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相的更替到底是以立春為準還是以春節為準?
比如,我朋友是公曆1991年2月8號生的。。有的軟體說他屬羊有的軟體說他屬馬。。我一直很疑惑他到底屬什麼啊啊啊。。。
據此我想求解屬相的更替到底是農曆的哪天啊。。?第一次在知乎問問題~真心求解哈~
根據大量實踐,包括八字,奇門,六爻,紫微斗數的實測中,只有看八字的時候需要立春起換下一年干支。其餘的一律按農曆下一年的正月初一起才有實質的生肖更替。
為了能夠把這個問題解釋得讓大家通俗易懂,我形象的打個比方,我們把每一年太歲看成當年值守的領導,當立春先於下年春節時,領導先入駐辦公處,但官方正式文件還沒下來,任職典禮,相關的新聞也還沒有頒布。但是早已內定的這個領導,在立春那天就優先入駐了,例如1995年是乙亥,下年內定的必然是丙子,但1996年的春節是陽曆2.18, 比立春晚了近半個月,這半個月出生的人是屬豬還是屬鼠? 從八字上看,由於鼠已經提前入駐並辦公,所以在旺衰,十神,五行等格局判斷上,用丙子。 但老鼠這個時候是名不正言不順的,雖然它已經在干實事了,卻只能算實習。官方現在認定的太歲還是乙亥。 無論是人員配備,制度,方針,依然是沿用乙亥豬的,所以此階段出生的人的紫微盤,四化以乙干為主,太歲宮取亥。對於這種立春和春節之間出生的,無論在六爻,六壬,奇門,梅花預測中,其年命一律取春節之前的那個生肖。例如 陽曆1996-2.15日出生的小孩,其年干取乙,生肖取亥。在宏觀的占測體系中,只認官方認定的那個太歲!
總結,看八字,以立春之後的年柱為準,並參與格局生克作用。其餘涉及出生年的預測,年命一律按農曆正月初一為分界點。
子非魚已經把干支的來龍去脈交代過一次了,本回答專門反駁屬相立春為首的學說,因為他們大多數都是先有結論再找論據,但基本所有的論據都是斷章取義,似是而非,必須從嚴謹的治學態度加以一一揭露。
一、古代的黃曆(皇曆)正是從正月初一開始
某些立春說的支持口口聲聲說的依據黃曆,是從立春算起。但是卻沒有引用古代的黃曆作為印證,事實上,除了網上那些不知道是誰編寫的亂七八糟的所謂黃曆。還沒有一本紙質版的黃曆,採用立春說。
這是古代御用萬年書,可謂地地道道的清代黃曆(借用自另一位知乎網友),雍正十三年乙卯,正月出現一次立春,十二月再次出現一次立春。但都算在乙卯年之下。乙卯年次年為丙辰年,無立春。
上面那些頁,古代皇曆出現的「凡354日」,「凡384日「,只有黃曆從正月初一開始,才可能出現這樣的天數。如認為黃曆從立春為歲首,則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如依據立春說支持者的觀點,黃曆就是從立春開始算起。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古代的黃曆也是從正月初一算起的。有部分學者如葉春生,說翻閱民國的黃曆,是從立春算起,從而得出屬相從立春算起。可是民國的黃曆由民間命相術士編寫,只是徒有黃曆的形式,與封建皇朝官方頒發的真正黃曆有本質區別。民國之後部分命理學家編寫的從立春算起的黃曆,只能證明有部分黃曆採用立春說,根本不能證明歷代黃曆都是如此。
再看看當前以老黃曆形式印製的紙質版日曆,以2017年丁酉年正月初一為例,春節在2017年1月28日,在立春之前,但干支紀年已經標記為丁酉年,而右下方的「今日八字」一欄,記載的當天出生的人的八字,最左邊一列為年柱,仍處於丙申的狀態。換句話,老黃曆中的干支紀年和八字的是分開來記載,干支紀年是屬於農曆的,遵循正月初一開始,實在不知道哪位命理學大師和學者,居然能夠得出老黃曆支持從立春開始的證據?!
再看2015年的老黃曆,立春當天,是農曆十二月十六,所以干支紀年的記載仍是「甲午年」,而只有在「今日八字」一欄,年柱才變更為乙未。
對於這種以老黃曆形式印製的紙質版日曆,雖然在中國大陸民間通行,但涉及封建迷信等原因,沒能獲准在大陸正式出版(沒有書號,出版機構),多數是盜印自香港風水機構。到目前為止,還真沒有發現有這種紙版老黃曆,是把干支紀年的起始日移到立春的。
二、再駁立春學說的種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和所謂證據
要考據屬相到底從何算起,最權威的文獻當然是歷代官方曆書和史書,因為曆法本來就有官方制定的。而歷代的官方文獻均證明正月初一為歲首的正統性。看到知乎或其他網上的支持立春說的依據,大多都是想當然,既沒有原始文獻作為證明,又難以自圓其說,說得難聽點不過是YY罷了。他們的理由大抵可以分為如下幾種:
(1)比如本問題的部分回答,說干支(屬相)依附於陽曆,因此要從立春算起,但根本沒有回答為何干支必須依附於陽曆。沒有任何人有足夠的歷史和文獻證據證明干支必須而且只能依附於陽曆。事實上在傳統曆法中,雖然是陰陽曆, 但是作為陽曆成分的二四節氣,是屬於從屬地位,干支紀年已不可能依附於從屬地位的二四節氣。
也有一個聲稱端午節放假就是她們整出來的知乎回答,說民俗學家施愛東的官方答案是立春。我不知道施愛東的答案如何成為了官方答案?從公開的報道中,施愛東的確是主張立春學說,並且他是上文提到的葉春生的學生。我的推斷是,這個知乎用戶有可能是施愛東的學生,而施愛東是2007年做端午節放假調研的課題組成員,因為施愛東幫官方做課題並得到落實,所以這位施愛東得意門生就認為施愛東觀點得到官方認可,最後推出施愛東主張立春說也是官方答案。這個邏輯也是荒謬絕倫的,施愛東幫官方做課題,並不等於施愛東的觀點也全盤被官方接受,難道他在A領域做官方課題,官方就要承認他在B領域的觀點。這種低級錯誤很難讓人相信這位知乎用戶真是施愛東學生,但願是我猜錯了,她只是冒名頂替者。
(2)又有的認為,現在的春節,其實是以前的立春,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把正月初一由元旦改為春節,把立春的「春節」這個稱謂拿掉。因此人們把立春為干支紀年歲首轉移到正月初一。這是徹頭徹尾的錯誤,袁世凱法令只是把正月初一和立春稱謂調換了,事實上沒有改變正月初一作為歲首的地位。由於民國政府廢舊曆,得不到民間的認可,多年來民間的正月初一慶祝新春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而立春,他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傳統的「鞭春牛」習俗寓意農耕的開始,但與歲首根本不著邊。直到現代,正月初一的民俗文化繼續發揚光大,而立春的民俗卻漸漸式微,這說明立春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遠遠不及正月初一。其實在2000年前,史記就已經對立春和正月初一作為重要區分。《史記.天官書》有雲,「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四始者,候之日「,明確了正月朔才是歲首的地位。
(3)有的曆法的民間愛好者還試圖在古代文獻上找依據,最早在2009年的民間紅學家陳林,說在清朝官修史書《清實錄》上找到諸如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實錄》的記載是: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的記載,認為在正月初一之前的立春,已經標記了下一年立春的字眼,遂認定清代是立春作為干支紀年的證據。但事實上這是對《清實錄》體系的不了解,斷章取義所致。《清實錄》上每半個月的紀錄為一卷,每逢農曆初一、十六都有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只有在正月朔時,年號和干支才會變更。實錄卷之七百七十六,」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春。正月。丙寅朔。上詣奉先殿行禮「,對應公曆1767年1月30日,干支紀年已換歲。」辛未。祈谷於上帝。上親詣行禮。是日。立春。順天府進土牛春山寶座「,對應公曆1767年2月4日。《清實錄》在年末的立春標記為下一干支年立春,僅適用於立春出現在年末的情形。立春作為二四節氣之首,由於二四節氣和農曆的錯位,導致一個農曆年中,會出現在年末、年初和兩頭春的現象。遇到立春出現在年末的情形,《清實錄》把其標記為下一年干支,僅意味著這是屬於下一年的立春,因為立春是一年的第一個節氣。但是紀年並未結束,要等到十二月底才結束。所以當遇到立春出現在正月初一之後,《清實錄》只會標記為」是日立春「。按照立春說的支持者,如果標記「癸未年立春」即意味著干支紀年的更變,為何並非每年的立春都這樣標記?這根本就無法自圓其說。最為決定性的是立春在十二月十五的情形。1871年2月4日(同治九年十二月十五),裡邊有寫「辛未年立春」,如果這是干支轉換的證據。為何在第二天,清實錄上仍記載「同治九年十二月庚午」,難道不是過了立春就是換了干支嗎?事實上只有到了1871年2月19日,清實錄的抬頭才轉換為「同治十年辛未春正月朔」。
對於《清實錄》上的立春的記載方式,民間紅學家陳林曾在2008年春節期間,與歷史學家葛劍雄在微博上辯論,葛教授認為干支紀年毫無疑問是從正月初一開始。但一開始葛教授被陳林拿出《清實錄》的證據嚇住了,但經過對《清實錄》的詳細考究,葛教授最終得到了與上面相同的結論。[轉載]葛劍雄教授,你知罪嗎?
(4)民間紅學家陳林還舉出兩個證據,一是天文學家張培瑜主編的《中國古代曆法》,在前言有提到:
他認為干支紀時是陽曆體系,以立春為歲首。這是立春支持者的最重要證據。但是,張培瑜先生撰寫的《中歷及二十四節氣時刻計算》,發表於《廣西科學》1994(3)。在這篇文章中明確指出,干支歷在民間俗稱「八字」,也就是說,張先生認為干支歷就是八字。這裡所謂的以立春為歲首的干支歷,其實就是八字。僅僅是八字從立春為歲首,並不能證明曆法也是如此。
(5)最後還是陳林提出的,在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的「日梭萬年曆」,採用的是立春為干支紀年歲首的觀點。他們認為這是國家時間測定機構的權威認可。其實這也很可笑的,天文學上,授時和曆法根本是兩回事。國家授時中心不負責測算曆法,國內負責編製曆法的是紫金山天文台,他們編製的年曆,是民用日曆的印刷依據,在紫台官網上非常明確支持干支紀年以正月初一為歲首。
立春說的支持者在大力吹捧日梭萬年曆的權威性的同時,忘了一個基本的常識,據百度百科介紹,日梭萬年曆是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的劉安國教授,專門為國家授時中心「時間網站」和「國家授時中心網站」專門研製的萬年曆軟體。一個非授時中心研究員,本身只是農業學家的劉教授,如何成為授時中心的時間權威,他能代表授時中心的立場嗎?
(6)就這個問題還有一個很可笑不得不提的觀點,有位知友就這個問題跟我討論,在我舉出清代的史書和曆書,證明古代干支紀年以正月初一為歲首時,他竟說「明亡之後再無華夏」,言外之意就是清代的文獻不能代表傳統中華文化,所以我的文獻沒有證明力。說出這話意味著基本的常識都沒有了,為反駁而反駁,誰敢說清代的文化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我舉的清代文獻是因為這文獻存世最多順手拈來,事實上明代的史書和曆書,其體系和記載方法與清代完全一致,限於篇幅不再敘述。這位知友用一句以訛傳訛的話就想否定清代官方文獻的證明力,未免不自量力了。他還說干支紀年是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就是按立春算的,這未免又是一個荒謬的循環論證。
三、立春說的支持者試圖把干支紀年和農曆割裂開來
立春支持者試圖把純粹的干支紀年從農曆中割裂開來,認為農曆並不擁有干支紀年,干支紀年是單獨的曆法,以至於使用所謂「干支歷」來稱呼純干支紀年,但事實上,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使用干支紀年,干支紀年作為曆法的紀年方式,沿用至今長達兩千年,一直具有官方地位,這一點是不容置疑,任何試圖把干支紀年從農曆中剝離,都是無視基本歷史事實。更有偏激的說法是」農曆只是借用干支紀年「,反客為主,顛倒是非黑白。雞年_百度百科
《史記.天官書》有雲,「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四始者,候之日「,明確了正月朔才是歲首的地位。而古代正月初一的名稱——「元旦」,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 的記載。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所有這些,都把正月元旦視為歲首地位從未間斷。王安石的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顯然也把正月視同年歲的變更。
《袁宏道集》中,《戊戌除夕》《己亥元日晨起》上下相續,按西曆,前為1598年1月26日,後為1598年1月27日,俱在立春之前。為何作者自書的記年干支明顯不一?——因為他們就是以正月初一為新舊干支之分的,本不以立春為分。即使不查公曆,也可以知道戊戌、己亥這兩年的元日,絕對不可能都是當年的立春之日,而從第一天的除夕到第二天的元日,很明顯,他所遵照的干支的變更,是從正月初一而定的,沒有帶立春玩兒。
兩例一見於史,一見於集,其他史、集之中,當有同類,不復贅舉。
兩個例子,俱可否定「干支紀年起止於立春」之說,尤其為正史,屬帝王官家之紀年,更不為隨意之舉。
再則,王朝更為慎重的改元,放於來年正月初一,已可見官家年之變更,只與太陰曆之正月初一直接相關,與立春無直接干係。《明實錄》、《清實錄》、《清史稿》均遵循同一個先例,皇帝紀年和干支紀年在正月朔一同變更。這充分體現在每卷的抬頭,好比我們寫日記,到底是在抬頭記載紀年變更,還是僅在正文中變更紀年更有證明力,不是顯而易見嗎?
所謂純干支紀年,歷史上並不真正存在過,干支歷的體系,一天甚至會因為節氣點的時刻而分屬兩天,兩月和兩年,如此複雜的計算顯然是老百姓所不能接受的。無可靠的權威文獻證明:八字(干支歷)以立春為歲首,被官方和民間應用於八字命理學以外的地方。擴大以立春為古人紀年之始,根本就是胡說八道。
四、爭議的原因
某些不信奉八字命理學的一般人,也支持立春說,原因就是對陽曆的偏好。公曆在現代毫無疑問是官方和日常生活所使用,正確反映季節變化。而農曆不能反映季節變化,日常生活多不用,以至於部分人漸漸對陽曆產生偏好,而立春說也是依據陽曆,所以認為屬相依附於陽曆更為合理。大多數不會有興趣了解農曆曆法的來龍去脈,心理上對陽曆的偏好就採用了立春說了。
事實上,直到現代,屬相立春說從來未被任何正式出版的日曆所採用,只不過某些八字愛好者在網上大造輿論,使得這說法被更多的人所認知。相對於晦澀的曆法原理,八字命理吉凶顯然更被人們所關注。2015年春節期間,中國科學報有篇文章《羊年始於立春還是大年初一?》,詳細交代了爭議產生的來龍去脈,根本原因就是,
皇權政治的結束、農曆喪失官方正統地位不受法律保護、命理家(算命先生)乘機爭奪曆法正統,是根本原因。羊年始於立春還是大年初一?
干支在曆法和八字命理學中使用,但是兩者屬於完全不同的體系和範疇,就因為共同一套干支符號,容易出現歧義,再加上算命學者別有用心的解釋,導致人們對干支紀年產生了錯誤的認識,但是追本溯源,大多數人還是遵從屬相從正月初一開始的傳統。某些人缺乏獨立思考,發出「活了幾十年現在才知道自己的屬相錯了」,其實活了幾十年一直沿用正月初一,反倒證明該說是通說,更具有普遍性。在學術界,理論需要證據,非比尋常的理論需要非比尋常的證據,要發出與傳統觀點相悖的理論,需要更多的有力證明,而立春說的支持者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同時,干支符號在多個領域使用,更證明他僅僅只是一個敘事符號,本身並無任何神秘性,與人的吉凶命運掛鉤更是可笑至極。
民間的八字算命者,以所謂傳統文化為由,大力鼓吹屬相為立春為歲首,事實上也為自己的命理理論造勢,試圖讓人們重新接受算命術。但在科技昌明的今天,算命術屬於傳統文化的糟粕,應當加以否定。
===============丙申年最後一天——除夕====更新增補=================
本人發了對生肖屬相的歲首的考證和對立春黨的反駁後,不時收到一些評論和回復,對於一些立春黨的觀點,不但不能成立,更是暴露其真實的知識水平。他們提的所謂觀點不但沒有任何證據支持,而且大多數是主觀猜想和想當然思考,下面摘錄一些讓知友見識一下。
(1)有位明史愛好者(根據他在知乎的回答可知)提出,清代史書皇帝年號和干支在一起是不嚴謹,而他心愛的明朝則不是這樣。他所指的《明實錄》,上面記載的日期只有皇帝年號而沒有干支年號。我回答說這位明史愛好者根本沒有認真讀過《明實錄》,明實錄上有敘述元末的歷史,在明朝年號正式建立之前,其敘述年份時,同樣也是以干支紀年的形式,而且多個年份的記載均顯示其支持以正月初一為歲首。
甲午春正月甲子朔,其中甲午春,即甲子年(公元1354年,元朝至正十四年),下面的」甲子「,則為農曆正月初一的干支。查曆法得知,公元1354年1月25日為正月初一,而立春在1月28日,正月初一早於立春,但在正月初一已經標記為新一年的干支。(註:1582年格里高利下令調整公曆,刪去了10天,導致1582年之前的立春不在現代公曆的2月初)
上面」乙未春正月戊午朔「,基本和上面一樣的體例。
但是若非正月,則只會顯示農曆的月序和朔日(初一日)的干支,丙申年(1356年),「夏四月辛亥朔」,「五月庚辰朔」,「六月庚戌朔」
終上,《明實錄》上的干支紀年的記載方式,其實和《清實錄》完全一致。那位所謂的明史愛好者,為了支持立春說,居然說《清實錄》是不嚴謹的,說明代年號建立前使用干支是不得已為之,干支紀年和年號紀年實際不一致之類的話,我對這位熟讀史書的明史愛好者,連基本的紀年體系都搞錯,感到莫名的悲哀。他所說的所謂不一致,完全是他自己的想像。如果他有種,應該去查查權威典籍,看能不能找到所謂干支紀年從立春開始的有力證據。
(2)也有一個知友跟我長篇大論了幾次,說干支紀年應該還給立春,還上綱上線的說我維護傳統曆法,是缺乏思考,固守權威的表現,而他主張完善傳統文化,倒成了創新。
其實,曆法這東西,本是數千年來約定俗成的結果,諸如歲首,干支之類,其實都是人為規定,但是經過幾千年,人們普遍接受,成為一個現實。不是一兩個人能夠改變的,儘管他有這樣那樣的弱點,但改變他仍屬不易。公曆在20世紀曾有人提出改革,但都失敗了。在沒有新的被普遍接受的曆法方案出來前,我們只能接受他。我只是還原曆法的本來面目,糾正人們的錯誤認識,不是說要維護他。如果未來有一天,干支紀年以立春為歲首,被絕大多數人廣泛接受,他也就成了既定事實。但至少在目前,我們並沒有看到這一趨勢,國家官方新聞、曆法研究機構乃至所有正規出版的日曆,都沒有採用立春說,這顯然不能說立春說得到廣泛接受。
其實此人的思維非常跳躍,跟他說理很難。他說要發揚改造傳統文化,其中就包括應該干支紀年還給所謂陽曆。這一點也是荒唐的。干支紀年本來就是農曆,何來還給陽曆一說。還說陰曆是屬於次要地位,這完全就是信口雌黃了,陽曆和陰曆只是曆法的形式,根本沒有優劣之分。在他心中潛意識就認為陽曆的地位高於陰曆,所以最好生肖就應歸屬陽曆。只可惜,他眼裡的「應然」與實然相差甚遠,我跟他最終話不投機
因此,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認為屬相僅僅是指代出生年份,正月初一是屬相更替的歲首,這是大多數人的習慣。如果在八字命理學場合使用生肖,認為生肖與命運吉凶掛鉤,可使用立春為歲首。不信奉八字命理學的人,沒有必要採用立春的說法。
聽有人說干支紀曆並不農曆而是以節氣劃分的太陽曆,理由是有算命者以節氣作為干支劃分的界限,那麼在古代除了農曆以外真的有所謂的節氣干支歷嗎?從古至今並沒有官方記載吧!
八字演算法,現有爭議。一說以節氣為干支的分界點,一說以月的朔為干支的分界點。本人認為一定要以月份定干支,節氣有指導農業生產看天氣變化等作用但絕不能以節氣取八字斷命運,因以節氣定干支為太陽曆,而人命屬陰當以月象為準。以節氣作為干支劃分的界線,從陰陽規律上一說是站不住腳的,不合理的。五行大義中記載:「有事於天用日,有事於地用月。」古人早就有陰陽概念,凡事物變化表露於外的直觀的屬陽用天時,即有事於天用日,如植物的生長,氣候的變化等肉眼就能分辨的。凡事物變化變化隱藏於內的抽象的屬陰用地時,即有事於地用月,如人的禍福凶吉等抽象的肉眼不能分辨的必須憑內心感應的。顯然人的命運凶吉等屬陰是隱藏於內抽象的必須憑內心感應的,當用月。道家云:「法天象地」法為天屬陽,象為地屬陰;蘊藏命運的八字也一定以月象為準。佛家又云:「天不遮眼,地不埋心,」天地陰陽千萬不可混淆。上古時期古人就以月象看禍福凶吉,從一個月朔到下一個月朔為一個月,決不能分割。。《廣雅?釋天》:枝者月之靈也。古人以十二地支紀月本就是以月定枝,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三月為辰月,四月為巳月,等以月的塑望規律而定自春秋戰國以來,我國就發展了一種"月令"思想,西漢以後,月令逐漸定型下來,受到封建統治者和廣大人民的重視。四柱八字的陰陽規律已經過數代的總結與實踐,非一人之力,非朝夕之功。到北宋後有學者提出,不以月份作為劃分各月干支的標準,而改用節氣,如宋沈括著《十二氣歷》寅月不始於正月初一,而始於立春;卯月不始於二月初一,而始於驚蟄,這樣閏月便會有自己的地支。此僅為後人的彌合之論,因為以節氣套地支本來就是張冠李戴,也從未有官方用此曆法。打個比方陽曆一年為一個碗,農曆一年為十二隻餃子,我們要一碗餃子,當然是指碗里的餃子,而不是這個碗。如果以節氣定干支就相當於把碗里的餃子打碎,我們要一碗餃子得到的卻是一碗麵湯。節氣為法,屬陽,以日象而定,干支為歷,屬陰,以月象而定。各司其職,合稱曆法。如果把節氣等同於干支,那就是有法無歷了。再打個比方我們做菜用刀鏟,而吃菜用筷子,在這裡刀鏟為陽,筷子為陰,各司其職。如以節氣來取八字相當於拿刀鏟吃菜。當然西方人沒有筷子,也沒有農曆。農曆是我國人民的智慧結晶,淵源流長數千年,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在古代掌管曆法為帝王皇家,也稱皇曆。私改者死罪。從古至今農曆是我國國家曆法,干支紀曆也就是農曆。或許是當今再無皇權監管曆法以致於算命者所謂的節氣干支歷即以節氣作為干支劃分的界線來取八字的呈逐漸增多之勢,已成一派,如葉春生之流,在古代恐怕腦袋搬家了吧!
民國之前立春為春節,也是節氣之首,如同清明節等一樣,表示氣候變化的開始,有一些慶祝儀式但絕非干支紀年的起點。古代元旦才是劃分新舊的界線(不是指洋曆元旦),元旦釋義:紀元的起點。民國前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即現在的春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農曆生肖紀年也是以此為起點,它還是我國人民虛歲的長歲的日子,即滿1虛歲,過了正月初一0時(子時正)就長了一虛歲。如歷史上的清光緒庚子年(即公曆1900年)就是從正月初一開始的,絕不是從農曆立春日開始的。
正月初一作為界定生肖的分界點更合乎傳統,但是按立春劃界也說得過去。不管選哪一個作為標準都各自道理。
PART 1 - 時間概念日常我們往往把陰曆、農曆、二十四節氣混淆在一起,所以產生了類似的問題和困惑。要準確地談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是需要把幾個簡單概念澄清區分開來。
- 太陽曆(Solar Calendar)是基於對太陽的天文觀測而產生的曆法,例如公曆一年365天。
- 太陰曆(Lunar Calendar)是基於對月亮的天文觀測而產生的曆法。
伊斯蘭世界往往採用這種曆法,例如齋月和開齋節即是由對月亮的觀測決定的,這種曆法並不是現代中國人口頭表達里的「農曆」、「陰曆」。 - 陰陽曆(Lunisolar Calendar)是基於以上兩種觀測,產生的對二者的差異兼顧協調的曆法。
這種曆法才是中國人常講的「夏曆」,「舊曆」,「農曆」,「陰曆」。為了避免誤會,下文將把中國傳統紀年方法稱作「夏曆」。
太陽曆太陰曆具體有哪些差異,如何協調兼顧,如何製作等問題,陳述起來會相對繁瑣,對回答這個問題的意義也不大,這裡就不贅述。 - 正月,或稱作一月,這裡的「一」和三月、九月、冬月、臘月等辭彙里所呈現的一樣,僅有數字上的意義,並不代表一年裡初始的、開頭的的意思。
- 歲首,或稱作正朔,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一年初始的第一天。
雖然我們現今看到的日曆本上,既有公曆,又有夏曆,還標註著二十四節氣,但這三者其實各自有著相互比較獨立的系統:
- 公曆(Gregorian Calendar,格里曆),亦稱陽曆,西曆,新曆等,是太陽曆。我們常說的一年365天,是指地球經歷一個回歸年(太陽年),即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的時間。準確的值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里要在二月多設置一天,來彌補這個誤差。
- 夏曆 是傳統中國以陰陽曆的方式對年、月、日的記載。像正月初一是哪天,二月二龍抬頭是哪天,臘八,小年(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是哪天,但凡有明確的月份數和日期數,往往是依據夏曆而定。值得一提的是,夏曆里的「月」,是依據月亮的圓缺周期來制定的。所以夏曆八月十五總會是月圓之日,非常準確可靠,但反過來,公曆每個月的第十五日則不然。
- 二十四節氣,是基於對太陽的天文觀察所形成的,循環規律是符合太陽曆的。把太陽在黃經(黃道上的一種坐標值)上的360度等分成24份,每份15度就是一個節氣。例如:
- 太陽位於黃經 0度,是春分,而春分總是出現在公曆的3月20日至3月22日。
- 太陽位於黃經 15度,是清明,而清明總是出現在公曆的4月4日至4月6日。
- 太陽位於黃經270度,是冬至,而冬至總是出現在公曆的12月21日到12月23日。
- 太陽位於黃經315度,是立春,而立春總是出現在公曆的2月3日至2月5日。
這就是為什麼來自於二十四節氣里的時令節日,例如清明節,冬至節等總是與公曆相吻合,總是在4月4~6日和12月21~23日,不會有例外。而來自夏曆的節日,例如五月五日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九日重陽節等,在公曆上所反映出的時間往往變動很大。
說回正題,夏曆是傳統中國用來記錄時間的曆法,每朝每代夏曆的「最終解釋權」都在帝王手裡,是為「奉正朔」。夏曆對時間的表達我們很熟悉,比方說,民國二十三年八月十五,或者乾隆二十八年七月初七,或者甲午年臘月廿一。而二十四節氣則主要用於指引農事,與記錄時間這項功能關係不大。假如我們在表述日期的時候撇開夏曆,而用節氣來表述,那就成了:春分後第十二天,秋分前第六天,這顯然既不方便也不實際。
說遠一點,二十四節氣硬要算起來,類似於太陽曆,稱其為「農」歷倒也說得過去,因為二十四節氣合乎農時,對農耕作業有指導意義。但稱之為「陰」歷,則有失偏頗,因為他其實是根據「陽」的運行制定的。
- 古代每一年都對應一個干支,例如,「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生肖,即是來自干支紀年法中的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所以生肖的劃分界線應該與干支紀年的劃分界線相符合。這一點很容易理解,例如甲子年生人,生肖應該是鼠(子);辛丑年生人,生肖應該是牛(丑)。
PART 2 - 以正月初一為界
那麼生肖是按立春為界,還是按夏曆正月初一划分,這個問題就是在問:干支紀年法里,哪一天才是新舊兩年的分界線?也就是說,古人究竟把哪一天當做歲首,哪一天是一年裡的第一天?是立春,還是正月初一?
如果歲首是來自二十四節氣的立春,那麼生肖就應該以立春為界線。如果歲首是夏曆的正月初一,那麼生肖就應該以夏曆里的一月一日為界線。
歲首,是新年的第一天。
夏代以正月為歲首,商代的歲首則在臘月,周代在冬月,秦代在十月。西漢漢武帝於公元前104年下詔推行太初曆,規定正月初一(也就是夏曆里的正月初一)為歲首。自漢以後,歷代相沿,雖然各代曆法較夏曆有修訂改動,但歲首一直確定為夏曆正月初一。
民國推行了西曆,也就是公曆;而傳統中國的夏曆和二十四節氣呢,因為是沿襲了千年的傳統,又適應農業,所以也保存下來,與公曆並行,也就是我們現在籠統稱呼的農曆,陰曆。只是中國大陸已經不再像古代使用王朝紀年,不再奉正朔。
所以這樣從古到今一路看下來,沒有太大爭議,歲首是正月初一。官方的干支紀年裡,正月初一以前是上一年,例如丙子年;而到了正月初一,就是丁丑年。
換句話說,生肖應該按正月初一來劃分。
PART 3 - 八字以立春為界
算八字也用干支這個工具,八字把人的生日以干支的形式表述出來,然後進行卜算。八字,把年,月,日,時,稱為柱子,合起來就是四柱。四柱用干支的方式來表示,一共用八個字,於是稱八字,比方說:乙酉年己丑月戊午日壬子時。
那麼問題就來了,八字使用干支作為表達方式,夏曆也往往用干支來表示年份,兩者的表述又不完全一致,所以產生了立春和正月初一之爭。例如同一個時間點會被三個不同的系統表達成:
- 公曆:二〇〇六年一月二十八日二十三點五十分
- 夏曆:丙[戌]年正月初一日子時
- 八字:乙[酉]年己丑月戊午日壬子時
為什麼八字和夏曆對「年」的表達不太一樣?
因為八字,二十四節氣,以及公曆是類似的,它的表達方式,時間的進位方式,都是基於太陽運行而制定的。因為準繩都是太陽,所以如果拿到一本老黃曆認真的對比八字、二十四節氣、和公曆,應該不難看到,八字總是和二十四節氣以及公曆有極高的契合度,例如八字里的丙寅月,是立春到驚蟄前一天,己卯月則是驚蟄到清明前一天。八字總是在立春(亦有一說認為到冬至),年的干支就要進位,進入下一年。換句話說,八字,總是在公曆的二月三號到五號之間跨年,沒有例外。
簡單講,八字和夏曆雖然看起來都是用干支在表達年份,但其實八字,說到底是一種類似於太陽曆的東西;而夏曆,則是官方推行的陰陽曆。那麼自然的,兩者在「年」這個問題上的進位點出現了不一致,所以最終導致究竟以正月初一還是立春為界限的爭議。
PART 4 - 誰對誰錯
誰比較合理,其實就是在問,「年」之於我們,究竟是一個什麼範疇的概念,「生肖」之於我們,又是一個什麼範疇的概念。當我們說「年年歲歲」,說「過年」,說「辭舊歲」,說「屬相」,說「屬牛屬龍」這種詞的時候,我們心裡所表達的是夏曆里的那個陰陽曆的年呢,還是公曆里那個太陽曆的年?
在傳統上,漢民族的時間標準來自夏曆,漢民族用夏曆來陳述年月日。我們會說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是(夏曆)己未年四月初五,但是你很少聽到有人按八字的講法,說那一天是己未年戊辰月丙辰日,聽起來也怪怪的。
再舉個例子,如今的我們,如果約人見面說,三月十號早上九點見。我們心裡通用的、默認的、不會引起誤解的,而且是官方推行認可的那個時間系統,是公曆,是公曆北京時間三月十號早上九點見。那麼,當我們說你的農曆生日是九月初三的時候,我們心裡通用的、默認的、不會引起誤解的,那個曾經是官方推行認可的時間系統,是夏曆的九月初三,而不會是八字的那個系統。要知道八字八字,那八個字全是干支,是沒有數字的,又何來九月,何來初三。
八字本身,就如同上面例子里講的,它並不承擔表達時間的任務,也不是傳統社會對時間的一種通用約定,通用規範。八字的實質功能,更多的是一個反向的過程,把一個特定時間(例如日期或時辰)反向轉化,把時間「去時間化」,轉化成八個字的表述,然後依據這八個字來推測占卜,詢問凶吉,卜算因緣。
所以,如果你更加相信,生肖,是一個關於「命理」的,關於「運數」的,關於「因緣」的,關於「凶吉」的概念,如果你問的是屬牛和屬馬的兩個人是否般配,正如白羊座和水瓶座是否般配的這種問題,那麼你的答案就應該在八字里去尋找。作為命理的丙辰,和作為命理的丁戊,按八字的說法,是在立春劃分。
而如果你更相信,年和生肖,在傳統中國里,是一個關於「時間」的,基於「時間」的,從「時間」出發,應該被「時間」所界定的問題;如果你在問,什麼時候,是被傳統中國官方所認可的,甲子年的終結,什麼時候,又是乙丑年的開始;如果你問的是,今年是什麼年?那麼你的答案通通應該在夏曆里尋找,作為時間的甲子,和作為時間的乙丑,他們的分界點,是正月初一。
夏曆與八字這兩種劃分,恐怕不能說誰對誰錯,他們都有各自道理。只能說,夏曆的表達方式在傳統上使用非常廣泛,不論是官方奉正朔,史官的著述,還是民間計時的傳統,都是用夏曆,而八字這種完全沒有數字的特殊表達方式僅僅用於八字占卜本身。
PART 5 - 馬上結束
如果還要繼續追問的話。
生肖的記錄最早出現於秦(公元前221—前207)《睡虎地秦簡》,東漢王充(公元27—97年)《論衡》也有記載。可見,彼時已經出現了子丑寅卯的分類。而八字則是宋朝(公元960年以後)徐子評用人們出生時的干支八字用來論斷人事禍福。
所以在八字出現的一千年前,地支(生肖)已經有了雛形。在八字出現以前,人們就開始用地支來來紀年了。顯然,八字出現以前,地支的斷點只可能按照夏曆的方式劃分。所以硬要追溯時間的話,也是按夏曆里對地支的表達更加古老。
最後,辛亥革命以前,傳統夏曆里:
夏曆正月初一,稱元旦;立春,稱春節。
辛亥革命以後:
公曆一月一日,稱元旦,夏曆正月初一,稱春節。
春節。
因為曆法是人定的,每朝每代都有曆法發布機構。因此旁徵博引考證文獻古籍談民俗講傳統都不切題,當前的立法發布機構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枱曆算室。無論合不合古法,現行的唯一有效曆法就是以農曆(夏曆)大年初一為準。就算以後改朝換代變更曆法,當前這個歷史時期,都要以下面這本怎麼看怎麼像盜版的小冊子為準。這就好比無論「茴」字有四種寫法還是八種寫法,當前的中文簡體漢字都得以《通用規範漢字表》為正字,別說你搬出《康熙字典》還是《說文解字》,你就是把倉頡叫活了都沒有用。
水瓶座出生的人特別容易迷茫
排名第一的答案說按初一算是按照傳統錯的太遠啊。
要看生肖以什麼分界,當然要先看生肖怎麼來的,我國古代計時是按照天干地支,比如去年是甲午,甲為天干,午為地支。今年順序下來就是甲後為乙,午後是未,叫做乙未年。
那麼生肖是啥?生肖是根據記年的地支來確認。比如午為馬,甲午年自然就是馬年,乙未是羊年。要看生肖的分界,自然是看年支,比如甲午往乙未轉的那個時點。
古代立春才是干支紀年新一年的開始,從這一天甲午跳到乙未,靠譜一點的老黃曆都是如此,這個跳轉點是立春的某一時間點,比如六點多或者七點多,還不是晚上十二點。
當年支已經跳轉了,甲午已進乙未,當然後面的小孩都是屬羊,無關有沒有過除夕。還有疑問的同學可以在線排個八字,八字其實就是你生日的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記錄的時間,跟你排出來年支是午還是未,你就能搞清楚你到底是屬馬還是羊。一、先思考一個問題:每個星期的開始是從哪一天開始的?
如果說普通上班族把每周的星期一定義為每個星期的開始,那麼如果我每周是星期天上班,那我把每周的星期天作為星期的開始你能說我不對嗎?既然有個詞就叫做周而復始,那麼在這個圈上面,任何一個點都可以作為開始和結束的點。
二、屬相的分界點在年的尺度上,應該在什麼位置,誰來定義這個位置更合適?
1、 十二生肖如果往民俗和迷信的方向上繼續深究,必然涉及陰陽五行,生肖定錯了,生辰八字一共八個字就會錯兩個字。至少在算命先生看來是件要緊的事,關係飯碗的事。前提條件如果你要屬相是合婚用算命用,請問應該用行規還是用國家頒布的標準?
2、節氣的指導意義對於農業生產影響我不再贅述。從更大的尺度上來講,天地萬物都是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節氣對於地球上的種種生物的影響都非常大。道家喜歡陰陽的概念,地球受太陽的影響遠遠大於受月亮的影響。
3、初一和十五都是用來形容月亮的盈虧的,初一的新月稱之為朔,十五的滿月稱之為望。正月初一是距離立春最近的月朔,所以春節只是正月的開始。立春和月相沒有關係,二十四節氣都是根據太陽和地球的關係確定的,例如春分秋分,晝夜平分。更直接的例子,每年的立春到第二年的立春是基本規律365天,而春節到春節,短的時候只有354天(15年和16年春節間隔),長則多達384天(17年和18年春節間隔)。既然現在天文學都已經清楚地知道,地球是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為一年,以用地球和太陽的之間的關係即節氣來表示年的開始比用地球與月亮的關係來表示年的開始更科學。
4、中醫有個專業辭彙叫做子午流注,大致是講十二時稱對應經絡活動,口訣是這樣的:寅時氣血注入肺, 卯時大腸辰時胃, 巳脾午心未小腸, 申屬膀胱酉腎位, 戌時心包亥三焦, 子膽丑肝各定位。十二地支正常的順序是子丑寅卯,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年、月、日、時這四個尺度,最小的尺度把寅排在首位不是偶然。用十二地支合二十四節氣,立春是寅月的第一天,這一天節氣變換,用這一天來定義年的開始更自然。
三、對於與自己不同意見的包容性:
官方是頒布的東西能不能夠質疑?佛教有密顯之分,易經更是傳說除周易之外,有連山易,歸藏易。宗教在古代服務於政權,存在不存在,對世人頒布的曆法主旨只是不影響人民生產生活,皇家掌握真正的核心而沒有公布。其二,遠的歷史不講,近一點的大躍進看看官方公布的消息。官方發表的日曆在正月初一的目的是什麼。其三,回復裡面說有如果在古代,有的話算命先生說了之後就被殺頭了,我瞬間想到的就是日心說燒的人。
最後分享一個影響我修改答案的契機:復旦大學葛振雄教授提了一個說法,叫「傳」和「承」是兩個不同概念。有的答案」傳「做到了百分之百,發自心底佩服。但是」承「的內容是百分之零,而且完全不能接受不同的意見。在我看來理越辯越明,時間給我們出的問題,時間也會給我們答案。
我們習慣上以冬至為標準換屬相,但是這期間生人算有兩個屬。
子非魚和李偉說得很詳細了。
干支紀年是以農曆正月初一凌晨零點起算的(而且是國家法定時間零點)
我想補充一點的是干支紀年的淵源。
一、最開始的時候,天干是用來紀「月」,地支是用來紀日的(十月太陽曆)。
古代人結繩記事,一年365天,分為五行,用五根繩子來記事。
每根繩對摺,分為兩半,轉彎處的日子為「行御」,結繩記事前半從左到右、後半從右到左(或者相反),稱為陽x行、陰x行。
五根繩、陰陽共十行,排成一列,左右各畫一個人,表示此為記事簿。
陰陽十行對應人的部位,就演變成了,十天干。
每半根繩的36天,分為三段,即三節,稱為上中下。一年共有30節。
每節12天,用地支表示,比如「上巳」,就是某月第一節的巳日。
《河圖》上的點點,就是每根繩結尾時累計點數尾數。(7-6-9-2-5,8-1-4-7-0,兩年)
二、十月太陽曆,簡化之後,演變成了十二月太陽曆。
人們數數還是五個一數、十個一數比較方便,73天1行變成了60天一季。
每季依然分為兩個月,多餘的5天,兩年積在一起,成為一個十天的閏月。
也就是長年370天、短年360天。長十天的閏月,放在夏至之後,確保冬至在固定位置。
五行的地支紀日,與數數時的十個一數,催生了干支配合紀日。
三、由干支紀日到干支紀年
歲星的運行規律發現之後,開始用歲星紀年。
歲星周期11.86年,摺合成12個361天。361天即為星次,星次之首日為太歲。
因361剛好6輪甲子零1天,因此可以用太歲干支來紀該星次。
干支紀日,通過太歲,延伸至干支紀星次。
一年實有365.25天,一星次為361天,相差4.25天。
因此有時會一年內有倆太歲,此時超辰。
使用陰陽合曆之後,一年可能是354或383.5天,與星次的差異變成-7天或+22.5天。
而且,因為差不多32.6個月置一閏月。超辰或缺辰過於複雜,因此不再超辰。直接按干支順序紀年。
總之,干支紀年,其實是干支紀日的延伸,用關鍵日的干支來代表年份。干支紀年,跟節氣並沒關係,真要糾結歲實,應該是361天的周期了,今年2月4號換,明年就得1月30號換(2016年閏年)減6天。更何況今年2月壓根兒就沒有丙申日(1月15日/3月15日丙申)。
干支紀年,就是彌補年號不等長帶來的不便(以及1949年之後,農曆沒有年號的缺陷),干支所紀之年,就是法定之中國傳統曆法年。
至於算命,有很多流派。八字也不只有子平八字一派。紫微斗數就是初一換干支。即使是節氣派,還有冬至派、立春派…子非魚引證了很多,但是根本上還是混淆了年和歲的概念。
周禮·春官》:「正歲年以序事。」鄭玄註:「中數曰歲,朔數曰年。中、朔大小不齊,正之以閏,若今時作曆日矣。」《禮記·月令》孔穎達疏:「中數者,謂十二月中氣一周,總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謂之一歲。朔數者,朔十二月之朔,一周,謂三百五十四日,謂之為年。此是歲年相對,故有朔數中數之別。」
「中數之歲」指太陽年(即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準確計為365日5時48分46秒),「朔數之年」指陰曆年。我國的農曆實為陰陽合曆,平年為十二個朔望月(一個朔望月等於29天12時44分2.8秒,農曆一個朔望月為29天或30天),而另設閏年為十三個朔望月,以十九年七閏調節之(也就是老農常說的「三年一閏,五年二閏」),以冬至為歲首,以正月朔為年首。
簡單了說「年」是指農曆一年,一年從正月初一到除夕,平年354/355天,閏年383/384天。「歲」和現在的公曆更為貼合,一歲是365天,在古代則表現為從一個節氣到同一個節氣的完整循環。
年和歲的區別,在我們的日常習俗中其實有不少保留,比如我們說「幾歲」是「中數」,比如我們說「過年」是「朔數」。細加留心,年和歲的差別還是蠻多的。
正如前文提到,「歲」和「年」雖然差別細微,但根本上還是有區別的。在傳統曆法當中農曆「年」是一種計時體系,「歲」雖然更符合現代紀年規則但更多被用於四時與農耕參照,天干地支的出現,根本上不是為了紀年計時,而是更好地呈現四時,也更好地反應「生辰八字」。
以冬至為歲首,所以冬至月令「子」之中,以此類推小寒到立春為「丑」,立春到驚蟄為「寅」···而並非十一月為子月,十二月為丑月,正月為寅月。根本上,天干地支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春夏秋冬。春為寅卯辰,夏為巳午未,秋為申酉戌,冬為亥子丑。X辰月,即可知是春末。而作為當年計時作用的農曆,因為閏月的存在,並不能清楚表現時令,尤其是三四月這種季節交替月份。
其實分清了「年」「歲」的根本區別,作為為服務「歲」的干支也可以釐清楚了。正如今年的大年初一併不是雞年。雞寶寶們再耐心等幾天,到了立春才是真正的雞年開始!
另外還必須提到的是農曆年命名的問題。
中國的統治者們,歷來會頒布年號,這個年號用來表示新年。如開元、貞觀、紹興、洪武、嘉靖、道光、咸豐,直至宣統。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的紀年採用公曆,民國元年以1912年1月1日為始。在當時民國政府其實推出過「黃帝紀年」用來表示農曆,同時將民國元年1月1日(1912年1月日)表示為黃帝紀元4609年辛亥11月13日。只是這套黃帝紀元模式從來沒有大範圍使用,按照黃帝紀年的模式,這個大年初一應該是黃帝4715年正月初一。
黃帝紀元的沒能推廣,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換算的複雜,一方面則是因為民間干支年的混用。雖然從出身來說,干支記歲不紀年,但是老百姓們並不考證其出處。民間大量使用干支年,即便知識分子也不例外。比如著名的《水調歌頭》中的「丙辰中秋」,顯然比說「熙寧九年中秋」來得有意味的多,也更符合民間習慣。在那個平均壽命也就三四十歲的年代,自然比皇帝的年號好用得多。所以近百年來,沒有官方年號的農曆年號慢慢地被冠上了干支年。年歲體系被徹底混用了!
所以,嚴格意義來說農曆新年是沒有年號的。比如過了立春可以說丁酉年,但明白年歲之間的差異就好。如果是嚴謹的處女座,那麼這個農曆新年不妨用黃帝四七一五年吧!
你朋友是我?我就是這一天,我就是在糾結這個問題。活了23年都以為自己屬馬,結果偶然發現出生那天尚屬羊年。。。次奧,然後陷入無休止的考證中,考證的結果就是按照正統得曆法算,我屬羊,即立春更迭塑像。不過我爹給我說,你考究這個意義何在,屬什麼重要得很?無非就是早一年和晚一年過本命年,穿上紅內褲。
屬相我也是認為正月初一為分界線,最簡單的依據,正月初一的命名完全變了,如果不是以此為分界線,幹嘛不等立春再更替,古人沒有必要把這個事情搞得那麼麻煩。
今年算是很喪了,讓我看看明年會不會更喪再來回答你哪個是本命年
我閨女2017年1月29日出生,農曆正月初二,雞年,但是還沒立春,屬猴還是屬雞?
只從應用層面來說的話。
如果是看八字,比如批命啊查太歲啊合婚啊擇日啊,就從立春開始算,立春那天出生的,還得考慮時辰,有些麻煩。
紫微斗數不用看屬相。
風水不是很清楚。
話說,我屬貓啊,喵喵喵。
看的我一臉懵逼,我是87年2月1號出生的TMD我到底是屬虎還是屬兔
屬相更替以立春為準。屬相,即干支,而干支歷的年首就是立春。
夏曆的大年初一(即所謂「春節」)的意義僅限於夏曆年首,僅有曆法意義,而缺乏天文意義。屬相與夏曆年首,沒有掛鉤的必然性。施愛東老師官方答案:立春!也就是每年的2月3號,或者4號。依照太陽曆而定。
生肖與性格有關,本質是屬於有神論的範疇,跟太陽地球公轉自轉,沒有必然的聯繫。那些科學黨立春黨可以退散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