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徐小疼的電子書《北京1643》?

北京 1643:知乎徐小疼作品 (知乎「一小時」系列):亞馬遜:Kindle Store

知乎「一小時」系列叢書之《北京1643》。這則紀實性文學講述了明末一個心懷報國之志的年輕官員在歷史洪流中的遭遇。目前只有電子書。


應該是2015年的夏末的時候吧,知乎的編輯聯繫我,問我:"有沒有興趣寫點東西?就寫你最感興趣的明朝歷史。"


無論是《北京1643》,還是之前的《北京1644》,都是知乎編輯的命題作文。並且,出於知乎"知識傳播者"的定位,這兩篇作品,被要求完全按照史實寫作,要最大限度地避免過於戲劇化、小說化。這對我來說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為一直以來,我所寫的史實性文字都是一些千字左右的雜議,而這次我的作業是五萬字左右的內容,而在這個篇幅上我只寫過小說和劇本。


但是,一個人總得不斷地挑戰一些自己從未做過的事情,才能夠不斷知道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在哪裡,才能夠不斷地奮進和上升。我採取了一種折中的方式,用我更擅長的小說筆法,去寫史實。由是,便有了《北京1644》和《北京1643》。


在寫《北京1644》的時候,因為是第一次嘗試寫完全的史實,我還是採用了幾個短故事的形式,來描寫幾個不同的末日場景。而在《北京1643》里,我的嘗試則是,用全部的篇幅,來寫一件事情。

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

我想了很長時間,才決定選擇"鈔法"作為我的第二本電子書的主題。明末的北京波譎雲詭,可寫的事情、可寫的人不計其數;從皇帝到庶民,從政治到民生,任何一個細節,都足以寫就一個漫長的故事。在許多人的論調當中,雖然有說明亡於萬曆、明亡於嘉靖、明亡於正德......各種不同的說法,但卻不約而同地指向同一種觀點:崇禎的亡國,是這個國家積弊已久的必然結果。在知乎上,有不少討論,說崇禎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亡國呢?大部分的答案,包括我自己曾經的答案,都是大同小異的:崇禎不管怎麼做,都會亡國。這種悲劇的局面,從他一登基就已經決定了。


從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的確,明朝到了崇禎年,財政崩潰、通貨膨脹、外敵侵犯、政局腐敗,加上崇禎皇帝本人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多疑善忌,這樣的局面,能翻盤就有鬼了。但是,從我們今天的視角去看歷史,畢竟是開了上帝視角;因為我們知道這個國家行將滅亡、我們已經知曉了它必死的結局,因此我們看它走的每一步、做的每一個決定,都一定是錯誤的無用功。但是,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又是怎麼樣的情況呢?生活在崇禎年間的人,又都是什麼樣的想法和狀態?

我們不妨將自己的上帝視角關閉,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個生活在崇禎十六年的普通人,然後再來看一看我們周圍的情況。


我們看到了我們的國家出現了很多問題。我們知道我們很窮,皇上也很窮——皇上已經發不出軍餉了,連京軍和自己的親軍,都已經很久沒有拿到錢了。京師物價飛漲,一個燒餅賣到了十文錢,而十文錢在萬曆年間足以買到半斤生豬肉;整個京城遭到了瘟疫的襲擊,十室九空,屍骨成山。我們知道那些治理著國家的大臣們相互勾連、結黨營私,他們的家底很有可能比皇上的內帑富足得多。我們知道在東北有滿洲人,遼東總兵吳三桂在寧遠守衛,卻被異族人步步進逼;我們知道在西北有農民軍,帶罪啟用的陝西督師孫傳庭在豫陝剿匪,官軍死傷無數,農民軍卻越打越多。

在我們的眼裡,儘管千瘡百孔、步履蹣跚,但是大明國仍然活著,一天又一天地,喘著粗氣,奄奄一息地活在這片我們的祖先耕耘了千年以上的土地上。我們看到大明國病入膏肓,但我們並不知道他馬上就要死了。有時候我們或許會相信,給上一劑猛葯,或許大明國還會有救。我們攜起手來努力一下,或許大明國就能恢復過來了。


《北京1643》的主人公蔣臣,就是這樣的一個生活在明末的普通人。


蔣臣,字一介,安徽桐城人。在《明史》等正史當中,幾乎找不到關於他的記載。若有,也僅僅是隻言片語,在對於別人的記錄當中一閃而過。然而,在眾多筆記體史書裡面,對於蔣臣的八卦就多得多。儘管對於他的出身、家境、生卒年月仍然無人提及,但是對於他的經歷和抱負,卻較為詳細地記錄了下來。舉賢良入京的蔣臣任職戶部,崇禎十六年,在時任戶部尚書倪元璐的賞識下,向崇禎皇帝提出了"鈔法",即增發紙幣,用紙幣將金屬貨幣兌換回來,解決國庫的赤字問題。


很顯然,但凡有一點點貨幣銀行學知識的人便不難發現,這種"無中生有"的財政政策,表面上看是讓國家馬上有錢了,實際上卻會將整個國家的財政體系推向最終的崩潰。紙幣原本是沒有價值的,在賦予其價值之前,是和金屬貨幣不等價的,;宋官方印發的"交子",也並不是獨立的一種貨幣,而更接近於我們的"大額存單",是一定量實體金屬貨幣的"兌換憑證",有一百兩銀子的實體貨幣才印發"一百兩"的交子。而在明朝的貨幣體系當中,紙幣因為"久用昏爛"、難以確定價值,早在正德年間已經徹底退出了舞台。而明朝的經濟和財政制度本身就是一團糟,現在又來瞎發貨幣,毫無疑問,是不會有任何效果的;甚至,會將原本已經處在崩潰邊緣的明朝財政推向徹底的崩潰。而這些問題,並非今天的我們的獨見;在當時看來,也是痴人說夢。當時的內閣輔臣蔣德璟便曾當朝駁斥蔣臣的"鈔法"荒謬,大致意思是百姓不是傻子,誰會拿有價值的銀子來換沒價值的紙呢?

那麼,提出"鈔法"的蔣臣和支持蔣臣的倪元璐不知道這個政策的弊端嗎?他們其實也知道。正如藥品在治癒疾病的同時總是伴隨著一定的副作用,在他們眼裡,權衡利弊,"鈔法"的利處,大於弊端。


1643年,大明國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不是錢,是軍事問題。

崇禎十五年年底,清軍翻長城入關,一路掃蕩河北、山東,幾乎突入江淮地面。清軍在所到之處大肆劫掠屠殺,能帶走的全都帶走,不能帶走的就地毀銷,這一場浩劫持續到崇禎十六年初夏,並直接使周延儒結黨貪腐案發,高層官員幾乎換了一遍血。而在崇禎十五年,農民軍攻入河南虐殺福王,崇禎十六年農民軍大敗官軍於潼關,殺死孫傳庭。兩個敵人內外夾擊,正是用兵的時候;然而就在這危急的時候,卻發不出兵餉。沒有兵餉,官兵就沒了打仗的理由;官兵投敵、駐軍嘩變時有發生,尚未被劫掠或被佔領的地區也人心惶惶,當地官員也搖擺不定。整個大明國就像被鎚子敲了一下的玻璃,還沒徹底碎掉,但是裂痕已經無法彌補;再來哪怕一點點的衝擊,也將會碎落滿地。


而軍事問題的根源是什麼?是錢。


說到底,官兵打仗為的是什麼?是錢。如果不是為了吃飽飯、賺點錢,誰會把腦袋掛在褲腰帶上,賣命打仗呢?縱然明朝出過戚繼光,可是戚家軍畢竟是上下幾百年都難再有的了。加上崇禎朝出過袁崇煥案、盧象升案,在官軍當中,朝廷的威信早已散盡了。若不是貪圖兩個臭錢,誰會來當兵呢?


當拿不到錢的時候,軍心就一鬨而散了。


所以,解決錢的問題,就是解決軍事問題,就是解決大明國的最大問題。其他問題,容後再議。

這也就是之前所謂的一劑猛葯。雖然在史料中很難找到蔣臣的出生年份,但是從他崇禎七年到十年從桐城舉賢良進京來看,崇禎十六年時他的年紀,至多不超過四十歲,更有可能,他與崇禎皇帝年紀相仿,甚至比崇禎皇帝的年齡更加年輕。他是一個有家國情懷的讀書人,目睹過田園牧歌的治世,也經歷過燒殺搶掠的亂世。他的心思很簡單,他愛國,想報國——和很多今天去考公務員的年輕人一樣,他認為他有能力匡扶社稷,只是缺乏一個機會。而現在,倪元璐給了他一個機會,他抓住機會在崇禎皇帝面前進了鈔法,並期待著這劑猛葯能夠讓大明國逐漸復甦。


無數愛國的仁人義士,都是和蔣臣一樣的想法。單是在《北京1643》里出現的,就有倪元璐、馮元飈、施邦曜、李邦華等東林黨人。有些人說明亡於東林,其實是有失偏頗的;東林作為一個"集團",事實上是有兩面性的,既有周延儒那樣的無恥之徒,也有倪、馮、施、李這樣的常懷報國之心的官員。倪元璐苦心經營鈔法,馮元飈拖著病軀謀兵,施邦曜頂住壓力要調吳三桂回京,李邦華冒死進諫南遷之策......他們無不期盼著自己的努力能夠使滑向深淵的大明國重新復甦,恢復往日榮光。即便周圍都是黑暗的水,他們也要死守著自己一方潔凈。


只可惜,他們最後和大明國一道失敗了。


倪元璐被撤職,馮元飈被小人誣陷後憤而辭官,施邦曜受夠了悶氣,李邦華被當堂污衊——最後這四人,在國破之日,一個一個死了了事。


當鈔法終於被下令推行的時候,蔣臣方才發現,大明國的行政機構,執行力是如此之弱——以至於政令一出紫禁城,就成了一紙空文。而這一切的根源也是錢——因為國庫赤字已久,官員的俸祿也已經欠了很久了。況且,官員們本就沒有多少俸祿——正是這種清貧的生活狀態和失衡的政治局勢導致了崇禎朝的腐敗問題越來越嚴重。與其執行政令而取得每年不過寥寥數十兩銀子的俸祿,還不如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干一票可以吃上一輩子。反正天高皇帝遠,加上中央樞員的腐敗尚且查不過來,自己的小小腐敗根本不會被發現。由此,一個中央下達的政令無法在地方執行的情況,到了崇禎十六年,已經成為了常態。

蔣臣是無法理解這些問題存在的緣由的。因為他從根本上來說,與這些只貪圖眼前利益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在蔣臣看來,國都病成這樣了,為何他們還只顧自己的利益呢?而這些人也無法理解蔣臣——皇上都不管我們了,給我們發的薪俸只不過買兩三個燒餅;我們怎麼可能為國家賣命呢?——而從另一種層面上說,這兩種人又是相同的;蔣臣為的是青史留名,其他人為的是眼前之利,名和利事實上是同一種東西。只不過,一個看上去崇高,一個聽起來低俗;實際上都是半斤八兩,誰也別笑話誰。


因此,這才會有寓公董心葵和成國公朱純臣那兩段插曲。


董心葵的名利之辯,就是字面意思;然而朱純臣的那些話,則是半真半假。根據史料的記載,朱純臣其人在國破之時行為十分可疑;崇禎皇帝對其十分信任,據一些史料記載,有一封寫好了沒能來得及送出去的御詔便是給朱純臣的,要他帶著太子逃命。然而在國破當日早晨崇禎皇帝親自前往朱純臣鎮守的齊化門(朝陽門)要求朱純臣開門,自己好出城南奔的時候,朱純臣卻以"未知真假"為由拒絕給崇禎皇帝開門。


在城破之後,同為皇親國戚的駙馬都尉鞏永固自焚,國老周奎降闖並獻永、定二王;另有一些勛戚南逃或在戰爭中戰死。朱純臣則是在開了齊化門迎農民軍進城之後,被李自成所殺。


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或者我能力局限沒有找到)朱純臣究竟是因為抵抗而被殺,還是在被俘或降敵後因為什麼事招惹了李自成而被殺;按照朱純臣主動開門的情況看,因為抵抗被殺或被俘的可能性非常小。那麼,很有可能,朱純臣是在降敵之後,因為什麼事情惹怒了李自成,從而被殺的。

朱純臣是因為什麼事讓李自成一怒而殺了他的呢?


崇禎在農民軍破城前一晚曾召朱純臣、鞏永固進見,要求鞏永固帶著家丁護送太子南逃。而鞏永固表示,自己的家丁已全部送上戰場,實在無力保護太子。而崇禎皇帝對朱純臣十分信任,也曾流露出讓朱純臣保護太子的意思,因而朱純臣應該已經猜到,不僅太子,崇禎皇帝在危難的時候,也一定會來找自己。


那麼,崇禎皇帝到齊化門前求救而朱純臣不開門這件事,或許可以這麼理解:


朱純臣壓根就沒想過放崇禎皇帝和太子一條生路。他想要帶著崇禎皇帝和太子,去投降李自成。更有甚者,他可能已經和李自成提前達成了協議——將活的皇帝和太子交給李自成。因此,在發現皇帝已死、太子被幾個宦官送來之後,朱純臣對於李自成來說也沒什麼利用價值了,而此人也心高氣傲,於是殺掉算數。


當然,這只是一種推理和猜測;但朱純臣其人,大抵對於崇禎皇帝,也是不怎麼待見的,也並非傾力相助之臣。否則,崇禎皇帝來到在齊化門前的時候,朱純臣只要出來看一眼便知道是真是假——可他卻連看都沒看。由此可見,此人雖不一定有反意,卻也絕不是什麼忠臣。

因而,在看朱純臣與蔣臣的對話的時候,對於朱純臣的話語,在"喊窮"的字面含義以下,其實還有另一層意思:


我有的是錢,可就是不給你。你不過就是個叫花子,我給了你錢,你用了也沒意義。


堂堂蔣臣,六品主事,朝廷命官,為皇上換錢來的,就被朱純臣這樣打發走了。


鈔法最終沒有能夠實行,正如大明國最終沒能病癒。


鈔法是怎麼樣並不重要,利處和弊端各有多少也不重要;蔣臣有多少報國之心並不重要,東林想要救大明國還是事不關己也不重要。鈔法和蔣臣都不重要,因為大明國就是要完了。這是大明帝國的最終的宿命。


誰都跳不出這個深淵的。


哪怕是風和日麗、鶯歌燕舞的南明朝廷,也逃不出滅亡的深淵的。


鈔法不行、京師陷落並未完全擊倒蔣臣,他來到南京以後仍然執著地想要推行鈔法。但是,他發現南明朝廷與他所目睹的北京的中樞機關並無二致——所有人都只是得過且過,爭奪一些眼前的蠅頭小利。因而他也便看到了金陵覆滅之日,並徹底對於俗世放棄了希望。最終蔣臣選擇遁入空門,從此與世無涉。一百年前楊慎說的好,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從桐城進了京,能夠被上司賞識、還面見了皇上,無論如何自己的進言也是被肯定過的——蔣臣至少已經完成了他人生的一半的意義。而另一半——救大明國於水火之中,則是再也不能實現的了。


終其一生,蔣臣將不再有家鄉,也不再有故國。


《北京1643》的原名叫《甲申遺夢》。編輯為了與上一本電子書《北京1644》湊成系列,把標題改了。同時,為了符合知乎傳播知識的理念,刪掉了一些過於戲劇化、小說化的描寫和情節。雖然顯得更加嚴謹了,但是從閱讀體驗上來說,或許會不及《北京1644》來得流暢。不過,無論如何,《北京1643》里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毫無虛構,都是來自於各種不同史料的記載。蔣臣的鈔法的全貌,也是從很多史料中尋找出來的不同角度的資料,最終還原出來的。我不敢說我做得有多麼嚴謹和考究,但至少是盡了力了。

讓一個天馬行空寫小說寫慣了的我來寫一篇完全符合史實的東西,說句實話,有些像戴著鐐銬跳舞。幸好我的腿足夠粗,雖然鐐銬在身,卻還是能劃拉幾步,雖然不好看吧,但總歸是劃拉了。


謝謝買書的你們,我一定會好好寫接下去的篇章的。


最後,開頭和結尾的詩都是我自己寫的,很拙劣,但我自己還蠻喜歡的。


孟津急雨連南風,欲渡金陵艤舟空。

汴梁遺夢何處去,燕山天馬笑殘虹。


謝謝。


說真的,一個小姑娘能寫出這樣的作品真的真的很難得。

花了兩個小時一口氣讀完這本並不長的小說,感謝原作者用她極佳的文采和嚴謹的歷史考據寫出了這本近年來少有的優秀中短篇歷史小說。

我試著以我的角度來談談我對於這本書所喜歡的幾個方面,由於我水平有限,不足之處歡迎其他人指正和討論。

1:歷史細節的考究

作為一名普通的歷史愛好者,看得出作者對這篇幾萬字小說所查閱參考的資料大概幾十萬字都不止。

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這本書人物對話之中稱呼的官職都很嚴謹,而不像其他歷史小說家除了「大人」就不知道該怎麼稱謂了。即使沒有官職也會以表字相稱,彷彿真的讓人置身明代的人物交談的現場里。

再比如,大臣皇帝之間對話都以文言官話為主,市井之人對話則以當時的白話為主,據了解,原作者也是參考大量當時人物對話的相關書籍、筆記,盡最大程度的做到還原。

讀這篇小說也能學到不少歷史知識,其中也有不少地方是把當時真實的歷史證物毫不突兀的糅合進了小說。比如馮元飈上奏的辭疏,辭疏內容和小說中刻畫的馮元飈形象真是無縫連接!這裡的一段內容在我看來相當於本書前半段的高潮,讀起來十分過癮。

2:不錯的故事可讀性

說起來慚愧,我對男主蔣臣在歷史上的印象並不多,當看到他的「鈔法」之後第一感覺就是這人瘋了,這作者也瘋了,這種明顯缺陷的政策無論是在哪一方面執行起來都是百分百失敗的,她為什麼要寫這個。

後來查了一下,在中國貨幣史上這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歷史事件,並且當時諸如王應熊、蔣德璟這些我們相對熟悉的名臣也反對這個鈔法。讀到後面的時候我的疑慮就得到解答——這本書不是說鈔法好不好,也不是說鈔法最終有沒有效果,而是通過這一真實的歷史事件去挖掘一個帝國積重難返、窮途末路時從皇帝到百姓的種種臉譜以及他們的內心刻畫。其實不僅是書中人物,包括作者又何嘗不知這鈔法的弊端(據說作者本身就在銀行工作)。

由於歷史資料有限,我們很難了解這位蔣主事和鈔法實際操作中的故事,原作者就大膽的對故事進行了展開,這裡面沒有簡單地區分黑與白,而是讓我們知道了什麼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好像那位成國公,剛開始讀到蔣臣去成國府納銀兌鈔,成國府極端不配合,估計很多讀者都很氣憤,可是到了最後大家才發現「哦,原來是這樣」,我想許多人都會能理解他三分,所以說這不是正與反的問題,各種因果疊加所產生的戲劇化矛盾根本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解開」的。

3:極佳的文字處理功底

我相信這點可能會有那麼一些爭議,畢竟對於我這種文筆很差的人來說,這位作者所展現的文字功力是我遠遠達不到的,並且我讀歷史小說也不算少,總體的感覺就是歷史水準高於作者的沒有她這麼好的文筆;文筆比她好的沒有這麼沉澱的歷史水準積累。

以上三大方面基本上就是我推薦這本書的理由:1:對歷史細節的嚴謹;2:故事本身的精彩;3:不錯的文筆。

不過有些方面我還是覺得有所欠缺:

1:內容太短

首先是讀起來不過癮,還沒如何呢就要結束了,當然從側面來說可能是原作者的年齡、閱歷、知識擺在那裡,再深度寫可能無法把故事講述的更漂亮,尤其是一些高度政治化的對手戲,沒有許多經歷是很難描述的非常精彩。

2:小說最後部分處理的不理想

這個以我匱乏的語言功底來說我很難說清楚,總之就是感覺有些不順暢,不知何故。

3:部分細節有待商榷

這點純粹是我吹毛求疵,就比如那個成國府,據我了解應該不會在大門外寫上「成國府」三個大字,首先稱為「府」的私宅只有郡王以上級別才可以,公侯和中樞大臣的一般都是「第」,而且這不是官府,不大會像電視劇那樣外面掛著這些牌子。當然整體來說這部小說已經是很嚴謹了,在歷史小說領域的細節嚴謹程度超過至少90%以上的同類型小說。

最後,我誠摯的推薦這部售價只有1.99人民幣的書,相信我,你讀完之後絕對不後悔。也希望作者以後能寫出更多這種水準(甚至超過)的小說!順祝諸位冬祺。


錚錚鐵骨慨山河 終以自縊謝國恩

我想說一說《1643》書中的重要人物-倪元璐的書法作品。

這幅《舞鶴賦》為行草長卷,我截取了篇頭和篇尾共兩張,此幅為倪元璐寫於崇禎二年(1629)的作品,從筆法上看他的這幅作品蒼古渾厚,盤曲鬱結之中愈見氣骨凜然與瀟洒奇怡。創作時乃倪元璐以翰林院侍講的身份遷官南京國子監司業,到任後隨即把家中老母接來同住,孝心可表。可惜的是,倪公於崇禎末年北京城破之時殉國身亡。

關於創作動機和靈感,據記載,倪元璐的官舍放養著雙鶴,因見雙鶴銜枝嬪舞,出入雲漢,逸興大發,隨即潑墨揮筆,寫成《舞鶴賦》。此作真本長約9米,目前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單從書法看,其人可窺。首先他的書寫並不刻意遵循「藏頭露尾」,舉例來說,圖中的「鍾」字和「明 」字,把行書的意境,草書的瀟洒發揮的淋漓盡致,而「賦」和「舞」字,圓渾而凝重,看得出來既有力量又有洒脫。其次,在本作的最後一段」今書前賦,以所及見其未及,若或遇之耳「中,這幾個字更是果敢而不草率,重拙但不粗俗的代表,以字觀人,可以大概分析出,他是一個有控制力的臣子,有思想有能力的士大夫,他看起來似乎有點古板,但也是一個古板中帶著瀟洒和快意的文人。直觀整幅作品,即是美而古樸的書法,也是一曲「忠孝節義」的輓歌。


他是一位書法家,一位臣子,更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此三而合一,敘而盡致。《1643》給我的觀感是鮮活的一小段明代歷史演繹,也是一個個在歷史漩渦中掙扎的人物故事。如果喜歡明史也對歷史小說感興趣,本書值得一讀。

正所謂篇頭詩
孟津急雨連南風 欲渡金陵艤舟空
汴梁遺夢何處去 燕山天馬笑殘虹


我不會做蛋炒飯。

但是,我會吃蛋炒飯。而且,我知道我吃的蛋炒飯好吃不好吃。

我也寫點東西,但是,我寫不出這樣的小說。

我能對這樣的小說講幾句。

————狠拍疼叔馬屁的分割線————

小人物。大歷史。

書中的主人公蔣臣,是一個戶部司務,從九品的官,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人物。而他遭遇的卻是276年最後的那段歷史,大明王朝馬上就要滅亡了。從平凡的人,看不平凡的事,看亂世的景象。這個立意,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出發點。

蔣臣提出的鈔法,是真實在歷史中發生的事情,而且也確實是他這個人提出來並付諸實施的,最後卻沒有進行下去,直到國破家亡。明末雖然野史筆記,各類史料不少,但是以小人物,真正牽動整個王朝的政局的事件和人物還真的不多。學經濟史的徐小疼來寫明末的財政相關的歷史,再沒有比這個更恰當的了,這個故事,好象就是專門留著給她寫的一樣。

歷史的考證,也很到位,書中出現的幾個重要人物,其字,其名,其行,其言,發生的事情,多有真實的歷史發生的事。

寫書都有一個說法,只在大事不虛,小事可以不拘。而這本書,卻連小事都拘。這是一個很難能可貴的地方。

把歷史寫成小說,本來就象是給一件衣服打補丁,歷史只是片段,很難有整體的故事會發生在史料上,可小說卻缺一不可,人物,事件,甚至思維,語言,都要有。尤其是寫小人物,那等於只有幾塊破布料,讓你串成一件成衣,這就更顯示功力了。徐小疼能把整個故事,哪怕發生的一些小事件,也都能接得上歷史的筍頭,尤可見費了不少心思。

朕心甚嘉之,欽哉!


有一處紕漏:
施邦耀也是寧波府餘姚縣出身。

這句話表述有誤,餘姚縣在歷史上一直是下屬於紹興府(越州),也曾擢升為姚州管理浙東地區。隸屬於寧波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事情。這一點疼叔需要校正一下啦!


巧妙的廣告。


有模仿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痕迹。總體感覺是流水賬,看不出歷史觀。


讀了試讀章節。文筆就不評論了吧,算是有目共睹。沒有看到作者的歷史觀,流水賬而已。


其實已經無所謂裡面寫的是什麼,有頭像的長相就可以了,書有一定可能是作為長相變現的衍生品。


疼叔已經關注問題了,答得好的疼叔或許有獎勵,答得不好的別怪疼叔…。


這本書是我唯一一次花了錢買的電子書(原諒我一直都是看盜版 )


小疼真是才女!買的kindle知乎一小時9合1合訂本,只有這本是一口氣看完的。

這本書有大歷史做背景,描述了鈔法推行的完整過程。人物刻畫的飽滿,拍成影視作品應該也不會差。

頗像《北平無戰事》的感覺,說的是民國滅亡的歷史背景下,蔣經國推行金圓券的過程。

龐大的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階級是大明帝國和中華民國同樣面臨的一個頑疾。你鈔法和金圓券改誰的革?!

到最後還不都是崇禎和蔣委員長的親眷。


能在起點發售一下嘛?沒


這是我買來kindle後,買的第一本書,第一本電子書。
覺得蠻不錯的,裡面的人物刻畫深刻,語言生動,針對各方人物的心理分析有考據基礎,符合人物性格,而不像其他書一樣腦洞大開,完全按照想像編對話。
這個太短了,因為是第一次用kindle,看完以後我還覺得是書沒有推送完。如果算缺點的話,就是結尾太倉促,篇幅太短。
最後,受這本書的啟發,對明朝歷史更感興趣了,目前看完了《明朝的那些事兒》和《萬曆十五年》。感謝書的作者。


寫的神馬玩意,有空多讀讀書,真的。還有現在知乎,看人家頭像漂亮就跪舔,說真的,有意思么,徐小疼的歷史回答,也沒啥乾貨。


作者與我並沒有關係,謝謝關心。


一定是編輯的鍋

故事和1643沒有關係啊

雖然寫得挺不錯


推薦閱讀:

官紳們萬貫的家財是以國家存在為基礎,那為何明朝將亡時他們也不肯出錢救國?
知乎上的文科類問答質量如何?
明朝有兩京,北京和南京。甲申年時為什麼崇禎皇帝不南遷?
金庸的史學功底如何?
朱棣在位期間做了這麼多留名千古的大事,但他的名氣卻沒有秦皇漢武大,為什麼?

TAG:閱讀 | 明朝 | 歷史 | 歷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