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加拿大魁北克英語會成為「敏感詞」?

相關資訊:
Exclusive: IGA franchise employees told they can"t speak English to each other


這個呢,我認為,魁北克之於加拿大有點類似於香港在中國的感覺。

憲法方面:魁北克由於曾經是法國殖民地,憲法,政治都是沿用當時法國的制度,是大陸法系。而加拿大的其他省呢,由於大多數都是英國殖民地,或者是主動加入加拿大的,所以採用的是英美法系。所以很尷尬的就是,加拿大一個國家,有兩種制度,一國兩制,像不像香港?

語言方面:魁北克的官方語言是法語(沒有英語),其他省和領土中,除了NB的官方語言是英法雙語,貌似都是英語。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法語。所以魁北克在加拿大中很獨特。

歷史問題:據我所知,上世紀大概是60年代以前,魁北克上流社會都是英語魁北克人,而法語加拿大人在魁北克處於社會基層,所以法語魁北克人很不爽,再加上當時的經濟,政治,宗教等種種原因。魁北克人開始呼籲獨立。具體可以參考wiki的 寂靜革命

之後魁北克人黨在大選當中成為執政黨,這個黨是一個偏左較激進的民族主義政黨,主張魁北克獨立,鼓動民粹主義等等,總之由於以上的種種原因,英語魁北克人和法語魁北克人之間的摩擦越來越大,互相看不順眼,法語魁北克人覺得社會資源都掌握在少數說英語的人手中。

魁北克人黨執政之後,各種立法限制英語在魁北克的地位,導致很多公司都將總部移至多倫多,從而部分的幫助了多倫多的崛起,之後很多說英語的魁北克人也都紛紛移居其他省。所以魁北克人黨更加的猖狂。通過各種立法,限制英語在社會當中的使用,比如公司名字需要是法語啊,強制移民子女接受法語教育啊, 甚至公司內部文件也要求用法語。

據法國人說,在法國的公共場合見到英語指示牌的幾率要大於魁北克,貌似法國的停牌上顯示的是「STOP」,魁北克的是「Arret」

所以由於以上種種原因,英語在魁北克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很受歧視。

另外,由於魁北克最大的城市蒙特利爾,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講英語的,所以很多語言方面的衝突都是發生在蒙特利爾和蒙特利爾周邊地區的。


魁北克自法裔魁人黨執政以來,就一直傾向於獨立。公投失敗其實也就是微弱的劣勢,魁人黨怪罪在非法裔的身上,於是慢慢出台各種排擠非法裔的政策。英裔想想不爽,也逐漸搬離魁北克。這導致魁人黨越坐越大,出台的政策越來越激進。例如,開公司必須用法語單詞註冊公司名,不能用英語。母語不是英語的新移民小孩不得上英語公立學校,必須上法語學校。整個就一神經病政黨。

近期出台魁北克價值憲章,規定公職人員(包括醫生護士)不得佩戴任何宗教含義的物件。例如十字架,頭巾之類的。導致少數族裔很不爽。我們華人沒問題,佛像都在家裡的,哈哈。

我曾問過一個魁瓜,你們獨立導致魁北克經濟一落千丈,房價一度跌去九成,一直到現在經濟都沒恢復,值得嗎?sb魁瓜回答我,當然值得。這是獨立的代價。所以你能明白,法裔腦子大都是一根筋,轉不過來的。

所以么,你在魁北克,如果不會說法語,雖然生活上沒什麼大問題。但是找工作就麻煩大了,泡妞也會有困難。蒙特利爾遍地的美女,可你不說法語人家不屌你啊。所以,要麼學法語,要麼離開那裡。


為了消除漫長的英國人統治帶來的影響啊

結果就是確實保住了很多東西

為了留住這個東西到底值不值得,我覺得很難說吧,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全的事情。但很多人說是為了政治犧牲經濟,其實不是,根本上是為了語言or文化犧牲經濟。

反正哪怕是為了拿注會不得不去考法語,找工作的時候機會很少,加拿大幾個主要城市數來數去,我還是選擇留在蒙特利爾,為了這份不一樣吧。


101語言法案


原因就是魁北克是法語區,1974年立法Bill 22,1977立法Bill101,以法律形式確立了法語為魁北克唯一官方語言的地位,並採用一系列強勢的措施來保護及保證。在執行這些措施的過程中,和居住在魁北克傾向使用英語的人群,比如說大部分英裔加拿大人、母語非法語的移民產生矛盾。

--------------------------------------------------------------------------------
第五部分更新了,也就是1774-1867部分基本說完。有空會再更新近代部分。
--------------------------------------------------------------------------------

以上說的只是表面原因,如果真的想了解這種矛盾,需要從歷史和矛盾源頭來看。這必須要從加拿大歷史以及北美殖民史早期說起,就說幾個相關重點。

長篇大論,重點如下:

  • 歐洲人的輝煌北美殖民史始於法國人
  • 魁北克人是法國人在北美的後裔,與印弟安通婚者不計基數
  • 魁北克人的文化是獨特的,受法國和印第安的雙重影響
  • 1774年魁北克法案使魁北克的特殊合法化
  • 1783年美國獨立後保皇派湧入魁北克,是魁北克英裔法裔力量改變的起點
  • 1791年魁北克分為上下加拿大以便英法裔分居,卻強化兩族裔文化差異,深化經濟政治分歧
  • 1815年美英戰爭後,125萬人英國人從本土移民至加拿大,法裔語言、文化受威脅
  • 1841年上下省合併為加拿大,以解決經濟發展問題及同化法裔
  • 1867年加拿大省分為安大略省、魁北克省,與新不倫瑞克、新斯科舍聯邦自治

1. 是法國人最先對Saint Lawrence River 聖勞倫斯河進行探險
15世紀開始,不同國家的歐洲人比如說葡萄牙、英國、法國人就已經陸陸續續對北美進行探險。但是是法國人Jacques Cartier雅克.卡蒂爾最先率船隊溯聖勞倫斯河而上,他是第一位描述聖勞倫斯灣並描制地圖的歐洲人。這是魁北克歷史的開始,也是北美殖民史的開端。

2.是法國人最早在北美建立了歐洲人的永久定居點
1603年,法國人Samuel de Champlain薩繆爾.德.尚普蘭最早在北美建立了歐洲人的永久定居點:魁北克省魁北克城和新斯科舍省皇家港。

3.新法蘭西
此後法國人不斷繼續探索北美,並將他們的殖民地命名新法蘭西。

新法蘭西人口增長非常緩慢。從1700年1.8萬到了1750年6萬,這其中95%的增加都是本地出生,從法國來的移民比例很少。6萬人口是什麼概念呢,當年在北美的英殖民地(十三州殖民)人口已達到了160萬,但英殖民地人口增加除了本地出生,大部分是依靠從英國移民。

由於新法蘭西人口少,又遠離法國宗主國,只能資源本地化,並且與當地土著印第安人合作,形成了緊密的關係,還有了不少通婚。據說現在有600萬講法語魁北克人多多少少有一點或遠或近的印弟安血統 have 「a drop of Indian blood」 in the family。

簡而言之。魁北克人受到法國與印第安人的雙重影響,形成了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下面是維基1750年時新法蘭西地圖,分為四個區:沿聖勞倫斯河展開的Canada法屬加拿大,Acadia阿卡迪亞、Newfoundland紐芬蘭南岸,Louisiana路易斯安娜。

藍色是法國在北美殖民地新法蘭西,藍紅色是1713年法國根據Utrecht條款割讓給英國的原屬新法蘭西殖民地,紅色是英殖民地,土色是西班牙殖民地。

接下來英國和法國在18世紀的戰爭中法國戰敗,1763年法國宗主國將在北美的殖民地-新法蘭西全部割讓給英國。

4. 插播:加拿大和加拿大人

有興趣請閱我的筆記:加拿大和加拿大人


18世紀加拿大的基本情況如下,順便把英殖民地的比對列出

· 居 民:法裔、法裔印第安混血       英裔

· 語 言:法語               英語

· 宗 教:天主教(Catholics)        新教(Protestants)

· 法 律:大陸法              海洋法

· 土地制:領土製Seigneurial System     Freehold


最後看下1763年英國接管新法蘭西,將加拿大改名魁北克,並重定界線的地圖

5. 英帝國統治下聯邦前的魁北克。

接下來的脈絡、時間點和細節比較多,我列出關鍵字

迅速掌權,卻因英語人口太少難以同化法語人口

英國接管新法蘭西後,發布《1763皇室公告》,改名為魁北克的加拿大領土縮小至聖勞倫斯河兩岸 ,取消法國民法,廢除天主教什一稅,原有的領土土地制度岌岌可危,信仰天主教的加拿大人由於無法簽署反對自己信仰的文件而不能入公共管理領域任職。


英帝國很快的控制了加拿大的商業、政治和行政管理。然而對加拿大人的同化卻很難實施。主要原因是英語人口太少。


1763年加拿大內有約6萬本地法語人口,英語人口200。英帝國期待的大量移民並沒有發生,移民來到北美卻不願意到語言文化信仰都有衝突、氣候條件不好的加拿大。其次,當時加拿大本地人口的出生率正是高位。因此即使到了1766年,英語人口也只有500。要靠這點人同化六七萬加拿大人,無疑不現實。


形勢所迫,魁北克恢愎原有社會制度,造就魁北克的特殊地位

一邊在加拿大英國勢單力薄無法同化;另一邊十三州殖民地開始獨立運動。英國擔心加拿大人站隊十三州,於是1774年出台魁北克法案,對加拿大上層(領主和天主教人士)進行招安。


此法案將魁北克省置於一個特殊的地位:擴大了魁北克的疆界,法語與英語同為官方語言,允許加拿大人進入政府機關任職,天主教完全自由,允許教士徵收什一稅,並行英國刑法和法國民法。

簡而言之,魁北克法案承認了魁北克在語言、宗教、法律、土地制度等各方面的特殊權力。


下面是1774年的魁北克省。

近萬保皇派湧入加拿大,使得加拿大英語人口增加了5%
在英帝國接手新法蘭西的同一時期,十三州殖民人民正在覺醒反抗。獨立運動中有20%支持英皇的移民,被稱為保皇派(loyalists),他們自獨立戰爭開始就陸續離開十三州。1783年美國獨立,約9500保皇派湧入加拿大,這是第一次英語人口大量移民加拿大,英語人口由4%上升到9%。

一分為二,衝突不斷
來到加拿大的保皇派不接受魁北克的社會制度,不斷向英國施壓,最終出台了《1791憲法法案》(《Constitional Act of 1791》),將魁北克一分為二:英裔定居上加拿大;法裔於下加拿大。一區兩制雖然使兩族裔暫時相安分居,卻埋下種種經濟、政治問題,使兩族裔融合複雜困難化。

(一)《1791憲法法案》基本內容
1. 上下加拿大都建立代議制政府(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議會(Legslative Assembly)
2. 上加拿大(日後的安大略省)採用英國法律及制度
3. 下加拿大保留法國法律及制度,包括天主教享有特權及領主封建制。
4. 建立教士保留地,除原已封建的領土,其餘皇家授權的土地的1/7及其收益歸屬教會(新教)

(二)《1791憲法法案》帶來的問題
---------------政治問題----------------
此法案被許多人視為加拿大聯邦制邁進的第一步,問題在於,英帝國給加拿大引入民主的形式-議會制度,卻沒有引入民主

兩省政府結構是:總督(Governor)、立法委員會(Legslative Council,參議院)、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uncil,內閣 )和立法議會(Legslative Assembly,眾議院)。英皇室任命總督,總督任命兩委:立法委員會及執行委員會,並有否決權;只有立法議會由選舉產生。

詳細的議會結構圖參考維基:Constitutional Act 1791
這種代議制政府(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只對總督負責,不對議會負責,導致
1)實權掌握在總督手裡,與議會脫節

2)產生寡頭集團:兩委都是總督任命的親信裙帶,特權集團控制了國家的政治、經濟。
a. 上加拿大由權貴與賢達組成的Family Compact,成員包括了大主教、法官等
b. 下加拿大為Clique du Chateau,成員主要是富裕的英裔商人和極少數支持英制度的法裔領主
c. 寡頭集團腐敗成性,為所欲為,引發了兩省基礎建設問題,如下加拿大土地分配問題(農民無可耕作的土地)、路況極差、教育基金極度缺乏等。

3)當人民意識到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要求改革受阻後,終於在1837年,兩省都發生了動亂。
反寡頭、反腐敗是上加拿大的暴動的主要原因。
而在下加拿大,因總督兩委都為英裔,掌握實權;法裔選舉出來的立法議會空有其位,演變成英法裔的矛盾,從而催生了法裔的民族主義和加拿大歷史上的第一個政黨-Parti Canadien,其始為和平的要求政治改革(選舉產生兩委)不遂,發展到了1826年成為主張魁北克民族存在及權力的Parti Patriote,最終暴發武裝起義。

------------------經濟問題------------------
自新法蘭西始,聖勞倫斯河-五大湖地區作為直達北美內陸的交通要道,在地理和經濟上都一直做為一個整體管理運作。這條水道的一體暢通對於依賴皮草、木材、農作物的出口的加拿大至關重要。而蒙特利爾是這條經濟水道上重要的戰略城市。因此英裔聚集在蒙特利爾,他們控制著下加拿大的貿易及商業。

在下加拿大境內,隨著貿易的發展,重商的英裔想對土地增稅,並希望更多的稅收用於築造貿易需要的運河、港口和道路,而重農的法裔則希望對商品增稅,稅收用於鄉村交通的建設。

兩省之間的協作也出現問題:上加拿大沒有出海口,所有貨物出口都需經過下加拿大。
英帝國規定上加拿大有權分享下加拿大的出口關稅,然而上加拿大實際並得到這部分稅收。而上加拿大投資五大湖到蒙物利爾段的運河工程出現問題,欠下了大筆債務。

另一方面,美國方面傳出開鑿伊利運河的消息,一旦建成,聖勞倫斯水道在地理及成本上不再據有優勢。

英裔深感法裔社會的保守阻礙了商業的發展,於是密謀向英皇提請合併上下加拿大期望合併後英裔在議會中占多數席位以制定並通過有利於他們的政策。英裔此次提議未被皇室採納,合併提議公開後遭到法裔抗議,並引發了法裔的武裝起義。

-----------------同化問題----------------

可以說18、19世紀加拿大的兩次英裔移民潮是改變了加拿大人(法裔)的命運的關健。其實英帝國在剛接手新法蘭西時就希望及鼓勵英裔大量移民加拿大,初期未能如願,直到美國獨產戰爭時,美國獨立派對保皇派進行打壓後,英裔大量移民加拿大出現了契機。

  1. 美國第一次獨立戰爭後,近萬名效忠英皇的保皇派逃離美國進入加拿大。這是第一次有大量英裔移民進入加拿大,造成魁北克省一分為二。
  2.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後,在英國政策的鼓勵下,大量英國本土移民加拿大。1815年-1867年共有125萬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及英格蘭人從英國來到加拿大。1815年加拿大英裔人口50萬,到了1850年已近300萬。1832年從歐洲來的移民船還給下加拿大帶來霍亂,造成5500名法裔死亡。
  3. 有了足夠數量的英裔人口,再加上英裔掌握著兩省政治、經濟實權,合併兩省成了同化(assimilation)最好的方案

---------------天主教,新教問題-------------------
有興趣請閱我的筆記:(1791憲法法案)上下加拿大教會問題

註定失敗的合併
上下兩省的暴動的結果就是英帝國任命Durham為兩省總督前往加拿大調查,1839年Durham寫了一個報告,報告里建議合併上下加拿大,建議責任制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以達到兩個目標: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及弱化法裔的政治力量、同化法裔。

英帝國採取了合併建議,頒布了《1840聯合法案》(Union Act of 1840),卻沒有建立責任制政府(直到1848年)。法案中兩省合為加拿大省,原上加拿大稱加拿大西部,下加拿大為加拿大東部。法案中的污點條款主要有:

  1. 省議席擁有更多人口的加拿大東部(67萬 )卻和西部(48萬)的代表數相同。
  2. 行政部門每年75000英鎊的費用完全不受民意代表的監督。
  3. 法裔加拿大人要負擔加拿大西部的債務(以挽救上加拿大修建五大湖至蒙特利爾的失敗投資)
  4. 法案的41號條款規定英語是唯一官方語言,這也是憲法層面上英語地位第一次超過法語。

在魁北克請願廢除這一法案的呼籲抗議不斷。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法裔越來越重視其少數派權利,以更堅定的態度維護自己的文化。1848年,英政府建立責任制政府,重新認可了法語的使用權。雖然英、法裔加拿大人在政治形式上統一起來了,但從此魁北克成了一道難以癒合的創傷和癥結。


聯合法案註定是失敗的,因為:

  1. 延用代議制政府使得兩省呼籲責任制政府的改革人士十分不滿,1791-1840年之間由於代議制政府產生的問題最終重回水面。
  2. 兩省要成功合併,合併後所帶來的權益應是惠及兩族裔或互惠,而法案目標一開始就是赤裸裸的要削弱法裔、同化法裔。效果適得其反,法裔在優秀的領導人呼籲下積極參政,使得其政治實力仍與英裔抗衡。
  3. 聯合法案成功的關健應是取得兩省人民的支持,應使兩族裔能平等的提出他們的訴求。作為弱化法裔的工具的聯合法案最終的結果只有分裂。

最終在1867年根據《不列顛北美法案》(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s),加拿大省又被分為安大略(原加拿大西部-上加拿大),魁北克(原加拿大東部-下加拿大),與新不倫瑞克、新斯科舍殖民地合併為加拿大自治,加拿大進入聯邦自治時期。

題外:1867被視為加拿大的建國年。然而根據以上法案,加拿大自治區域最高行政權仍屬於英國女王,亦沒有獨立的外交和防務大權。直到1926年加拿大才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這麼說吧。。。。這個世界上也就亞洲人對英語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韓國,中國,台灣,越南,新加坡,都有跪舔英語文化的感覺),上到80歲老太,下到幼兒園小朋友每天都能捧著個收音機聽英語磁帶, 而歐洲非日耳曼語系的國家的人是對英文不感冒的,甚至是敵視的,甚至是世仇的。 Quebecois 對英語厭惡到什麼程度?大部分只說法語的quebecois連wife這個詞都不知道,想了半天都是問你,do you have a woman? 在montreal 坐地鐵,售票員心情如果不好會用純正的英文告訴你"I don"t speak English at all!"然後就不搭理你了。

去法國巴黎,經常有警察你用英文問路理都不理你,他絕對是聽的懂的。


在此期間,英語國家和其競爭對手之間的知識不對稱性變得極其嚴重。牛津大學政治學家裡卡多·索爾斯·德奧利韋拉表示:「現在有幾百萬俄羅斯公民基本上具備雙語能力,對英美社會非常熟悉。」與此形成反差的是,多數英美人不願費力學習外語。
這在9/11後首先成為一個問題。美國和英國發現阿拉伯世界不透明。中央情報局(CIA)研究薩達姆·海珊的專家約翰·尼克松(John Nixon)無法用阿拉伯語審問他。尼克松在他剛出版的回憶錄《提審總統》(Debriefing the President)中回憶道,在審問期間,中央情報局的翻譯會與軍方的翻譯發生爭吵:「不,他不是這麼說的!」冷眼看著這一幕的薩達姆狡猾地利用了這一點,與那位軍方翻譯搞好了關係。
在看薦有人評論:就像英語在伊拉克讓那些英語強國吃虧一樣,它們的另一件傳統影響力工具——戰爭——也失去威力。他們已放棄入侵。美國現在每年的軍事開支高達5970億美元,但仍無法阻止俄羅斯的冒險。


我在蒙特利爾留學,感覺蒙特利市區使用英語用的人數和法語一樣多 但是離開城市 去鄉村或者魁北克城 說英語可能會不被歡迎 可能和原來英法戰爭有關 現在魁省車牌上仍然有句標語(je me souvient)(不要忘記歷史)


Je me souviens.


我感覺不僅僅是因為魁北克想獨立,在推崇英語的加拿大,即使作為官方語言的法語,卻顯得更像一種「方言」。

我在魁北克市旅行的時候問過當地遇到的一個亞洲小哥(並不知道是哪裡人),人家很委婉的說:「其實沒有啦。但是如果你說法語,大家願意和你多聊會」

當時聽到的這句解釋,其實我覺得很能理解。因為在我的老家(湖南某城市)

大家都說著一口外地人根本聽不懂的方言,並引以為豪

這種引以為豪體現在:如果你在學校下課休息時間講普通話,大家會覺得你這人好裝13!如果我在北京or其他城市和老鄉聊天說普通話,90%的幾率會被打斷:哎呀,跟我還說什麼普通話咯?

這種引以為豪還可以是:在異國他鄉和老鄉一起玩(出省就可以),別人完全不知道我們在聊什麼,於是可以丟下思想包袱各種瞎說:如「對面那個妹紙穿得好浮誇你看你看」,「哇這個東西真是很難吃唉」,「快看那邊有一個帥哥」等等。

大概在魁北克說英語的時候,當地人的心理活動是:

「說英語幹什麼咯?就你會英語?科科」

「這人一看就不是本地人不」

and

「我們可以盡情的用法語表達我們的想法了啊哈哈」

比如「這個亞洲人臉好圓啊你看你看」= =

總結的話。

這種感覺就像是你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別人不會的神技能buff!那肯定是用深深愛著並用生命守護噠~


這是一個要從metis開始講的長故事


不存在的,

前幾周去過的IGA(魁省一家連鎖食品超市,題目描述中的那個超市),人家店員給我用法語講價格,意識到我是亞裔後自動切換了英語抱歉的笑了笑(雖然法語我一知半解但數字我還是能聽懂的)。

買東西店員收銀員打招呼都是Bonjour/Hi,銀行工作人員,service Canada的公務員都是能用英語交流的,甚至有些職員還會mandarin來打招呼。

麥吉爾里路牌指示牌都是雙語,比如Arts前的Arret/Stop。

和政府有關的網站都是用Fr和Eng兩種語言的,雖然法語佔主導地位但英語還不算是敏感詞。


推薦閱讀:

TAG:加拿大 | 魁北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