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號攜帶冥王星發現者的骨灰飛過冥王星,科學界還有類似的舉措嗎?

點開新視野號的新聞,突然看到了這段介紹,頓時覺得很溫馨很感動,科學界還有這樣的溫馨事情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A%BC%E9%B8%9F%E5%8F%B7
日本的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

在歷經艱險、克服無數故障、勝利完成任務即將回到大氣層燒毀的時候
地面控制站用最後的一點燃料調整了它的姿態,使其鏡頭面對地球,然後拍下了一張未能傳輸完成的圖片

讓她最後看了地球一眼
【ご褒美】「ごほうび!」漫畫/すこっち [pixiv]


說一個最近的吧。
近日,一隻足球被帶到了國際空間站。這隻足球不是普通的足球,其曾經是「挑戰者」號宇航員埃里森·奧尼佐卡準備攜帶到太空上去的,其是宇航員女兒就讀的高中校足球隊的,上面簽滿了男女球隊隊員的名字。隨著「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時的爆炸,這隻足球也不知了去向。相關人員從在大西洋中打撈上來的「挑戰者」號113噸多的碎片中,意外找到了這隻簽名足球。
在找到這隻足球後,國際空間站第50批考察組組長金布羅在最近的任務中,將足球帶入太空。金布羅為太空中的這隻足球拍了照,並發到網上,以此紀念「挑戰者」號太空梭。

「它在繼續遨遊太空探索太空,同時其歷史激勵著越來越多的人」。埃里森·奧尼佐卡的女兒說。


其實新視野號屬於一個叫「新疆界」(New Frontiers Program)的空間探索計劃,該計劃的第二項任務——朱諾號木星探測器也攜帶了彩蛋,猜猜是什麼?

#1 鋁製徽章
如圖所示,這可不是一般的徽章,首先這是一枚鋁製的徽章......徽章由義大利太空總署提供,長7.1cm,寬5.1cm,重6g,徽章上有伽利略的畫像以及他的筆記——這可不是一般的筆記,這是伽利略在1610年一月份首次觀測到木星衛星(又稱伽利略衛星)的親筆筆記,英文翻譯如下:

On the 11th it was in this formation, and the star closest to Jupiter was half the size than the other and very close to the other so that during the previous nights all of the three observed stars looked of the same dimension and among them equally afar; so that it is evident that around Jupiter there are three moving stars invisible till this time to everyone.

#2 樂高塑像
你沒有眼花,就是三隻樂高~從左往右依次是朱庇特(羅馬神,相當於宙斯),朱庇特的妻子朱諾(羅馬神,相當於赫拉),以及伽利略。三個樂高塑像也是鋁製的。

朱諾號預計2016年7月到達木星。

PS:科學研究中有一些彩蛋是有其科研價值的(比如好奇號攜帶的1美分硬幣),而更多的彩蛋對於正經的科學研究基本是「然並卵」,但這恰恰展現了人類獨有的情懷。

參考:
Jupiter Probe Successfully Launches With Lego On Board
Juno (spacecraft)


  有。比如造訪哈勃太空望遠鏡的一對結婚戒指——


  今年4月25日,哈勃太空望遠鏡度過了它的25歲生日,並有極大希望繼續工作到至少2020年。哈勃能夠順利工作到今天,離不開1993、1997、1999、2001與2009年的五次太空維修與設備升級。


  你或許注意到,最後兩次太空維修相隔很長。其實,第五次太空維修最初計劃在2004年進行。但受到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的影響,時任NASA局長在2004年初宣布取消對望遠鏡的人工維修計劃[1]。在科技界的強烈要求下,NASA後來開始重新權衡是否派遣機器人乃至航天員上天維護哈勃望遠鏡,但政府在2005年初發布的財政預算中卻沒有為哈勃的太空維修提供經費支持[2][3]。哈勃太空望遠鏡一時間前途難卜。


  已故美國天體物理學家John Bahcall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促成哈勃太空望遠鏡立項起,始終積極深入參與該項目的籌備與實施,並數次從國會手中挽救了哈勃的命運。而命途多舛的第五次太空維修最終得以成行,正是包括John Bahcall在內的許多人士呼籲、宣傳、遊說的結果(當然NASA換了局長也有關係)。然而遺憾的是,John Bahcall已於2005年離世[4],未及看到哈勃煥發出新的生機。


  2008年的一天,參與這最後一次太空維修的宇航員John Grunsfeld見到了John Bahcall的妻子Neta Bahcall(她也是一位天體物理學家),表示希望攜帶一件她丈夫的私人物品造訪哈勃太空望遠鏡,以示對這位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的紀念。於是,Neta讓Grunsfeld帶去了她與她丈夫的一對結婚戒指。在整個維修過程中,這對婚戒伴隨著其主人付出過大半生心血的哈勃望遠鏡,繞行了地球200圈。

  我最初通過鏈接[5]中的播客獲知這個故事,後來在網路上搜索到的最早相關報道是鏈接[6]中採訪的最後一個回合。關於John與Neta的簡歷、成就、照片、採訪等,可訪問鏈接[7]至[10]。


[1] ACS::Servicing Mission 4 Cancellation

[2] NASA budget kills Hubble telescope : Nature News

[3] nasa.gov 的頁面 (2006財年的財政預算,其中撥給哈勃的預算只是用於"operations and data analysis, life extension activities, development activities for a robotic deorbit spacecraft...")

[4] NASA -
Astrophysics Pioneer John Bahcall Dies

[5] The wedding rings that went to Hubble : Nature News Comment

[6] perimeterinstitute.ca 的頁面

[7] john bahcall home pag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8] Neta A. Bahcall-Neta A. Bahcall

[9] http://www.sns.ias.edu/~jnb/JohnphotosHtml/index.html

[10] Family affair / The Bahcalls


還是想把這個故事搬上來。
機器人「希望」身高34厘米、重約1公斤,由東京大學、電通和豐田汽車等機構聯合開發。2013年8月10號,「希望」乘坐無人貨運飛船「鸛」4號機到達國際空間站。
同年,日本宇航員若田光一在11月7日乘坐「聯盟」號載人飛船到達國際空間站。

2014年5月13號,若田光一已經完成自己的任務需要返回地球,而機器人「希望」將繼續堅守空間站完成科學實驗。在告別的時候若田光一對「希望」說:「抱歉我不能帶你回到地球,唯一的遺憾是要把你一個人留在這裡。」希望:「沒事的,我只是個機器人呀。」


怎麼沒人提KEO(未來考古鳥)

這是一個向五萬年後的地球致敬的項目,所有人都可以給五萬年後的子孫留言,並將儲存在衛星的光碟內送入太空。五萬年後,衛星將重返地球,與五萬年後的人類重逢,給他們寄去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情感,價值觀,一切思想。
「KEO」是一個被刻意設計出來的單詞,它由地球上幾百種語言里使用率最高的三個發音組成,[k],[e] 和 [o]。因此,它可以從任何一個人類的喉嚨發出,同時,為了保持它的中立和大同特徵,它與任何一種文化的神話都無關。
結構(Wiki)
KEO衛星是一個直徑為80公分的中空球體,球體表面刻畫了世界地圖。為了保證在5萬年間能夠抵抗宇宙射線、太空碎屑以及返回地球時的衝擊,KEO必須用穩定可靠的材料來製成,它的核心被幾層由鋁、鈦、鎢的金屬組成的保護盾包裹。它亦被設計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以便萬一降落在河海中時,不至沉入水底。為了防止電池等材料不可預知的分解危及衛星,KEO不擁有任何自己的電源。
攜帶內容(百度百科)
在「未來考古鳥」內部,我們的子孫將發現我們留給他們的珍貴禮物——一些具有現代人類象徵意義的記號,主要是現代人的萬卷書信。這些內含的象徵,一方面要讓今日各族人民所接受,另一方面也要讓未來子孫所理解。為了讓KEO的未來發現者在它安全著陸後儘快明白其中內存的珍貴意義,KEO首先呈現的便是通過「看」就能直接理解的人類特徵。
人面鑲嵌圖
我們的未來子孫將在KEO的內部找到一張刻有不同種族的男人、女人及小孩面孔的玻璃光碟。或許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各種族通婚的趨勢,種族差異也將日漸縮小,5萬年的時間足以讓人類進化得面目全非。我們有必要讓未來人類看到今天人類的面部特徵。
「四元素鑽石」
KEO內部還裝載一顆含有海水、空氣、土壤和人類血液的人造鑽石。前三者是地球組成的重要元素,後者是地球生命的見證。
「星際時鐘」
衛星內部有一個天文鐘載明了數個脈衝星在當今的旋轉情況,以指出製作衛星的時間。
「亞歷山大現代圖書館」
衛星里還將裝載一張抗宇宙射線的玻璃光碟,裡面將刻有KEO發射時地球上的狀況: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動植物品種、各地音樂、最近幾千年的藝術作品等等,它們用聲音、圖像和文字的形式保存在光碟里。
「我們的萬卷書信」
現今60億人(這是KEO計劃的理想數字)所提供的所有信息,通過數碼方式刻在玻璃光碟上,作為最寶貴的禮物送給未來人類。
「解碼說明」
最後,我們的未來子孫還將找到一份「使用說明」:說明由100多幅示意圖構成,引導他們發掘其中的含義。
而KEO的保護層表面,還刻有現今地球的地理狀況,包括陸地與海洋,人類聚集的地方,未開墾的荒地。無論是KEO衛星的保護層,還是KEO飽含珍貴禮物的心臟,都是今日人類特徵的詮釋, 包括了當今人類掌握的科學知識的水平、思考的能力以及文化所達到的高度。
【補充:該衛星計劃在2015年通過歐洲太空總署研製的的阿麗亞娜5號運載火箭發射送入太空,在位於1800公里高處的近地軌道,繞行地球經過500個世紀之後自然墜回地面。】
按照KEO計劃的理想設計,大約5萬年後,當KEO返回地球時,其表面層與大氣層摩擦燃燒將產生大量熱量,在電離作用下釋放出亮光,因此,在它返回地球前兩分鐘,它將划出一道類似極光般的耀眼光芒,以昭示它的回歸。

KEO曾多次推遲發射時間,從最初的2001年一直到如今的2015年。一方面是資金,技術等各方面原因,另一方是收集到的人類留言遠遠不足。而現在,KEO項目已也已正式停止留言活動,相信不久之後即將發射。【更正:這個留言活動似乎還沒有停止,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儘快留言,中文留言頁面:Your message 感謝 @laser310 的提醒!】
我是11年發現的這個項目,3000字的上限說多也不多,我卻寫了刪寫了刪不下十回。因為感覺寫的東西,在五萬年的跨度下,太蒼白無力了。最後寫下的也只是我在這個時代的一些感受和體驗。
想像一下,五萬年後統治地球的那些生物,在看到我們來自五萬年前的遙遠慰問時,會是怎樣一副表情。嗤笑,驚喜,感慨?五萬年後的我們,可能連塵土都算不上了,但我們的思想,或深邃,或市井,或偉大,或渺小,都可以像五萬年前留下的拙劣壁畫一樣,永遠點綴著人類文明。

(所有送上衛星的信息也將被複制一份保存在地球上,在KEO進入軌道後,這些信息中以匿名方式提交的部分,將在KEO的網站上公開。)

官方網站:Welcome to KEO

-----------------------------------------------------補充-----------------------------------------------------
KEO發射的幾次推遲情況:
項目發起於1994年,於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二十一世紀計劃」和人類文化遺產,原計劃於2001年發射;
後推遲至2004年,原因是收集的留言太少;
又從2004年推遲至2005年底,原因是2002年阿麗亞娜火箭發生事故,另一個原因也是收集的留言不夠;
後又延遲至2007年;
2008年11月,項目的發起者讓.馬克.菲利普(Jean-Marc Philippe)因癌症去世,KEO團隊決定繼續完成KEO項目,現項目負責人是帕特里克(Patrick Tejedor);
項目又推遲至2009年,原因不明,可能是發起者去世的原因;
後又因技術可行性論證和其他各種原因將發射日期推遲到2010年或2011年,又推遲至2012年,再到2014年,現已推遲至2015年。
官網上的發射時間信息

我覺得這個項目還是可靠的,得到了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航天局等的支持,只是因為種種障礙推延至今,相信我們的文明剪影終將飛入太空。


補充一個,阿波羅15號放在月球表面的」倒下的宇航員「雕塑,用以紀念在各國太空計劃中犧牲的宇航員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0%92%E4%B8%8B%E7%9A%84%E5%AE%87%E8%88%AA%E5%91%98

《倒下的宇航員》(英語:Fallen Astronaut)是一座8.5厘米高的鋁製雕塑,表現一位穿著宇航服的宇航員,以紀念在探索太空旅程中犧牲的宇航員。它是月球上的唯一一件藝術品,由阿波羅15號的成員放在哈得利溪上。
《倒下的宇航員》是由比利時藝術家保羅·范·霍伊東克創作[1]。范·霍伊東克與宇航員大衛·斯科特是在一次晚餐宴會上認識的。之後,斯科特希望范·霍伊東克能製作一個小雕塑,並以個人名義來紀念那些在航天事業中犧牲的美國和蘇聯的宇航員們。斯科特對雕塑的要求很多,其中包括輕、牢固、能承受月球上的高溫差、沒有性別、以及種族特徵。此外,斯科特亦希望藝術品沒有任何商業性質成分。斯科特更要求范·霍伊東克不要公開自己的名字。
1971年7月,《倒下的宇航員》被阿波羅15號的宇航員大衛·斯科特和詹姆斯·艾爾文放在了月球上。旁邊還有一塊刻著十四位在航天飛行或訓練過程中犧牲的美國和蘇聯的宇航員的名字的紀念牌:

  • 西奧多·弗里曼(Theodore Freeman,1964年10月31日,飛機事故)
  • 查爾斯·巴塞特(Charles Bassett,1966年2月28日,飛機事故)
  • 埃里奧特·希(Elliott See,1966年2月28日,飛機事故)
  • 加斯·格里森(Gus Grissom,1967年1月27日,阿波羅1號大火)
  • 羅傑·查菲(Roger Chaffee,1967年1月27日,阿波羅1號大火)
  • 愛德華·懷特(Edward White,1967年1月27日,阿波羅1號大火)
  • 弗拉基米爾·科馬洛夫(Vladimir Komarov,1967年4月24日,返回大氣層降落傘無法打開)
  • 愛德華·吉文斯(Edward Givens,1967年6月6日,交通事故)
  • 克里夫頓·威廉姆斯(Clifton Williams,1967年10月5日,飛機事故)
  • 尤里·加加林(Юрий Гагарин,1968年3月27日,飛機事故)
  • 帕維爾·貝利亞耶夫(Павел Беляев,1970年1月10日,疾病)
  • 格奧爾基·多布羅沃斯基(Георгий Добровольский,1971年6月30日,聯盟11號返回大氣層艙內加壓失敗)
  • 維克多·帕嚓耶夫(Виктор Пацаев,1971年6月30日,聯盟11號返回大氣層艙內加壓失敗)
  • 弗拉基斯拉夫·沃爾科夫(Владислав Волков,1971年6月30日,聯盟11號返回大氣層艙內加壓失敗)

(引自維基百科)


1990年旅行者一號飛過海王星軌道,距離地球六十四億公里的時候,卡爾薩根說服了nasa讓它把相機轉向地球,拍下最後一張照片,「最後看一眼家園」

That』s here在那裡
That』s home那是我們家園
That』s us那是我們
On it everyone you love在那裡,你愛的每個人
every one you know你認識的每個人
everyone you ever heard of你聽說過的每個人
every human being who ever was在這世上存在過的每個人
lived out their lives 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The aggregate of our joy and suffering 聚集在這裡的 是我們的歡樂和痛苦
Thousands of confident religions, ideologies 是成千上萬的宗教信仰,意識形態
And economic doctrines和經濟學說
Every hunter and forager 每個獵手與覓食者
Every hero and coward每個英雄和懦夫
Every creator and destroyer of civilization 每個文明的創立者和毀滅者
Every king and peasant每個國王和農夫
Every young couple in love每對年輕的愛侶
Every mother and father, hopeful children每一個母親和父親 充滿希望的孩子們
Inventor and explorer 發明家與探險家
Every teacher of morals, every corrupt politician每一位高尚的教師 每一位貪腐的政客
Every superstar, every supreme leader 每一位超級明星 每一位最高領袖
Every saint and sinner in the history of our species人類史上的每一位聖人和罪人
Lived here 都生活在這裡
Like a mote of dust如一粒微塵
Suspended……in a sunbeam懸浮??????在一束陽光之中
The earth is a very small stage地球是在浩瀚的宇宙背景之下
In a vast, cosmic arena 一個很小的舞台
Think of the rivers of blood想想過去的血流成河
Spilled by all those generals and emperors 那為帝王將相而流的血
So that in glory and triumph只為讓他們在光榮和勝利中
They could become the momentary masters 成為瞬間的偉人
Of a fraction…… of a dot佔有那一個小點中??????那一小部分
Think of the endless cruelties visited 想想那無盡的殘酷
By the inhabitants of one corner of the pixel圖像里那一個像素點的某個角落的民眾
On the scarcely distinguishable inhabitants 每天把這殘酷施加到與他們沒什麼區別的
Of some other corner另一個角落的民眾身上
How frequently their misunderstandings 他們為何常常誤解
How eager they are to kill one another他們為何渴望殺死對方
How fervent their hatreds 他們的憎恨為何如此狂熱
Our posturing我們在裝模做樣
Our imagined self-importance 我們自以為很重要
The delusion that we have some privileged position妄想著我們人類地位特殊
In the universe 在宇宙中與眾不同
Are challenged by this point of pale light這一切 都因這泛著蒼白藍光的小點而動搖
Our planet 我們的星球
Is a lonely speck in the great不過是一粒孤獨的微塵
Enveloping cosmic dark 籠罩在偉大的宇宙黑暗之中
In our obscurity我們默默無聞
In all this vastness 沉浸在無盡的浩瀚中
There is no hint that help will come from elsewhere沒有一絲線索顯示 除了我們自己
To save us from ourselves 還有誰能拯救我們
The earth is the only world known so far to harbor life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有生命的世界
There is nowhere else 生命再無其他去處
At least in the near future至少在不久的將來 亦是如此
To which our species could migrate 沒有外星球 供人類遷移
Visit, yes 只可參觀
Settle, not yet不能定居
Like it or not不管你喜歡與否
For the moment, the Earth is where we make our stand現在 只有地球供我們立足
It has been said that astronomy is a humbling據說研習天文 可以讓人謙卑
And character-building experience 塑造人心 磨練個性
There is perhaps no better demonstration也許再沒有更好的方法
Of the folly of human conceits 能比這遙遠的畫面
That is distant image更好地顯示出人類的自負和愚蠢
To me, it underscore our responsibility 對我而言 他強調了我們的責任
To deal more kindly with one another要對人友善
And to preserve and cherish 懂得珍惜和愛護
The pale blue dot這泛著蒼白藍光的小點
The only home we』ve ever known是我們知道的唯一的家園
--Carl Sagan, Pale Blue Dot, 1994
(卡爾薩根先生因此照片而寫)


今天要講的,也是一個探測器的故事。

人類腦海中最瘋狂的想像,大概就是以億年為單位,向未來傳遞一個信息了吧。

那什麼東西能把信息送那麼遠?

或許這個答案是:探測器。

1977年9月,美國國家宇航局,也就是常在各類科幻故事裡客串的NASA用泰坦三號E半人馬座火箭同時發射了「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

沒錯,他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圖為由泰坦3號E半人馬座火箭發射升空的旅行者1號

這瘋狂想像的主要參與者之一是位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卡爾·薩根。

誠如許多偉大人物的經歷一樣,思想的種子都自童年埋下。這一年卡爾·薩根才5歲,隨父母參觀1939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時,一個儀式將他牢牢吸引:「西屋時間膠囊」(Westinghouse Time Capsule)的掩埋儀式。

西屋時間膠囊是由西屋電器製造公司打造的兩個以合金製成的鋼化銅時間膠囊,它們將在6939年才被同時打開。內置的東西包括:常用的小件物品、紡織物及原料、原子能和科學發展、空間科學等方面的物品。裡面甚至還有愛因斯坦的一封信:

「我們這個時代誕生了許多天才的人物,他們的發明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的便捷。我們已經可以利用機械橫跨海洋,還使人類從各種辛苦繁重的體力勞動中最後解脫出來。我們已經學會了飛行,用電磁波從地球的一個角落與另一個角落傳遞信息,方便的溝通。然而,商品的生產和分配卻是無序的,使每個人都生活在恐懼的陰影里,生怕失業而導致貧困潦倒。同時,生活在不同國家裡的人民還經常互相殘殺。由於這些原因,所有的人對未來充滿了恐懼。所有這一切,都是由於大多數人的才智和品格,較之那些對社會產生真正價值的少數人的才智和品格來,是無比的低下。」

圖為掩埋儀式。

穿越時間的物品令年幼的他深深著迷。人雖是弱小的,但也可憑自身的力量令自己的生命更大的鋪開。卡爾·薩根一直追逐自己的夢想——他很早就參與了美國的太空計劃(50年代起,他就是NASA的科學顧問)準備月球和太陽系航天器的實驗項目,當然,他開始了「時間膠囊」在宇宙中的投放儀式——他讓飛船攜帶一塊鋁製的鍍金銘牌,上面刻下了人類的形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但這還不夠。充其量是一個大男孩換了個大玩具罷了。

1977年的某一天,薩根接到了NASA「旅行者項目」人事部門的電話。

「我們正想發送一些可靠的信息——不,不是給總統,而是給外星人。」

薩根興奮極了,立即將這個想法告訴同事和朋友,女作家安?德魯彥:

「我準備召集一個小型委員會,準備『第一次接觸』」直到多年以後,德魯彥還覺得當時的感覺就像在聽天書——的確是天書,他們要傳信息到天上去了。

那麼問題來了。用什麼當傳遞的載體?

磁帶?

這是當時流行的信息記錄技術。不過磁帶很容易降解,又太容易受磁場和輻射的干擾。

弗蘭克?德雷克解決了這個問題——一位射電天文學家(這次事件成為一個起點,他之後的人生一直致力於尋找外星文明信號)他提出製作一張金屬唱片,這樣不僅易於解讀,而且只要處置得當,金屬唱片上的蝕刻信息能夠保存幾百萬年。

好。那麼,唱片上都記錄什麼?

當然是語言和圖片。

語言的話,當然要盡量友好,那麼就錄製問候語吧。薩根聯繫了康奈爾大學外語系,收集了從最古老的蘇美爾語,中國的吳語到一個5歲美國孩子所說的共計55種語言的問候語言。又選了些極具代表性的西方音樂——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查克?貝里的搖滾《強尼?B?古德》(披頭士雖然很想把《太陽出來了》送上太空,但因為樂隊沒有這首歌的版權而作罷)

「我們還應該加些東方元素」,作為項目的創意總監,安?德魯彥這樣提議。

「東方音樂?」

好想法。

德魯彥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心儀的曲目——流傳了2500年,歌頌友誼的名曲:《流水》(演奏者為中國古琴演奏家管平湖)

興奮之餘,她立即給薩根打電話,當時他恰巧不在,德魯彥只好在答錄機上留言。

那時候,他們還只是工作上的熟人和朋友,所以當一小時後,薩根回電話時,德魯彥還不知道有什麼好事等著她。

卡爾·薩根向安·德魯彥求婚了。

這位女作家當即答應。她放下電話,興奮地跳了起來。

圖為卡爾·薩根和安·德魯彥

創意總監——卡爾·薩根的未婚妻德魯彥女士沉浸在愛情里,她的創意也與愛情有關——何不記錄一段腦電波的聲頻文件,放在唱片里,看看未來先進的外星文明能否破譯腦電波里的想法?看看那些與我們完全不同的外星人,能否感知人類的愛?

大家都覺得這個主意棒極了。這一年安·德魯彥27歲。她的腦電波匯同古老的語言、政要的問候、嬰兒的呢喃、鯨魚的叫聲,匯同火車的呼嘯,交響樂和搖滾,匯同那首《高山流水》以及記錄了地球各處景觀的照片們一起,被刻錄進這張金屬唱片里。等待百萬年,甚至億萬年以後,由陌生的文明播放。

它被小心地置於一個鋁製保護盒內,配有唱針。在唱片的封面上,小組細緻設計了符號語言,講述了旅行者飛船的出發地,並描述了這張唱片的播放方式。

(安?德魯彥和卡爾?薩根共同創作了史上最受歡迎的科普電視片《宇宙》,合寫了幾本科普著作。他們於1981年結婚,相伴終生,直到1996年卡爾去世。)

金屬唱片的封面,用數學和物理語言刻畫了探測器的發射時間,我們的位置,以及簡單的問候。它被放置在華氏零下110度的鋁質容器中,該容器不僅耐高溫、抗氧化、防水,還可以防塵、阻隔宇宙射線。

裡面還包含了一個銘文:

「旅行者」號飛船是美利堅合眾國建造的。我們是一個由2.4億人類組成的共同體,與居住在地球上的全部40億人類共同生存著。我們人類現在仍以國家劃分,但是這些國家正在迅速地成為一個全球化的文明。

我們將這一信息投向宇宙。它很可能會存續下去直到10億年後的未來——到那時我們的文明必將經歷深遠的改變,地球的表面也可能會面目全非。在銀河系的2000億恆星中,有些——也許很多——的恆星會有可居住的行星,以及能夠穿越星際的文明。如果某一個文明截獲了旅行者號,並能理解上面所記錄的內容,那麼這是我們的致文:

這是一份禮物,來自一個小小的遙遠世界。它象徵了我們的聲音,我們的科學,我們的圖像,我們的音樂,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情感。我們努力在我們的時代里存活下去,從而能夠延續到你們的時代里。我們希望某一天,在解決了我們面臨的困難之後,能夠加入銀河文明世界的共同體之中。這份紀錄代表了在這個廣闊而令人敬畏的宇宙中,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決心,以及我們的善意。

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吉米·卡特1977年6月16日於白宮

圖為卡特

旅行者號所需的電能由放射性同位素加熱的溫差發電機提供。上面還有一台可朝向任何方向的掃描平台,裝有攝像機和紅外、紫外線儀,作為人類的眼睛,向著遠方瞭望。

旅行者號項目之所以成功,也來源於一種冥冥中的幸運——1965年,分析專家蓋瑞?弗蘭德羅進行木星任務研究時發現,這幾顆大行星將進入一個罕見排列結構。屆時如果藉助「引力彈弓」(即引力加速技術,當航天器進入一個行星引力場時,會被引力場加速或者減速,從而改變其軌道和速度,從而減少行星際航行的燃料消耗,每經過一顆行星,就能夠增加一次速度,更快地飛向下一顆行星)旅行者飛躍太陽系所有的大行星只需要9年。

這種排列176年才會出現一次,最近的發射日期就在12年後。

於是12年後,旅行者如約出發了。

而卡爾?薩根在項目初始時,就有一個這樣的想法:讓旅行者號離開太陽系之前,再回望一眼地球吧。

他希望旅行者號到達太陽系邊緣時再拍攝一次地球,如果成功,這將是人類最遙遠的一次回眸。

但此時旅行者1號的任務已接近尾聲,大家不願意再增加工作,而且這也會花去不少費用。卡爾·薩根並不放棄,多次呼籲未果後,他去懇求當時的美國宇航局局長、海軍上將理查德?特魯利。將軍被他說服了,旅行者號得以拍出這張照片。

如果沒有那個圓圈的提示,你能找出地球在哪裡嗎?

拍攝照片的時間是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號距離地球40億公里,距離卡爾·薩根離開人世還有6年。

根據這張照片,薩根後來寫成了科普名著《暗淡藍點》。他在書里寫到:

「再看看那個光點,它就在這裡。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一切。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我們的歡樂與痛苦聚集在一起,數以千計的自以為是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學說,所有的獵人與強盜、英雄與懦夫、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國王與農夫、年輕的情侶、母親與父親、滿懷希望的孩子、發明家和探險家、德高望重的教師、腐敗的政客、超級明星、最高領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聖人與罪犯,都住在這裡——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

在浩瀚的宇宙劇場里,地球只是一個極小的舞台。想想所有那些帝王將相殺戮得血流成河,他們的輝煌與勝利,曾讓他們成為光點上一個部分的轉眼即逝的主宰;想想棲身於這個點上的某個角落的居民,對別的角落幾乎沒有區別的居民所犯的無窮無盡的殘暴罪行,他們的誤解何其多也,他們多麼急於互相殘殺,他們的仇恨何其強烈。

我們的心情,我們的妄自尊大,我們在宇宙中擁有某種特權地位的錯覺,都受到這個蒼白光點的挑戰。在龐大的包容一切的暗黑宇宙中,我們的行星是一個孤獨的斑點。由於我們的低微地位和廣闊無垠的空間,沒有任何暗示,從別的什麼地方會有救星來拯救我們脫離自己的處境。

地球是目前已知存在生命的惟一世界。至少在不遠的將來,人類無法遷居到別的地方。訪問是可以辦到的,定居還不可能。不管你是否喜歡,就目前來說,地球還是我們生存的地方。

有人說過,天文學令人感到自卑並能培養個性。除了這張從遠處拍攝我們這個微小世界的照片,大概沒有別的更好辦法可以揭示人類妄自尊大是何等愚蠢。對我來說,這強調說明我們有責任更友好地相處,並且要保護和珍惜這個淡藍色的光點——這是我們迄今所知的惟一家園。」

旅行者1號使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電池(Pu-238)它的半衰期長達89.6年,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它依然會繼續向地球發出那微弱的信號。它正在以每天100萬英里的速度飛離太陽系,現在已距地球110億英里,是至今為止人類飛行最遠的太空船。而即使電池耗盡,它仍會在太空中向前漫遊。它的外殼經過特殊設計,可以保護其中記錄人類文明的金屬唱片十億年。

也許旅行者號會如願被外星人撿到,他們會對我們的文明投以驚嘆或鄙夷,飽經滄桑的探測器最後的去處是宇宙博物館;也許它永遠行駛於宇宙的茫茫黑暗裡,錯過了所有的智慧生命,精心錄製的唱片從未被播放。但那都是無可想像的事了——我們也無法想像,當我們的後代進入星際航行時代,他們若捕獲旅行者號,閱讀那由億萬年前的祖先刻上的信息時,會是怎樣的心情——一顆名副其實的,穿越宇宙的時空膠囊。

在卡爾·薩根眼中,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密切相關的,因為我們擁有相似的化學構成——可如此一來,生命的音樂也未免太過單調。在宇宙數千光年的範圍內,難道只有我們這一種聲音嗎?有沒有一部宇宙交響樂,由億萬個不同的聲音在演奏銀河系的生命之曲呢?

我們該如何欣賞到其他的樂曲,又如何讓宇宙聽見我們的聲音?

旅行者號出發了。


而如果未來有一天,我們的星球陷入毀滅,又有什麼,能證明我們存在過?


旅行者號探測器正孤獨地回答著。如果在這份回應上加個期限,它應該是,十億年。

Our remote descendants,safely arrayed on many worlds throughout the solar system and beyond,will be unified by their common heritage,by their regard for their home planet,and by their knowledge that ,whatever other life may be,the only humans in all the universe came from Earth.They will gaze up and strain to find the blue dot in their skies.They will marvel at how vulnerable the repository of all our potential once was,how perilous our infancy,how humble our beginnings,how many rivers we had to cross before we found our way.

我們在度過一段短暫的定居生活後,又會恢復古代的游牧生活方式。我們遙遠的後代們,也將安全地布列在太陽系,或更遙遠的許多世界上。

他們將會團結在共同的傳統之下,關注著他們的家園,分享知識。

可不管其他生命會是何種形式,只有人類是來自地球。

他們將抬頭凝視,在他們的天空中竭力尋找那泛著蒼藍白光的小點,他們會驚嘆;

我們擁有的潛力曾是何等的脆弱;

我們的嬰兒時代是何等的危險;

我們的起源是何等的卑微;

我們又跨越了多少的艱難險阻;

才找到我們要走的道路。

參考文獻:
R.J.帕克, W.H.皮克林, E.C.斯通,等. 「旅行者」號飛船和行星探測[J]. 科技導報, 1987, 5(1):68-72.
孫正凡. 旅行者1號的孤獨征程[J]. 滿分閱讀:高中版, 2013, (12):28-29.
大衛·莫里森, 鄭念. 為宇宙而生的人 卡爾·薩根的一生及作為科學家、教師和懷疑者的遺贈[J]. 科普研究, 2007, (5).
尹傳紅. 卡爾·薩根與地外文明探索[J]. 科技文萃, 2002, (2):168-169.
霧都小小. 「旅行者」號 跨越36年的探索之夢[J]. 計算機應用文摘, 2013, (31):80-82.
悠悠. 全面解析 「旅行者」號探測器[J]. 飛碟探索, 2013, (10):10-11.

最後安利一個微信公眾賬號~這是我和幾位朋友一起做的微信平台,上面會發布我們的原創文章,歡迎掃二維碼關注。

:)

也可直接搜平台名字「苔原」

http://weixin.qq.com/r/4XWGnl3ELQBSrRn99yDz (二維碼自動識別)


然而,除了媒體報導頗多的湯博的部分骨灰外,你注意到「新視野號「上還搭載了其他8件紀念品嗎?這8件物品是:一份「飛向冥王星」網站上近45萬人的簽名;兩面美國國旗;一張記錄著新視野號團隊成員照片的光碟;一小塊從太空船一號切下來的部件;一張冥王星主題的郵票;最後也是今天貓眼想說,是兩枚25美分的硬幣,分別來自建造「新視野號」的馬里蘭州和「新視野號」發射地所在的佛羅里達州,分別是下面兩枚幣。

一般人可能認為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但貓眼透過靈敏的嗅覺聞到了不一樣的氣息。那麼這裡就先來說說貓眼聯想到的神話故事背景。

冥王星,顧名思義,是以羅馬神話中冥王普魯托的名字命名的。羅馬神話中的普魯托對應的是希臘神話中的哈迪斯,就像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對應的是希臘神話中的阿弗洛狄忒一樣,同一套神學,不同的名字。下圖是冥王普魯托坐在寶座至上,腳邊趴著他的三頭地獄犬刻耳柏洛斯。

在古希臘傳說中,死者欲入冥界,則先要經過冥河,冥河上有擺渡人,死者要向擺渡人支付渡資方能安全渡河進入冥界。因此,古代希臘人有為死者陪葬錢幣的習俗,以充死者入冥界的渡資。

在2004年史詩電影《特洛伊中》,帕特洛克羅斯穿著阿喀琉斯的盔甲參展,結果被赫克托爾殺死,阿喀琉斯為其舉行火葬時,在他的雙眼上放了兩枚金幣(下圖劇照),作為冥河的渡資。

總之,依照傳說,死者想要去冥府見到冥王普魯托,就必須帶錢幣渡過冥河。這個傳說不能讓人不聯想到上文提到的,「新視野號」經歷9年多漫長旅程獨自穿越浩瀚的宇宙來到冥王星面前,就彷彿亡靈穿越黑暗的冥河一般,從這個角度來看攜帶兩枚硬幣這件事情何其應景啊。

雖然官方給的解釋只是紀念發射地與發現地,但根據貓眼的經驗,美國是一個不允許公眾媒體有宗教傾向的國家,所以當初攜帶兩枚硬幣的計劃究竟與傳說是否有關,恐怕很難考證。


經過貓眼調查,發現這兩枚硬幣可不是僅僅起到紀念意義那麼簡單。貓眼搜索了NASA的官網,找到了一篇發表於2005年12月21日的文章(下圖截圖,文章網址:NASA - A "State" of Exploration),文章末尾提到,這兩枚硬幣還擔負著為探測器自轉平衡系統配重的作用。

好了,分析了這麼多,兩枚硬幣與傳說是否有關就由讀者自己衡量。貓眼想說,從古代傳說中冥河的渡資,到當代冥王星探測器的配重,錢幣幫助亡靈渡過「冥河」見到「冥王」這個神話真的在現實中實現了。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當初給探測器帶上兩枚硬幣的決策人都是個了不起的浪漫主義者。


在自己的公眾賬號「貓眼看幣」中寫了這篇文,似乎找到了它應該回答的問題。


非抖機靈。非高端黑。講真。
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它在太空中不間斷廣播革命歌曲《東方紅》,以此歌頌著那位領導中國人民建設貧困積弱的祖國,完成了兩彈一星這一偉大成就的領袖。


我看了梶尾真治的《回憶愛瑪儂》,決定展示一下情懷,然後把我寫的擬合分子譜線的代碼命名為Emanon(然而並沒有什麼人用過它...)


卡爾·薩根的故事早已看過,不過每次看仍舊感慨萬千,面對浩瀚的宇宙,人類渺小的無以復加,只有科學探索的精神永恆向前,在漫天星光中留下一抹微弱卻無法忽視的印記。

其實這種事把自己的身後事弄得轟轟烈烈,搞成個大新聞,不僅僅在科學界,在新聞界也有。

2005年8月20日,在美國科羅拉多的一個小山村,好萊塢著名影星約翰尼·德普花費250萬美元,用禮花炮將他的好友,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剛左新聞」的開創者,亨特·S湯普森的骨灰發射向高空,在一片絢爛中,湯普森消散在夜空中。

亨特·湯普森是我所敬仰的新聞前輩。1971年,他假託體育記者「勞爾·杜克」的名義,發表了一篇名為《拉斯維加斯的憤怒與恐懼》的報道,敘述他與律師朋友——剛左博士(Dr.Gonzo)前往拉斯維加斯報道沙漠摩托車賽,卻在毒品和迷幻藥的作用下,歇斯底里地尋找美國夢的經歷。此種報道風格,他稱之為「剛左新聞主義」,後來又被人稱作「荒誕新聞主義」。這種風格將虛構性文學寫作的技巧運用於非虛構寫作,希望改變新聞的表達,「讀起來如小說一般」,極大的拓展了傳統新聞的可讀性和思維深度。與傳統新聞實踐追求內斂、冷靜、客觀的一貫作風相反,剛左新聞以一種誇張大膽、主觀嘲諷的寫作風格為特徵,將作者置於敘述的中心。對於新聞傳統要求的冷靜客觀中立,湯普森認為,當記者出現在現場的時候,新聞已經因為記者的參與而改變,這被稱作「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在新聞行業的應用。而觀察者的在場,不僅改變了事件的過程,而且其在場的重要性還經常超過事件本身,因此凸顯觀察者本身的主觀感受,是這場新聞事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湯普森說,一個好的剛左記者,「需要大記者的才華,畫家/攝影家的眼光,以及演員的多變」,剛左的報道風格「基於福克納的思想,即最好的小說遠比任何一種形式的新聞更為真實」。

這個桀驁不馴的老傢伙,一生帶著不屑、憤怒和狂野的精神,馳騁在美國夢的另一面,記錄那些沮喪、迷惘和毀滅。他如此熱愛這個職業,以至於一生筆耕不輟,更在911的第二天,寫出了《在美國的恐懼和嫌惡》一文,真實表述了全美國人民的悲痛和迷惑,同時也反思美國政府在此時上需要負擔的歷史責任,並事先預言了布希政府的對策,以及結果。但另一方面,他又始終懷疑,新聞行業在日漸分崩離析的現代文明社會中越來越被邊緣化,每個人都有更多信息自由,卻因此成為信息操縱者的奴隸,他經常為此咆哮,吸毒,酗酒,只有在接近夢境的時刻,他才能得到片刻的和解。

湯普森的結局是吞槍自盡,和我最愛的作家、記者海明威一樣。或許,這是對這個世界深入觀察之後的宿命。他的好友,將《拉斯維加斯的憤怒與恐懼》搬上銀幕,留下一部名為《賭城風情畫》的約翰尼·德普,在將湯普森的骨灰送上天空之後,又拍攝了他另一部著名的作品《朗姆酒日記》,以紀念這位憤怒、堅強、迷惘、脆弱的新聞鬥士,描述他的理想,呈現他的凋亡。

《朗姆酒日記》仍舊是一部關於新聞記者與這個世界的故事,喜歡的人可以去看看。過些時間我會寫一篇文字。湯普森年輕時曾加入空軍,是一名出色的飛行員。他自己也曾說過,只有在天空,才會感覺到片刻的純凈,遠離這個骯髒罪惡的世界。或許正是源於此,他選擇將自己的骨灰打到天空中去,隨風消散,那裡是可以讓他獲得安寧的最好歸宿。


有啊,舒梅克-列維彗星,就是撞木星上那個,給木星上撞了好幾個窟窿

舒梅克的骨灰一部分就帶上了月球。


NASA的愛爾蘭裔女宇航員 Catherine Coleman在 2010.12.15 至 2011.5.23 執行任務期間攜帶了幾樣從 The Chieftains樂隊成員那裡借來的樂器(pennywhistle和 Irish flute)。
期間,她在 Yuri Gagarin首次進入太空50周年紀念日(2011.4.12)上與位於地球的 Jethro Tull樂隊成員 Ian Anderson完成了一次二重奏。
此外,Chieftains樂隊還選取了一段 Catherine Coleman在太空中演奏 flute的錄音插在了他們的專輯 Voice of Ages中—— The Chieftains In Orbit。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station/expeditions/expedition26/flute_on_iss.html
http://www.nasa.gov/home/hqnews/2011/apr/HQ_11-108_Coleman_space_duet.html
http://www.wyep.org/album/voice-of-ages
http://www.theregister.co.uk/2011/04/12/space_flutes/


有,命名泊松亮斑,紀(打)念(臉)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啊
解釋在評論區,如果有不懂的人我就貼上來~解釋可能(一定)不準確,望指正v


說個中國的吧,玉兔號的微博。
現在在用手機答題,回去上圖。
這是玉兔號的微博與微博中大家的留言。這應該是國內第一次讓大家感覺到科學溫馨的一面。在之前,大家印象中的科研都是神秘的,遠離大眾生活的。玉兔的微博用簡明的語言介紹玉兔號月球車的科研項目,拉近了科學與大眾的距離。在它的那條微博下大家對它的祝福與鼓勵我覺得就挺溫馨挺感動的。


其實你們這些所謂的「彩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配平的功能。。。


說一個最近的吧。
在花費了五年之後,2016年7月5日,朱諾(Juno)號探測器抵達木星。

它的任務包括但不限於:
測量木星上水的丰度,進而分析現有理論中有關氣體巨星的木星的形成機制。
目前的兩大理論:
尼斯模型(Nice model)和大遷徙假說(Grand tack hypothesis)
繪製木星的引力圖譜、木星內部核心的屬性分析。
精確繪製木星的磁場圖,研究其極地的磁層與極光現象等等。
在其裝載的多項儀器設備之餘,還特別附帶了一張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銘牌:

圖片來自http://www.nasa.gov/sites/default/files/images/577242main_galileo-full_full.jpg
在NASA的官網上,說明了這片徽章的來意——專門表達對這位致力於木星及其衛星觀測的科學巨匠致敬:

Galileo"s text included on the plaque reads as follows: "On the 11th it was in this formation - and the star closest to Jupiter was half the size than the other and very close to the other so that during the previous nights all of the three observed stars looked of the same dimension and among them equally afar; so that it is evident that around Jupiter there are three moving stars invisible till this time to everyone."

引自Juno Jupiter Mission to Carry Plaque Dedicated to Galileo
伽利略(觀測木星時)的手稿也被記錄在銘牌之上:「在11號的時候它是這樣的一種形態,最靠近木星的這顆星星不僅只有其他幾顆(星星)一半的大小而且離它們也很近,以至於前幾個晚上觀測時這三個星星看起來是一樣的,彼此的間距也相同。因此,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木星有著三顆運動者的伴星,這是之前所謂見到過得。」
另外,這艘探測器還夾帶了三個樂高雕像:伽利略、朱庇特和朱諾。

圖片來自http://www.nasa.gov/sites/default/files/images/577253main_lego20110803-full_full.jpg整整400年前,伽利略將第一份有關潮汐的文獻整理了出來,涉及的內容包括海底大陸架的構型尺度,以及潮汐的時刻等等。
他在4個世紀之前,改造瞭望遠鏡,令其放大能力達到20倍。
他根據實驗結果,發表了慣性原理的闡述。
他提出了古典力學裡的「伽利略變換」。
······
按照斯蒂芬·霍金的說法,「現代自然科學的誕生要歸功於伽利略。」


東方紅一號,單曲循環《東方紅》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八大二次會議提出:蘇聯人造衛星上天,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我們也要搞一點,要搞就搞得大一點。

中央正式確定中國第1顆人造地球衛星播送《東方紅》樂曲,以便讓全世界人民都能聽到中國衛星的聲音。


推薦閱讀:

如果地球上都是食草動物,那會怎麼樣?
如果地球在瞬間被擊穿/擊碎/爆炸,月球會怎樣,太陽系呢?如果月球上有宇航員/人類移民,他們能躲過一劫嗎?
星星在夜空中是漸漸出現的還是突然出現的?
暴雪天鐵路人員是如何快速清除鐵軌積雪的?暴雪對鐵路運行有怎樣的影響?
開普勒經典的畫像中手裡拿的是什麼?

TAG:自然科學 | 天文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