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陳海賢老師(知乎ID:動機在杭州)從浙江大學辭職一事?

今天從朋友圈裡看到有同學轉發陳老師辭職一事,頗為震驚,不過仔細想想覺得也正常。看了有學弟拍的長信,很受觸動,確實是陳老師一貫的風格。
不過作為陳老師過去幸福課的學生,對此事來龍去脈尚不太清楚,請問陳老師是出於什麼動機做出這個決定?今後將做什麼?
無論如何,作為曾有幸修過該課的學生,祝陳老師一切順利,生活幸福。
@動機在杭州


這麼多人邀請我,再不來這裡官宣,說不過去了。

上面同學貼的那頁紙,是本學期積極心理學的最後一節課,我給課上的學生做了一個告別演講。當時場面很感人,有擁抱的,合影的,表達感謝的。有個同學問能否把我的演講稿拍下照,我答應了,當時的氛圍,他就是要我內褲,我也會答應的。然後第二天據說這個演講稿就在浙大學生的QQ空間和朋友圈刷屏了,好在老師我已經不玩QQ空間,我也是聽說。當各種各樣的詢問傳來,我還是有些吃驚,心想,靠,早知這麼受歡迎,我就不辭職了。

我辭職有必然也有偶爾。必然的原因,是我這個工作雖然有我熱愛的部分,但它要坐班,而且有領導。我這種人生性愛自由,不愛管別人,也不愛被別人管,很難長期適應這種約束。偶然的原因……可能是那段時間我接收到了宇宙信號。

有一段時間非常糾結要不要辭職,糾結點有兩個:1. 浙大有這麼多優秀聰明的學生,很享受跟他們為伍的日子,在別的地方可能很難找到了。況且我還熱愛這份工作。2. 浙大正在分房子,一星期以後選房,我的名字就在名單上,還很靠前。紫金港旁邊的大房子,真是誰扔誰心疼。也許更折衷的方法是再等兩三年,等房子到手交筆違約金再出來。可人這一生這麼短,兩三年的時間也很寶貴,一狠心就出來了。

辭職的很長一段時間都陷在離愁別緒中,給學生寫了封期期艾艾的告別信,當時沒發,就怕萬一弄個大新聞(像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老師那樣),給浙大添麻煩。因為太多人問起,還想過辦一個告別講座,和那些關心我的學生告別。後來朋友罵醒我了,說你是辭職,不是辭世,弄什麼遺體告別儀式。況且真辦了,萬一只來20人怎麼辦?想想也是,就都算了。

我其實沒有裸辭啦,找了份一個學校的工作,一周上一兩天課,其餘時間歸自己。我覺得這樣也好,畢竟我還愛學生,又有一定自由。我把自己看作半自由職業者,但要為學生負責,這是底線和職責。主要的精力肯定還是會用來做自己想做的事。今年的安排,是寫一本書,做一個真人秀節目的心理顧問,繼續做心理諮詢。接下來想做的事,是專門為像我這樣敏感內向又愛糾結的人設計網路課程,然後做一個自己的工作室,希望大家到時候捧場。

最擔心的事也有,主要由兩個吧。一個是擔心自己最終被證明其實很平庸。一個是擔心自己太理想主義而偏執了。這兩個擔心都需要我和外界世界保持接觸,心懷謙虛和敬畏。也請大家監督。

幸福課的專欄仍然會寫下去,而且更新會更頻一些。幸福不能停留在理念,更重要的是實踐。人們經常會說,金錢名聲身外之物不能帶來幸福,可真正做選擇時,卻總會牢牢抓住這些不放。我還好些,一來我在佛學院上課的經歷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讓我能夠從超脫世俗的角度來看一些事情。二來主要是身邊有一幫有趣的朋友。他們獨特的追求和經歷讓我相信,人的精神生活比什麼都重要。但即使這樣,我也經常彷徨猶豫,懷疑自己為這麼點小小的驕傲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是否值得。

幸福課有一個原則,叫做滿意原則,是說對你對生活不能追求完美,樣樣都要。你只能務求滿意,然後抓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我想了想,自由和專業是我想要的。辭職後,我還有家庭,可愛的女兒,有朋友,圈子還在,夢想還在,想做的事有更多的時間去做了,因為辭職,生活又多了這麼多可能性。雖然辭職讓我失去很多,但是,總得來說,我對生活還算滿意的,那就好。

非常希望浙大的同學和朋友,仍能把我當自己人。我熱愛浙大,在浙大的這幾年,雖然有不愉快,但仍是我生命中非常美妙的人生經歷。很高興在這兒遇到你們。我有時候覺得,我從浙大辭職,也是被這麼多心懷理想的優秀學生給洗腦了。老師這麼單純,很容易被洗腦的。當我跟一個浙大的來訪者告別時,她說她早預料我會辭職了,而且如果是她,她早辭了。我才想起來,她第一次來諮詢拖延症的時候,講到自己的創業夢想和對行政體制的厭惡,我心裡就已經開始有辭職的念頭了。我知道,從內心講,我跟這些人才是一夥的。等等,她不是諮詢拖延症嗎,為什麼跟我講這些……我是不是上當了?

在我糾結的最後一段時間,我遇到了一個從癌症中康復的來訪者。這是一個天才少年(他配得上這個稱呼)在與癌症的鬥爭中重新發現人生意義的故事。不知道你會不會看到,你的故事經常讓我思考,如果我的生命只有幾年了,我希望怎麼度過它。道別的時候,你說你很感謝我的幫助,其實你不知道,你也同樣給了我很多幫助,並幫我最終做出了這個艱難的決定。

想起這些,我的心又充滿了溫暖。謝謝大家的關心。我愛大家。

來張照片。最後一課的珍貴紀念。

感謝大家關心。後續
動機在杭州 - 知乎


以前沒有接觸過,今天看到這麼一張圖片,感覺很喜歡這位老師:


很感動,我跟老師是同一類人,有過相同的心理活動和類似的行為。

然而怕就怕老師和那些留言的人,一起營造了一個悲劇般的離別,而志大才疏,最後不得不同另一伙人蠅營狗苟。

這些搖旗吶喊的只是在找自己的影子,或者因為看到自己想做但並未做的事在別人身上發生而感動,他們並不需要承擔後果。主人公才是散場以後,直面離席寂寥的人。

不論如何,還是祝福。


穩定只是讓得過且過變的冠冕堂皇,讓安於現狀變的理直氣壯。夢想就是每個想要實現的人把既定軌道踢開的那一腳。今天,在銀行工作5年的我也正式提交了辭職。



他不是我在知乎上見到的第一個辭職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還有許多的人因為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覺得自己也能夠參與進去,於是辭職,他們無疑都是優秀的,辭職的考慮也是很久,大都放棄了一份眾人看起來穩定,高薪,令人羨慕的工作,我經常在思考為什麼?

人永遠無法剋制的是對於外面世界的好奇心,這樣瘋狂的好奇心是天才所必須的,但是也會毀了一個人。

如果沒有網路,沒有天涯,沒有豆瓣,沒有知乎,沒有微博,沒有這些大大小小的互聯網社區,我沒有在上面碼字,沒有展示出自己對於某一個領域的特長,沒有得到別人的關注和認同,沒有認識很多朋友,不會去北京,不會見識大都市的霓虹閃爍,不會有舞台給自己展示才華,甚至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才華,就這樣作為一個旁觀者過一輩子。

那我該是多麼幸福啊!

我會像大多數小康中產家庭孩子那樣,畢業於一所看得過去的學校,畢業過後考上公務員,在一個偏遠的山區城鎮裡面干著基層工作,每月都在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世界裡面,拿著十萬的年薪,半個月都在天天24小時值班出警,剩下半個月9點起床,晚上6點下班,然後剩餘時間就是玩遊戲,一個月一個月待在這裡。跟我的同事一樣,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麼精彩,等過兩年,就回去城市裡面,依然值班加班,不停的忙碌,絲毫沒有自己,找一個看得過去的女孩子,沒什麼想法,家長里短,經營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然後子女出生,看著他長大,跟我走同樣的路。

而現在呢?作為小康家庭的父母非常不理解自己的兒子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多瘋狂的想法,為此他們很痛苦,很無奈,他們一直覺得有人在蠱惑和欺騙他們的優秀的兒子。忽然有那麼一天,我覺得我的同事們都是在混日子,他們做著重複性的,毫無意義的,絲毫不產生任何生產力的工作,工作之餘八卦別人的事情,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曾經想做點不同的,有意思的創造力在現實工作當中,而現實再一次給我打擊,然後面對同事們的不屑,我知道我不屬於這裡,也就是一個異類。更為糾結的是周圍的人全部都在訴說外面的世界是多麼困難,你想的是多麼天真,你一定會後悔,一定會失敗。我開始擔心害怕,最終我會走向一個失敗者的圈子裡面。

原來的朋友一直在自己的事業上進步,而我這一年,一直原地踏步,毫無建樹,因為我覺得我已經心死,就這樣混著吧!在我的父親看來,混日子是一種光榮。

於是我活的很糾結,這樣的情緒在我的內心當中鬱結糾纏,直到我希望我所認識的人從來沒有出現在我的生活當中。

動機在杭州說過「最擔心的事也有,主要由兩個吧。一個是擔心自己最終被證明其實很平庸。一個是擔心自己太理想主義而偏執了。這兩個擔心都需要我和外界世界保持接觸,心懷謙虛和敬畏。也請大家監督。」

是的,最終證實自己只能按照這個社會機器生活是最害怕的,到時候還丟掉了舞台,那麼又該怎麼辦呢?

或許就算沒有互聯網,人一旦趴上井邊望上一眼,都會患上精神絕症。


有些職場環境是怎樣的,大家也都知道,可從來沒有人想過改變它。

喜歡互聯網圈子的一個原因就是它更注重個人。阿里hr被噴則因為恰好相反的原因。

互聯網圈子是新圈子,那那些舊圈子能不能成為新圈子?

那些所謂的職場環境真的是不能改變的嗎?

我們應該去做「圈子裡的人」,把自己圈住嗎?

我總覺得不是的,走出圈子的人越多,圈外的力量就越大。


老師一直是一個被「更大的世界」召喚的人,他只是在「更大的世界」中選了一些比較喜歡的部分罷了~他的生活還是在可控的框架下,多了些豐富、多了些不確定性罷了~
一個在知乎有三十萬粉絲的人,我相信,他朝我們要內褲在網上賣,也是能養活的了自己的~
實在說不出祝福的話。一個籠子,就算特好看,特多吃的,對於一隻鳥來說,飛出去也不需要什麼勇氣,本能罷了。
作為一個旁觀者,那畫面挺讓人欣慰的~


基於自由意志做出的人生抉擇值得被尊重,
只想道一聲珍重,您的課我選了三個學期沒有選上,希望能有機會能回去開個公開課吧。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祝君安好,以上。


除了現實的蠅營狗苟,我的心中還有星辰大海…大約這就是情懷吧。致敬…


這一定就是動機老師在他《心理學你妹》
裡面的,他接受到了「宇宙的意志」
(??ω?)?嘿


人總是被安逸與更大的世界所吸引,於是便長久的限於大小的矛盾中。
對前者的追求是對安全感的渴望,對後者的渴望是對更完滿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前者是農耕民族,後者是游牧民族。
很多人誤會了的一點在於,他們認為動老師所宣傳的遵從自己的內心是要大家放下手頭的一切,不計代價的去流浪。
然而這並不是他的想法,或者說,這並不是他能讓我接受的想法。
我認為所謂遵從自己的內心啊,就是讓那些被物質所縛的種地的游牧民族放下手中的鋤頭,提劍拉弓上馬奔向遠方。
而原本的農耕民族就繼續種地好了,因為種地也挺好的,和打獵冒險並無高下之分。保守延續文明,創新改變文明,麵包和水都不可或缺。
但最可怕的是,受到這種思想的鼓動,農民跑去打獵,而牧民仍困於種田,所有人都在做自己不喜歡不擅長的工作,所有人都有渴望的詩,所有人都在抱怨。
最終所有人認清了遵從自己的內心是不靠譜的,是邪惡的,是不理智不美好的。於是大家都安於本分,不再做夢和幻想。人類靈魂中不穩定的那一部分帶來的瑰麗,就不再閃耀了。
於是文明只得存續,而不能翻山越嶺劈天開地的看到新世界。


本科畢業入職國電,意識到人生苦短,半年就辭職了 ;)


隨著中國社會中,市場逐步發揮核心的配置作用和飛速發展的互聯網對幾乎全部領域的滲透,優質資源(最優秀的人才)逃離落後的體制內(機關單位),會出現一個小高潮。

好的老師離開公立學校,好的醫生離開公立醫院,金融人才跳出國有銀行,編導製片離開電視台等等等。


動機老師最初是通過松蔚老師在回答的推薦下認識的,關注了他的微信號和知乎專欄,看過他的很多回答。相較松蔚老師寫的文章充滿傳統思維的批判(我認為是0.0),令人讀後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動機老師的文章更多的是通俗易懂,道理娓娓道來。以「幸福課」作為名稱,可見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動機老師可能是有動機的:希望通過自己的心理學知識,讓來訪者或聽眾解決自身的問題,從而獲得「幸福」。
所以有了《心理學你妹》這兩期的電台。「你妹」這兩個調侃的字,旨在拉近心理學與大眾的距離,動機老師也確實想盡自己的努力,普及心理學知識。作為不會運營的外人,動機老師在電台的製作方面無疑是失敗的。在第一期中,他苦笑自己是一個製造冷場的人,還強調這第一期可能也是最後一期了。聽到這裡我感覺很心酸,作為粉絲,我可以無視那蹩腳的普通話,從中提取我想要的信息;也可以從這三個人的談話中,窺視一下他們的性格,甚至這焦慮的談話本身更能引起我的關注。但我也不得不承認這對不是粉絲的人來說,感覺很糟糕。
當一個人想做些什麼,但受限於自身和環境並不能做些什麼的時候,內心一定是苦悶和壓抑的。當他沒意識到自己想做點什麼時,這痛苦是不存在的。作為一個心理學家,他更明白自己的內心,清楚安定的現狀不能擺脫這種情緒。也許辭職並不能有所作為,但「在路上」或許正是自己想要的吧。
奉上迅哥的一句話:"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看到陳老師的回復,內心是感動,感受到的是對安逸誘惑取捨的坦然、勇氣和一種跟隨我心年輕心態。儘管陳老師也有對未來的擔憂,害怕自己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理想化。這一點我也是類似的,每個人都害怕失敗吧,我也因為自己要從十幾個offer中選一個職位而糾結,糾結最主要的專原因就是 我博士畢業,已經29了,我擔心選擇一條陌生不穩定的路去拼搏的話,最後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優秀,只是普通一人。我又擔心自己因為選擇穩定向上發展的職業的話,焦急的內心會覺得發展太慢,太缺乏激情,害怕老了會後悔。
我會對自己說,如果當初那條路不是自己真正內心的抉擇,那麼如果以後過得不好,臨死之前我會感到無比的遺憾的。如果路是自己內心的抉擇,那麼混的差也無所遺憾了,畢竟我要感覺自己的命運一直由自己在做抉擇。
求共勉


心底的追求加上現實中諸多不滿意累積到一定程度,再加上外部機會的增多,心一橫,就出來啦!辭了體制內六年的工作,後天開始去一個剛成立兩年的公司上班,


說一些招人嫌的話。

同時關注了李松蔚老師和動機在杭州陳老師,他們的文章都會讀,李松蔚老師的文章讓人擊節稱嘆,陳老師相比之下文采和深度都顯得不那麼出色,有時候我覺得他在寫雞湯。

可能知乎的話語權讓他有點高估自己,可是誰又能確定,這些贊這些粉絲跟他浙大教師的身份無關。脫離了體制,未必真的這麼有才華。


一邊教導學生遵從內心,一邊自己為了現實生活放棄追求,很難熬。陳真的還蠻了不起,有勇氣去做。btw,陳sir只是普通人,但的確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推薦閱讀:

TAG:知乎用戶 | 浙江大學 | 浙江 | 辭職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