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還是理科生改變了世界?

,或者說對於促進發展哪個作用更大點?文科和理科以及藝術各自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世界被改變的時候哪來的什麼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區別啊。。。
一個小孩子,一天沒拋棄掉這種「文科生」「理科生」「學霸」「學渣」的框框,
他就是一個孱弱愚蠢的小孩子。

【插播一則廣告】:我這兒有個好玩的項目,有人想來玩幾個月嗎?
地理位置-上海浦東


既然題主是語文教師,想必聽過「博雅教育」這個詞了。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或稱博雅教育(library education),其教育指向不在知識內容的效用性(utility),而在透過心智發展與理性運作來脫離蒙昧和修正褊狹觀點,即批判心智(the mind that is able to criticize),進而開闊視野,解放心靈。
英國教育家紐曼曾說:「大學不培養政治家,不培養作家,也不培養工程師。大學首先要培養的是靈魂健全、到達博雅高度,即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人格完整對個人而言,意味著健康。一個健康的、靈魂健全的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更容易成功。」

取精用宏,由博返約。——胡適之


其實題主歸根結底的疑問大概是這兩個:
①理工科人士瞧不上搞文科的,這條鄙視鏈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②文科在當今社會創造的實際價值是什麼。
分點談談我的看法吧。

第一,「理科生鄙視文科生」本質上是一個時代的主業在鄙視副業,不同於人與人之間的優越感。
在千年前,甚至是幾百年前的清朝,這條鄙視鏈還是完全相反的。那時候流行什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的書可不是什麼有機,線代,編程語言,而是孔孟,是程朱,是那些我們今天稱之為「文科」的東西。
農學是那時自然科學最突出的領域,小農經濟嘛,農為國本。雖有「士農工商」的說法,看起來搞農業在那時地位還不錯,可是排在第一位的「文科生」可是瞧不起他們。累世公卿的群體不用說,就連有點志氣的務農者心心念念的都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相當文科生想做官。
然而明清以前,這個鄙視鏈條最底端還不是農民,是商人。甚至到了明代,對商人不僅「重稅困辱之」,朱元璋還下令商人連絲綢都不能穿。封建王朝這麼鄙視商人,也是因為那時商業是社會的副業。
再來看那時的「主業」是什麼。
如果我說主業是文科生在搞,會不會有一堆人噴我呢?
在大多數人眼裡,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應該是農業,其實不一定。秦朝的畝產和漢朝差不了多少,兩宋和明清也差不了多少。可以說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生產技術根本決定不了農業為政府創造多少稅收。什麼?你說農具在不斷革新提高了生產率?說實話,那些新發明的農具傳播十分不廣泛,甚至中途會失傳,然後隔上幾百年再被另一個人發明一次。所以說,國庫里銀子多少一方面取決於有沒有天災,而最重要的,是朝廷的「文科生」們如何開制定政策。好的政策,上至國家律法,官吏任免,下至人頭稅農業稅,都影響著國家的興衰存亡。
嗯,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古代的主業是文科生在干……所以,彼時的文科生有瞧不起一切理科生的權利。

談古,是為了喻今。當代的主業是什麼?為社會創造價值,為國家拉動GDP…市場經濟來臨了,流行以無形手取代有形手了。在當代,沒有(理工科的)技術,政策再好都沒有用。
退一萬步來講,制定政策也不是純文科生能幹得了的了。古代之所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因為被治理的主要對象是農業。那些文科生,在他們為官之前,幾乎大多數都是祖輩種地的,所以他們都懂。他們有那方面的知識,不會下令在東北種茶葉,也不會下令一年把麥子收割三次。
但如果到這麼高度分工的現代,讓外語人才去搞水利,讓國學大師去發射原子彈…那畫面太美…
都說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嗯…「文科生」乾的貌似已經不是社會主業了。因為創造gdp的的確是一些工商企業。
這就是為什麼題主遇到的那個人對文科言語之中充滿不屑的原因……因為他覺得文科不適合作為一個人的主業,但也不一定他就真的認為文科一文不值。

爪機寫字真心累,明天再更。呼呼
ps別拍我,我也是文科~


都不是。

因為那些改變世界的人,從來不會受「文科生」、「理科生」這些低級可笑的概念限制。

概念是人創造的,人應做概念的主人。

可有些人總是喜歡把自己鎖在概念裡面,做概念的奴隸。

可能這樣會給他們帶來安全感吧~

————————————————————————

知乎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記得在教育學者熊丙奇的一篇文章中看到這樣一句話:

「在應試教育之下,幾乎所有學科的教育,都重視知識教育,存在嚴重的應試化趨向。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精神,顯然難以通過增設科目來實現,否則就不會出現我國的理科生照樣缺乏科學素養,文科生照樣沒有人文精神的問題了。」 (原文:《不分文理科關鍵在招考分離》)

不能否認,是有很多理工科同學科研很強,同時文采斐然,所謂能文能武的「通才」。但是,從整體上來說,熊丙奇老師提到這個問題是真真實實存在的。我們的理科生真的就具備探索世界改變世界的科學思維和素養了嗎?我們的文科生就真的通讀文史哲,具備很高的人文素養繼而可以影響他人改變世界了嗎?

經常看到很多關於文科生、理科生的問題,我們也習慣於給自己或者別人貼上這類標籤。「你們文科生還懂這個?/哇,一個理科生文筆竟然這麼好?」全都是偏見,是一霎的無知。

改變世界的人都是鮮活全面的人,而不是某些文科生或理科生。
我們或許可以說「科技改變世界」,但是我們絕不能說「搞理工科的改變世界」;
我們或許可以說「文學、藝術為世界添彩」,但是絕不意味著「搞文藝的人為世界添彩」。

對於補充問題:對於促進發展哪個作用更大點?文科和理科以及藝術各自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目前,科學和技術對世界的改變作用更大。譬如「文、理、工程師治國」的問題:

通常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多傾向於學理科的工程人員治國,到一定時期則變為學文科的社會管理人員當官。這種情況確實出現了:美國高官2/3是學法律的,俄羅斯的專家(主要是技術人員)治國也已經成老皇曆了,中國也在完成從革命家、工農幹部到技術人員,再到社會管理人員的轉變。

文科和理科以及藝術,它們不是各自存在。將它們區分開,是人為刻意的,正如男女性別一樣是被社會化的。文理藝術的意義集中體現在將它們集於一身的人身上,譬如達芬奇、愛因斯坦,還有多才多藝的長者。

END


我想引用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傑弗遜總統所說。 原文如下:我們這一代人註定要在馬背上從事軍事與政治,為了讓我們兒子一代人從事科學與技術,讓我們孫子一代人從事文化和藝術。我們正是這一歷史鏈條的傳遞者,也可以說是幸運兒。依個人所見,我國處在戰略機遇期,無文不穩,無理不富。


理科是抵禦和引發天災。
文科是平復和孕育人禍。


理科生改變世界,文科生改變理科生。


自然科學改變世界,社會科學給自然科學創造條件(環境)。


哈哈哈,說幾個華爾街之狼的故事,爆這位教授唄,別人這些搞金融的,說不定真的能幹翻世界哦。


別打擊題主,有困惑很正常。高中時期,我也經常被我身邊的理科同學打擊,基本上被說的一無是處。


後來看書看刊多了,我知道了。根本不要用文科理科工科藝術生體育生去衡量一個人。


任何一個社會人,只要在他所在的領域排在最前列一定能改變世界。

殺豬的?你讓他統一全球豬肉市場,然後放毒豬肉試試?

打球的?喬丹我不用多說了吧

畫畫的?跑步的?還是寫字的?

改變世界的不是你的專業。是你


你思想太僵,視野太窄


太祖是文科生,
錢老是理科生,
然而 他,改變了世界!呱!


文科生改變世界-------因為知乎上的理科生辯論不過文科生!


這世上沒有純理科生,也沒有純文科生,兩者是相互交雜的。他們存在的意義是使自己或他人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在互相較勁or鄙視


我覺得。。。。這個問題好雷啊……結論和條件沒有明顯的相關性,或許題主想問的是哪種人更可能改變世界?

個人認為這主要取決於個體獨立思考的能力

然鵝,現在家長包辦的生涯規劃.....很多學生一直到高考考完甚至都還沒有自己的想法(大部分人都是爸媽說考啥就考啥的吧……一直到高中某次學長經驗分享我才發現自己也是一個一直只跟著父母規劃的人那會心情挺複雜的...),為了應付升學考試,相當一部分人已經認為學習=刷題了,在因為前幾年的學習生活認為生活=學習+娛樂=刷題+玩手機玩電腦......感覺可能很多人躺槍.....
(((o(*?▽?*)o)))好像有點偏了....


好吧其實就是一直被吐槽的素質教育和博雅教育(霧)才是影響比較大的,文理科的學習都是知識的學習,

然而真正的教育是忘了所有知識以後剩下的

想必大學生們應該體會會更深吧……因而糾結文理是沒有什麼大影響的


是農民工改變了世界,你們省點吧。


不是文科,不是理科,而且我不敢說是改變世界,但我可以明確的說,是一個管理文科書理科書的圖書管理員改變了中國。


哲學改變了這個世界。


我只知道心理學上的大牛,一般文理兼修。


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是科技的進步。但科技是中性的,如果把人類社會必做一條船,那麼科技就是這條船的發動機。科技的發展使發動機不斷升級,船可以開的更快,但還需要船長對於船方向的掌控,否則船越快,撞上礁石沉船的可能性就越大。理工科創造發明科技,人文社科引導社會走向。。


推薦閱讀:

如果外星人攻打地球,我們應該強制單身人士優先上戰場嗎?
你在谷歌地球有什麼獨特的發現?
大學裡文科學生和理工科學生在心智成熟方面有何不同?

TAG:理科 | 人文學科 | 理科生 | 藝術生 | 文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