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目前市面上哪一本汽車雜誌比較好?


寫了兩個評論不太過癮……我來另起一答—_—說下國內幾本汽車雜誌

我看汽車雜誌基本是關注三方面,一個是新聞,一個是評測,還有一個是汽車背後的文化。一個一個來講好了,各家雜誌各有千秋。
(由於長期看雜誌的並不關注購車指南這個方面,所以就不談了;另外本身就是汽車專業,技術方面也就不管了)

1、新聞
新聞方面,其實紙質的雜誌,是肯定拼不過現在的新媒體的,要做到新聞有時效性呢,一個是可以依賴別家沒有的消息源,沒有獨家消息源呢,就只能靠發行周期短了。
別家沒有的消息源這一點——那就是各家和外媒合作的雜誌,和英國人合作的《TopGear汽車測試報告》,和美國人合作的《名車志》,和德國人合作的《汽車博覽》,這幾家在互聯網渠道起來之前,是我獲取各種小道消息的源頭,不過後來知道 http://autoblog.com、autoblog.nl、http://autoexpress.co.uk、http://jalopnik.com、http://worldcarfans.com 等等網站之後,小道消息我就不靠雜誌了……(國內幾家網媒也經常直接翻譯,某之家的海外諜照基本就靠扒 autoblog 和 worldcarfans)
不過小道消息不靠了,專訪什麼的還得靠雜誌,就比如下圖裡面《TopGear汽車測試報告》2014年增刊對蒙特澤莫羅離職的報道,就多次引用了編輯與當事人的對話內容。

發行周期短這一點,莫過於半月刊的《汽車之友》,基本沒有發行周期比這個短的了,這本雜誌還有一個特色是有段時間送汽車海報,每期夾一張,我有個本科同學北京人,每期都買……

2、評測
評測還得分專業性、場面大、獨家性來講。
要說評測的專業性,德國佬的 ams(Auto, Motor und Sport)是當仁不讓,所以大陸汽車雜誌裡面評(she)測(bei)最(zui)專(duo)業的從來都是ams的大陸合作夥伴,從2000年到2002年的《汽車雜誌》,到2002年、2005年間的《中國汽車畫報》,再到後來的《汽車博覽》,直接拿ams的評(dui)測(qi)報(she)告(bei)過來,不可能不專業啊。

要說評測的場面大,美國佬的 Car and Driver 是比較有心得的,大陸合作夥伴《名車志》那自然拿得出場面最大的評(fan)測(yi),什麼市面上所有在售全尺寸SUV全測試、在售所有豪華敞篷車全測試、辦個加速測試還要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是同時刻最多車輛參與的加速測試……
ps,之前《汽車族》翻譯北美合作夥伴 Motor Trend 比較多的時候,場面大的評測也有得一拼。

評測的獨家性那當屬《TopGear汽車測試報告》,拉法、P1、918對比測試不是每一家都敢做的,講不好做完了下次法拉利就不准你去參加丫的新車發布會了……

另外能一邊評測一邊扯逼蛋的,當屬TG,不管是翻譯的英國版內容、美國版內容,還是自己寫的少數那幾篇,評測間不經意扯逼蛋,已經是吸引我把這些我開不到的車的評測讀完的最大動力……

3、文化
往前翻個五六年,扯汽車文化最在行的是《名車志》,港版《人車志》帶來的熏陶不是假的,當然主編許群老師也是厲害,現在大陸幾個汽車媒體人裡面,最能扯汽車文化的,還是這位前主編;幾個做汽車主題視頻的,汽車文化扯得最好的,還得是這位前主編的《四萬說車》。
扯(fan)文(yi)化也很厲害的還有《TopGear汽車測試報告》,每期雜誌的 TopGear Planet 欄目裡面,「Hammond Drives the Icons」(偶像名駒)自是我最喜歡的,Hammond 在 TG 自家賽道上遛一圈 Evo VI 或是 300 SL,那感覺真是沒跑了。

不過汽車測試報告的質量也是每況愈下,最近翻譯是越來越翻不出原文的味道了。

以上是不同期的 James May』s Pub Ammo(灌水秘笈) ,不過對比一讀,是不是感覺不太對。
另外還有和英國 Car 雜誌合作的《座駕》,扯文化也是可以,能親臨其境地扯,當然扯得好了(幾年沒買了,就附上一張08年的)

前面說過的《四萬說車》主講人現在作為出版人推的兩本雜誌也是不錯,一本《駕道》,與德國 ramp 合作的同時,有四萬大叔作為後盾,扯起Lifestyle是簡直飛起。

你看封面和你平時看到的雜誌就是雲泥之別—_—(我只是挑了兩期比較有文化的……)
四萬老師另外推的一本《極駕客TopDriver》,則是在某前赫斯特中國離職高層創辦的公司(好聲音合作方)買下 TopGear 在中國的電視媒體版權之後異軍突起,大有蓋過TG中國版雜誌風頭的意思。

補充一個《汽車商業評論》,主編是名記賈可,賈主編當年那本《中國汽車調查》我可是翻了一遍又一遍,這本雜誌可以說是賈記者憂國憂民、關注行業風格的優良載體,大量的行業分析、市場預測、人物專訪,這本雜誌是現在國內汽車媒體裡面最特立獨行、也是最用心在寫的一本。

小可這麼調侃各家汽車媒體,真是膽大包天了……有哪位媒體大佬看見,還請包容……本人這個回答與本人老闆、公司沒半毛錢關係……


首先,售價不是這裡的討論範疇,這裡只說內容和優缺點。
第二,「比較好」這個概念,實在是很模糊,而且我認為國內的汽車類雜誌各有優缺點,所以這裡說了幾本較好的(排名不分先後(^o^)/)

--------------------2.2 更新 把幾個錯別字改掉了,另補充點我對這個行業的看法--------
(如描述,還只是學生,所以對過去汽車類雜誌的水平也不了解,現在的也了解不全面,見諒。 這方面我相信 @Dylan Thomas 更為了解)

  • 《汽車雜誌》

優點:①內容綜合,涉及範圍廣。除了常規的新聞、試駕報告等,還有賽車、汽車改裝、汽車音響等內容,可謂是種類齊全。
專題製作非常出彩。讓我來列舉幾個專題的名字:「Dream V12」(針對V12發動機製作的專題,是分上下輯的大製作,也是答主的最愛) ,」經典-重啟「(對經典老車和現今復活的新車的一個比較專題),另外AM每年還有總結性的」十大好車「專題,對一年來的突出的新車進行總結。而且,AM製作的專題十分具有整體感,不會像其他雜誌那樣只是東拉一篇西拉一篇拼湊了事(當然,專題製作的好手也還有,只不過AM較突出),而是有頭有尾的婉婉道來,可謂是一期雜誌的精華。
圖片、版面賞心悅目。自從2014年的大改版雜誌的開本略微變大以來,AM的版面採用了扁平化的設計,圖片也變得更大了,可以說是國內汽車類雜誌中圖片和版面編輯的第一。

缺點:①由於沒有與國外的雜誌社合作,所以相比於《名車志》、《Top Gear 汽車測試報告》,沒有獨家的試駕或者體驗。
②由於欄目較多,要平均給各個部分的內容,再加上2014改版後雜誌頁數減少,各個部分的內容就沒有那麼全面了。基本上是只挑重點的來報告,不過這也算是一點好處,內容基本可以讓你了解一個月里車壇的重點事件,不會像網媒一樣內容較雜(這也是所有汽車類雜誌相較於網媒的優點)

  • .《Top Gear汽車測試報告》

優點:文風獨特,詼諧幽默並且犀利。如果平時有看英國汽車節目《Top Gear》的話,必然會對那三位主持人的犀利話語印象深刻。雜誌版的TG承接了這一特點,不論是國內編輯的試駕,還是國外翻譯過來的專題,讀起來都是濃濃的TG風,與其他雜誌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
較多精彩的獨家試駕、體驗和獨具特色的策劃。Top Gear的影響力嘛,你懂的!所以在雜誌能看見458 Speciale 、辣法、918等稀缺超跑的試駕,還有各種精彩的賽道測試(有時還有有Stig出現哈哈哈哈)。當然了,這些都是英國的TG雜誌編輯部製作,再翻譯過來的,值得一贊的是翻譯的水平,行文流暢,還帶有一點武俠風(所以我猜譯者是香港人吧)。

缺點:①由於頁碼較少(僅僅176P),再加上每期英國版翻譯過來的內容也較多,所以試駕的內容就很少了(指國內的媒體試駕,不包括海外的)。基本上每期只有3~4篇試駕。
②好像沒有了耶...Y(^_^)Y,以上就是唯一的缺點啦。

  • .《名車志Car And Drive》

與上文的 《Top Gear汽車測試報告》一樣與外國雜誌社合作的一本雜誌,優點大致與《TG汽車測試報告》相同,文風相對沒有那麼犀利,翻譯水準也差了點。但相較TG,國內的試駕部分的內容較多(一期雜誌的頁數也較多,336P),比較出彩的是每月的「Pro-Test"專業測試部分內容,針對一輛性能車進行系統的測試和客觀評價,雖說沒有賽道測試的圈速數據是個遺憾,但是也算是國內針對車子性能方面的測試里做的很好的了(這方面我們國內的還明顯不能與國外的相提並論,⊙︿⊙)


基本上就是這些啦,如果還不夠(一個月看三本也差不多了吧→_→),也可考慮《汽車博覽》,算是汽車測試內容最多的了,也有獨特的一項評價體系,再加上是和德國《auto motor und sport》合作的一本雜誌,總體水準也在上游的水平。(必須得說...這雜誌有點大眾集團的托的嫌疑,看它的官微就可略知一二,這裡點到為止啦)

——————————更新補看法部分——————————
經常有人說,這年代紙媒要覆滅了,雜誌快要做不下去了。這點我極不贊同。


雖然這年頭,某某之家還有一眾汽車網站的興起,確實很大衝擊了汽車類雜誌,但是,紙媒擁有的優勢是網媒不會擁有的(至少現在)。問個問題就知道了,你會不會,對著電腦或者手機、平板,把眼前的文章讀過一遍又一遍?在目前網媒文章的這種質量下,答案顯而易見。說實話,我也看某家,可次次我都只是把新聞擼一次過而已(還是掃視的那種),試駕嗎?抱歉我真沒法對著屏幕慢慢品文章(可能每個人感受不一樣),特別是,寫文章的還特別喜歡拿拳頭說事兒(這個還算好,比較接地氣),拿軟硬說事兒(靠!你摸個材質的軟硬又怎麼樣?這些觸感的確重要,但一輛車最重要的是駕乘感受不是說你哪裡都軟了就OK的你造嗎!)。

紙媒截然不同了。我經常放好一杯水,把雜誌放在書桌上慢慢品,有時還放點音樂。你可以說我有情懷,但這才是雜誌的價值,她值得你去細細品味,去享受她。


所以,如果一本雜誌,試駕報告都在通篇論配置說數據,新聞也是在搬發布的通稿,照片都用的官圖的話,基本上可以放棄,這雜誌也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了

如 @Dylan Thomas的回答所說,現在中國的汽車雜誌都有普遍的問題,只不過是有出現的頻率和問題的嚴重性的區別。以上的雜誌也算是問題出現比較少的了。
也想告誡各位做雜誌的,如果不把雜誌做得更好,觀點更明確,文風更犀利,那麼數十年後我們手上拿的就可能是ipad而不是雜誌了。
————————————————

嗯,就醬。


這樣的文章比我離開汽車雜誌圈時,多太多了。


其實原版內容越多的就越好看~

言歸正傳,首先我申明自己的判斷標準。我認為對於汽車雜誌來說,最重要的第一是可量化的測試,當然這些測試不可能做到完全反映車輛性能,但是事實是沒有任何測試,包括主機廠/配件廠商自身的測試可以做到。(以我公司為例,測試場的結果可能非常令人滿意,但到了路試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甚至路試的結果和實際使用也是天差地別的)。第二點是個性或者說觀點的犀利程度,這樣的雜誌才會具有趣味性和可讀性。目前市面上所有的能買到的汽車雜誌我都讀過,並且我閱讀這些雜誌也超過12年的時間了。發現目前中國汽車雜誌除了拿嘴亂噴沒有數據支撐之外,最讓人討厭的一點就是和稀泥、講好話。單車測試總是各種避重就輕,對比測試洋洋洒洒寫了幾頁下來沒有任何結果。這種文章我認為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我們真金白銀買雜誌也不是為了提高公文寫作水平。而目前市面上我認為最客觀的汽車博覽都經常在前半部分的駕駛板塊犯這種問題(駕駛這個欄目是不做測試的),至於一些其他主流雜誌就實在有點沒節操了(沒錯廖俊版CAD就是你)。實際上沒有數據測評並不一定是壞事,看看美版或者港版的 「Car and Driver」 就知道這樣也可以很有趣,畢竟車的好壞有時候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不然GT-R出現以後各種Super Car就去死好了。但是這種寫法對編輯的資歷,文筆和節操要求太高,最起碼國內很少有能寫出水平的。

「汽車博覽」(德國「Auto,Motor und Sport」 版權合作),這是目前測試內容最多、測試水平最高的汽車雜誌。並且質量一直保持穩定。王威先生的測試團隊私以為在國內是妥妥的第一。至於對大眾乃至德系的輕微傾向性我認為確實存在,但是作為德國AMS的版權合作,我覺得也可以理解。本身其實各國對汽車的理解就不一樣,所以自身的偏好是一定存在的。君不見立足廣東的汽車雜誌對日系性能車的追捧么?

「名車志」(美國 「Car and Driver」 版權合作),從許群時代開始就更加註重文化、感受方面的內容。但是比起原版或港版又不夠有趣和犀利。各種專欄很多,不過質量參差不齊。以前經常會有好的專題,但這幾年個人認為使每況愈下,越來越沒有個性,已經停止購買。

「汽車雜誌」,文風比較接近港版人車志,觀點有時頗為辛辣。專題也做得比較多。國內賽車,改裝和汽車後市場的內容比較豐富。不過這本雜誌的問題是完全沒有測試,全部是感受的分享,而且編輯水平又(說得好聽點)參差不齊,所以也經常看得火大。而汽車後市場板塊篇幅過大,而且汽配城裡的什麼東西都拿來講,個人覺得這塊可以商榷。

「汽車畫刊(德國「Auto Bild」 版權合作),這本雜誌使我最糾結的。本身德國版的專業程度非常好。舉個例子,他們的長測板塊是每台車測試10萬公里然後完全拆解找問題,同時記錄測試中的故障數得出結論的。另外經典車板塊也非常不錯。所以說這本雜誌的翻譯內容非常好。但是同時汽車畫刊的致命傷更是數不勝數。1,校對極渣,滿篇錯別字看得人火冒三丈。2,國內自製內容一塌糊塗,沒有測試不是事兒,軟文也不是事兒,但編輯那種小學生春遊遊記般的寫作水準我實在是跪了。3,發行好像也成問題,非常難買。其實這本雜誌我本來是寄予厚望的,國內水平的差距本也想可以給他時間。但是你創刊一年多,翻譯內容越來越少,錯別字越來越多是怎麼回事?樣刊做出來你們不看的?

雜七雜八說了一堆,還有些CAR,Topgear乃至許群的Ramp這類的留待有機會再噴吧。最後想說些
沒用的,對於水平不高的汽車愛好者來說,汽車雜誌和汽車網站是他們了(yi)解(yin)車子的基本上唯一途徑,汽車網站諸如之家這類我覺得沒必要多說,做得好的傳統媒體實際上還是目前相對比較靠譜的知識來源。但是一年一年來辦刊質量每況愈下的越來越多,也讓人挺無奈。我其實理解紙媒的困境和生存壓力,但是如果這樣做下去,沒態度沒觀點沒專業水平,就指望年底頒獎廠家上供,我看不到10年以後他們繼續生存的機會。


《汽車雜誌》。

其他版權合作的雜誌弱爆了好嗎,成天翻譯現成文章,車的照片都懶得自己拍,無聊透頂,寡淡空洞。

個人覺得《汽車雜誌》在原創性和獨立性上是國內最好的了,文筆版式和攝影也最對我的口味。從高中開始訂,看到現在28歲了。巔峰時期350頁吧,可惜現在也越來越薄了。

《名車志》以前也挺好的,可是感覺徐群走錄以後就淪為地攤貨了,二手文章加充值軟文加編輯自戀。

連這種文章都能作為卷首語,我一直在儘力理解為什麼汽車編輯總是忍不住在字裡行間眉飛色舞地暗示自己經常出國經常坐飛機,但是這種青年文摘型的陳詞濫調著實濫竽充數。沒有文化就不要從事文字工作了。

奇怪的是徐群做的《Ramp》我卻並不喜歡,覺做作矯情有些過了頭,當然可能是我屌絲理解不了,不過屌絲同樣理解不了為什麼一本主打格調生活的汽車雜誌紙張這麼low。

@王洪浩老師和梁朝輝掌管時的《座駕》是我最喜歡的,那種腔調自成一派,有個性,有腔調,不矯情,不low。以前拿明星做封面真的挺屌。現在的《座駕》太普通了,乏善可陳沒意思。


看了十年各種汽車雜誌,我還是喜歡《汽車雜誌》加油,雖然最近看出雜誌似乎有些力不從心,但是在我眼裡,你們代表著汽車雜誌,甚至紙媒最後的尊嚴。


必須是我大《汽車之友》啊~看了十幾年從來沒斷過,感覺這本雜誌比較貼地氣,對於全面提升汽車知識真是棒棒噠~


竟然沒看到有回答《中國汽車畫報的》,略傷心〒_〒


這些年訂閱和購買過不少汽車類紙媒,什麼汽車雜誌,轎車情報,汽車駕駛員,汽車博覽,汽車知識,汽車之友,越野世界等等。其實目前就個人而言最值得推薦的,最具性價比的雜誌就是《汽車雜誌》,20元,有400多頁的內容,光看廣告都爽。《汽車雜誌》有好幾個編輯我很喜歡,在他們的文章中常常用很大的篇幅去描述他們的駕駛感受,這是我覺得最有價值的部分,這也是我看過的其他汽車類雜誌所不注重的,對於我這樣喜愛汽車和駕駛的人而言最關注的就是這些東西,而不用去跟我介紹那些什麼配置啊空間啊之類,那些東西網媒上了解更合適。《汽車雜誌》還有大量改裝方面的內容也是相當受用,特別是音響改裝方面的功力相信是國內紙媒中少見,作為車迷,雖然不沉迷改裝,但了解多些總歸有用在身。它還有幾個特邀專欄文章,特別具有可讀性,比如蘇華龍先生的安全駕駛專欄我特別喜歡。要說這本雜誌的缺點,就是內容太多,字體太小,每期我都沒耐心看完,哈哈。


大家都在說《Top Gear 汽車測試報告》和《CAR AND DRIVE 名車志》等專註汽車評測的雜誌,確實不錯,《TG》的文風相對犀利,內容更多與國際版接軌,如果說在娛樂雜誌這個範圍里選的話我會選他。

如果關注行業資訊或者商業信息的,建議看《汽車商業評論》,也是除了《TG》平時我看得最多的相關雜誌。

和《TG》《CAR AND DRIVE》等明顯不同,《汽車商業評論》本質上是一本專註於汽車市場研究的財經雜誌,相比之下,他基本不涉獵汽車具體測評,如果有也只是其他媒體上說爛的一些東西放在檯面上隨便說說。該雜誌更加專註於汽車廠家市場策略的分析,行業高端人物專訪,某些熱點或標誌性車型的市場研究,國家相關政策的解讀等等。
舉個例子,應該是去年11月刊封面刊文【秦的是非】專題就下分多點進行剖析:

  1. 嚇一跳的價格
  2. 對不上的數字
  3. 秦是什麼
  4. 具體啥我也記不得了。。。。

內容詳盡,可以說是滿滿的乾貨,適合行業研究人士閱讀。


我從08年開始看汽車博覽。目睹了一本還算嚴謹的汽車雜誌走向娛樂化的過程,不過雖然如此閱讀起來還算是不錯。我是接近兩年前最後一次買名車志。以兩年前的水準來看,那種東西,說得難聽點就是一本時尚雜誌給那些想拿些汽車的東西當談資的人看的,主編的文章還不錯,有幾個編輯的文章我真的覺得很無語,在文章中狂用比喻和浮誇語法,還有莫名其妙的村上春樹的感覺,99%主觀1%客觀。汽車雜誌的文章需要主觀,但是不能過頭啊,而且很多主觀想法已經和車本身沒關係了。其他的雜誌沒有接觸,無法評價。
我目前看過的最棒的並且最符合國人的汽車雜誌是台灣的超越車訊。不知道國內能不能訂到。
現在我只能艱難的看英文雜誌了

個人觀點,不喜歡不要噴,謝謝。


就是《汽車雜誌》


圖書館各類汽車雜誌(國內),平均一本的閱讀時間在15分鐘左右。沒覺得哪一種好得到哪去。揪其原因,無非托文太多,編輯有槽也不敢暢快地吐,文章風格千篇一律,缺個性。聽音樂喝咖啡品文章做不到…,可能我逼格太低了。
要看的話個人推薦《汽車之友》,少而精。當然,更推薦去看 汽車之家 論壇的精華貼,有些車友比編輯強多了。
那話怎麼說的,內容為王。不怕編輯不夠強,就怕用戶虐你所有編輯。


有渠道英文好,消費者報告妥妥的。鄙人英語早就還給老師了。


我覺得知乎蠻爽的了…主要是免費的


TopGear


從平面設計角度來說,在《Ramp駕道》出現之前,沒有任何一本汽車雜誌能夠超越《中國汽車畫報》,無論是版式配色還是紙張的選用《畫報》都無可挑剔,甚至很多期的封面用的是銅版紙,在觀感上一下就和其他雜誌拉開了距離,從08年七月開始到12年9月去上大學期間的《畫報》基本每期都買了,只有12年四月份因為高三臨近一模放學晚沒時間拜託我爸幫我買結果錯買了《汽車雜誌》,儘管在厚度上完虐了08年以來的絕大部分《畫報》,但是單調的設計和黯淡無光的紙張簡直沒有了想要讀下去的慾望,感覺就像是看慣了IPS屏幕忽然換成了TN屏,如果沒記錯的話,第一本雙頭刊的汽車雜誌應該也是《畫報》先出的吧,11年的上海車展那期?如果不是還請指正。
內容上《畫報》也有很多很棒的欄目,光是正文前的特約撰稿就有很多的乾貨,劉鴻倉、齊宇、路十、賈羅威等等編輯的名字也因為一篇篇試駕及試駕末尾的編輯點評、一張張高水準的照片而被我熟記,特別策劃有很多固定的專題,印象最深的就是「攻山」系列,不同檔次的運動車型和超級跑車兩兩一組在山路上對決,看起來非常過癮,很經典的一個專題,類似的還有0-400加速賽等等。12年和《EVO》等雜誌合作以後內容上也有了很大的飛躍,尤其是12年的前兩期是相當精彩的。北京車展08年到12年都是獨立的小副本,上海車展應該是11年開始使用雙頭刊12年以前不定期附贈一本精緻的副刊《新畫報》,基本是時尚相關的一些汽車攝影,巴塞爾鐘錶展或是前沿數碼等等,當然這些內容別的雜誌也有所涉及,後來就不再獨立成副刊了,副刊的封面也一直是銅版紙的,版式設計相當精緻,嗯,情懷。
《Ramp駕道》只買過13年12月的一期,這本在傳統紙媒已經成為夕陽行業的時候出現的雜誌在設計,圖片,內容上都有著極高的水準,幾乎兩倍於《畫報》的售價是物有所值的。
《名車志》、《車主之友》等等零零散散地買過幾期,並沒有太多的感覺,可能是因為看雜誌我也是「看臉」來決定的,第一眼能吸引我的應該就是封面的設計了。
上大學以後就沒怎麼買過雜誌了,感覺也挺遺憾的,在學校的圖書館有各種汽車雜誌可以看卻只是草草的翻閱始終不能像以前因為怕被老媽發現偷偷買了新雜誌而躲進廁所看一晚上去三次一待就是半小時的時候來的專心,太長時間沒有看過汽車雜誌了,家裡的老雜誌也被分批套上袋子壓在了箱子下面,以至於在編寫這個答案的時候沒辦法哪怕拿出一本自己喜歡的過刊拍一張照片,等下個禮拜把他們整理出來好好看看吧,那些陪我走過初三和整個高中三年閑暇時光的雜誌。


毫無疑問是《名車志》


沒人提我的最愛呢……好吧,中國汽車畫報腦殘粉,我也沒看過其他的雜誌,我08年買的人生第一本汽車雜誌就是《中國汽車畫報》,我這個月買的唯一一本汽車雜誌還是《中國汽車畫報》,質量可能並不算最好的,但是在這本雜誌上的記憶太多了。順便說一下,這本雜誌每年都會舉辦零四加速賽,陣容相當豪華。看著自己熟悉的幾個編輯相繼老去,心裡真的是感受頗多。


大二那年有一段時間陸續買了一堆亂七八糟的汽車雜誌,但可能是我比較喜歡科普類的內容,對汽車市場和駕乘體驗或者用車報告的文章大多草草瀏覽。

以前高三的一個室友曾經提起過《汽車知識》,說他比較喜歡這本期刊,後來我也淘了幾本《汽車知識》。當然,作為一本商業雜誌,商業內容不可避免,但是在我看過的有限的幾本汽車類雜誌裡面,這本雜誌算是比較偏向科普的,許多圖文會著重涉及工藝、製造、結構、設計等理論,正如它的名字一樣,為讀者普及汽車知識。

提一下《汽車知識》的主編是陳新亞老師,應該有很多汽車愛好者看過他出的一些書。下圖裡面的書都出自陳新亞老師,這些書都簡單易消化,還是有一定科普意義。

所以我的回答是,我個人比較喜歡《汽車知識》這本雜誌。


我是從05年開始看的汽車方面的雜誌,我們這邊地方小,當時也沒有那麼多雜誌,記得就汽車博覽,汽車雜誌,汽車族,汽車之友這幾種。如果你是以買車為目的的,就推薦汽車之友。如果是了解汽車性能,愛好汽車,就推薦汽車博覽,如果對汽車文化感興趣,那就汽車雜誌,從改裝,音響,文化都有,還記得當年買汽車雜誌,沖的就是中間那幾頁的模特照片


推薦閱讀:

如何快速去除前擋風玻璃上的冰?
關於「停車超過3分鐘熄火滅車」的規定可行性如何,該提倡嗎?
汽車為什麼不用燃氣輪機?
汽車的空濾為什麼不升級到能過濾PM2.5?
把一輛家用小轎車扔進大海中(深度超過 12 千米),會發生什麼?

TAG:雜誌 | 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