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對於謙冤案的解釋是否正確?

如題。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說英宗復辟後徐有貞等人為了給奪門之變正名而捏造罪名,騙英宗冤殺于謙。我看了《明史》裡面相關人物的傳記(于謙本傳、李賢傳),大概也持這種看法。但現代史學界對此是否有不同的認識?謝絕某冒牌歌星之流的陰謀論。


謝 @Courier Six 邀請,首先堅決抵制文官集團陰謀論。其次在冤殺于謙這件事上,最容易忽略恰恰是作出決定的明英宗本人,受明事兒評價朱祁鎮不是一個好皇帝卻是一個好人的影響,明事兒極大的洗白美化了明英宗朱祁鎮,或者說以明史為藍本的為天子諱筆,採用春秋筆法模糊了英宗在冤殺于少保這一件事上的實錘效果,推託為徐有貞等人的蒙蔽讒言。
事實上明英宗在冤殺于謙之後,不僅大規模清洗朝堂,殺害眾多京師保衛戰的有功朝臣。還包括內閣輔臣王文與于謙斬於市,德勝門之戰擊退也先的副總兵范廣被凌遲處死,閣輔臣陳循、工部尚書江淵、刑部尚書俞士悅被發配流放,內閣輔臣蕭鎡、內閣輔臣商輅、吏部尚書王直、右都御史李、右通政殷謙等罷職。這一切僅僅主要是為了清洗其弟景泰一朝的影響,為自己的復辟增添正確性,而且平反王振甚至在京師為也先太濕設廟,供奉香火,甚至連為英宗出生入死,共患難的袁彬因為良心不願意為英宗推行特務統治,而差點被誅殺。
以上種種表明,明英宗絕非像明事兒所說受騙被蒙蔽,個人看法,明英宗與徐有貞等人以意欲之冤殺于謙完全可比擬宋高宗與秦檜同流合污以莫須有冤殺岳武穆,只談徐有貞等人,而忽視明英宗的實錘作用,那麼同樣也可以說秦檜才是主謀,宋高宗是被挾持蒙蔽的。


《明事》是一部科普明朝歷史的好讀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年輕一代網友和讀者中有巨大的影響力。然而也確實有一樁明顯的白璧之瑕,便是對將明英宗朱祁鎮這個禍國害賢的昏君儘可能美化,實為一大缺憾。

而「奪門之變」後朱祁鎮復辟,並殺害於謙一事,該書的描述亦大體依據《明實錄》中,由明朝官方種種塗脂抹粉後的說法,亦與真實史實頗多不合。

「奪門之變」發生的根源,是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病重不起,而他的獨子「懷獻太子」朱見濟已夭折。國家沒有皇儲,是以人心浮動。按朱元璋皇明祖訓,倫序擇立的第一繼承人,是皇侄中最年長的朱見深,正是被朱祁鈺廢去的前太子,也是太上皇朱祁鎮的長子。

朱祁鈺身邊那幫當年力主廢立的近臣,生怕朱見深繼位後會反攻倒算,謀劃著另外迎立藩王,選中的便是素有賢名的皇叔襄王,此議被兵部尚書于謙堅決抵制。

因為土木堡之變後臨危受命,指揮北京保衛戰大獲全勝,挽救社稷於危亡,于謙在朝野聲望隆高。朱祁鈺對於謙極為禮敬,屢加封賞,多次探視,甚至超出了一個皇帝對臣子的限度。而景泰初年的朝政大事,也都由於謙一言裁決,名為兵部尚書,實為帝國的實際首相。

于謙和商輅等內閣重臣商議,由商輅援筆《復儲疏》:「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復立章皇帝之孫。」而當時明宣宗子裔,僅剩下包括朱見深在內的,太上皇朱祁鎮的幾個兒子。

朱祁鈺願意接受此奏議,復立朱見深固然好。否則等他歸天,群臣只需上書孫太后,讓朱見深以血緣最親近、年齡最長的皇侄身份繼位亦可。

【十六日擬寫二本,伏闕投進,本稿系臣在禮部朝房內寫,主事俞欽抄謄。本內有云:陛下為宣宗章皇帝之子,當復立宣宗章皇帝之孫正位東宮,助理庶政等語。姚夔、鄒乾等皆稱善。因寫二本,大小官員僉名數多,封進不及。】——《商文毅公文集》

然而如果朱祁鈺復立朱見深為儲;或是朱祁鈺死後,朱見深正常即位;雖然是最符合朝局穩定,社稷安寧的大局,卻絕不符合朝中那些權奸宵小,如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利益。

他們謀劃奪門,不止是為撈取迎立之功,亦是因他們深為嫉恨的于謙在朝中主持中樞,他們就沒辦法得到朝中大權,從而為所欲為。

而對於謙這樣望重天下的社稷大功臣,想要致他於死地,就必須換上一個對於謙有深怨而銜恨的皇帝,並栽贓以謀反罪名。所以前太子朱見深並不符合他們心意,非太上皇朱祁鎮不可。

就在《復儲疏》呈於禮部,還未上報給朱祁鈺的當夜,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們聽聞風聲,迫不及待打開宮門,迎接朱祁鎮,發動了 「奪門之變」。

被囚南宮,苦盼復辟的朱祁鎮,和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奪門一黨達成骯髒的政治默契:一方得皇位;一方得朝權、殺于謙。

因此朱祁鎮復辟後,迫不及待將于謙及許多景泰年間重臣下獄。其謀害於謙聖旨曰:

「于謙……這廝每知罪惡深重,恐朕不容,……糾合心腹都督范廣等,要將總兵官(石亨)等擒殺,迎立外藩以樹私恩,搖動宗社……欽此」

商輅原系朱祁鎮東宮舊臣,本不在逮捕之列,朱祁鎮一度還讓他給自己起草複位詔書。可商輅為于謙力辯絕無迎立外藩事,舉此時仍在禮部的《復儲疏》為證據。

豈不知朱祁鎮對此本就心知肚明,為了完成與奪門一黨的約定、為了讓這場政變變得師出有名,他才非殺于謙不可;是以索性將商輅也下了獄,其後從寬改罷官歸鄉,終其在位之日,不復召還。

是以,《明史》和通俗讀物《明朝那些事》中「朱祁鎮受徐有貞、石亨矇騙,才害死於謙,事後悔悟」一說,不過是沿襲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給於謙平反時,為其生父遮醜諱過,才做的官樣文章。

實質上,朱祁鎮就是殺害於謙的頭號罪魁禍首,罪證確鑿,不容抵賴。

于謙立身甚正,「兩袖清風」這個成語就是由他而來,什麼常例的冰敬炭敬灰色收入,從來與他絕緣。背難時家無餘資,只有正屋裡緊鎖著明代宗朱祁鈺賜給的蟒袍、劍器等物。遇害時「陰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婦孺,無不泣灑」。

【絹帕麻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于謙《入京》
【謙自值也先之變,誓不與賊俱生。嘗留宿直廬,不還私第。或言寵謙太過,興安等曰:"彼日夜分國憂,不問家產,即彼去,令朝廷何處更得此人?"及籍沒,家無餘資,獨正室鐍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明史·于謙傳》

血不曾冷,風孰與高!
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他們都知道,是于少保從瓦剌騎兵的鐵蹄下,拯救了山西河北上百萬百姓的身家性命。
「天下冤之」的另一面就是「天下怨之」,百姓怨恨的對象正是那個復辟成功、高居九重的大明天子。

不論古今,什麼時候都缺不了污衊英雄、落井下石的宵小。于謙遇害時,某地一個教諭小官上書,就說于謙罪當滅族,于謙薦舉諸文武大臣都當一併誅殺。
只是就涼薄如朱祁鎮,也知眾怒不可違,若真敢如此倒行逆施,恐怕就連他自家的皇位也不穩了。畢竟殺害於謙,可是連他自己的母后孫氏都因此嘆氣哀傷,甚至當面斥責的。

【皇太后初不知謙死,比聞,嗟悼累日。】【復辟後,太后憐謙忠社稷,以不賞死面詰上曰: 『何為不留謙 ?』】
【坐以謀逆,處極刑。帝意遂決,棄謙市,籍其家,家戍邊。遂溪教諭吾豫言謙罪當族,謙所薦舉諸文武大臣並應誅。部議持之而止。】

朱祁鎮不止殺害於謙,更大規模清洗朝堂,殺害眾多京師保衛戰的有功朝臣。包括內閣輔臣王文和于謙被一同殺害,曾於德勝門之戰擊退瓦剌首領也先的將領范廣更被凌遲處死。

內閣輔臣陳循、工部尚書江淵、刑部尚書俞士悅被發配流放,內閣輔臣蕭鎡、內閣輔臣商輅、吏部尚書王直、右都御史李、右通政殷謙等罷職。其下尚有眾多景泰年間的文武要員被殺害、流放、罷黜。他們大都是國家棟樑之才,卻被一心黨同伐異的朱祁鎮清洗。

除此之外,在朱祁鎮復辟後的天順年間,更有以下種種惡行弊政:

  • 平反王振,建廟祭葬招魂,甚至給瓦剌首領也先在京城建廟,感激他放自己回國的「大恩」。
  • 對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奪門功臣」委以重任。

後來石亨石彪叔侄驕縱不法,圖謀變亂;太監曹吉祥與其侄曹欽更公然在京師舉兵造反。

至於《明事》定要將平定石、曹一黨,也當做朱祁鎮的所謂「功績」,未免過於無稽。被君主寵信的太監舉兵造反,唐朝之後歷朝努力限制宦權,整整五百年,也就出了這麼一例。

  • 重用錦衣衛逯杲、門達等,推行特務統治,放縱他們納賄弄權,製造多起冤案。

各地按察使、參政、巡按等大員因此被罷免和下獄無數,甚至連皇族宗親也不倖免。

如他的堂叔弋陽王朱奠壏,得罪錦衣衛,竟被誣陷與其母亂倫,朱祁鎮明知此事荒誕不經,為維護其佞幸的權威,也定要顛倒黑白,草菅人命,下令冤殺朱奠壏母子,並焚其屍。

甚至就連朱祁鎮在瓦剌時和他相依為命的護駕功臣袁彬,只因不願違心枉法,助紂為虐,便也被拷打下獄,流放閑置。

  • 處置荊襄流民問題,舉措不當,在他死後當年,便爆發上百萬人參與的荊襄流民大亂。

明朝政府歷時七年,出動二十五萬大軍,耗費錢糧無數,才將這場民變鎮壓下去。

  • 輕信蒙古韃靼部首領的孛來「換道入貢」的謊言,河套地區就此丟失,並導致為禍大明百年的「套寇」。
  • 容縱建州女真壯大,開撫順關馬市,養虎為患,遺禍後世千秋。

關於朱祁鎮的種種惡行,可參見答主此前二文:

大明天順奇事:瓦剌太師,立廟京城;護駕英雄,下獄拷打。

喪師辱國,叫門天子,遺禍千秋:明英宗朱祁鎮。

總而言之,他不但可說是明朝從人品到政績最差勁的皇帝,也更加不是《明事》吹噓的什麼「好人」。

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數年,召還商輅為內閣首輔,給於謙平反昭雪,赦免其親族並加恩,並在商輅力主下,追復景泰帝朱祁鈺帝號,以帝皇之禮重修其陵寢。

這一方面固然是朱見深為人敦厚明智,子不類父,另一方面也是他明白朱祁鎮所謂「奪門之變」,搶的其實是他自己的皇位,如不儘快于謙平反,就是讓忠臣義士盡皆齒冷,長此以往,大明王朝的統治合法性便要消失殆盡了。
朱見深生為人子,又不能在詔書中明白說自己父親的不是,如何恩將仇報,如何冤殺忠良,所以才假稱「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于謙之冤豈只朱祁鎮父子知曉,天下人何人不知?若當真以為這是「朱祁鎮交待兒子替于謙平反」,實為滑天下之大稽。

于謙死,大明王朝少一社稷臣,帝國國勢就此中衰,對士風臣心摧殘不可估量。
終於演變到明末,有士子提筆寫下「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道出了他們的共同心聲,多少個文武臣僚皆視君皇如陌路,冷眼坐視其滅亡,豈知卻讓東虜趁虛而入,導致衣冠淪喪、神州陸沉的歷史大悲劇。
一直到南明的幾十年,為何始終在強敵當前依舊眾心不齊,為皇統之爭內訌不止,無數品行高尚的忠臣志士皆不可免,錯過或能力挽天傾的多次大好時機。
這一切的發端,都可說源於于謙的遇難

歷史何其不公,大明二百餘年最優秀的大臣,偏生碰上了大明二百餘年最差勁的天子;
歷史又何其公正,英雄終究會流芳百世,英名與華夏民族同始終;懦夫和兇手同樣也一定會遺臭萬年,永遠受盡子孫後人恥笑唾罵。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和岳飛這對「西湖雙忠」,皆是以「社稷為重君為輕」為信念的華夏社稷之臣,他們真正忠心的從不是某家某姓皇帝,而是整個華夏文明和億兆蒼生。也真因如此,方值得我輩後人,永世敬仰。


不正確,明事對很多人的描寫都很主觀。

人張璁半輩子反貪反土地兼并,還改革了科舉,自己兩袖清風一天到晚喝西北風過日子,算是個典型的優秀儒家高尚官僚,人稱張閣老,可以說是一代名相,卻被描寫成了只會玩政治的小丑,說他被罷免後狼狽逃竄,非常可笑之類的,然而張璁後來又被嘉靖詔還,但都因身體原因沒有出發,死後嘉靖非常傷心,追贈太師,謚號文忠。中國通史里說張璁是明代少有的閣臣,一生都追求改革,博學多才。在明事里卻被黑成了一個傻逼。

還有海瑞,也被黑成了人格不健全的神經病,甚至被描述為只能做個旗幟,實際沒有才能的花瓶。這兩位清官一輩子除了退田察賬推新法以外,自己個人操守也是杠杠的,死後卻被人無理由的嘲笑為迂腐,是海瑞幼稚還是當年明月幼稚呢。

最可氣的就是他洗白明英宗,說他不是個好皇帝卻是個好人,還說這位有人格魅力,有節操,甚至說這位是正襟危坐被蒙古人俘虜,保持了大明皇帝的氣節。

說明英宗廢除殉葬是辦了千古以來人性光輝的大好事,卻沒看到明英宗賜死了景泰皇帝的大部分妃嬪,還把景泰皇帝的陵墓給廢了,以王禮葬到玉泉山,極盡羞辱報復之能事,現在十三陵里有個景泰窪,就是被英宗廢棄的他弟弟的陵墓。殺光了弟弟的妻子,廢除了弟弟的陵墓,這是個好人做出來的事么。

范廣,北京大戰中親自衝鋒陷陣,瓦剌退後追至紫荊關,以後常守懷來,為國家守門。景泰元年因為看到石亨部下貪縱不法,多次勸說他改改。因此在奪門之變中被湊著數讓朱祁鎮給下令殺了,兒子被充軍,女眷被分給了士兵侮辱。這大概是范廣不懂人情世故,因此被好人朱祁鎮制裁了吧。

王文,向來清廉奉公,直爽敢言,被群臣討厭,巡撫陝西寧夏等地多年,彈劾了不少大老虎,又多次都督賑災,很有才能,後來做吏部尚書,進東閣大學士。因為景泰病了,說了一句早選元良,被朱祁鎮給殺了。

楊俊,正統十四年帶路黨朱祁鎮帶著太君也先到宣府,朱祁鎮寫信要求宣府總兵楊洪開門迎接他,楊洪為國為民沒有開門。景泰二年楊洪病死,奪門之變後好人朱祁鎮非常地道的把他的長子楊俊殺死,以報當年阻止賣國之仇。

于謙,當年因為沒跪舔王振,被王振陷害下獄論死罪,輿論嘩然,紛紛痛罵王振,于謙這才免一死,這也是朱祁鎮兄弟在位時做的能事。後來奪門之變後,于謙被朱祁鎮殺害,朱祁鎮隨後平反了王振,十月七日,賜准祭祀安葬王振。立祭祠叫「旌忠」。王公公沒臉做的事,帶路黨朱祁鎮做到了。

蔣琳,正巡撫貴州,跟造反的少數民族撕逼呢。因為素來辦事比較奉公,得罪了一些人,沒有和石亨等人同流合污,六月份被坐于謙黨人罪給殺了。此人在貴州辦的比較重要的就是傳播道教,替雲遊道人戴月隱要了北京的官職,貴州的漢化有他很大一份功勞,因為皇帝傻逼,這事戛然而止了。

有人受明事影響,鼓吹奪門之變是沒有流血的政變,他們不知道有多少堅持操守的能臣被冤殺,妻兒子女不能保全。不知道有多少無恥的貪官污吏被朱祁鎮提拔,以至於抄掠民間,濫殺無辜。

還有鼓吹他是好人的,帶著敵國軍隊,以自身影響力要求自己國家守將開門的,這不是好人,這是漢奸。楊洪開門也沒有錯,他是忠,而朱祁鎮是唯一錯的人,誰都有理由投降,他朱祁鎮沒有。可臨了誰都沒投降,就他投降了。丟人不丟人,噁心不噁心。投降就算了,後來還替也先建立寺廟感恩於他,還給王振平反立碑,殺死了當年沒開門的楊洪的兒子楊俊,處死了保存明朝的于謙。

一個徹頭徹尾的王八犢子,還好人呢,好人這倆字怎麼這麼賤呢,天天被這一群人給玷污?先不說這是不是好人,這是人嗎?

另外要提一點,石亨徐有貞攻擊于謙黨人並不是為了師出有名,而是于謙此人一貫硬骨頭,看見有壞人就彈劾,他不怕死,碰上事了就拍胸脯說這一腔熱血灑到哪裡好!

在奪門之變前,于謙彈劾了石亨等人的不法行徑,這才是石亨殺他的主要因素。于謙當時的地位危如累卵,景泰皇帝都怕他功高震主,群臣也都嫉恨這一群奉公不講情面的人。畢竟于謙跟他們講情面,明朝可能就完了,土地兼并不是鬧著玩的,今天你佔兩畝地我不說話,明天他佔兩畝地我不說話,大後天朝廷沒地了,皇上歪脖子樹走起,我去哪?

于謙此人在山西等地時,就曾經彈劾山西官吏大多騷擾民眾,建議皇上直接出兵乾死這群人。後來巡撫這一片的時候做了一件事,就是把守邊將領用軍隊開墾的田地收回國有,建立屯田,邊軍因此節省了很大一筆開支。後來的孫傳庭就是因為長時間沒人查田,導致地方軍費籌措不了,最後被逼死了。你說于謙做的事不對?這些事都側面反應了于謙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樣的賢臣註定要明君才能使用,景泰算是個明君吧,兩人能夠默契。

奪門之變時,景泰皇帝聽到外面宮中有人喧嘩,很吃驚,第一句話問的很有意思,說是于謙嗎? 得知了是哥哥複位,才高興起來,說好啊,好。

可見於謙當時已經要完犢子,他還得罪石亨,只是為了國家,他可以一句話不說,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像李鴻章那樣專心做官,不該管的不管,沒事搞搞東南互保,吃吃招商局的股錢,贏得生前身後名。可國家呢?于謙就沒有想過要善終,因此他在這種情況下還很跳。

就這麼被石亨和朱祁鎮給冤殺了。明朝的臣子給了清朝的臣子一點微小的經驗是真的。


有天開車時,廣播里在放《明朝那些事兒》,正好說到對明英宗的評價,說他除了打了場敗仗,錯殺了個好人外,總體上是個好人。
我擦,那場敗仗,敗掉了大明的所有精銳部隊,攻守之勢反矣,讓大明開始被蒙古壓著打。
錯殺的好人,可是被評價為「國士無雙」的于謙,讓「南明」這個政權推遲將近兩百年才出現。
如果不是于謙指揮的北京保衛戰,朱祁鎮將成為宋徽宗第二。
知乎里有個問題「明朝明英宗朱祁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大部分答案還是很客觀的


人渣是陛下本人,而不是陛下被人渣蠱惑。很簡單的結論么

為什麼明月也被蠱惑了?為尊者諱這四個字,他理解還不透啊


亨等意耳,辯何益?

于謙自己是這麼說的。

為什麼石亨的意思就辯何益呢?石亨又有多大的能量呢?

恐怕于謙自己心裡最清楚,所以不為所動,坐以待斃。


于謙不是冤案,徐有貞眾人皆無必殺于謙的理由,唯獨朱祁鎮有必殺之心。徐有貞不過是跟秦檜一樣,揣摩上意,替上背鍋罷了。英宗回,于謙必死。


說白了就是想洗白英宗,那麼明顯的皇帝想要用莫須有殺人,當年明月會看不出來,逗我?明月明顯朱家粉罷了,明朝皇帝在他眼裡哪一個不好,都是文韜武略,要了就人情味十足,富有人格魅力,實在沒法吹了,就說非我之罪,是天要亡我。


我也是比較支持是明英宗的原因,而非徐有貞。
另外,徐有貞還是有一些建樹的。


當時看明事,還覺得他弟弟朱祁鈺對英宗有點過分了。現在看來,雖然朱祁鈺也不是啥好人,但英宗這種敗類就該被囚禁到死,免得他禍害國家!他害死的可不止於謙一位民族英雄,還有75歲的老將軍張輔!


人心隔肚皮啊。

宣德朝誰威望最高,于謙啊。天下權臣無善終啊。就算英宗還信任於謙,那麼徐有貞復立之功算什麼。奪門之變需要正名嗎,根本不需要好不好。史家或當事人為了避帝王術而隱諱的吧

1.現有宣宗和英宗兩個利益集團。權柄只有一個怎麼辦。如當年王安石和司馬光故事嗎,也把大明搞爛?

2.擁立之功哪怕是假的也是擁立之功。

3.可能還記得北京城外的那陣炮轟


當年明月沒有對明朝的土地兼具體描寫。讀者很難體會到土地兼并給底層人民帶來的痛苦。還搞了一堆人對滿清非常不滿。作為底層百姓,生活在滿清的統治下要好過明朝。要結合大明王朝1566觀看。


當年明月在英宗洗白這件事上,運用的手法神乎其神。

首先大事化小,不就是「打輸一仗,錯殺一人」嗎?有什麼了不起的,哼~

然後主犯化從,哎呀,不是英宗想殺的,是那個幾個奸臣,欺君瞞上,才讓我們英宗做了錯事

最後再來一個。其實我們英宗後來就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只是天子不能認錯啊,哎,這不自己兒子一繼位,就馬上給於太保翻案了嗎~

中間再適當補充一點,諸如這個人怎麼怎麼努力,個人品質,道德素養如何如何高,再加上一下對比性描寫,抹黑一下宣宗(你就回想一下書中對宣宗的描寫,有些宣宗的什麼功績嗎),這同行一襯托,就馬上體現出英宗本人的高大上了,

簡直可以稱為洗白的教科文


泄腰。

《明朝那些事兒》就是本普及讀物,不可高看。

我看它絕大多數地方都寫得中規中矩,沒有什麼獨到之處,話說我翻到後面的袁督師一段本來想有驚喜的。

所以于少保這段基本也就這樣了。唯一有腹謗的是,他把李賢寫得太好了,大段為于少保辯冤復仇。李賢不過也就是個徐有貞一類的投機小人罷了。李、徐異處,未必不是李奪門、徐復仇。

想來《明朝那些事兒》整體思路是,大處不翻案、小處開腦洞。這也彰顯作者的小聰明小狡黠。


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
自古謀事,都講求出師有名,朱祁鈺是名正言順的皇帝,而是是有大功績於國家,不管朱祁鎮之前是不是皇帝,在朱祁鈺死之前,朱祁鎮奪門之變就是造反,你說他能找個什麼叫的出名的理由?徐有禎他們恰好給出了一個理由,不管合理不合理,只要有就行。

別小看這麼個理由,連得國極正,自稱淮右布衣的老朱都得拉幾個名人當老祖宗。

朱祁鎮能滅了還鄉團,就不是智障,不會不知道于謙的功績,但是皇權面前,誰都能犧牲,所以朱見深說他爸知道于謙冤枉,這是實話,但是朱祁鎮不能平反,否則他奪門之變就不合理,皇位就言不正名不順,至於洗刷朝堂,盛世尚且一朝天子一朝臣,更何況搶來的皇位,換誰都得這麼做,所以給於謙平反就得就在他身後了。


其實,英宗的正確處理流程為:奪門後,應首先確立朱見深太子之位穩固,對謙黨及徐黨不作任何處置,即刻讓位於太子,復任太上皇,暗中對朱見深施壓,令太子以岱宗亂國本,謙黨瀆職等罪名將于謙等人問罪入獄,再以太上皇之名,復又向皇上問責,為于謙等功臣討回公道


突然想,如果當時炮轟直接把英宗轟死會如何→_→


個人感覺在朱祁鎮這一段,基本上按照正史的說法有問題。朱祁鎮重新當皇帝之後,為了自己地位的合法性,很多事實寫進史書會有很大的變化。


《明朝那些事兒》的一個大毛病,就是洗地明朝皇帝。你如果看完明朝那些事兒,對裡面的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太討厭,反而會很喜歡。這就是春秋筆法了。
說萬曆的時候,他簡單把萬曆的爛事幾筆帶過,然後重點寫萬曆年間的好事,或者他自己生搬硬套的好事,什麼萬曆不管小事管大事,舉的例子是他罷免了打了敗仗的某官......感情任何一個實權皇帝都能做到的事在萬曆這成了突出重點了?
說明武宗的時候,專門把他玩打仗的事寫的熱血沸騰,說明武宗多麼聰明,然而他從不聰明跟他是不是昏君有關係嗎?
翻開《明朝那些事兒》我只感到滿滿的皇帝老大風。


一本寫於四百年後的演義小說別太當真。就說昨天出版的《人民日報》你可能都不信,何況是幾百年前的事


推薦閱讀:

想到一個問題,朱棣有沒有可能把建文帝殺了再造成一系列建文帝出逃的假象?
如何評價錢謙益?
為什麼清朝政府能容忍朝鮮使用明朝年號還收容明朝遺民?
為什麼知乎上關於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討論比較少?

TAG:明朝 | 明朝那些事兒書籍 | 于謙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