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的體積是不是都小於它所繞行的行星的體積?

原來的問題問的有問題,已修改,抱歉


題主修改了下問題,那我就來整理下回答,順便反對以彗星當例子的答案,一是彗星從定義上不屬於行星或者衛星,二是彗發和彗尾嚴格來說已經不屬於彗星本身了。

從定義來說,行星是繞恆星運轉,質量足夠達到使自身物質處於流體靜力平衡而呈球形或橢球形,並且已經清空其軌道周圍的其它小天體的天體。就比如冥王星並不是行星,而是矮行星,因為它軌道附近還有其它天體存在。

而衛星是環繞行星(或矮行星或者小行星)以閉合軌道周期運轉的天體。被稱為行星-衛星系統還要看兩者公共質心是否在行星內部。若是則是行星-衛星系,不是則可以被稱為雙行星系。還是比如冥王星,它和卡戎的公共質心在冥王星外,所以有學者認為它們應該是雙行星系統。

回到題主的問題,就像其他回答所說,決定行星和衛星關係的是質量,行星質量一般遠大於衛星。而行星,比如太陽系的行星們,其密度最大的地球也就5.5g/cm^3,而衛星們好像都是固體表面,密度最小也大於1。也就是說,如果衛星體積要比行星大,其質量最少也是行星的五分之一。這種體積比若要滿足公共質心在行星內部的定義,其軌道會離行星很近(我沒計算有多近,大概五倍行星半徑?)。這樣的軌道並不穩定,即使不被行星的引潮力撕碎,也會在長久的運轉中慢慢喪失角動量,然後墜入行星。所以這樣的衛星很難穩定存在。

如果把題主的問題擴展到其它天體呢?那還是有可能的。比如雙星中,如果主星演化成白矮星中子星乃至黑洞,那伴星的體積就肯定比主星大。或者如果行星系裡的恆星演化至白矮星,那行星的體積也會比它大了。


你到底問的是密度還是體積啊?

標題是密度,問題里怎麼變成體積了?

決定軌道形狀的主要因素是質量,其它的都是次要的,所以密度和體積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如果說密度,那麼肯定存在,以地球為例,人造衛星的密度可以高於地球平均密度吧(假設發射上去一個金屬塊)

如果說體積的話,就不太好說了,因為衛星要維持一個固定的尺寸而不被母星引力破壞是有困難的。成為衛星的一個條件是衛星的質量要比母星小很多,像冥王星和冥衛一這種就不行,質量足夠小,體積足夠大,那麼密度差就很大,這樣算下來,衛星可能在行星洛希極限的邊緣,我認為理論上存在,但實際中要發現這種東西還是比較困難的。


樓主的問題很混亂,題目問的是密度,內容問的是體積……

土星的密度為0.7×10^3千克/立方米
土衛六的密度為1.880×10^3千克/立方米


這種低密度氣體行星很多,只是大家都叫他彗星。大多數彗星在接近太陽系中心的時候,彗尾和慧發的體積都大於太陽。


也有衛星和行星差不多的,有點類似雙星系統。因為引力差不多,兩個星體會圍繞一個質點旋轉,可以理解成跳交誼舞那樣。然後在以這個軌跡圍繞恆星運行。冥王星的衛星卡戎,比冥王星小不了哪去,基本就以這種方式運行。


推薦閱讀:

請問奧爾特雲是太陽系特有的嗎?
是否有可能存在恆星繞著行星轉的穩定系統?
地球上,人類肉眼可見恆星是否全部在銀河系?
恆星大小是怎樣確定的?
恆星的顏色是由什麼決定的?

TAG:天文學 | 行星 | 天體物理學 | 宇宙 | 恆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