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計劃對美國有什麼好處?
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是「一個胡桃的兩半」,由此可見馬歇爾計劃並不只是單純意義上的經濟援助,它的提出是基於美國自身戰略目的考慮。這是顯然的。。
一,經濟方面。
1,美國通過國家財政開支,用納稅人的錢去援助西歐,再由西歐向美國購買物資,這樣做對美國的商品輸出大有好處。美國統治當局似乎找到了一種途徑,把「遏制」共產主義的計謀與製造商,出口商的熱情融為一體,通過刺激歐洲的生產力和接受大量的歐洲進口貨物,美國向歐洲的交叉出口在隨後的幾十年也不斷增加
2,美國在戰爭期間幾乎開動了全國的產能,龐大的工業機器開轉,在戰後幾年軍事需求和基礎工業品需求迅速降低的情況下,這種不好停下的工業運轉,很可能由於產能大規模過剩,導致宏觀經濟危機。
比如
44年過後的5,6年,鋼產量從4789萬噸擴展到8132萬噸。
原煤從4億噸到6.39億噸。
工業產值在停戰時,依然保持118%的總增。
而戰時經濟中,西歐作為最大的輸入市場,戰後已經成了稀巴爛。
而應對這種情況,美國做了兩招:
(1)固定資本的大更新和對工業企業部門的改組,開始釋放戰時經濟被壓抑的「消費品」市場,戰時工業體系轉向民用。。
(2)通過援歐計劃,培養和復興歐洲的消費品市場,藉由戰後重建對歐洲就業的刺激,拉動歐洲龐大人口對於基本消費品的需求力。。
3,資本輸出收益。
美國輸歐的資金,其中贈款90%,貸款10%,其中88億流入貨品採購,27億進入原料市場,16億進入工業機械。。大規模的資金輸入,使得歐洲快速恢復戰前水平,並且盤活了美國找不到出口的戰爭期間積累的大量資本,貸款雖然少量,但是快速的歐洲經濟增長依然帶來了利好。贈款雖然不直接產生收益,但是其扶持起來的歐洲商品市場,使得美國出口貿易找到了傾銷地,並且為下一波美資投入做了鋪墊。
4,加劇了西歐重建過程中對美國的經濟向心力。
通過有計劃的美國資金和物資的輸入,重建西歐經濟,結構性地將「美國」植入到歐洲經濟中,使其和美國聯動運轉。這樣的話,歐洲經濟戰後初期的運轉實際上基於兩個動力:
1,國家干預(如後來推行的法國推行莫內計劃,英國和北歐國家大力發展福利事業)來進行宏觀經濟和民生產業主導。
2,美國的「輸血」和西歐某種程度和某種形式的跨國協調、跨國干預。歐洲經合組織分配美援,必須以各國的資源、生產指標、進出口貿易、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等為依據,進行某種程度的跨國調節。
這種調節秩序,實際上形成了以美國為主導核心,各國依據美方統籌各自進行國家主導或半主導的經濟重建。。這實際上就大大增加了歐洲經濟對美國經濟從源頭上的向心傾向,這個好處至今受益。。
二,政治方面。
1,杜魯門說過,「如果沒有馬歇爾計劃,西歐是很難避免共產主義的專制統治」。故而,馬歇爾計劃伴隨著美國的政治捆綁,對戰後興起的歐洲左翼聯盟起到了明顯的遏製作用。
補充一些東西:
馬歇爾計劃主要通過兩點完成這條:
其一,美國動員美國工會組織支持馬歇爾計劃,並利用美國工會官僚瓦解蘇聯人支持的西歐工會組織和工人運動,組織支持馬歇爾計劃、與資本家合作的工會組織,從而緩和勞資矛盾,促進勞資合作
。其二,在勞資合作的基礎上,著眼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優化企業管理,在馬歇爾計劃範圍內採取了許多具體措施。
也就是說,要保證歐洲深層次的經濟結構不會被左翼推翻。。
這樣的話:工會領袖不僅參與該計劃的決策和實施,而且動員歐洲工會支持馬歇爾計劃,成功地擊敗了蘇聯在西歐支持的工會運動
比如:1948年3月早些時候,美國勞工領袖和西歐非共產黨人控制的工會領導人集聚倫敦。會議批准了馬歇爾計劃,呼籲工人進行合作,併產生了歐洲復興計劃—工會諮詢委員會,作為馬歇爾計劃執行中勞工方面的正式代言人
2,馬歇爾計劃使西歐成為聽從美國旨意的恢復了元氣的夥伴,因為接受馬歇爾計劃是有條件的,馬歇爾計劃的受援國必須與美國簽訂雙邊協定,廢除關稅壁壘,放寬外匯限制,建立由美國控制的對等基金,接受美國對使用美援的監督,保障美國投資和開發的權利,削減同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等等
3,最初的馬歇爾計劃實際上包括了東歐,在政治上受到了東歐的歡迎,而由於地緣考量,蘇聯嚴正干涉了這件事情。而伴隨著東西歐的經濟發展差距擴大,一定程度上對蘇聯主導的東方陣營添加了一些裂痕。"
(補充一個例子,@張宇嘉 :實際上一開始馬歇爾計劃是向歐洲大多數國家都開放的。比如捷克斯洛伐克本也想得到美國的援助。但是斯大林認為美國的資本注入和其在東歐各國建立蘇維埃政權的目標有根本矛盾,於是緊急召回了捷克洛伐克以等國的首腦在波蘭Szklarska Poreba開會,要求其抵制馬歇爾計劃。一年之後捷克斯洛伐克發生政變,正式倒向蘇聯。於是後者的野心也正式顯現了出來。至此馬歇爾計劃從全面向歐洲各國開放變成主要針對西歐國家。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斯大林自己選擇了強化馬歇爾計劃的地緣政治意義。另外實際上前南斯拉夫也受到了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三,地緣政治方面。。
1,雖然戰後早期,美蘇關係表面上還是融洽,但是世界兩極化格局再慢慢形成,雙方小動作不斷,美國右翼思維開始萌動,希望通過一系列外交輸出來對蘇聯的小動作做出一些反制。故而,馬歇爾計劃雖然是經濟方面對於盟國的整合,實際上也為政治,軍事的整合起到了鋪墊,而美國在歐洲的戰略空間,藉由歐洲盟國的向心,開始存在,成了前沿陣地。
2,戰後初期,西歐在軍事上根本沒有防衛能力,昔日強大的西歐,如今威風不再。而不遠處的龐然大物蘇聯,對於歐洲各國來說,是個不確定因素,軍事空巢形成了一定的恐蘇情緒。而地緣上,美國處於孤立的北美大陸,若要將全球軍事存在鋪開,光靠海外軍事基地是不夠的,最好有一塊大陸上的落腳點,一定程度上,美國必須爭取西歐入美國的軍事體系。。。那麼,馬歇爾計劃,其實一定程度上成了美國拋給西歐的「橄欖枝」,西歐在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不僅接受了經濟援助,還接受了後續的政治聯盟,軍事聯盟的整合。。實際上,從地緣上來說,用相對小的代價,極大擴展了美國的戰略空間,而且,只要蘇聯威脅存在,這個軍事聯盟都是穩固且被美國主導的。。。
補充說明一下:馬歇爾計劃時期,只能算美國拋出的一個橄欖枝,此時美國還不算已經有「主導意識」,這和美國對蘇決策還沒有完全達成一致,且兩級格局初現,但是還停留在小動作等等有關,和國內的孤立主義也有關,但戰後孤立主義雖然也很有市場,但是還不能定義為「重」,因為整個20世紀到現在美國孤立主義一直保持明顯存在,但不能說存在就是「重」,而戰後的孤立主義立場已經是「有限制的孤立主義」(鼓勵美國接受海外義務,但不主張直接干涉,把美國自身投入進去),且孤立主義一直是被動的反對方,只要孤立主義沒有佔據內政上風,就不能判定為「重」。。。排名第一的答案首先就回答了經濟上的好處,不過她講得實在是太簡單了。我這裡說下馬歇爾計劃對美國經濟的作用。馬歇爾計劃實際上是當時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產能轉移行動,解決了美國戰後重工業產能嚴重過剩,外匯儲備嚴重過剩的局面。今天中國也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和外匯儲備過剩的情況,因此有人提議中國在非洲推行馬歇爾計劃,這個想法雖然很好,但卻不符合非洲的現狀。
二戰時期,美國將自己的經濟導向戰爭的軌道,大量生產民用產品的企業轉行生產軍用產品,而且提高產量和規模,之前大批家庭婦女走出家門到工廠做工。結果戰爭結束後,美國大裁軍,軍品需求一落千丈。這些企業的龐大的產能一時之間沒有市場可以消化。但是此時的歐洲面臨著重建的問題,對各類重工機械產品有著很強的需求,就是沒有經歷戰爭的葡萄牙、冰島等國也有大量的建設需求。可是歷經二戰浩劫的歐洲拿不出錢來買美國的產品。那怎麼辦?一個辦法就是美國借錢給西歐,讓西歐利用美國的資本與產品進行重建,兩三年後西歐經濟恢復,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此時美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已經不存在了,美國的產業也經歷了一次升級,美國向更高階的服務業發展了。
如果沒有馬歇爾計劃的話,美國經濟則需要經歷痛苦的轉型,經濟肯定會有大幅度的萎縮。恢復貿易夥伴關係,大量出口產品;遏制蘇聯在歐勢力,利用經濟手段達到政治目的。
以下為個人理解,美國可以造發動機,但是需要鋼材,在美國製造鋼材成本太高,而且造鋼材技術含量不高,於是,我教給歐洲人造鋼材,然後收他們的鋼材造發動機,然後再把發動機賣給包括歐洲的全世界。又賺錢,又提高科技,還可以當老大
現在老大不也在搞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嗎
果然是,談到美國援助扶持歐洲,就沒什麼人關注了,可以看出網路上很多人的立場
資本遊戲
推薦閱讀:
※欧洲难民危机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同样相信安啦的难民不去土耳其, 沙特阿拉伯,
※為何歐洲政治領袖如此熱衷於歐洲一體化?此理想現在是否遭到重大挑戰?
※現在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的有哪些著名的科技封鎖?目前我國有何突破和進展?
※「歐洲在走向衰落」是真的嗎?
※舊時歐洲貴族生活中紅酒的真實地位如何?酒的度數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