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那麼多的中小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博物館,為何大陸很少?台灣的企業博物館模式應該怎樣應用到大陸企業?

有沒有具體的政策文件或者具體數據加以說明。


我倒是覺得這是受了日本傳統的影響。日本博物館在發端之始,就和經濟產業的發展密切的結合在一起。1860年5月,德川幕府的軍艦「咸臨號」的艦長勝麟太郎從美國歸國。第二年4月,他提出設立「物產學」的報告。一般認為,日本建立博物館的活動從這時開始的。
「物產學」的目的在於,為了使日本的經濟能夠與美國等先進國家平起平坐,必須首先大力發展本國產業。物產學的設置,則是實現此目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在他向幕府遞交的報告中,明確提出:欲發展國家之經濟,必先設物產學,調查了解本國之物產,做到心中有數。日本博物館的設置,是以博物學為中心作為其開端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思維也就成了日本企業博物館的基礎,企業博物館在日本最早、最成熟,受日本影響密切的台灣必然也有所反映。

具體到台灣,1965年郵政博物館的建立可說是台灣企業博物館的發端,80年代之後企業辦博物館形成了一種時代風潮,台灣的企業能夠清楚的認識到企業和社會的關係,往往把企業博物館作為實現和發展這一關係的機構。2003年,台灣政府開始推行「觀光工廠」的概念來推動產業旅遊,這一形式最終也和企業博物館有機的結合起來,這也促進了台灣博物館的發展。

台灣的企業博物館研究者翁翠蓮把台灣企業博物館的建設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70年代國企主流發展階段、80年代的個案式發展階段、90年代的民生主題民企發展階段、2000年代的多元化發展階段、10年代的通俗在地化發展階段。

大陸企業博物館相對來說,在數量和質量、功能與規模上都遜於台灣。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是,企業能夠意識到自身同社會的關係,並樂於選擇博物館作為方法論來解釋和發展這樣的關係,這是企業博物館萌發和成長的前提。從技術領域,企業博物館完全可以做得很成熟,但是從管理領域,大陸的企業願意投資建館,並在博物館身上進行投入嗎?從文化領域,大陸的企業家們能正確認識什麼是博物館嗎?反觀大陸的企業家們,更願意建立文物收藏性質的博物館而非企業博物館,這也能夠反映一定的商業精英們的價值觀。


前一個問題,我想是因為台灣的中小企業在台灣都算大型企業了。
後一個問題,我想很難,因為大陸相比台灣大太多了。。。。。


我去海南還有杭州旅遊的時候,被那無良導遊帶的都是那些企業的博物館啊。。。強制被消費。。。。。。

而且都是賣菜刀、手鏈、咖啡這些。。。。主要是菜刀。。。只要是跟團就絕對能碰得到賣菜刀的。。。。


其實我並不喜歡一個積澱和文化還不夠的小企業設立博物館。

這學期在台灣交換,出去玩就會被帶到一些企業或者工廠的博物館,但進去一看根本沒什麼有價值的內容,有的甚至連實物都很少,直接拿影印的資料或是影片糊弄一下,反而讓人覺得是為了旅遊而設立景點,為了參觀而設立博物館。

博物館這種東西,要麼就別弄,要弄還是弄精緻一點好。


因為領導人還么來得及去參觀題詞。


這好比一個人死了會搞個墓志銘,當然活著就沒必要了。台企區別是成熟與發展


大陸的中小企業只會拚命掙錢,哪有空搞這個,搞下來搞不好也吃力不討好。
為什麼要拚命掙錢呢?社會福利制度及社會保障制度根本沒有切實保障大家的生活,大家心裡沒底,只能靠拚命掙錢去要回一些安心。然而有些商人卻因為沒有信仰,不會認為舉頭三尺有神明所以才會出現一些毒食品、地溝油!
會不會被查水表啊,匿了


新中國後等到改革開放才逐漸有企業這個東西。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台南四名原住民大學教師向鄭成功銅像扔紅墨水,指其為屠夫?

TAG:市場營銷 | 博物館 | 企業 | 台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