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生育年齡的說法是否正確?
好多女星都在30歲以後生育。
妮可·基德曼:第一次生育41歲,第二胎43歲,
梅麗爾·斯特里普:頭胎30歲,最後一胎42歲,
安吉麗娜·茱莉:頭胎31歲,最後一胎33歲,
凱特·布蘭切特:頭胎32歲,最後一胎39歲,
莎朗·斯通:頭胎42歲,最後一胎48歲,
艾爾·帕西諾的情人也在51歲的時候生下小孩。
這些小孩都有毛病嗎?不見報道。
「孕婦防輻射服」這種所謂的「科學見解」只有中國人採信,我也開始懷疑這種說法是否誇大其辭。搜索「女性最佳生育年齡」是,居然也有各種答案,有25-30歲、34歲、24-29歲、24-30歲,看來專家們也莫衷一是。
「最佳生育年齡」這個問題,其實醫學成分所佔不高。不過既然我是做婦產科的,那麼就先從醫學角度說一下。
單純從醫學角度考慮年齡問題,所謂「最佳」,就是醫學上的各種不良結局發生率最低。
曾經有一項研究,對全美2009年700多萬住院人口統計,列出了孕產婦相關併發症與年齡之間的關係。統計的併發症包括:早產,宮內感染,產褥感染,低出生體重,產後出血,胎兒窒息,高血壓,輕度子癇前期,重度子癇前期,子癇,前置胎盤。
(數據來源:Maternal age and risk of labor and delivery complications)
這裡的橫軸是不同年齡段,縱軸是每1000人的發病人數。可以看出來,大體成一個「U」形曲線,兩頭高中間低。也就是說,年齡很大和年齡很小,都會風險增高,而某個中間段的年齡,發生風險的概率相對最低。當然,不同疾病會各不相同。比如高血壓疾病,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而早產的話,低齡的發生率更高。
這個曲線的意思是,各個年齡組中,發生過上面任意一種並發的發病率,我們可以籠統稱為孕期併發症的發生率。
這個數據更加直觀。從數據來看,妊娠期併發症發生率最高的,是11-14歲年齡組,臨床上我們稱為幼女產婦,這是風險最高的人群。然後隨著年齡增大,併發症發生率逐漸下降。到25-34歲,下降到最低。其中,25-29歲每1000人中孕期併發症發生率是187.9,30-34歲更低一點,是186.7。隨後,發生率又開始增高,≥40歲的併發症發生率是每千人252.9,僅次於11-14歲組,超過15-19歲組。
因此,如果不說某種具體併發症的話,就籠統的說孕期出現併發症的風險,11-14歲風險最高,其次就是≥40歲;30-34歲的併發症發生率最低。
除了孕產婦併發症,另外還關注的是胎兒畸形發生率。因為各種結構畸形大樣本統計較困難,這裡只列出染色體異常。比如21三體,也就是唐氏綜合征,就是一種染色體異常。
(數據來源:威廉姆斯產科學)
這是染色體異常發生率和年齡之間的關係。可以看到,35歲開始,發生率增加的斜率開始突然增高,所以35歲之後,我們稱為高齡孕婦。其實,這個發生率也是有點「U」形,也就是說年齡很輕的時候,發病率也是稍微增高的。比如15、16歲的發生率,就比18、19歲的高,只不過增高的沒有那麼多。染色體異常發生率最低的年齡,是19-21歲,此後逐年增高,只是增高的程度沒有很大。35歲之後幅度開始增大,到40歲時,胎兒染色體異常發生率1/62,47歲的風險是1/10,49歲的風險是1/6。也就是說,49歲懷孕的話,6個人里就有1個是有染色體異常的——如果你還能懷得上的話。
關於醫學相關內容就是這些。綜合起來看,從併發症角度,25-34歲懷孕,風險更低一些。如果再綜合胎兒異常的因素,25-29歲懷孕,可能會更加理想一些。
不過,懷孕生孩子這件事,真的不僅僅和醫學有關。而且你看,醫學給出的只能是一個風險概率,那些併發症的風險都是以「千分之」為基礎的。即使是併發症發生率最高的年齡組,出現任意一種併發症的概率,也沒有超過30%;而就算是風險最低的年齡組,也有超過18%的幾率出現併發症。看起來,這個「最佳」其實並沒有那麼的出色;和非最佳相比,優勢可能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明顯吧。
而對於染色體異常的概率,到47歲時是1/10,確實挺高。但是如果換個說法呢——即使47歲生孩子,也有九成把握,不發生染色體異常。
所以,醫學上的概率問題真的看你怎麼理解,或者如何解讀。當你在討論「最佳生育年齡」時,請一定記住,這個最佳,只是一個概率上的「最佳」。不是說你不在這個年齡生育,就意味著你要低人一等,或者孩子就會出現什麼問題;也不意味著在這個年齡生育,就能保證你的生育過程順利。
我們經常給病人說,對於個體來說,概率是沒有意義的。概率只有在我們做決策的時候,用來比較時才能體現它的價值。
比如你是17歲,還是27歲,還是37歲生孩子,從概率上說,選擇27歲發生問題的可能性更低一點。不過,這也只是單純醫學角度。而生育所要涉及的,遠非健康這一個方面。你的家庭背景,生活經歷,學習過程,職業規劃,都產生著巨大影響。比如如果在某個年齡生育,你的整個職業生涯都會受到嚴重影響,這個對你人生影響的嚴重程度,從概率上講,恐怕要比那百分之幾的發病率大得多。
我們常說,醫生看病需要把一個人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去考慮,而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健康。而一個人擁有多個側面和角度,醫學或者健康,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即使是醫學,也沒有那麼教條,我們說的醫學角度的推薦,也不過就是從降低風險的角度去說的,而不是說絕對的好或者差。而且,就像前面說的,從概率角度去看,「最佳」和「最差」之間的差距,可能其實並不大呢。
比如我們說懷孕前最好做備孕,這是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孕期不良結局的發生率。但是,如果你還沒備孕就已經懷孕了,難道就要把孩子打掉嗎?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希望醫學給出一個明確的建議,給出一個「最佳」的說法,其實不過是人們希望用一種權威的說辭,來緩解自己對於未知的恐懼感。因為如果你發現對某件重要的事失去控制時,你的內心會充滿了焦慮。但是遺憾的是,這個世上沒有那麼多確定的東西,一個人也不可能對未來完全掌控。
我想,會問出這個問題,或者會關注這個問題的人,內心中或多或少都是有這種焦慮感的。所以,我很想給這些人淡化一下這個所謂「最佳」的概念。對於個體來說,你要做的,不是一定要搞清楚「最佳生育年齡」到底是幾歲,而是要了解、並且接受不確定性。你能做的,只是根據自身情況儘可能的降低風險,而至於實際真的會發生什麼,你恐怕真的控制不了。
就不要寄希望於知道一個「最佳年齡」,就能保證一個好的結果了吧。醫學上的「最佳」,只是讓你降低一些風險而已;而至於你最終是不是「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這事兒的影響因素實在太多,遠不是選擇幾個「最佳」就能解決得了的。
這個問題首先要看你怎樣定義「最佳」。
我國現在的婦產科普遍建議的最佳年齡是28歲,這個年齡是以婦產科操作為基準的,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從受孕,難產發生率,嬰兒存活率這些方面來綜合評估的結論。
如果你換用其他標準,答案就不一定一致了。比如英國的研究表明,如果從birth defect的角度來衡量,最佳年齡是26歲;但是追蹤嬰兒的身體發育狀況,表現最佳的是32歲媽媽生的孩子;而如果評估母親的身體狀況,34歲初產的婦女平均健康水平最高。
那麼就要看你怎麼去理解這個問題,首先,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30歲以後初產的婦女,往往是社會層次較高,自身有一定事業的女性,這部分女性受良好教育,懂得較多的保健和育兒知識,而有自己的事業則表明經濟條件較好,很可能給予了孩子更好的生活環境。這一點客觀上提高了30歲以後初產的媽媽和孩子的健康水平。
其次,我們要理解隨著年齡的上升,女性在生育中的條件有什麼變化。限於20-35歲來討論的話,隨著年齡上升,媽媽的體力會下降,肌肉和皮膚的彈性會下降。但自身的心理成熟度會上升,對生活的安排能力會上升。高齡的媽媽可能面臨更高的難產概率,低齡的媽媽也可能因為自我管理能力不高鬧出一些麻煩(比如缺乏常識,容易驚慌)。我們國家醫生說的28歲是一個平衡點:體力也不算下降太厲害,也一定程度上心智成熟了。
理解了最佳生育年齡的由來,我們就可以知道怎樣去干涉這個「最佳年齡」,擴大優生優育的年限範圍。比如對於低齡的產婦,重要的是保障經濟條件,注意調動老公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同時注重自身心態,對孕產過程中的各種情況要了解,並且盡量冷靜處理。對於年齡偏大尚未生育的女性,如果以後想做媽媽的,平時就要注意鍛煉和健康生活,保證體力,保證身體條件,不要做熬夜,減肥之類的事情,同時約束老公不抽煙,少喝酒,衣著寬鬆舒適,多運動。
35歲以上就是另外一個討論範疇了,因為涉及到染色體分離之類的遺傳病高發問題,雖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盡量減少自己碰到的概率也是好的啊。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西方也有研究人員指出這個界限應該分「吸煙/血壓血糖不正常」,「不吸煙 血壓血糖正常」兩組來劃定,生活習慣健康的女性,可能到40歲前都不會遭遇什麼風險。
PS,明星可以花多少錢,採取什麼樣的手段在生育上我們不清楚。從普通人來看,歐美國家中高社會層次的女性大齡生育非常普遍,也沒見什麼不良後果,這一方面有賴於歐美國家的醫療技術,另一方面,和她們生活習慣健康+堅持鍛煉是分不開的。
————————————————
補充:
看到有知友提出《黃帝內經》的說法,我想說,這樣的解釋是不太負責的。
古人沒有現在這麼好的統計條件,不能做大量的數據統計和分析,這些「解釋」對於當時的條件來說有積極意義,但在能夠做全面系統的分析的今天,我們理應有更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來回答這個問題。
現代我們講「28歲最佳」,是綜合現代婦產科技術和統計數據做出的概括,這個數據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社會結構的改變在變遷。僅僅在十多年
前,普遍推薦的年齡還是24-26歲,但是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難產的影響在逐漸淡化,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教育程度的升高,越來越多25歲上下的女性
只是剛剛走上社會,雖然身體機能好,心理準備並不到位,所以更成熟穩重的新媽媽開始表現得更好。
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女性的教育程度和地位的進一步提高,以及大家對子女生活質量更高的要求……可以預想這個「最佳年齡」還有可能進一步推遲。比如現在西方國家就開始出現各種32,34,甚至要求對不吸煙,血壓血糖正常的婦女,40以前都不劃為高齡之類的意見。
這些都不是黃帝內經可以預測的。在黃帝內經的年代,其實最佳生育年齡更有可能是20-22歲,對於沒有現代產科醫學技術保護的古代女性,能最大程度減少難產的年齡就是最慈悲的建議。
現代婦產科學指出,女性晚婚晚育有利於生殖系統健康,推遲初次性生活和推遲初次生育,可以極大地減少宮頸癌等疾病的發生率,尤其在我們國家,還有很多男性的衛生習慣和性知識非常缺
乏,女性在性生活中受到傷害的隱患遠遠大於你的想像,醫療技術相對歐美仍然落後,HPV疫苗至今尚未引入……這個大環境下去談女性「21歲正當年」,是不可取的。
重複一遍,個人體質和生活條件不同,去談統一的「最佳年齡」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是了解年齡對哪些因素會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會怎樣作用於孕產中的表現,然後各人分析自己的情況,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爭取在懷孕生產中達到自己的最佳狀態。
以及,流產傷害很大,如果是已婚或者關係穩定的,如果不是堅決要丁克的話,就更不要去刻板地想什麼「最佳年齡」了,什麼時候來的都是生命的祝福。所謂「最佳生育年齡」,應該從生理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來區分。而現在催婚催生的大爺大媽都會傾向於支持生理因素上的「25歲左右」,可從女性自身的社會經濟條件來說,30歲左右結婚可能會更加從容。
什麼才是「最佳」?
在對最佳生育時機下定義之前,我們需要明確一個無所爭議的事實,那就是女性的生殖能力是有期限的。我們可以在任何年齡談戀愛、結婚,但生孩子這件事,不會給我們女性太多的太多等待的時間。
一個女性可用卵子只有300-400顆,一旦釋放完畢,就再也難以自然懷孕。所以,在科學家眼中,女性體內都有一個「生育能力倒計時鐘」,幾乎每個女性都需要做出何時生育的權衡和抉擇。
正如在任何一項有預算的消費中,我們需要找到滿足最多需求的消費點,女性也要在有限的生育期限中,找到對自己來說最合適的那段時間。而正是這個「最適合」的生育時間,才會引起科學家和大眾無休止的爭議。
近些年來,生殖學家、生物學家都在孜孜不倦研究著女性的最佳生育時間,然而在近百年的研究中,我們發現由於「最佳」標準不同,計算方法、被試人種也存在差異,因此科學家計算出的各種「最佳」生育年齡之間有很大的跨度(從19-34歲)。
這些研究結果,都有各自堅實的科學依據和嚴密的計算過程,我們不能說哪個結果就是錯的,這還要看尋找答案的女性,她們心中最在意的是什麼。
所以,接下來我們會站在孩子、母親的角度,從生物學、社會經濟兩個方面,來分別闡釋不同標準下最好的生育時機,供有需要的讀者權衡。
生物學角度:25歲左右最佳
所謂生物學角度上「最佳生育時機」,就是指單純從生理上來說,女性生殖能力最強,並且對孩子、母親健康最有利的時機。
大多數生殖學家都相信,25歲左右是生理上的「最佳」生育年齡,這也是我們長輩催婚催生的最大依據。
總得來說,二十多歲的女性,具備「卵子數量多、卵子活力高、懷孕難度低、身體機能強、恢復周期短,以及流產風險小、妊娠疾病少、胎兒存活率高、畸形率低、早產率低、遺傳病少」的優勢。
從卵子數量變化角度來說,曾有一個2010年的研究得出結論,女性在30歲的時候,女性體內只剩下12%可用的健康卵子;而到了40歲以上,只有3%的健康卵子可用。
而從女性懷孕容易程度,也就是生殖能力來說,根據多數生殖學家,女性的生育能力在25左右達到頂峰,從27-30歲下降,在28/29-38/39歲這十年中,生育能力會下降三分之一,到了40歲以上,生育能力已經下降一半。
所以,女性二十多歲時,在排卵期規律備孕的情況下,每個月經周期內如願懷孕的幾率在33%,而到了30歲,這個幾率就變成了20%,40歲時只有5%。
再從胎兒健康程度來講,母親二十多歲懷孕,孩子罹患唐氏綜合征的幾率是1個/每2000人,而到了30歲,唐氏兒的出現幾率成了1個/每900人,40歲,這個幾率就高升到了每100個中就有一個唐氏兒出現。此外,美國一項研究就以「嬰兒健康程度」為標準,測算出對嬰兒健康風險最小的生育年齡是26歲。
而且,25歲左右懷孕不會很辛苦,媽媽的身體、身材恢復也更加快速,且由於家中老人年齡不是很大,年輕夫婦還能夠得到很多育兒幫助,這也是早婚早育的好處之一。
當然,也並非所有20多歲的生育都能萬無一失,在一些先天疾病和後天病變的情況下,哪怕很年輕的孕婦都會面臨很高風險,所以還需要大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生育計劃。
而且,以上的種種好處,也僅僅存在於生理上,然而從經濟狀況、事業發展和心理成熟度來說,早育可一點也不佔優。
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女孩子,如果還沒在職場立好足就匆忙懷孕,倘若再加上家庭背景不硬、經濟條件不足、育兒幫手不夠,就會很容易面臨許多經濟、事業上的損失,以及由此帶來的內心失衡、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一個孩子讓兩個年輕人陷入貧困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
國外有一本叫做The price of motherhood的書,就將這些損失叫做「mommy
tax(媽媽稅)」。
也就是說,二十多歲生孩子的女孩子,雖然有種種生理上的好處,但由此造成的事業晉陞緩慢(或放棄事業)、收入增長受限、工作機會減少等問題,會讓她們付出很多的經濟、事業上的代價。研究也表明,即使生完孩子立即回到職場,媽媽們的收入也很可能比單身未育的同事少。
曾有一項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在對丹麥160萬名25-60歲的女性做了關於工作經歷、生育經歷、收入水平等數據收集後發現,孩子來臨得越早,母親的畢生收入損失就越多。也就是說,25歲之前生孩子的女性,會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損失掉2-2.5年的全職收入,30歲以後生孩子的女性,其終生收入損失最小。
所以說,要想讓自己的畢生收入損失最小,那就將生育計劃推遲到30歲以後。
除了經濟損失,在二十多歲心理未完全成熟的時候就迎來孩子,對於年輕人的內心平衡、婚姻質量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孩子必然會帶來很多生活、心理上的措手不及,也勢必會讓年輕媽媽失去個人時間和空間。尤其在同齡人還在週遊世界、肆意玩樂的時候,如果你整天面對的是無休止的尿布、餵奶和走樣身材,這種打擊會讓年輕媽媽倍感失落、內心失衡,繼而增加產後抑鬱的風險。
如果丈夫同樣不甚成熟,無法充分體諒妻子的情緒變化和內心需求,那麼兩個人就無法從容、耐心地享受孩子帶來的幸福,從而影響到夫妻關係。
因此,有很多研究說,夫妻的婚姻幸福感會在第一個孩子來臨之後迅速下降,離婚幾率也會陡然上升。
如果一對年輕人還沒有做好成為父母的準備,就貿然聽從催促生育的老人,那麼由此帶來的經濟壓力、內心失衡和夫妻矛盾,恐怕只有自己買單。
而如果年齡稍大一點再生育,夫妻雙方就可能因為心智成熟、閱歷豐富,從而能夠坦然接受自己和生活的變化。儘管無論何時生育的女性都會在意失去的逛街、聚會時光,但30多歲的女性,可能就不會像20出頭的女孩子那般在意和鬱悶。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縱使二十幾歲(尤其25歲之前)生孩子,有萬般生物學上的好處,但從整體事業發展、生活質量、婚姻幸福度來說,太早生孩子恐怕好處並不是很多。
在這個女性擁有充分自由做出決定、追求自我的時代,生物學上的「最佳生育年齡」已經有些落伍,我們更需要考慮社會經濟學意義上的「最佳生育時機」。
社會經濟角度:34歲之前即可
既然社會經濟角度傾向於建議女性晚一點生育,那麼在這一部分,我們就來看看女性的生育計劃可以推遲到多晚。
近幾年中,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對前人所做的研究進行反思,他們發現,那些說「30歲以後女性生育能力開始下降」的論斷,實際上是基於很久以前的歷史數據得出的結果。
這種測算結果本身就具有很大局限性,因為哪怕是十年以前,也和現在的醫療條件、經濟狀況、生活水平有非常大的差距。
現在人們營養更充足、健康意識更強烈,經濟條件也更加寬裕,所以如果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現在30歲女性的生育能力應該是高於曾經的測算結果的,高齡女性的懷孕幾率也應該更大。
而科學家也通過縝密研究,得到了佐證。
首先,關於30歲以後的生育能力,有一項新研究發現,28歲和37歲女性之間的懷孕幾率差異,其實只有4%。
生育能力的確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和速度,事實上並非人們想像的那般嚴重,也並不意味著快四十歲的女性就失去了做媽媽的機會。
很多人都覺得,三十多歲的女性很難自然受孕,不過很多研究否認了這種觀點。
有一項Boston大學的研究,在對2820名丹麥備孕女性做了研究以後發現,在規律進行性生活的女性中,78%從35-40歲的女性可在一年內順利懷孕,而20-34歲女性懷孕幾率是84%,這個比率差異也並非很大。
研究者還說,30歲以上的女性並非受孕能力弱,只是她們懷孕的時間可能會比二十多歲時更久,如果給她們更多時間,依然會有絕大多數30歲以上的女性順利懷孕。
在身邊長輩催促生育的理由中,還有一項,那就是晚生孩子對身體損耗更大、更容易得產後病。對於這個理由,科學家又是怎樣反駁的呢?
人們都覺得高齡生產對媽媽的健康不利,為了驗證這個論點是否有道理,科學家就以「產後女性長期健康程度」和「生育後女性壽命」作為研究標準,探查了晚育是否真的傷害女性健康和壽命。
事實證明,晚育並不會對女性身體造成多大傷害,反而會對健康和壽命有益。
在第一個關於「生育如何影響女性健康程度」的研究中,科學家對一批45-95歲女性進行了調查,發現那些自述在中年、老年感到十分健康,且沒有慢性長期疾病的女性,擁有第一個孩子的年齡平均是34歲。
也就是說,34歲生孩子,並不會給健康帶來什麼損失。
在第二個針對「生育如何影響女性壽命」的研究中,科學家對1890名媽媽做了深度訪談,詢問了她們當前的健康狀況(慢性疾病、身體靈活性、自測健康程度),並取得了一系列數據。
在對社會經濟地位、學歷水平做了調整後,最終得出結論,第一次生育年齡在34歲的女性,要比18-20歲生育的女性,擁有更長的壽命和更健康的身體。
這是因為,前者的身體年齡比後者的身體年齡,反而要整整年輕14歲。 後者因為過早生育,從而造成了對身體的過早、過多損耗,所以健康程度會比較差。
這就說明,過早生育其實是對健康沒有好處的,34歲左右再生孩子,反倒更加健康和長壽。
不過,這是不是在說,一個女人越晚生孩子,她就越健康長壽呢?
自然不是,因為能在34歲及以後還能自然懷孕的女性,說明她自身生殖系統老化就比較慢,所以身體整體機能也會比同齡女性更強,同時高齡產婦往往經濟條件更好、學歷更高、生活習慣更好。這種先天身體優勢和後天經濟優勢,本身就能增強健康程度,從而讓她們更容易獲得長壽。
所以,所謂的「34歲生孩子的女性更健康、更長壽」,可能是自身身體機能、經濟生活條件和高齡懷孕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不能被單純誤讀為「越晚生孩子,就越長壽」,也不應該被當做延遲生育計劃的理由。
如果有人自身身體條件就不允許,還因為上面這個結果就貿然決定35歲以後生孩子,那科學家可不背這個鍋,而作為科學理論的搬運工,我也不背哦。
還有研究說,19-26歲時,女性在排卵期內懷孕的幾率是50%,27-34時是40%,到了35歲以後,這個幾率就變成了30%。
而且,年齡在35歲以上,伴侶年齡更大的女性,在排卵期內懷孕的幾率就變成了20%,因為男性的生育年齡也會隨著年齡而下降。
同時,35歲以後生第一個孩子的女性,她們的心臟可能更脆弱、血糖更高、健康評估分數更低,年齡大了以後的身體靈活度也更低。
所以,如果將「社會經濟角度」部分的研究結合起來看,倘若你計劃晚點生育,那麼比較適合的生育年齡,應該是在34歲或者之前,並在35歲前完成所有生育計劃。
而如果只想要一個孩子,那麼34歲可能是最好的「最晚生育年齡」,如果想要兩個或者以上孩子,就需要將第一次生育年齡提前。
結語
現在,想必你已經十分清楚,所謂「最佳生育時機」,根本不可能有一個精確年齡適用於所有女性。就連科學家都在數十年中的爭論中得不到定論,我們更無法從任何一個人口中得到適合自己的生育計劃。
所以,生育完全應該是根據自身生理、經濟狀況、事業追求和生活方式、婚姻狀況,來綜合做出的私人決定。任何人給你的生育建議,只能當做參考建議,不應失去自我立場、一味依賴和聽從。
我也已經在文章中呈現了不同標準下的「最佳」時機,而最終的具體選擇,還是要看你最在意的是什麼。
如果希望孩子健康萬無一失、自己懷孕輕鬆順利、產後身材恢復快速,同時家庭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你也為自己產後的生活變化做好了心理準備,那麼20多歲懷孕完全無可厚非。
而倘若你更希望先獲得經濟獨立、事業發展,並且想趁著年輕多享受豐富生活、充實自身,只要維持身體健康、減少不良習慣、保持穩定體重,並定期去醫院體檢,那麼只要在35歲之前懷孕,應該都沒有什麼問題。
即使你決定35歲以後再生孩子,只要有優越的經濟條件,也做好了多次嘗試的準備,那麼現在的凍卵技術、試管受精也可以考慮。
只是需要事先知曉,女性到了40歲,生殖能力必然不如20、30歲,即使藉助生殖技術,體外受精的單次成功率也只有10%,在美國,也只有24%的凍卵被成功轉化為生命。
所以,凍卵也不應被作為唯一的「後悔葯」,如果計劃40歲以後懷孕,除此之外你可能還需要一個plan B.
至此,文章就要結束了,無論是否打算結婚,是否計劃要孩子,也無論早生還是晚育,誰也不應因為外界壓力而做出違背內心的選擇。
正如我們在媽媽們的工作家庭平衡話題中所說,每個女性的決定都應該得到理解和尊重。
早生孩子並不意味著喪失女權,晚生孩子也不應被解讀為自私自利。
希望年輕女性,都能勇敢追求令自己內心舒適的生活,希望長輩們少一點對兒女的催婚催生,也希望遭遇催婚催生的少男少女,能從這篇文章中,得到抵禦流言蜚語、說服長輩的一份底氣。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眾號「家長進化論「(id:parentsup),高冷、嚴肅、名校控,一個致力於探索新知的教育研究社區
所謂最佳生育年齡,是指這個年齡段相對容易受孕,且這個階段母親的身體狀態相對要容易生產。它是一個相對概念,相對於非這個年齡段的婦女受孕幾率降低,生產能力較弱,孩子致畸率相對高。這是統計數據的概念,不非是絕對的,生命是奇妙的,而且精神動力,胎教等外界因素也有很大作用,不能籠統的說非最佳生育年齡生產的孩子就一定會致畸。既然這是一個統計數據,不同地方肯定有差異性,不同環境女性的身體狀態不一樣,最佳生育年齡也不同。對於醫學來說,沒有絕對的,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態和生活環境等等各方面因素都不同,所謂統計數據是基於中國大部分女性,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對於孕婦防輻射服同意樓上觀點。
醫學結論的得出一般是基於統計學分析的。用個案來否定這些結論沒有意義。
最近剛看到的一篇美國的報道說:年齡越大生出來的寶寶越聰明……
侵刪……
古代10%的女人會難產而死,不管她們是15歲生,還是25歲生。所以,體質因素大於年齡因素。很多45歲輕易生育的,也有很多31歲就難受孕的。
不必擔心晚育會難生孩子,該擔心的,早生也一樣。女性最佳生育年齡應該是在這個女性心智成熟時,否則,大人孩子都是悲劇。
婚後越早越好!
反正目前所有的傳媒都會讓你儘可能晚生。
針對上面某位的回答:「對母親而言,最佳生育年齡是初潮後1-2年到20歲,對女人的身體傷害最小。古代世界各地的風俗也有一定的道理。對後代來說,最佳年齡是22-28歲,這個時候女人的身體最成熟又沒有什麼器官進入衰老期,生出的小孩最健康。國家一般這樣提倡。」
談到科學問題又來扯古代風俗就沒意思了,對於英國最佳生育年齡34歲又有一堆人嚷嚷人種不同體制有差,進而想到微博上Ent_evo的一句話:「最大的基因突變風險,不是核輻射,而是老男人。——James Crow (paraphrase)」
不如想想我國所謂高齡產婦的丈夫都是多大年紀?相對於強壯的卵子,精子的孱弱程度簡直到了不堪一擊的地步,所以難道高齡父親年齡就沒影響了?
索性再來多看幾篇文章,看看父親生育年齡對孩子的影響,目前已有研究證實,相對與高齡產婦,高齡產父對新生兒的影響才是致命的,女性35歲和20歲的差異其實沒有那麼危言聳聽——「美國密歇根大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系的阿列克謝·孔德拉紹夫說,這項研究讓人們重新思考何時生育孩子的問題,對年輕男子而言,冷凍精子以備將來之需可能是「明智的選擇」。」——嚷嚷女人們需要冷凍卵子的不如自己先檢查檢查精子質量各位優質男性~
父親生育年齡大 孩子基因突變多高齡父親易生自閉孩子
謝邀,
這個問題需要綜合評估,題主舉的例子都是國外的,而中國的國情,醫療,體育,人種,健康狀態,工作制度,經濟狀況,都是有關係的。
別的我不參與就不多說,就說身體健康吧。
我體校有個田徑教練,46歲生子,順產,休息一周後,堅持每天訓練,生育前也是每天鍛煉。身材就像二十多歲的女孩一樣,恢復的很快,一點都沒變。
但這是個特例,中國女性全國能有幾個這樣的?能有規律運動的有幾個?能認真做孕前,產後訓練的有幾個?能無感例假的有幾個?
我參與過全民體質檢測調查和大學的體育達標測試,說句難聽的話,現在的女性健康,大多只是勉強活著而已,摸摸嘴還有氣,知道罵人要東西,測試一下就知道了,絕對「震撼」到你的」五官六感「..........。
生育是女性的最正常的生理功能,身體在青春期就開始做充足的準備了,生育是需要大量的體力和良好的身體素質的,在現代醫療水平不斷提高時,女性的生育還是很危險的事,根原還是自身的身體素質問題。
很多女孩還沒到青春期那,就已經不是健康問題了,而是病態問題了。我剛接了一個女孩才12歲,99公斤,骨架都壓變型,就是一個大肉球。皮包骨頭的女孩更多,現在就是兩個極端。
想想來一代女性,我姥姥生了七個,都是自己生的,還要全人力種地,大多是在地里幹活時被一個抱一個,好要在生一個,每兩年生一個,還都很健康。(這樣的很多,在老一代不算特例)
有位教育家說過,決定一個國家的未來,不是財富,科技,武器,而是女性的健康。拼的是母親的能力,孩子一代不如一代,國家哪來的未來?(大概這個意思,名字忘了)
中國的國情很特殊,所以肯定是有普遍的女性最佳生育年齡的,綜合考慮還是在25~30歲之間。不過根據女性自身的健康狀況,體能,也不一定卡的很死,絕對的最佳。
生育是兩個意思,生孩子和養育孩子,所以不建議歲數太小就生孩子,需要認真考慮。
當然正確。
舉明星的例子有什麼用啊,莎拉布萊曼還沒有小孩呢。做試管也不行。
《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釋義(之十一): 第三章生育調節 第十八條
鼓勵適當晚育,是因為晚育不僅對男女青年的學習、工作、家庭、健康都有好處,而且還可以調節生育高峰,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速度。當然,晚育不是越晚越好,醫學上一般認為,婦女24-29周歲是最佳生育年齡。
和公共衛生抬杠的人我感到不可以理解。家庭、社會、經濟因素在公共衛生上並不是不作考慮。
一般建議適齡生育,是因為年齡增加,生殖細胞質量會下降。
比如:evidence that weakened centromere cohesion is a leading cause of age-related aneuploidy in oocytes
和:Rate of de novo mutations and the importance of father"s age to disease risk.
可以搜: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term=sperm+mutation+per+year+.
(當然你搜egg是一樣的,搜sperm是因為這當然不僅僅是女性的過失。)
和某種生活方式有益健康的研究不同,隨著年齡增加,出生缺陷和對產婦的風險只會升高不會降低。
比如: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494176;裡面最後一句話是母親最佳生育年齡(最小不良出生結局)是26到30歲。The data suggest that the optimal maternal ages to minimize adverse birth outcomes are 26~30 years.這是台灣的數據。
臨床心理門診一般給別人建議時是5年劃一個檔,30歲以前生小孩最好,不行35以前生,實在不行也最好不要超過40。
我再之前給的文獻講的年齡增加,生殖細胞質量下降,這是容易出唐氏的原因,平時舉例總是舉唐氏只因為它易於理解,不是說查完唐氏,小孩就一定健康。
出生缺陷當然可以影響身高、智力、精神衛生,給的男性的精子質量的那篇文章就是講父親年齡是小孩精神分裂和孤獨症的風險因素(These observations shed light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father』s age on the risk of diseases such as schizophrenia and autism.)。
所有健康問題都影響未來收入(特別是慢性病,會影響收入)和預期壽命。
如果希望晚育給生育和家庭帶來的好處,可以抵消出生缺陷增加的不足,可以用NCBI-PubMed(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查"reproductive age happiness"或者"birth age happiness",不過不同文獻結果會不一樣。
不過有一句話是確定的。
比如: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143019。
會說:However, although postponement may increase the payoff from childbearing, it also increases the risk of involuntary childlessness.雖然推遲生育可以增加養小孩獲得的好處(指感覺更加幸福),但是也增加風險而非自願無子女。
孕婦防輻射,吃藥保胎,坐月子(避風、忌口、不運動、吃補品等),都是迷信。
準備懷孕要提前補充葉酸,預防脊柱裂。
最佳生育年齡絕對是你爸媽及各七大姑八大姨覺得你該生了的時候
養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在心理不成熟的時候生,是對自己也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只是「社會最佳」而已,實際生理最佳肯定比這個要早很多吧!看看幾千年來「不懂科學」的古人就知道了,都是20歲前後,這才是幾千年來人類生存的最佳自然選擇,難道最近100年人類豆基因突變了?!只是現在要是說鼓勵20生育,估計全世界的大學都要亂套了。
至於說心智、教育、經濟條件,那都是扯淡放屁,意思是說養不起、養不來就別養,少給社會添亂,真是混蛋邏輯。據說,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是三十歲以後,所謂高齡產婦生出來的孩子有可能不健康,貌似是因為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齡在三十歲以前。然而我國男性普遍都喜歡比自己小的妹子,所以。。這不配套啊。。
。。。。我能說題主 你舉例的那幾個都是有財力有能力讓自己想什麼時候生什麼時候生的么
說實話,這事兒,什麼時候準備好了什麼時候生,有些四十幾歲的大姐比我這26歲的身體還好,那人家再生一兩胎也不是什麼多大事兒,反而看我身體條件比較弱,那我不如等養好了再說,沒準兒我30歲的身體指標比現在更適合生也不一定。
我剛結婚一年,到現在已經到了,我什麼時候生孩子這個問題幾乎是所有人見面都要問的一個問題了,然後各種跟我說,要早點生孩子啊,早生早好啊,是,我也覺得可能早點生會比較好畢竟我有精力恢復,但是問題來了,生簡單,養才難,所以不是都說要負責任嗎,憑什麼先生了再說?真想回他們一句,難道你做事是先做了再說不顧後果?
所以,懷孕生孩子,全看本人樂不樂意,各方面條件允不允許。這年頭,專家太多,外面治牛皮癬的還一打一打的專家呢,不用太當回事。生育的最佳年齡這個命題本身沒有太大意義。首先,一個人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和年齡並不一定是成1:1比例的。年輕可能在這些方面佔據絕對優勢:卵子質量好,胚胎會發育的比較健康;激素水平好,孕初期會比較穩定,不容易發生自然流產;身體緊緻,懷孕撐開的腹部肌肉和皮膚在產後比較容易恢復;宮頸柔軟,宮縮有力,順產會比較快,不至於太受罪。以上這些優勢是屬於年輕姑娘們的,30歲以上,甚至31歲以上的中青年女性確實難以望其項背。至於高齡產婦比較容易中招的21三體綜合證上面的回答都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不再累述。但是,由於學業,事業,玩心太重等原因而不會在25歲左右生孩子的女性(大部分人都是這樣)還有補救措施,那就是合理膳食,加強營養,養成規律體育運動的生活習慣。一個30好幾,但是身體素質很好,又有運動習慣的女性和25歲,成天吃垃圾食品,愛好宅,不怎麼運動的年輕女孩相比,可能還是前者更具有優勢。吃得好+多運動會讓她的身體不會隨著年齡一起衰老。本身就強健的體魄加上現在婦產科主張孕期科學飲食,控制胎兒體重,鼓勵孕期運動同樣也會讓大齡甚至高齡產婦順產。但是要注意了,這些的前提,是你一定要運動啊!你只看歐美那些明星35,38甚至40在生孩子,然後身體照樣青春,可是事實上她們基本每天都要在健身房呆一兩個小時。那樣的健康體魄、美好的線條不會白白給你的。其次,對於產後恢復也是更多的取決於個人對自己的要求。中國人自古要坐月子,長達一個月,有的地方是42天。這段產褥期是給產後的女性恢復的時間。我可以負責任的說,亞洲人都坐月子,即便是東南亞那麼熱的地方,也流傳著不能洗頭的說法(一個越南人親口告訴我的)歐美人也有產褥期,但是由於人種不同,亞洲人和歐美人在體質上還是有差異,比如說同等條件下,歐美人的BMI指數普遍低於亞洲人,這使得歐美人更容易長出肌肉,體質相比亞洲人要好一些。飲食習慣不同,歐美人對於肉,蛋,奶這些蛋白質的攝入量比我們的中餐和絕大部分亞洲國家飲食習慣要多得多,事實上在產後,蛋白質對身體的恢復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們習慣坐月子喝湯而不是吃肉。其實你大塊吃肉,大口喝水一樣下奶,肉的營養還在肉里,並不會因為湯煲的久全部到湯里。傳統的豬蹄湯,排骨湯下奶更不可取,脂肪含量高,蛋白質沒多少,結果就是胖的萬劫不復。這些坐月子的講究,其實更多的是我們的祖輩們由於產婦的營養不良而導致身體體質和抵抗力下降迅速。現在生活條件提高了,做好產後護理和營養,沒有那麼多講究需要遵守。我坐月子時還吹過空調,什麼事兒都沒有。由於產後太早健身減肥會影響奶水分泌,我不贊成(我本人是這樣,當時因為暴走十公里而奶水減少了)但是斷奶之後,就沒有理由不運動了。腹帶是沒用的,大家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怎麼會愚蠢到認為靠勒能把肥肉勒下去呢?當然我也買了,用了一次之後拿去擦鞋了。要想恢復的好,只有一條途徑:足夠的有氧運動消耗脂肪,持之以恆的力量訓練緊緻皮膚和增肌,生過孩子後,一樣能回到原來的樣子,別說緊緻,馬甲線都能練出來。如果抱著反正生孩子了,胖是應該的,大肚腩是可以原諒的想法自我放棄,可以忽視這一條。最後,如果年輕的時候不具備一定的經濟條件為了趁早生孩子而生孩子,我抱反對意見。一個孩子的出生,從孕前準備,懷孕期,到生產,養育都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在一線城市更是如此。現在的社會,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了,而是事實的確如此。
專家不知道?這個還用專家?自己親身體驗就足夠了……
我年紀大,精子活力不到50,之前和一個30+的女朋友一直沒有小孩………,後來和一個25-的,確定不到一個月就中槍……
看新聞,一個70+的老頭和一個16歲的女孩照樣生得出………推薦閱讀:
※人在雲朵里可以呼吸嗎?
※味精對人體健康有危害嗎?
※如何應對秋季帶來的身體不適?
※為什麼「浪漫的情感」會使人盲目?
※為什麼感冒時會覺得口乾舌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