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果當初崇禎帝沒殺袁崇煥 ,或是崇禎像宋朝的皇帝一樣暫避江南,大明會怎樣?


關於南遷這件事,說白了,明朝就是吸取了宋朝的教訓,堅決不跑,堅決不和談,連太子都沒送走,所以才完蛋的這麼快。

清朝又吸取明朝的教訓,堅決不守國門,跑的賊快,還連續跑了兩次,藉此苟延殘喘了一段時間,看上去逃跑策略是對的,其實未必。

清朝能夠倖存,僅僅是因為機緣巧合罷了,恰好列強爭霸互相牽制,恰好當時已經不流行16世紀的種族滅絕殖民方式了,如果清朝面對的是有19世紀科技的哈布斯堡王朝,跑哪兒去都是死,還死的更憋屈,到時候又該懷念崇禎了。

政治家熟悉歷史不是壞事,但是人類限於自身的能力,不可能具有真正的歷史視野,在複雜的現實環境下,堅持原則基本就是刻舟求劍的同義詞

對當事人來說,想這些都是多餘的,能達到問心無愧就行了。


大萌一樣得玩完兒。

大萌玩完兒不是軍事失敗,是經濟和政治模式的終結,不是換個地方就能續命的。

自然經濟由於實物貨幣的限制,商業規模存在上限,一旦跨越,商業就會缺氧崩塌,市民陷入失業循環,城市破產,流民暴動。直觀地,水滸傳里作亂的很少正經農民,大多是城鎮里的無產者。

這時候,莊園經濟+軍事政權的出現就是必然的選擇,清順應了這個潮流,而且是所有軍事政權里用兵成本最低,用兵效率最高的,所以問鼎中原。這裡面沒有任何道德判斷,效率高的乾死效率低的,完全是叢林法則。這個和漢朝崩潰後軍閥得勢是一樣的道理。

得到天下之後,有明一朝,皇帝用外臣,用近臣,用家奴,層層監視,除了皇帝自己天天玩,大家都很累。而清朝則是皇帝自小讀書,長大天天加班。而且清朝對道德的規範也是力度非常大,官員不得嫖娼,被迫玩相公。總的來說,清朝還是能滿足「道德淪喪,重歸正軌」的訴求的。

南明和滿清同一時間都經歷上層權力的爭奪與整合,只有大萌的體制內部消耗太大,即使清廷自亂,也無力抓住機遇。

正是因為大萌已經無力自己革自己命,只能等別人來革自己的命了,搬到哪裡都一樣。


做這兩件事保不準死的更快。
毛文龍怎麼死的?袁崇煥乾的。
滿桂怎麼死的?他自己認為袁崇煥乾的。
趙率教怎麼死的?被袁崇煥調到韃子必經之路上幹掉的。
趙構雖然人不咋樣,好歹支持了中興四將,岳飛沒被陷害死之前也曾一度被支持的。而且岳飛被陷害死的時候的態勢是南宋佔優,有機會收復失地。
反觀崇禎
盧象昇怎麼死的?被崇禎信任的楊嗣昌還有高起潛害死的。
孫承宗怎麼死的?被從權力中樞逼走,舉家抵抗韃子死的。
孫傳庭怎麼死的?被崇禎逼著帶領還沒練好的兵出戰,戰死的。
洪承疇怎麼輸的松錦大戰?被崇禎和陳新甲逼著出戰被抄了後路輸的。
崇禎信任誰?楊嗣昌,洪承疇,一個害死盧象昇,一個投敵了。
崇禎討厭誰?孫傳庭,盧象昇,他倆都是力戰而死的。
崇禎上台以後,聽著東林黨的忽悠,廢了礦監之類的外派太監,覺得錢不夠了又廢了驛站,逼出了李自成,打仗錢不夠,不給富人加稅,硬是給窮人加三餉,結果流民越來越多,流寇多少次打到就剩幾個人還是能星星之火,回來繼續燎原。
崇禎這波操作簡直就是敵方最愛的對方隊伍里的豬隊友啊,可以匹敵周星馳《唐伯虎點秋香》里的唐伯虎他媽了都。。。關鍵是還愛面子,聽東林忽悠,這去了南京能有的好了?

從另一個角度說,看看主流的穿越明末小說,有根據地在山西邊關的,有根據地在宣府的,有根據地在遼東海島的,有根據地在登萊的,有根據地在山東膠州半島的,甚至還有根據地在欽州的。(都是明朝滅亡前)大家都知道明末江南最富,為啥都不把根據地設在江南呢?穿越回去的人都不敢把根據地設在江南,崇禎跑路到南京能有希望?


先不說袁崇煥真正的能力如何,即使他真的是明末第一名將,那他也無法分身,既打清軍又打暴民。同理,能打的關寧鐵騎只有一支,但是一直被清軍所牽制,崇禎試過讓關寧軍入關打暴民,短期效果很棒,你看曹瘋子,帶了幾千關寧鐵騎打垮了十多萬暴民,但是沒法徹底消滅,徹底消滅還得靠地方邊軍,可後期的邊軍,除了孫傳庭周遇吉,還有幾個真正為大明賣命的?

袁崇煥以後唯一能打的秦軍孫傳庭,1643年的柿園之役被逼出戰,先勝後敗,戰死沙場。傳庭死,而明亡矣。此時的北方已然徹底糜爛,朝廷徹底沒錢發軍餉,各地民變,兵變接踵而至,瘟疫四起,這時候的崇禎皇帝即使是拆了東牆也無法補上西牆啦,因為他自己居住的北京城都他媽成鬼城了,守北京的三大營全成感染瘟疫的病人了,否則那幫10萬人圍攻小小寧武關8000人損兵折將2萬人才拿下來的暴民能在2天攻破天下第一城北京城?

說到去南方?說起來簡單,實行起來太難了。先不說誰護駕了,也不說京城勛貴們的財產怎麼辦了,更不說太廟如何處置了,崇禎從開始的決定南遷到後來發出: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這種感嘆的時候,你知道中途發生了什麼嗎?誰都不清楚!當時明朝高層是個神馬情況這是個謎,崇禎太子後來被吳三桂送到南京去準備登基,誰曾想南明竟然弄出來一個假太子案殺了崇禎的太子,你能不保證那幫王爺跟士大夫們不弄出個假皇帝案?

所以不要自以為站在今天的上帝視角看歷史會覺得很透徹,別把古人當傻子,能當上皇帝的朱由檢,能18歲除掉魏忠賢的崇禎皇帝,我相信他不會比這個知乎裡頭的任何一個人差,他的手段與膽識都是遠超常人的,但是老天要他做這個亡國之君,即使他掙扎了17年又能怎樣?依然敵不過天命。

很多謎,交給歷史學家解決吧。


首先由於宋朝的教訓,他跑不掉,其次袁崇煥是死是活也沒區別啊,更何況就算袁崇煥或者也擋不住闖王進京。你大萌連錢都收不上來,沒錢拿什麼打仗。。


我個人見識不算深,但是我願意說說我的看法,袁崇煥死不死,其實無關大局了,袁最大的貢獻是守寧遠,但是他這個人,政治覺悟低,成為犧牲品是早晚的。
崇禎如果肯暫避江南,應該還是可以和滿清對抗一些時日,但是滅亡也是早晚的事情,雖然人才還是很多,但是經濟蕭條,黨爭,崇禎這個人還太性急,不是一個適合爭天下的人,不然也不會弔死在北京了。


崇禎皇帝運氣太差了,自己兢兢業業一輩子,奈何國家已經被前幾個皇帝糟蹋的差不多了,加上明代晚期遇到了小冰期氣候的原因連年饑荒,農民收不上糧食,國家能收的錢就少,為了節約花銷辭掉了西北大量的驛卒,結果很多驛卒沒飯吃就參加起義軍了,其中就有李自成。

關外的女真族本來種糧就少,以前糧食還是靠和漢人交易,這回漢人也不夠吃了就不能給他了,只好入侵關內搶糧食。而努爾哈赤說句不好聽的就是遼東總兵李成梁一家養的狗,兩個人互利互惠,明朝有李成梁也不怕努爾哈赤,就算他老了以後還有他的兒子明朝名將李如松(個人認為李如松可以說得上是明後期第一將領)壓著不怕女真一族,可惜李如松中了埋伏被五萬蒙古兵給包圍死了,假如他沒死的話,努爾哈赤後來的勢力也不會那麼強大。

國庫早就被揮霍空的明朝為了有軍餉抗擊清軍而加大賦稅,導致原本被明朝打光軍隊逃進深山的李自成(他和前任闖王一直被明朝吊起來打)又有了蠱惑老百姓加入他起義軍的理由(均田免賦),兵力號稱過百萬,這下真是內憂外患。

再加上剛愎自用的袁崇煥(袁崇煥殺其他將領就不說了),他把遵化守將趙率教及其親軍調去山海關,又從遵化城內調走一萬人,導致原本一直沒有攻破關寧錦防線的皇太極繞道攻陷遵化後輕而易舉的攻到北京城。

南有李自成北有皇太極,崇禎皇帝往哪跑。明朝滅亡的原因,崇禎的最後一道檄文說的很明白了「嗟爾明朝,氣數已盡」。他已經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最優解了,又有饑荒,國庫還沒錢(窮到崇禎自己的衣服還有補丁,軍餉許多都是靠號召官員富商捐的,皇后貴妃的珠寶首飾都捐出去了了),軍隊除了遼東的其他還是軟腳蝦。

同樣的位置就算換李世民朱元璋朱棣也白扯,能超越歷史的就不是人而是神了,真要說他做的最錯的事,應該就是重用袁崇煥了。

我覺得還是假設一下崇禎皇帝運氣如果不這麼差,天時地利人和哪怕有一樣,我估計明朝再堅持個幾十年不是問題。


明朝完蛋跟袁崇煥被殺有什麼關係?要袁崇煥不殺毛文龍,明朝還能多活幾年。要是袁崇煥不吹牛逼,明朝還能多混幾年。
至於崇禎逃跑,你問問當時那幫大臣同意不同意。他們都想著獻天子給闖王,好在新朝有個好出身。


不殺袁崇煥大萌丸的更快,

跑了也一樣,還是死,

大明的問題不是起義軍也不是滿清,問題是為什麼這麼多人要起義?

南明合理的給你展示了一下末代官員們都是怎樣的。

偶爾的那麼幾個忠臣義士逆不了天。


後金從來都不是什麼問題,起義軍也是如此。

體制的問題,傳統組織術已經失靈,財政困難供養不起軍隊,就算遷到南京也是苟延殘喘。

可以把北方分封給總兵們,大者王,小者侯,四川問題也可以交給軍閥,先入川者為蜀王。

大肆抄家一批官僚收買近衛軍,然後去南京慢慢的改制,保守估計也得十年,等江南整頓好了,訓練出新軍徐徐削藩。


南明(1644年—1683年)是明朝京師順天府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權,歷經四帝一監國。

一樣完蛋


歷史這東西,初學歷史事件覺得偶然,深入學習覺得必然,學後仔細回味又覺得偶然。
必然偶然,那麼多大學者都爭個頭破血流,誰說得清楚呢?
漢人也好滿人也罷,還不是一起喝酒擼串。55個少數民族(暫時不包括穆斯林),和漢人還有什麼區別?就如匈奴、羯、氐、羌一般,最終走向大融合。


明末的局勢皇帝最重要的素質是壓得住官僚集團,會用人,敢用人。
最重要的是賑撫流民(寇)、收得上商稅

這些事做的好,北京都不會丟
做不好轉進到南極都沒卵用


一個封建王朝的正常終結,氣數到了


不請自來
嚴謹的來說,歷史不容假設。
大明滅亡是必然的
從皇帝本身來說——崇禎疑心重,說白了就是對下面人不信任,詳情可以參考《明史》中1642年孫傳庭在潼關的戰敗原因,這裡不做贅述了。君臣之間沒有信任,在這種國家生死攸關時期,很危險。試想一下,一個沒有安全感且自負的人你讓他去完全相信另一個對你有潛在威脅人,顯然不太可能。所以殺袁崇煥其實是必然的,後面的一連串的事情也是必然的,這是歷史的必然性。就算死的人不是袁崇煥,換一個人,結果也是一樣,所以由袁崇煥扮演這一歷史角色,純屬偶然,這是歷史的偶然性。任何一個歷史人物的活動及其作用都受著歷史發展規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違背歷史發展潮流。

那麼下面我們來假設一下,袁崇煥沒死抗住了滿人,那麼匪患呢?再說得深一點,為什麼會有匪患?原因很簡單,人民日子過不下去了。李自成被放過一次還要造反,隨後還有張獻忠等相繼造反,而且還能一次又一次一拉一幫人造反,請大夥想一想這是為什麼?
其實大明在這時候早已經積重難返了,帝國機器已經轉不動了。早在萬曆中期就已經瀕臨崩潰了(原因不贅述了,離主題太遠,有興趣的可以私下交流),之所以還能繼續運轉完全是因為家大業大,不會立即破產。

就像癌症晚期的病人一樣,也是從健康人一步步轉變的。

歷史車輪不可逆,唯一留下的,就是那些帝國的往事,警示著後人不要走老路。


明亡於各種天災人禍,小冰河的氣候,造成連年欠收,連年欠收加上制度腐敗,很容易就經濟危機,內交外困,最終敗完。當然如果遇到牛人或許能力挽狂瀾,但那時已是大廈將傾,農民起義軍如果還沒形成如此大的規模或許還有救,那種狀況下,稅賦、農田、兵源都被遭受極大的破壞,所以古有攘外必先安內,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前者估計不會有什麼改變,但是後者確實能帶來些變化。

晚明的問題,不是一個袁崇煥可以解決的,何況晚明也不缺優秀的戰將。直到農民軍攻破北京的前兩年,孫傳庭也打了幾個勝仗。只不過隨著明亡,這些戰將死的死降的降,都沒有善終。

但若是崇禎或是他的兒子可以暫避南方,那情況就很不一樣了。

南明地區有相當多的城市都在滿清入侵時拚死抵抗,哪怕明知結局可能是屠城。而且這些城市的抵抗很多都非常有力,譬如十七萬江陰軍民合計擊斃七萬五千清軍。如果這樣的力量能被一個皇帝團結起來而不是被幾個都覺得自己有資格繼承大統的藩王分割並相互內耗,南明很可能就會像南宋那樣存續下去。這樣不管這個皇帝是好是壞,至少內訌不會發生。再加上清朝和南明之間隔了一個大順作為緩衝,明朝是完全可以存續的。

更何況,清朝之所以可以消滅大順順利統一中國北方地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崇禎的死。這使得滿清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可以打著為明帝報仇的旗號作戰,這種宣傳效果極好以至於連史可法都被蒙蔽了。而待得清朝統一中國北方挾勢南下時,南明已經再也無法擋住滿清了。如果崇禎活著,那麼滿清對於中國北方地區的號召力就會大為下降。

所以,如果崇禎帝能夠南下,情況或許會好很多。可惜歷史不存在如果,而且我們也清楚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我就講講暫避江南吧。我的觀點是一樣會完,因為已經沒有可戰的軍隊了。

在明末,隨著孫傳庭的戰死,大明朝可以戰鬥的就只是剩下了吳三桂,你皇帝跑到江南,吳三桂只能投降滿清了。剩下來的還是滿清的一波推而已。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
崇禎當時也想放棄北京,遷回南京,但是他骨子裡是一個十分要面子的人,不想在歷史上留下拋棄社稷的罵名。他希望遷都但同時又不希望這句話從他的嘴裡說出來,於是私底下找大臣商議,暗示讓這位大臣主動在朝堂上提出南遷的決議,然後自己再假裝不情願地接納意見。也就是說,想演一齣戲,把丟棄祖宗社稷這個鍋推給別人。
可是,這齣戲沒按照劇本來走。
眼看李自成馬上要打到京城了,崇禎皇帝在上朝的時候,當著各個大臣的面,向之前安排好的那位大臣詢問意見,就等著他來提議遷都之計,誰知,這位大臣表示這鍋我不背,來了一句:祖宗江山寸土不可棄!
可以說把崇禎給氣的說不出話了。

不好意思,可能有點跑題……


袁崇煥本身的軍事才能根本撐不起遼東戰局,政治素養更是低於標準水平。
南遷?當時崇禎放出和談消息進行試探,都被文官集團集體懟了回去,你敢南遷試試?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明朝如果向皇太極服軟,穩住皇太極,再集中力量鎮壓掉農民軍,是否還有延續的機會?
朱祁鈺為何對哥哥那麼惡劣,卻又不派人暗殺他?
如果朱標沒死,削藩的話,朱棣會造反嗎?
如果甲午戰爭和日本打的,不是清朝,而是漢人王朝,會不會打贏?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