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洪承疇?
作為一個被滿清王朝寫入《貳臣傳》中的前明官員,其究竟是促進了國家統一,還是漢族王朝的背叛者?能否被稱為民族英雄?
洪承疇:來者可是張蒼水?
張煌言:正是。
洪承疇:久聞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為何要興無名之師抗我朝廷?
張煌言:我奉詔伐虜,何謂之無名?
洪承疇: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張煌言:奴酋叩關,霸佔中原,何稱有德之人?
洪承疇:自悊帝、烈帝以來,西虜猖獗,九邊不寧。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宗文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我世祖章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和人,法秦一統。處中國以治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岳飛于謙,何乃強要逆天理悖人情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清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爾等腐草之螢光,何比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張煌言:我原以為你身為明朝老臣,來到陣前,面對兩軍將士必有高論,沒想到竟是如此粗鄙之語!我有一言,請諸位靜聽。昔日悊帝、烈帝之時 ,明統衰落,建奴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甲申之後,多爾袞、多鐸、阿濟格等接連南侵,劫持明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值此國難之際,洪經略有何作為?洪經略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南海之濱, 初中進士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尊皇攘夷!何期反助建奴,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
洪承疇:張偽尚書...你敢...
張煌言:住口!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今幸天意不絕大明,永曆皇帝於嶺南繼承大統。我今奉陛下之旨,興師伐虜。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明朝十八代先帝!貳臣賊子,你枉活六十有二!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虜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洪承疇:我...我...啊!!!
耿精忠、李率泰:洪經略!洪經略!
洪之所以比吳xx,尚xx,耿xx他們更可惡,是因為洪的投降簡直無厘頭。洪內無國讎家恨,領導信任,下屬聽話,大權獨攬,然而帶兵打仗一敗就投降,這哪說理去。本來在明朝混的好好的,大官當著,民族英雄喊著,非不聽,又哭又鬧就是要當漢奸,你當就當吧,投降完立馬掉過頭就打原來的同事,還越打越賣力,心裡也沒一點障礙?其實不就是想趕緊讓滿清統一了中國,反正大家都是奴才唄,萬萬沒想到,最後進了貳臣傳。。。
評價洪承疇能從現實利益出發嗎
楊海英
歷史人物的評價,歷來為人們所關注。近年來,關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有一種傾向值得注意,這就是最大限度地從現實的政治、經濟或文化的利益出發,來顛覆長期以來形成的歷史定評,比如對歷史上一些有污點的人物,如秦檜、嚴嵩、洪承疇、方伯謙、汪精衛等的評價,就出現了一些顛覆性的新說。這裡以洪承疇的評價為例。
史學界關於洪承疇的評價,一直就存在爭議——或因現實利益與正義原則的衝突,或因政治觀念與歷史環境的枘鑿,導致了不少對明清易代背景認識的偏差和對清朝歷史地位認識的分歧。
評價洪承疇,其所作所為應該是最基本的依據。洪承疇身為明朝一品大員,在明朝尚未滅亡的情況下,在失敗的戰場上投向敵對方清朝,他身後躺著的是明朝千萬戰死的將士屍骨。降清後,他,過河卒子往前拱,出賣明朝外交機密,替清朝招撫西北、江南,尤其是在南明與清廷處在戰略相持階段時,他在湖南前線苦支死撐四年余,為清軍最後消滅南明永曆政權,徹底平定西南地區,奠定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基礎。他,為清南北東西征戰十數年,一直做到「鞠躬盡瘁」,與明統徹底斷絕。評價洪承疇,還應明確他所處的歷史背景,特別是要弄清當時明朝和清朝的歷史關係。清朝皇室先世從明初開始就是東北衛所武官,他們所代表的女真人就是明朝臣民,是明白無疑的一個中國邊疆民族,雖然清朝統治者極力隱瞞這層關係——從努爾哈赤反明自立起,開始隱沒與明朝的傳統關係,稱明為「仇國」;甚至清兵入關後,多爾袞還習稱明朝為「中國」,而自稱為「我國家」;順治帝也強調過滿洲與明「本為敵國」,一直到雍正帝仍堅持稱明為「中國」,而自居為「外國之入承大統者」,相互間「則鄰國耳」。洪承疇降清之時,明朝和清朝的現實關係是:明末農民起義激烈,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建立政府,與明朝爭奪統治權,力圖取而代之,但國家並沒有分裂,不存在由誰統一的問題。如果說有分裂,那就是從後金(清)自立為國開始,自外於明,互為敵國——清軍入關前後,實行屠城、擄掠、剃髮、易服、圈地、緝逃等民族屠殺、民族壓迫和征服政策,激起明朝官民的猛烈反抗。所以,談論明清雙方的關係必須在一定的歷史範圍內,就事論事,實事求是。明確了以上的認識,我們可以發現,近年來在洪承疇評價問題上出現的這樣一種論調很成問題——即所謂「洪承疇降清,是從腐朽的明朝轉入蓬勃興起的清朝,從鎮壓明末農民起義轉到為清朝的統一。這一轉變,對清朝,屬於開國功臣;對中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對中華民族,減少了生靈塗炭」。說洪承疇降清為清開國,這算是歷史事實的描述,但至於說他降清「對中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就有問題。試問:當時的「中國」是什麼概念?明是中國還是清是中國?或者兩個都是中國?如果是前者,洪承疇降清,不僅沒有維護國家統一,而是挖了國家的牆角。如果是後者,說洪承疇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若不把明朝從中國的範圍里踢出去如何說得通呢?至於說兩個都是中國的話,明朝的中國原本就是統一的,是清人舉起旗號硬要跟明朝劃清界限!至於說「對中華民族,減少了生靈塗炭」,就更站不住腳了。怎麼不先想想生靈塗炭從何而來?中華民族又是什麼概念?明朝的統治的確腐朽,所以天災人禍迭起,引發了農民起義的熊熊大火,造成了生靈塗炭,這是一個來源;而清朝火中取栗,從而造成了新一輪的生靈塗炭,而且,這一輪的生靈塗炭,無論是從時空範圍論還是性質程度來看都要嚴重得多!因為清朝不僅要佔領明朝的地盤,還要把自己的生活習慣、社會風俗強加於人,一切政治以「首崇滿洲」為出發點,社會經濟運轉以滿足「滿洲生計」為歸依,思想文化要永遠保持「滿洲風俗」以便維持自己特權者、壓迫者、獨裁者的絕對地位,而把明朝那些不腐朽的甚至是先進的、民主的平等自由、崇尚氣節、堅持公平、正義原則等珍貴因素徹底剷除!在這種情況下,洪承疇降清可以說是以暴易暴、為虎作倀。因為,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專制獨裁統治最強化的朝代,並非代表著中國歷史發展的正確方向,洪承疇也並非是中華民族的救世主。如果承認洪承疇降清是喪失氣節,這是承認事實。在事實面前,人有權利沉默,甚而可以懺悔。但是,如果後來的人因為出於或政治或經濟或文化等等現實利益目的,拉大旗做虎皮,因為洪承疇沒有氣節,已經喪無可喪,卻要偽造出一種假「氣節」——用「中國」或「中華民族」做包裝,再貼上「國家統一」的標籤,就難免令人不齒。
總之,評價洪承疇絕不能從現實利益出發,絕不能離開其生活的歷史環境,用現代的疆域、國土、民族、政治、意識觀念來裁剪或閹割歷史,或拔高或貶低。這是常識,也是底線。要知道,追求現實利益的代價是在忽略得益背後的巨大危險!因為,在這危機四伏、弱肉強食的世界上,一旦出現強敵入侵,我們必須直面這樣一個問題:在兩軍對壘的戰場上,究竟該怎麼做?向哪一類歷史人物學習?是以文天祥、于謙、袁崇煥、史可法為榜樣,堅貞不屈,為國獻身,還是像秦檜、洪承疇、吳三桂、方伯謙那樣,奴顏婢膝,打不過則非降即逃?這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轉載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網址: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3/6574811.html這個問題很簡單,假設洪不是漢奸,根據這個邏輯能得出什麼結論呢?譬如當年抗日戰爭失敗,大和民族統治了中國。汪精衛就是洪承疇第二,蔣介石是崇禎,毛就是闖賊了。滿清征服中國和日本侵華本質沒有區別,不能因為滿清成功了,現在是一家人就否定歷史上漢人亡國的事實。所以,洪是大漢奸無疑。
有的人有能力有機遇又想做出成就,這樣的人是天選嬌子;
有的人有能力沒機遇也接受了現實,這樣的人是洞穿世事;
有的人沒能力有機遇卻總做出成事,這樣的人是尸位素餐;
有的人有能力沒機遇卻偏要去做事,這樣的人是遲早濕鞋。
洪承疇的一生,恰恰屬於第四種人。
從洪承疇的經歷看,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也迫切希望建功立業的人。在前半生,他借著時代給予的機會,確實很好的展示了自己。為大明王朝立了大功。前半生他既是大明的忠臣又是大明的能臣。但是必須注意,這裡能臣這個身份是他努力得來的,忠臣這個身份是恰好成為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努力建功立業的想法與給大明續命這一客觀情況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洪承疇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客觀上就是大明重要的忠臣。歷史上的忠臣中,有多少是真正忠誠的?有多少是這種只是個人要建功立業恰好顯得很忠誠的?許多時候是無法分辨的。對於許多歷史沒有給這種分辨機會的人來說,也不需要後人去揣測。但很不幸,洪承疇的後半生遇到了這種檢驗機會。
松錦之戰的失敗,洪本人不該是主要責任,是客觀情況導致的。關鍵是被俘後他的選擇很值得玩味。
第一種選擇顯然是殉節。如果這麼做了,個人名節得以保全,也足夠為後世尊敬。但這種選擇的問題就是失去生命。「臨事方知一死難」,遇到生命抉擇時候,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想自己想像的那麼堅決。洪這一點上也和大部分人最終一樣。
第二種是暫時投降,日後逃跑或反正。詐降反正得事例是存在的,像東晉朱序那樣,一時忍辱,後來成為孤膽英雄。但這麼做的問題是操作太難。既要個人有足夠能力和耐心,又要對手連續犯錯,還得己方陣營有足夠的時間和對方耗著並有耐心等著自己。沒有各種機緣巧合,是做不到的。
第三種是投降後當活死人,不再作為。這樣做的人其實不少,打又打不過,死又不想死,逃又逃不掉,那就索性吃吃喝喝玩玩算了,以後啥事也不幹了。這樣做的人並不少,其實在洪承疇前後就有類似,比如先前被俘的祖大壽,後來因為水太涼被後人嘲笑的錢謙益等人。其實,雖然這類人也被嘲笑被批評,但是至少相比起來,對他們的批評輕得多,最多不過是沒骨氣貪生怕死。
第四種就是投降後努力替新主子幹活。比如洪承疇,比如後來的三藩。
現在問題在於,就算理解洪承疇希望保命,但為什麼他不選擇第三種而一定要當第四種呢?既然先前祖大壽已經展示了走第三種路個人安全甚至富貴還沒問題,為什麼洪承疇就算貪生怕死,不願意也那麼雖然窩囊卻又安穩的走第三種路線呢?
因為洪承疇本質上最看重的是自己要做事要成就功績,至於忠誠與否,那是副產品。自己成就功業恰好與忠誠一致,那就做大忠臣;如果不一致,那就拋棄忠誠。這一點,註定了他和祖大壽等人的不同。這一點,也註定了他不僅僅是缺少骨氣的問題,而是赤裸裸的帶路黨,明晃晃的對本國人的劊子手。
所以,有時候,人如果有才而無德,那比無才無德還恐怖,因為他們既有迫切的成事慾望,又沒有道德底線,還偏偏有能力,這種人什麼事都能幹出來。一個穩定的朝代都不可能宣傳這種行為,這也是後來即便清朝也將其放入貳臣行列的原因。當然,反過來說,對於有才的人,如果放著不用又是大浪費,所以對於這種人更需要有更高超的領導者去領導,假如崇禎真的才能優秀,那麼洪承疇未必不能一直在他手裡做一個忠臣加能臣。
可惜,崇禎不是一個有能力的好皇帝,洪承疇卻終究是一個無道德底線卻有能力的能臣。這不僅是這二人的悲劇,也是中原王朝的悲劇。
某些答案非常荒謬,充分體現了某些答主沒有學到任何超過高中課本之外的東西。
漢奸這個概念的廣泛流傳,依賴於現代化之後的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強大的規訓機關和手段——從幼兒園到大學的一切教育機構、新聞媒體、文藝作品等等,對國民加以灌輸、規訓的結果。
漢奸是作為一個現代民族不齒的叛徒而存在的概念,它的存在建立在現代的民族主義之上,洪承疇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存在於現代民族誕生之前,其實根本做不了漢奸,他不可能背叛一個不存在的共同體。
但有趣的是,民族國家本身的設定是超越歷史的,「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歷史」,在民族國家的敘事中,古代的民族國家被發明出來了,洪承疇也有了可以背叛的對象。
民族國家雖是歷史的產物,但發展至今,它已徹底重塑人們的政治想像,彷彿不受時間限制地永恆定格了。按照當今通行的國家編年史書寫形態,一幕幕的王朝輪替和政制變更,不過是民族國家共同體永續演進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局部性片段。從邏輯上說,這樣的敘事方式暗含了一個關於民族國家的超然預設,據此,制度安排意義上的政體類型不論發生怎樣的變化,也不管這種變化多麼重要,其與民族國家的永續性設定相比,終歸不在同一個水平和層次上。
——張鳳陽《西方民族國家成長的歷史與邏輯》
我們生活在別人編造的故事裡,而我們最廣泛接觸到、或許也是最為沉迷的敘事就是民族國家的敘事,理解了故事是怎麼來的,才能從故事中醒來。
不過Zion並沒有Matrix美好。
洪承疇促進了國家統一和結束明末亂世,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洪承疇早年家貧,幼時即幫助母親兜售豆乾為生。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敗戰後降清,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大學士。洪在明代時即以謀略聞名,討伐流寇、滿人屢戰皆捷,但在松錦之戰,兵敗投降滿清,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政治上,洪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文化上,洪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弘揚儒家學術,尊信孔孟,「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亦為滿清統治漢人的統治基礎。清兵入關以後,洪承疇的功勞極大,可以說除了多爾袞及范文程以外,再無他人。
由於大清是一個多重面相的多元帝國,在滿洲和蒙古仍維持部落統治的形式,然而對於關內十八省的治理卻延續了明朝的憲法。所以,洪承疇以及三藩、江南士人降清平寇,並無不妥。1644的入關是明朝某種意義上的復辟,二者的順承關係有如李唐代隋。滿洲武士和貳臣士紳的聯合政府是恢復秩序、實現文治理想的唯一希望。也只有在滿洲強大的軍事前提之下,新政權才能復辟萬曆稅收標準。在這樣輕傜薄役的稅收體制下,唐甄才能理直氣壯地讚頌大清取天下之仁亘古未有。
相反,南明只能依靠流寇和士紳的機會主義聯盟勉強維持,而流寇匪軍則在轄區內推行涸澤而漁的打土豪政策。我們無法否認明亡清興最基本的格局:北京朝廷繼承了明朝中後期的憲法結構和稅收制度,南明朝廷卻繼承了流寇集團的軍事骨幹和征斂方式。貳臣承擔了次要、但切實的行政和財政合作者任務,蒙塵天子和行在孤臣只扮演了流寇的統戰花瓶角色。
近代國恥教育的選擇性紀錄完全抹去了流寇的恐怖統治和貳臣恢復文治的努力,片面強調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殘暴,成功地將貳臣集團抹黑為純粹唯利是圖的投機分子。這種敘事包含部分事實,但並非全部事實,更沒有體現公正的比例感。倘若洪承疇、吳三桂棄清投奔農民軍,才是最大的不貞和背叛。貳臣降清後為平定天下、剿滅寇匪所做的種種努力,恰恰重申了變節以前的志向和不負先主的重望與知遇之恩。良禽則木而棲,他們都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可惜崇禎沒有福氣任用他們,把他們作為禮物送給了清朝。最終,在改朝換代的代價下,實現了海內清平的初心。暫且拋開不談他是當時大明降清的最高級別大員。
如果他沒有寫下「君恩似海,臣節如山」這句話來裝逼,降就降吧,反正降清的也不止他一個。
問題是他寫了,降清後盡心儘力了,鎮壓南方抵抗運動不遺餘力了,人錢謙益雖然留下皮癢水涼的「千古佳話」,可人家好歹也暗自資助過反清運動。而洪承疇呢?牛皮吹的震天響,當了漢奸就徹底不要臉了。
最後借用王之仁的一句話:昔先帝設三壇祭汝,殆祭狗乎!
那個時代民族意識並未普遍覺醒,洪承疇最合適的頭銜是「貳臣」。他效忠了另一個儒家王朝。或許他認為這個儒家王朝還算有希望,並未動搖他的儒家信仰。或許就是這麼多「漢奸」,令滿清沒有變成蒙元,而是徹底儒家化了。
有資格當大漢奸的,也一定是第一流的人才。洪承疇打松錦大戰,如果遵守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訓,他就可能打贏。或許還能贏得漂亮。只可惜,前線離北京太近,內部不和,崇禎帝又瞎指揮。
洪承疇被俘時絕無可能想到自己是漢奸,他對自己的定位是烈士。然而烈士有時真的難當。因為皇太極不給他當烈士的機會,他是吃軟不吃硬。再鐵石的心腸一定有死穴。死穴被找到,那麼精神防線就全面崩潰了。
人的個性千差萬別,洪承疇大概就是一旦投降就會死心塌地的那種人,變節就得變到底。這就成了另一種忠誠。
在洪承疇的內心深處,他應該還是自認為是個忠臣,對大清的忠誠。他不容許自己有任何愧疚,洗心革面。如果他被南明抓了,恐怕他是不會投降第二次的,直到以死明志。這得叫皈依者狂熱。
我有時懷疑,文天祥是否也有變節的可能。但元朝給了他求死的預期。他求仁得仁。
立功立德立言,儒家思想的「三不朽」。要洪承疇立功又立德,必須以死明志。似乎標準高了點。他不屈不撓地抗爭了兩年,為立忠貞的德,或許也已經很累了吧。但他還是想活下去。他還是想青史留名,哪怕當漢奸,為清立大功,也比被描述為庸碌無能的敗軍之將被處死來的好,這倒忠了,但忠不抵過,忠不抵無能!他絕不甘心自己就這樣走下歷史舞台,被糊塗的君王搞成庸碌無能之輩。無論如何,他都想干一番大事業。
洪承疇一定會認為,乾隆帝就是個坑貨,搞什麼貳臣傳,還被釘死在恥辱柱上,要釘恥辱柱,首位應該是范文程呀,全然無視爺爺我給你們這些紈絝子弟打江山多麼不容易。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真是奇了怪了,洪這個人,南明所有人都鄙視,滿清也是鄙視入貳臣傳,幾百年漢人視其為大叛徒,滿人鄙視其三姓家奴,如此大家一直評價的人,竟然還有人翻案,真是無語了
李定國兩闕名王之後,明室聲威大振,大有席捲湖廣之勢。滿清聞訊,大為震動,於是朝野間一時建言或北遷、或劃江議和者大有人在,甚至於連滿清皇室也戚戚然。可是就在這時,以洪老匹夫為首的漢奸們,竟在此時,極力上表言殘明之虛實,動遷之危害,更是定下了禦敵之策,坐看孫李內訌,可謂是力挽滿清之狂瀾。致使神州陸沉三百年,漢家風骨為之一斷,此賊身為漢人可見之無恥之尤。史鑒忠烈皆可法,洪恩浩蕩反成仇。
連自己母、弟都鄙視的人渣,還有人洗白?
連自己前同事鄙視的人渣,還有人洗地?
連自己主子都鄙視的人渣,居然還有人翻案?
你大概跟他同類吧!
漢奸。
怎麼評價?他主子都把他寫進貳臣傳了,還有什麼好評價的?想翻案的,不要嘩眾取寵。
借用別人的對聯:
三顧頻繁遼東計,爵食明祿,留名哪知在清史!
兩朝開濟貳臣心,身離松山,問魂是否歸南安?
如果給這種人洗地,以後打仗都曲線救國了,怎麼辦?
看到網路上這麼多人幫漢奸說話的,就不難理解明末那些漢奸了。
洪承疇的歷史不是全黑的,早期作為地方官頗有政績,後來做文官督師剿流賊也乾的有聲有色,手下沒有一個軍頭敢炸刺,軍政能力無疑是出色的,李自成被打的只剩下十八騎差點掛了。
眼看流賊要被剿滅,皇帝一聲令下讓他帶兵出山海關迎戰八旗兵援救錦州,帶的兵只有一部分是陝西的老部下,其他都是首鼠兩端的宣大薊鎮遼鎮兵(大同總兵王朴、宣府總兵楊國柱、密雲總兵唐通、薊鎮總兵白廣恩、東協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在這種敵強我弱情況下,洪承疇定下步步為營的持久戰策略,用防守消耗滿清的糧草和有生力量,策略無疑是正確的,打的幾仗也沒什麼失誤。但是皇帝下旨逼迫大軍離開營寨與敵人決戰,洪無奈帶兵出戰,被敵人以優勢騎兵力量截斷後路圍困。這時,八總兵里的那些長腿將軍像吳三桂、王朴、唐通等等跑的比誰都快,一鬨而散,一下子軍心崩潰。在這種情況下,洪承疇帶老部下曹變蛟突圍進入松山城,在城裡堅守奮戰了半年,直到彈盡糧絕,才城破被俘。從這一段來說也沒什麼可黑的,皇帝把他調到遼東,人地生疏,給的部下又不強,還沒時間搞整合,馬上去迎戰當時最強的八旗兵,皇帝又指手畫腳亂指揮,手下的將領各有私心,遼鎮的軍頭還跟滿清眉來眼去,這種情況下,誰也打不贏。
最後,洪承疇投降滿清,還為虎作倀去剿殺南明,這段歷史確實是漢奸無疑,沒什麼可翻案的。但是,如果不是種種外因(皇帝、手下將領),松山大戰洪承疇本來是有機會贏的,也不至於兵敗被俘,沖這點他還是有其情可憫的地方。引當年明月
「歷史證明,叛徒是沒有好下場的。同志瞧不起的人,敵人也瞧不起。
黃道周挺過來了,我敬佩,盧象升挺過來了,我景仰,洪承疇沒挺過來,我鄙視,但理解。
咬牙挺過來,是不容易的。
所以,我不接受,但我理解。」
兵敗被俘,情由可憫。
我不接受,但我理解。
洪承疇背主降清,皇太極卻並未重用他,後又為多爾袞所用,並為他出謀劃策為滿清入關和南下平滅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余部和消滅南明政權立下汗馬功勞,此等賣主求榮之徒當人人唾棄,還有范文程,孔有德,耿仲明,耿繼茂,孫可望,尚可喜,吳三桂,祖大壽,李永芳,李成棟等輩嗟為廣大漢人所不恥,要是人人都像張煌言,張名振,夏完淳,袁崇煥,李定國這樣忠義我大明也不至於落得如此慘敗,只可惜,氣數已盡,天不祐明,令人扼腕
洪承疇的老家似乎還給他建了祠堂 以開清名臣為噱頭 滑天下之大稽 誠然 他在鎮壓民變中表現出了很強的能力 即使是松錦會戰 若不是崇禎和陳新甲催促 恐怕結果也會朝大明有利的方向發展吧 然而 沒有如果 洪承疇被俘降清 終究站在了民族的對立面 在那個時代 可沒有什麼民族團結的鬼話 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才是社會主流 所以當夏完淳質問他的時候 他羞愧難當 因為他沒有挺過去 做了無恥的漢奸 韃子要是沒有這幫漢奸 安能奪取我漢家江山 這種人 即使再過一萬年 也是遺臭的 居然還有人給他洗白建祠堂 對的起嘉定江陰梅花嶺的為了民族大義犧牲的忠魂么 對的起那些慷慨激昂 從容就義的漢家脊樑么 難道就一點都不為那些慘死在通古斯人恐怖統治下的冤魂感到難過么
八十日戴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 存大明三百里河山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東盟玉溪會議中國遭受重大挫折?
※特朗普的"禁穆令"有沒有什麼好處?
※作家岳南侮辱中國石油大學師生,大家怎麼看?
※如何看待德國難民性侵6歲女孩,其父持刀情緒激動欲報復被擊斃?
※1942年大饑荒是天災還是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