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援朝時候,明軍和日軍到底各是什麼水平?
看一些書上說日本戰國後期還是以木甲為主,日本的竹弓射不穿明軍鎧甲,兵農分離也剛實行不久,再加上軍隊隸屬各大名,應該難以凝聚戰力,戰鬥力不會很強,但是讀明史,記載當年小西派20多武士來談判,李如松派一個游擊將軍來抓他們,結果跑了十幾個。日軍一次大敗後(是平壤還是碧蹄館,忘了)劉鋌一路尾隨想「擊其墮歸」,結果日軍一路步步為營,劉鋌一直找不到機會,只能放走日軍。以及後來的麻貴攻日軍城池,這些戰鬥又讓我感覺日軍不弱,所以我想問問明軍和日軍相比,實力如何?單兵素質如何?
中日兩軍的水平上,應該說是互有長短。明軍長於騎兵(遼東軍和宣大軍)和火炮(平壤之戰就是拿大炮生生把城門錘開了),南軍(戚家軍2.0)表現也非常亮眼(深受朝鮮人的好評,朝鮮人簡直把他們當神看)。日軍則長於火槍(日軍火繩槍的技術要比明軍的高,這點毋庸置疑)以及築城術(@加藤清正 @楊鎬)。
順便提一句,在戰爭中淪為阿卡林的朝鮮軍也是有自己特長的——弓箭。當年加藤清正一路向北打進咸鏡道,碰上了咸鏡北兵使韓克諴,雙方在吉州海汀倉交手。朝鮮騎兵善用弓箭,一度擊退日軍。(不過最後還是敗了,┑( ̄Д  ̄)┍)
看一些書上說日本戰國後期還是以木甲為主,日本的竹弓射不穿明軍鎧甲
扯淡......
(重點是中下部分的metal scale,手動標紅)
(重點是中間的iron plate)
(圖源:中西立太《日本甲胄史(下卷)》)
而且和弓的威力經常被它愚蠢的外形(兩米多長,估計是世界第一)所掩飾......戚繼光寫過,「長弓巨矢,抵近而發,中者立斃。」說明近距離攻擊的威力還是足夠的。當然,我不太懂兵器,只做一簡單說明。
兵農分離也剛實行不久,再加上軍隊隸屬各大名,應該難以凝聚戰力,戰鬥力不會很強
兵農分離的實際和通說相反的是,一般認為這和織田信長無關,而且其目的也不僅僅是為了保持常備軍戰鬥力(搞了一百多年徵召兵了也沒礙著啥事),也為了扼制身份轉化和平民持有武器,以維護穩定。
但是讀明史,記載當年小西派20多武士來談判,李如松派一個游擊將軍來抓他們,結果跑了十幾個。
這事確實有,引誘他們的是查大受,動手的是李如柏,當時是殺了15個,抓了3個,跑了5個。(《李朝實錄》)雖然人數上是一筆糊塗賬,各家史料說啥的都有,但是共同點就是跑的人不多。這個......也沒法證明明軍多弱。
明軍和日軍相比,實力如何?單兵素質如何?
說回到題主的問題,兩軍單兵素質(單兵裝備和戰鬥力)應該是日軍更勝,畢竟明軍不是所有部隊都是碧蹄館那種buff狀態......至於實力上,得分情況討論——有個要命的問題就是人數。整場戰爭中,明軍幾乎都是以少於日軍的兵力在和日軍周旋,所以取得局部優勢進而展開酣暢淋漓的攻擊,機會是不多的。所以說,明軍要想打贏這場戰爭很容易(國力差距擺著呢),但是要想打贏每場戰鬥卻相對難(兵力差距也擺著呢)。
祖承訓那3000人倆眼一抹黑就敢闖平壤的事......咱就不提了,他這要是打得贏簡直沒天理。
壬辰之亂日軍十幾萬打明軍4萬多人,如果拉出來找片開窪野地決戰,明軍肯定干不過。但是明軍在平壤形成了局部的兵力優勢(4萬多打日軍1萬多),所以打贏了。
碧蹄館屬於極端情況下的遭遇戰,不表。如果這仗之後李如松不退,碧蹄館之戰在歷史上幾乎毫無意義(和彭友德VS加藤清正的青山之戰一個水平,都是遭遇戰嘛,不過這仗的官高了點而已),而李如松退也不僅僅是因為這一仗,什麼「李如松被日本人嚇破了膽」之類的,笑笑就好。
丁酉再亂日軍還是十幾萬,明軍前期只有差不多一萬人,後來不斷增兵。蔚山之戰明軍也是4萬多打1萬多,但是蔚山地勢險峻(大炮由於角度問題打不到),城池是日式的(明軍對日式城堡的評價很高:「大寨凡四層,石城外又為木城三層,極其牢密」「土窟重重,石築堅險無比」),再加上楊鎬同志夏季吧指揮(楊鎬後來還夏季吧指揮了一次,就是薩爾滸),最後敗了。
最後四路並進,除去海軍,陸上明軍7萬多,日軍6萬多,結果西路劉綎怯戰,畏葸不前;東路麻貴吃虧吃多了,太過小心:兩路基本沒啥大衝突。中路董一元高歌猛進形勢一片大好,結果因為一門大炮爆炸,坐擁7000經濟優勢(劃掉)被島津義弘翻盤,敗了。
所以說,這場戰爭看上去明軍打得並不漂亮,但是這並不代表明軍不如日軍。
奈何在戰場上,證明自己的機會只有一次。可惜啊可惜,他們要是再爭爭氣,也不至於落得今天這個評價。
戰爭的事情懂得不多,窩佬就從盔甲方面說說。首先是:「日軍都是竹甲」是胡扯。但是,「日軍普及鐵甲」,也是胡扯。因為首先它的陣笠就大量使用和紙(就足輕頭上那斗笠一樣的玩意)。再加上本身有大量的皮革(竹子的真的很少,窩佬也就見過一個樣本,另外當時有很多盔甲並不能簡單的分類為皮甲或鐵甲,比如當時有一種大鎧的設計是皮革片和鐵片混編,這樣一件盔甲泥萌說是皮甲呢還是鐵甲呢?)甲,所以這話和前面一句一樣都是無稽之談。
窩佬知道這樣說大概沒啥說服力,窩佬手頭有資料,你們誰要來問窩佬,窩佬發給你們(這幾天不知道為啥各種傳圖失敗。。。不然窩佬就拿上來惹,就直江他佬用的那套,窩佬手裡也有,當初還是窩佬在qq群散播的,當然惹並不是窩佬原創的,是給窩佬做盔甲的工匠收集的)
再來談非金屬類盔甲防護問題,窩佬柑橘啊,很多非甲圈的人大概都有這樣一種病,就是「非金屬類甲胄不信任綜合症」。實際上非金屬類盔甲的防禦是並不差的,窩佬就舉一個例子,紙甲。很多人一想紙做的,那肯定一刀就砍破,那麼咱們不妨做個實驗,這個實驗很好做。在座的各位,應該都上過小學吧?用過語文書吧?你拿語文書下面放一塊肉,你用菜刀給窩佬一刀砍破一下看看?更不必說考慮到你手裡的菜刀是近現代工藝產品,性能至少應該勝過當時雜兵手裡那些搞不好銹跡斑斑的破刀惹(並且咱們這還並不是「紙甲」,只不過是書而已。而正宗紙甲從材料到結構都需要特製,大噶家裡的書難道設計的時候也考慮哪天會被拿來穿身上挨刀不成?)至於皮甲。。。假如有人一定要拿菜刀去跟野豬搏鬥一下來證明皮甲很爛窩佬是不會攔著的
固然鐵甲確實更值得信任,但是你們要知道一點,鋼鐵這種材料的堅固是建立在高密度之下的(比如皮甲紙甲亞麻甲藤甲竹甲這些玩意厚度的往往在4mm到10mm以上,鐵甲的厚度則是1mm到2mm這樣(部分部位有時會加強到更高,但是一般不超過8mm,但是這樣算得話很多非金屬甲胄的部分加強是10mm以上的),假如鐵甲厚度10mm的話。。。窩佬柑橘累死的幾率怕是比被打死的幾率大很多。實際上鐵甲更大的優越在於容易加工(是的,你沒看錯,其實紙皮竹藤等非金屬材料的加工過程有時比鐵繁瑣。比如藤,不是你編了就能用的,需要用桐油反覆浸泡,而皮革的製革過程更是費勁的不行)
最後再說一句,對於盔甲來說,能有效防禦弓箭是基本的。不要說鐵甲了,國外有人用復原出來的亞麻甲都能有效防禦弓箭,所以對於武士級的人物來說,挨了好幾箭沒事實屬正常,因為這是正常盔甲的水平(那種清軍的大弓重箭抵近射擊除外。。。實際上那玩意與其說射箭倒不如說是用弓發射投槍。。。不過那時候的明軍武備確實是已經很腐朽惹)菜雞互啄而已。。。同時參加過萬曆援朝和對後金作戰的李如梅就說過,「此賊七千可抵倭奴十萬」而且日本軍隊的構成和當初的十字軍很像,都是封建領主帶自己的私兵,不同軍團之間配合很差。。。
當時日軍打出了風采,雖然人少個子不高不通大軍陣型,卻悍勇有餘,個人實力出眾,這是因為兩國作戰習慣不同,其鐵炮技術當時也是讓明軍記了一筆的,說他們鐵炮玩的6,有準頭。還有什麼「長弓巨失,中者立斃」這類的記載,還有明軍對對面建的立體式防禦城池也是贊了一波,講真的,明吹不要吹過了,能一個月平推朝鮮的國家不會弱到看你天兵一至就繳槍投降的,咱們探討歷史不要帶著過多的主觀思想,咱們取文獻,看歷史,和平交流,上來就倭國矮子不如我屌高的言論都收收吧,若不是明地大物博,勝負只在頃刻便可能易手。
戰爭,哪有那麼簡單。
非常典型的菜雞互啄。
日本人缺乏重武器(攻城炮),走海運補給後來越來越困難。而明軍。。。也特么補給困難。本來明軍武士還有個騎馬的優勢,馬都餓死以後,明軍也就非常日狗地失去了野戰的優勢。
然後接下來就是比爛時間。
日軍正處於巔峰時期,弱點是補給捉急,缺乏重火力,人心不齊指揮協調也是亂的一鍋粥(坐擁十幾萬人經常被以多打少)
明軍正處於中興之後的衰落期,遼軍坑隊友,南軍(戚家軍)被拆的七零八散,要是按照戚少保的標準,戚家軍已經不存在了。不會靈活變換戰術不能給足待遇不能穩操勝券的戚家軍,那只是單純的浙江民兵,戚爺每天都在黑。儘管削弱的戚家軍還是強兵,但顯然大明軍制已經再次開始負反饋,軍隊的墮落也不可避免。而且明軍兩次入境,人都很少,想秋風掃落葉基本不可能。
就如同另一位答主的精闢總結一般,兩國軍閥部隊互撕罷了。二戰軍隊大家還曉得分個三六九等咧,怎麼談到連標準化制式化都不存在的封建社會,明軍和日軍怎麼就非得分出個高下呢?特別是我大萌,上限和下限都極寬。你搞個菜雞衛所兵來,倭寇都能吊著打。你搞個終極形態薊鎮練兵戚家軍來,日軍會有火力密集恐懼症的。這怎麼比呢?戚家軍在南邊以1:1000的交換比刷倭寇,日軍就垃圾了么?明軍在薩爾滸楊欠鎬的xjb指揮下,被後金軍以微小的代價團滅,參戰的杜松和劉綎就是鶸雞了?
你打全戰,你家傻逼熊孩子偷偷把你家遠程近戰騎兵全部拆開來走,被對麵糰滅,說明你苦心經營的精英軍團弱?這個勢力太菜沒法玩?
你守城,對面的精英部隊在AI令人智熄的操作下就是啃不下你家民兵把守的城堡,打崩了潰退還被你家民兵追殺。這說明你家民兵強?你敢招一隊滿編民兵衝出去野戰?(織田家:是的,就是這樣)
戚繼光把明軍從衛所水平拱到聲震東南的戚家軍水平用了好幾年,大萌敗掉戚繼光和嘉靖諸將的遺產也用不了50年,不用等腐化,直接欠餉欠到逼反即可。
你問我明軍有多強,不告訴我時間地點指揮官具體部隊,我他媽怎麼會知道?看完評論,這場戰爭其實是日本贏了。
講道理,真的,日精水平之低令人髮指,你先看看你爹的史料怎麼記載的再來辯駁行不行 ?真的日本來時20萬人,回去不到一半,日本贏了 日本打出了氣勢,豐臣秀吉佔便宜了,豐臣沒輸豐臣棒棒噠,滅國不是因為豐臣戰爭失敗大名不聽話了,而是因為一些胡扯的理由
什麼水平?你就這麼假設,2017年,我國一邊在西南和印度開戰,一邊在西北和外蒙開戰,一邊派出東北邊防軍主力(配合部分浙江當地部隊),跑到朝鮮半島幹掉了舉國出動的日本自衛隊,金三胖和文大叔給我們磕頭磕沒完。你問我什麼水平?你說是什麼水平?這還要問什麼水平?
技術層面的討論四五百年前的事情基本就是弱智,我當年打war3,嘴炮一流,對面出什麼兵我都能恰當的找出克制說出弱點,然後呢?一開電腦,十戰十敗。
前面的回答已經完善闡述了中日雙方的水平了,那我就額外從這方面撕逼最多的火槍水平做一下簡單闡述。
——李朝實錄 宣祖昭敬實錄 宣祖25年壬辰十二月
為了方便大家觀看我把關鍵的截下來。
一路從平壤打到釜山,顯然是明軍打贏了。朝鮮作為盟友,雖然戰鬥力差,但日本打下來的地要分兵去守(後金如果也這麼蠢的話打幾個省就沒兵可用了),導致前線兵力反而少於明。好在日本守城能力強,只要不出來明軍也沒辦法。
日本這麼多大名帶著人到了朝鮮,就死了一個叫來島通總的倒霉蛋,還是讓李舜臣弄死的。從側面體現出日本至少是沒在陸地上吃過被團滅級的大敗仗,雙方實力其實是半斤八兩的。後來日本人固守要塞,明軍一點辦法也沒有,可見日本人在防禦方面非常有一套。
明朝大炮勝過基本沒有大炮的日本人,但是火槍上是不如的。之前戚繼光都誇讚日本槍質量好,不炸膛。工匠沒知識,不會往大炮上標尺和照門,而且仿製的佛郎機本來就不算很強,所以其實大炮也沒產生很大作用
總的來說就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雖然明軍達到了把日本人趕回去的戰略目的,日軍戰略目的沒有達到,但是畢竟是在朝鮮打的,日本人搶到任何東西都是賺到了,明朝還得自掏腰包去幫朝鮮,朝鮮被搶了一輪之後虧大了,實際上是日本人佔了便宜。
日軍的主要部隊構成還是足輕吧,就是那種胸前一塊護甲,戴個斗笠那種,標配一般是竹槍,少數配的鐵炮,佩武士刀的很少,這種一般足輕,肉搏戰鬥力顯然是比不上明軍的。
所謂的單兵戰鬥力強於明軍的應該是少數的武士,但部分李如松的家丁家將,戰鬥力也是日軍很畏懼的。
單兵戰鬥力而言明軍是更強的,除了鐵炮有較大差距,其他都是強於日軍
兩國地方軍閥混戰
結果是和談(摳鼻)這場戰爭其實沒多大意義,如果不是近代日本興起和韓國國內民族主義發酵幾乎不會被普及。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現代人喜歡玩一種斗獸的遊戲
萬曆朝鮮戰爭是分兩次的,第一次多是遼兵,也就是邊軍,戰鬥力比較強悍,且指揮比較懂得如何戰爭。所以可以少量兵力壓制反攻大量日軍,比較出彩的是碧蹄館血戰,明軍五千打日軍三萬。
第二次就是大量外省軍隊作戰,比較出名的是蔚山之戰。
這題要是韓國人看到了,能刷李舜臣刷到你懷疑人生
@( ̄- ̄)@
日軍比較善於小型合戰,而我大明,一次戰爭上萬人,指揮調度都是技術
回復裡面一批「因為豐臣秀吉打日本損失了而德川家康沒損失,豐臣秀吉因此被德川家康推翻,所以日本徹徹底底的失敗了」
拜託不懂歷史就不要強答。 另外退一步,就算是這樣,就算德川家康帶領一眾自己家臣把因為出兵朝鮮而手下沒兵的豐臣秀吉推翻了,和萬曆援朝時候明軍日軍什麼水平沒一分錢關係,和明軍日軍誰牛逼沒一分錢關係。
應該說大萌和鬼子都打出了風格,賽出了水平。要知道能在孔子、李白、孫悟空和奧特曼的故鄉大韓思密達作戰本,本來就是對參戰雙方的最高褒獎!
首先,日軍早就普及了鐵甲,反倒是大萌這邊各種藤甲紙甲絹甲葫蘆甲穿山甲之類的搞笑玩意層出不窮。而且日軍盔甲質量上乘成本高昂,戚繼光就認為日甲成本過於昂貴,所以不能通過採購或自造來裝備給明軍。
第二,日本的弓箭威力巨大,遠勝明朝弓箭。戚繼光就稱其「長弓巨矢,中者立斃」。而在碧蹄館之戰里立花宗茂被明軍弓箭射成刺蝟都沒有什麼大礙,「宗茂鎧甲箭如蝟集,登小丘而息」,差距可見一斑。
另外日本士兵的實力也是非常強的,被吹上天的所謂「准近代化軍隊戚家軍」就在朝鮮被比其人數更少的日軍正面擊潰。
一個是體質略虛,但依然強壯的胖子
一個是矮小兇悍,但體格單薄的瘦子
結果是胖子贏了,但贏的艱難
推薦閱讀:
※歷史上真實的崇禎帝是什麼樣子的?
※袁崇煥的超高地位是清朝捧出來的嗎?
※《綉春刀》里魏忠賢的牌子上面有間隔號,這個符合歷史嗎?
※為什麼明朝火器發展的這麼好但是清朝卻不進反退?
※明朝是否實質統治了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