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紫光欲收購美光的 230 億美元資金都是從何處而來?是如何融資的?
這 230 億美金算是很大的一筆錢了。是靠銀行貸款?還是別的什麼方式?不知道有沒有了解人來說說呢?
謝 @Joe De 邀。好問題值得一個好回復。Excel已上傳,見底部鏈接~
先利益申報:非清華系,所以我只是以一個財務投資人的角度,來闡述如果我來做Micron的併購案,我會怎麼操作。
以下金額單位全部為百萬美元。
首先,關於這個交易的基本假設:
這是我關於交易的基本假設:公司被併購的價格是230億美元,假設會buyout所有股東,因此deal %是100%。(右邊的是公司的財務情況,資料來源是capital IQ,會截圖在最下方。)因此對應的EV是266.4億美元,EV/EBITDA是4.6x, P/E是7.4x,我只想吐槽這個公司其實不算貴。我在假設最下方列框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字:即我做這個交易,我會從銀行撬動多少倍的貸款,這個的基數一般會以EBITDA來計算,因為EBITDA是一個近似自由現金流的指標,銀行根據這個數字來評估企業每年的償債能力。我這裡用的2.5x,不算太狠,如果是現金流非常充裕的企業,這個leverage倍數可以撬到4x。
然後,就是資金的使用和來源:
需要清償全部股東,因此需要230億美金,此外需要從銀行撬動槓桿來完成交易,需要把目前公司賬面所有的貸款都還清,因此合計的資金使用需要306億美元。
資金來源里,公司賬面的現金及等價物的90%可以用來償還貸款(保留10%是公司日常經營還需要一定現金),然後2.5x的EBITDA對應可以從銀行獲得145.6億的貸款,剩下差額部分需要投資人(清華紫光)自己出資,約116.6億資金。 ---這裡特別說明一下,如果這個交易的Leverage倍數可以到4倍,那麼銀行可以提供約233億的貸款,而投資方只需要出資30億美元即可完成交易。
上面這一段基本上可以回答題主所問的,這麼大規模的交易,資金從何而來的問題。
延伸一下,一般這種併購交易,還會和現有的部分機構股東談判,如果他們有興趣參與roll over,那需要支付的股份對價還可以降低;另外,清華紫光可能也不是一家來做這個交易,可能會在國內找一些co-investor來一起出資;以上兩點都可以減少投資方在本次交易的絕對現金支出。
再延伸一下,關於銀行貸款如何獲取?這麼大型的交易,而且標的物是一個有收入、有利潤、有現金流、有品牌(brand equity)的上市公司,而交易發起方是一家同樣deep pocket的大企業/機構,有這麼幾個條件,銀行其實很樂意借錢的,因為這種屬於金額大、風險相對低的貸款(這個我個人臆測,歡迎商業銀行的朋友糾正),要考慮的無非是借多少(leverage給幾倍)以及相應的條款(主要涉及如何還款,對公司的一些限制,財務指標沒有達標怎麼辦等等)。投資方發出收購要約以後,就會在市場上找願意接這種貸款的銀行,會有幾家大行跳出來做leading,然後大家談一個方案,領頭的銀行再會把貸款的份額承銷給其他小的銀行(中間還能賺手續費),最終金額達到145億的這麼一個貸款,肯定有無數銀行參與其中。
補充一點,我這裡假設撬動的是term loan B,即以標的公司作為實體去借債,承接方以投資銀行為主,這些銀行自己不借錢,而是通過設計一下fixed income的產品把份額承銷出去,這種貸款有兩個好處:對企業日常經營的限制少;不一定需要每年償還本金(這個很關鍵,只要這個公司存續,這個貸款可以一直借下去);壞處是成本比較高,而且只有美國市場借得到。
假設年息8%(在美國市場算不低了),每年需要償還12億美元的利息,但好在Micron這家公司的現金流還是比較爭氣的:
我取了到6月LTM的現金流量表,假設公司沒有增長(確實增長很低),每年能產生約24億的自由現金流,付付利息還是夠的啦~~~
再補充一點,有Term loan B自然就有Term loan A啦。Term loan A就是一些商業銀行承接的,除了承銷份額以外,他們自己也認購貸款份額。這種loan比較好借,除了美國,香港、歐洲都能借到,而且成本很低,美元的話年息4.5%左右吧。壞處就是限制很多(財務指標,兼并收購等),還有就是每年必須要償還一定比例的本金,一般是20%,30%,30%,20%這樣的payment schedule。
至此,答主的問題回答完畢,下面瞎聊一下做這個交易投資方的回報如何。
假設退市以後2017年我們就去A股上市。25倍的市盈率應該是很輕鬆的吧(中概股,互聯網+,科技企業,乾爹清華,應該100x啊至少!)
2017年的凈利潤是22.8億 (2015年的31.2億 + 3.3 億 原利息費用 - 11.7億 槓桿產生的利息),所以IPO的市值是570億美元!假設上市發行25%的股份,所以可以從機構和股民那裡圈143億,還掉從銀行那邊的槓桿還差3億美金,但這種小數字(|||-_-)隨便拖個供應商1個月賬期就解決了。因此上市以後么,貸款肯定能還乾淨啦~
再假設清華一年以後退出(一般要限售3年,這裡就是做個簡單試算),還是25倍市盈率,凈利潤是34.5億(因為槓桿還完就沒有利息了),清華上市時被稀釋到75%,再假設一次性賣很大的量有個30%的流動性折扣,這時候清華持有的Micron的股份價值453億美元。是一個3.9x的交易,IRR高達57%!!!
當然,這上面的試算是有漏洞的,3年限售不說,這麼大的股份比例及這麼大的金額,要完全退出是很難的啦~不過我這裡就是瞎算算,讓大家知道一下做這個交易,賬上完全是算得過來的。我這裡所有的假設,都是基於公司沒有增長的情況,業務沒增長,那錢從哪裡賺的呢?來自以下方面:
1. 首先是美國和中國的兩地資本市場的價差,收購時對應的才7.4x市盈率,一樣的東西拿回A股就是25倍,這裡就有3倍多的價差了。
2. 另外就是這個交易動用了槓桿,這個很好理解,就是你們買股票時候配了個資,一個漲停板沒配資賺10%,配了資那你自己就賺不止10%啦~
所以么,還是那句話,清華做這個交易,賬是肯定算得過來的。
------------------------------下面是公司的財務資料,都來自capital IQ--------------------------------
可以看到,人家的業務很穩定啊,穩定到確實沒什麼增長呢|||-_-
現金流:
整個計算都是很快算完的,有漏洞輕拍哈~~~把excel也上傳大家自己玩。感謝 @王博傑 提供共享地址,excel已上傳,見地址:Micron_take private_test.xlsx_免費高速下載純屬娛樂,謝絕轉載
謝邀,不知……只能從常規資金來源角度上講,這種收購行為的資金來源往往分為:
- Equity in(從回報的角度講,這部分一般來說當然是越小越好,當然也考慮投後管理等等各種問題)
- LP Equity/Co-investment Equity(這倆並不是一類,總之這都屬於不是自己的錢但視同自有資金的,姑且放在這裡)
- Financing Leverage(財務槓桿放得通常越大越好,但也一樣,要考慮其它的種種問題,不可能無限大的)
基本就是這幾個大類,此外由於是跨境投資,每一種都另外分為境內外、人民幣/外幣等等不同情形,也會衍生出不同的結構,正如 @江南花事休 所言,「通常都是財務+內部法務+外部律所幾個月合作搞出來的架構」,以期達到綜合意義上的效率最優化(回報、風險、操作,等等)
一般來講,這種大型項目的資金構成都比較複雜。以我司為例,10億美元以上項目通常都是一部分自有資金(這裡自有資金也包括公司層面的銀行貸款),加上戰略投資者資金,加上旗下基金投資,加上銀行貸款(項目貸款)複合構成。具體資金架構牽涉到投資主體問題、SPV設置問題、稅務問題、法律問題等等各種,通常都是財務+內部法務+外部律所幾個月合作搞出來的架構。
230億肯定不會全是銀行貸款。(圖片引用自:http://www.nytimes.com/2015/07/15/business/international/micron-technology-is-said-to-be-takeover-target-of-chinese-company.html?ref=technology)
歷史上最大的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案是2013年的雙匯,為$4.8 Billion。這次傳出的清華紫光併購案直接達到了$23 Billion,幾乎是之前最大收購的5倍。 所以資金來源的最大可能性就是國家直接補貼,來自bloomberg,wsj等媒體均報道稱如果成功收購, Micron的技術將直接為semiconductors產業節省超過$150 Billion。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Micron的股價最近走低,但是公司的技術水平仍然在行業中領先,$23 Biliion的報價幾無可能拿下Micron。此外,因為Micron的行業特殊性,美國監管部門極有可能否決一切來自中國的收購方案。沃爾沃(轎車品牌)是怎麼被吉利買下來的?
1.國家支持
2.國家讓銀行支持
這種大規模的併購一般都是槓桿併購吧,自由資金佔一少部分,其他從投行、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那裡籌集或者借貸。
銀行貸款是一部分,據我所知,有些銀行有專門支持跨境併購的併購貸款產品,可能會涉及到國內外多家銀行。
然後一般也都會和國內、國際多家基金合作。
也可以通過私募或者公募的形式發行各種債券,次級債啊高風險債啊等等。
還有就是一些保險公司、或專門進行風險資本投資或槓桿收購的有限合夥企業來提供。
只要美國同意,錢絕對不是問題,可惜同意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紫光的背後是國家,國家手裡有多少錢你不知道么?
我關心美光有沒有同仁想跳槽到我們記憶科技的,可以私信我哦~
謝謝邀請。這筆錢的具體來向不清楚,清楚的人也不會對外說的。
你可以把這些錢拆成幾個來源:
1. 自有資金;
2. 貸款;
3. 契約基金(就是募來的錢,跟pe性質一樣)
貌似投行都是這麼做模型的,從報表上推估值,如果是PE的話會再深入一點,從企業每種產品建模型推利潤。不過看標的公司15年之前已實現的營收增長還可以啊,不像樓主說的沒啥發展的樣子。
銀行有併購貸款。
從控制股權來分析,不可能是槓桿收購。
這麼大的跨國收購,肯定會經過美國證監會審核,那麼未必會有外資投行承接。
從使用國家外匯儲備的角度出發,這個必定是完全中方的基金在支持。
小部分來自公司自有資金,還有可能國家的半導體扶持基金吧,還有就是銀行貸款,
就是不知道股權的分配會不會有變化,還有就是貸款的主體是誰
據說後面有工信部在主導,如果真能成事的話,國家半導體產業扶持基金估計會出一筆錢。其他銀行貸款什麼的肯定也是少不了的。
推薦閱讀:
※婚姻和併購 (M&A) 有何異同?
※集合信託和單一信託中的合同中沒有規定原狀分配條款,是否能根據某個法律規定進行原狀分配?
※地方政府債務是否會成為中國金融體系中最大的系統性風險?
※《華爾街之狼》里欺詐所用的真正操作手法是什麼?
※移動支付對貨幣發行量有影響嗎?
TAG:收購(Acquisition) | 槓桿收購 | 金融 | 清華紫光 | 清華紫光收購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