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早期國力尚可,也有鄭和下西洋之舉,但當時為何沒有選擇向東北登陸日本?
11-29
在與舍友閑聊時突然談到的,因為專業不是歷史,所以來問問,單純的想知道些知識,要是有什麼推薦的相關書籍也可以推薦下,多謝
可能是準備去的,永樂二年確實準備記載從桃花港出發,出使日本,因為倭寇和貿易問題,但未必與鄭和有關,也應未成行,記載此條內容的文獻純屬孤證。
沒有登陸,因為海盜問題足利家也很煩,抓了幾個海盜頭送過來,事情解決了,所以,鄭和應當沒有到日本,因為早在鄭和嶄露頭角之前,南北朝都已經和大明打過交道了。
網上流傳所謂足利家獲得日本國王封號的過程,完全是杜撰的,
這個封號是朱元璋這個大土人時代封給南朝懷良的,是南北朝時代中日關係中充滿誤會的一幕,日本是主動方,大明是被動的。從這裡開始,中國這邊已經開始搞不清日本的二元政治了,終明一朝,中日外交對話始終就是這樣驢唇不對馬嘴。封號換人的過程一如既往的無知,中日貿易商人也在其中上下其手,大明中間因此和冒充這個名號的九州軍閥混了不少年。從這個角度,鄭和航海簡直是大明國的外交掃盲之旅。
其他什麼督師十萬上日本之類的純屬皇明虛構了。當時南北朝和中國都有正式官方聯繫,就像沒必要去朝鮮一樣,也沒必要去日本。
鄭和下西洋是交通因為元末易代而失去聯繫的朝貢國,以及發現新的朝貢國,沒必要一定去日本。
此時中日航線也十分成熟(雖說並不穩定,其實真正穩定的中日航線必須經過朝鮮,或者琉球,所以歷史上的中日問題始終與這兩個國家,還有後來代替琉球的台灣分不開,航線問題是一大因素),更加用不著鄭和扯這個淡。
另,中日之間沒有實質上的朝貢關係。
明朝1368年建國,一開始還是忙著消滅元朝的殘餘勢力,主要的威脅也是來自北方,所以朱棣手中握有重兵。朱元璋死後,建文帝也忙著削藩,還失敗了,有內戰都忙不過來更沒機會去搞小日本了。到了永樂大帝,也是忙著安撫各位藩王,還多次討伐蒙古,也是沒時間抽手打小日本。
而同期的日本呢,朱元璋稱帝的時候正處於南北朝時期,日本自己打來打去的產生了大量的浪人,也就是這個時候中國沿海的倭寇漸漸地多了起來。朱元璋的解決辦法就是閉關鎖國弄海禁,讓倭寇沒得搶。雖然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但是沒辦法,主要精力要放在北邊。後來到了朱棣在位的時候,日本已經進入了相對安定的室町幕府時期(一休和尚也誕生在此時),國力大增,兩國官方貿易往來是有的,足利義滿還接受了明賜予的「日本國王」印,日本名義上已經是明的屬國。而明的戰略重心也不在海上,沒有必要花大力氣進攻日本。鄭和下西洋也只是在沿海宣傳國威,起到震懾宵小的作用,何況日本在東洋還不順路.....
不征之國
有朝貢關係怎麼能出兵攻打呢?
現代人也沒這麼不要臉吧
主要是日本不順路,順路就去了。這事兒當時壓根就不是事兒
1.打日本必須要先佔朝鮮(朝鮮是附屬國都不行,從東北補給後勤壓力太大)
2.要動員數十萬軍隊+無數後勤人員,這本身對明朝就是個考驗,畢竟北元一直都在。
3.佔領全日本,戰事可能要持續數十年,之後數十萬軍隊還要長期駐紮,這消耗明朝恐怕承受不起。
4.佔領完之後呢,有什麼好處嗎?一旦出現叛亂,你可需要千里跨海去支援。
5.明朝連蒙古新疆都沒有征服,就不要去想更遠的地方了。
我大學有一個同學男,特別能裝,特別討人厭,好像我們系同屆的都煩他,
在東北上學的他,成天把你瞅啥掛在嘴邊,神奇的是四年都沒挨過揍。
我這種打架成癮,手欠易怒的人都沒跟他動過手。
推薦閱讀:
※各類漁船(桁桿拖網船、定置刺網船等)是怎麼捕魚的?
※老前輩們怎麼看待海乘?
※深海是否有可能存在高度的文明?
※海洋生物吃什麼?
※為什麼中國很多地方的大海都不是藍色的?中國哪裡的大海是那種湛藍的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