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為何最終未能順利羈縻蒙古?

明初多次遠征蒙古,一度控制漠南主要地區(河套、遼河套、西拉木倫河流域)多次深入漠北,也可謂武功匹於漢唐。
然而,始終不能順利羈縻蒙古,導致戰果旋得旋失。期間明太祖、明太宗等人也進行了一些努力,比如送還崇禮侯、封順寧王、封順義王等,但除了在河西走廊與哈密之外均不太成功。不是完全無效果,就是僅偏於一時一地(如羈縻馬合木時阿魯台仍活躍、羈縻俺答時打來孫依舊入寇),未有如漢唐之全局性較長期的成功。
有明一世羈縻蒙古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這事,排名第一的上飛機的那位說的很不錯,明朝自身的態度不端正(或者叫太端正)是很大的一方面原因。
然而一個巴掌拍不響,除非是打耳光。除卻明朝自身問題,對面蒙古的問題也不容小覷。
前幾天看到 @關毛 的一個回答說的很有意思,說是匈奴人塌了之後鮮卑人接踵而起,同事還存在各種草原這部那部的,還有什麼柔然突厥等等,稱雄一時。而鐵木真之後就不同了,鐵木真統一了蒙古,然後他的子孫們是蒙古人,統治中原百年不到被社會底層的人們攆到草原後,還是蒙古人,李文忠傅友德藍玉朱棣明初六十年輪番上陣砍,然而那些個被砍殘之後北元能打的還叫蒙古人,明朝中後期著名的加強團團長董狐狸、新六軍軍長插漢虎墩兔,居然還是叫蒙古人,清朝如此牛逼,外蒙四汗內蒙六盟的人也叫蒙古人,現在仍然是叫蒙古人。
那麼鐵木真之前的那種一會匈奴一會鮮卑一會柔然一會突厥的情況怎麼沒了?
因為鐵木真把他們統一了,打散了原有的部落制,以萬戶千戶這種簡單的基層組織締造了「蒙古人」這一新品種,原有的克烈部、汪古部等等從此消失,雖然他們可能在百十年前還是被蹂躪被奴役的非蒙古人,從此不管是當年草原上蒙古大汗的嫡系侍衛——察哈爾(怯薛),還是當年從波斯虜來的僱傭軍——阿蘇特(阿速軍),亦或者是瓦剌四部的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還是北邊的不里牙惕,他們在元朝之後只有一個名字——蒙古人。
(補上 @關毛 的回答地址蒙元開國九十五千戶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 歷史)
那位看官說了,說是蒙古長期內亂,韃靼瓦剌互相看不慣,還有兀良哈這種吃裡扒外的二五仔。
其實這種情況並不會對漢族王朝帶來太大的外部優勢。對於明朝而言,出了北邊不久就是草原,草原上從東往西各種大小部落成百上千但是無一例外都是蒙古人——心裡會怎麼想?即使是最早歸順明朝的朵顏部(也就是朵顏衛),也在歸順後的第三年反了(後來又被朱元璋砍了一遭,徹底沒了脾氣)。
如此一來,漢人當年那種打一個拉一個的政策就沒了多大的市場,拉著瓦剌打韃靼吧,這倆都是蒙古人,前腳把韃靼打個半死,後腳瓦剌帶著剛收的韃靼小弟一塊來大同叩關了;拉著韃靼打瓦剌吧,瓦剌趁機跑路,韃靼趁機做大,回頭帶著剛收的瓦剌小弟一塊來榆林叩關了……

除此之外,周邊生存環境的改變也是明朝不能恢復漢唐舊地的原因之一。
眾所周知,洪武五年那次的北伐兩路失利,但是西路分出來的傅有德卻七戰七勝,從陝西一下子推下來了整個河西走廊,「敗失剌罕於西涼,至永昌,敗太尉朵兒只巴,獲馬牛羊十餘萬。略甘肅,射殺平章不花,降太尉鎖納兒等。至瓜沙州,獲金銀印及雜畜二萬而還。」這是自北宋景祐三年沙州陷於党項人三百四十年之後,漢人王朝部隊第一次攻入這塊地域。如果往前推到吐蕃佔據沙州,也就是唐德宗建中二年,那麼這個地區失去漢人王朝統治則是六百年——六百年什麼概念?今年是2016年,六百年前的1416年,是鄭和馬上第五次下西洋的時候,那一年北京明朝還沒正式遷都北京,那一年北京便宜坊剛開張。三百四十年是什麼概念?今年是2016年,三百四十年前中國還在打三藩之亂,雅克薩還沒割出去。——恢復了數百年前的失地,卻「獲金銀印及雜畜二萬而還」,不是不想要,而是要不了。若是這裡水草豐美阡陌縱橫一如寧夏平原,亦或者漢人佔主導而回回、蒙古為少數,你再看看他是「獲金銀印及雜畜二萬而還」,還是「築城遷士卒以守」?
其實不僅僅是沙州、瓜州,整個河西走廊都在跟漢人政權失聯三百五十年以上,而其他答案里說到的西州、伊州,在元朝就基本成了伊斯蘭的世界,西州在今天的吐魯番高昌區,伊州今天叫哈密,現在哈密市漢族約佔70.99%,少數民族人口佔29.01%,吐魯番地區少數民族人口476840人,佔總人口比重的77.58%,維、漢、回民族佔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71.0%、22.42和6.27%——今天且是如此,明朝剛建國的時候會如何?而且,當時沙州地區的領導人是蒙古王子阿魯哥失里,哈密地區是元朝的肅王,安定衛是蒙古寧王卜煙帖木兒。元朝的時候哈密力、北庭、哈剌火州都不屬於甘肅行省,你覺得到了明朝,能把這些漢唐故地收入囊中的可能性有多大?除去這個人口異化的因素,當地的生態環境變化導致明朝如果在此進行屯兵,則後勤糧草將不得不從甘肅行都司的後勤基地蘭州進行補給——直線距離一千二百公里,摺合就是兩千四百里——就明朝那種要了命的後勤能力,能維持多久?

外部不樂觀,自身不給力,大概就是這道題的原因。

順道提一下所謂的漢、唐羈縻草原。
唐朝算是真的有效羈縻草原了,所謂安北都護府是也,有效期是貞觀二十年到垂拱二年,大概是四十年;管理西域的安西都護府則是從貞觀十四年到元和三年這一百六十餘年,而從上元元年安西成為孤地算則是一百二十年。如此看,則唐朝對草原的羈縻並不是太過成功。
而漢朝羈縻草原……我真不記得有這回事。

另外說一句,明朝雖然在北邊屢屢吃虧,但是南邊尤其是西南,還算是可以的。
明朝萬曆閣老東阿于慎行在著作《谷山筆麈》上有一段評論:本朝輿圖,毋論勝國(元朝),即較之漢、唐亦有所不及。東面朝鮮即漢之玄菟、樂浪,唐之安東都護也;西面哈密即漢之安西、唐之四鎮也;北面河套即漢之五原,唐之豐、勝等州也;南面交趾即漢之九真、日南,唐之五管外境也。朝鮮建國公矣;舊遼陽控遼左……,而為三衛所據;河套為西虜所據;哈密為吐魯番所侵;交趾旋得旋失。較之漢、唐剪其四幅矣。然靈、夏在版圖,則宋全盛所無;甘肅為斥堠,則唐中葉所失;而雲南一省全為郡縣,則漢唐以來所未有者,亦足補其一二矣。
事實也差不多如于慎行所言,明朝對於雲、貴的充實和補充相當湊合,當年即使是元跨革嚢的蒙古人,也留下了世襲大理總管,以至於元末的時候明玉珍數萬大軍一舉攻陷中慶府(雲南昆明)之後反而是鎮守大理的大理世襲總管段功帶著自家兵馬恢復了失地,大理之後的段氏實力可見一斑。而明朝對雲南,從軍屯到戍守,從土司到流官,從羈縻到時控,二百六十餘年最後保存下的是比今日的雲南還要大的一塊領土(南明時期雲南比今日尚多孟艮府,後來在吳三桂三藩之亂的時候丟失),李定國最後的活動範圍是在景線,也就是泰國清邁,這裡,才是明朝的西南沿——雖漢唐而不能及。
此為後話。


不贊成 @姬軒亦 的史論,有為影射現實而歪曲歷史之嫌。

的確,現在的漢民族主義者中頗有一些明朝粉絲,喜歡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塑造明史。但是像姬軒亦一樣為了對其進行批判,而在上述這些塑造的基礎上對明史進行再塑造,則尤不可取。

朱元璋真有什麼民族主義思想雛形嗎?可能是有的。但達到「蠻夷就該死」的程度了嗎?顯然沒有。不但沒有,作為皇帝(而非紅宋武將)的他反而還對元朝的統治頗多肯定之詞。
檢閱《太祖本紀》、《實錄》等諸書,朱元璋早在稱帝前的伐(東)吳作戰前,就在討伐令中肯定了元朝的正統性。到了北伐時,他又再一次重申了這一點,甚至不惜以肯定元廷來污衊自己曾效力的紅宋政權。當然此時他採取肯定元廷的政策,主要還是為了爭取元廷故吏,否定當時在北中國混戰的諸軍閥勢力。
然而,北伐成功,元廷基本覆滅後,朱元璋並未因統一中國而放棄上述政策,相反是強化了對故元的推崇。洪武三年五月,明軍北征,俘虜了順帝之孫買的里八剌以及后妃、公主、宮人、諸王人等。六月,送至京師。有人請行獻俘禮,明太祖當即拒絕,說「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獻俘之禮,不忍加之。」十一月,北征大軍得勝班師,李文忠上賀表,內多詆毀元朝之語。明太祖很不高興,即切責宰相說:「卿等為宰相,當法古昔致君於聖賢,何乃習為小吏浮薄之言,不知大體,妄加詆誚。況元雖夷狄,然君主中國且將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元之興亡,自是氣運於朕,何預而以此張之四方。有識之士,口雖不言,其心未必以為是也,可即改之。」
可見,朱元璋不但沒有「蠻夷就該死」的思想,反而完全贊同姬氏「蠻夷是華夏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觀點,甚至還覺得所謂蠻夷來「君主中國」亦無不可。更有甚者,朱元璋還將自己和自己的祖先說成是元廷的順民(儘管他的外祖父就是崖山倖存者,而他本人更是紅宋的武將),更胡說元廷是生養過自己和父祖的大恩人(雖然他們一家數口在元末幾乎餓死殆盡)。試問,朱元璋都已經把元廷當作生養過自己一族的舊主、大恩人了,大有發跡奴才不忘恩公之卑態,這個姿態還不算低嗎?比約為兄弟云云不知低到哪裡去了。若還嫌過高,那究竟要低到什麼程度才能讓人滿意,莫非要朱元璋主動讓位給元順帝回來複辟嗎?

朱元璋對俘獲或主動投誠的元廷貴族,政策多有變化。既有優待之時,也有翻臉流放之日,主要是基於當時明廷的內政外交形勢。但總體而言,朱元璋對元廷貴族的基本政策還是一以貫之的,就是以招撫為主,給錢、給封號、給待遇。
明軍北伐時,朱元璋明確宣布,元順帝父子若能「審識天命,銜壁來降」,他就將「待以殊禮,作客吾家。」 (《皇明詔令》)這是許諾要以二王三恪的國賓之禮來優待元帝一族。然而,事態的發展顯然出乎他的意料。元順帝北奔塞外,同太子和解,重建了後來被稱為北元的政權,至此國賓云云的待遇保證自然不能夠吸引元廷來歸了。
於是,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又宣布「直北宗王駙馬部落臣民,能率職來朝,朕當換給印信,還其舊職,仍居所部之地,民復舊業,羊馬孳畜從便牧。」 ((《明太祖實錄》)可見是給印信、給官職而又安堵其草場部眾了。在明廷的軍事打擊和招安政策下,北元的東道諸王、西道諸王中陸續有人投降明朝,形成兀良哈三衛、關西七衛、哈密衛等羈縻衛所。明廷也通過發給敕書、進行賞賜、朝貢貿易等方式對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經濟籠絡。
對於蒙古貴族是採取這種方式,朱元璋對元廷亦採取類似的方針。洪武三年四月,他讓人帶書信給退居漠北之順帝,聲稱其只要「奉天道,順人事,遣使通好,庶幾得牧養於近塞,籍我之威,號令其部落,尚可為一邦之主,以奉其宗祀。」 (《明太祖實錄》)。五月,一聽到順帝死訊後,明太祖即遣人弔祭,並為之上謚號,又封被俘之買的里八剌為崇禮侯。七月,他又致書繼位的愛猷識里達臘,一再宣稱只要臣服明朝,即「可為一邦之主。」九月,他派人具厚禮,送買的里八剌回漠北。可見,朱元璋對元廷採取的方針大略同對蒙古大貴族類似,給封號、給錢、幫打內戰都不在話下。至於聯姻是否不在考慮之中呢?也非如此。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的正妃就是北元權臣河南王王保保之妹,明初帝王后妃中亦不乏蒙古、高麗人(後來又有瑤族之類)。和親或許被認為是屈辱,但聯姻難道只是單向的嗎?然而,元廷始終沒有回應朱元璋的招徠,更在洪武五年擊敗明軍而鞏固了自身的統治,導致後者對建立一個囊括全蒙古的傀儡政權,終於是完全絕望了。

其後在永樂年間,朱棣基於朱元璋這一政策的失敗,調整了方略,分封瓦剌領袖為順寧等三王,欲挑撥離間,使北方處於長期混亂局面。另一方面,在韃靼受到重創後,朱棣也曾分封其首腦阿魯台為和寧王。朱棣及其後人就這樣長期利用四王之間的不和,採取扶弱抑強的策略,達到間接控制蒙古高原的目標,這也就是所謂「幫打內戰」了。這也是朱棣延續朱元璋的方略,嘗試將所謂蠻夷通過朝貢制度編入「華夏體系」而成為其「一個重要部分」的努力之一。
然而朱棣父子的這一策略,完全沒有收到長遠的效果。隨著明廷軍事力量的急劇衰弱,四王中的順寧王脫歡、也先父子很快崛起,統一蒙古,重建足以同明廷對抗的政權。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是因為朱棣父子的分而治之未能像漢唐那樣徹底瓦解蒙古國家機器(就更不要說民族認同了),也未能真正做到讓各領主的力量保持均勢。這一事態的最終結果就是土木堡之變。此後,軍事力量被嚴重削弱又在朱棣時代喪失了塞外軍事據點的明廷,就再也不能干預蒙古內部政治局勢的變化了。
隨後,傑出的蒙古民族英雄人物達延汗登上歷史舞台,中興了蒙古汗國,對蒙古汗國的國家機器進行了再準備。至此,明廷在同蒙古的軍事鬥爭中已陷入戰略被動局面,其表現就在於原來為其所羈縻的各衛蒙古相繼叛離。達延汗之後蒙古雖然又發生了分裂,但經過其整頓的國家機器仍具有相當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久就出現阿勒坦汗建立大金國的新形勢。對此,明廷起初確實採取了縮頭烏龜的姿態,竟寄希望於阿勒坦汗做一個飽食賊,但最終還是坦然面對,進行了隆慶封貢,對阿勒坦汗給封號、給錢財,只不過這種封貢實際上已不可能讓明廷恢復了在蒙古高原的控制力了。
進入十七世紀以後,作為明廷「華夏體系」所謂「一個重要部分」的建州左都督努爾哈赤在滿洲舉兵反抗明朝,繼而通過東道諸王中的科爾沁部(在元為齊王領)介入蒙古世界,擊敗了達延汗以來的末代正統大汗林丹汗(在此之前林丹汗已消滅了阿勒坦汗的大金國政權)。而其子洪太則最終被尊為新的全蒙古大汗,即博格達徹辰汗。這樣一來,非但就的蒙古汗國統治體系宣告結束,朱元璋、朱棣父子所建立起來的「華夏體系」也就徹底崩潰了。在此事件不久之後,明廷即為順朝所滅。
由此可見,明廷之所以不能順利羈縻蒙古,固然有朱元璋、朱棣父子政策多變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因為自身軟硬實力均不足,根本無法令瓦解蒙古汗國自身的體系而將其徹底納入「華夏體系」。所謂權術不到位云云,不過細枝末節、雕蟲小技罷了。


睡前亂碼,可讀價值較低。
——————————————————————————————
先天不足:朱麻子對漢人居住區外的地方基本沒有領土慾望。朱老四雖然慾望強烈但似乎只喜歡暴力簡單解決問題,並無長久打算。實際表現為什麼都不考慮,老子先帶五十萬大軍刷你一通打死你嚇尿你再說。
後天陽痿:除了上面這兩個外,大萌整體陽痿,在沿襲朱老四的暴力政策後出現了土木堡這樣的慘劇,導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此後對蒙古政策從暴力變成迴避。

而我們談談羈縻。
羈縻只是個和稀泥的臨時妥協,從來都不是集權帝國的初衷。
羈縻的州府,壽命都不長的。人家怕你了就聽話,犯二了就自立,根本無法管轄。
我們可以看看唐朝在吞併東西突厥後的首要事務,就是先建立羈縻州府,然後移民(多是流放罪犯)建立直轄的州縣,穿插在羈縻州府之中,在慢慢消化其他羈縻州府。雖然在蒙古高原有後突厥的反彈,但在新疆基本做到了牢固掌控,尤其是哈密的伊州和高昌的西州,基本上和中原的州府沒啥兩樣,居住人口、行政文書和中原一模一樣,至今還出土了不少基層訴訟材料。而真正羈縻的州府,基本上不是在中亞就是在外蒙古俄羅斯。
正因為如此,吐蕃雄起,唐朝衰落後安西北庭的殘兵居然還打著唐朝的旗幟堅持幾十年。而且更可怕的是,堅持忠於唐朝載於史冊的安西殘軍長官中,曹令忠是個粟特人!而另外一個叫爾朱某的,想必喜歡歷史的人也對這個姓氏不陌生。是的,大唐深入人心,若非安史之亂,新疆地區早就不是羈縻領土了。
而我大萌呢,縱觀我大萌的對蒙古政策,只有簡單粗暴的這兩項:
1、打!(僅限朱麻子、朱老四統治期間)
2、我不理你……(其他愛好和平的皇帝統治期間)
反正雖然自詡天朝,但明朝對蒙古整體上還是有那麼一種鴕鳥心態的。
而那些如哈密衛之類的所謂羈縻土地,他們並非是像唐朝在蒙古高原和新疆的羈縻州府那樣先征服再設建置的,而更是像唐朝在西伯利亞甚至阿富汗那樣人家主動投降才設的羈縻州府。從這個出發點來看,大萌一開始就松垮垮的。
最典型的羈縻土地哈密衛,他們投降明朝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他們是元朝唯一在新疆地區的領土長官,離開了中原王朝的庇護,很可能就會被察合台汗國給吃掉,既然元朝沒了,那就歸順大萌吧。如果說當年成吉思汗高興了,一鞭子把哈密送給察合台了,這裡就跟明朝沒有任何關係了。
因為大萌似乎真的對新疆毫無興趣,只盯著蒙古高原。

而且羈縻也有個羈縻的樣子啊,至少臣屬領主要給皇帝履行一定的義務啊。
再說大萌對羈縻土地的管轄義務是什麼呢?
唐代對羈縻州府有貢獻土特產(主要是皮毛)和戰時抽兵的義務,不履行就視為反叛。
後突厥汗國基本都被認為是非羈縻實獨立的政權吧,然而唐朝需要了,吆喝一聲,後突厥還是要服從徵召,給唐朝履行出兵的義務。
而大萌似乎知道自己的羈縻州府是真的羈縻,所以很自覺,除了給派個文官輔佐充門面外,對羈縻土地的統治者幾乎沒有設定什麼義務。
哈密衛算是明朝能派遣文官稍微干預一下的。而俺答這樣的……算了……俺答算什麼羈縻啊。俺答的性質基本和松贊干布臣服唐朝一樣,給你個台階叫你聲哥就行了,人家從沒有覺得自己是中原朝廷的臣屬。

所以我總覺得,大萌前期是只懂暴力的秦朝,土木堡之後驟然變成了人畜無害的宋朝,根本談不上對游牧民族有什麼可行性的政策。
不過這裡肯定會想到,很多人可能會用小冰期的氣候原因來解釋,再說些說什麼水位線啊、不適合農耕啊,漢朝唐朝運氣好氣候好啊……
嗯,這個問題你問康熙雍正乾隆吧,清朝和明朝氣候變動不大,都在小冰期範圍內。
更何況的是……
康熙雍正乾隆用了足足三代人的時間才完全擊垮了準噶爾汗國,將領土從青海推到了中亞。
而朱老四統治期間,蒙古本部已經被明軍打成肉糊糊了。


早聽說知乎歷史水平偏低,處於閱讀歷史流行科普讀物的水平

今日一看此貼,果然名不虛傳

亮貼胡說八道的程度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

常識都錯的一塌糊塗

這個問題,第一件應該做的事情首先是指出問題本身的錯誤。

漢唐獲得了對蒙古地區全局性長期性有效性的控制與成功?

有這回事嗎?這是從哪兒看來的。

漢武帝大舉討伐匈奴,到匈奴分裂,南匈奴內附,再到匈奴統一,扶植漢奸政權,再到匈奴再次分裂,東漢驅逐北匈奴。

兩漢四百年,能比較有效的羈縻南匈奴的歲月合起來都不到一百年。而東漢驅逐了北匈奴,北匈奴的地盤也不過是被鮮卑佔據。而鮮卑,南匈奴,羌人的騷擾一直持續到漢末滅亡為止也未見消停。

唐代,搞安倍都護府,狼山都護府,不僅授予漠北各部酋長官職的做法和明代差不多,而且維持時間都不超過三十年。

而唐朝近三百年,十分之一的時間就叫做長期有效成功了嗎..................

不問是不是就問對不對,這種問題本身就是個錯誤

再說版圖上看,那些各個答案里活躍的,確定不是來搞笑的嗎。

你們犯下的基本錯誤是拿漢唐最鼎盛的那幾年,那一瞬間,比照明代整個三百年歷史

比如洪武永樂之後就如何如何不堪了云云,而漢唐時多屌多屌...........

講道理,漢朝對少數民族的武功壓制基本還保持著很高的下限,但是唐朝?你拿永徽那幾年跟明朝嘉靖,天啟,崇禎比照,當然是顯得明代很失敗了

但是拜託,除了西北方向以外,其他方向上的版圖和輻射面積,明朝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裡都大於唐朝,除了西北和河套

漠北的都護府,狼山州,在唐高宗末期,就基本被反推,我看到還有說後突厥是唐朝建立的附庸,這不是在說夢話?後突厥一度打的唐軍在河北圍觀突厥兵搶掠男女。

就整個北方版圖而言,東北,漢族政權東北地盤最大的非明代莫屬,拿北朝鮮地區說事兒的,你先看看對那地方的統治維持了幾年。

漢代時,就基本縮回遼河流域,唐朝時,一度佔領北朝鮮和百濟地區,但是在唐高宗中後期,大同江以南就全部被新羅人搶走。

大同江以北,遼東區域,沒多久也逐漸變成渤海國的勢力範圍。

唐朝超過一半的時間,在東北的地盤只有到遼寧中部,後來更是萎縮到河北外面一點點。

而明代大部分時間都牢牢統治著遼東地區,更通過比羈縻府州更嚴格的宣慰司,都司輻射控制著遼寧東北部和吉林南部的女真人。直到快滅亡前幾十年才算是徹底失控

李成梁時期,明帝國一度還在遼東外圍擴張輻射範圍,同樣歲數的唐帝國,連遼中都過不去

這裡的人包括問題的題主,都是犯基本常識錯誤,印象流錯誤

把漢唐最巔峰的一段時間,當成漢唐全部時間

再說軍事作戰,對明蒙戰爭過程,這個問題里的各位作答者基本都非常不熟悉,只熟悉極少部分,明太祖和明成祖的時期

明帝國對北方的作戰,除了下限不如漢帝國,以及不跟元清比較之外。比唐帝國是毫不遜色的。

亮貼里幾乎沒有讀過靠譜資料的,目測全都是明朝那些事兒的擁躉

神論簡直一抓一大把

比如瓦剌和蒙古的關係,瓦剌人只能算是蒙古的加盟商,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蒙古人,而且蒙古本部也是這樣看待他們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和東蒙本部的關係是越來越差,達延汗和俺答汗的一大軍事成就都是把瓦剌人越趕越往西

再比如土木堡事變的真正肇因,是朱棣去世之後,鴿派分子和明宣宗放縱堖羅斯部的結果。而不是朱棣沒有把瓦剌打的七零八落

實際上,瓦剌本身在永樂末期已經被一分為三,而韃靼本部和兀良哈都被打的奄奄一息,韃靼本部能稍有掌握的地盤基本只剩下呼倫貝爾區域

兀良哈在松嫩平原西部的根據地被掃蕩,損失慘重,南下內附

此時,朱棣已經完成對蒙古地區的大戰略安排

以奴兒干都司和兀良哈內附以及明朝自己的軍隊為包圍圈,迫使韃靼本部龜縮在呼倫貝爾區域,隨時受到打擊

瓦剌中最好戰的堖羅斯脫歡所部被太平和把禿孛羅隔離在最西北,同時南面和西面都是明廷盟友別失八里以及帖木兒汗國

兩個巨大的環形包圍圈,是朱棣的戰略安排,亮貼眾人不知道卻信口胡說他只知道暴力處理,不知道政治戰略,實在可笑

是朱瞻基,裁撤松花江造船廠,停止東北內河巡航,縮減奴兒干都司經費,同時對脫歡暗殺太平與把禿孛羅視而不見,放縱脫歡攻擊阿魯台,才導致瓦剌做大。

瓦剌做大絕對不是朱棣沒有長遠規劃的原因,終朱棣一生都在防止蒙古各部勢力融合,小心維持平衡並持續蠶食東蒙

朱瞻基的黑鍋,朱棣可不背,他唯一的過錯就是選錯了太子

而亮貼的人很多似乎並不知道此事

還有唐軍攻滅漠北政權的問題,實際上,唐與東突厥,薛延陀的決定性戰役都是在漠南打的,而不是漠北地區。唐初並無國力支撐大軍深入漠北,不像漢武時期和明洪武永樂時期那樣能夠越過漠南進擊。

在漠北,更多是依靠各個部族群起圍攻唐的敵人。

唐朝和明朝都在北方有過輝煌的勝利,也有過恥辱的失利

從亮貼來看,主要是因為多數人對唐朝的輝煌印象很深,對唐朝的恥辱時刻印象很淺,而對明朝則正好相反

唐能夠有效羈縻漠北的時間只有唐帝國壽命的十分之一前面已經說過,同時也曾經捕獲大汗級別的人物。

但是明廷也並非沒有,朱老四首次北伐,本雅失里大汗逃亡瓦剌被擒殺,人頭送到。

征瓦剌之戰,明軍,韃靼軍先後襲擊瓦剌,瓦剌擁立的答里巴大汗也身死,馬哈木也死了。

除此之外,還有明太祖的捕魚兒海大捷。

但是亮貼的人似乎也就僅止於此認知了,甚至認為俺答汗封貢是鴕鳥政策換來的。

我理解你們,當年明月沒寫,你們自然不知道

洪永熙宣之後,又一個大規模進攻蒙古人的皇帝,是成化帝朱見深

因為當年明月本人對朱見深和太監汪直深深的偏見和誤解,他雪藏了這一時期明朝的主要軍事活動,就如同他為了維護于謙的光輝形象,而雪藏了擊敗瓦剌,南征麓川的王驥一樣

事實上,不論是在漠南還是漠北,明軍的作戰次數和作戰規模都不亞於唐軍

雖然中後期沒有再像二祖一樣十幾二十幾萬人出擊到漠北,但是幾萬人馬襲擊漠南的戰役相當多

其中,威寧海子大捷,咸寧海子大捷,火燒豐州灘是其中出塞作戰獲成功的佼佼者

而且斬殺大汗級別人物的成就,在洪武永樂之後仍有一次

那就是威寧海子大捷擊斃蒙古史上第一女英雄滿都海

亮貼的朋友完全不曉得這件事,更無知的將朱棣之後的明帝描述為人畜無害的宋朝........

一句話犯了兩個錯誤,第一是,成化帝明憲宗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鷹派皇帝,而他在位期間,對蒙古和女真都採取了血腥手段

第二個錯誤是宋朝人畜無害,北宋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都在竭盡全力對外擴張,攻略少數民族好不好,宋軍攻滅青唐吐蕃政權不僅血腥,而且有屠城擄掠等諸多行為

再說俺答封貢,俺答封貢絕對不是靠鴕鳥政策換來的

前面所說的咸寧海子大捷和火燒豐州灘,就是對俺答汗的猛烈進攻,俺答汗的孫子扯力克想挑唆套部蒙古和青海蒙古反明,又引發了萬曆中期對青海蒙古和套部蒙古問題長達五年的戰爭,等到湟中三捷打完,扯力克被迫返回歸化城(我也是無語了,談對漠南地區的羈縻,居然沒人知道歸化城)。漠南蒙古基本上都是臣服的。

這跟強漢盛唐時期相比,當然不算什麼了不起的成就,也就是打殘了蒙古左右翼,使得漠南基本臣服而已

但我必須提醒亮貼各位,此時已經過了明朝二百年以上,是不折不扣的晚年期

看看你們言必稱唐代如何威武,請問二百多歲時大唐是啥光景,是不是還控制著漠南????

貼標籤的行為是裝逼最簡便的行為。

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所知不夠全面,但是又想總結全局。

亮貼基本是在拿漢唐,尤其是唐朝,極少一部分強盛的時期,對比明朝整體全部時間得出結論。

你們試著倒過來,拿南詔國三攻程度,後突厥,回紇侵略河北,契丹殲滅二十萬唐軍時對比一下?我不說洪武永樂,就說成化,萬曆時期的武功即可。感官馬上就反過來了。
===========================================================

答案回復中幾個人大秀雙重標準讓人嘆為觀止

@兩儀落

這位仁兄說,唐和明在遼東是強弱各有時,還曲解我的話說漢代在遼東控制不如明代。

我原話如上「漢代時,已經基本縮回遼河流域」這個漢代,指的是東漢後期

回復中「兩漢牢牢控制遼河流域的時間與明代大致相差彷彿「只要根據史料計算,大家都是控制遼河流域二百年出頭

回復中還有個帥哥居然得出我說的是漢朝只有二百年...........本座說的是漢朝牢牢掌控遼河平原,超過二百年,而不是大漢朝只有二百年

如果說漢朝和明朝在遼東的控制力是相差彷彿,那當然是無話可說

大漢朝多出了朝鮮半島北部的地盤,而明則長期羈縻控制遼東外圍一圈女真

包括駐軍,派長官,屠殺,鎮壓,分派世襲官職,封貢,干涉女真封建主的耕種收割,調節糾紛等等

如果像 @兩儀落所言,基本龜縮在長城內,請問是如何執行以上任務,如何犯下讓建州女真深恨百年的建州月屠呢?

如果沒有做這些事,努爾哈赤何言朝廷偏袒葉赫哈達呢

「我祖宗與南朝看邊進貢,忠順已久,忽於萬曆年間,將我二祖無罪加誅,其恨一也。
「癸巳年,南關、北關、烏剌、蒙古等九部,會兵攻我,南朝休戚不關,袖手坐視,仰庇皇天,大敗諸部,後我國復仇,攻破南關,遷入內地,贅南關吾兒忽答為婿,南朝責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復置故地。後北關攻南關,大肆擄掠,然我國與北關同是外番,事一處異,何以懷服,所以惱恨二也。[1]
「先汗忠於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見疑,故同遼陽副將吳希漢,宰馬牛,祭天地,立碑界銘誓曰『漢人私出境外者殺;夷人私入境內者殺』。後沿邊漢人,私出境外,挖參採取。念山澤之利,系我過活,屢屢申稟上司,竟若罔聞,雖有怨尤,無門控訴。不得已遵循碑約,始感動手傷毀,實欲信盟誓,杜非有意欺背也。會應新巡撫下馬,例應叩賀,遂譴干骨里、方巾納等行禮,時上司不糾出口招釁之非,反執送禮行賀之人,勒要十夷償命。欺壓如此,情何以堪。所謂惱恨者三也。
「北關與建州同是屬夷。我兩家構釁,南朝公直解紛可也,緣何助兵馬,發火器,衛彼拒我,畸輕畸重,兩可傷心!所謂惱恨者四也
「北關老女,系先汗禮聘之婚,後竟渝盟,不與親迎。彼時雖是如此,猶不敢輕許他人,南朝護助,改嫁西虜。似此恥辱,誰能甘心?所謂惱恨者五也。
「我部看邊之人,二百年來,俱在近邊住種。後前朝信北關誣言,輒發兵逼令我部譴退三十里,立碑佔地,將房屋燒毀,□禾丟棄,使我部無居無食,人人待斃,所惱恨者六也。
「我國素順,並不曾稍倪不軌,忽遣備御蕭伯芝,蟒衣玉帶,大作威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文□之間毒不堪受。所謂惱恨者七也。」

關鍵,攻擊插漢部,擊泰寧部,設寬甸六堡,在女真諸部作威作福

這都是快二百多歲,離嗝屁不遠的明朝,這時候明帝國已經在北起吉林南部,東到長白山的遼東外圍,搞東搞西,管控屠殺二百多年了

那麼 @兩儀落 口中,在東北和明朝強弱互有時的大唐朝是什麼情況呢?

安東都護府 668年設在平壤,8年之後遷回遼陽,一年之後遷撫順,到了唐玄宗的大唐開元盛世,安東都護府已經遷回遼中朝陽以內,再過一段時間,直接遷進了遼西走廊。

遼西走廊啥概念呢?

努爾哈赤起兵反明以後,打下了遼河平原,一大堆城鎮,孫承宗和袁崇煥所謂的堅守遼東其實就是守的那條狹窄細小的遼西走廊

唐滅高句麗,百濟之時,遼東控制水平達到全唐朝極限,不僅恢復漢四郡,遼河平原的控制板圖也逼近瀋陽

但是這個勢力範圍維持了多長時間呢,8年棄漢四郡地盤,10年,棄遼河平原中部,十幾年以後就剩下朝陽以西了

明帝國對越南北部的控制也不過二十年,大家普遍都是不承認的

放在大唐朝身上,標準就不一樣了?明代越南北部的範圍西邊進入寮國境內,比漢唐時期的交趾郡要大,但因為只有二十年不到,就不計算入內了

那麼大唐的遼東,漢四郡,遼河平原大部,這時間又是多少?

漢朝控制這裡超過二百年,唐朝則是十分之一的時間,就跟二百多年的明,不相上下了..........

唐朝基本盤在西北,對東北可以說不是很重視,唐的東北,大部分時間就是河北,而遼河平原和遼東半島,長期是渤海國,奚人,契丹人爭鬥的焦點

沒有遼河平原的東北政權,就沒法穩定成為一個盛國,而渤海國就是這樣一個海東盛國

更不用提我大唐安史之亂後,近半光陰,連河北都幾乎是化外之地,這段兒怎麼又不見人提起了

明末雖然爛成渣,可是明朝還不至於活到一半歲數就控制不住河北了

明朝滅亡前幾十年對漠南蒙古的羈縻,聯合與打擊:下文節選自明末方孔照《全邊略記》。首先請允許我介紹一下作者。
方孔照,安徽桐城人,萬曆44年進士。初任嘉定知州,後入京為兵部主事。天啟初任兵部職方員外郎,因觸忤閹黨崔呈秀被削籍。崇禎11年以右僉都御史任湖廣巡撫與農民軍作戰。後被楊嗣昌劾以下獄,減死,謫戍紹興。後復官,朝廷又命他兼理軍務,抵禦農民軍。命令剛下,李自成已攻陷北京。方孔照南下歸隱,10餘年而終。
《全邊略記》是方孔照任兵部職方員外郎時所撰,書成於崇禎元年(1628)。他著述主要依據的資料就是兵部中的簿籍和堂稿,使用了不少時人未曾利用的原始檔案,纂輯了許多不見於他書記載的第一手資料,使該書成為一部獨具史料價值的明代邊防圖籍著述。該書有明崇禎元年刻本,清朝列為禁書,流傳很少。1930年北平圖書館出版鉛印本,今亦稀見。1974年台灣廣文書局將該書明刻本影印,大陸亦頗難得。
以下為節選的正文:
「隆慶3年4月,虜酋張擺失、艾失哈等擁眾近邊,聲言欲寇鹺場、孤山,遼陽副總兵李成梁率中軍指揮蘇承勛等出邊迎擊之,而以原任參將謝相廷督選鋒沖其前,至夾河山城,突入虜營,斬獲賊首張擺失等164級,奪馬100餘匹,賊遂遁去。」
「4年,八家寨、葦子谷酋長汪住、內英哥等從陽明台入,諸將軍趙完弛遼陽,郭承恩弛虎皮,安敖弛奉集,裴承祖弛鮑屯,柯萬弛平虜,撫臣張學顏、大帥李成梁皆壁清河。至卓山,擊破之,斬炮爾大寧公提等588級。」
「5年12月,虜寇河東,從望酒墩入。大帥李成梁、副帥趙完、郭承恩等率師御之於卓山等,大破之,斬首580餘級,內有酋2人,他夷器無算。」
「萬曆元年,卜言台周會炒花、扯勞亥大入瀋陽。大帥李成梁率偏將宋承恩等力戰於南靜九營,斬勺茶戶等200有7級。」
「2年,速把亥既已連騎往仰加奴新寨請婚王台,而又大會諸酋,自紅螺山走遼城。總兵李成梁出塞,會風砂障天,捕斬首虜43級。上諭大司馬譚綸曰,前報虜數十萬犯遼,已到近邊,朕心夕惕。經旬杳然,有無失事,其以實聞。遼東告捷:東虜屢次入犯,逆酋王杲至誘殺我裨將裴承祖。總兵李成梁提兵問罪,直搗紅力寨,斬首1100。東夷王台執送逆酋王杲父子致境上。詔磔杲於稿街,加台龍虎將軍,有功將吏悉增秩。」
「4年,李成梁出比羅兔,去遼百里,斬虜52級。」
「4年5月,土蠻益怨邊人,乃率黑石炭等三十萬窺十方寺、上丁字泊。先遣騎隔河而語,曰屬夷也,土酋虐,欲渡河而生。守使翟誘裳曰,詒也。總戎李成梁帥佟暹、康元吉軍長定,佟應科、王朝寵軍新打營,裴承祖、高虛登軍小船城,而又檄李澄清、徐維忠等從征。虜走老營,我兵追40里,大破之。斬阿丑、哈伯革奈等476級。督臣梁夢龍、撫臣周詠以大捷聞。告太廟如禮。賜成梁以下金蟒苧,蔭階有差。」
「11月,黃台吉擁老撒大會土蠻10餘萬,欲犯廣寧。於是,秦得倚出海州,孔東儒出鞍山,查大受等出瀋陽,徐國輔出奉集,陶承嚳出析木,凌雲出威寧營。適速把亥連營遼河,長40里。李成梁率精兵李如柏、李平湖、李得金出鎮安堡,而以蘇國賦、楊燮為左軍,劉承武、王惟屏為右軍,直弛養善木,斬把爾度卜等882級。奏捷,詔李成梁封爵。」
「6年10月,泰寧衛酋速把亥窺盜遼邊。是月,青把都、哈卜慎大會土酋,分犯寧前。成梁直搗劈山,去邊200餘里,斬435級。上方行嘉禮,巡撫張學顏大捷奏至,敘錄有加。」
「8年,建州夷兀堂犯愛陽、寬奠,又犯永奠。李成梁逐之,出塞200里,斬750級。兀堂復以千騎入林剛谷,副總兵姚大節復敗之,斬首67級。土酋志報薊門之役,合速酋營紅土城,佯入海州,而一犯錦,一犯義。時備兵使李松、張崇功、洪濟遠、周於德等十道並發,大帥李成梁捕伏大清堡,出塞200里,斬捕471級。主爵者比劉江之封廣寧伯以倭700級,曹義之封豐潤伯,詩聚、焦禮之封懷柔伯、東寧伯以虜四五百極,成梁先時破逆杲,至千二百餘級,比虜級更宜倍之。詔曰,李成梁累獲奇勛,其以原銜指揮並功世襲伯爵,給誥券,為寧遠伯。」
「10年,速把亥入陽河堡,遂深入錦州,分弛四門。裨將周之望力戰,與王應榮俱死。裨將徐恩、趙采分出北門、西門擊之。虜奔凌河,塗寬等各伏兵邀擊。虜倚遼河為險,李成梁出兵大戰,斬捕340級,虜乃去。」
「逞、仰二奴數掠孤山、鐵嶺,將軍李成梁勒兵出塞,大破之於曹子谷,得1039級。」
「泰寧酋速把亥率其弟炒花及子伯言入犯鎮夷堡,李成梁迎之,其下李平胡射速把亥,中脅墜馬,斬之。炒花等大哭出塞。遼東大捷至,詔進張居正太師。」
(請注意:泰寧部部長速把亥此人從嘉靖35年開始為害遼東,到萬曆十年已經27年,是帝國北方的一個心腹大患,也是帝國在北方的勁敵之一,此人死,兀良哈元氣大傷。此事成為當時轟動朝野的大事,同時也使明帝國、蒙古、女真三方的力量變化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帝國支柱張居正也因為在此期間對李成梁的鼎力支持而進太師,從而成就了此期間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的一個由鐵三角所支撐的帝國的繁盛局面,這個鐵三角的三方即張居正、李成梁和戚繼光。另外,張居正在隆慶元年進太保,萬曆9年進太傅,再加上以遼東大捷進太師,成為明代第一位生加三公的文臣,其榮耀在整個明代無人能及。)
「…………斬仰加奴、逞加奴等凡310有1級。復追之於新寨,斬捕1251級,追至二奴巢,諸虜叩頭,…………」
「黑石炭弛於襖郎兔,成梁從大寧堡出邊,行400里,搗虜壁,斬首343。捷至,會上大閱,喜甚,郊廟,賜爵賞焉。」
「11年,太寧酋伯言、把都糾花大及大虜眾50000騎入塞,攻鎮靜堡。李成梁議於黑山大出兵,佯為北伐,夜遣李得全弛入鎮靜為內應。旦日,親自搏戰。李寧以刀擊花大,傷臉,復貫矢中膊。花大,伯言叔也。虜營皆哭失聲而去。伯言復偕董狐狸30000騎入犯廣寧,殺掠吏士223人。李平胡跳擊之,會大風揚沙,晝晦。頃之,雷電交作,大雨如注,平地水深數尺。虜盡走出塞。」
「阿台寇遼東,入瀋陽。李成梁御之,戰於古勒寨。阿台射死。別將秦得倚復破毛憐夷阿海於莽子寨,誅之。伯言、把都復連接鄧兒台吉萬餘騎入塞,殺掠軍民。游擊周思孝逐之。虜走遼河,河深不能徑渡。李成梁追襲之,從丁字泊堡出,布陣為一二字,以一字衝鋒,二字繼戰。令既定,旦日,去邊150里,虜望見兵至,既跳騎挑戰。成梁躬率一字陣接斗,火器弓矢齊發。撫臣李松趨二字陣,鼓行而前。虜股慄欲奔,我兵乘勝疾戰,斬首虜824級,得名酋舍征孛來等13人,獲馬50049匹。軍士亡失者639人。」
「小阿卜戶襲我黑谷關,亦燒毀烽台,殺略人畜甚眾。於是,給諫馬景隆及御史、詹事讓書再至。上詔李成梁益加策勵,勿以人言自阻,有負國恩。調景隆以安成梁。遼陽百姓方維相亦伏闕下,稱成梁中左所之戰、盤山驛之戰、卓山之戰、平虜堡之戰、紅土城之戰、養善木之戰、鴨兒匱之戰、雕背山之戰、遼河之戰、阿州之戰、撫順之戰、瀋陽之戰、開原之戰、襖郎兔之戰、曹子谷之戰、古勒寨之戰,腦王杲,髓速把亥,馘逞、仰二奴,斬阿大、阿海,皆萬世功。」
「13年冬,東虜一克等100000騎來,李成梁輿疾出鎮邊堡,行200里,斬捕900有2級,中有酋長虎兒處首24。蓋用李平胡策也,晝伏夜行,平胡乃帥降夷40人先驅,大風飛砂,中及虜覺注矢,而我兵已橫絕之矣。大司馬嚴清宣捷,賜成梁蔭秩三級。」
「22年冬,東虜卜言台周以眾勝,把兔兒以強勝,連騎犯邊。大將董一元以兵匿鎮武堡,,虜率騎深入,士卒從中起,循牆而進。虜大駭,搏戰,自午至酉,我師精力愈倍,虜遂潰。一元追逐之,斬首416級。伯言中流矢死,把都傷重,空馬而逃。是夜,虜奔而狂,哭聲震野。把都尋亦死。」
(此戰之後,泰寧部酋長速把亥、伯言、把都皆死,泰寧部徹底衰落,兀良哈以及整個蒙古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從此只能在明帝國和崛起的努爾哈赤的夾縫中間委曲求全,帝國北方的整個形式更加微妙了。)

這是大家熟知的遼東李成梁

說點兒大家不熟悉的:

十八年,洮河用兵,詔兼右都御史,經略陝西、延、寧、甘肅及宣、大、山西邊務。松套賓兔等屢越甘肅侵擾河、湟諸番。及俺答迎佛,又建寺於青海,奏賜名仰華,留永邵卜別部把爾戶及丙兔、火落赤守之,俱牧海上。他部往來者,率取道甘肅,甘肅鎮臣以通款弗禁也。丙兔死,其子真相進據莽剌川,火落赤據捏工川,益并吞番族。河套都督卜失兔亦遣使邀撦力克,撦力克遺洛書,以赴仰華為名。洛使從塞外行,又諭忠順夫人曰:「彼中撫賞不能多,且王家在東,恐有內顧憂也。」撦力克遂行。未至,把爾戶部卒闌入西寧。副總兵李奎方醉,單騎馳之。卒持鞚自白,為奎所斫,遂大噪,射奎死。火落赤、真相進圍舊洮州,副總兵李聯芳敗歿。入臨洮、河州、渭源,總兵官劉承嗣失利,游擊李芳等皆死。當是時,撦力克已至仰華,火落赤、真相益挾為重,關中大震,惟把爾戶不助逆。事聞,詔洛經略七鎮,以僉事萬世德、兵部員外郎梁雲龍隨軍贊畫,而停扌奢力克貢市。俄罷總督梅友松,命洛兼領其事。洛以洮河之禍,由縱敵入青海,乃馳至甘肅,令曰:「北部自青海歸巢者,聽假道;自巢入青海者,即勒兵拒之。」未幾,卜失兔至水泉,欲趨青海。總兵官張臣與相持月余,洛設伏掩擊之,卜失兔僅以身免。庄禿賴後至,聞之亦退去。
明年,洛與雲龍入西寧,控扼青海。撦力克聞之,西徙二百里,還洮河所掠人口,與忠順夫人輸罪請歸。火落赤、真相亦夜去,兩川餘黨留莽刺南山。洛慮諸部約結,先遣使趣撦力克北歸,別遣雲龍、世德收番族以弱其勢,而具以狀奏聞。言:「自順義南牧,借途收番,子女牛羊皆有之,生死唯所制。洮河之役,遂為嚮導,番戎之勢不分,則心腹之患無已。臣鼓舞勞來,招回諸番八萬餘人,皆陛下威德所致。」且具陳收番有六利。是時,撦力克觀望不即歸,洛與相羈縻,先遣總兵官尤繼先擊走莽剌余寇。督撫魏學曾、葉夢熊等請決戰,夢熊又騰書都下,洛疏持不可。夢熊乃調苗兵三千為選鋒,詆洛為秦檜、賈似道。會撦力克北歸謝罪,乞復貢市,洛乃進兵青海,走火落赤、真相,焚仰華,置戍西寧、歸德而還。尚書石星以宣、大事急,請速召洛究款戰之計。洛既至,與總督蕭大亨、巡撫王世揚、邢玠等上疏曰:「撦力克諉罪火落赤、真相,桀驁之狀已斂。且其部落數千里,部長十餘輩。在巢保疆者,宣鎮則青把都兄弟未嘗東窺薊、遼,而兀慎、擺腰五路之在新平,馴服猶故。在西行牧者,不他失未嘗窺莽、捏,而大成比妓則又歸巢獨先。今以一人之罪,概絕諸部,消往日之恩,開將來之隙,臣未見其可。今史二外叛,屢犯邊疆,若令順義王縛獻以著信,然後酌議市賞,在我固未為失策也。」議遂定。尋加少保,仍召理戎政。順義王果縛史二來獻,復款如故。

鄭洛,萬曆朝中期經略青海的名臣

把控西寧,威懾青海湖,分化瓦解第三代順義王扯力克大汗挑撥套部蒙古和海西蒙古反明的陰謀

分化瓦解,使套部蒙古聽命返回,使海西蒙古聯盟分化,使康區藏民成為眼線,讓扯力克老老實實返回歸化城,歸化城就是豐州攤,俺答汗的老巢順義王的封地

撦力克諉罪火落赤、真相,桀驁之狀已斂。且其部落數千里,部長十餘輩。在巢保疆者,宣鎮則青把都兄弟未嘗東窺薊、遼,而兀慎、擺腰五路之在新平,馴服猶故。在西行牧者,不他失未嘗窺莽、捏,而大成比妓則又歸巢獨先。今以一人之罪,概絕諸部,消往日之恩,開將來之隙,臣未見其可。今史二外叛,屢犯邊疆,若令順義王縛獻以著信,然後酌議市賞,在我固未為失策也。」議遂定。尋加少保,仍召理戎政。順義王果縛史二來獻,復款如故。

不客氣的說,中晚明自打馬芳和俺答死磕到雙方精疲力盡,呼和浩特變成了歸化城,大汗成了順義王,從青海,河套,到遼東

漠南蒙古,基本上都被收拾過,都被收拾慘過,雖然戰役都不是大型戰爭,但蒙古各部本身也沒法再形成什麼大規模的軍隊和勢力了

洛以洮河之禍,由縱敵入青海,乃馳至甘肅,令曰:「北部自青海歸巢者,聽假道;自巢入青海者,即勒兵拒之。」未幾,卜失兔至水泉,欲趨青海。總兵官張臣與相持月余,洛設伏掩擊之,卜失兔僅以身免。庄禿賴後至,聞之亦退去。

你想進青海?打,你要回河套或內蒙西部,可以

猛男卜失兔不聽,非要去青海,殲滅之

遼東自李成梁後,代以楊紹勛,一歲三失事。尤繼先繼之,半歲病去。廷議擇帥,乃以命一元。泰寧速把亥為官軍所殺,其次子把兔兒常欲復仇。從父炒花及姑婿花大助之,勢益強。西部卜言台周,故插漢土蠻子也,部眾十餘萬,與把兔兒東西相倚,數侵邊。至是卜言合一克灰正、腦毛大諸部,聲犯廣寧。而把兔兒以炒花、花大、暖兔、伯言兒之眾營舊遼陽,將入掠鎮武、錦、義。一元與巡撫李化龍策曰:「卜言雖眾,然去邊遠,我特患把兔兒及炒花耳。今其眾不過萬騎,破之則西部將不戰走。」乃遣副將孫守廉馳右屯御西部,而親將大軍匿鎮武外,為空營待之。寇騎馳入營,大笑,以為怯,乃深入。官軍忽從中起,奮呼陷陣,自午至酉。寇大奔,逐北七十餘里,至白沙堝。俘斬五百四十有奇,獲馬駝二千計。伯言兒中矢死,把兔兒亦傷,餘眾終夜馳,天明駐馬環哭。其明日,卜言台周入右屯,攻五日夜。守廉等固守,乃引去。時二十二年十月也。捷聞,帝大喜,祭告郊廟,宣捷行賞,進一元左都督,加太子太保,廕本衛世指揮使。兵部尚書石星以下亦進秩有差。

李成梁以後,董一元再干泰寧部

伯言兒最彪悍,諸部倚以為強。嘗誘殺慶雲守備王鳳翔,坐革歲賞。至是被殲,諸部為奪氣,其部下遂納款。把兔兒、炒花及卜言台周、瓜兔兒、歹青復臨邊駐牧,期以明年正月略遼、沈東西。一元慮歲晏不備,為寇所乘,乃先西巡以遏其鋒。化龍亦留弱卒廣寧,數西發以疑寇。一元提健卒,踏冰渡河,監軍楊鎬與之俱。度墨山,天大雪,將士氣益奮。行四百里,三日夜乃抵其巢。斬首百二十級,獲牛馬甲仗無算,全師而還。把兔兒以鎮武創重,嘆曰:「我竟不獲報父仇乎?」未幾死,其眾散亂,諸部悉遠遁。一元以功進世廕二秩。久之,以病歸,命王保代。

出塞搗巢,泰寧部酋長卒

這就是 @兩儀落 所說的龜縮不能出長城,我該怎麼說呢............

還有什麼不能收拾漠南蒙古等等言論

我只想說,沒錯,這些軍功,比起強漢,盛唐,鼎盛時期當然是大大不如..........

不過我再次提醒一下,此時距離明朝嗝屁僅剩幾十年

你拿盛唐比晚明,那當然是不如,我乾脆建議諸位仁兄,你們直接拿盛唐比崇禎,我保證對比更為強烈

你們不妨直接拿開元盛世比崇禎末年,當然會顯得明代更失敗,而盛唐何等「長期有效成功」

豈不妙哉?我們還何必多費口舌?

唐的黑水,波斯,安東,熊津,河中地羈縻州統統都要算

當然明代的努爾干,舊港宣慰司,三宣六慰都不能算

被人打到成都我就不跟你講雲南,我跟你講安南

二十年的安南不能算,八年的平壤就要算

人只要搞了雙重標準,就會不斷說服自己,強化這種雙重標準,說多了也沒意思

最後聲明一句,明帝國比不過大漢帝國那是無話可說,比大唐嘛,不好意思,平均表現還是高於大唐的


這個問題以前在有關成祖北伐的回答里談到過(明成祖有沒有必要征蒙古? - 知乎用戶的回答),原因當然很多,我覺得有兩點,一是本身明軍的戰果不夠好,使得羈縻手段無從施展,二是明朝體制問題大,使明軍戰力不能長期維持。

首先看看明軍對漠北的軍事行動。1368-1370明軍將殘元勢力逐出到漠北,1372年三路北伐失敗;此後明軍採取防守反擊的態勢,至1388年馮勝逼降納哈出、1389年藍玉奇襲捕魚兒海,擊破汗廷,北元陷入混亂;1390年燕王出塞收降實力派太尉乃兒不花、知院阿魯帖木兒等。至此北元勢力基本退出漠南,對明不構成直接的威脅,期間明廷也俘獲了不少蒙古貴族,如脫古思帖木兒汗之子地保奴,哈赤溫(鐵木真三弟)後王吳王朵兒只,蒙哥後王郯王某等等,但太祖只是任命他們為明朝邊關衛所的官員,甚至將地保奴流放琉球,從沒有扶植他們在漠南建立傀儡政權的意思,大概太祖不認為這是個好辦法吧。

1409年丘福企圖襲擊汗廷,敗死;1410年成祖第一次北伐,分別擊潰了韃靼可汗和太師阿魯台,但沒有擒獲。1414年成祖在漠北擊敗瓦剌首領馬哈木,但未獲全功。之後瓦剌與明朝通貢,至1449年也先入寇為止。但阿魯台並不「恭順」,可能想劫掠明邊以獲得物資與瓦剌爭霸,結果成祖在1422、1424兩次率軍赴漠北打擊韃靼。成祖剛死,阿魯台就遣使朝貢了。之後就進入了大約二十五年的和平,北邊明軍大的軍事行動只有兩次對漠南的兀良哈的打擊。當然這個「和平」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唐的話,630年與薛延陀聯軍攻滅東突厥,分割其部眾。之後薛延陀坐大,唐朝又設法對付,於639年將降唐的東突厥舊部放歸漠南,供養起來,以為助力。646年攻滅薛延陀,在河套北岸設置燕然都護府,遙制漠北鐵勒諸部,649年攻滅乙注車鼻可汗,至此將大漠南北各部盡數羈縻。

660-663年唐軍出兵征伐鐵勒九姓之亂,之後唐廷將燕然都護府改稱瀚海(後又改安北),任命回鶻酋長為都護,扶植回紇以羈縻漠北。679年漠南東突厥暴動,至682年東突厥汗國重興,692年這個「後東突厥」擊敗回紇部,一統蒙古草原。唐朝對漠北的第一次羈縻也就對此為止了。

至716年鐵勒九姓暴動,唐軍北伐渡磧,攻殺默啜。但後東突厥汗國並未滅亡,727年起與唐朝互市。741年汗國內亂,743-746年唐聯合回紇、拔悉密、葛邏祿等部攻滅後東突厥,隨之回紇自稱可汗,獲唐承認,並逐步統一漠北。這算是唐朝對漠北的第二次羈縻。

755年安史之亂起,唐朝請回紇兵助戰,回紇對唐變成了平等關係,氣焰儼然凌駕唐朝之上。至788年後由於和唐朝一起面對吐蕃的威脅,乃恢復對唐稱臣。但唐朝實際上是沒有干預草原事務的能力了。

如果要比較一下來找原因的話,首先唐軍的戰果比較好,先後三次消滅了東突厥、薛延陀和後東突厥的汗廷,並控制其大批部眾。而明軍在有能力去漠北的五十多年間也多次獲勝,但從未圍殲過汗廷、擒獲過最高首腦,因而漠北蒙古一直在韃靼、瓦剌兩大部統治下而沒有碎片化,能控制其部眾南下的大概只有逼降納哈出的那一次。這樣明廷想施展外交手腕也很困難。當然這也和大蒙古國在草原部落中留下的深刻歷史記憶造成的族群認同意識有關,瓦剌首領雖然不是黃金家族出身,有獨立認同,但為了統一草原,也只能打出「大元」旗號。反之鐵勒諸部就沒有打出突厥旗號的。

其次是體制問題,明初很多制度是建立在高效國家機器對社會的強力掌控上的,但這種掌控力度是不可能長期維持的。就徵兵制度來說,唐朝的府兵+募兵體制是比較成熟的,而明軍的世襲軍戶制度簡直是一次性的制度(因為很快就不再強僉民戶為兵,而軍士逃亡十分嚴重),而募兵行動到景泰間才大規模展開。而明朝北邊戰爭的方向少,宣德、正統的和平正好讓政府採取了得過且過而非改弦更張的態度。唐軍到出擊漠北的能力至少持續了一百多年。而明朝只有五十多年。土木之變確實損失大,但也先死後蒙古諸部相互攻伐,明軍卻一直未能恢復戰力,坐視達延汗在16世紀初完成中興,這又不僅僅是土木之變的結果了。

說到西域,對明朝來說東察合台汗國和烏斯藏根本不構成威脅,而陸上絲綢之路又已斷絕,所需奢侈品可從海路貿易,所以興趣缺缺,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明朝的基本盤是江南,講多麼完善地搞掂了蒙古其實對他們沒什麼太大卵用。

漢唐的基本盤是華北,關中。北方不穩那就是芒刺在背。

我大清基本盤是東北,搞不掂蒙古,讓人把遼西走廊一掐,那就是重演金國舊事兒。所以必須死磕到底。

而所謂漢唐的成功,個人也是很懷疑的。

漢朝順利羈糜了草原?東漢內附他們的南匈奴寇邊都一直沒消停,就別提其他鮮卑烏丸羌胡了。

唐朝順利羈糜了草原?後突厥反叛是個啥……其實唐朝對北方的控制能力主要體現在與成為草原霸主後的回鶻人的良好關係上。但代價是【中國財力屈竭,歲負馬價】。說白了,想別人不咬你兩口,自己先主動割肉吧。

漢唐對草原的羈糜確實有一定領先明朝,畢竟最開始就說了,雙方對此的需求都不一樣。也就是大哥別笑二哥的水準罷了。


總的來說,歷代中原王朝均為對蒙古高原實行過長期穩定的羈縻統治,唐朝一度設立過安北都護府,但在高宗末年就廢了,一共不到三十年。從這一點上說,明朝並不例外。
明朝是在1368年建立的,此時包括蒙古人在內的整個游牧民族群體還沒有走下坡路。蒙古人入主中原,和後來的滿洲人不同。蒙古人只有部分人口遷徙到中原,以加強對中原的控制,主體部分仍然留在蒙古高原,也仍然保留著游牧的生產生活方式。滿洲人相反,他們是除少數留守東北外,集體遷徙到中原,生產生活方式也由過去的漁獵/粗耕轉為純粹的軍事人員。所以,很多人從後來滿洲八旗的墮落而推導出的蒙古人也曾經經歷過相同過程的想法是錯誤的。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的時候, 蒙古人——最起碼是嶺北行省的蒙古人,仍然具有不弱於他們祖先的戰鬥力。所以,蒙古人是被漢人硬打出去的。
明朝建立後,很快就統一了中原,下面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已經逃亡漠北的殘元勢力。漢人能在中原地區打敗蒙古人,但一旦進入草原,也就是人家的主場,就不太靈了。比如徐達,在北伐,以及後來進攻山西、陝西的作戰中是百戰百勝。但當率軍進入草原,卻遭遇了平生最大的慘敗。不過,很快明朝就通過藏區獲得了大量優質戰馬,組建了強大的騎兵部隊,並取得了對北元的最終勝利——捕魚兒海大捷。自此以後,直到宣德年間,明朝對蒙古基本都是吊打。因此,從歷史上看,明朝建立初期對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戰成績要好於漢唐兩代,沒有漢初幾十年屈辱的和親,更沒有李氏父子對突厥稱臣的黑歷史。
明代明蒙關係是非常複雜的,在200多年的時間裡,發生過許多故事,戰爭與和平共舞,輝煌與屈辱交織。一般我們更多的關注的是明蒙之間的戰爭,對他們之間的和平交往則關注不多。實際上,明蒙之間的和平往來要多於戰爭。洪武、永樂時期一方面在軍事上反擊蒙古,另一方面也構建了同蒙古及其它少數民族間的政治/經濟關係——朝貢體系。

明英宗時期,發生了「土木之變」,但此次事變卻是在明蒙朝貢最高峰時發生的突發事變。

除了此之外,明朝還對蒙古官員加以冊封

眾所周知,「土木之變」後,明英宗在蒙古得到了優待,一些書籍認為這是英宗「個人魅力」導致的。但從上面的資料可以看到,原則上,那些俘虜英宗的蒙古貴族都是他的臣下。

可見,伯顏帖木兒之所以對英宗好,並非因為後者的多麼的「君子」,只是因為受過人家的恩賞,知恩圖報而已。
土木之變後,在景泰年間,蒙古入貢仍然十分頻繁。英宗復辟後,蒙古除了在內亂期間外,其它時間的入貢同樣非常頻繁。伯顏帖木兒對英宗的照顧收到良好的回報。


不夠狠

中華民族到了1000年前的宋代,由於戰爭成本上升以及經濟文化繁榮的緣故,自由主義思想開始泛濫,閒情逸緻摻和著豐富的性生活興起了,你看看徽宗的字畫和聊城西門大官人的私生活,於是人本主義主導的戰爭體系,不再時興滅族了。

有唐一代「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豪邁,與有清一代在准格爾沙漠邊緣挨個砍頭的殘酷,都沒有了,這樣如何鎮得住戰爭勞動力低廉,經濟落後,文化野蠻的游牧民族呢?連鎮壓都要用羈糜這樣一個我不認識的詞來糊弄。

留根留種都是文明世界對野蠻民族的放任和對自己人民的偽善,當今亦如此。


因為明朝皇帝不是胡人。


大圖預警

這是明朝前期疆域圖

這是明朝中後期疆域圖
可以看出,大明北方疆線集體南移。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氣候轉寒,農作物難以種植,大量漢人百姓不得不南遷。在這種情況下,還有能力羈靡蒙古?
這種情況也不是頭一次,題主可以去看看西漢的疆域圖,再看看西晉的疆域圖,一樣的是疆線南移,一樣的是氣候轉寒導致漢人不得已南遷而帶來的結果。


反對題主的最冷期在1680年且尚能在蒙古高原屯田

滿文老檔裡面屯田看不到,倒是食人看到了,天聰元年
1620年左右的資料,淮河洞庭結冰,雙季稻無法種植,熱帶降雪

最後貼個毛子的資料


最近在研究俺答封貢,我覺得明朝後期的蒙古政策是相當成功的,自俺答封貢之後明蒙之間就再也沒有發生大的戰爭了,雙方貿易交流非常頻繁。
而且若說最開始還有戚繼光坐鎮蒙古嚇的他們不敢動的因素,但是到了萬曆天啟朝蒙古竟然也沒怎麼南下劫掠。這說明這個封貢互市的政策是相當成功的。
老實講,自從也先失敗之後,蒙古人兢兢業業的南下搶劫也就是為了個互市的資格,只不過因為雙方都心懷鬼胎一直沒有做成。俺答能把這事做成也算是功德無量了,他要娶他外孫女真可謂是明蒙雙方一大幸事。
要不是最後出了個滿清攪局,恐怕明朝真能搞定蒙古也說不定呢。


看看蒙古和滿清的結盟,就知道,滿清下的本錢是明朝的多少倍。你幹不成,不是沒辦法,而是努力不夠


打不下來,人家不服。


難道只有我一個人不認識羈縻這兩個字??_(?_?」∠)_

and,度娘之後發現是這麼讀:
羈jī縻mí


我們如果和之前成功經營蒙古的漢唐和之後的清做個縱向對比,就不難發現明朝不能駕馭蒙古的原因,不外乎4點
一:沒有政治聯姻為外交紐帶或語言文字為文化紐帶(漢唐和滿清都和匈奴突厥蒙古有過政治聯姻,滿文更是在蒙古文的基礎上發展改進而來的)
二:沒有絕對的軍事實力碾壓(漢唐清在有能力控制蒙古高原時,軍事實力對游牧民族幾乎是全面碾壓。大明除去太祖成祖二朝,軍事實力每況愈下,尤其是土木堡之變讓無數精銳部隊葬身草原。雖然明朝仍然偶爾會討伐一下蒙古人和女真人,但規模都不大。基本上中後期,明朝擅戰之兵唯北方的九邊精銳與南方的戚家軍,自保有餘,攻略不足)
三:蒙古高原的政治形勢與中原王朝的政策趨向(漢唐清控制的蒙古地區大都有1個到2個軍事實力較強,政治較為統一的單體大部落,漢朝政策以拉攏,同化南匈奴,打擊,分化北匈奴為核心,清朝更有黃教大法,荼毒蒙古人民。而明朝時期蒙古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分散為無數個鬆散小部落,既沒能力與中原抗衡,明朝也沒辦法顧及到去拉攏數量這麼多的部落,而明朝的政策又是出了名的大棒加大棒,鼓勵以夷制夷。)
四:蒙古高原氣候與環境的日漸惡化(這個就不多說了,曾經還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好地方,現在幾乎都快被風沙淹沒了。鳥不拉屎的地方就算能佔領,補給也是個大問題,明朝財政一直都很差,飯都吃不飽哪來的精力去健身?)


兩漢太猛,外人砍的不過癮,自己人都砍了。
唐朝也是自己作死,鬧出了內亂。
至於明朝對外蒙的控制嘛,抱歉,已經很成功了。不然,以滿清早期那幾萬的兵力,能打敗林丹汗?還不是明朝幾百年堅持對蒙古的鐵器等生活用品的出口限制,以及9邊長期的打擊的結果。
明朝之所在沒控制蒙古甚至新疆等邊疆區,主要是因為投入大於產出,這是個賠本買賣。在科學革命前,農耕民族沒辦法有效統治這些地區,只能不斷削弱。哪怕是古典時代的BUG農耕文明漢族王朝,也無法有效控制這些地區。


因為當時俄羅斯太弱小
大清廢了蒙古是因為俄羅斯強大了 蒙古實在打敗仗沒地方跑了


失了河套,沒了戰略縱深。
沒有外交手段,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
倘若壓倒蒙古時便一個嘴巴一個甜棗的開啟互市
那麼我們農業帝國在優勢的情況下蒙古會樂呵呵屁顛屁顛過來好好交易,羊毛換鐵鍋,皮筋換糧食牛羊換衣服換瓷器換茶葉換鹽巴…
誰不好好和明朝做生意,最底層的蒙古人都不答應!
這樣的大的社會框架下,誰還會去養那麼多戰馬呢?
對養牛羊多賣錢啊,對養的戰馬也賣給明朝!
依賴越深,越穩定
可惜這都皆是假設和臆想
事實就是,土木之變攻守易勢,國朝精兵良將一朝喪盡,從此被蒙古嚇破了膽,一步錯步步錯
再沒了機會


你打了李四,搶回了自己地盤,否定了它的土地合法所有權,然後你再跟人家約為兄弟嗎?不可能,對吧!
那又徹底打不死別人咋辦?
就那樣吧,反正他威脅不到我本家根本,反正主要地盤搶回來了。過上好日子了,管那些貧瘠之地幹嘛呢!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歷史 | 蒙古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