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肺潛水時,如何控制中性浮力?

目前持 ow 證,但是中性浮力依然控制得不是很好,沒有辦法在水中保持靜止,請問如何更加有效地控制中性浮力呢?(我現在的方法是,利用肺部的空氣來控制自己的浮力,但是效果不是很好)

—–本題已收錄進戶外圓桌討論,歡迎關注—–
戶外撒歡指南 - 知乎圓桌 ? http://www.zhihu.com/roundtable/outdoorsports


謝邀,由於提供的信息量較少,難以針對具體情況給出建議,這裡我就依兄台的文字,逗比一下下,見笑了:
少俠好身手,看你鍛煉中性浮力之心,便知少俠是位高度可塑之潛水奇才!剛好在下有本潛水中性浮力之秘笈,有可助少俠將中性浮力功力更上一層樓之神奇功效,見與少俠有緣,能於知乎吉地相遇,在下就免費贈予少俠,還請笑納!只可惜,此秘笈成書之時,並無防水功能,經多人在海邊傳閱,已浸泡海水無數次,字跡早已模糊不清,至於少俠能否有緣看懂其中之奧義,那還需看緣分了。

有指導的優質訓練,可快速提升技巧
海邊不少潛水教練中性浮力之功亦爐火純青,少俠何須捨近求遠?少俠可請一專業潛水教練,稍加修鍊PADI進階開放水域潛水員課程當中之頂尖中性浮力課程(Peak Performance Buoyancy簡稱PPB),浮力控制便可上升一個台階。加之全程教練悉心指導,有效針對少俠問題對症下藥,有助少俠快速掌握竅訣,實屬事半功倍之好事。

浮力控制技巧的關鍵要素
少俠且放緩呼吸,慢慢聽在下說說中性浮力
概念引入,BCD主要負責負浮力抵消,呼吸負責微調控制。

浮力的平衡
萬物皆有陰陽,天地晝夜,上下左右,中性浮力乃正負浮力之平衡,中性浮力控制亦即浮力平衡之道。西人阿基米德原理,已道出浮力之原理,用之於水肺潛水員身上,少俠看看身上全副裝備便可知曉答案。少俠一身嶄新閃亮的潛水裝備,BCD乃正浮力的主要來源,少俠之肺亦同樣可以提供正浮力,與之相對,是少俠腰間的配重塊所帶來的負浮力。正負浮力平衡,方可達到中性,簡化模型即(BCD浮力+肺部浮力)被(配重負浮力)抵消後為0。

浮力平衡過程

關鍵字:點充BCD,點充技巧,輕按BCD充氣按鈕,至剛好有一點空氣被充入BCD氣囊,空氣體積跟用嘴巴小口吸一口氣大致相當。
簡化模式:少俠下潛時,BCD氣體全部排空,肺部氣體被吐光,(總的正浮力少於負浮力,下潛)——點充BCD,若干次,至少俠剛好自然吸一口氣輕微上浮,這口氣吐掉輕微下沉(總的正浮力與負浮力動態平衡)處於中性狀態。BCD裡面的氣體提供主要的正浮力,負責抵消大部分的負浮力,肺部自然吸氣的部分是用於抵消餘下的小部分負浮力。
進階版本,關鍵,水下有遲滯性:
中性浮力狀態實為動態的平衡,人需要呼氣和吸氣,肺部氣體在變化,此部分的浮力也在不斷變化。
那水肺潛水時候,人是在不斷上上下下的嗎?是,程波浪狀上下浮動。
那為什麼經驗豐富的潛水員可以停著不動?實質也在上下浮沉,只是幅度很小,有的甚至是一兩厘米。
怎樣做到的?利用水下的遲滯性。當BCD點充抵消掉絕大部分負浮力後,肺部吸氣不是馬上就上浮的,肺部開始吸入氣體——到達中性臨界點——超過臨界點產生總的正浮力大於負浮力——開始緩慢上浮,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反之亦然。有經驗的潛水員會利用這個原理,使用緩慢而細長的呼吸方式,配合BCD產生的浮力總量,控制身體的上下浮沉幅度,以及浮力的反應敏感度,從而達到可以「懸停」的效果。也就是肺部浮力只負責微調。

浮力控制加強
多下水練習,實踐出真知,「光說不練假把式」,BCD怎樣點充、充多少、怎樣用呼吸來檢驗;怎樣的呼吸才算緩慢細長的呼吸、才能跟BCD浮力匹配;呼吸節奏怎樣才好契合水下遲滯性等,都需要下水去找感覺的。而且缺乏老鳥的幫帶的話,一般入門者難以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或者不知道怎麼解決。
再進階的浮力控制技巧,還涉及到Trim(水肺潛水一種姿態)概念、不同裝備的浮力平衡、身體肌肉的控制、潛伴關係和水下環境注意力等問題,這裡就不羅嗦了,有興趣的話且聽下回分解,或者找我交流切磋啦。
少俠,再會!


記得在我考AOW時的有一潛,我忘記帶 配重了。下水以後才發現,而這個時候教練和潛導都已經下水了,水面上只有我一個人,船也開走了,沒有辦法,我只能硬著頭皮潛下去。我放光了所有的氣,還是下不去,怎麼辦?我就頭朝下,腳朝上,使勁地踢腿,還好我的體能還不錯,還真被我踢下去了。

跟上了潛導和教練以後,我竟然沒有跟教練說明我的配重沒有帶,一來我擔心教練會責備我,而來我實在是太好奇,沒有配重,我到底能不能潛水。在海里看魚的整個過程,我都是頭朝下,腳朝上地踢動,不僅沒有掉隊,而且發現這麼做比原來帶著配重身體45°角往前游的時候更能控制浮力,因為我的腳一直在上方,頭在下方,那麼我的腳就一直不會踢到珊瑚。我心裡還挺得意的,沒帶配重這麼好玩。

可是在上升過程的時候,我完全控制不住了,儘管我比之前使出了兩倍大的力氣,我還是難以控制深度,迅速地網上飄,我一邊往上飄,一邊朝下伸出手向教練求救,還好教練看到我了,立馬游上來,把她身上的兩塊配重都給我 ,我這才控制住了深度,在5米的地方穩穩地停留了三分鐘。我很好奇的是,在最後快升水時,教練的氣瓶里也耗了不少氣,她沒有配重,她是怎麼停留住的呢?也許她身上還有另外兩塊配重,哈哈哈

在氣瓶內的氣還足夠多時,重力比較大,沒有配重我也可以通過踢腿來維持中性,可是當氣瓶內的氣耗得差不多時,沒有配重,中性難以維持,因此這個時候就顯現出了,你身上的裝備和配重的重要性了。這一點,對於控制中性浮力是最基礎的。

一、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裝備狀況,來選擇合適的配重。這是控制中性浮力的第一步。

那麼我們如何來檢測配重是否合適呢,就是穿上你所有的裝備,背著一個空氣瓶下水,把BCD內的氣全部放完,然後深吸一口氣,這個時候水位線到你的眼眉處,那麼這個配重就是比較合適的配重了。

一瓶11升的鋁瓶被我吸到0以後做了個浮力小測試。多麼正的浮力

二、中性浮力跟呼吸的關係。
在水下,我們全身放鬆,刻意地去做幾次深呼吸,這個時候可以發現身體會隨著你的深度一呼一吸而有所起伏。當我們每一次吸出的量和呼出的量越多時,身體一升一降的幅度會越大,隨著我們每一次吸入的量和呼出的量減少,身體升降的幅度也會降低。那麼,我們如果要達到身體不會隨著你的呼吸而一升一降時,或者旁人根本看不出你的 身體在一升一降時,難道我們呼出和吸入的空氣量也要降到 幾乎沒有嗎?

有幾次我嘗試,把我呼出的量和吸入的量控制在盡量少的範圍內時,我發現自己呼吸的渴望更大,因為大腦有一種警覺,你呼吸的空氣量根本不夠,所以大腦輸出信號要求你呼吸更多的空氣。因此 刻意地將呼吸量調小是沒有可實施性的。

現在我們來考慮一個事情,回想一下,當你過靜坐在家中,或者待在電腦前碼子的時候,你有注意過你的呼吸嗎?你完全沒有感受到自己在一呼一吸對不對,但是你能活到今天,確實又是在分分秒秒的呼吸,只是這些呼吸你沒有注意到。再來感受下你此刻的呼吸,它確實是非常有節奏的緩慢的呼吸著,這樣的呼吸讓你感到非常地舒適放鬆。

我們說中性浮力跟呼吸有關,那麼怎樣的呼吸讓中性浮力有可控性呢?就是讓你在水中的呼吸如同你靜坐在家中翻閱朋友圈時一樣,沒有被察覺到的,卻是非常緩慢而又節奏的呼吸。如何才能做到呢?就是要像你靜坐在家中一樣,非常放鬆的時候才能夠做到。如何做到如此放鬆的毫無知覺地卻又緩慢而又足夠氣量的呼吸呢?兩個字——多潛,無論是在開放水域還是在泳池。


三、中性浮力跟身體姿態的關係。
我們所說的中性浮力是針對上升和下降而言的,左右前後地移動不存在中性浮力問題。也即使說,我們只需要讓自己身體的上升和下降的幅度減小,那麼我們的中性浮力能力就是在增強。除了呼出和吸入的空氣量以外,如果我們能夠增加身體上升或者下降的阻力,那麼身體上升和下降的幅度是不是能夠更有效地控制呢?

上升和下降是一個垂直方向,那麼我們只要增加垂直方向上和水的接觸面積,是不是就增加身體在垂直方向移動的阻力了呢?所以我們在水裡時,將身體放到水平平面上,我們就能在垂直方向上獲得上升與下降的最大阻力。但是由於在水中我們還有水平方向的移動,而這個移動又要求減小阻力,同時要考慮如何提供最大的前進動力,因此,就衍生出了一種身體姿態叫Trim。

而學習OW和AOW時,我們在水中不動時,幾乎就是站立著的,如果踢動腳蹼,身體會和水平面呈45°或30°。所以,如果要提高中性浮力,還必須學習一種身體姿態叫Trim

在垂直方向上,由於身體與水的接觸面比較大,因此身體在上升和下降時的阻力增大,中性能力得以提升。

四、中性浮力和踢法的關係

請看圖。在水中自由踢時,我們的身體姿態基本都如上圖如此,和水平方向呈30°。當我們踢動腳蹼時,給水的作用力朝後下方,根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水給潛水員的推動力就是前上方,因此潛水員不僅獲得了往前游的動力,同時也獲得了往上走的推動力。在這種情況下,若要保持中性就不容易了。再看下圖

請注意這位潛水員的腳蹼,當她做一個蛙踢時,她的腳蹼會朝哪個方向呢?會朝水平面的後方踢動,因此獲得了水平方向上的前進動力,垂直方向上除了重力和浮力以外,沒有其他外界的力量,她的每一次踢動腳蹼都不會在中性浮力問題上帶去干擾,且讓她在水平方向上的前進力量更加有效率。


個人的經驗是靠肺部的空氣來控制的。
可能你已經感覺到了,當在水中往肺部增加氣體或者減少氣體時浮力的改變會有小小的延遲,這就很容易造成你感覺到身體浮力改變時其實已經調整過量的情況。就和使用BCD調節浮力時需要一次只打一點點氣等一會兒再打氣是一樣的情況,調整時整個身體的浮力變化並不是立竿見影的,需要等他起作用。

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訓練自己的呼吸均勻而悠長。當呼吸均勻而緩慢的時候,可以通過悠長的吐氣把肺里的空氣大量排出,使得身體可以取得的最低浮力值比較小--從而依賴的下潛配重就小,這樣當你吸氣較足的時候獲取的最大浮力值也就更大。這就給了潛水者用肺部來控制浮力更大的操作範圍。通過比較平緩的呼吸來體會浮力變化時的那一點點遲滯,從而使肺裡面的空氣量在動態平衡中保持一個圍繞中性浮力小範圍波動的值。當你第一個呼吸循環取得了正浮力的時候就在下一個循環吸少一點點氣,以此類推,一點點的調節來感受那個平衡的點。只有均勻悠長的呼吸才能讓你在每一個呼吸循環中都可以一點點的調節,不至於一下子就調整過頭了。

當呼吸很短促的時候通常肺裡面都會滯留過多的空氣(都來不及呼出下一口就又進來了),導致整體浮力偏大,這是很多新手需要更多鉛塊才能下潛的主要原因,也會導致呼吸效率不高。當在這種情況下試圖用肺來調節浮力的時候,很難把握到上面說的那種平衡的感覺,因為吸氣吐氣都太快身體始終在響應上一個動作,就會一直上上下下。


很不負責的說,找個兩米池子,配重剛好中性,用瓶架,別用bc,泡一到兩瓶氣你就百分之八十圓滿了。

氣吐多了馬上觸地,吸多了秒漂

至於你瓶子材質用鋁瓶最好,比較虐,200bar你吸氣要多,20bar基本上就是吸氣馬上吐才能中性。


中性都是條件反射啦,多泡泡就好


中性浮力這個,最主要還是練習……
唯手熟爾。


如果非要說,捷徑,那麼搞背部充氣那種吧 比較方便平衡身體


在說浮力前先討論一下身體姿態和穩定性。


中性浮力的基礎是要有水平的身體姿態和穩定的左右平衡作為平台的,試想你有45度向上的身體姿態並且中性的時候你一腳踢出去就要上升個半米並且稍有正浮力了。

左右平衡對於休閑潛水員感覺並不明顯。不多說。

身體姿態,背部反弓,提起膝蓋,頭靠在分離閥上,這時候視線的最高點是水平深度的時候你就是平的了。

有了穩定的平台,接下來建立中性浮力。中性浮力的精髓是預判。
下潛在六米短暫停留確認裝備搭檔環境情況後儘快到達目標深度,下潛速度維持在9米每分鐘的樣子,在距離目標深度3米左右把肺部吸飽同時按住充氣閥充到深度計開始變淺的時候把氣吐掉70%氣。這個時候應該正好又掉了3米並且是中性浮力。下潛深度不夠的話提前量也要變小。預判,意味著你要足夠熟悉你的裝備,並且時刻關注深度。
在水下呼吸的頻率不要刻意控制的過慢,不要吸的太飽(吸到70%肺容量)不要吐的太乾淨(吐到30%肺容量),肺部容量變化會影響浮力,呼吸量和頻率是水面水平就好。當然頻率過快是絕對不可以的。
在想上浮一定深度前,保持穩定,吸氣到90%緩慢吐氣,這時候會因為浮力變大而深度變淺,到達目標深度後吐氣到10%並排氣,然後正常呼吸。還是預判,浮力變化是有延遲的,預判會讓你的浮力控制非常流暢,優雅。
升水的時候是熟悉裝備,練習預判的好機會。
在免減壓極限內的潛水以9米每分鐘的速度升到最大深度的一半,然後每3米一分鐘。


中性浮力實際上受幾個因素的共同影響。

1 BCD
2 肺部空氣
3 水中的運動狀態
4 配重
5 體重

配重,體重一旦下水不可改變(不過在知乎這地兒還要強調一下,實際上體重在不同深度下會影響浮力),不多說。

BCD 浮力可以通過充放氣調整。
肺部空氣可以通過呼吸的深淺和緩急控制。
水中的運動狀態則看你在水中的姿態控制能力和 Fins 的使用效率。

基本原則是調整 BCD 到和配重平衡的狀態,然後保證呼吸的平緩。

真實的中性浮力並不存在,因為呼吸的因素,你在水中實際上總是處於一個輕微上浮和輕微下沉的過程中。而好的運動姿態配合良好的呼吸可以把讓這個幅度高度可控並且非常輕微。

PADI 的基礎課程,實際上就是以達成以上這種中性浮力為核心的。早期 BCD 的充放氣是基本,在之後呼吸的控制和水中姿態的調整是重點。

總的來說,呼吸盡量深遠而平緩,這樣可以保證肺部帶來的浮力不會劇烈變化。而非必要的情況下, Fins 則應該避免提供過多向上的動力。很多不可控的上浮,都是 Fins 動力,肺部浮力等因素導致的, BCD 充氣過多反而是最不容易犯的錯誤。

另外,所有這些因素的反應,在水中都有一個滯後的效果。所以冷靜和緩慢的處理時必須的

BCD 的充氣需要一點點的進行,斯一下,等浮力兌現。不理想,再斯一下。猛烈而快速的調整則很危險,第一次 BCD 的充氣還未兌現,你又加了 Fins 的力量,同時吸了口氣,再加了 BCD 氣量,那失控往往不可避免。


剛開始也老練不好,
10米3分鐘停留老是往下沉。
後來就慢慢調整呼吸,
吸氣,吐氣,越平靜越好。
往下沉的話就補點氣,一定要慢慢的點氣。
不然就跟我剛開始似的,補多了biu一下飛上水面了。於是又迅速下去,耳壓平衡沒做好。潛完一嘴血 還好那天沒碰著鯊魚 哈哈

我覺得lz多練下,最後潛水時找個大牛再你旁邊看著你是哪個地方出了問題,有時候自己發現不了自己的問題出在哪。知道後然後慢慢調整。

多來幾次就完全OK的,話說練好了感覺特別奇妙。像在太空中飄一樣(???????????????????)??? 那種體驗特別棒~

今年也準備繼續進階AOW 一起共勉之


別太玄乎,就是靠練 多潛,40瓶左右會有一個飛躍 60瓶左右會開始非常熟練,100瓶裸潛之後也就定型了。


控制中性浮力在於控制bcd的氣量和呼吸的速度和頻率
不同深度的浮力是不一樣的,所以你到15米深和25米深的感受會不同,練習的話可以找個深水泳池練習三到五米都好。
在固定深度時先讓身體放鬆,平趴或直立都好,慢慢吸氣慢慢吐氣去感受身體的反應,吸要吸滿吐要吐光,就能感覺身體上浮和下沉的反應,可能你會不適應慢吸慢吐,需要常常練習才能習慣
由深到淺時空氣膨脹所以記得bcd要放氣再靠呼吸抓中性浮力
這樣說能理解嗎?


靠肺控制呼吸是最好的辦法,教練說用bcd很low,潛水手冊上說絕對不能憋氣,但我感覺還是得憋個一秒甚至兩秒才可以,等掌握熟練之後就感覺自己是條魚


我想反問題主的氣瓶數量?控制浮力包括BCD內的氣量配合自身的吸氣和吐氣。如果題主的氣瓶使用量很少,達不到很好的控制中性浮力是個很容易接受的事實,好比如學習開車,Scuba diving 是個技術工種,雖然它屬於休閒潛水。


只會簡單游泳的來漲姿勢了。


配重很重要
呼吸很重要
點充BCD很重要
其他都是虛的。

頂級中性浮力光說的話,一句話就能說清楚,關鍵是多潛找感覺。


練就行了……


無他,但手熟爾!


只能跟你說 多潛 用肺控制升降別用bc


推薦閱讀:

想進入海洋,親身體驗水下世界有哪些途徑?
為什麼沒有研製出像魚鰓一樣直接從水裡面取氧的水肺?
如何評價某韓國男子(BIG)演藝(BANG)團體藝人在濟州島水肺潛水時抓海星還帶到水上拍照的凌虐行為?

TAG:潛水 | 水肺潛水 | A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