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方言為什麼有時能起到喜劇效果?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1.方言往往是更加純粹的口語,能更自然地摒棄書面語的僵硬刻板。讓人物及語言更生動、更有人味兒、更接地氣,更易被信服、接受。
2.方言往往是普通百姓、底層民眾所說的語言。很多語句台詞,用這樣的語言說出,本身就有解構的意味。比方說用北京土話翻譯的《獨立宣言》,馬上就少了神聖意味,多了煙火氣息。
3.有些方言已被賦予了一些「天然」的性格。這些stereotype是可以利用的。比如山東的豪爽粗魯、江浙滬的精打細算、天津的「哏兒」。
4.方言中特有的辭彙、句法、語氣,往往會為表述帶來新鮮的節奏、語感——很多用普通話說並不能「out of surprise」的信息,因為使用方言而生造出了一種陌生感。與方言比較類似的是「結巴」——只是改變節奏,已經能造出很多不一樣的表述效果。方言則是一種比「結巴」更複雜、豐富的改變。


文藝作品的強化。另外有些地方的語言天生有喜感。


語言有自己的天生韻律,內在氣質。

Viggo Mortensen 在阿根廷長大。

他說自己現在一說跟爆豆一樣的西班牙語,別人就想笑,覺得他立刻變猥瑣男了。

我也想笑,想著都好笑,哈哈哈。


不要漏了賴清德和謝龍介。


那不叫方言,方言你沒學一年是聽不懂的,怎麼起喜劇效果?口音才能起喜劇效果,現在人怎麼越來越蠢了!


以前去上海親戚家玩,圍著餐桌坐定了。女主人上來就問: 你們呲死不呲死啊?啊有人呲死啊......
一群小輩花式懵逼。搞了半天才明白是問喝不喝水......

我們化學老師帶著不知道哪的口音。
『『蔫逼埃您您都有,溝口,咂有鴨次』』

(nba年年都有,高考只有一次)
開學兩個月才聽懂化學課。


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打破或者說挑戰一下規則,類似諧音或者歧義。


這你得問星爺


很多喜劇作品裡都出現了誇張、喜感的方言來增強喜劇效果,然後聽到方言就會無意識聯想到喜劇吧。
類似吃到某些常常一起搭配著出現的兩種食材中的一種的時候,就能吃出另一種的味道……作為一個吃貨只能想到這個比喻,覺得還挺貼切的,不知道別人能不能理解
比如我覺得天津話的腔調就自帶相聲效果……去旅遊的時候感覺他們本來就很幽默,再加上腔調的加成,和我說話的人聽起來都像在說相聲台詞……可能就是因為很多相聲是天津那邊的人說的吧……


差異嘛。
具體有兩方面,首先方言片段和整個情景不相符,改變風格導致放鬆;
再就是和觀眾的差異,幾乎會覺得喜感的都是不說這種方言的。好像大家都覺得自己的方言不叫方言,叫標準普通話。


拿上海的滑稽戲來做比方,上海滑稽戲中的方言起主要是區分人物職業,性格,社會地位。這來自於上海的移民歷史,方言的使用能夠讓人物更鮮活,更真實。而某些方言特殊的音調也增強了喜感,另外當時上海方言很多,各地的人們交流往往也會因為方言而產生誤會,這種無害的衝突也充滿了喜劇效果。


反差,電視上講方言的地方一般是主流語言世界裡比較貧困,比較少人知道,熟悉的,比如你講英文,高貴冷艷,其實嘛,只是這些地方經濟好點罷了,什麼老北京,就是這些代表。


推薦閱讀:

為什麼悲劇的美感會往往大於喜劇?
如何評價《暴走大事件》第四季?
寧財神的新劇《龍門鏢局》會超過他的《武林外傳》嗎?
喜劇演員是否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TAG:方言 | 喜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