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沙漠旁邊會有海洋?
首先是溫差,水的比熱容大,溫度肯定比沙漠低,其次是沙漠沙質鬆軟,被水一衝,不就進入海里了嗎?
如果我說,在一個淡水資源擁有量佔世界30%,有著世界上最大熱帶雨林的國家內,能找到一片佔地300平方公里的沙漠,你大可不必驚訝,它就是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Len?óis Maranhenses)沙漠。
如果我說,在一個白茫茫沙海、寸草不生的沙漠之中,能看到綴著上千個大小不一、顏色絢麗的湖泊,也許你會說是海市蜃樓,但我的回答是「否」,你也不必驚訝,因為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沙漠就是這樣的「千湖沙漠」。
水與沙的故事,除了海市蜃樓,還有「千湖沙漠」。
千湖沙漠,位於巴西馬拉尼奧州(Maranhao)海岸附近的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國家公園之中,公園佔地共155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0公里,地形平坦,地勢較低。amp;https://pic2.zhimg.com/f4a677dcf53717b4848f98d8f1197731_b.jpg&" dw="640" dh="633" w="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f4a677dcf53717b4848f98d8f1197731_r.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2.zhimg.com/f4a677dcf53717b4848f98d8f1197731_r.jpg&"amp;>
從巴西北部的Sao Luis城出發到Barreirinhas小鎮差不多4個小時,沙漠湖泊就在這個小鎮不遠處。
巴西——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國家公園
巴西——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國家公園
那「千湖沙漠」是如何形成的呢?
是因為「每想念你一次,天空飄落一粒沙和一滴水,於是有了千湖沙漠」嗎?
其實儘管有著沙漠般的沙丘外貌,但千湖沙漠其實並「不配」叫做沙漠。因為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年降雨量可以達到1400-1600mm,這難道是一個沙漠該有的降雨量嗎?
隨意感受一下這個數字,撒哈拉沙漠曾有過數年沒有降雨的記錄,地處溫帶季風氣候的北京年均降雨量在550mm左右,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的上海年降雨量在1100mm左右,地處熱帶季風季候的海口年降雨量在才達到1600mm。降水1600mm的「沙漠」可以說是非常奇葩了。
從巴西的氣候類型圖來看,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非常靠近赤道,剛好處在三種氣候類型的交界地帶,總體來看所屬的氣候類型為熱帶乾濕季氣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熱帶草原氣候。那麼這就解答了湖泊季節性出現的原因:大概1-5月是這裡的雨季,短期而大量的降雨在沙丘溝谷之間彙集形成湖泊;10月份之後乾季來臨,因為靠近赤道蒸發強烈,湖泊漸漸萎縮消失。
但是每當提到熱帶乾濕季氣候,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非洲的大草原和草原上的長頸鹿、斑馬還有角馬等等,會想到趙忠祥老師富有磁性的聲音「雨季來了,又到了交配的季節」。。。
然而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卻是非常不同的情形,不僅看不到動物,更是連植物都幾乎無處可尋。為什麼這裡沒有形成非洲草原那樣的景觀呢?
關於其最初形成原因的說法尚沒有很權威的定論。一種說法是,這裡的沙漠是外海形成的巨大沉積層在地殼抬升中露出水面,經海流不斷沖刷形成沙石,又經風化成為沙丘。另一種說法是這一地區的多條河流攜帶到河口的泥沙受海流阻滯,被海風吹向陸地,形成沙丘。
相對來說第二種說法更為可信,因為雖然位於亞馬遜河流域之外,但是馬拉尼昂地區大大小小的河流很多,而且這張大「床單」現在仍在以每年20米的速度不斷向大西洋擴張。也許再過若干年,我們就不能叫它「床單」,而要改叫「地毯」了。
參考資料:
[1] 真正的沙灘,巴西沙漠中有上千個湖泊(真正的沙灘 巴西沙漠中有上千個湖泊(組圖)-搜狐滾動)
[2] 異星球之旅——巴西千湖沙漠(Lencois Maranhenses)(異星球之旅—)
[3] Len?óis Maranhenses National Par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n%C3%A7% C3%B3is_Maranhenses_National_Park)
[4] 千湖沙漠,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沙漠(千湖沙漠,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沙漠)
[5] 水與沙的交響:夢幻巴西千湖沙漠國家公園(DDDesign的廣播)
[6] 色彩斑斕的沙與海——巴西北部的千湖沙漠(千湖沙漠|LOFTER(樂乎))
[7] 寶石綴滿白床單(寶石綴滿白床單)
[8] 谷歌地圖
鳳凰號獨家約稿
歡迎關注我團微信公號
地球觀察團
ID:diqiuguanchatuan
http://weixin.qq.com/r/BTr95TzEhmH5rXiG928X (二維碼自動識別)
請允許我說,題主自己的答案對了一小下,溫差是氣候的一個影響因素,這是沒錯的。但是沙子一衝似乎就是海洋邊上了,所以沙漠和海洋就伴生,這個說法太形而上學了。
答主tony soup在這個問題上,似乎解釋的還不夠深入,海洋旁邊容易發育沙漠,說的沒錯。
說白了,問題的核心是這兩個的出現的看似有違和感,實際是非常統一的
首先,沙漠和海洋是地球岩石圈和水圈的辯證統一出現,是物質來源的統一。核心是,按常理講沙漠的沙子可以說是陸地碎屑物的大量風化,實則主要是陸地大量碎屑物風化產物的大量搬運與堆積,這是物質基礎,水體搬運就帶來了水體和沙體,像海邊、湖邊的沙灘,以及河積平原的沙土等,他們本身是通過地球的地質營力出現的。只是還有後面的故事,讓你覺得他們不統一。 典型的例子還有,南美洲智利靠著海,但是地處熱帶卻發育沙漠,非洲也是一樣。tony soup的青海湖是在內陸的,準確講,青海湖是原來海洋的殘留體,或者殘留之後的產物,原來那裡也是有海洋和進入他的河流,即有大量水體並攜帶和沉積沙體。
其次,物質基礎還要面臨後期演化,造成命運的不同。即各種原因造成的氣候因素。一般來講,在夷平面上,湖泊的消亡後,其留下的就是物理沉積(沙土、有機物)和化學沉積(泛指原來水體里溶解的鹽類),你可以關注目前的羅布泊。
回答題主的問題,一般來講,有水體的地方,只要氣候適宜,水體來源穩定,只會出現水體和茂盛的植物,例如濕地的。或者變成內蒙的現狀,殘留水體和草原的。直接說草下面是巨量的沙體。
命運來了,就是乾旱和自然或人為的地表破壞,就是突破植被的掩蓋,讓他們 水體和沙漠出現了。
風也是一個促進因素,但風對沙體的形成是個複雜因素,既會造成沙土的二次重新堆積,造成新的風成地貌和環境,如果被山阻擋(例如印度洋北邊的喜馬拉雅山,或者智利西部的安第斯山脈),那就只會搬運沙子(這種情況下往往就會出現題主說的水體與沙漠伴生情況)。另一方面風也會帶來濕潤的氣候(不會出現沙漠),像我國東部的這些平原,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只出現水體和植被,沙土都被植被覆蓋著。
基本就這樣了。吃早飯去。
看來這個還是能補充進去了
好吧,簡單幾句話,水的運動會攜帶泥沙,像黃河,到入海處或平原,泥沙就會沉積下來。這樣,在物質組成上,兩者是同步通過河流等水體的運動進行的。如果泥沙沉積下來有植被覆蓋,你就只能看到水體。如果沒有植被覆蓋就能看到一邊是水,一邊是泥灘或沙灘,放大了,就是海洋和沙漠做鄰居了。ok嗎?
這個問題問反了,應該是海洋旁邊為什麼會發育沙漠?
簡單的說,是因為缺乏植被的保護。並且有持續的風,不斷的攜帶沙塵在此堆積。
這是青海湖旁邊的沙丘,你感受一下:圖片:西望青海湖 沙丘是歸途---寶存,haibei- ugo.cn
圖片:【行攝】:大美青海
圖片:青海湖正在被沙漠侵蝕(圖)-自然地理
沙漠的出現是緯度和陸地決定的。
大海永遠是大海。
有種沙漠地貌是洋流造成的,暖洋流增溫增濕,冷洋流降溫降濕,南美洲西邊有一條狹長の沙漠,主因就是秘魯寒流,源頭來自南極強大的西風漂流。西風漂流受高緯度和南極洲大陸影響,基本是橫行無阻肆無忌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