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一號釋放的立方星有什麼用?


衛星入軌普遍是這麼一個過程:火箭發射、進入初步軌道、自身變軌達到目的軌道

其中最為昂貴的就是火箭發射過程,極其昂貴,Space-X的火箭6000萬美元已經算非常便宜了,歐洲的阿麗亞娜5和美國的三角洲4重型費用甚至達到了3-4億美元,如果不是非常大型和重要的衛星,用這些火箭發射簡直太浪費了,太浪費了,太浪費了。

比如我國嫦娥2號官方宣布的預算是6億人民幣,造價還不夠買一次美國火箭發射的。

而小衛星就更明顯,它的優勢之一就是造價低,不可能用大型火箭發射,而且大型火箭一般尺寸大,發射小衛星也是殺雞用牛刀。所以小衛星上天一般通過兩種方式:

1。團購火箭發射,降低發射成本。比如今年年初印度的一箭104星光Flock3型衛星就有88個,印度火箭非常便宜,可能一公斤才一萬美元左右報價。以前還有團購烏克蘭洲際導彈改裝火箭的,比如第聶伯火箭。我國也經常在火箭發射時賣一些空餘發射能力給商業小衛星。

2。不單獨發射,而是包裝起來先運到天上,再以在軌儲存方式送入軌道,也就是咱們目前做的這個實驗。說白了:先當做貨一樣運到天上,簡單組裝,從飛船或空間站上送入軌道。優點是極其便宜,因為是裝在飛船里的貨物,但缺點是飛船走在哪兒(軌道)就只能給你扔到哪兒,你沒法選軌道。這就好比是你運送活魚難度很大,得用專門昂貴的生鮮物流,但吃起來很爽;而運送魚乾就簡單且便宜很多了,吃的時候用水泡一下就OK,但損失了口感。但第二種方式的運費可能連前面的100分之一都到不了。

所以第二個方式優勢很明顯,美國的太空梭和蘇聯聯盟號都做過,國際空間站上更是採用這種方式扔了好幾百顆衛星了,咱們現在自然也做了。

全程分三步:

第一步:把衛星用貨運飛船運上來(比如天舟)

第二步:簡單組裝起來(也可以在地面組裝完畢)

第三步:扔出去(以國際空間站為例)

咻....

咻.....

咻.......


這個立方星本身用處不大,用處大的是部署發射器:
首次在軌儲存,然後釋放,以後飛船都可以帶幾個上去,在合適的地點釋放,尤其是有了空間站,就有了移動的太空發射基地,想像空間很大;
非火工品分離解鎖技術,新的發射解鎖方式;
標準的3U產品,只要服從介面要求都可以上天;
微納衛星部署發射及在軌服務……


其實新聞稿里已經寫了
1、在軌貯藏,小衛星由其他航天器運輸上去後,需要存一陣,這對製造工藝和總體設計有要求,需要驗證
2、標準介面,這個衛星是標準立方星,就是說誰來了都能放,只要按介面造就行
3、非火工品釋放,沒事老炸一炸多不和諧,這樣又省事又安全,而且可重複利用


記得變形金剛的立方體嗎?地球有內奸!這是在召喚霸天虎!


推薦閱讀:

5歲的兒子問我什麼是黑洞和蟲洞,兩者有什麼區別?
太空探索的意義是什麼?
太空梭亞特蘭蒂斯號的退役意味著太空探索進入低潮期嗎?
人類有沒有可能是現階段宇宙的頂級種族?
為什麼太空探測器不能拍攝視頻呢?

TAG:航天 | 太空探索 | 人造衛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