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鐵騎、遼東鐵騎、日本騎兵、八旗騎兵,哪個作戰能力最強?


不帶任何情緒客觀地說,最弱的是日本騎兵。

原因也比較簡單,因為日本騎兵的歸屬是各領主,而每個領主手下的騎馬武士數量又非常少。因此即使大軍聚合在一起的時候,也根本無法當完整的一支力量使用。它只是很多個歸屬不同的小團體,無論是指揮還是配合,都非常不協調。這也是武田家騎兵這麼出名的原因,在日本戰國軍隊里,他家騎兵是數量比較龐大且可以進行統一指揮的。

但即使這樣,由於日本的封建制度,哪怕是武田家的騎兵也無法在日常進行大規模的軍陣操練,所以即使個人武技再出色,也不過爾爾。

我在《帝國最後的榮耀》里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當時是以碧蹄館戰役為背景進行討論的,明軍李如松部隊只有三千多騎兵,日軍合計四萬人,從早上打到下午三點多,明軍戰損一千餘人,日軍始終無法消滅李如松部隊,最大的問題就出在這裡了。日軍的騎兵是隸屬各大名,投放也是各自投放,一個大名少則十幾、幾十名騎馬武士,多的百來個,一撥一撥衝上去這種添油戰術的後果,就是衝上去的都被明軍幹掉。所以這仗下來,日軍陣亡的高級武士名單每家都列出了一大票。

實際上在朝鮮戰爭中,日軍在大規模野戰中幾乎全是敗績,就沒勝過一次。碧蹄館一役,明軍是從戰略上看是撤退了,但從戰果看顯然是明軍高比分勝出。稷山大戰就更不用說了,黑田家連敗兩陣,要不是援軍趕到,會被解生追殺到釜山去。

明軍的失敗則全是在堅固的倭城下強攻不下導致的。

至於蒙古騎兵,其實和女真騎兵無論在作戰風格或編組方式上,都非常相似,基本可以認為沒什麼區別。

遼東鐵騎的戰鬥力也很強,他們在騎這個技術及馬的問題上,肯定不如蒙古和女真,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一直以來的優劣都這樣,沒必要討論了。但他們的武器裝備要強於對方,尤其一旦步騎協同作戰,威力會放大很多,明中期和後期遼東及宣大騎兵與蒙古和女真部隊的交戰都說明了這一點。

因此,單純從騎兵這個角度,蒙古女真最強,遼東鐵騎次之,日本騎兵是渣渣。遼東鐵騎如果有步兵協同作戰,則蒙古、女真、遼東三家的戰力沒什麼高下。

明朝不是亡在戰力不夠上,是亡在政治和朝堂上。

任何一個朝代的滅亡,都不是軍隊的問題,而是政治和朝堂出了問題。

-------------------------------
恩,看見評論里混進一個奇怪的東西,既然你愛現,那我就不怕把你掛起來再拉黑。對沒有任何價值的口水和惡意言論,我一向都直接一巴掌。

李汶軒
又見汗青老師,老師吹牛不上稅,YY不著邊,你愛聽啥說啥。但是有一條:你不能反對老師,因為老師是知乎的合作夥伴,膽敢不敬刪你評論。 我是汗青老濕黑,我為自己帶鹽。
09:05


大家都知道,冷兵器時代的騎兵就相當於現在的裝甲坦克部隊,在冷兵器時代,騎兵部隊一直是最有戰鬥力的兵種,一直到中國建國還保有騎兵建制,參與了1949年的大閱兵。

言歸正傳,還是來比較下這些騎兵吧,我們就從馬的種類、鎧甲武器、騎士、騎術、戰術、訓練等方面在實力最強盛的時候比較下。

蒙古騎兵:

蒙古騎兵最強盛的時候,60%是輕騎兵,40%是重騎兵,在後膛火器出現之前,重騎兵在戰場上發揮著突擊的作用。游牧民族,對這一點最是有體會,一旦他們的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無不爭先恐後的勒緊腰帶出重騎兵。明顯的是蒙古人,很多人認為他們的主力是輕騎兵,事實卻是,蒙古騎兵在強盛的時期的主力佔總數約40%的重騎兵!

蒙古的輕騎兵,他們除了戴一頭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輕騎兵的任務是偵察,掩護,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肅清殘敵以及跟蹤追擊。輕騎兵的主要兵器是弓。這是一種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比英國長弓還要重,射擊距離為200至300碼。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比較輕,箭頭小而尖利,用於遠射;另一種比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跟重騎兵一樣,他們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彎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時還帶一支頭上帶鉤的標槍或長槍。

戰馬:
蒙古輕騎兵主要任務是偵察、掩護,是為重騎兵服務的,真正發揮戰鬥作用的是重騎兵,關於蒙古重裝騎兵所乘的馬匹,蒙古馬的最好的品種是「烏珠木沁馬」,是一種耐力好的小型馬(一般裝備輕裝騎兵)。一般來說通過訓練的蒙古馬,一樣是可以作為重騎兵的乘騎,並且大量的蒙古馬後來也經過了改良,和中亞及歐洲的高大戰馬(阿拉伯馬和頓河馬)混血,改良的蒙古馬具備了重裝騎兵坐騎的標準,負重能力大大加強,原有的耐力由於繼承了原蒙古馬的優點,依然還保持著。

鎧甲兵器:

重騎兵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內附皮里,外面罩鱗甲,或者是從敵人那裡繳來的鎖子鎧甲,頭戴當時頭盔。重騎兵騎的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製護甲。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上。

訓練:

蒙古騎兵都是從當時訓練得最好的士兵中選出的。他們從三、四歲開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學校,進行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因此他們具有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驚人本領。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他後面的敵人。他們很能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肴。他們體格強壯,只要一點點或者根本不需要醫療條件,就能保持身體健康,適應戰鬥的需要。隨時服從命令是他們的天職,人人都能嚴守不怠。紀律已形成制度,這在中世紀時期別處還未有所聞。

騎兵所用的馬匹也經過極其嚴格的訓練。跟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不論嚴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時可以連日行走而不吃一點東西,總之具有極強的忍耐力。它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最險惡的地形上越過長得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例如,1241年,蘇布台的先遣部隊只花了三天時間就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來到多瑙河流域的格蘭附近,行程180英里,路上大部分地區有很深的積雪,而且是在敵人的國土上行軍。

戰術:

在戰鬥開始時,蒙古騎兵縱隊通常擺開極寬的陣勢高速向前衝去,各主要部隊之間由傳令兵傳送信息。當發現敵軍後,附近所有的部隊均以此為目標實施突擊。這時,有關敵人的位置、兵力、運動方向等全部情報都被送往總指揮部,然後再轉給各野戰分隊。如果敵人不多,則由靠得最近的指揮官立即率部迎戰。如果敵人規模太大,無法馬上把它吃掉,那麼蒙軍主力便在騎兵掩護部隊的後面迅速集結,然後高速前進,在敵人還來不及集結兵力的時候,就將敵人分散擊潰。

蒙古軍最常使用的作戰方法是在輕騎兵掩護下,將部隊排成許多大致平行的縱隊,以很寬的一條陣線向前推進。當第一縱隊遇到敵人主力時,該縱隊便根據情況或者停止前進或者向後稍退,其餘縱隊仍舊繼續前進,佔領敵人側面和背後的地區。這樣往往迫使敵人後退以保護其交通線,蒙軍乘機逼近敵人並使之在後退時變得一片混亂,最後將敵人完全包圍並徹底殲滅。

標準的蒙軍戰鬥隊形由五個橫隊組成。每個橫隊都是單列的。各橫隊之間相隔很寬的距離。前兩個橫隊為重騎兵,其餘三隊為輕騎兵。在這五個橫隊的前面另外還有一些輕騎兵部隊負責偵察掩護。當敵對雙方的部隊越來越靠近時,位於後面的三列輕騎兵便穿過前兩列重騎兵之間的空隙向前推進,經過仔細瞄準後向敵人投射具有毀滅性力量的標槍和毒箭。接著,在仍然保持隊形整齊的情況下,前兩列重騎兵首先向後撤退,然後輕騎兵依次退後。即使敵人的陣線再穩固,也會在這種預有準備的密集亂箭襲擊下動搖。有時光靠這種襲擾就能使敵人潰散,不必再進行突擊衝鋒。如果縱隊指揮官認為預備性襲擊已使敵人完全瓦解,那麼就下令讓輕騎兵撤退。但如果需要,這時就命令重騎兵發起衝鋒。命令的傳送白天採用信號旗和三角旗,夜晚則用燈光或火光。作戰時,各個騎兵連靠得很緊。但是如果位於中央的部隊已經跟敵人交火,那麼兩翼部隊便向翼側疏開,繞向敵人的兩側和後背。在進行這種包抄運動時,常常藉助煙幕、塵土來迷惑敵人,或者利用山坡和谷地的掩護。完成對敵包圍後,各部即從四面八方發動進攻,引起敵陣大亂,最後將敵人徹底擊潰。這種包圍運動是蒙古軍隊常用的作戰方法,而且他們特別善用計謀來實施這種方法。

遼東鐵騎

遼東鐵騎指的是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父子麾下的部隊,李氏一門擅長騎兵突襲,麾下最精銳的部隊為李家家將騎兵隊,人數約三千,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在征服蒙古土蠻部和萬曆朝鮮之役中戰無不勝,還多次平定女真各部落的叛亂,女真叛亂首領王杲和努爾哈赤的父、祖皆死於遼東精騎刀下。但是在李如松戰死之後,李家再無良將能加以統領,所以在薩爾滸等戰中沒有多大建樹,逐漸瓦解。

武器裝備:

網路上傳說遼東鐵騎標準配備為:「三眼神銃」,三眼銃,口徑一般都有15-20毫米,相對一尺五寸的長度來說,身管長度並不高,因此精度、射程和威力均差強人意。戚繼光就曾如此評價:「(快槍)遠不及鳥銃(射程不如鳥銃),又手夾銃後,又必手發(手執火源點火),遠近高下勢不由人(精度差)。然北軍慣習之,一銃入二、三子(超量裝填,難怪容易炸膛),放畢當錘擊之,痼不可變。」可見戚繼光對三眼銃很不感冒,他手下的火槍騎兵使用的都是被譽為「(鳥銃)能及遠(射程遠),又多中(精度高),又能透甲(威力大),為馬上步下第一利器」的鳥銃。北方騎兵使用三眼銃多是因為鳥銃裝填繁瑣,又不能近戰(戚繼光的火槍兵都配備了七尺長的野太刀,靠野太刀衝鋒肉搏的),大概與北方人性子急躁有關。遼東鐵騎的騎兵或許有很少一部分人配備了三眼銃,但這種原始的火器與滿蒙人的強弓重箭相比並沒有什麼優勢,可能驚嚇馬匹算是一種特殊用途。從明代遼東鐵騎在朝鮮作戰的記錄來看,遼東鐵騎大部分只配備了弓箭和腰刀,操縱大炮、神機箭、佛朗機、鳥銃等武器都是徵調的南軍炮手。比如李成梁進攻努爾哈赤外公王杲時的炮手就是萬曆朝著名的南方將領沈有容,攻擊平壤時的炮手和鳥銃手均隸屬於南兵而非其嫡系的遼東軍。

戰術訓練:

東鐵騎之所以能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裡力克蒙古、女真的鐵騎勁旅,是靠著兩點:1、捨得花錢。「成梁諸戰功率藉健兒。其後健兒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輩皆富貴,擁專城。」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然而家將們有錢了之後也變得「暮氣難振」了。2、親自衝鋒。李氏一門向來都是親自帶頭衝鋒的,所以手下不敢不玩命。在戰法上,李氏一族也十分類似蒙古人:「及戰多用鐵騎,列為橫陣,發弓矢沖賊,若賊陣不動,則緩緩退之再沖。十數次之後,堅陣無有不潰者。」可見遼東鐵騎如同蒙古騎兵一樣,是弓騎兵,而非火槍騎兵。

由於遼東鐵騎資料較少,我暫時沒有找到戰馬是什麼品種,估計應該是東北和蒙古附近的馬,就近取材嘛,雖然人數少,但是素質高,戰鬥力強。同時如果指揮訓練得當,武器上有一定的優勢。

日本騎兵:

日本騎兵這裡有點爭議,因為在明治維新以前是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騎兵的,有朋友會說,還有武田赤背騎兵,查閱了相關資料(可能不夠詳細),日本戰國時,全部身著紅色甲胄的騎兵部隊,使用三米竹槍和小型鐵炮的近衛軍。赤備被稱作是「孝雄陣前的銅牆鐵壁」,武田家落敗後,赤備部隊曾經被各個實力收編。代表有:武田家的山縣昌景赤備騎兵,德川家的井伊直政的「井伊赤備」,與大坂之戰時真田幸村的真田隊(真田隊並不是真正武田家遺留的赤備隊,而是後來組建的,只是用於提高軍心)。

武田赤背騎兵的戰鬥方式仍有疑點,目前大多數認可的說法是,騎兵機動,靠近敵軍則下馬近身肉搏,也就是說馬只是用來運輸的工具而不是戰鬥的工具,況且在日本戰國時代的馬,由於身處島國,馬較矮小,類似中國的「滇馬」,身材矮小,但是耐長途跋涉,不適合戰鬥。

1573年的三方原合戰則是赤備發展到頂峰的標誌性戰役,此役僅依靠山縣昌景和秋山信友的一部先鋒赤備就把德川家康打得體無完膚,儘管驍勇的三河兵竭力抵抗,但依舊不敵火一般的赤備,家康事後心有餘悸,還故意請畫師給他畫了一副慘敗的模樣,以後掛在自己案頭,時刻鞭策自己。也是這次戰役,家康也記住了山縣昌景和他的赤備,並在1582年武田被消滅後收編武田赤備的殘黨,組建一支屬於自己的精銳部隊,並由他手下的井伊直政統領。

發展到巔峰時期的赤背騎兵水平就是這樣,至於明治維新以後新建的日本騎兵,由於配備了手槍等近代武器,不在我們討論範圍內。

八旗騎兵:

八旗騎兵的資料網上最難找,時間限制沒有去圖書館查找資料,根據看到的材料和一些記載說一說我的說法,其實八旗騎兵準確的說法是八旗的驍騎營,因為八旗是一種兵制,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旗,滿語為gusa(漢音固山)。滿洲人運用此軍事組織制度建立
了清朝。在平時,人們從事耕作、狩獵等活動;在戰時則應徵為兵,起源於女真族的狩獵組織──牛彔。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員稱為旗人。

八旗的軍事組織制度是由滿族的首領努爾哈赤所制定。努爾哈赤起初將自己的軍隊分編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顏色的旗幟作為識別,成為「正黃旗」等。隨軍隊壯大,又將四旗加上邊框,成為「鑲黃旗」等,形成八旗。各旗有軍營、前鋒營、驍騎營、健銳營和步軍營等常規伍,司禁衛,雲梯和布陣等職。另外,設立了相禮營、虎槍營、火器營和神機營等特殊營伍,演習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練檢槍等。

由此可見八旗的騎兵就是驍騎營,而驍騎營從晉代就有了,驍騎營為八旗軍骨幹和精銳。起於皇太極所設的阿禮哈超哈營。順治時成為制度,以驍騎營為八旗都統的直屬部隊。所轄有馬甲、領催(從馬甲中挑選,管理冊籍和俸餉)、匠役(弓箭、馬鞍、鐵具等匠工),兵員均從本旗下各個佐領所屬人丁中挑選。漢軍八旗驍騎營另設有炮甲、藤牌兵和鹿角兵。

之所以給人感覺滿清的騎兵厲害是因為女真是漁獵民族,從八旗的起源就知道了,滿洲人善騎射,因此驍騎營在八旗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清朝騎兵,他們是獵人出身,他們能夠騎在馬上精確的射箭.(他們要沒有這套本事就打不到獵物,餓死.)另外他們是獵人,帶上塊干肉,就不用帶軍糧.所以沒有糧草供應.不怕敵軍斷後方補給線。

因此並不是清朝的騎兵有多麼強的戰鬥力,至少數次敗給李成梁,只是游牧民族善騎射,相對漢族要強一些,這個是人家吃飯的本事,肯定強。

綜上所述,如果同等數量、同樣地勢、同樣環境對陣的話,我認為戰鬥力排名是:蒙古鐵騎、遼東鐵騎、八旗騎兵、日本騎兵

歡迎吐槽和指正。


這個你要問稍有常識的人


日本騎兵估計是最弱的,因為日本的馬本身身體素質就不能和其他幾種騎兵的馬相提並論,差距太大了。


就生存和延續方面來說,就日本騎兵活到了現在……
摺疊我吧……


最近都在玩弓,所以從騎射的角度分析。
日本的騎兵就別說了,流嘀馬那種騎射,看了都搞笑。
蒙古人是標準的游牧民,對馬的熟悉程度肯定比其它民族更甚。據說清以前的蒙古弓沒什麼特別,除了磅數大就是粗糙,懷疑蒙古人騎射的準確性(不包括神射手,普遍情況),粗糙和普通形制弓稍下的大磅數,都影響精確度。所以個人傾向蒙古弓騎兵是dps,放風箏式輸出。
滿人是漁獵的,天生的獵人。清弓是很與眾不同的,一些資深玩家的結論是,清弓獨特的形制,1使得高磅數下的後半段拉力柔和,適合精確射擊,2適合射重箭破甲,所以清弓有八旗投矛器的外號。箭囊也很特別,箭夾持非常好。有玩家認為,八旗騎兵應該是開始衝鋒時就拉弓射箭,基本3-5箭之後就接近敵軍,換上極長的長矛繼續衝鋒。屬於肉盾+有效輸出,這樣勇猛的衝擊,很容易在心理上壓制對方。所以能把周邊軍隊吊著打。
遼東騎兵,實際上獲得信息太單一,我不好說,能立足遼東這麼多年,肯定是有過人之處的。


還是我們的鐵騎最強,畢竟是抵擋不了的


這個問題時空跨越度太大:《坂上之雲》:日俄戰爭中,日本騎兵戰勝了歐洲最強的騎兵團—哥薩克騎兵,日本採用馬拉大炮的移動作戰方式,從此傳統意義上的火槍騎兵不再出現


蒙古鐵騎打遍天下無敵手,可惜他並未遇到巔峰時期的女真和中原王朝部隊,當時兩朝承平已久,金朝是走下坡路的,南宋是重文抑武的。他和粘罕、岳飛試試?

遼東鐵騎,在關外憑堅城重炮,給過後金兵以殺傷,但在野戰中,並未得到檢驗,以松山一戰論,吳三桂是逃跑的。

但在關內,則罕有對手,從東北入關的遼東兵,如曹文詔等,都給李自成造成過極大麻煩,不過這些軍隊也先後被李自成打敗。1644年,李自成與吳三桂的正宗遼東鐵騎在山海關下大戰,李自成是居於上風的。說明遼東鐵騎不見得強過李自成的大順兵。但李自成的順朝鐵騎又輕易被後金鐵騎滅了。

日本方面,武田信玄的在內戰中被滅,豐臣秀吉的,則在朝鮮戰爭中輸給了明軍。而明軍中參加了朝鮮戰爭的戰功卓著的劉挺一部,則敗給了努爾哈赤的後金鐵騎。


後金鐵騎沒和西方交過手,但他在東北亞的戰績無人能敵。打明朝、蒙古、朝鮮、順朝、南明,都是攻必克戰必取,旦夕之間統一天下。看看他的對手,林丹汗的蒙古兵是蒙古歷史上最強軍隊之一,順朝兵是明末中原地區最強的軍隊,對這2支,後金都是吊打。明朝的軍隊(除所謂的遼東鐵騎之外)不在巔峰,則是被踏在地上狂踩。可以說後金兵實實在在地在巔峰對話中證明了自己。

所以,單論在東北亞的武功及戰鬥力,我認為,後金是10,蒙古是8.8,遼東鐵騎是5,日本是7(在異國作戰輸掉情有可原)。


日本鐵騎最弱,日本從不是善於馬戰的國家
你的遼東鐵騎應該是指關寧鐵騎吧?如果是,從明末清初歷史來看,略強於八騎。
蒙古鐵騎是指哪一直?如果是黃金家族那支,和後面的幾隻部隊裝備上有差異。而同時期的蒙古也確實被明清輪流吊打。


蒙古對敵人都是消滅,女直對蒙古只能打擊拉攏,對葛爾丹還不是壓倒性的,所以蒙古最強,女直第二,遼東明顯打不過女直


不知道指的是單兵作戰能力還是總體。按總體來說吧。
蒙古鐵騎
人數龐大,不過有一半多是輕騎。重騎兵主要任務是近戰,武器用長槍。騎兵身體素質也比較高,總之,戰績輝煌,
遼東鐵騎
這支鐵騎是在明朝的中後期。但那時候明朝打仗不多,軍隊名氣大但戰鬥力應該沒名氣那麼大。關鍵是人數也不多。後來的關寧鐵騎更是渣渣了。武器方面,大部分的騎兵用的其實還是冷兵器,沒有太大優勢。
八旗騎兵
在山海關跟關寧鐵騎多次對戰,關寧鐵騎根本打不過。看八旗這個分類,估計紀律性應該比較好,再加上游牧民族天生擅長騎射。
日本騎兵
日本應該不善於騎射,對日本騎兵完全不清楚,看第一名的答案,估計就是渣到底了。

所以綜上,個人感覺,蒙古鐵騎&>八旗騎兵&>遼東鐵騎&>日本騎兵。


日本騎兵不清楚

八旗騎兵包括招降的蒙古騎兵和遼東鐵騎

但八旗軍的主力是重步……依靠滿洲重型弓的殺傷力和精鐵防甲的重步突破敵陣中央才是後金一向的戰術,少數精銳騎兵大多時候用於側擾敵陣……其實想想也是,東北多山多樹林的環境其實很難便於騎兵展開攻勢,所以遼東鐵騎原先可能是為了應付東韃而非女真部落的吧……

論作戰能力誰更強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就八旗騎兵而言,鑒於西北作戰要求,部隊中的輕騎兵規模是逐漸擴大的,為了應付機動靈活的准格爾騎兵,便於追擊。而推進敵陣中央的任務則完全交給了火器部隊……所以如果作戰任務和目的不同,那麼對比八旗騎兵和日本騎兵沒什麼意義——同理,遼東鐵騎的作戰要求和蒙古鐵騎的亦不一樣,強行對比沒啥意思……


應該還在加一個關寧鐵騎吧


首先說一說八旗騎兵,八旗騎兵以其高機動性,靈活性,聞名於世。由於八旗騎兵多是獵戶出身,因此長於馬上射箭。對於同時期的大明騎兵來說,這是絕對劣勢。八旗騎兵打不過就跑,明軍無法追擊,追擊就是傷亡。而正面對抗,八旗騎兵的騎射,也讓明軍吃盡苦頭。 3.蒙古騎兵非常善於利用火器,他們利用火器橫掃亞歐。和八旗騎兵一樣,戰爭初期他們使用都是可長期儲存且便攜的食物,每人2-3頭馬,確保他們可以長途奔襲,且擁有極高靈活性。 4.日本騎兵 日本多山地,並不適宜騎兵作戰,但對外作戰卻屢次使用騎兵,例如日俄戰爭。不過日本使用騎兵的時間趨於現代,不作評價。 我認為蒙古騎兵略勝一籌,原因是在移動的火器面前八旗騎兵並不佔優勢。而大明之所以能抗衡八旗卻不能消滅,也是因為擁有火器,但是過於笨重。


冷兵器吧洋奴來回答這個毫無意義的問題:
時期選各自的巔峰時期,但不步入近代:
蒙古輕重裝騎兵俱全、戰術完善,士氣高昂、紀律嚴明。
後金,原生騎兵其實是騎馬重步兵,下馬戰力非凡,至少明軍步兵不如他們,步射也是一大招。
遼東,不了解,但明對後金有「敵畏我騎」的優勢,騎兵上應該是壓制後金的,後來後金有蒙古入股...
日本,原生騎兵,穿著重鎧,騎著小馬玩騎射...
說了上面一堆也是沒什麼好比的,所以自己腦補了一下結論:
純騎兵作戰方式:蒙古》明軍》後金》日本..
下馬作戰:後金第一,其餘的就不知道了..

=============================================================
補充一下,騎射黨就不要參加討論了。
蒙古人的一支卡爾梅特人在拿破崙入侵俄國時,以騎士身份為沙皇為作戰,被法國士兵戲稱為「丘比特」..


蒙古人傳說是喝了多少酒,不管醉成什麼樣子,在馬上都不會掉下來


橫向比較的話 大量裝備火器的可能會稍稍佔優,然而這裡沒有。論在時代碾壓其他其他騎兵的能力來說,毫無疑問,蒙古騎兵。泛指的蒙古騎兵是無敵的,因為還有花剌子模重騎


這四種,都按照巔峰時期來說,
日本最弱,遼東第三,八旗第二,蒙古最強。


日本騎兵這個概念不明
是本州島上剛出現騎兵時候的騎兵?
戰國時代的騎兵
還是甲午 日俄的近代騎兵
或者關東軍的騎兵

如果是後兩種
下馬站樁用步槍也能虐死其他幾種吧


推薦閱讀:

明朝後期東北也是中國領土,可為什麼有人說清朝留給中國的領土增加了?
水滸傳寫的是宋朝,可是施耐庵是明朝人,那這本書中的生活細節部分是宋朝的還是明朝的?
電影《十月圍城》背後想討論什麼問題?
明朝的抗倭援朝,之所以能以4萬軍取勝,主要是因為騎兵還是火器?
生活方式已經完全漢化的少數民族怎麼找尋自己的民族認同感?

TAG:明朝 | 歷史 | 冷兵器 | 騎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