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鍛鍊出強悍的分析能力?
很羨慕那些有強悍分析能力的人。他們總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蛛絲馬跡得出常人得不出的結論。很佩服所以自己也想鍛煉。
謝謝 @周源 的邀請。
一開始的回答寫成了「如何鍛鍊出強悍的數據分析問題」,後來才發現問題其實更大。但是其實答案更簡單和抽象,強悍的分析能力依賴於三點:信息收集能力、特徵識別能力和推演能力。
信息收集能力的涵蓋很廣泛,從生活中的察言觀色和聽話聽音,到資料查詢和搜索引擎使用,甚至可以包括更複雜一些的網路爬蟲等等。看似容易做到極致卻很難,就算是在律所投行諮詢等一些高大上的公司,能把搜索引擎及文獻檢索做到極致,也會成為差異化的競爭力。另外,會聊天會提問也是一門技術,以便獲取更多的高價值一手信息。除去直接的信息收集,之後的信息整理和歸類也很關鍵,能夠大幅提升人腦檢索的速度和質量。
其實信息收集能力對於分析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同當下火爆的大數據概念,核心就兩條:數據在質量和數量上出現突破,算力在質量和數量上出現突破。前者是關於信息收集,而後者將在下面提到。
特徵識別能力聽起來玄乎,其實在生活中被不知不覺廣泛應用,簡單說就是從龐雜的信息中提取出最容易記憶和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為下一步的分析和關聯作為基礎。人看人的臉會發現各有不同,是根據各種五官的特徵及組合形成了自己的分類體系;然而人看雞的臉就會犯臉盲症,因為原有的特徵識別能力失效了。甚至外國人看亞洲人都覺得神似,因為他們習慣於用頭髮眼睛顏色來區分,遇到都是黑眼睛黑頭髮的亞洲人就發懵了。
除了這種天生形成的特徵識別能力,也有不少是在工作生活中通過言傳身教或者系統學習獲得:媽媽囑咐平時接到中獎電話或不要搭理,HR評估候選人看教育背景和工作時間,產品經理評估App用DAU和留存率……越複雜的事情,需要識別和綜合考慮的特徵越多越複雜,比如投資人評估公司除了看利潤、PE和增長率等,還有各種定量定性多得數不勝數的指標,而且每個成功的投資人的側重點和角度還略有不同。
更高階的就是長期積累從量變引發質變,通過身邊最普通的事件做特徵識別。典型例子就是:在新聞聯播中播音員念出來的都是中文,對大多數人而言都平淡無奇甚至是陳詞濫調;然而卻有人能從遣詞造句、播放頻次以及前後順序等特徵中,找到投資機會或者嗅覺到政治動向。
如果換到機器掌控的大數據和AI領域,其實就是通過Deep Learning等方式找到最有效的特徵值做分類。
推演能力是建立在特徵認知之後的進一步深度理解和行動。如果沒有推演,只是進行淺層次得根據特徵識別出來的結果進行分析,往往就是「看山是山」,沒有觸及到現象所掩蓋的本質以及指導我們做出對自己最有益的行動。這種推演能力往往是建立在長期的相關性觀察和因果觀察的基礎智商,通過「人肉大數據」或者「機器大數據」形成一套邏輯鏈條,最終達到「看山不是山」甚至「看山仍是山」的段位。
在答案中(何明科: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絕的推理橋段?)就列舉了一個著名的投資案例:某國核潛艇發生重大事故&>&>引發民眾對多個籌備中的核電廠項目的擔憂及恐慌&>&>核電對傳統能源的替代作用減弱&>&>引發對傳統化石能源需求增大的猜測&>&>傳統化石能源的價格上漲。真正的投資高手在核潛艇事故發生的第一時間就完成了整個分析以及邏輯鏈條的推演,然後開始投資布局,最終獲得大勝。
這樣的故事在投資圈裡很多,難怪投資是最考驗人類智商的工作之一。從21世紀開始,IT及互聯網技術蓬勃向上,無數基金在各類科技公司砸下重金,然而真正賺到錢的人又有幾何呢?選中亞馬遜、蘋果和谷歌等這樣的公司並長期拿住,並不是易事。然而有一批基金卻做出了挖水賣鏟的決定,他們的推理鏈條如下: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興起&>&>消費者對手機及移動流量的需求大幅增加&>&>電訊公司需要建設更多的基站&>&>投資基站建設公司。
這裡有個很大的疑問是:為什麼基金們不直接投資電訊公司?首先,美國的電訊行業較為分散,而且時常面對反壟斷法的折磨,同時有被互聯網公司徹底通道化而降低利潤的危險。而美國的基站建設業務基本被三家巨型公司壟斷75%以上的份額,美國鐵塔公司(AMT)是其中規模最大也是利潤最豐厚的一家;同時,基站建設有先發優勢,一旦在某些地理位置布局和建設基站,電訊公司不容易更換。所以較之電訊公司,基站建設公司的壟斷性及防禦性,都遠遠更強,因此是更好的投資標的。所以,在其他基金瘋搶各類高科技公司以及電訊公司的時候,這些基金暗暗布局和重倉基站公司,特別是AMT。
最後AMT走出的股價曲線如下左圖,最低點的股價是不到1美元,目前是100多美元;而且即使在移動互聯網逐步興起的2010年開始投資,到目前也有3倍以上的回報。如下右圖,是對比AMT、Yahoo和微軟三家從二十一世紀開始到目前的股價走勢,AMT也走出了穩穩的增長趨勢。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
我的觀點是,用心去學習一門具體的、需要分析思考的學科。
不一定非要是數學物理這樣的學科,只要適合你的知識結構就可以,甚至可以是你大學時候的一門專業課。也許當初你只是渾渾噩噩一學期然後期末臨時抱佛腳考過的,這時候拿出來用心再學一遍,把問題都想清楚,都是有很大提升的。
我覺得符合你在題目描述里說的,"他們總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蛛絲馬跡得出常人得不出的結論"這個標準的人,常見於生活八卦黨、酒桌國內外形勢分析員和鍵盤政治局。他們分析能力驚人但是大多沒啥用。
我承認,人的思維活動本身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但是生活中常見的各種xx思維的書也好培訓也罷,大多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心靈雞湯罷了。看了覺得很有道理,但是還是很難提高你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的分析能力。
就像鍛煉身體一樣,長跑也罷健身也罷網球也罷,總得落實到運動項目上來。那些張口閉口就是養生之道的,還是少浪費錢的好。
你問的應該是指那種臨場使用的分析能力。
如果是書面分析的能力,絕大部分智商正常的人都可以做到。你只要有充裕的時間和條件,把人或物事無巨細地列出,並逐項去搜集材料與閱讀文獻,並按照一定的規範擬寫說明報告,最終都會得出一個看上去挺像樣的答案。
但如果將你放到一個房間,在沒有輔助工具與互聯網的情況下,讓你對某個事物進行分析。
這就是考驗你臨場分析能力的時候了,而在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大多是這種分析能力。
分析並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也無沒有標準的流程與策略。
跳廣場舞的大媽,她們分析起股票和金價頭頭是道;天涯上的八卦寫手,對豪門恩怨分析得像模像樣;帝都的士司機,談起家國大事政局變幻更是一套又一套;甚至,每一個安利的從業者都有一口嫻熟流利的分析能力。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分析,分析更是在日常中隨處可見。
律師肯定會分析法條;碼農肯定會分析代碼;宅男肯定會分析DOTA;公務員肯定會分析局勢;你家裡專門負責買菜和燒飯的那位,她/他分析起菜價和食譜也是如數家珍;賣PUA材料的要不能分析一下男女心理,你好意思收人錢嗎?
事實上,大家都會分析的。
《禮記?大學》里的八目之一「格物」,朱熹解釋為「窮推至事物之理」。我們暫且不討論朱老夫子的話是否正確,單單這個「格物」就可以概況一切分析行為了。
你要切肉,得知道肉是什麼;你要砍柴,你得知道柴是什麼樣子;你要追一個姑娘,你也得把她的興趣愛好弄清楚。其實分析很簡單,它就是你對事物的認知與解構能力。
這就是最基礎的分析,你通過觀察和解析事物並得出看法的過程,便是一個完整的分析過程。當然,這種分析是很單一且專業化的,但並不影響你對把它寫成一篇有理有據的答案,或者在別人面前侃侃而談。
打開知乎的話題廣場,每一個話題下面都有子話題,每個話題里都有擅長該話題的精華答主,你翻開他們的答案看過去,是不是大多都講得條理清晰、有理有據,這就是分析能力的體現,他們之所以能夠具備這種能力,根源是了解並掌握該專業區域的信息。
而且,信息並不限於書籍所載,還包括各種體驗與感受的總結。知乎的情感領域有幾位成熟的女性答主 ,她們往往能夠準確抓住事物的內在邏輯,這後面是豐富的人生閱歷與觀察力在支持,沒有對相關事物的透徹了解,是不可能做出有效分析的。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得出第一個結論,分析能力是建立在你對事物的了解以及掌握的基礎上。
但是,絕大多數人的分析能力僅限於他熟悉的領域,因為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人人都能如魚得水地分析。一旦跨出這個領域外,他就茫然不知所措,在遇到複雜的話題時就容易相形見拙,能夠身兼多長的少之又少。
你說你看了很多書,吸納了相當多的信息,懂得了N種分析大法,學會了使用各種工具,你以為你無敵了嗎。可當你面對一個信息量豐富的話題,你卻慌了手腳,你腦子裡卻一片空白,好多意見相互衝突,以至於無法得出個明確意見,就算勉強成篇,也是乾枯乏味。
這時候你再來抱怨,為什麼同樣是看了那麼多書,學了那麼多知識。
別人分析起事情來頭頭是道,我卻做不到,這裡一定有什麼地方錯了。
是的,你的確是錯了。
你的問題是貪多不化。
在互聯網沒有發明之前,圖書館是用標籤和分類來整理書籍,你只要掌握了標籤便可以找到你想要的書;搜索引擎出現後,我們用關鍵詞和描述來尋找信息,背後是爬蟲程序與演算法在支撐你的選擇;而作為記憶與分析的工具,人腦的運行機制更加複雜,迄今為止科學家尚未弄明其中奧妙,所以如何有效利用大腦至關重要。
分析是解構一個事物的過程,你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調用大量的信息儲備,但缺乏整理與分類的信息卻是一場災難。它們就像是一團沒有和好的面,充滿了不同濕度與密度的部分,讓你無從下手。如果你想要提升分析能力的話,懂得對信息進行篩查,及時貼好標籤,做好索引。
那麼第二個結論出來了,要具備跨領域的分析能力,你得善於整理與歸類自己的知識信息。
光做到這兩點,你就可以熟練分析大部分事物了。
當然,你若是還是更上一層的話,還有一個過程是必不可少的。
福爾摩斯曾這麼跟華生說過:人的腦子本來像一間空空的小閣樓,應該有選擇地把一些傢具裝進去,而不是把各種各樣的破爛雜碎一古腦兒裝進去。這樣一來,那些對他有用的知識反而被擠了出來;或者,最多不過是和許多其他的東西摻雜在一起。因此,在取用的時候也就感到困難了。所以最要緊的是,不要讓一些無用的知識把有用的擠出去。
事實上的確如此。
我們每一次的分析過程,就是對大腦這台計算機的讀取。但每個人的大腦都是有限的,絕大多數人的信息處理能力存在局限,這就像一台只有2G內存的電腦,你不斷地打開程序窗口,卻沒有回收機制,任由這些窗口在你的後台運行堆疊,最終只會令你宕機崩潰。
對於普通人來說,不加選擇地吸納信息,其實是有害的。
所以最重要的一點是,及時捨棄那些對你無用的信息。
經濟學對個人思考方式很有幫助,但你沒有必要通讀弗里德曼張五常的著作,你只要懂得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就夠了;藝術可以陶冶個人情操,但你也不需要對莫奈馬奈全盤了解,你只需要明白印象派的基本理念和技法就夠了;文學可以擴展人生視野,但你是把時間都花在閱讀名家經典上毫無意義,挑一到兩本最具代表性的來讀才是正解。
關鍵在於,大腦不是圖書館和資料庫,而是閣樓。你必須隨時收納、清理、貼上標籤、做好索引,這樣才能經營管理好這個閣樓。
你的閣樓里裝了哪些書籍,你就能有效地分析該領域的問題;你的閣樓里如何整理歸類書籍,你就能如何迅速高效地利用它們來分析問題;你的閣樓里的書籍是否切合所需,你就能恰如其分地用來分析身邊的任何問題。
這個閣樓搭建得好壞,正是你分析能力的體現。
有人的閣樓是貓籠,裡面狹窄陰暗到處糞便,很顯然他不能有效分析大多數事物;有人的閣樓是倉庫,不管什麼東西都往裡塞往裡放,他們也無法迅速條理地做分析;有人的閣樓是書房,整潔乾淨地重複擺放著帶封皮的書,所以他們的分析大多數都是空白無力。
而真正分析力強大的人,他們的閣樓是五維立方體,每一個信息和代碼都通過暗能連接與傳送,不受引力與電磁力的影響,所以他們才可以發現常人發現不了的蛛絲馬跡,得出常人得不出的結論。
所以,要想鍛鍊出強大的分析能力,請搭建好你的閣樓。總算找到一個可以傳授畢生功力的話題了!
先貼一個鏈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418639/answer/55548989
我差不多是這樣,但沒那麼走火入魔,也不失眠
我非常喜歡分析數據並找到有價值的信息,專業都選的信息系統及信息管理!
以前看夏洛克,福爾摩斯,被其接近於未卜先知的分析能力所折服,從此愛上數據分析不能自拔!
就目前的能力而言,對人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他思考的邏輯和側重點,對物我可以分析出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並規避解決(也是我執行力極高的原因),對比羅文傑的專業答案,我的則是之前自己摸索的野路子,畢竟我才上大一,羅文傑的答案也是我們專業之後要去學的地方。
(以下為個人野路子= =,專業大神看看就好)
--------概念引入--------
理解以下概念,有助於你習得此項技能
如果函數圖像上有兩個點,你可能覺得這是一條一次函數,如果有三個點,你可能覺得他是二次函數,隨著點的增多,你才明白,原來是三角函數,每樣事物都可以看做一個程序,對外不斷的輸出數據,這裡的數據可以是一個人的言談,一個人的動作表情,他空間里的照片,發照片的時間地點,你所能感受到的看到的都是數據。你分析的數據越多,點就越多,其函數本來的面貌就越清晰。所以在我的觀念里,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於他自身資料庫的大小,以及他個人對數據的分析,整理,內化的能力。窮山惡水出刁民雖然有歧視的意思,但反映了一個資料庫大小的差異,有的人吃了虧卻不長記性,沒有內化的能力,有的人卻能看看知乎都受益匪淺,學以致用。
---------怎麼鍛煉這種能力呢---------
我們先從正向的開始,你的父母回到家的時候,一摸電視機發現是燙的,立馬把你拉起來抽了一頓,說不好好做作業,就知道看電視,你好奇,他們是怎麼知道的?我小時候覺得他們好厲害,居然這個事都知道,家裡只有我一個。我來寫一下這個流程,電視機發熱→電視機被使用→家裡只有一個人→你使用了電視機→你沒有好好寫作業,所以電視機發熱→你沒有好好寫作業。(這裡有個十分重要的點,每一步的推論和分析,跨度都應當很小,是顯而易見的那種,否則最終的結論會相差十萬八千里,這裡只有4步的分析,如果是十幾步的分析,步子一定要小,你應該能理解我的意思!)
1.你要開始注意生活中很多這種正向順序的細節,比如電視機開久了會發燙,你舍友要經過書店才能去食堂吃午飯,等等等等,就好比1+3→4,2+2→4,嗯,注意到這些因果細節就好,慢慢積累你的初始資料庫。
2.嘗試細節性地描述事物,有同學想習得這技能,我讓他描述這個人是怎麼走過去的,他說那人就那樣走過去的呀,我是這樣描述的,他穿著藍色襯衫,黑色外套,藍色牛仔褲,nike休閑鞋,右手拿著iphone手機半插在口袋裡,目光尋找的走過來找書,而且我還知道他要找的是計算機二級的書,他是大二的,後來證實所言非虛,同學五體投地。(分析的過程,大一不參加計算機考試,大三沒空來圖書館,大四更不會來三樓,圖書館內大體的書籍分布我是知道的,畢竟常年混跡圖書館,他在68.69號櫃反覆徘徊,那邊都是有關二級的書,而且一周後就是二級考試,自然可以推斷出來)
在以上兩點做的差不多了,完成原始的數據積累和發掘細小數據的習慣養成後
————階段二————
開始嘗試逆向倒推,在這個階段,你會有很多結論不準的情況發生,比如你認為舍友手上髒了是他摔了一跤,實際上結合他的裝扮來看,他只是去打了籃球,在這個階段取得那種小小的成就感很重要(也是你能堅持走下去的動力),通過一個細節逆推他之前經歷了些什麼,或者反映出某些屬性。如果出錯了,檢索推斷的流程,是哪個推斷環節出錯了,自己漏思考了哪些角度,忘記載入了哪些數據,修正並優化,如此循環,就能不斷進步。
如果你到了看到他發黃的鼻托就知道他這幅眼鏡起碼帶了1年,鼻托上有銅綠起碼帶了兩年且洗澡前不脫眼鏡的地步,就可以到階段三了,到了算是真正有用的階段了。
—————階段三—————
這個階段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換位思考,但怎麼去換位思考?
模擬其情景並帶入,注入其數據,載入其運算邏輯後,得到接近於真實的體驗或思考結果,對比有偏差後再檢索流程,修正並優化,如此循環。(這句話基本涵蓋了這個方法的核心)
寫的通俗易懂一點就是,你先創建了一個虛擬機,對方是linux的操作系統,那麼你就裝個Linux的系統(模擬其情景,站在別人的角度),光裝了系統還不行,你沒有數據,所以要注入數據,也就是他的系統上有哪些資料軟體(他知道哪些信息),那麼怎麼用這些資料信息呢?就要載入他的邏輯運算方式了(他是怎麼思考,處理這些數據的)
關鍵的一點來了,如何知道他的邏輯運算方式和思考的側重點呢?平常跟他聊天,對話的時候,猜他下一句話會說什麼。
原理是這樣的,你所說的話或者傳達給他的信息,他接受到了之後會處理這些信息,並反饋給你,也就是他的下一句話。自己不斷的模擬自己接受到這些信息之後會怎麼去處理,羅列出大概4~5種可能以及對應的邏輯思考方式,如果他的下一句話對應了其中一種可能,那麼他大概就是以這種邏輯思考問題的,但又有人會問了,我不能一下模擬出這麼多的可能性啊,這個問題在於你的資料庫積累的量還不足,解決的方法是,對同一個問題,多看看身邊人的回答都有哪些,每一個看法都對應了一個邏輯思考方式,知乎就是一個很好的資料庫,自從開始逛知乎,功力大增了呢~
當你能猜出70%他下一句能說出的話時,他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處理數據的側重點和優先順序,你就差不多清楚了。
在不斷猜他下一句話會怎麼說的時候,會出現很多猜不中的情況,不要灰心,對比有偏差後再檢索流程,修正並優化,如此循環,這句話很重要所以要說3遍!
這個時候,你有了他的運算邏輯,面對同樣的信息輸入時,你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他會怎麼去做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他是怎麼想的?他為什麼會去這樣做?
———再寫對事分析———
事件的一個完整周期應該是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分為客觀因素與人的主觀,起因部分有時候不是真實的,需要從經過結果反推真正的起因,尤其是人的主觀意願促使事件發生的時候,他的一面之辭僅供參考。(我沒有在黑TG,蛤蛤)
經過分為,為啥這麼做,怎麼去實現的,會涉及到哪些人和事。比如一件事情的發生,你套用不同的人的視角去看,載入這個人的數據,年齡,職位,性別,思考優先順序,偏好側重點,利益相關程度,你就會得到這類人對這件事情的大致感受。因為事情基本都人在推進它們實現,所以你摸清這個事件波及的點以及每個點上的人,就知道這事情為啥會這樣了。要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道理,搞清這件事要涉及哪些點,以及點上的人,模擬運算一下(我模擬的程度細到這個人最近經歷了什麼事,在什麼時間段會參與到我這件事中,他在這件事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或作用,我與他交涉時會發生哪些事件,這些事件我會怎麼解決,交涉完後會有哪些突發事件,我會怎麼解決,他會不會牽扯到其他的點和人,這件事對後面的事件有什麼影響,是縱向關係還是橫向關係),找出最優解,就可以了。
結果部分分為預期結果,實際結果,誤差分析,以及波及人群,這都很好理解了,就不在多說了。起因,經過,結果,知其二可推三。
對事分析說簡單點,就是模擬每個涉及到的人是如何參與進來的,起了什麼作用,有怎麼樣的看法。你模擬的顆粒越細,就越有數。全盤布局,心思縝密這類詞,就是這個人在腦海里把這個程序跑了一遍,然後debug。
———邪惡的分割線———
知道一個人的運算邏輯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你可以很輕易的有意識的用一些數據做引導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結果,有人說情感是不可以被控制的,但我很負責的告訴你,知道一個人的運算邏輯後,情感是可以被引導的(我試過N回)。通過這套方法,你可以很輕易的跟任何人(向下兼容)打成一片,他的偏好設置,弱點知道的一清二楚,但我並不喜歡這樣,除非是對待不是好人這種,那自然菩薩心腸,金剛手段。只想提醒一點,用在正道上。
謝邀……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咱們得搞清楚什麼是分析能力。就字面上而言,分析能力就是解析和結構目標的能力。
分析某個物體之前,你首先需要具有這個物體的相關知識。例如你在街上看到一個廣告牌,從事廣告行業的人可能就會很清楚這個廣告牌大致的價格,更加熟悉的人可能就能夠一眼看出這個廣告牌的製作工藝,製作水準。
天天修車的人,他看到一輛車可能下意識的就會去思考這車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如果有問題,問題可能會出在哪裡。
教鋼琴的老師,在咖啡館裡聽到彈鋼琴的人出錯的時候,他腦海里浮現的可能就是他的學生各種不同類型的錯誤,然後判斷談鋼琴的人到底是哪一種錯。
上面這三個人,如果你讓他們之間進行交換。你會發現他們對跨專業的分析一點兒也做不出來。
是的,分析的前提首先是了解。如果你毫不了解相關的知識,你就沒法作出分析。
看福爾摩斯的時候,我們最初都是為福爾摩斯強大的分析能力感到拜服。但是,如果回過神來,我們也可以發現福爾摩斯的分析能力實際上涉及了相當多的專業知識。如果他不知道這些專業知識,那麼他也沒法分析出那麼多情況來。
所以如何鍛鍊出強悍的分析能力呢?
我認為,應該儘可能多的成體系的學習不同的專業知識。學到的知識和那個專業(體系)的思維方式越多,能分析的東西就越多,最終分析的能力就越強大。先說一下,我並不是什麼分析高手,所以這個回答只是拋磚引玉。
請帶著批判的眼光去閱讀。:)
還是先拋出我對「分析」定義。
分析:通過對外界有限的信息,進行邏輯推演,最終得出一個結論。
它具備三個要素:信息,背景洞察,邏輯框架。
下面詳述。
信息,即同一時間內輸入的有限的資訊。比如:二套房首付低至40%,這就是一個「信息」。
背景洞察,即對這一領域的知識量。知道了「二套首付40%」能推出什麼?如果不知道住房是剛需、二套自住房需求人群有多少,就什麼也推不出來。
邏輯框架,就是一個變數變化會引起其他變數如何變化的框架。
比如:在需求曲線上,價格上升,需求減少,這是一個邏輯框架。
但對於剛需商品(彈性),價格如何變化,需求都不會有明顯變動,這也是一個邏輯框架。
如果只知前者而不知後者,對剛需商品的分析就容易出錯。
可以看到,要想得出進一步的分析結果,只能從這三個因素入手。
如果你知道去年下半年政府的一連串樓市政策(背景洞察),就會知道,這也是救市的一部分。
如果你知道地方財政和樓市的關係(背景洞察),容易得出:如果房價下跌,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收入和抵押貸款都會下降,會造成一系列財政問題,所以房價不能跌(邏輯框架)。
如果你對投資有一點兒了解(還是背景洞察),也許會得出結論:房地產的投資需求已經讓步於消費需求,未來的重心將從地產投資過渡到股權……(邏輯框架)。
可以看出,它們跟「能力」其實沒有太大關係,更無關天賦,實際上,都是需要積累。
強大的分析能力,換句話說,無非就是更多的信息來源、更廣而深的背景洞察,以及更豐富的邏輯思維框架,僅此而已。
那麼,如何強化這三個因素,提高分析能力呢?
- 拓寬信息渠道
如果你只從大眾媒體,只從新聞、微博、朋友圈獲取信息,你得到的信息跟絕大多數人一模一樣,怎麼能指望分析出有用的結論?
你能分析出來的東西,其他每個人都能。
這個分析就是毫無價值的。這個世界上,造成壁壘,或者說造成你跟其他人之間的相對優勢的是什麼?
信息不對稱。
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信息,就更容易得出別人得不到的結論。
而很多時候,快這麼一步,結果就完全不一樣。所以,這一步要做的是,拓展自己獲取信息的渠道。
一方面,要增加輸入的信息量;一方面,要確保信息的可靠性。
可以做的有:
1)RSS訂閱;
2)翻牆;
3)認識行業內部人士;
4)獲取內部信息源;
5)專業垂直網站;
…… - 廣泛涉獵、接觸多個領域,並專註於某幾個
信息量總是固定的。再如何拓寬,總有一個上限。
這個時候,你對這一領域的了解和洞察,就起著無與倫比的作用。為什麼有人看財經消息不知所云,有人能看出政策傾斜、市場走向、投資利好?無非是因為後者更了解財經和金融而已。
為什麼有人看新聞聯播都能看出國際關係局勢,乃至預測政策傾向?無他,只是他更了解國際政治,也了解新聞聯播使用的一整套政治語言而已。當信息量固定的情況下,信息的深度,就取決於你在這一行業鑽研的深度。
而在今天這個時代,所有行業之間都是相互交叉的。同一條信息,可能涉及經濟、政治、地理、文化、心理學……專註於某一個行業已經遠遠不夠,容易掛一漏萬。
你需要做的,是對這些領域都有最基本的認識,這樣才能了解其全貌;
同時,在其中某幾個領域有深入鑽研,這樣才能走在別人的前面。所以,可以做的事情有:
1)多讀各個領域的概論和科普書籍;
2)讀各種牛人的博客,對各個領域的前沿有初步的認識;
3)獲取各領域的可靠信源,比如數據、案例、樣本、論文等等;
4)接觸某個領域多種相互抵牾、排斥的觀點,拓寬自己的視野;
…… - 豐富自己的邏輯框架
在所有素材已經準備就緒的情況下,你掌握了多少邏輯框架,決定了你能將這桌食材做出一盤什麼菜。
到了這裡,無非就是兩步:
1)搭建儘可能多的邏輯框架。
這就需要你去閱讀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多方面的著作,了解它們分析問題最基本的模式,學習這些模式。
最基本的就是各種模型:ISLM、波特五力、SWOT、AIDMA、ABC態度模型……
更高級一點,就是在各種外部約束情況下,這些模型的微調和實際應用,等等。
有待於你自己去發掘。2)內化。
接觸了這些模型之後,就是把它們內化,成為自己思考、分析問題的方式。
所謂內化,其實就是練習。
閑暇的時候,用生活中接觸到的事件和現象,去套自己學到的模型,反覆調整並驗證,直至將它們運用得無比熟悉,知道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如何微調、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下會受到什麼外界影響,等等。
大概就是這樣~
開啟上帝視角。開啟旁觀視角。企業中廣為推崇的swot工具聽上去高大上,但翻譯過來大致是這兩者的結合。
————————————————
1. 上帝視角:把手頭所有的信息、資源羅列下來,擺在眼前,尋找共同點和差異點。分類整合,抽絲剝繭。單一個體/元素很難get到其中的點,但縱觀全局,大到流行的大數據分析,小到日常消費結構,樣本量足夠豐富時,主要矛盾就會浮出水面。
這個時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但它們是一顆顆散落的珠子,需要整合,而上帝視角就是穿引它們的線。
即使你無法得到全信息,上帝視角也能幫你更近一步,甚至能把你引到下一個必要信息。
2. 旁觀視角:把主角從自己換成劉看山,儘可能跳出局面冷靜地看待。
- 劉看山今天失戀了,不吃不喝怎麼辦?好傻,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 大三了,他該找實習還是考研?問問劉看山的目標設定,客觀優劣勢,大環境的機遇和難度,再做決定不遲。真的愛鑽研,那就不斷追求專業領域的高度,要是為了未來能找個好的工作,那另當別論。
- 奔三了,要不要轉行?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親人?會得到什麼,會失去什麼?對結果有多大把握,風險能否承擔? 這些因素自己都幫劉看山看清楚了,去做。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個人淺見,大家批評指正。
強悍的分析能力其實有很多種。
數理方面是邏輯分析能力。
但是我要說的分析能力不是這一種。
我說的分析能力是透徹 看問題 的能力。
是看問題,全方面,多角度,撒大網捕魚。
得到我要的,去掉多餘的。
有什麼用呢?
一方面,你能夠在懂得和基本了解問題的情況下,用最快的時間高效地捕捉到正確的觀點。
然後再給自己更多的選擇去解決問題,或者改進課題。
舉個不怎麼恰當的例子,學生時代,我高三歷史單科在班上是一直第一的。主觀的答題分數能得到很多。
為什麼?其實,給我一道題目,我能寫出10多個可能性的原因去分析。而且詭異的是,都比較正確。
可能有人會說,這個會花費很多時間,其實在答題上是沒有特別優勢的。
但,如果我說,這個是一種自然意識呢?而且我看到一題就可以直接往上寫。思考的時間很短暫,在看題目的時候就已經在打算該怎麼寫了。
我覺得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我意識到這點,是那天晚自習,班上我崇拜的數理大神和各科都很優秀的一個女生和我講起來這件事情。
她說,能不能把卷子借我看一下。
看完後,她問我,你能不能,給我講一下?
我開始以為她在看玩笑,就隨便扯了點什麼。因為她其實很厲害。各方面都比我要成熟多,智商上可能也是吧。不得不承認,她很厲害。
直到她真的放緩了語氣,然後我看到了一張表情凝重的臉。
結果那位數理大神也是過來聽我講。
因為我眼裡自然的思維方式,在很多人眼裡是需要記下來的答題思路和格式。
原來,就算是所教授的知識方法,如果沒有形成自己的意識,即使知道,也很難在第一時間反應。
真正上手的時候,你就想不起來那把刀了。而且你也不知道為什麼?
除非你一直一直練習,手熟起來。
但是,我想的是,如果你能培養自己的這種意識,可以更有效地節省熟悉的時間。
我們說的 多 快 好 省
如果給我一個我之前腦海里有的概念事件。我的第一反應會是很發散性展開思考,去分析它。
事件A
1 A是什麼?
目前最廣泛的定義?
我怎麼看A?
如果是我周圍的人怎麼看A?
為什麼我們的看法不同?
2 A為什麼?
在歷史上 A存在過嗎?
為什麼會存在?
政治原因 文化原因 經濟原因 國內原因 外國原因 歷史原因?
A有什麼價值?
為什麼要探討A?
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 ?
3 要拿A怎麼辦?
現在為什麼要發展A ?
怎麼讓A繼續發展?
之前有發展A過嗎?之前發展A的方法?
發展A過程中有停滯嗎?為什麼停滯發展A?
之後應該怎麼發展A?之前發展A的方法有哪些可以保留 哪些又是需要去除的?
保留的原因 ?去除的原因?
4整理思路 配對連線
哪些和話題問的一致?連線題
嗯 1需要 4 7 9 需要
寫哪裡?這裡 這裡 先寫這個。
另一面,你能夠在不懂的情況下,也像模像樣地抽絲剝繭,接近問題,然後得到可能正確的答案。
學生的生活太過狹窄,談談讀書時候的幾個點吧,笑。。
很多時候,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突然遇到一道題目,一個知識點。陌生的。所有人都不知道。
但是,突然有個人,把題目解出來了,而且詭異的是 這個是正確的。
很奇怪對吧。
比如,我在做地理的時候,所以很多時候,都不知道這個考的地點是什麼鬼。在做物理的時候,給一個什麼東西完全沒聽過。要怎麼去get?
我之前以為可能大家書讀的多少有關,也就是,有人能調動他之前已經有的知識,而這些知識你沒有,所以他能 , 我不能。
但漸漸地,我發現只要有分析能力,接近正確答案也是不難的。
事件B
我不知道B是什麼
1 B像什麼? 我之前有沒有見過一個東西和B很像?
2找到了,那個很像的東西,叫什麼 C,我們怎麼用的,怎麼分析它的?
直接先當成C推導一遍,看看有什麼新發現。
3找不到,我先假設我就知道B算了。
我想怎麼肢解B就怎麼肢解B
開始分析
4如果都不行,那就開始自我提問
我為什麼不知道B?
知識差距?還是無法理解?
有誰可能知道B?
為什麼他知道,我不知道?我和他差距在哪裡?
智商 勤奮度? 眼界?理解力?知識儲備?實踐?
誰推導出了B ?
他怎麼想的?什麼步驟?正確嗎?
哪些是錯的?
我為什麼這麼覺得?
想要獨自知道B,我還應該知道什麼?
接下來可能遇到DEF。。。我從B的身上有什麼可以學的。
1. 學數學,搞證明。
2. 學編程,調bug。
3. 把數學和編程形成的思維方式,擴大到自己的所有決策。
4. 對無法用數學和編程驗證推理的東西,要同時聽兩種截然截然相反的觀點,做對沖,防止被別人洗腦。比如宗教。
分析能力大致指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判斷能力。我們在生活中發現有些人對事物有著很全面和深刻的認識,而有些人的認知卻十分淺薄,我歸結了一下原因:
1. 有些人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總結和歸納自己的想法。日子一天天過,同樣經歷一個挫折或一件事情,他只從中吸取了10-20%的經驗或知識,而有些人可以吸取70-80%。關鍵在於有沒有花時間去想,有沒有思考和探究的習慣。
【附贈自己琢磨的改進方法:每天花半小時到一小時思考,而且要把思考的內容固定下來,成為自己的想法。比如我身邊有個朋友有很好的習慣,每天寫一篇雜文,談自己對很多事情的見地和想法;比如我自己是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每天(結果可能是兩三天)在知乎上回答一個問題,通過回答問題整理思維和固化想法。因為有點贊有積極的回饋,我覺得比較能激發和督促我經常去回答問題。】
2. 出於自身和環境的限制,對於某些事物的觀點和理解會有局限性。比如,在每天算計幾毛菜錢的家庭出身的孩子對金融環境理財領域的分析和理解就很難全面到位。
【附贈改進方法:靠和不同的朋友聊天,靠看知乎上很多牛人的回答,靠看書等,就是從不同渠道吸收新鮮的想法,去豐富自己的見識和對事物的理解】
案例說明,如何具備很強的推理分析能力?
案例名稱:
多年前曾經破解了一個 《猜我在哪的無聊遊戲》,被稱作金田一哥也挺好玩的體驗^_^。
案例分析過程:
一、收集線索
樓主總共提出了9條線索。
二、線索推理
1、風很大,而且有時候會有雨水飄進來。這句話基本可以說明那裡是半封閉地點,不是室內也不是室外。(信息敏感:注意細節)
2、這裡的牆是不規則的,是現代建築,應該不是公管樓和紅滿堂這類的老建築。既然是在室外和室內之間,那麼可以說應該在樓梯或者旁邊的遮雨區。(知識儲備:知識要有一定廣度)
3、今天是陰雨天,你可能看完書上完課正從課室裡面出來,但如果是室內雖然視野開闊,但是應該不會有很大風,而且你也不會開窗等著雨進來。所以我猜不是室內。(性格偏執:有些大多數人忽略的細節都不放過,也許是破案的關鍵)
4、教三三樓東面的樓梯處,你的視野可以看到行政樓樓頂、圖書館西側、紀念樹林以及圖書館北面的一小排瓦房(他們是原住民,也許正好有個大嬸在收衣服,掛衣服就算了吧,這天氣)。(這其實是具備了一定的空間感,僅對此次地點分析有效)
5、你說的應該是建築旁邊,而且是教學樓,但不是房間裡面。按照邏輯,放假時出圖書館的學生應該是回宿舍而不必進教室,因為他們已經看過書了何必還回教三看書?所以那裡肯定是教室。(邏輯推理:從已有信息中推出第二層信息,再與第一層信息進行組合,嘗試推斷出第三層信息)
6、教三後是紀念樹園是個高地,能看見這裡的標誌地點有:教三、圖書館西側、公管樓三個地點,而且是建築。(地點假設:選幾個地點,基本符合以上的全部信息,然後再排除法)
7、你已經提過圖書館了,按照邏輯你不會把答案寫在上面,而你從來沒有提及教三,而公管院樓已經排除,那麼最後答案只有一個——教三。(排除法)
8、教三架空層視野狹窄,雖然我一度被誤導是這裡,但我相信架空層如果你不探出頭去,你是看不到東南面被山坡擋住的行政樓樓頂;(超越樓主期望:地理位置的進一步升級,精確到那一層樓附近,還是用排除法)
9,教三樓頂也許是很多人想到的,但是你們想過沒,教三樓定根本沒幾個上去過。因為沒有樓梯,我最喜歡爬樓頂了,有一次特失望。(排除法)
10、那為什麼不在圖書館和教三中間的地面呢?比如在馬路上?因為你在「上面」,而且能夠視野開闊,看得到「下面」。(細心)
11、終極線索。
按照樓主在所在地點等待的時間分析:那裡不是在路上,你應該依靠在欄杆邊。
時間計算:樓主發了差不多十個帖子,第九個帖子才走,這樣大概可以斷定你用了九個帖子的時間在該地點發帖,而且你從身邊的感受和景物放大延伸到行政樓的遠處,而且你在思考會不會出現誤導的問題。
每篇帖子平均也有二十個字吧,加起來應該超過兩百。我想用手機上網打字可沒這麼快,加上樓主等待回復和搜索標識物的時間,加起來應該肯定超過十五分鐘。
特別是那句「不是期末,圖書館出入的人會變少,經過這裡的人會更甚」這句話很有深意,我想這句話一定用了樓主不少時間吧?(繼續進行分析,將分析出來的信息,不管有用沒用都打出來,不放棄任何蛛絲馬跡)
當你離開那個地點之後的最後一個記錄是,紀念樹園已經鬱鬱蔥蔥,因為你已經不在那裡了,為了妥當,你必須再給一個解釋,可是沒有比紀念樹園更具有教三代表性了。三、分析結果
教三某層樓的東面的樓梯上,你正在環顧四周尋找線索,然後打開手機網路寫下這個帖子。(分析答案超越提問者的期望,別人才覺得你「厲害」)
綜上所述,我的觀點是,成為分析達人需要:
信息敏感、信息處理(排除法)、知識廣度、性格偏執、邏輯嚴謹、超出問題期望。
分析能力,多麼寶貴的一種能力啊,對你而言,這可能是一個酷炫的技能,對我,可是比命還寶貴啊。
時至今日,我已經超脫了很多東西,我也面對了很多,大言不慚一點,也幫助了很多人接受了很多,可我現在捫心自問,如果讓我回到童年,我一定不願意,我有深深的恐懼,恐懼那種命運不在自己手中的感覺。
為什麼我會被關在家裡呢?
為什麼我看一會兒電視都不可以呢?
爸爸為什麼還不回家呢?
為什麼我不能到其他小朋友家裡玩呢?
我有太多的疑問放在心裡,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多麼希望,有個人告訴我,我怎麼做才是對的,我怎麼做才能不那麼恐懼。
痛苦們總是那麼有默契,他們會一起來拜訪你,嘲笑你,逼著你承認自己的弱小和無能。
在那一年,我見過死去的嬰兒,見過被小偷殺害的鄰居,見過被自己刺瞎的雙眼。
可我依舊只是一個人,我能怎麼辦呢?我不敢睡覺,一點小的聲音都會把我嚇醒,深夜裡面所有的聲音是那麼明顯----是小偷來了?還是那個嬰兒?又或者是那雙眼睛?
我怕,我難過,我沒有勇氣告訴自己,隨便他們怎麼辦,我睡自己的覺,我做不到啊,我是那麼弱小,天一黑我就怕,夜晚那麼長,我要怎麼辦?
誰能告訴我,我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我為什麼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快樂?
我也會用有小小的腦袋分析啊,我覺得爸爸今晚會回家和我一起睡覺,媽媽應該這個月底就會回來了吧,今晚那些亂七八糟的聲音不會來了吧。
多麼可憐的孩子啊,他不懂,分析不是一廂情願的乞求啊。
慢慢的,當年弱小的孩子長大了,雖然他弱小,但是他從沒有被打敗過,他在門後偷偷藏了鐵棍 ,雖然隱隱的不安,但他能安心睡覺了,他開始瘋狂的鍛煉俯卧撐,仰卧起坐,每次都會痛苦的趴下,但是他沒有那麼怕了。這是人類的本能吧,在最初弱小的歲月里,人類學會了藉助工具,學會了合作,人類在恐懼中前行,那個孩子也是這樣。
他要強大,他不再自作多情的分析,他在天性的引導下,學會了利用工具。
終於,當他進入大學時,他找到了將陪伴他很久的工具----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不科學,是有很多人詬病,但是他們不明白,這套理論,對那些在童年中無力的孩子有多麼大的吸引力啊,這套理論,讓他們學會了解釋自己的過去。
如同所有的孩子一樣,遇到了自己喜歡的玩具,總以為這是世界上最棒的玩具,他會把這個玩具和朋友分享,會去炫耀,會被工具左右了。
我也一樣,開始自以為是的分析,去尋求那虛無縹緲的潛意識,去分析別人每一個,去分析每一件事。
這滿足了我的自戀,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獨特,卻離真相越來越遠。
因為我不知道,原來,分析別人之前,先去學會分析自己。
為什麼要學會分析?對我而言不正是因為自己的弱小嗎?拿分析去武裝自己,卻讓自己越來越弱小了,每一次的分析背後,都隱藏這一個弱小孩子的恐懼,他似那餓死的鬼,見到能量就吸,他讓分析的結果變成了支離破碎的畸形。他發現了世人如此多的骯髒與自我保護,誤把自己當真實了。
我想每個人的分析都會帶有自己不可磨滅的影子吧?
後來做了諮詢師,做了授業者,做了解惑者,自己越發被沖淡了。每天睜眼所看,閉眼所思都是分析,這些分析讓他看到了世界的巨大,在蒼穹面前,自己的影子也越發弱小,他似乎有了能力去分析別人,去找到那根埋藏心中的刺。他很努力,每天的工作量是別人的幾倍,還需要每周閱讀大量的文獻,他想強大一點,再強大一點,他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妻子,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孩子。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他也漸漸明白了,有時候努力是蒼白無力的。
我快樂嗎?
第一次他這樣問自己,雖然之前被別人問過很多次,這是他第一次自己問自己。
最初拿起武器的目的不是為了明白為什麼自己沒有別人家的小孩快樂嗎?
現在呢?自己快樂嗎?
可他放不下啊,今天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來自分析二字,這是他的天賦,這是他一生的追尋,他放不下啊。
可他不快樂啊,他被「分析」死死的定在了無數的案例之中,他都忘了,最初為什麼走上這條路。
他似乎又回到了那個被黑夜折磨的孩子,他拿鐵棍打敗了黑夜,鐵棍卻又成為了他的黑夜。
他放下了,原來放下並不是那麼難。
他不想分析了,他似乎能看到自己的道了,只有放下所有,自己的路才開始清晰。
他不再分析,才發現,這個世界原本就不需要分析者,或者說,他本身就是一個分析者,
無需工具,他就是。
這?_?…………不知道該怎麼說,如果是從事相關職業的,需要的是培訓和技巧類的學習吧
如果是日常向的,首先需要的是懷疑精神,然後是觀察力
懷疑精神達到疑心病的地步且不輕易顯露出來的時候?_?,會被認為是一個安全的人,畢竟我懷疑什麼都是自己默默地、默默地……去發現真相
自己,某些事情真的需要第六感才能發現,據說這是NT的自帶技能……模擬功能,我覺得這是瞬間代入之後,無意識中的原型意向在刷存在感……
總之,擁有這種技能的人童年過的都不太好,所以情感,感覺之類的都被剔除(自我認為的目標)或者不會被列為優先思考的對象,然後練出精神潔癖……
以上1.先練記憶力。有一種方法叫回想法,就是一天結束,把從早到晚接觸的人與事,按順序寫下來。慢慢堅持,觀察力就會有所提升。
2.保持對未知事物的興趣與好奇心。
3.要懂得生活中的邏輯。紙上得來終覺淺,生活中自有其運行邏輯。可以看看魔鬼經濟學,很多事都是由內在邏輯推動的。
4.掌握一些分析方法。博弈論啊,利益分析啊,甚至階級分析法,還有心理分析。因為單純一種分析方法是有局限的。例如,利益分析,你有可能無法掌握全部的利害關係,或者被分析人是一個極端特例。還有階級分析,也是沒有太多的考量個人成長環境與心理因素。提升知識儲備,多留心細節。缺一不可,前者更難。
多留心細節,你就能發現問題;
知識儲備大,才有資格解決問題。
其中,很多人往往忽視知識儲備這一步。
總想著鍛煉分析能力是沒用的,強大的邏輯分析能力一定是以強大的知識儲備為保障的。
分析能力強的人,並不強在會分析,而強在他知識儲備豐富,「有資格」去分析。
多讀書,多看報,少吃零食多睡覺。
開答之前我要說明,我不知道自己的分析能力是不是很強悍,但是,我確實有不斷在提升自己分析能力的經歷。因此,我在這裡談一下我意識到自己分析能力進步的一段時間裡做了什麼事並總結一下原因。我本科是某985數學專業,那時候真是每過段時間都會對自己的思維能力有不同感受。這段時間我做了這樣的事情:
1) 學習數學,認真做練習,做作業。其中,我注意到為了提高自己思考效率,主動找一些相關的介紹思考的書籍來看並應用到個人學習中。這對我提高思維能力幫助較大。
2) 辯論,這主要鍛煉一個人的語言邏輯能力。特別愛扯淡,大學時跟舍友們對什麼都要爭個對錯,嚴格按照邏輯範式來假設、推理、證明,如果有錯,其他人就在周圍等著噴你,當年覺得最罵人的話是「你這是什麼邏輯?!」,這讓我聽別人或自己說什麼的時候,都會自動檢查一下有沒有什麼邏輯漏洞。
3)愛好推理小說,大學時休閑的時間都用來看這樣的小說,一邊看一邊分析劇情,別提多爽了。
總結,在分析能力(思維能力)提升很快的過程,我時時刻刻都要應用思考能力來應對來自生活與學習的挑戰;還有一點,我會主動找一些論述思維能力、提高思維能力的書來看,並且對其中有用的建議進行應用。即,多實踐、理論聯繫實踐。
我們可以從一些分析方法里找找規律。好多科學的突破都是發現的規律,而不是創造了規律。我們就從已知的東西里去找尋。swot分析 kt思考 水平思考 思考六頂帽 2/8法則、思維導圖。這些方法讓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說一個人做針線活的時候不小心把針掉在地上了。中國人會用磁鐵找,德國人會用區域劃分的方式找。最快的方式是用磁鐵,最穩妥的方式是劃區域。人是個情緒動物,最不穩定的就是我們的大腦了。所以基於這一點我們認為用一些條框的規矩的方法看似很笨,其實最靠譜。
如果一個問題,我們用上述提到的方法都做一個分析,我覺得你能得出的結論有可能比一群人的分析更牛叉。最強悍和有條理的分析有可能是最枯燥的思考過程。但是人們總是看到結果,不願意去做這個枯燥的過程。我們已知的方法就能足夠讓我們強悍,只是我們不願意做這麼辛苦的活。為什麼最難的數學難題,都是某個人攻克的呢,不是因為他們多聰明。因為他們選擇了最枯燥的方式,不斷的去推演。我們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應該沒有數學難題複雜吧。不會為一個難題寫幾千頁的A4紙吧。我們有幾個人能承受這樣的枯燥。
找一個工科的男票/女票
看了很多知乎用戶的回答,我認為很重要一點是:去除偏見,不預設立場。
人都有一種傾向,自己先有一套有意或無意形成的思維定勢,或者教科書灌輸,或者媒體灌輸。比如什麼經濟崩潰啦、房地產崩潰啦、亞投行要顛覆國際政治格局啦、二套房新政要大力拉升房價啦。然後不思考,覺得既然別人都說了,這就是對的。
教科書說的不一定是對的,媒體說的就更可疑(特別是FT)。
這裡有幾個可以上升到哲學高度的問題。第一個是,事實紛繁複雜,好的和不好的都有。你說中國經濟崩潰,找找肯定能找出相關跡象;你要反過來,說中國經濟要一路高歌猛進,也能找到一堆證據。
這就像盲人摸象,你說大象是根管子還是堵牆,都沒錯,但不是全景,你的感受取決於你摸的位置。
所以,當你抱持了某種看法時,反過來想想,相反的判斷是什麼。你不僅要想,還要找證據推翻它。這就是自己推翻自己。
最後會有一個中和,可能這就是比較客觀中立的角度。
第二個是,因果關係問題。有沒有因果關係,有多大的因果關係。亞投行和國際政治格局改變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呢?有,但是現在十分微小。二套房的兩條政策和房價上升之間,會不會有因果關係呢?可能有,不好說。
很多知友的問題在於,見風就是雨,扯扯扯,扯的很遠。從一塊馬蹄鐵要扯到一個國家的滅亡。
第三個是要研究具體的事實,一些比較細微的事實。抽象到一定程度,任何事物都可以歸結為道,這就沒法談。
太多人談歐美皿煮自由了,但你知道美國石油天然氣儲量嗎?知道每個州的GDP和人均GDP嗎?知道美國這100年GDP和人均GDP是怎樣演變的嗎?你知道美國這200年產業結構是怎麼演變的嗎?知道美國農村人口佔比50%是在什麼時候嗎?你知道歐洲最窮的國家是哪個、歐洲窮國和富國差距有多少嗎?
你需要研究具體的事實,把這種事實和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賦予概念經驗支撐。
丨訂閱《未來知識圖譜》請私信
丨探討移動互聯網O2O、互聯網金融、智能家居問題,我的微博:Sina Visitor System
很同意白如冰所說的,不要空想單純鍛煉分析能力,而是在一門學科學習中培養思維能力。
在當代學科細分的今天,每門學科都會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大部分行外人憑著自己的分析能力所得出的結論在內行看來就是一個笑話。比如吳遇安……
但凡能夠在一個行業做頂尖的人物,必定掌握了一整套系統的思維方式與分析方法,這時的思維方式與分析方法便有了很強的遷移性,可以幫助他迅速入手掌握另一種行業。而能夠在多個行業都能做到頂尖的人物,他的思維方式與分析能力就已經整合為一種世界觀,可以稱之為智慧了。
但我覺得題主所問的分析能力不是我所說的解決問題的專業思維,而是能讓外人覺得:我操,雖然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但覺得好厲害啊!
嗯,這種能力其實是一種不錯的觀察能力與解釋能力的結合(看清楚,我沒說這是邏輯能力)。這種解釋能力就是碰上什麼事都能給出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形成一個邏輯的閉環。到這種解釋與正確可能差了十萬八千里。
比如我初中的,別人問我為什麼地上的水分吸熱大量蒸發以後,人會覺得很熱?
我以當時的知識量給出的解釋是,水分蒸發吸熱後變成了水蒸氣,水蒸氣所攜帶的熱量傳遞給到了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