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政府能容忍朝鮮使用明朝年號還收容明朝遺民?

據說朝鮮用明朝年號一直用到甲午戰爭(如果有錯請指正),當明朝滅亡,朝鮮即作為清朝的番屬國,作為宗主國,中國歷代中原王朝最看重的就是番國要奉正朔,如果這是真的話,清朝完全都有發動戰爭征伐朝鮮的必要。又為什麼會容忍此種大不敬行為一直延續到甲午戰爭,然後由日本人來終結?


反對 @calebjael ,支持 @Ken Guo。

李朝在國內使用明朝年號、收容明朝遺民等皆為事實,不容置疑。曾任職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任的陳學霖教授曾就李氏朝鮮思明尊周的思潮進行論述:

一個君主王朝的皇帝在本國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在鄰國幾百年間卻一直被虔誠地崇祀,這在世界史上是罕見而獨特奇趣的現象。

———————分割線————————

題主的問題是「為什麼清朝政府能容忍朝鮮使用明朝年號還收容明朝遺民」,就此做一簡答。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清朝正統性先天不足,對內力求擺脫夷狄形象,確立其統治的合法性;對朝鮮,則極盡施恩德化之事。

眾所周知,清朝乃以我國東北部的蕞爾小族入主中原,於義理來看,其統治先天不足,故而從建國初就大力宣揚其自身統治的合法性,例如在入關前,便有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天命」主張。入關後,清朝對自身正統性的塑造更是不遺餘力,如完整接受傳統中國的禮儀制度,尊奉孔子與理學,鉗制漢人士子思想,實行文字獄等。雍正年間,曾靜等人慾煽動陝西總督岳鍾琪謀反,雍正親撰《大義覺迷錄》,意欲破除漢人的華夷觀。清朝為塑造自身正統性的努力,由此可見一斑。
清朝對李氏朝鮮王朝的政策,與以上論述的正統性關係深切。李朝對中華的文化心態是慕華,具體表現形勢則是虔誠事大,屢發「朝鮮乃大明之朝鮮也」之類言論,在文化心態上始終拒絕承認清朝的正統地位。崇禎十年,清軍攻陷漢城,逼迫朝鮮簽訂城下之盟,斷絕與明朝藩屬關係,成為清朝屬國。但由於彼時明朝尚存,朝鮮仍潛通大明,並消極對待清朝攻打明朝的助戰邀請。松錦大戰結束後,洪承疇降清,將潛通計劃和盤托出,清朝質問朝鮮,在萬般無奈之下,朝鮮只得懲處相關人士。
總而言之,此時的滿清對朝鮮基本政策以高壓為主,如要求朝鮮以昭顯世子、鳳林大君等人入質,打擊朝鮮國內的反清義理派人士,嚴密監視朝鮮國內事態的發展等;但同時亦以施行德化為輔,皇太極就曾定下「以威脅之,不如以德壞之」的策略,並在入關後變為主線。
入關取得天下後,清朝對朝鮮極盡施恩德化之事,以求籠絡其心,取代明朝在其心中的崇高地位;但仍不忘提防。
主要表現有:

  1. 奉還世子等人質,紓緩高壓政策:三藩之亂時朝鮮未趁機起兵,使得清朝對朝鮮印象大為改觀,對其德化更為深厚。但值得注意的是,彼時朝鮮肅宗在位,在國內大講尊周思明,設立大報壇祭祀神宗皇帝,康熙卻給出了嘉美評價(也是醉~)。
  2. 減免歲貢:明崇禎十年朝鮮被迫成為清國藩屬,所規定朝貢品樣式多且繁重,到九十年後的雍正年間,歲貢幾乎減免無幾。
  3. 對出使朝鮮的使節大加約束: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出使朝鮮的使節品秩不高(大多為宦官或者六、七品的給事中、行人等,最好不過為五品翰林,永樂初年,曾派出一名三品的都指揮使,令朝鮮感激不盡),且入朝後藉機搜刮橫加勒索;清朝則與此相反,出使朝鮮的大多為三品以上的朝臣重臣,甚至有宗親藩王,而且全部為滿洲人,並且屢次要求朝鮮降低接待品格,並嚴厲約束使臣不得搜刮勒索,有違者嚴肅懲處。
  4. 優禮朝鮮國王與使臣:有明一代,朝廷對朝鮮使臣並不為意,例如《大明會典》所記載高麗末年事多有誣,朝鮮王室宗系有誤,從正德十三年(1518)起,朝鮮屢次派人奏請修改,但直到萬曆十二年(1584)明朝重修會典時才改正過來。朝鮮朝天使到達北京,設有門禁系統,管理嚴格,到清朝時,則完全廢除。乾隆更是優待朝鮮國王與使臣,例如親自接見朝鮮使臣,賜宴給諸宗親大臣時特令朝鮮使臣陪同等。

應該說,清朝對朝鮮的德化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清朝中期以後,清與朝鮮關係由不和諧走向相對和洽,但從根本上來看,成效並不大。與清朝存在時間對應的相關朝鮮國王——朝鮮仁祖(1623-1649)、孝宗(1649-1659)、顯宗(1659-1674)、肅宗(1674-1720)、景宗(1720-1724)、英祖(1724-1776)、正祖(1776-1800),除顯宗與景宗未有明顯表示外,其餘國王均在國內大力提倡尊周攘夷、尊周思明的思想,其在政治上表面臣服,在文化上鄙夷的格局從未被打破。

對於清朝對朝鮮的德化策略評價,一言以蔽之:然並卵。

其二,朝鮮對內大肆宣揚尊周思明的義理觀,貶低清朝為胡虜,否定其對中華正統性的繼承;對清朝則謹守藩邦職責,事大形式極為恭奉。

對清朝的德化懷柔措施,李朝實錄多記載為「惠」,換言之,清朝的德化努力,朝鮮大多看作小惠。即使北學派代表人物極力讚頌清朝統治為「昇平百年,四海寧謐,此漢唐所無也」,但在比較明清時,仍有此論述:

嗚呼!皇明吾上國也。上國之於屬邦,其賜賚之物,雖微如絲毫,若隕自天,榮動一域,慶流萬世。……蓋吾明室之恩不可忘也。……恩在肌髓,萬世永賴,皆吾上國之恩也。
今清,按明之舊,臣一四海,所以加惠我國者,亦累葉矣。……又詔永蠲正貢外別使方物,此實曠世盛典,而固所未得於皇明之世也。然而我以患而不以為恩,以憂而不以榮者,何也?非上國也。我今稱皇帝所在之處曰行在,而錄其事。然而不謂上國者,何也?非中華也。我力屈而服彼,則大國也。大國能以力而屈之,非吾所初受命之天子也。今其賜賚之寵,蠲免之諭,在大國不過為恤小柔遠之政,則雖代蠲一貢,歲免一幣,是惠也非吾所謂恩也。

北學派是李朝後期興起的一個學派,主張向清朝學習,並批評尊周派。可即便如此,作為北學派代表人物的朴趾源(1737-1805)仍然對清朝的德化懷柔之策不以為然,認為這是清朝懷柔藩屬的策略,並且視之為小惠,極力追思大明,大明於朝鮮有萬世永賴之大恩。
他對清朝的評價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即清朝乃大國,朝鮮力屈而服,但卻並非上國中華,上國名號只有明朝方能擔當。

但李朝在對清交往中,事大形式極為虔誠,曾屢次得到清帝嘉獎,然而在文化心態上,始終認為其高於「胡膻遍地」的清朝,常以「小中華」自居。

在他們的觀念中,明朝之於朝鮮,是父母之國,君上之國,有三大恩——太祖高皇帝的「大造」之恩(賜國號朝鮮),神宗顯皇帝的「再造」之恩(萬曆援朝抗倭)、崇禎十年時毅宗烈皇帝面對內憂外患之際仍命登萊巡撫率兵援助朝鮮的大恩。
此三大恩,朝鮮沒齒難忘,終於在大明思宗殉國甲子周年(1704年)之際,肅宗設立大報壇,崇祀神宗;英祖時(1749年),增修大報壇,崇祀太祖、神宗與思宗。大報壇被視為李朝後期規格最高禮儀最為隆重的大祀。

明朝滅亡後,尊周思明義理觀成為朝鮮上下的思潮,奉行明朝年號即位體現之一。

下面著重論述朝鮮奉行明朝年號的問題。
古代華夏文明圈,正朔是正統的象徵,奉行正朔則是臣屬的重要表徵,朝鮮作為中國藩屬,使用中國年號的做法由來已久。650年,新羅開始奉行中國正朔(時為唐高宗永徽),朝鮮歷代皆奉行中國年號,持續1200餘年,直至甲午戰爭以後。
崇禎十年(1637),李朝在被困南漢山城四十六天後,無條件出降,自此,朝鮮斷絕與明代藩屬關係,轉而成為清朝屬國。但在處理正朔問題上,朝鮮態度十分曖昧——表面上使用清朝年號,暗中卻遵行崇禎、永曆紀年。甚至在朝鮮國王死後,拒絕使用清朝皇帝所賜謚號。
具體情況如下:

丁卯之役(1627)後,清與朝鮮結為「兄弟之國」,但明朝堅持使用天啟年號,時侵略朝鮮的阿敏惱怒,朝鮮在權宜之下對清朝文書改用干支紀年。當年天熹宗崩,思宗繼位,崇禎元年二月,朝鮮在尚未接到明朝頒布正朔時,於皮島總督衙門毛文龍處得知中國已改元,經禮曹奏請後,遂宣布全國改行崇禎年號。只是,沒想到這一次改行的崇禎年號,竟成為朝鮮隨後二百多年一直暗中遵行的明朝年號。
崇禎十年,朝鮮被迫成為清朝藩屬,其首要條款即為「去明國之年號」。自此,清朝正朔成為朝鮮法定的紀年方式。原則上,朝鮮官方文書都應奉行清朝正朔,但在實際操作中,年號問題卻十分複雜。

  1. 對清文書,朝鮮一直使用清朝年號。有趣的是,朝鮮派往明朝的使臣稱為朝天使,派往清朝的使臣則稱為燕行使,這是因為在朝鮮人的認知中,天朝已亡,胡膻充斥中華故土。(額外說一句:中國士人心中,文化正統要優勝於種族正統,清朝接受儒家禮儀,則亦可為中華;但在朝鮮人心中,種族正統要高於文化,只有漢族才能代表中國,故而朝鮮在文化心態上始終歧視清朝。)
  2. 朝鮮王朝政府公文正朔使用,原則上需要使用清朝年號,但在朝鮮所見公文至少有三種正朔方式:遵行清朝正朔、使用崇禎年號、使用干支紀年。政府間往來公文,朝臣上奏國王的奏疏一般都用清朝年號,但在仁祖、孝宗時亦有不用情況,例如孝宗曾給宋時烈教旨,吩咐其可不用清朝年號等;科舉放榜一律使用清朝年號,但英祖為忠良後孫和明遺民後代專門設立的忠良科則特令不書清朝年號;朝鮮國王個人畫像不用清朝年號,例如 @Ken Guo曾提及的肅宗御真成,肅宗使用「崇禎後幾年書之」;與日本的來往文書中曾長期不書清朝年號;值得一提的是,朝鮮馬牌一直使用天啟年號……以上可知,即便在朝鮮官方文書中,不用清朝年號的情況仍時有發生。
  3. 私人文書(包括王室在內)普遍使用明朝年號。當時朝鮮從士林到百姓幾乎皆使用明朝崇禎、永曆年號,其中以崇禎為主,偶有不用者頻遭抨擊。甚至在清朝頒行的曆書上,要先去除清朝年號,改換為明朝崇禎或永曆年號。
  4. 朝鮮祭祀上的正朔問題則比較複雜。大體來說,在官方祭祀中,時而用明朝正朔,時而用清朝正朔,視情況而定。但在朝鮮王室墓碑所遵行的無一例外皆是明朝年號,用「皇明」、「有明」字樣表示是明朝遺臣,用「崇禎後……年」的方式來紀年。關於崇明祭祀中,如大報壇、萬東廟則全部使用明朝正朔,樣式為「維崇禎幾年,歲次某年某月某朔某日干支,朝鮮國王臣姓諱敢昭告於……」(所以高票答案中關於朝鮮國王祭祀明朝皇帝不書明朝年號祭祀完畢之後即焚燒的說法並不正確),朝宗岩大統廟則使用永曆紀年等。士大夫家祭則全部使用明朝正朔。

謚號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朝鮮國王死後,中國會賜謚號。有明一代,朝鮮對中國所賜謚號十分看重,練主牌位所書格式如下:

某朝(謂有明)、贈謚某號(如太祖則書康獻 康獻為明朝所賜——筆者注)、某祖(如太祖則書太祖)、某謚號、某徽號大王矣。

朝鮮仁祖是清朝首位賜謚號的國王,但朝鮮卻拒絕將謚號寫上,只書朝鮮所上徽號、廟號。由此,朝鮮太廟中出現如下有情況:宣祖以前的國王牌位是十字,仁祖以後的國王牌位則只有八個字。

由以上論述可知,明朝滅亡後,李氏朝鮮王朝內部大規模使用崇禎年號是確認無疑的,表面上,對清朝公文全部使用清朝年號,在國內某些文書使用清朝年號,乃迫不得已;但在私下,包括王室在內的全國則普遍使用明朝正朔。
這是因為:
第一,尊崇禎以存中國。崇禎是明朝年號,明朝是正統中華。明朝滅亡,崇禎、永曆年號四海皆無,獨朝鮮存在,以示中華正統存在於朝鮮。
第二,用崇禎、永曆年號,表明朝鮮上下在心理上仍以明朝皇帝為宗主,這構成了對現實中清朝宗主國的一種反叛。

李朝奉行明朝正朔,需要放置到明朝滅亡後,李朝國內從朝廷到民間普遍存在的尊周思明、尊周攘夷思潮下去審視。奉行明朝年號僅僅是其中一隅,另有崇明祭祀,其中包括被視為李朝最高規格的大報壇祭祀、朝鮮儒林設立的華陽洞萬東廟祭祀、明遺民設立的朝宗岩大統廟祭祀等;孝宗醞釀北伐對明朝遺民的優待(曾格外破例在科舉中設置忠良科,而在此前,科舉只有兩班出身才能參加)去世國王牌位不書寫清朝所賜謚號編修大量明朝史書以寄託哀思等。
至於李朝為什麼在二百多年中如此執著於尊周思明,則又是另一個大問題了。

———————分割線———————
回歸題目本身,朝鮮使用明朝年號為什麼沒有受到清朝苛責,很簡單啊,這是因為:

朝鮮一直在私底下偷偷使用啊~並無史料能夠直接證明清朝知情啊~

&

主要參考資料:
孫衛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1637-1800)》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本挺有名的專著《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為什麼不去看看?
@calebjael 的答案充滿那麼多顯而易見的錯誤為什麼得到這麼多贊?大家有沒有去查查資料?在這裡我駁他的答案里的幾個點,具體的大家還是看書去吧。
1. 朝鮮官方書清朝年號或干支,但是民間除書干支紀年外,書明朝年號的為多,而非如答案里說的民間書干支,而書明朝年號是「假象」,打臉的圖片百度一下要多少有多少:

2. 有明一朝,朝鮮官方使用明朝年號基本沒有問題,但是哪怕在清朝關係最融洽的後期朝鮮官方使用清朝年號亦多有問題。書中有個例子:朝鮮國王畫像上不書清朝年號。肅宗三十九年,肅宗畫像成,都提調李頤命以為當有尊號,某王御真,紀年當用明朝年號,肅宗贊成其議,批曰:「當以崇禎後幾年書之。」這表明國王從個人的心態上看亦是認同明朝正朔的。(P236)3.近代絕非僅僅與朝鮮有關的歷史事件才以干支命名,否則你怎麼看辛酉政變,戊戌變法,庚子賠款,庚子國難,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朝鮮使用明朝年號的問題是個假象。真相是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641年之前,朝鮮雖然被清朝擊敗而歸附,但依然不願意寫清朝年號而是用干支紀年,期間發生了兩次沈獄事件,即朝鮮官員到瀋陽見皇太極,沒有使用清朝年號,因而被清朝下獄。

第二階段是1641年起,由於前述事件的影響,以及明朝的滅亡,朝鮮下令嚴格遵守使用清朝年號。如1645年下令,承政院疏章不書清年號者不得捧入。

第三階段是多爾袞死後,順治康熙掌政,特別是康熙親政後對朝鮮的限制減少,朝鮮在前述第二階段的基礎上,允許極少數高官大儒在特殊的情況下可以不使用清朝年號,而以干支紀年代替,這種允許被視為極大的恩典賞賜。

期間最有名的事件就是1704年,明亡60周年,朝鮮於當初紀念明朝援朝抗日的大報壇祭奠萬曆皇帝跟崇禎皇帝,特意不寫清朝年號,而寫干支紀年。但祭奠剛結束就立即燒毀相關文書,怕被清朝知道。

第四階段是乾隆登基之後,由於此時清朝對明朝已經不如之前那麼在意,自己也拜祭孝陵(朱元璋),整修明朝十三陵等,所以朝鮮也跟風開始放鬆,先是舉辦忠良科科舉,應試者限定為明人後裔或朝鮮人而於丁卯、丙子兩役與滿清作戰身亡者的後裔,允許這些人中舉紅牌可以不寫清年號而寫干支紀年。後來又擴大到一切忠良之後。由此,朝鮮民間不使用清年號而使用干支紀年成為潮流。

同時,朝鮮對寫有明朝年號的事物視為古董珍重收藏,譬如朝鮮國王1756年得到13個寫有明朝年號的馬牌(馬牌即古代傳遞的驛馬的身份證明),特別收藏於尚瑞院馬牌櫃。(後來還成為文物古迹上了韓國的郵票)

第五階段是乾隆晚期之後(1800年之後),朝鮮除了官方文書依然嚴格使用清朝年號之外,對於臣民用干支紀年代替清朝年號不再限制,而如果是普通平民,那即使使用雙年號(明清兩個年號)也睜眼閉眼不去管了。這個時候的清朝也不怎麼管朝鮮了。

所以,事實上說朝鮮使用明朝年號是個假象,真相是朝鮮官方一直使用清朝年號,民間不喜歡使用清朝年號,但也沒有使用明朝年號,而是使用干支紀年,因此從壬辰倭亂到甲午戰爭,與朝鮮相關的很多歷史事件,連我們都習慣於使用干支紀年。(對比一下日本的應仁之亂、中國的同治回變等等,更多使用的是年號)


在家手邊沒幹貨,憑記憶答一下,懇請指正。

這個問題沒什麼,涉及到的是明清史思想史研究中的華夷之變的問題,是一個很傳統的問題。我可以肯定的說,朝鮮與清朝來玩的官方文件依然嚴格地使用清朝年號。但在朝鮮思想界,他們認為滿洲乃夷狄入主中國,華夏正統自此歸於朝鮮,日本人認為歸於日本。因此,在私底下,朝鮮人便使用干支紀年,甚至還使用過一段時間的南明年號,還大張旗鼓得搞過祭祀明朝君主的活動。

至於題主問的為何不阻止?原因很簡單,清朝宣揚自己的天下繼承明朝,他們是承認明朝正統的,不承認李自成的大順王朝。他們自己官方史書中也是用明朝紀年,構不成大不敬之罪。

朝鮮還完整得保留了明代衣冠服飾,清朝也沒有過問。使用干支紀年法在歷史上也是有據可循的,清朝沒有為此大動干戈的必要。但是,南明年號是絕對不允許使用的。清代一旦發現,絕對查處。此時,清朝已經入主中原,南明不具有正統性。清朝幾件影響較大的文字獄,基本都和使用南明年號有關。

中國古代傳統的朝貢體系下,中央王朝對藩屬國的控制是很弱的,只要定期朝貢,承認宗主權就行。一般來說,你不惹我,我絕不惹你。

最後說一個有趣的關於紀年法的問題,史學界一直有人在推動廢除公元紀年。因為公元紀年是以耶穌的出生為公元元年的,只是一種基督教紀年,對於不信奉基督教的人來說算是一種軟文化暴力。中國也一直有學者在大力建議使用黃帝紀年取代公元紀年。台灣學者一般喜歡使用西元的說法,表明那只是西方的稱法,並不是中國傳統的紀念。我個人認為西元的說法是優於公元的。公元總是給人一種常識,共識的感覺。


清朝還是後金的時候就和就把人家太子都抓了,逼朝鮮簽了城下之約,讓其改奉正朔。題主可以去維基百科查一下,丁卯戰爭和丙子戰爭。至於用明朝年號的事情,可以去看葛兆光先生的《想像異域》。那裡邊朝鮮人不光用明朝年號,而且朝鮮使節到北京,見到個漢族官員就問,「羨不羨慕他們可以穿明朝的衣服」。不過這都是私下的,不是官方行為,所以清朝也就懶得管。你都把別人打成那樣,還不讓他在文化上懷念下舊主?政治上臣服,經濟上進貢,文化嘛就隨便了。


朝鮮在對清朝的外交文書上都用清朝年號,自己的文件史書都是崇禎年號,也有兩個一起用的。


去年在韓國國立民族博物館拍到的,
題主可以讀讀這上面的字

http://www.ltaaa.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6486extra=page%3D1%26filter%3Dtypeid%26typeid%3D172page=3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無乾貨,只談說說自己了解的一些情況以及瞎猜的一些原因。

據我所知,所謂朝鮮使用明朝年號,似乎並不是朝鮮官方的行為,而是流行於朝鮮一些看不起蠻夷滿人的士族當中。性質和現在大陸人偶爾用用民國紀元差不多,說實話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朝貢體系本質上只是名義上的稱臣,所以很多禮節都停留在名義上就好,只要你朝鮮朝廷別在寫給清廷的正式文書里用前朝年號,相信清廷也懶的和你計較。

類似的情況還有比如越南這樣的鐵杆附屬國的君主,對外自稱國王,對內就號稱越南皇帝,本質上也是犯上作亂的行為,但一般中原也不會拿他怎麼樣。

當然說不定其實清廷一直知道,也一直想收拾朝鮮,只是苦於抽不出身去幹掉他們。整個清朝兩百多年,雖然破除了「胡虜無百年之運」的魔咒,但從來都沒消停過。比起化外蠻夷,還是自己內部穩定更重要。

另外書記說的那點也很有意思,我就主動上下鉤吧。大清律例在香港一直實行到1971年才被完全廢止,很多報紙用民國紀年一直持續到1997年。完畢。


發兩張今天看到的圖


明朝清朝為什麼都容忍越南對內稱帝?這種問題有什麼意思?


推薦兩部韓國自己的電影,一個是逆鱗,一個以前挺火的韓國男星演的,我實在一時想不起他的名字來。大概意思是講思悼世子的兒子李算(英祖的孫子,朝鮮正祖)繼承國王位之後逼死了思悼世子的老論派意圖謀反的故事,裡邊老論派殺手團頭目有一個名單,記載著誰是自己人,什麼時候入的伙,我清楚地看到了,乾隆四十四年幾個字。按您的說法,這是韓國電影,拍的也是朝鮮內部的事,秘密名單,又不是公開文件,應該是崇禎xx年才對,可惜並不是。
另一部是,尚衣院,雖然還是黑天朝一波,不過清朝使節到來,朝鮮國王恭順,三跪九叩之類的還是要做的。所以公開肯定是不敢用崇禎的,頂多用天干地支紀年。
大體就嚴肅的韓國古裝電影感覺,整個李氏朝鮮時期,無論明國還是清國,對於朝鮮來說都像是類似目前美國之於韓國,美國之於英國的存在。雖然極端民族主義者看不上(最終兵器弓,神機箭,不滅的李舜臣),但是最好的東西都來自於中國(電影尚衣院提到最好的絲綢來自清國,觀相提到去明國做生意的富豪),如果想要有更高的作為也一定要去北京闖蕩一番(朝鮮名偵探和朝鮮魔術師)。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樓上(三新青年等)給題主解釋為什麼清朝不阻止、清朝自己也奉明朝為正朔所以容忍朝鮮……等等,屬於順坡下驢了。

不但阻止了,而且阻止了。搜三個關鍵詞就全明白:丙子戰爭、丁丑下城、三田渡碑。

ps:沒有否認崇禎年號在朝鮮士人階層被繼續沿用的事實。只是針對清朝「沒有阻止」的說法。


不是清朝能忍,而是這事情是私底下做的,沒撕破臉而已。


人家朝鮮是偷偷摸摸用的吧~~~~~純粹的民間行為
連偷偷摸摸都不準的話 除非 發動戰爭~全面佔領朝鮮~
人家「世稱恭順」
為了這點屁事 大動干戈
這顯然得不償失啊~

我想 就算清朝的皇帝知道有這個事情 也睜隻眼閉隻眼得了~
只要 在所有的官方場合下 唯一的正統還是滿清 那就得了唄~

話說 所有羈縻統治的地區 像蒙古高原上 放羊的小屁孩 哪管你 當今是明朝還是清朝啊~
統治者也不會在乎啊~只要 部落的酋長 知道 隔幾年 送個羊肉 牛皮之類的進貢就得了~


征來何用?


因為朝鮮沒有用明朝年號,起碼明面上沒有,至於私底下怎麼樣,清廷沒那麼多的閑工夫去管


康熙青花大多署上大明款,馬未都老師說的。那時大清已經基本坐穩江山了,對於文人的小懷舊和小牢騷也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滿清標榜自己得江山於流寇(李自成),他們入關是給崇禎報仇的。所以對明朝的東西還不是特別忌諱。朝鮮屬於自己的藩屬國,在實際上已經臣服於自己,私下使用崇後年號也就不太在意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上關於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討論比較少?
如果當初崇禎帝沒殺袁崇煥 ,或是崇禎像宋朝的皇帝一樣暫避江南,大明會怎樣?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明朝如果向皇太極服軟,穩住皇太極,再集中力量鎮壓掉農民軍,是否還有延續的機會?
朱祁鈺為何對哥哥那麼惡劣,卻又不派人暗殺他?

TAG:明朝 | 歷史 | 朝鮮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