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

就皇帝這個角色而言,他的文治武功在同行里是否稱得上卓越?其他角色呢?


正德皇帝明武宗,很多歷史愛好者總是忍不住把他拉出來批判一番,為什麼批判他呢?主要是他活潑好動,喜歡出遊以及修建豹房,不妨同滿清的康熙乾隆對比一下!

以喜好出遊而論,明武宗想要出宮一次,真是千難萬難。好容易瞞著大臣,偷偷出去,被發現了,結果還是不得不回去。他想要到江南去,結果無數大臣上諫,拼死拼活不讓他去,廷杖了許多低級官員,沒用!更多人頂上去反對他阻止他,最後是因為寧王叛亂,他才得以找到正當借口去了一次。

而康熙乾隆又如何,《清史紀事本末》的記載:

「康熙朝借閱河為名,有六度南巡之舉,至乾隆時,循其舊例,南巡者亦六度,東巡者七,西巡者五」。

康熙,乾隆之流南巡是被頌為美談佳話的,甚至如今有些人一提起所謂乾隆爺下江南真是眉飛色舞,唾沫四濺,然而實則這兩個皇帝每次南巡,沿途就如蝗蟲過境一,百姓被搜刮一空,苦不堪言。

也曾經有人進諫,結果如何呢?

「其時朝臣中亦未始無阻駕請迴鑾者,然一經抗論,斯嚴譴隨之,……尹會一視學江蘇還,奏言上兩次南巡,民間疾苦,怨聲載道,嚴諭詰之曰:『汝謂民間疾苦 ,試指出何人疾苦,怨聲載道,試指明何人怨言』,坐謫戍。」

順帶一提,後來尹會一兒子尹嘉銓為他請謚,結果大概乾隆積怨未銷,正好趁機製造了一起文字獄,把他兒子絞死。

「紀昀嘗從容為帝言,東南財力竭矣。上當思所以救濟之。怒叱之曰:『朕以汝文學尚優,故使領四庫書館。實不過倡優蓄之,汝何敢妄談國事!』 而後朝臣皆相與結舌,吞聲無復有為民請命者矣」。

就是乾隆的皇后出於好意進諫,也沒有好下場:

「帝在杭州嘗深夜微服登岸游,後力諫止。至於泣下。帝謂其病瘋。令先程回」

回去後還要把皇后廢掉,有個刑部侍郎覺羅阿永阿進諫,乾隆大怒,他怎麼說的?「阿某覺羅近臣乃敢蹈漢人惡習。博一己之名。召九卿議罪」。

再說豹房,明武宗修建豹房,也是算做他荒淫無道的證據。那豹房的規模究竟有多大呢?一些學者根據房子的位置和古代京城地圖考證,佔地面積也就是4公頃左右,耗銀20多萬兩。

康熙乾隆在皇宮以外也造了很多建築供他們享樂遊玩,與之相比如何呢?

僅從面積來說,這圓明園總面積達350公頃,就是故宮的近5倍,豹房的近90倍,至於耗資則更是天文數字,難以估計。從滿清建造的頤和園就耗銀高達三千萬兩白銀計算,遠比之闊氣豪華的圓明園耗費上億兩白銀恐怕不是誇張的估計,總之豹房耗費的20多萬兩銀子與之相比,不值一提是沒有疑問的。

還有一個很著名的就是承德避暑山莊。同樣搜索一下介紹,「 避暑山莊佔地564萬平方米,環繞山莊婉蜒起伏的宮牆長達萬米」,也就是564公頃,將近八倍於故宮的佔地面積,百倍於豹房的面積。「始建於1703年,歷經滿清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那其耗資多少呢?在《清史紀史本末》中有一處提及「先是沿途建設避暑山莊七十二處,圈地數十里,雜植時花,分置帝榭,所費約計億萬」。所費億萬隻是個約數,但足可想見其耗費驚人程度。而且所謂圈地數十里,這數十里的地方上應該原先就有百姓居住,清帝為了建造自己享樂場所,掠奪了大量百姓的土地,房屋、財產,也當屬無疑。

圓明園和避暑山莊僅僅是舉其犖犖大者。

或許有人說之所以武宗修建豹房是荒淫,是因為他建豹房是為淫樂,而清帝在圓明園,避暑山莊則是正常的休息辦公。可事實果真如此么?

其實明武宗的行為倒有更多值得體諒的地方。《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3期上有一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研究所研究員 James 中文名:蓋傑民所撰《明武宗與豹房》一文,對此作了相當深入的辯正分析,指出了傳統史料中對明武宗醜化的不實與歪曲誇大之處。他說:

「武宗此舉,亦在試圖恢復一種在十六世紀初已幾乎完全消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氣氛。他的畜豹行獵,實為恢復明朝軍力及帝王的勇武作風。」

「武宗親自操練士兵,《實錄》中有明確的記載。但這一記錄,也和其他有關武宗武事的記載一樣,被《實錄》纂修官歪曲成為兒戲。」

「正德十二年(1517年)應州之役,擊敗蒙軍,便可以說明。此是十六世紀明方騎兵消滅及驅走為數不少的蒙軍的唯一戰沒,但《實錄》纂修官卻只選記了明軍傷亡較重的一方面,甚至說成『乘輿幾陷』。」

「其他有關武宗豹房中生活的記載,也同樣存在著蓄意歪曲。這些記載透過對細節的微妙描述,暗示武宗如非墮落,即是無能。可是,紀錄中偶爾出現的矛盾,使我們至少能從某些細節中發現其所描述的武宗形象,有些方面是虛構的。這些矛盾,使我們對其他細節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也不能不產生疑問。」

其實說康熙乾隆之類建造圓明園和避暑山莊,只是為了他們淫樂更方便,倒更符合事實一些。因為他們不象明代皇帝一樣,要躲避文官集團對權力的限制,無論在哪裡辦公實質都一樣。

總結以上出遊和建造享樂場所的比較,同樣性質的行為,滿清的康熙乾隆均十倍乃至百倍於明武宗。然而不消說,明武宗因為有了這些行為,被當成是荒淫昏庸乃至變態被抨擊;而滿清的皇帝的這些行為則是成了佳話美談,乃至在閻崇年這類人的嘴裡成了所謂對園林藝術的貢獻。


都說豹房豹房。

宣府鎮國公府有人提沒?

史書上無非說,這地方跟豹房一樣,是朱厚照淫樂的地方。

我就想問,你特么有病啊會在作戰前沿邊境淫樂,不怕死啊!

所以很顯然朱厚照不是來淫樂的,要淫樂直接去南京紫禁城就可以了唄。風光又好,又安全。

那他是來幹什麼的?

北京為什麼是首都?是因為蒙古的軍事壓力不僅存在而且還比較大,為了儘可能迅速得到情報,及時指揮部隊應對蒙古的騷擾和入侵,所以需要靠前指揮,朱棣很有種的選擇了北京。然而他的後代朱厚照顯然更有種,在鬥爭環境更加惡劣,軍事壓力更大的情況下把指揮中樞進一步前移放在了宣府。這是一個只知淫樂的皇帝敢幹的事情???作為皇帝行宮,裡面有寶貝有女人,有什麼不正常的么?難道特么皇帝住土坯房才滿意?武宗一朝,別的不敢說,對蒙古的軍事鬥爭還真沒落下風。

所以呢,會盟蒙古諸王西藏喇嘛的避暑山莊不算淫樂之處,圓明園不算淫樂場所。一個前線中樞,成特么淫樂場所了?


被黑的太慘了。

首先,不要懷疑正德帝的智商,他老爹就他一個孩子,溺愛是有的,但是絕對經受過皇室正統教育,而且成績也算優秀。有些野史把正德兄黑的跟二傻子似的,我不服。

其次,帝王功業在文治武功。
文治,正德帝雖然不以勤政出名,但他懂得放權,畢竟明朝士大夫一直這樣教育皇帝們。
著名的內閣三大佬劉公斷李公謀謝公尤侃侃…基本是明史上的內閣黃金組合,同時期還有著名的楊一清楊廷和等人,所以實際上朝政並不差的。
有人要說八虎,不說其他的,劉瑾劉公公可是個偉大的改革家哦。正因為劉公公觸及了大部分士族階級利益,所以才被黑成了千古奸宦。要論文官之貪瀆,明朝可為之最。所謂賢相徐階徐華亭,松江老家有二十多萬畝地,比萬世唾罵的嚴嵩多了好幾倍,呵呵…

武功,正德同學他親征過,在宣府大同那一帶,而且還贏了啊!
親自斬首七級還是一級,又記不清了…
諸君想想吧,戰場之上,身為帝國元首,居然親自披掛上陣,揮刀砍人,難道不武勇么?
他可不是他祖先那種大將出身,就是普通的受儒家教育的少年而已啦。
他的廟號可是明武宗哦,武宗,武!

有人說王陽明被流放,這個鍋正德不背啊。陽明先生也是我儒學偶像,但是彼時他官小職微,皇帝親自下令的可能性也太小了吧。而且…守仁先生他老爹王大尚書不還好好的么?同情當時大明頂級太子黨王陽明同志,您是不是有點…

至於正德帝的風流野史,我不感興趣,見仁見智吧,沒興趣研究帝王那點私事。漢武大帝還雙性戀呢,嘖嘖。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劉公公收常例而已,也並沒逼死沈鏈。劉公公就算不收,楊廷和選的人也不見得如何。
殺胡惟庸還得等他作死好多年,殺解縉得偷著殺,殺嚴世藩下了好大決心,殺劉公公不過用了一張字條。
如果朱棣造反的時候,朝堂上坐的是朱厚照,那他估計都沒法活著出北平,把丫放了!陛下,廢燕王犯的是謀反大罪啊!陛下且不可婦人之仁!仁你大爺!本將要再抓一次!。
豹房也不是龍虎豹,就算是,玩這玩意朱厚照在歷史上也排不上號。
清朝教育不聽話的接班人,往往說,難道你想學朱厚照嗎?不客氣的說,自道光之後,哪怕清朝出一個朱厚照,國事不至糜爛如斯。
他只是個不聽話的孩子,沒惹什麼大禍,還有點小聰明,事業也還過得去。但是別的家長都怕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就拚命黑他。
以上。


沒兒子才是最大的原罪,不然哪有後面那麼多幺蛾子?


張震


豹房的作用在於馴養野獸打獵和訓練私兵,結果大家都傳成了包房。

宣府前線那場戰役很厲害,但戰績被人抹黑了,我們已經無從知道真相如何。

如果康乾都可以下江南,那憑什麼說武宗下江南就是昏庸。康乾可是把勸他們不要下江南的人都弄死了或者流放了,武宗可沒處置過勸諫他不要去的官員。

歷來電視劇愛拔高乾隆(鐵齒銅牙紀曉嵐,還珠格格)抹黑武宗(只要各種涉及武宗的電影,皇帝都是個傻子),甚至順帶著連和珅都洗白了(鐵齒銅牙紀曉嵐),十個劉瑾都抵不過一個和珅。

武宗只是活的太短了,文治武功和乾隆比其實不差什麼,乾隆好處是活得長,十全老人。

武宗是配得上「武」這個廟號的。


最後總結一下,感覺還是近代的電視劇的鍋,導致大家想到乾隆就覺得是「哎呀雖然有時候迷糊,但大方向上還是個好皇帝」,還有和珅「有點貪但確實是個有能力的官」。而一想到明武宗,就是「傻子」「白痴」「傻孩子」「愛玩」「瞎胡鬧」,劉瑾就是「大太監」「罪大惡極」「生吃小孩」「東方不敗」「變態」。武宗純粹是因為不愛順著文官集團而被文官集團刻意抹黑的,武宗如果活的再長一點,絕對不會有現在討論他配不配得上「武」這個廟號的問題。


在正確的時間誕生在正確位置的人

可惜死得早了

此時西班牙、葡萄牙人已經開始大航海,世界開始進入近代史,逐漸聯繫在一起

當時的明朝就該出現一個對世界比較好奇,思想新穎的領導人

如果他壽命長點的話,應該會比隆慶更早開放國門

來一首胡彥斌(詞曲)的《看穿》來助助興:

http://baidu.ku6.com/watch/7925074274583753776.html?page=videoMultiNeed


附:在評論里總有人鬧幺蛾子。有想吵架的苗頭的我直接摺疊了,更有冷嘲熱諷的我直接刪除了。原因很簡單,打嘴巴仗沒意思。

不過有人提到廟號和謚號似乎不是一回事。對於這個問題,我翻找資料。把回答附在後面了。這是個好問題,認真回答予以分享。

————————————————————

如何評價?

雖然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但是依然把我的結論放前面:此人很牛逼!

如何證明?

我們有辦法可以了解下,距離正德皇帝比較近的古代人是怎麼評價他的。

證據是啥?

皇帝謚號
謚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迹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皇帝廟號
由於後世皇帝謚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謚,故謚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謚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

謚號/廟號差的,估摸著肯定是得罪的人多了。

謚號/廟號謚號/廟號一般般的,這皇帝也沒做太多對天下對後人有利益的事兒,也沒做太爛的事兒。混吃等死而已。

謚號非常好的,這絕壁是有抹不黑的亮點了。

正德皇帝的謚號是啥?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這好多字都是好詞兒,而且那麼長,基本上是帶高高帽的。

那正德皇帝的廟號是啥?

廟號武宗

這個「武」有什麼意義呢?

————————————————

武: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除偽寧真曰武;威強恢遠曰武;帥眾以順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剛強以順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衝禦侮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安民和眾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殺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

—————————————

總結下就是:

特別能打,國內很服——拳頭是真理,國外很服——不服不行……

治安特別好,不服的都被打死了……

開疆拓土佔地盤,不給地盤的也被打死了……

不以自己能打為榮,有智慧的象徵。

現在問題來了,能評上武這個字的,到底是什麼個檔次?

繼續翻歷史,找出評上武字的皇帝。

漢世宗孝武皇帝 劉徹【有覺得這位不能打的?】

漢世祖光武皇帝 劉秀【位面之子也沒毛病吧】

魏太祖武皇帝 曹操 【咳……】

吳武烈皇帝 孫堅【看了三國都會認為他很能打吧……】

晉武皇帝 司馬炎【統一全國……】

晉孝武皇帝 司馬曜【淝水之戰,功勞領導總有一份,能吹一輩子……】

宋高祖武皇帝 劉裕【打出來的開國皇帝】

宋世祖孝武皇帝 劉駿【他哥殺他爹,他去平亂,然後稱帝,再然後削藩平亂,最後懟北方】

齊世祖武皇帝 蕭賾 (音則) 【他爹當開國皇帝,仗基本他打】

梁高祖武皇帝 蕭衍【打出來的開國皇帝】

陳高祖武皇帝 陳霸先【宋齊梁陳,基本都是軍方大佬開國稱帝,都是能打的】

魏太祖道武皇帝 拓跋跬

圖片來自史圖館,給大家看點直觀的。

這張圖強勢插入,可以讓大家感受下,名號帶武的和不帶武的,有多大差別。這是安靜的當皇帝的明元帝。15年過去了,還是這樣子。

魏世祖太武皇帝 拓跋燾

換領導了,畫風馬上不同了。

論領導名號里有武字的區別……很多小夥伴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裡了。

魏世宗宣武皇帝 元恪【備註:改漢姓了】

這是文帝時候,可以看到,之前的吐谷渾小兄弟開始囂張了。
然後等著武皇帝上線

這張圖史圖館可能是出問題了。景明三年江州投降,後面西征平南。重慶這塊兒應該是屬於北魏的。額,不要以為打下重慶沒啥……那是好大的一塊地兒。而且不好打……你走路去試試

————————————

齊高祖神武皇帝 高歡 【南北朝時期帶武的比較多,基本天天打仗,必須要贏啊,不贏就從中國歷史GG了】

齊世祖武成皇帝 高湛

周高祖武皇帝 宇文邕

唐代開始有了廟號,謚號基本淪為奉承

唐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李世民【此處應有BGM……】

唐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 李炎【會昌中興,一手爛牌還能懟佛教的狠人,畢竟只幹了七年,不容易】

後面有一堆奉承的就不提了,來點威武點的

周太祖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 郭威【友情提示:您的網費已用盡,請充值,5秒後停機】

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 柴榮【好吧,這也是個不充值的】

遼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唐烈祖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李昪【李後主的爺爺……】

宋代的一堆跳過吧,不提了,但是歷史很誠實,終其兩宋,沒有一個皇帝廟號是武。特別是徽欽二宗,連謚號都沒有武來裝飾,只剩下德仁孝了,畢竟,還是要臉的,節操不能丟太多

元太祖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孛兒只斤鐵木真【不服不行……】

元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忽必烈 【這個也服……】

無獨有偶,整個大清朝和宋朝相似,廟號里也是沒有武的。節操雖然不值錢,但是底褲也還是要的。

————————————————————

基本上總結一個小規律,除開一堆明顯帶奉承的。

絕大多數名號帶武的,都是挺能打的。

要麼對外能打,要對內能打(鎮壓謀反平叛保國家基本盤什麼的。)


有明一朝,除了末代朱由檢,其他謚號都帶武。

謚號帶武基本奉承了。

唯一有區別的就是正德帝廟號是武。

那麼,這個區別的直接原因是啥?


翻歷史:

明會要卷十六,禮十一,軍禮

親征條目下有

洪武*1

永樂*5

宣德*1【這個是平亂,漢王朱高煦謀反】

正統*1【這個土木堡大家都知道,來點BGM……】

正德*1【很遺憾,明會要記錄的不是親征蒙古小王子,寫的是平寧王宸濠造反】

下面沒有了。

然後是受俘條目

洪武*2

永樂*4

正統*1【雖然慘,但是還是有打贏的仗】

景泰*1【這是打西南少數民族】

正德*1【說的還是宸濠哥】

嘉靖*1【沒啥說的】

隆慶*1【也沒啥說的】

萬曆*3【其中二十七年四月甲戌是受倭奴】

天啟*1【還是沒啥說的】


再翻明實錄

影印版,忍忍,大致意思就是

正德十二年(1517年)冬,蒙古人和正德皇帝帶的人在應州死戰數日。

砍了16個蒙古人

明軍死亡52人重傷563人。

咳……仗打成這個結果。

不過歷史材料總要對照看。

看看對手:

達延汗年幼時,滿都海被授予「徹辰」稱號,攝政。1487年,達延汗開始親政。經過與衛拉特部的數度征戰,將其擊潰。1506年,達延汗征服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統一漠南蒙古。後人稱其為蒙古的「中興之主」。

蒙語尊稱為巴圖蒙克達延汗,在位時間從公元1480~1517年,為期三十八年,終年四十四歲


看到關鍵點沒?

中興之主達延汗和正德帝打了一架,死掉16個蒙古人,然後達延汗就掛了,雖然是病故。但是疑點依然很多。

雄心勃勃的達延汗統一蒙古後準備效仿成吉思汗結果在山西被懟一仗,死了16個人就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以致立刻病亡?

你敢信?

那麼,真實的情況可能是怎麼樣的呢?

首先必須肯定一點,蒙古人不會配合正德唱雙簧,蒙古人南下是打仗搶東西不是來過家家鬧著玩的。

否認這一點的人,要麼壞,要麼蠢。

如果蒙古贏了,必然會繼續進攻。而且天朝這邊史書,怎麼滴也會寫個勝守南移什麼的。

但是沒寫!

這說明啥?

打贏了,但是文官不承認。

我們可以看到,明實錄里明確記載正德皇帝到大同,正德皇帝到陽和,正德皇帝指揮諸將殊死奮戰。(截圖裡最上面一排的「上」就是指代正德皇帝),但是文官不承認這是親征。

所以明會要里只記錄了平寧王亂的親征這一次。

有趣的是,平寧王亂文官也是反對親征的。

但是正德皇帝一意孤行,這一次文官們居然妥協了。

為什麼他們慫了!!??

只有一個解釋,那一場戰爭,正德打贏了。

不僅打贏了。

蒙古大汗還掛了。然後蒙古陷入內亂,北方壓力頓減。

所以正德皇帝說話也硬氣了。

陪著正德皇帝打贏的軍政官員會支持正德皇帝。

朝廷里反對正德的人會比以前少很多。

你說我這都是純猜測?

其實天朝史官是有曲筆傳統,有些事情不能直接講真。但是會在其他地方暗示你真相。

比如剛才發的明實錄截圖。

經過上面的推斷,只死16個蒙古人肯定是站不住腳的。

但是出於一些政治原因,只能這麼記載。

所以,記錄的史官在後面立馬加了一句「乘輿幾陷」。

這就是史官告訴你,打仗都打到皇帝車駕面前了,特么的前面我寫的只死16個蒙古人你自己摸著良心想想。

————————————————————

還是沒看懂的朋友,我分享個白話版本。

當年給某地做地方宣傳,按照考古報告,該地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是約3500年。

但是領導覺得時間太短,不夠大氣,堅持要加到5000年。

我這邊壓力巨大,後來建言,要不寫到7000年,引領中華文化發展?

上大悅!

遂定為該地人類活動的歷史為7000年。

所以,如果你看到了這樣的介紹,你應該明白,我特么的已經給你暗示了。

————————————————————

關於謚號和廟號的區別問題

1、先看武宗的謚號和廟號怎麼來的吧。

材料詳見:正德十六年五月初二癸丑,禮部尚書毛澄會同公、侯、駙馬、伯、五府、六

部、都察院等衙門官、魏國公徐鵬舉等恭上《大行皇帝尊謚議》

伏惟大行皇帝首出庶物,天挺英資,育德青宮,講誦不分於寒暑,談經翠幄,興衰備覽於古今。即位之初,躬親政理,詔令之下,究極民情,纂修《孝宗實錄》以鋪張丕顯之謨,續成《通鑒纂要》以繼述先朝之緒,再舉尊崇之典,孝事重關,特頒御制之詩睦親宗室。屢增額數,而嘉重進士之科,創立規條,而申嚴武舉之選。會時艱之洊,至勞聖慮,以多方變起,維城釁生,藩鎮邊城驚於河曲,烽火達於甘泉。命將出師,聲罪致,大憝既獲,盤宗載安。受脤於社,而振旅於疆;戰勝於外,而福生於內。除惡務本,去邪勿疑。凡席之憂,弭之於頃刻;蕭牆之變,撲之於劻勷。內外無患,是曰:「聖人威嚴不殺,乃稱神武」,大行皇帝蓋有之矣。人方薦瘥,天未悔禍,盜賊滿野,流亡載途。自青兗以達兩河,由楚越而亘西蜀。數勤大將,累發內兵,授成算於九重,收坐勝於萬,此則武功之再見也。粵自丁丑訖於庚辰,屬邊境之不寧,致皇輿之遠狩,天戈至止,月捷頻聞。日轂才臨風煙頓息,豈意南昌之地復為逆犯之圖?流言外聞,甚於管蔡之惡;奸黨內應,急於吳楚之謀。六飛親征,萬軍齊發,曾無亡矢之費,遂收除蔓之。茲豈人為,實有天助。此又武功之屢見也。方將戢戈櫜弓,重興文治,講勢論道,再造太平。而一疾彌留,踰於旬月,丁寧顧命之言,彷彿輪台之詔,念天下之重,事在嗣統之得。遠遵皇祖之明訓,上承母后之懿旨,奉迎聖明,付託神器,此又漢唐以,人主傳授之明且正,未有若今日之事者也。遺詔一下,朝野吞聲,拊心如摧,攀髯莫。臣等竊嘗遍觀史冊所載,歷代帝王前啟後承,必有文德以興炳蔚之教,必有武功以振恬熙之風。漢之武帝、唐之武宗皆以聰明果毅,蹈厲發揚,思欲振殊俗而威遠夷,覲耿光而揚大烈,以今方之,殆同條而共貫也。大行皇帝尊謚宜天錫之曰:「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宏文思孝毅」皇帝,廟號武宗。上以配九廟之徽稱,下以新四方之觀聽。臣等拜手稽首謹議。

字數很多,大致意思是這樣的:

這裡開頭的大行皇帝指的是正德。大行皇帝的意思就是駕崩了的皇帝,是個尊稱。

到後面,「藩鎮邊城驚於河曲,烽火達於甘泉。命將出師,聲罪致,大憝既獲,盤宗載安。受脤於社,而振旅於疆;戰勝於外,而福生於內。」

這裡說的就是正德帝「親征」山西,並且打贏了的緣故。這裡文字並沒有直接寫親征,而是用振旅於疆來委婉的說明正德帝鼓舞士氣。

原因還是文官開始不承認正德帝親征,但是現在皇帝都駕崩了,也不能完全抹殺掉皇帝的功勞。所以使用振旅於疆這樣的緩和說法,既凸顯皇帝的功勞,又不會和之前的文官決議相矛盾,雖然節操依然掉,但是底褲還是在的。


至於評論里有人笑唐武宗如何云云,看看古人是如何評價的:

漢之武帝、唐之武宗皆以聰明果毅,蹈厲發揚,思欲振殊俗而威遠夷,覲耿光而揚大烈,以今方之,殆同條而共貫也。

為什麼能把正德帝和這兩個人並列。

首先尊崇下駕崩皇帝是傳統,總要說點好話。

但是,說好話的前提是,有功勞可依。

這篇文章里很明確得指出了正德的三大武功:

  • 禦敵於外——打蒙古人
  • 克賊於內——平農民起義——這裡也別有鍵盤俠來扯犢子說什麼農民起義的先進性什麼的。亂民一起,生靈塗炭。本朝都以穩定壓倒一切作為政策前提。鼓吹動亂的人不是蠢,就是別有用心。
  • 平宗室亂——平了寧王和蜀王。而且速度很快,穩定了社會秩序,對國家損害小。

數數看,古代帝王的武功要分類,也就這幾類了。

正德帝一個人基本都佔全了。

在古代,這就是天大的功勞。這就是明君氣象!

說句不好聽的,正德要是活得時間長。或許單純一個武字,都無法概括他了。

畢竟他執政時間短,在文治上的亮點還是不多的。


所以這一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正德帝的謚號和廟號的來源,並且都是好話

2、謚號和廟號用的字是一個意思嗎?

看材料:

看重點:明朝廟號取字與字義均來自《謚法》

知乎慣例說三遍:

廟號謚號取字的來源和字義是一樣的!

廟號謚號取字的來源和字義是一樣的!

廟號謚號取字的來源和字義是一樣的!


材料來源:

有興趣的自己去買,中國知網15塊一本。

沒興趣買的可以看我摘錄的。我沒有刪改原作者的東西。

至於還有說專家教授都是騙人的,請走不送。


3、既然謚號和廟號用的字都一樣的意思,為啥要多出來兩個東西。統一不好么?

原因我在前面簡略提到了,因為從唐代開始(李世民:怪我咯)

謚號越來越長,而且基本說的都是好話,已經無法實現最初謚號「懲惡揚善」的目的。

而且明朝開始,有改謚,奪謚的各種例子(朱允炆:好氣哦!朱棣:怪我咯)

所以謚號已經無法承擔起評價帝王,約束帝王,鼓勵帝王認真做好皇帝這個職業的作用了。

所以廟號的作用就越發的大了。

事情大約就是這個樣子。


正德黑點之一,讓太監扮成小販,把皇宮變成集市,供自己遊玩!
初看時還覺得這皇帝真是夠腦殘的,可回味之後就發現不對了!
一個皇帝為啥不直接去民間集市,非要讓太監假扮呢?
因為他根本就出不去!
皇帝變成了大臣們圈養的玩物,實在是可憐之極!
於是我理解他會重用八虎,於是我理解他修建豹房,於是我理解他各種玩了命的折騰!
而且你看看大臣們給他起的年號——正德!這是指著鼻子罵他德行不正啊!
話說回來,你說他是不是個好皇帝,肯定不是啊!
沒手腕沒心機,連權力都奪不回來,被大臣們各種擺布,所有的反抗看起來就像是玩鬧!
看看康雍乾,殺人如麻,誰敢說他們不好?

朱厚照,我心疼他!

P.S.朱厚照的死是歷史之謎,有一種說法是大臣們毒死的,我信了!


一代英主

1964年5月,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這段話可視為毛澤東對明史的整體評價。

英宗和武宗,耐人尋味啊!


我要像夢一樣自由。這可能是朱厚照的心理獨白。
夜奔出宮,不就圖個樂嘛。
自封將軍稱號,與小王子作戰,不就圖個樂嘛。(體現一定的軍事才能)
放生重抓朱宸濠,釣上魚給臣下但要臣下掏錢買,不就圖個樂嘛。
建豹房,寵八虎,不就圖個樂嘛。(這也是最大的黑點)
總而言之一句話,不就圖個樂嘛。
不過,這位一生率性而為,放縱不羈的頑童在臨終之前還是反省了。有遺言如此:
「前事皆由朕誤,非汝曹所能預也。」
借用別人的說法,正德雖荒唐,但大事不糊塗。


誰曾憶,萬軍從中,縱橫飛馳,所向披靡
只記下,豹房後宮,昏庸無道,荒淫無恥


轉個天涯大神,慈洵的帖子。

桃花庵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者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者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這是明代著名才子唐寅的一首詩,寫於弘治年間,描寫了自己對人生的追求境界,但是我們在這裡引用這首詩,並不是要介紹這位因為點秋香而聞名於民間的才子,而是他在世時的君上,一位讀到這首詩必定會引為知己的天子,大明王朝的第十位君主,明武宗正德皇帝。

他的名字叫朱厚照,這個名字是按照明朝的典製取的。他是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出生即為皇帝嫡長子後來又當上皇帝的人,是孝宗弘治皇帝唯一的兒子,大明王朝絕對的法定繼承人,統治過天下整整十六年的皇帝。

他的名字叫朱壽,是他自己給自己取的。怎麼解釋這個朱壽的身份呢?他是總兵,是威武大將軍,是鎮國公,是大慶法王西天覺道圓明自在大定慧佛,同時,還是雜貨店老闆,是敢和猛虎搏鬥的勇士,是到處巡遊的紈絝子弟等等等等,我的印象里,似乎只有小說中的韋小寶有這麼多的身份。

他並不是一個精神分裂的人,但是他一輩子都這樣以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況生活著。他的一生都在謀求抗爭,可惜的是雖然他擁有天下最高的皇權,依然改變不了自己生命的軌跡。他的故事,是由好多喜劇組成的一個大悲劇,不論是對他,還是對這個龐大的帝國。

他的廟號為武宗,這很符合他,因為他很好武,他是真正從內心底把自己看做武人的,雖然這個身份在那個時代其實是卑微的。他的年號叫正德,這更像是諷刺他,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他全身上下似乎找不出一點能看到的「正」的德行。

他常常被人冠以「荒唐」,「病態」這些貶義的詞眼,但是他的性格卻最像我們現實中的普通人,一個調皮的孩子,一個有著七情六慾的青年人,一個對身邊人無比隨和的公子,一個對繁文縟節不以為意的客人,一個會體諒下屬在雨水中跪地辛苦的上司,一個不忘在祈福時候加上愛妻名字的丈夫,一個對任何事情都有著極大興趣的聰明學生,一個可以和你擠坐一輛破車的朋友。然而悲劇正是在於,這上面的諸多身份里,唯一沒有他最正式的身份,一個皇帝,並且應該是恪守傳統道德的皇帝。

明代的大臣們一直把皇帝作為一個神話的偶像來塑造,他們要給萬民描繪出一個不食人間煙火,沒有慾望,可以無限時間工作,沒有個人感情,沒有脾氣,可以英明的分辨出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壞人,可以從諸多的奏摺里聰慧的挑選最正確的那一個的皇帝,當然,這種人根本不存在,明朝的皇帝里最接近這個標準的只有孝宗皇帝,有趣的是,最遠離這個標準的正是孝宗皇帝的兒子,這個最類似常人的朱厚照。

他用自己超乎一般人的勇氣在執著的與他的臣子進行對抗,並想盡一切辦法來戲弄這些看似外表端正正經的道學家。他不想再像他的父親一樣,鬱悶的活一生,他要活的快樂,要活的精彩,實際上他幾乎做到了,雖然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很多年的罵名,但是性格如朱厚照這樣的人,也許根本就不在乎你對他說什麼。昏君也好,明君也好,於他的生活根本無關,甚至在他的心目中,說他的是明君反而是對他的一種侮辱。

那是一個精彩的時代,從最高的皇帝,到讀書的士人,都呈現出一種叛逆傳統道德的傾向,「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句詩既可以形容唐寅,也可以形容朱厚照,以及那個時代許許多多的人們,而王守仁心學的創立,更是在守護傳統的大明王朝的夜空里燃起的一朵絢麗的煙花,從此開始,一個國家偉大的轉型時代開始了。

當然,朱厚照根本不會關心這些的,在他臨死前,我想他思考的問題應該是:下輩子,我還能做普通人嗎? (來自天涯社區客戶端)


是不是一個好皇帝,很難評價,但應該是皇帝中為數不多的「正常」人,但也因此,衛道士們把他寫得荒淫無恥,怪誕滑稽。洪武永樂,康熙乾隆,被廣泛認可的盛世英主們功蓋千古,受萬人敬仰,然而,卻總發覺還是正德皇帝有些人味。


明朝落水而亡的第一個皇帝

第二個是天啟···

明朝皇帝從文人手裡爭取權利的最後一次掙扎

當然失敗了······

從那以後,文人的權力再也沒有任何制約,在作死的路上一路狂奔


主席說英宗和武宗還不錯,就是因為他們還是做了一些什麼的

雖然一個軍糧不足打仗被抓

另一個軍糧也不足,但是居然贏了,可惜後來落水了···

不像其他的皇帝,就看著大明往下滑啊滑····

後來魏忠賢魏公公的閹黨,其實裡邊除了魏公公,剩下的也都是文人了··

如果天啟沒落水,那麼等到鬥倒了東林黨,這些文人們也會瞬間撥亂反正搞死魏公公,證明,自己一直在忍辱負重

然後天啟接著落水···


一個有血性的皇帝。

朱明本來就是金戈鐵馬打下的江山,朱元璋霸業建國,朱棣天子守國門,之後的皇帝就文弱多了,雖說治國主要靠文治,但相比這兩個先祖,還是少了點英武霸氣,甚至朱祁鎮先生都被人擄到蒙古了(不知道太祖和成祖知道會不會氣死)。

朱厚照就血性多了,親自去前線指揮戰爭,還打贏了猖狂的蒙古小王子。最血性的一點就是, 在戰亂之中,他保持了鎮定,還在陣中來回縱馬狂奔,鼓舞士氣。他這一無畏的舉動大大鼓舞了明軍的士氣,士兵們英勇奮戰,向蒙古軍發動了無數次潮水般的攻擊。

這種逼,除了太祖和成祖,還有哪個皇帝敢裝!?

我還喜歡朱厚照的一點就是他的幽默感,打個仗硬要給自己封個稱號—— 「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然後自己規定工資和福利,再自己給自己發。。。這場仗打贏後,特意向史官強調:我親手殺了一個!


有朋友在評論里說我的觀點在《明朝那些事兒》里有,我這裡想說,我的話是有感而發,其實藉助了一些明月的觀點來回答問題,至於和《明朝那些事兒》的觀點有雷同,在這裡給大家道歉。

——————————————分割線——————————————————————

「前事皆由朕誤,非汝曹所能預也。」

這句話,大家認為是朱厚照醒悟的代表,我卻不認為。

我認為,這是一個悲劇。

一生不懈追求自由的朱厚照

到了臨死

他還是屈服了

屈服於這個禁忌重重的世界

屈服於祖宗之法和各種規章制度

放下了對於自由的渴望

這無疑是最大的悲哀

說到底,他不過是一個30歲,愛自由,愛玩樂的年輕人而已

只因追隨自由而被後人抨擊

有人說他下江南的時候做過許多惡事

但是前面大多都有一個主語——————「彬」

江彬。

於被人津津樂道的康某、乾某相比,朱厚照簡直是一個明君好么。

這裡摘取當年明月的一句話

皇帝這份活,真他娘不是人乾的。

那麼問題來了,皇帝那麼多,為什麼史書上就找這一個皇帝黑呢?

因為,這位明武宗只是愛玩。

他不手狠。

他不心黑。

還記得,朱厚照第一次出京城玩的時候,在居庸關被卡住了。

卡住他的人,叫張欽。

朱厚照:大哥,放個行唄?

張欽:不行。

朱厚照好歹也是個皇帝啊!我的天!

朱厚照啥也沒說,老老實實回去了。

第二次,還是趁著張欽不在,偷偷摸摸的出去的。

其實,朱厚照為了出居庸關,還有一個這道題的最好解法————————

殺掉張欽。

但是他沒有。

他知道這樣做不對。

朱厚照是一個有良知的君主。

他不會去亂殺無辜。

諸君請看,那些手狠心黑的君王,當代史官哪有人敢勸諫?

只有在武宗時,文官可以肆無忌憚的罵皇帝。

武宗:我就笑笑。

他,始終是個可憐人。

一棹春風一葉舟,
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滿甌,
萬頃波中得自由。

————————————————————————————————————————

上文觀點僅為本人拙見

PS: @小嗷嗷 平心靜氣的討論一下,屏蔽真的挺low的。


不說評論,就說一下,皇帝娶一百多老婆,每天晚上睡一個,這叫為皇室開枝散葉,但是如果皇帝娶了三個老婆,一晚上睡三個,這就叫荒淫無度


推薦閱讀:

歷史上皇帝會在朝堂上爆粗口嗎?
如何評價孫傳庭?
朱元璋為什麼把皇位傳給孫子?
朱厚照為什麼沒有兒子呢?
大禹治水的時候有沒有龍的幫助,應龍又是誰?

TAG:明朝 | 歷史 | 歷史人物 | 正德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