果都賣完了,吃的豬肉茴香的那一刻都要哭了。但是不吃我今晚會睡不著覺。

吃的不是餃子,是一種節日氛圍。正是這種儀式感過後才會真切的感受到冬天來了,要下雪了,快過年了。


在之前,普遍北方人民大眾是物質十分匱乏的。食物花樣也不多。
「那乾脆就吃餃子好了!」總要吃點什麼來慶祝一個節日或者節氣吧。
說到節氣這就又要和農業生產掛上勾了,我記得梁實秋的書里寫過「好吃不過餃子」這句話主要是流行於華北地區的農村的。我姥姥觀念還是特別特別傳統的,小時候她總是念這些這些老話,尤其是吃完餃子一定要喝湯,要「原湯化原食」,加上老爸是狂熱的水餃愛好者,我真的是一度看到餃子就想吐啊。大的統計學角度來看,這習慣就是被念多了記久了街坊鄰里閑談多了就變成習俗了的吧。
總之吃餃子還是比較常見的,然後應該是面吧。這種全家動員起來一起製造的食物也能讓家庭氛圍更好不是嗎~而且真的很簡單好嗎~大學第一次聚會就是全班一起包餃子,不需要料理基礎,大家還聯絡感情,也不錯呀。
另外我想說,食物之間不存在高等,低等,鄙視關係,為什麼北方吃餃子就要成為一個不被南方同學理解的問題了呢。每次談到這個問題室友都要抒發半天自己的不理解。簡直就要變成對北方的刻板印象了吧。而我覺得這種爭論就和「豆腐腦的甜咸之爭」是沒什麼意義的。


湖南人,沒有什麼節必須吃餃子,在我家就是突然想吃餃子了,就會去包餃子。所以,這個問題沒有準確答案。


北方吃餃子,我們西南地區很少吃麵食,冬至吃狗肉或者羊肉,因為是熱性食物,驅寒,雖然我也是愛狗之人,吃狗肉是群體行為,勿噴


我聽說最多的就是冬至到包水餃(我是北方人,也在北方上學),具體歷史淵源並不清楚,反正昨天就是冬至,然後我們宿舍就去學校外的小吃街吃水餃了,結果我們逛了好幾家餃子館,發現家家爆滿,各商家也都做足了準備,打了廣告,準備了足夠的餃子,由此可見,冬至吃水餃還是比較有大眾認同的。但南方應該和我們北方不一樣,聽一個貴州的同學說,他們那冬至吃狗肉,:(頓時覺得還是我們這的比較可接受一些吧,良心回答,不贊勿噴


推薦閱讀:

冬至、立春、春分,哪個才是最自然、最合理的年首?
上海冬至時不吃餃子嗎?上海人是否不喜歡冬至吃餃子?
為什麼冬至這天都要吃餃子,排除習俗習慣等因素,這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吃水餃時,不吃皮只吃餡被周圍人唾棄了,該怎麼解釋?

TAG:冬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