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中全世界花幾百億美元去救一個人有可能嗎?

我估計電影上映後就該有人提這個問題了。
雖然對這種危機人類社會都是竭盡全力,但是這故事裡的規模太過嚇人,感覺難以實現。
而且這次救援行動對科學實際上並沒什麼推動。馬特達蒙在火星上進行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地球上驗證過可行性的,而為了這個營救計劃,用掉了兩次載人火星任務,一次木星探測,中國太陽探測任務的全部資源,還調動了歐空局的火星衛星。所以和「有錢發神舟為什麼不救西部人民」的性質完全不一樣。
這個事情的性質已經不是「科學和救人哪個更有價值」,而是「某個人的命和其他更多人的命哪個值錢」的問題,而且規模已經大到了1:10000000的程度。
(用太空梭備份舉例不太合適,這個任務相當於美國把4架太空梭全打出去,中國放棄神舟計劃,火箭挪用,以後美國用其他載人計劃補償中國)

提一個問題:存不存在一個界限,當所需要用的資源超過著個界限,不論人類是否負擔得起,都不去救?

如果不存在,是不是有點「程心」,而不太「羅輯」
如果存在,那是否是在比較救援的得失而進行理性決策,不光是經濟上技術上,也包括人類情感上社會上道義上的得失。如果可以比較,是否說明,他們都是有自己的價格並能換算成資源,甚至是換算成貨幣的。


事實上,原著里已經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


「Is there any spending limit to this rescue operation?」 another reporter asked. 「Some people are beginning to ask how much is too much.」

"It"s not about the bottom line," Annie said, prepared for the question. "It"s about a human life in immediate danger. But if you want to look at it financially, consider the value of Mark Watney"s extended mission. His prolonged mission and fight for survival are giving us more knowledge about Mars than the rest of the Ares program combined."

「這次營救計劃的支出有上限嗎?」,另一位記者提問說,「我們聽到一些聲音,質疑繼續這樣投入是否值得。」

「這不是一個有關底線的問題」,安妮答道,顯然對此問題早有準備,「而是一個孤立無援的生命正等待我們營救的問題。如果大家一定要從經濟角度看待這件事,那麼請考慮一下馬克·懷特尼此次超長任務的價值。馬克這次意外的超長期工作任務,他在火星上艱苦求生的經歷,對於我們認識火星所帶來的幫助,可能超過其餘幾次所有 Ares 項目之和。」

----

個人覺得挺有說服力的。


劇透警告! 這不是演習!

//----------------------------------------------------

生命的價值,這話題太大不敢討論,但是僅就這電影來講,這絕對是筆好買賣啊:

太空或者外星探索,難點就在於環境和地球實在是太不一樣了,比如太空養殖吧,誰也不知道怎麼養,比如月球車吧,誰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一切的一切全是問號.那怎麼辦呢? 只能今天送只狗,明天送個人,後天送好幾個人,今天飛到太空,明天脫離地球軌道,後天登月.... 一小步一小步地走.

電影一開始,人類也僅僅是在火星呆了幾十天的樣子,那麼按照計劃,之後可能常駐倆月試試,種種莊稼試試,一點一點,再試個五六十年,發射十來個火箭才能達到在火星住幾百天的程度.

這時候,突然有一個人,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一呆就是大幾百天,還有吃有喝的,還開車搞了火星地表一百日游,所有搞航天的人全尿了好吧! 這人要是接回來,對整個航天事業發展何止是節省幾百億的事,光是我能看出來的對航天事業的推動就有:
1.針對火星基地,設施建設的研究.
2.針對火星農業可行性的研究.
3.對人類在火星殖民的研究,針對宇航員生理,心理的研究.
4.針對火星登陸倉再入倉的改進.

僅這四條就是無價之寶.... 最神奇的是,最後居然接了個活人回來! 而不是冷冰冰的數據!
電影雖然沒拍,但不用問主角回地球第一件事肯定是被人研究個底掉,肯定連排泄物都收集起來每個國家發一份的! 調查報告肯定也是分成300回每天不分輪流地講的!
更何況還有難以衡量價值的,對整個社會和後人的激勵作用.

而地球人付出的,無非就是把幾個原計劃以後發的火箭提前發,把原計劃以後做的事情
提前做了而已...天下簡直沒有比這更值的事了.....


這個問題原著中也有記者問過,當時NASA的回答是,因為他在火星的超長生存時間,給科研帶來的價值,大的無法想像,如同大大超過設計壽命十幾倍的那些火星漫遊車。連漫遊車都會盡全力讓它們持續壽命,何況一個大活人。

簡言之,能救,為何不!

窮盡全力也要把他帶回家。

Bring Him Home.


在航天探索方面互相協助,並且 「 在航天員發生意外事故、遇險或緊急降落時,應給予他們一切可能的援助,並將他們迅速安全地交還給發射國 」 乃是號稱」空間憲法「的《外空條約》的重要條款之一。如果這個條款可以當放屁,那其他的關於「宇宙空間對所有國家自由開放,任何個人和國家不得在外太空宣誓主權」、「不得在外太空布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航天器控制權歸其登記國」、「國家對本國的航天行為及其後果負國際責任」 這類條款也都沒用了。人類積攢了大半個世紀的空間秩序將會面臨崩潰的局面。
-----------------------------分割線-----------------------------------------------

這裡多說一句,可能有很多人覺得國際條約沒有強制執行力,國家可以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隨意撕毀條約。事實上確實如此。但是有兩個問題:第一,撕毀條約會嚴重損害國際信譽。對於航天這類行為很長一段時間都需要國際協作,淪為獨夫民賊對國家利益並無好處;第二,長期形成的國際秩序和習慣不能隨意打破。如果有一個國家打破了長期形成的國際秩序,那麼就會有接二連三的國家效仿。國際秩序崩盤帶來的損害是全面的,沒有國家逃得掉;第三,撕毀《外空條約》毫無利益可言,從目前看來並沒有在外太空宣布主權、部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禁止外國進入太空的必要性。因為可以使用太空基地歸登記國控制的條款事實上控制自己佔有的土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部署太空並不比洲際導彈好用,因為太顯眼了有雷達的國家一抬頭就能看到;禁止外國進入太空則完全可以用「禁止朝鮮研究洲際導彈」這類借口來實現,沒必要振振有詞撕毀協議。
-----------------------------------分割線----------------------------------------------------------

就我個人而言,我個人認為在《外空條約》中確立這種制度主要有三個目的:

1,增加各國之間的合作,促進國際和平。防止國家對立。

2,確保發射國對宇航員的責任,也讓宇航員更加敢於參加宇航探險活動。就像政府要保護海外的僑民一樣。一個只負責發射不負責保護的國家是不負責任的,也是無法讓宇航員認真工作的。

3,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保護宇航員的安全和返回,本身就是載人航天的目的之一。科學研究不是載人航天的唯一目的,載人航天最終是要讓人類可以在宇宙間自由航行、在宇宙的其他地方長期生活和繁衍。一個只能讓人進入外太空,卻不能保證人的生存與自由返回的載人航天,是缺胳膊少腿的載人航天。所以救援本身也就是載人航天的訓練和發展的一部分,既然本身就是目的,也就無所謂投入多少代價的問題——除非你根本就不想搞載人航天,那你就去搞機器人和探測器吧,就算壞掉了也頂多只是計劃失敗,不需要你費盡心力把它接回來。


以下可能看起來有點跑題,沒耐心的就不要看了。

就像拯救大兵瑞恩的那個老問題。八個士兵換一個士兵值不值?實際上這種事兒不是做生意那麼算的,這是維持部隊士氣的問題。以此作宣傳,讓士兵知道自己的命被當回事兒,能夠得到保障,前線的將士才能無後顧之憂地為國拚命。

軍隊中一般傷亡超過百分之四十就算受到重創了,甚至可認為失去戰鬥力。很多人就不理解了:那不是還有百分之六十嗎,人還剩不少啊,怎麼就不能打了?因為要分配人去救援、搬運和護衛傷員啊。百分之四十的傷亡,至少要用掉百分之二三十的人來做這些事情,相當於實際的戰鬥減員已經過半了。有人還是不理解了:為了勝利,犧牲掉那些傷員也值得的,只要不派人照顧他們,繼續打仗,不就行了?乍看起來確實如此,但試想,看到遍地哀號的戰友,絕望而無助,部隊卻不派人去救援和收治,任其自生自滅,傷兵們怎麼想?還在作戰的戰友們怎麼想?這種行為對士氣的打擊往往是致命的,還有幾個人願意繼續拚命啊?這樣的部隊就算倖存下來也廢了。

甲午戰爭時,日軍已經擁有近代化的完善後勤體系,受傷士兵可以被送到後方得到軍醫醫治。而清軍雖然槍炮並不弱,但後勤體系非常落後,士兵受傷後沒有專門人員收治,甚至要自掏腰包療傷,這樣的軍隊一旦處於劣勢怎能拚命?激戰中,兩軍士氣的差距可想而知。

所以,安撫人心是維持戰鬥力的關鍵。救人回家,並不是算人頭賬那麼簡單。宇航事業可能和打仗有很大區別,但一些基本的道理是相通的。一個部門,一個行業,乃至一個國家,都需要靠宣傳來提高「士氣」。就像阿波羅登月計劃,送幾個人上月球插旗子撿石頭,直接的科研收穫並不值得花那一百多億美元,但如果看對民心的鼓舞,和政治宣傳價值,絕對是賺了。


就宇宙任務計劃本身的實驗性,或者說科學考察意義兌換來說,馬克是被倒逼著去做那些甚至正常考察任務完全沒有「意願」讓這些情況發生的事(黑人主管在討論「敞篷車」時候就吐槽「感謝我們有了實際驗證這些的機會」),所以沃特尼和他所做的事的科研價值相當於神五之於之前的神一到神四,如果要完成,為什麼不完成救回來,如果捨棄他再去安排許多個「安全」的實驗,不但人類最基礎的道德觀要受拷問,甚至僅以利益考量也未必有直接把他救下來經濟,同時實驗效果也沒有沃特尼乾的那麼好。如果真的「已經驗證過,所以在科學層面意義不大了」的話,沃特尼也不會有那麼多危險了,畢竟筆下千言,終須一行。

人本主義價值,有,也就是所謂的政治正確的問題,作者只是出於情懷讓主人公更符合一個探索者應有的氣質,把著眼點放在這上面而不是讓主人公「覺得自己多偉大」,才會著重去說明人文價值,這體現了主人公作為一個歷經生死考驗的偉大探索者的謙虛,即「不是因為我沃特尼多牛,純粹是因為大家想救我」。但作者自己的態度則相對現實,雖然第三視角敘述中,情懷還是會流露,但是也並不妨礙他對中美合作的吐槽,不過終歸人本主義價值是一個絕對存在且很基礎的點,影片和書,都沒有糾結這些。

那麼這兩個基礎考量之上的,其實還有另一個邏輯,就是,人類遲早要從搖籃中走出去,怎麼走,不能光靠實驗室里拿著器材做實驗,將來的星際殖民中肯定會有比這還要糟糕的事情,從這個角度說,這次救援行動本身(而不是第一段里說的被救下來的沃特尼這個人和他在火星的任務)所代表的的科學價值,和科學以外的更高層次的指向未來星際探索的社會學價值,都是難以估量的


從功利主義的角度講,宇宙是人類最終的邊疆,鼓勵和吸引富有勇氣智慧和信念的人類強者飛向宇宙,並不止在象徵意義,而在事實上有助於解決實際問題如能源土地礦產糧食。
而不惜代價的救援必會激勵將要進入宇宙的人類之勇氣,凝聚人類團結之心,並堅定後繼探索者之安全感。


花幾百億救一個宇航員,可能嗎?100%可能。

美國政府2014年財政收入3萬億美元。如果你年收入3萬,現在路邊有個乞丐快死了,給幾百塊就能救他的命,你也會給吧?何況一個舉世關注的宇航員?

太空探索的意義就在於給拓展人類生存空間,給人類尋找更好的未來,也就是人類花錢拯救自己的未來,對宇航員見死不救與這個宗旨是根本違背的。

航天離普通民眾的生活太遙遠,為什麼公眾還願意讓這幫人燒錢?不就是懷著對科學和未來美好願望嗎?一旦大家發現這些科學家為了省錢而把自己人扔在另一個星球死去,怎能讓大家相信這幫沒有人性的傢伙將來會拯救人類?NASA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明年的財政撥款想都不用想了。

錢花了可以再攢,火箭用了可以再造,人類仰望星空幾百萬年了,也不在乎多等幾年。錢花得起,時間耗得起,幹嘛不救呢?政府是花納稅人的錢,只要騰挪的過來,無所謂;公眾反正稅都交了,橫豎都是給政府花,用來救人很應該。

美國提高了聲望,官員獲得了榮譽,全世界人民受到了鼓舞,其他提供幫助的政府受到了本國人民的讚揚,誰會出來反對呢?區區幾百億就能讓全人類團結、振奮,辦十次奧運會都沒這麼好的效果啊。這錢花的太值了。

------------------------------------------------------------------------------

存不存在一個界限,當所需要用的資源超過著個界限,不論人類是否負擔得起,都不去救?

當然存在。比如,救援需要花一萬億,美國政府年度財政收入的1/3。

這時候板子就要落到每個人身上了——美國政府明年必須增稅、減福利以平衡收支,這足以澆滅公眾的熱情。輿論將一致認為,誰闖禍誰負責,不能讓全美國人為NASA的錯誤買單,Watney的死完全是NASA的責任,NASA必須想盡一切辦法(除了要錢),數十萬人聚集廣場為Watney祈禱、點蠟燭……

這樣的邏輯天經地義,這樣的劇情沒有任何違和之處。

------------------------------------------------------------------------------

救和不救的界線是多少億?這個沒辦法算。取決於具體事件、政治環境、經濟狀況、公眾心態等因素,偶然性很大。

------------------------------------------------------------------------------

我認為,大部分的以探險為背景的科幻災難片,為了調動普通觀眾的情緒,裡邊角色的表演過分情緒化,各種大驚小怪、淚流滿面、慌張失措……。實際上,執行任務的科學家熟知宇宙環境,各種狀況的結果,無數次演練過各種災難自救,無數次默想過自己的種種死法。真的在太空落單,怎麼控制情緒,怎麼自行安樂死,都是早有準備的。相比火箭離地就放了煙花,能死在火星已經很不錯了。

我相信,NASA決定不救,Watney將會平靜地寫下遺書,為NASA的決定向公眾辯解,整理好基地,繼續執行任務打發時間,最後,切斷聯絡,注射嗎啡安樂死。對於理性的人來講,走向死亡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

------------------------------------------------------------------------------

救也好,不救也好,兩種抉擇都是理性的。


我們這個物種佔領這個星球,不是沒有理由的。


這次不救 以後有任務沒人去了


千萬不要去救他,這哥們肯定會搶了你們飛船,然後自己開溜的


我來提供兩個視角:
一個比較冷血:你真的以為數千萬非洲難民對國家對社會的價值比得上一個宇航員?
另一個稍微溫情一點:《拯救大兵瑞恩》看過嗎?見死不救是一种放任的主觀故意,與道德相悖,哪怕進行營救在價值上會得不償失。
有趣的是,道德的建立難道不是為了更好地創造價值嗎?這就又引出另一個很大的話題了,我們下回再談。
其實這兩種視角出發點完全不同,但是反映出的東西和最終的結果卻有相似之處,也是值得人深思的話題。


既然你有閑錢去看電影,為什麼不把錢捐給希望小學?大家都捐了能幫助多少失學兒童啊!

有時候政治正確被使用的毫無底線,你說得對,但這除了噁心人以外並沒有什麼卵用。

修女問,為什麼要搞科研呢?為什麼不把這些錢拿出來幫助更多的人?
科學家回復道,因為科學進步的結果將使我們有機會有能力幫助更多的人。
機智的回復,卻依舊屈服於政治正確的淫威之下。明明心裡想的是我們要做成一件很流弊的事,成就感爆炸了。可嘴上只能使用修女的邏輯進行回復,我們要救更多的人。
人有愛心,但也有好奇心,修女不應以自己的愛心,來剝奪他人的好奇心。

你為什麼吃大餐而不捐錢幫助貧困兒童?
我為什麼要屈服於你的規則,服從你的掌控,而不行使自己的權利,享受自己的自由。
何人此德此能,將自己凌駕於眾人之上,成為萬物的掌控者呢?
吃大餐與幫助人,本是兩件不相干的事,它們不在同一個明確的體系之下。而例子中,將它們聯繫在一起的,是某種功利的計算。功利的計算出搬了許久的磚吃個大餐開心一下對於個人所具有的價值,計算了這些大餐錢對於貧困兒童的幫助所具有的價值,比了大小,得了結論。

可又當如何保證這種功利計算的正確性呢?
使用者們通常擴大對比兩端的差異,來迴避問題。如以愛心來對比好奇心榮譽感快樂等其他渣渣,以數量來取勝。
如果說救一人而花費可以幫千萬人的資源,是不值得的。那麼救一人少幫了一百人對不對?救99人少幫了一百人對不對?殺一人救一百人對不對?殺99人救一百人對不對?
我們並沒有可以衡量萬物的價值標準,那又是如何功利的計算出彼此的價值的呢?

這種功利計算的不可取之處在於,對複雜事物簡單化的計算方式,使它存在著嚴重的漏洞。由於其正確性是不能被絕對保證的,但其可執行性卻簡單粗暴的強大,於是存在的漏洞可以被別有用心者善加利用,用以證明任何其想要證明的觀點。

屠殺猶太人以振興德國,對不對?

同樣是救人,這錢投在非洲至少能救上千萬人……

對此不再贅述了。


物以稀為貴,人一樣。

為什麼如此費力的找馬航,而不是幫助總躺槍的非洲兄弟?
為什麼外國友人的自行車好找?
為什麼ISIS綁個人質敢勒索國家,而國內一時衝動的小綁匪只敢勒索人質他媽?

不同的人獲得的幫助力度是不同的,並不只是由於其個人本身所具有的無法準確計算的功利價值,更是因為由於關注度不同,而導致的分配資源的力度不同。

眼不見不心煩。

一經報道便獲得大量幫助,廣大市民紛紛慷慨解囊,而許多同樣境遇者甚至更悲慘的人只能默默無聞中苦苦掙扎。
紛紛解囊的廣大市民有一顆助人為樂的心,而力量卻是十分有限的,主動尋找需求幫助者,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於是有時媒體便成了篩選幸運兒的上帝。
除了被直接幫助者獲益,還溫暖了人心。儘管你並不一定成為那個被拯救的幸運兒,但終究存在著這一份可能。
人類最偉大的力量,就是人在面對無法獨力解決的困難時,必須有安慰自己的理由——等待與希望。

--------------------------------------------------------------------------------------------------------------------------------------------
《火星救援》中全世界花幾百億美元去救一個人有可能嗎?
有可能。


這幾百億挽救的不僅僅是一條人命,而是不遠的未來,人類星辰海洋的征途中萬千先驅者面對種種未知的困難和恐懼時所依靠的一種安全感。

打個比方,你有一輛汽車,你只需要把他時速提高到300碼就可以獲得100000美金,但是很不幸,他沒有剎車,這個時候,你願意花50000美金去裝個剎車嗎?


很抱歉,我總是免不了將道德,正義,人的生命轉換為可見的利益來分析權衡,然而我相信唯此才是我們的道德正義人類尊嚴永存的基礎。

以上。


不得不承認,人和人的價值是真的不一樣的。


這是太空梭任務STS-125發射前的照片,這次任務的是要遠赴軌道高度為559公里的哈勃望遠鏡,並對其進行升級維護。
知道為什麼相鄰兩個工位同時有兩架太空梭待命嗎?


幾百億美元是啥概念
往大了說,世界上最窮的那12億人一年的生活費用也就不到2000億美元。幾百億美元夠把幾億人的生活質量提高一倍。世界上每年少餓死幾百萬兒童。
往小了說,幾百億美元就是比爾蓋茨資產四五年產生的利息。德州撲克大賽一年獎金都有幾千萬美元。

談用了多少錢是沒意義的。用了誰的錢,用在誰身上,這才是重要的。
在電影設定的時代,這是有可能發生的,所做的事情不過是把幾項原本的太空任務改提前或改做其他任務。又能賺國際上的聲譽,損失的又是政客眼中沒有多大價值的科研項目,傻子不做。
但是你讓zf削減軍費試試唄?

別說什麼love and peace了?
你自己信嗎?


可能,因為救人是一種態度,不然,敢於太空冒險的就會少之又少,當然這要有個限度,按照現有科技超出火星範圍,想救也救不了。


不救自己公民卻跑去非洲去當聖母?那這個國家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

我真是醉了啊,能不能不要瞎改題能不能不要瞎改題,這答案是建立在美對非的基礎上,我們的國情不同,對此我不作任何評價,你們啊不要總想搞個大新聞!


美國轟炸德國,德國頭號數學家研究玻璃震碎的規律,得出爆炸波的重要公式,軍事爆炸研究產生巨大幫助,通常很難組織這類研究,是你重要還是數學家


推薦閱讀:

恐怖分子有人權嗎?受一般法律保護嗎?
從專業的角度看,獵豹新發布的空氣凈化器「豹米」性價比如何?
怎樣看待「少年騎車剮蹭勞斯萊斯」這類事情?
我們是否有必要設法讓食肉動物學會食素?
這兩天網上很火的所謂「抗霾神器」真的有用嗎?

TAG:火星 | 社會 | 航天 | 太空探索 | 火星救援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