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在過去的 40 年沒有再登月球?
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1969年,最後一次是1972年,到現在40多年過去了,航天技術的革新對美蘇而言應該有足夠的實力再輕鬆實現登月,而且技術足夠支持直播整個登月流程而不是當年那樣只有照片了,為什麼卻始終沒再有阿波羅計劃那樣的行動?是月球已經對人類缺乏吸引力了?還是存在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或是陰謀么?
排名第一的原因:不值
阿波羅登月前後總造價高達驚人的2000億美元(摺合如今的美元),和太空梭項目、國際空間站項目為人類歷史上排名前三耗錢的航天項目。而看成果呢,阿波羅先後有過17次任務,其中6次登月成功,送了共計12個人到月球表面。
成果上的確意義斐然,極大增強了美國在冷戰中的領先優勢,實現壓制蘇聯;促進了美國微電子、集成電路、通訊行業的急速崛起;培養了大量的頂級科研人才、尤其是促成了NASA的成功,為在人類航天時代起步階段佔據領導地位奠定了優勢。這個錢在這個角度沒有白花。
然而,這裡為啥不提探索月球的意義?
答案是月球根本不值得探索,幾乎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所謂最有用的氦三也處於完全無法開發的階段(難度極大還不如在海水裡找)。送上去一次宇航員下去溜達溜達,再送上一次最多再開著月球車溜達溜達,然後就木有然後了啊。技術這東西,積累下來就夠了,就要考慮要成熟要性價比了,同樣的東西反覆做,越往後越不值。
月球基本上就是一片孤寂的荒漠,既然已經登錄6次還沒有發現有任何價值,再不放棄難道傻么?
蘇聯人如果最後真的想登錄月球,N1火箭不見得真不能成功,而且蘇聯另一位頂級火箭大師切洛梅也有自己的登月火箭方案,只是沒把錢給他而是給了科羅廖夫。更何況80年代蘇聯的能源火箭(蘇聯太空梭項目)可是成功了,這個是世界上推力排名第一的火箭,如果真的要登月完全做得到。在阿波羅登月里,土星五號的總共預算連100億美元都沒到,蘇聯當然有能力繼續弄N1、或者支持切洛梅、或者80年代再登月,只是蘇聯也覺得不值。
阿波羅後期證明換回來的價值遠遠比不過花費,一次一次的發現連自己都說服不了,還怎麼找政府要錢?
排名第二的原因:人類航天探索方向變化
阿波羅11(首次登月)之後,蘇聯和美國就已經意識到了登月太不值。與此同時,近地間諜衛星的情報偵察效果大大超出了蘇聯和美國的預期,尤其是雙方掌握了衛星返回技術之後(美俄中是世界上前三個掌握這個技術的國家)。美國的Corona衛星首次返回的任務就被美國國防部彙報為:「這一顆衛星收集到的情報超過了以往對東歐、蘇聯和中國所有U-2偵察機獲得情報的總和」。
而蘇聯下手更早,迅速開始將原先計劃的登月飛船聯盟號改造為近地空間站,大家意識到只有近地空間才是最寶貴的,直到今天這都是共識。阿波羅登月期間,蘇聯人的禮炮一號就升空了,而禮炮二到五則帶有明顯的軍事特點,還帶有武器,美國人當然慌了啊。
於是阿波羅18號到20號被直接砍掉,剩下的幾個已經生產出的土星火箭直接用來改造成天空實驗室空間站,和蘇聯對抗。事實證明及時止損是一個極其明智的決定。
另一方面,蘇聯也率先開始探測金星和火星,前者非常成功但探測金星項目的坑比登月還大,金星完全沒有價值。美國也被逼急了開始探測火星和整個太陽系的探測,取得巨大成功直到今天的壟斷地位。
因此,目光無論是移到近地空間還是太陽系裡,都沒人在乎登月了。
排名第三的原因:國際環境發生變化
1972年,尼克松訪問中國和蘇聯,東西方陣營緩和下來。美國和蘇聯簽署了削減彈道武器和核武器的條約,也宣布太空競賽「結束」並開始合作。雙方的航天項目投入陡然下降,阿波羅自然也不免被砍。雙方還在1975年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航天合作,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聯盟-阿波羅測試計劃。我曾經回答過,
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ASTP)為何而提出?其歷史背景、目的是什麼? - 知乎
而在隨後的日子裡,第二次太空競賽的高潮則是勃列日涅夫統治晚期和里根總統撕逼了,但雙方的焦點依然是近地空間。可惜此時蘇聯已經是大廈將傾,搞出來的太空梭還沒來得及用就撤了,而且估計技術上還不一定過關,從此人類就進入美國主導的航天時代了。
在這40年里,陸陸續續有國家往月球發射探測器,美國俄羅斯也偶爾發一些,但基本都是驗證和保有技術,並沒有大的動作了。中國自從嫦娥項目,也成為了其中一員,我國還是第三個完成月面登陸的國家。
大家一直嚷嚷著重返月球,新興的航天大國也說要再次代表人類登月,但到底能不能實現,可不僅僅取決於技術,還得取決於是否有決心投入海量的錢啊。在能力範圍之內,肯定儘力登月,獲得的系統工程經驗和在這個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流的年代,我看世界各國都會無限期推遲登月計劃的。
我在自己的電子書里把這段歷史寫得很多,安利安利,哈哈哈哈。
離開地球表面:一小時讀懂人類航天史 - 「一小時」系列 - 知乎書店
兩次live:
阿波羅登月: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空間站: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幾個有用的答案:
為什麼全球航天科技進展比預計緩慢? - 知乎
八十年代起人類的航天事業發展停滯不前,是因為航天事業發展遇到瓶頸還是人類已經知道地外高級生命的存在? - 知乎
行星金星是否會成為第二地球?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982508/answer/16074700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802218/answer/128356581
美國確實有實力再登月,隨時可以,但是輕鬆不輕鬆就難說了。
就像我國隨時可以再開出幾個四萬億來普天同慶,但是沒人敢幹。
首先,科學界對於人類登月的價值不認同,當年能夠上馬登月項目是追求政治效應,而科學界認為花錢到無人宇航上成本低壓力小,人類登月毫無意義。而且登月的下一步就是登陸火星,開發月球作為航天基地對於登陸火星毫無價值,只是對於以後太空移民有一定意義,那太遠了。
其次,現在登月看不到可見的利益,美國人是非常好大喜功的,花幾千億重複肯尼迪時代的成就能幹什麼?開發氦3還早著呢。登陸火星還差不多,那成本就大了。不過我認為如果中國登月了,美國人的火星計劃一定會加速。
第三,太空梭項目的失敗可以說是美國今日航天工業衰落的主因,由於技術上過於超前,導致可靠性極低,根本沒有商業價值,而在資本主義世界無法商業化的東西註定沒有前途。無數大有希望的運載火箭項目為它讓路,結果現在無機可用。
當然,如果大環境不變,那失敗幾次問題也不大,50年代美國航天航空的失敗多得象笑話一樣也沒怎麼影響工作,悲劇的是又趕上了冷戰結束,太空梭由空軍出了一半錢,而冷戰結束後美國國防項目接連遭遇重大失敗(只有空軍F22碩果僅存,火炮、直升機、攻擊機全被砍了),空軍花錢熱情迅速降低,下一代太空梭徹底沒人接盤了。所以NASA才不得已走親民路線,轉而扶植私人宇航公司,先培養市場再談技術進步。民企生存環境這麼坑,國家卻一直還是嚷嚷讓民間資本進入各領域,其實就是自己不想花錢嘛。
作者: @袁維
鏈接:為什麼人類在過去的40年沒有再登月球? - 袁維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看了所有的答案,基本上是照搬了美蘇政府給出的解釋。看起來這裡有很多個答案,其實都只是一個意思:不值得繼續登月,沒啥好處,成本又巨大,因為不划算,所以美蘇都放棄了。可惜,這個答案我完全不認同,面對「不划算」這個解釋,作為讀者的你,是不是也有一種不太對勁的感覺呢?之所以總覺得不太對勁,本質是因為這個解釋有很多漏洞,很難禁得起推敲:
1、從競爭態勢看:登月是冷戰時期的產物,按照蘇聯和美國的激烈對抗和競爭態勢,美國人登月了,蘇聯人卻不跟進,這可能嗎?
可能,冷戰時期蘇聯經濟、技術一直不如美國。航天領域搶先一步,但後勁不足,N1火箭一直無法成功甚至損失巨大,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無論如何也跟進不上,後期努力搞太空梭之類已經讓蘇聯疲弱的經濟雪上加霜,超出國力的航天工程是成為蘇聯垮台的一個因素之一。
2、從技術角度看:有人說蘇聯之所以沒有繼續跟進最終載人登月,是因為載人艙有技術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我覺得這不可能,因為蘇聯第一個把探測設備發送到了金星,可以自己去查一下金星的地表環境有多可怕;蘇聯也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所以要搞定這個技術,我認為蘇聯有這個實力,搞定沒有問題。
蘇聯的金星探測確實相對成功,但和登月關係不大。金星的地表環境可怕,但發射一艘探測器過去並不困難,因為金星比火星距離地球更近。蘇聯發射了數十艘火星探測器,幾乎無一成功,而且和美國的深空探測計劃相比金星計劃也算不上成功。更何況術業有專攻,印度在極地軌道上也算有一手,但不代表就能搞載人登月。第一個進入太空不代表技術就是領先,只是為了炫耀國力打了美國一記悶棍,和偷襲珍珠港,如今的一大堆「世界領先自主知識產權」一個性質,還是後勁不足。
3、從成本收益看:兩個國家付出了那麼大的國力和資源,造了可以把地球毀滅幾百次的核彈(雙方一共數萬個核炸彈,幾百顆即可毀滅全球主要城市),核武方面花起錢來,他倆可一點都沒手軟,但卻不約而同地在登月上大談成本收益,精打細算跟個鄉鎮企業一樣。在太空爭霸關鍵期,居然看劃不划算?之前難道不做規劃預算?之後衛星探測後不分析一下值不值得繼續載人登月?等上去了後再說不值得?蘇聯人會信這套說法么?
毀滅幾百次的核彈純屬胡說,地球上就算所有核彈現在爆了,也至多造成核冬天導致糧食產量下降人類無法生存,過了十幾年大氣層灰霾沉降,動物植物恢復後活得好得很(核冬天也不過是個理論模型而已)。核武器花錢是為了確保互相毀滅,因為在核戰爭里,被打擊的一方很有可能大部分的核武器都會在第一輪打擊中被毀滅或者失聯,發射的導彈也有可能被攔截,只有過量製造確保核反擊能力。而且冷戰中期雙方都被核軍備競賽拖得受不了,簽訂條約,縮減核武器。登月花費比核武器要高得多,當然要精打細算,越是大企業,大國家,發達國家,越是精打細算,揮霍國力只會導致自取滅亡,何況現代成熟的政治體系根本不會允許你揮霍國力,比如國會。鄉鎮企業都知道精打細算,大企業大國家卻不懂這個道理?(不懂的也有,比如蘇聯)。這套說法蘇聯人當然信,不信可以質疑嘛,蘇聯雖然無法載人登月,但質疑的能力絕對有。
4、從項目延續性看:就算是載人登月金額確實巨大,蘇聯人第一個進入太空,第一個探測設備登陸月球,第一個登陸金星,有這樣先發優勢的情況下,蘇聯人已經只差臨門一腳了,卻突然停止,這合乎邏輯嗎?
臨門一腳你就是踢不進去你有什麼辦法?這邏輯太奇怪了中國隊都臨門一腳四十年了也沒衝出亞洲。你高考差5分上清華,怎麼不復讀再考一次呢?你身高差3公分到180,你怎麼不多長3公分?N1火箭失敗四次,政治壓力下趕工期,甚至炸死了一堆技術人員,技術問題先天不足,別說臨門一腳,蘇聯在載人登月上中場都沒過去,正常人都會停止吧,這邏輯太神奇了。
5、從科技樹發展看:雙方居然同時停止,而且之後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長達50年美蘇共同停止探月,這合理嗎?
雙方不是同時停止,美國停止阿波羅計劃後,蘇聯繼續發射了月球車,相比之下,也算是經濟高效。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88%E7%90%83%E5%8F%B7%E7%B3%BB%E5%88%97%E6%8E%A2%E6%B5%8B%E5%99%A8 蘇聯探月一直持續到1976年。再後來呢?美國的重點轉移到了太空梭和深空探測上,蘇聯則是空間站以及暴風雪太空梭。離蘇聯解體也不遠了,那時候的蘇聯已經是難以支撐月球探測,空間站,太空梭項目。而美國在上世紀末以來重啟月球探測項目,隨著技術進步,已經不是當年太空競賽時量多質低的探測器,而是帶有明確科研目的,高效率的探測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88%E7%90%83%E6%8E%A2%E6%B5%8B%E4%BB%BB%E5%8A%A1%E5%88%97%E8%A1%A8 與載人登月相比。如今的無人月球探測成本、收益、成功率都遠遠高於阿波羅計劃。比如阿波羅計劃就無法探測月球極低的水含量。在電子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甚至印度的月球探測器性價比都比當年的無人探測器高得多。月球探測的冷卻期不過從七十年代中期到上世紀末不到30年而已,而二十一世紀以來是第二輪探月熱,但不是探月頭腦發熱。
美國在做了大量前期調研工作的前提下,又花費了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資源,完成了載人登月,然後戛然而止,這就好比一個男孩,相親相了2年,認真對比後決定追一個女孩,追的過程煞費苦心使盡手段,終於贏得美人歸,然後當晚打了一炮,之後分手?
你拿打炮理解科研,也是醉了,您這輩子千萬別從事企業管理和經營。
這合理嗎,為何要付出這麼大代價卻獲得如此少的收益呢,之前沒有正確的收益預估嗎?而且居然有兩個男孩不約而同的同時這麼干,不覺得太蹊蹺了嗎。
不蹊蹺,您這提問還是停留在20歲以下,用打炮理解科研和政治。載人登月既是科研行為又是政治行為。阿波羅登月收益不少,獲得了大量第一手的月球科研資料,但後期跟進屬於重複了。收到技術條件,安全要求限制,登月地點有嚴格限制,不能是月球背面(無法通信),不能是極地,無法探測深層月壤。科研目的已經實現,炫耀國力的目的也已經實現。如今無人探測技術進步,為什麼還要搞載人登月?炫耀國力上,緊接著阿波羅項目,美國搞了太空梭,旅行者號,都是遠遠甩開蘇聯的航天工程,21世紀的火星探測,彗星探測,國際空間站,太陽系各大行星探測。。。既彰顯國力又獲取了豐富的科研數據。NASA的撥款逐年縮減,真是精打細算過,如今的預算根本無法支撐載人登月項目,維持月球基地更是天方夜譚,而阿波羅計劃取回了多少月球岩石?300多k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on_rock?wprov=sfla1 很多都堆積在庫房裡沒有研究。繼續搞載人登月才是瘋了。阿波羅項目中,15,16,17號都是帶著月球車在月面停留時間很長,並且取得了最重要的考察結果的項目,然而此時公眾的關注度已經遠遠不如前幾次,很多人的電視頻道上根本不看直播了,您覺得國會會繼續撥款嗎?
現在月球研究的熱點是月球水,以此為未來建立月球基地打基礎,這些需要環繞月球的探測器詳細勘察,甚至飛掠極地軌道,不是阿波羅飛船能做的,規劃和目的是長期而緩慢,穩紮穩打的。
很奇怪評論區竟然一大票幫那個偽科學說話的。質疑權威當然是一件好事,但質疑不是胡攪蠻纏,更不是在缺乏基本知識儲備的情況下用幼兒思維去質疑現代世界,用打炮比喻世界。那位仁兄通篇沒有證據,反問句和我認為是最常見的詞句。全是根據自己的幼兒思維去質疑一個現代化成熟國家和一個半成熟國家的航天運作。歸結中心思想就是蘇聯放棄登月沒道理呀,美國為什麼不跟進呢?他不知道科研立項和完成的流程,不知道國會的運作,不知道資金的審批,不知道這一項航天工程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收穫了什麼,不知道冷戰結束後的世界變化,不知道蘇聯好大喜功把自己玩死了。用幼兒思維去理解一個世界第一大國的運作,把一個世界最強的國家理解為一個摳腳大漢。把你的智商拉低,對你的智商進行降維打擊,在幼兒思維層面你是無法反駁他的。這類腦殘文最大特點是用生活中似是而非的比喻來形容一件科學複雜的事情,然後通篇依據這個比喻以及生活中對這個比喻的認知來構建推理,大量使用反問句加強氣勢,避免了誰主張誰舉證的障礙。
為什麼我要反駁?因為現在貼吧微信乃至知乎里到處都是這種降維智商打擊的文章,對大眾發動智商降維打擊是他們慣用的手段,第一步讓公眾智商降低,大量轉發吸粉,水軍推(那位答主評論區大量淘寶五塊錢三斤批發的水軍湧來),答案不久就會出現在某公眾微信號里《知乎排名第一的答案,登月背後隱藏驚天陰謀》推銷公眾微信號,第二步干擾科學經濟生產建設,破壞公眾大腦細胞,第三步兜售淘寶非轉基因孕婦防輻射服。腦殘文早就是一個產業鏈了,極具危害力,必須見一次打一次。登月本身就是黑天鵝事件。當時先是蘇聯不安全,飛機不如美國可能挨核彈,所以蘇聯搞火箭,航天計劃肯花錢是為了把核彈砸到美國人頭上。
衛星上天,火箭差距來了,輪到美國人擔心核彈砸到自己頭上了,於是開始太空競賽,登月是太空競賽的一部分。
真到了登月完成的時候,美蘇可以互相砸核彈,而且登月的技術與直接砸核彈關係已經不那樣大了,錢投到別的地方更有利於把核彈砸到對方頭上,自己不挨核彈。
登月軍事價值小了,商業價值沒有(如果月球土壤能一億美元一克,全世界還當成硬通貨,那登月會登到現在),自己就停了。
蘇聯也不會繼續花大錢當第二名。中國現在搞花錢其實是很克制的。
如果把大航海哥倫布比作頭一次登月的話,那麼美洲大陸遍地黃金的謠言才是大航海的最原始的驅動力;同樣,如若發現身邊某個星球遍地黃金的話,那麼登月計劃就可以排上日程了
因為把人送上月球,並不如很多人想像中那麼簡單。
很多人總覺得,我們已經可以把人送上太空了,再送遠點不就到月球了么。
實際上,太空的空間站,距離地面的高度也不會超過400公里。而地月距離是38萬公里。這距離差了將近1000倍。
這就好比北京一老大爺費勁吧啦地成功沿著衚衕溜個彎,就覺得自己有能力徒步去西藏一樣。
而且,事實是,哪怕就是溜個彎的程度,也只有美,俄,中三國完成過。
這三個裡面,中國嘛,還沒這個能力去西藏。
毛子呢,也許辭職,然後傾家蕩產也能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是他沒這決心。
對美國來說,西藏嘛,一輩子得去一次,但只是去旅遊的話,去個一兩次也就夠了。犯不著沒事去就那裡度假。
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現在這個國際形勢,去月球的意義只能是旅遊。各國犯不著花舉國之力去做這種事。
要是什麼時候,各國決定,可以去月球分地盤了,那短期內,至少有十幾個國家會擁有登月能力。就像把一個遊戲打通關了又沒隱藏獎勵你還打嗎?
非常好的問題。
首先引用一句大劉的話:
天空中看不到嫦娥探測器正在飛向的月亮,但有無數顆星星,
只要人類懷抱著飛向太空的偉大夢想,每一顆星星都將是一個未來的驚喜。
人類就是這樣現實的生物,計較收益與成本。
夢想常常看起來是譫妄、盲目和衝動的。
但,沒有這份衝動和激情,何談夢想?
非常想推薦2013年12月2日凌晨我們熟悉的劉慈欣觀看嫦娥三號發射時的感想,
並非只從技術、政治、經濟層面,而是從「夢想」和「宇宙」這個角度,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大劉的原文:劉慈欣:在嫦娥三號發射現場追問宇宙的「大寂靜」
對於「太空探索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的回答十分簡單:三億多年前生命從海洋爬上陸地有什麼用?
現在看來,如果把經濟前景,也就是俗話說的「有什麼用」,作為航天事業的主要依據,那大規模的太空探索永遠也無法實現。
不久前印度發射火星探測器,有西方媒體質問: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窮人都在你們國家,為什麼還花大錢干這個。印度政府發言人回答:如果我們沒有偉大的夢想,就永遠是伐木人和挑水工。
看報道,可能會看得更清晰。
劉慈欣:現在的孩子未來或成為月球居民
2013年12月09日 09:11 中國青年報當地時間2013年8月13日,英國威爾特郡,英仙座流星雨來襲。CFP供圖(資料圖片)
12月2日凌晨1時30分,在距離發射點外3公里的彝族小村子裡,科幻作家劉慈欣和3000名遊客一起,舉著望遠鏡等待著。儘管隔著3公里,用肉眼根本看不清火箭,但他還是被升空時的壯麗場景驚呆了:「腳下的大地劇烈地震動,紅光照亮了半個夜空。好幾秒之後,聲音才傳過來。」這是和之前觀看電影《地心引力》截然不同的感受,影院的3D特效、音響效果再好,也比不上現場的震撼。
「玉兔號」即將實現在月球表面的軟著陸,被稱為是我國在月球探測上邁出的一大步。然而,儘管還沉浸在現場的震撼中,劉慈欣仍然覺得,這一步並不如人們想像中的大,反之,「差得還太遠」。
航天事業的確在走向大眾
作為一個鍾情於宇宙的「硬科幻」作家,多年以前,劉慈欣也有過在山西省岢嵐縣觀看小型火箭發射的經驗。但這次「嫦娥三號」發射是他第一次觀看正規的大型火箭發射,也是「離科幻和星空最近的一次」。
整個過程比他想像得要快——從火箭發射到消失,不到半分鐘。真實的發射現場,更是有太多和他想像中不一樣的地方。觀看現場的設施比預想中好得多,大屏幕上實時畫面的清晰度遠遠超過電視轉播的效果,「連塔架上的人都清清楚楚」;通過音箱,還能夠實時聽到控制室里工程師的口令。
更讓他想像不到的,是觀看現場的氛圍:賣燒烤的,賣模型的,打撲克的,圍成一圈喝酒的……這使他真切地感到,「中國航天事業越來越從一個壁壘森嚴的地方,變得走向大眾了。航天經濟,也可能會走進社會。」
3000人里的大多數是去看熱鬧的,像他這樣的「鐵杆粉絲」寥寥無幾,同行的幾位作家也表現出沒多大興趣。相似的場景曾出現在2012年山西省作協舉辦的一個研修班上,他在發言中「鼓吹」太空探測的重要性,結果在座的作家興味索然,一位聽課的作家下來甚至對他說:「文學嘛,操這分閑心幹什麼。」
但令他欣慰的是,在現場遇到了不少小朋友;回去的飛機上,還有北京實驗二小五年級一個班的學生同行。「相信他們中會有人長大後去月球旅遊的,甚至成為月球居民。」回到山西後,他在博客里這樣寫道。
只要沒有載人,就談不上高潮
在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經典作品《2001,太空漫遊》中,21世紀初的地球,近地空間的開發已經社會化和商業化,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城有飛向月球的定期航班飛船,還在月球建起了地下城。人類已經有能力組織向太陽系外圍行星進行大規模載人航行,擁有由傳統化學動力和核動力相結合的宇航推進系統。
目前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顯然與科幻小說中對今天的預測相差甚遠。2008年,阿瑟·克拉克去世,劉慈欣開玩笑地說,「克拉克可能是因對現實版200X的失望而駕鶴西去。」
隨著美、日、印和歐洲都加快了探月的步伐,不少人將2007年至今稱為新的探月高潮期。同屬月球探測「第二集團」的印度,也已經搶先一步,在11月5日發射了火星探測器。但劉慈欣覺得,「只要沒有載人上月球、上火星,就談不上什麼高潮。」
事實是,1969年阿波羅登月以後,再也沒有宇航員登上過別的星球。
載人航天停滯不前的原因,並非因為科技水平不夠,而是投入太高,在太空開發產業化之前,所有這些投入只能得到很小的回報,效益無法量化。1960年代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在當時的投入便高達260億美元。以現有的技術,把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需要花費同等重量的黃金;而送到月球和其他行星,所需資金更是十倍、百倍。「可誰能說清楚阿波羅除了帶回來兩噸月球的石頭,到底有多大的經濟效益?」
相比較而言,無人深空探測的花費要遠遠低於載人航天。「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分別投資14億元和9億元人民幣;美國於2011年發射的好奇號火星車項目是最昂貴的火星探測項目,總投資也不過25億美元。「就是這樣,還有不少人在喋喋不休地發牢騷。」劉慈欣說。
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3年,加加林便進入了太空。又過了7年,人類登上了月球。在他看來,1972年阿波羅17號最後一次登月後,人類的航天技術便在以「龜速」爬行,除了電子領域外,在其他領域幾乎沒有實質性的進步。
這是因為人類太空事業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太空探索的目光由星空轉向地面。「人類邁出了走出搖籃的第一步,又收回了邁出的腳步。
之後的努力都是為了在搖籃中過得更舒適些,開拓的豪情代之以商人的精明。」
「等有一天,航天的錢值得花了,航天事業真的能夠有經濟的吸引力了,才有可能一步步做大。」劉慈欣說。「現在,國家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只能一步步走。」
航天的意義,就像生物從海洋走上陸地的意義
在印度首個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升空後,國內外批評人士便質疑道:一個貧困人口佔世界1/3、許多人仍在餓肚子的「窮國」,為何仍要探測火星?
劉慈欣則頗為認同印度官方發言人理直氣壯的回應:「如果不敢懷有偉大夢想,那我們就只能做伐木人和提水工。」
「回頭看看,人類曾經真的想要走出搖籃嗎?」劉慈欣說,上世紀中葉的太空探索熱潮發生在冷戰時期,是受強大的政治因素影響的,而人類其實從來都沒有真心地把太空當作未來的家園。
「問航天事業的意義在哪兒,就如同問生物從海洋走上陸地的意義在哪兒。」在他看來,這是生命的本能——不斷向外擴張。「不要問具體有什麼用,中國的科學和很多方面曾經的落後,就是因為幹什麼都要問有什麼用。有些東西,是作為人的最根本的衝動,是不需要問有什麼用的。」劉慈欣說。
劉慈欣喜歡將航天事業與15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類比:都源於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好奇,都需要為遠航付出高額的代價,其意義都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但能開拓出更廣闊的空間,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現實生活。
他認為,現在的人類正處在第二次大航海時代的前夜。「我們現在甚至比哥倫布要有利得多,因為哥倫布看不見他要找的新大陸,他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幾天之後,還沒有見到陸地,這個時候,他的內心肯定充滿了猶豫彷徨。而我們要探測的新世界抬頭就能看到,但是現在沒有人來出這筆錢。」
橫線部分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而加黑部分責任根本原因。
以前,所有探測設備中,人是主要項。
現在,探測手段升級,人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帶人,生命維持系統,返回系統等負荷,不如多帶些設備上去。因為月球背面有第三帝國的延續——詳見《鋼鐵蒼穹》
感謝知友提醒,錯誤已修正。因為沒有第二個蘇聯國家了。
題主想聽神話?還是科幻?還是陰謀?還是政治?還是經濟?每一個話題下都能寫出許多東西。
對於「太空探索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的回答十分簡單:三億多年前生命從海洋爬上陸地有什麼用?
用這句話回答足矣
很多人以為科技就是一條河流,隨著時間朝一個方向流淌,時快時慢,但永遠不會往回淌。
但實際上,科技往往更多的受到政治、資本、宗教、經濟的影響,當它受到青睞時,它打了雞血一樣狂飆,否則,甚至會陷入停滯、倒退。
(We need money!)
人類登月就是這麼一個事,在冷戰時期,登月不僅是一個科技探索,更是一個力量炫耀,是兩個老大哥之間除了直接干架以外能證明「老子比你厲害」的最引人矚目的方式。
相比之下,軍備參數競爭和運動員金牌競爭連個屁都不算。
在這種情境下,這棵科技樹吃了整個國家機器的資源,那速度可是蹭蹭的,是在巨大的政治力量和資本力量下攀升的。
當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那一刻,「老子比你厲害」就已經說出口了。
蘇聯解體的那一刻,「老子比你厲害」已經裱起來掛在了牆上。
(Hi, world.)
雞血在這一刻完成了使命,所以大部分就撤了。
但這時候,關於人類登月,其實人類擁有的只是傾盡全力讓一個人上去的能力。
離我們可以去月球旅遊拍照發朋友圈,大概還有從概念車到量產車的距離的一萬倍這麼遠吧……
但很明顯讓我發朋友圈這個事沒有人在意。
而太空科技探索什麼的,交給機器人比交給人類靠譜多了,
畢竟機器人不用吃飯撒尿交配,嗝屁了也不用總統出面帶領人民群眾悲傷地說悼詞。
所以剩下的雞血,也打在了機器人探索太空而不是人類登月上面。
於是乎,沒了政治和資本青睞 ,人類登月,從在阿姆斯特朗的那一小步,到全人類發朋友圈的一大步,只好孤獨的緩緩前行了……
阿波羅登月花了多少錢呢?
1960年到1973年,NASA的總預算開支為566億美元,其中,194億美元用於阿波羅登月。
1973年向國會提交的報告,阿波羅登月的花費為254億美元。(阿波羅登月還有其它單位的開銷)
數據來源:Apollo program - Wikipedia
1966年,美國聯邦政府的年度財政開支為1345億美元。(取中間年份的值)
NASA的566億美元的開支相當於1966年財政開支的42%,阿波羅登月的開支相當於1966年財政開支的18.88%。(集中到一年內,更能看出這個登月工程的規模有多大,花費有多巨額)
作為對比,2016年美國聯邦政府的年度請求預算開支為3.999萬億美元。
數據來源:2016 United States federal budget
NASA的負表示,你現在拿出1.68萬億美元給我(年度財政開支的42%)……
啥?登月,太看不起我了!登火星都不算個事!
現在哪個政客說美國政府需要投入1.68萬億美元給NASA(這是按總工程計算),用於航天事業,美國人民一定會認為他是瘋了,神經病發作了!
也只有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才有可能燒這麼多的錢去登月。
PS:評論中已經有人在說我算的是總帳,其實分開算也是一樣,並沒有區別。我們再與中國進行一下對比,就會明白這有多瘋狂。
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最高峰,一年花掉了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預算開支的4.4%
作為對比,2016年中國的財政開支是187841億,軍費開支為9543.54億,軍費開支僅佔2016年全部財政開支的5%左右。
軍費開支僅佔了財政開支的5%,已經有人在喊我們的軍費開支太高了。
你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年之內,拿全年財政開支的4.4%去搞登月是什麼概念,錢是怎麼燒
的!
再加一個對比,三峽工程規模很龐大吧?時間跨度也非常長。
根據2013年審計署的審計報告,三峽工程的總投資為2485.37億元(包括樞紐工程,輸變電工程和一百多萬人口的移民花費),這個投資是計算了通貨膨脹的動態投資。
數據來源:審計署:長江三峽工程竣工財務決算草案審計結果
2013年的財政開支是139744億,三峽工程的總投資僅僅只相當2013年一年全國財政開支的1.77%
作為對比,美國是1973年提交給國會的報告,登月工程的花費為254億美元。
1973年,美國政府的財政開支為了2457億美元,登月工程的花費相當於1973年美國全年財政開支的10.34%。
假設在2013年,中國政府說,未來十年,我們將拿出六個三峽工程的錢去用於登月,你們會不會認為這是瘋了呢?
對於地球人類來說,月球的價值基本上就是在將來進行太空移民時的一個出發地而已。月球已經沒什麼可探測的了,相關技術也早就發展了,如果在沒開始進行太空移民的情況下,登月沒有任何意義。我國就算登月也最多就是進行技術驗證而已。
外星人不準再去了
蘇聯上去看了一圈覺得一堆破石頭沒必要花那個破錢了,美國上去看了一圈覺得一堆破石頭沒必要花那個破錢了,但是為了顯擺一下以及忽悠毛子咱們送幾個人上去溜達幾圈,後來天朝上去看了一圈覺得前面說得對就一堆破石頭,咱也就別上人了
如果月球表面遍地黃金或者其他值錢玩意,估計現在都有殖民地在那了
一枚Saturn V的價值相當於一艘核動力航母。放個大炮仗十分鐘燒掉一艘核動力航母……?現在的美國人大概干不出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太空精釀的LIVE《阿波羅登月疑雲揭秘》?
※如果說1969阿波羅登月是假的,那後來有沒有其它國家宇航局發射探測器去月球表面求證?
※美國人登月的時候,阿姆斯特朗說名言的時候是直播么?
※如果給NASA足夠的資金,可不可以要求nasa把我送上月球再送回來?
※有沒有類似《Space Oddity》或者《Dancing on the moon》這樣講太空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