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同袍 收到各方安利說這個電視劇的衣服很考究 是否符合形制?(如例舉可否附文獻資料加以說明?) 電視劇服裝真的可以做到符合形制嗎
另外 tag如有任何不妥會撤掉的


就服裝來說,我認為這個劇組算是稍微講究點,也稍微用心,比其它明朝劇強不少,但整體來說比較一般,大多是形似而非形神兼備。看到 @魯士雅 談到網巾,正好我對這個也比較感興趣,就說說網巾這個話題。

關於劇中網巾,我只能說是解決了有和無的問題,比起真實的網巾要差太多——可喜可賀的是總歸有一部影響力大的電視劇注意到了這點。(國內影視劇有網巾的沒有幾部,做的比較好的是《傾城雪》、《新龍門客棧》(電影)、《柳如是》。可他們在服飾上對於普通觀眾的輿論影響性和話題性都不足)

首先說外形上劇中的網巾不合乎標準,具體內容見我下面的網巾詳細介紹;另外製造這玩意真不貴,劇中除了男主以外,其他男性都沒有佩戴,這顯然是錯誤的,尤其是在室外,必須要佩戴網巾,不戴網巾如同是不穿衣服出門。那麼什麼時候可以不戴?你在家的時候可以不戴。

下面就是我以前寫的關於網巾的文章,水平有限,如果有些地方有錯誤也希望更專業的朋友能及時斧正,謝謝!

網巾正式登上中國歷史舞台之時可謂是很明顯具有政治含義的。明人將此巾與現行統治結合起來,引申出「盡收鬃(中)發(華)」的意蘊,賦予"一統天下"、"一統山河"、"一統天和"的文化寓意[[1]],這種說法在《三才圖會》、《天香閣隨筆》等都有記載,看來應該不是舛訛。


而漢民族少年弱冠之禮到了明代也加入了網巾元素,「加網巾」是明人行冠禮時不可少的儀節,網巾不僅與「束髮」兼有形式(戴巾)與意義(成年)的連結,也成為明人生命禮俗中不可或缺的物件。


網巾使用的時將首先網口擴大,罩在頭上,讓頭髮全部歸於網內,拉緊絲繩,分別收緊網口,起到束髮作用。在網巾的頂端有一小孔,此孔是供髮髻穿過使用的。


1網巾的材質

明朝網巾製作材料較為豐富。據可記載的就包括生絲線(細繩)、馬鬃[[1]],甚至頭髮和紗布都可以。

在《金瓶梅》第十一回:

「你看了還與我,他昨日為剪這頭髮,好不煩難,吃我變了臉惱了,他才容我剪下這一柳子來。我哄他,只說要做網巾頂線兒,徑拿進來與你瞧。可見我不失信。」[[2]]

另外在清代小說《醒世姻緣傳》也有這樣記載:

「還有浙江一個新近的故事,如今其人尚在,也不好指他的姓名,只說個秀才罷了。這秀才家中極貧,是個衛里的軍余,十八歲進了學,無力娶妻,只有一個寡母。母親織賣頭髮網巾。」[[3]]

明朝初建立時候,明太祖就極力推行網巾,但百廢俱興之下,昂貴馬鬃似乎不是適宜的材料,便宜的頭髮或許就是首選,見「網巾之初興也,以髮結就,上有總繩拴緊,名曰一統山河,或名一統天和。」[[4]]其中所說的「以髮結就」應該就是以頭髮結成的(網巾)。不過也有人認為網巾使用馬鬃和頭髮是萬曆時期(也就是明朝中後期以後),見王逋《蚓庵瑣語》:「至萬曆末,民間始以落髮、馬鬃代絲」,[[5]]他的意思是在萬曆時代的末期,頭髮和馬鬃取代生絲(細繩)來製作網巾,與《天香閣隨筆》的說法大相徑庭,可以佐證說法的是在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的素網巾的確是用生絲製成的。

(神宗顯皇帝網巾定陵出土的網巾)

《五雜俎》中關於網巾的材料是這樣描述的:

「古人幘上加巾冠,想亦因發不齊之故,如董偃綠幘……今之網巾,是其遺意,網巾以馬鬃或線為之,工雖省而巾冠不可無矣。北地苦寒,亦有以絹布為網巾者,然無屋(冠)終不可見人。」[[1]]

現在的網巾是太祖遺傳下來的意思,網巾以馬鬃或者粗線製成,結合上面的史料我們大致發現,製作網巾最主要的幾種材料就是馬鬃、生絲、髮絲,萬曆時期多有馬鬃、髮絲,之前都有載多是生絲線。就此大致判斷明初一直到萬曆年間,網巾多以生絲線(細繩)製成,萬曆開始到明亡則多以馬鬃和髮絲(尤其是髮絲)為主,但這也給人一個疑問,為什麼在萬曆年間網巾的材料逐漸轉成馬鬃和髮絲?馬鬃多可以判斷是明代中後期茶馬古道發展較快,甚至把這條「民道」升級到「官道」,[[2]]大量馬匹進入中原,馬鬃已成為一種廉價的原材料。而明代末期經濟發展水平下降,以髮絲生產的網巾更加實惠便宜,適合底層人民購買。以上僅是猜測,現在的史料實在匱乏,故很難一探究竟,但無論是何種材料製作網巾必須要是具有較高韌性的纖維物品。況且作為男性需求極大的消耗性日用品,對它材料要求肯定不會很高。


另外除了主體部分以外,網巾的還主要包括另外三部分(見下面的模擬圖)


上圖中黃圈指網巾整個邊子,大多是由布帛製成;綠圈是細繩,主要是裹住頭髮之後系拉;紅圈指網巾圈,或者叫貫子,這個材料就比較多元化,也最能體現佩戴網巾者的身份,[[1]]講究的會在網巾圈上標新炫富,比如用金子製成,《金瓶梅》中提到謝希大買了一對鍍金網巾圈,「秤了秤,只九分半。」 [[2]]《醒世姻緣傳》的狄希陳為了包下魁姐兩個月,除了付十八兩銀子,兩套衣服,還照鄧蒲風開列的清單準備衣巾棉被,酒肉等,計開:新巾一頂,新網巾一頂並金圈,小白布衫一件,大白布衫一件...貝母,人蔘,黃連各四兩,明凈硃砂八兩。每日三餐酒肉,足用。其餘易得之物,隨取隨應,不可有誤!


在定陵出土的的網巾中,「上口穿絲繩相繫結,下部以絹制的條帶緣邊,兩端綴有絲繩。在條帶兩端釘有寶石和貓眼石一塊。寶石有青色的和紅色的,有帶圓孔環形的,有的還鑲嵌在背面刻有龍紋的金托內。」可見達官顯貴一般都是黃金或者玉石為網巾圈,在湖北武穴市明代義宰張懋夫婦合葬墓出土的網巾中,在距叉口7厘米的兩邊巾檐處各有一直徑為0.8厘米的金質小圓環。巾檐收邊1厘米,並有長36厘米的黃色細絲帶一對,以通過金質小圓環繫結。

2網巾的種類


網巾在除了上述常規種類外,還有一種衍生品種,叫「懶收網」[[1]]或者「懶散巾」,此外還有兩個小分支,既朝鮮網巾(韓文:??)和越南網巾。

無論哪種網巾,它的主要功能都是一樣,只是外形上有不同。相傳懶收網起源於天啟年間,既明熹宗朱由校時期,一些囚犯為了摘取網巾方便,於是把上口的網帶拉掉,只繫緊下口,到後來不少百姓也都這樣戴網巾,並去掉上方部分,外形隨之也發生變化,起初士大夫階層是排斥這種網巾,但久而久之也深受影響,開始戴上懶收網。

「天啟中,囚苦倉卒間除網不及,削去網帶,止束下網,名懶收網,便除頂也。民或效之,然縉紳端士不屑也。予冠時,猶目懶收網為囚巾,仍用網帶。十餘(於)年來,天下皆戴懶收網,網帶之制遂絕」[[2]]
「相傳明末時,人皆不願戴網巾,或束髮如帽,或裹網巾而不系帶,謂之懶散巾。」[[3]]

不過有此記載的古籍大多是清代人根據傳聞撰寫的,所以並不十分可靠,限於相關資料的匱乏,關於懶收網究竟起於何時,只能是一個謎。

懶收網

朱元璋初意是將網巾用於「萬發俱齊」。到了明末,
「懶收網」的出現應了讖語的忌諱,裹頭髮的網巾都懶得束了,那象徵全國的統治當然就懶了,明朝肯定要滅亡啊!

朝鮮網巾長方形,網巾圈於耳朵處上方,上下兩條繩,使用性更接近正統網巾,但外形又接近懶收網。並且朝鮮網巾與明朝網巾一個最大區別就是朝鮮會露出網巾(即使戴冠帽),裝飾性更強,而明朝無論是哪種網巾都是要嚴格在冠帽裡面,尤其是在正式場合,只戴網巾或露出網巾是對別人的不尊重,這是說,會客等正式場合,不宜戴網巾露面。

《醒世姻緣傳》中第四回:「晁大舍一面笑,一面叫丫頭拿道袍來……隨把網巾摘下,坎了浩然巾,穿狐白皮襖,出去接待。」[[1]]

當然民間不怎麼講究,在《天工開物》中,勞動人民就只戴網巾勞作。

大家在韓國影視劇中經常見到的懶收網形象

不過朝鮮網巾應該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的樣子,在韓國的歷史博物館中,所展示的網巾也有明朝懶收網的樣式,在韓國發現的17世紀綾昌君李佺的網巾是典型的正統網巾(下圖左上),所以可以確定的是現在我們經常看到的朝鮮網巾應該是後來改良的。最新的證據是韓國2011年十月出土的一個生活在(1561--1622)年叫崔景璿的人(下圖最下),他頭上所戴的正是正統的明代網巾。

越南(安南)作為明朝的藩屬也使用網巾[[1]],時間跨度從後黎朝到阮朝,相比較明朝和李朝,越南的網巾差異非常大。

首先在使用範圍就不同於明和李朝,越南平民百姓是不能用網巾的,只有舉人以上到國王(越南國王內部譖越稱皇帝號)才可以使用網巾。

朝鮮的網巾根據上述可以知道是逐漸演變的,但越南沒有相關資料證明曾用過正統網巾,似乎一刻開始就是明末懶收網的變形體。

越南網巾佩戴示意圖

越南網巾(以上兩圖來源於網站大明衣冠)

從上面的圖片我們可以總結以下幾點不同:

1):外形風格不同於明朝和李朝的,類似於明代女性所用的抹額。

2):沒有網巾圈,是繩子穿過繩扣,直接是繫上。

3):繩子只有一條,相同於懶收網。

還有一個佩戴網巾的國家,就是琉球王國(現日本沖繩縣)。在《使琉球錄三種》中有記載「衣服門:緞,恕司。紗,撒。羅,羅。紬,柔。絹,活見。布,木綿。靴,谷足。韈,都谷乜。鞋,三朳。帽,帽。紗帽,紗帽。帶,文必。網巾,網巾。圓領,急那。衣服,急那。彩緞,法拿那恕司。綿布,奴奴木綿。夏布。」[[1]] 這裡羅列的是琉球的衣著服飾的品類。


根據一些史料記載來看,琉球人佩戴網巾是較為少數的情況,據李鼎元《使琉球記》載:

(嘉慶五年閏四月,1800)十四日丙寅……通事鄭煌來謁。年六十,前度冊封,伊已為通事,因問琉球一切事宜,據云:「撫夷無他法,惟在積忠信以感之,因其勢而利導之。否則有『戴網巾』之誚也!」余請畢其辭,煌曰:「前明謝傑充冊使,時從客有舅某,攜網巾數百事;至則球人冬,夏一冠,無所用之。謀於傑,傑乃下教曰:『中國以戴網巾為敬;如冊封日有不戴網巾者,以不敬論。』於是球人強售而戴之。故父老相傳,遇事有以聲勢強派者,謂之『球人戴網巾』。」甚矣!一事拂人情,千秋成話柄。可不慎歟。徐葆光《中山傳信錄》亦載此事稱:「前明琉球人皆不剃髮,惟不用網巾……至本朝,始剃頂發。」並謂:「福建至今相謔強市者,則雲『琉球人戴網巾』也。」[[2]]

這幾段的大意我們可以歸結成兩句話:


1)明朝使節要求琉球人在冊封日戴網巾,但琉球人說自己用不上網巾,明使威脅琉球,「如冊封日有不戴網巾者,以不敬論」,琉球人沒辦法,只能戴網巾,後來甚至演變成強買強賣的歇後語。

2)琉球人在服裝穿著甚至髮飾上基本尊崇明朝,但除了網巾以外。


由此我們也可以判斷網巾在琉球應有存在,但十分小眾,外形上基本和明朝網巾一致。

3網巾的市場與消費


網巾是明朝成年男性的「標配」,市場肯定十分龐大,作為生活上的必需品,網巾究竟價值幾何呢?每種商品必定有高低貴賤之分,暫且不論高檔的網巾,就談談普通網巾的價值。


網巾的材質在前面已經有詳述,可以肯定的是必須是容易獲取,而價格又不高的原材料製成。在《醒世姻緣傳傳》中提到

「這秀才家中極貧,是個衛里的軍余,十八歲進了學,無力娶妻,只有一個寡母……母親織賣頭髮網巾。浙江網巾又賤,織得十頂,剛好賣得二錢銀子。這十頂網巾,至少也得一個月工夫。」[[1]]

按照這裡的說法,那麼一頂網巾大約是兩分銀子,一分銀子又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呢?根據明朝的不同時期的銀價和糧價對比我們可以大致得出結論,但這個話題可能會引起一定爭議性,所以筆者暫且不答,總之按照我的估算一頂普通網巾大約售價10元-30元人民幣不等。


網巾在明代大多是女性為主,又因為相傳網巾制是朱元璋欽定的,而網巾的編織屬於女紅之類,故之作網巾的人奉馬皇后為祖師,如《玉匣記》里有「明朝馬皇后為網巾祖師」的說法。[[1]]由於網巾「產業」的不斷發展,有些地方有專門銷售網巾的市場,比如南京現在還有地名叫網巾市。


有意思的是網巾市所在的地方就是明太祖發現網巾的神樂觀,而這條街道就成了經營網巾的專業市場。各種款式、規格的網巾羅列於道路兩旁,高中低不同檔次的網巾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以至於當地就將此街稱為網巾市(網巾市場),並一直沿用到現在。

經過不斷的發展,網巾市場也開始逐漸出現衍生「產業鏈」,除了制網巾、售網巾以外,還有諸如洗網巾、補網巾、運網巾等。

在《醒世姻緣傳》中就有一些零星記載,

比如「程謨……身長八尺,面大身肥,洗補網巾為業,兼做些鼠竊狗盜的營生,為人甚有義氣。」[[2]]

4網巾的文化


每一件物品存在於世必定有其存在的意義,同樣也能衍生出符合其特性的文化寓意。網巾亦如此。


前面提到明人將此巾與現行統治結合起來,並引申出「盡收鬃(中)發(華)」進而「一統天下」、「一統山河」、「一統天和」的文化寓意。它首先就滿足了統治階級對政權統治的心理要求,哪怕這僅僅是一種對讖語的迷信與自我安慰。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窮苦百姓起家的開國帝王,朱元璋對腐敗、黑暗的朝廷是十分痛恨的,於是上台伊始就大力整治朝綱,妄求建立一個相對公平,政治清明的新朝代,同時又沒有忘記自己的「成功經驗」,所以對封禁等級制度十分看重,因為他內心十分害怕出現第二個朱元璋,故而往往追求絕對的控制,例如八股取士、特務制度的建立、嚴苛戶籍制度到官員薪俸的多少等事無巨細都要規定,並將其作為一種制度進行傳承,亦不允許後世子孫忤逆自己的制度,以至於大明朝越往後走越僵化。在服裝規制方面就能看出朱元璋的許多矛盾之處。一方面從商人、農民、伶人、官吏到皇室,都有在服裝上明顯的等級區分,目的讓人們各司其職,安守本分;一方面又像全國推廣網巾,強調其「人無貴賤,皆裹網巾」的聖意。但無論怎麼說,朱元璋都對得起「治隆唐宋」這四個字:復華夏之衣冠、拓殖千里、輕徭役、屯田土、肅吏治、興教育,後世多有謠諑,仍不能否定他的功勞,甚至可以說是中華漢服再造者。


自漢以來,男性成人必須要有加冠之禮,束髮加冠,方才證明男性成人。到了明朝,束髮之後加上了戴網巾,戴上網巾之後再加冠,所以網巾在明代冠禮儀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百姓到帝王家,冠禮的年紀一般都是「年十五至二十皆可冠」


《明實錄》就有皇室加冠禮儀的記載:

「前期三日,各執事官習儀禮部。至日,傳制遣官,持節行禮……掌冠者執網巾,升,賓降一等,受之。進王席前,稍北面。祝曰:『惟茲吉日,冠以成人,克敦孝友,福祿來臻。』供奉官束髮,掌冠者跪進網巾,樂作;贊冠者跪正之,興,立掌冠後,內侍跪進服訖,樂止。掌冠啟,王復坐,執翼善冠,升,賓降二等,受之,右手執冠前,左手執冠後,前進如前儀。」[[1]]

一般來說,出門在外是不能僅戴網巾,而不加帽冠,相當於對別人的大不敬。在明朝初年,理法嚴苛,所以人們形象衣著是不敢違背上制,但到了明朝中後期,社會風氣日益世俗,文化氛圍也比較寬鬆,所以人們在生活上的任何方面都不是絕對尊恪祖制。


在《儒林外史》中有個叫鳳四老爹的,有載「脫下外面一件長衣來,叫萬中書脫下公服換了……又除了頭上的帽子,叫萬中書戴了,自己只包著網巾,穿著短衣。」[[2]]《醒世姻緣傳傳》中也記載「禿了頭,止帶了一頂網巾,穿了一件小褂。」[[3]]在明末的畫本《天工開物》中更是有很多勞動人民勞作時僅戴網巾的插圖,包括農民、紡織工人等。


國家新造之時,大多政清人和,在服裝的體現亦如此,隨著國計民生不斷發展,奢靡攀比也就隨之而來。

以上部分圖片來源於互聯網,如果涉及侵權請私信聯繫我~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1]] 《明太祖實錄》 (台北)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M]. 1962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2]] 《儒林外史》
(清)吳敬梓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M]. 2002年4月1日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3]] 《醒世姻緣傳》 (清)西周生 (北京)華夏出版社[M]. 1998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1]] 《玉匣記》(明)許真君 (北京)華齡出版社[M]. 2011年12月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2]] 《醒世姻緣傳》 (清)西周生 華夏出版社[M].1998,頁643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1]] 《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八回》 (清)西周生 (北京)華夏出版社[M].1998,頁1194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1]] 《使琉球錄三種》(明)陳侃、蕭崇業等 (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M]. 1970年12月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2]] 《網巾與明代社會文化的幾個面向》林麗月台大歷史學報第33期[J]. 2004,頁143—144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大明衣冠今何在》 葛兆光 (鄭州)《史學月刊》[J]. 2005年第10期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1]] 《金瓶梅詞話》 (明)蘭陵笑笑生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M]. 2008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1]] 《醒世姻緣傳·第四回》 (清)西周生 (北京)華夏出版社[M]. 1998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1]]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 周汛、高春明(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M]. 1996年12月,頁103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2]] 《蚓庵瑣語》,(清)王逋
(台北)台灣新興書局[M]. 1974年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3]] 《筆記小說大觀·蟲鳴漫錄》采蘅子 (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M]. 2007年12月1日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1]] 《網巾與明代社會文化的幾個面向》林麗月(台北)台大歷史學報第33期[J]. 2004頁143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2]] 《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一回》 (清)西周生 (北京)華夏出版社[M].1998, 頁765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3]] 《網巾與明代社會文化的幾個面向》 林麗月 (台北)台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三期[J]. 2004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1]] 《五雜俎·卷十二·物部四》 (明) 謝肇淛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M].2001年版,頁36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2]] 《明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茶馬貿易》王興冀(貴陽)貴州師大學報[J].2003年06期頁64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1]]《網巾與明代社會文化的幾個面向》
林麗月 台大歷史學報第33期[J].2004頁137,140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2]]《金瓶梅詞話·第十一回》 (明)蘭陵笑笑生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M]. 2008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3]]《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八回》 (清)西周生 (北京)華夏出版社[M].1998 頁1194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4]]《天香閣隨筆》 (明)李介 (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M].1983年版 頁547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5]] 《金瓶梅風俗談·服飾掇瑣》 白維國 (北京)文史知識[J] 2007年 第05期 頁116


如何評價《女醫明妃傳》的服飾? - 明朝[[1]] 《三才圖會》王圻(明)(南京) 廣陵古籍刻印社縮印出版[M].1987《天香閣隨筆》(明) 李介 (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M].1983年


原作者:洛梅笙
鏈接:中國古裝服設的問題到底差在哪兒來源:微博
中國古裝劇現在基本形成一個奇特的模式,就是每一部製片方還自認為不錯的片子,都會打著製作嚴謹,高度還原等等旗號,當然,在商言商,一句話,都是生意,大家也就不必苛責了,但往往有粉絲痛心疾首,說,製作方都這麼努力了,你們不能用考據的標準來要求古裝劇,這中間真的有很大的誤會,這裡不是用考據的標準在談古裝劇,而是基本的影視服裝的要求,中國古裝服設到底差在哪兒?這就好比一個學生回答問題,不是你答的多你的分就高,是你有沒有答到點上,顯而易見,這點中國古裝服設做的是很差很差的。

一個誤解:因為是影視服裝,所以是可以憑空設計的;

到底什麼是影視服裝,可以查查影視服裝設計的定義:Costume design is the envisioning of clothing and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a character or performer. Costume may refer to the style of dress particular to a nation, a class, or a period. 影視服裝設計是對一個角色的塑造和想像,它的設計必須配合這個角色的特定背景,比如國家,階級或是所處的階段。就是說,雖然不一定是完全寫實的作品,但至少應該是能體現某些時代特徵的,而非憑空捏造,單純為了藝術而藝術的。一向都不認為《泰坦尼克》有啥深度,可人家的服設可是一絲不苟的,請問這不就是個小言劇情嗎?但就是小言,人家也是發生在20世紀初的小言。

問題一:缺乏統一的風格和時代特徵

什麼叫時代特徵,舉個例子吧,比如最近的《女醫明妃傳》,裡面有的人穿襖裙,有的人又穿長披風,這就是把明代幾百年的服裝一鍋燉的典型,當然這並不是女醫一部劇的問題,是很多很多劇的問題,全世界的服裝史,在60年代以前,大家的服裝都不是多元化的,就是說即使在上世紀有了服裝設計這個概念,在沒有完全走向個性化以前,大家在服裝的外形上基本是非常整齊一致的,女醫明妃傳這部戲的背景是明中期(不要跟我說劇是虛構的,影視服裝不管你人物情結是否虛構,除非你像星球大戰那樣完全架空到一個異空間去,只要你有特定的背景,就可以認定你講的是那個空間的事),當時還是短衣時代,也就是說那個時代的女人走出來就是整齊劃一的短衣,從宮廷到民間都是。而且麻煩去看看日本,韓國,還有西方,我不敢講人家做的就是百分百符合歷史,但人家這點在大部分的劇里還是拎的清的。或者我換句話講吧:哪怕你沒做對時代特徵,也一定要對應一些具體的風格,否則你做出來的東西,那不叫款式多樣,那叫雜亂無章。你應該去搜集的是明中期的資料,而不是明代的資料,其它同理。

披風在明代即便在它流行的明晚期,它也不是禮服,它的地位相當於今天休閑服的開衫,設計在使用這些款式之前,要考慮的首先不是你有多少款式可以用,而是這個款式使用的場合是否合適,以及他跟別的風格放在一起是否衝突

大奧的服裝在時代性上其實也是有很大問題的,但它至少做到了風格統一,古裝劇跟時裝劇不同,他的思維與現代人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那種整體性的美,才是重點。

有些人總愛笑人家沒衣服穿,其實真的是因為我們的服設太雜太亂,完全沒有統一風格可言。古裝有時候不是使足吃奶的勁去堆積元素,反而是要不斷的去強化其中一些比較明顯的特徵,才能達到畫面上的和諧。

對比之下,上世紀80年代的影視造型,雖然也談不上很尊重歷史,細節上有很多問題,但至少在風格上他是統一的。

《茜茜公主》,這個故事是19世紀中葉,女士穿的都是克里諾林裙,但請認真看他們如何在款式一致上尋求細節的變化的,是裝飾,局部的設計,還有色彩,面料——而不是像中國的古裝反其道而行之,去改造外部的輪廓。

相比電視劇的《都鐸王朝》,講述共同題材的《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的服設要高出許多個段位,也許你會認為這樣的衣服不討好,風格沉悶,但這比電視劇要更貼近那個時代的風格。

不要總嫌衣服難看,你的任務是在不破壞特徵之下讓他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否則要你們設計的幹嘛?到今天為止,服裝設計做的最好的明代題材的是《新龍門客棧》,就是因為他統一了畫面感,不會有一種其中某人是從異世界而來格格不入的感覺。

問題二:服設戲劇衣箱化特徵太濃;

中國的古裝劇很多時候給人一種非常虛的印象,就是整個風格你無法相信裡面的東西是真實存在過的,可以說中國的古裝服設是從戲曲衣箱里一脈相承的印象——一種只存在於大腦的腦補想像而與客觀現象沒有太大關係的東西,而這種風氣從上世紀初開始拍攝一些戲曲題材的電影之後就有如頑疾揮之不去。

衣箱化特徵的表現就是,衣服穿著不是現實,只是象個標記似的,讓大家了解這個人物的身份罷了,比如,楊貴妃是鳳冠蟒袍,這個鳳冠蟒袍並不是源於生活中她這麼穿的,而是她穿了大家就知道她是楊貴妃,這是舞台設計的思路,因為他必須突出某些重點才會加深觀眾對於人物的印象,但這種東西拿到影視劇里,就變的非常假。皇上也好,妃子也好,他們也是人,他們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打扮,當然他們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會有顯示其身份的打扮,但平時他們並不會那麼突出,比如南宋蕭照的《瑞應圖》里的宋代皇后,她被一群宮女簇擁著,但除了冠飾或細節上不同以外,她穿的也無非就是和邊上的宮女們款式一樣的裙衫。

這個霞帔元素設計就是典型的戲裝思路,霞帔必須搭配翟冠大衫,明晚期可以是蟒袍圓領,它是禮服,這種衣服在正常人的思路里,是不會天天穿的。

禮服或常禮服,是指在款式,色彩,紋飾,都有非常嚴格規定的服裝,打個比方就好像你不會亂改公司分給你的制服一樣。

相比上世紀60年代的李麗華版本的《武則天》,可以說是毫無進步,當時人就是這樣想的,改造過的鳳冠,改造過的霞帔,但就算是這個老版本,武則天也沒有老披著一條霞帔走動。

奇特的畫風,就因為人家做了皇后就天天頂著個大帽子?

南宋 蕭照瑞應圖裡的皇后
至於那個斗篷我都不想講了,斗篷作為衣服僅流行在清代,它穿越到清以前任何時代都是錯誤的。而且他在現實生活中也只是厚重的冬裝,像舞台化的那種薄斗蓬,可以說放在現實生活中毫無用處,他就是一個在舞台上產生為肢體語言服務的道具裝而已。

問題三:從不按場合穿衣

這個問題是上一個問題的延續,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不要求你非常嚴謹,但有一些特別的地方就不需要太多自我的設計了,比如像皇上登基啊,皇后冊封啊,還有官員的常(禮)服啊,婚禮啊,這些是屬於特別制度化的部分,需要的是嚴肅端正的氣氛,還要重新設計一遍幹嗎呢?該穿什麼就穿什麼,不要該穿常服或禮服的時候不穿,比如特別惡劣的從日本學來的千篇一律的大拖把,平時皇上又老穿黃,那不是正常人的思路,非說現實中有嗎?當然有,陳朕冰嘛。

從沒正常出現的冕服,甚至冕服也不是給你用來坐朝問政用的,還是那個問題,古裝設計請注意一些特殊場合的穿著

中國古裝似乎太愛這個學日本羽織的外套了,幾乎貫穿歷史幾千年,這件也不知好在哪兒的外套死活捨不得脫下來。

就算打著藝術的名義,請問這個設計又比這些原型好看在哪裡?

大明王朝1566別的不講,單說服裝的話,他的水平不會比任何一部甚至於媽的偶像劇水平高,說狠一點,就是糟透了,而且還丑

別人復原的明代朝服,真的比上面大明王朝1566的劇照差?

話不多講,此文也不是吐槽,這是一個從小愛看時代劇,卻對中國古裝非常失望的觀眾提的一點小小意見而已。做到以上三點,我們再來談考據。

剛好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覺得講得再恰當不過,回答這個問題也算過得去。分享一下。侵刪。


只能說,求慎噴啊,一部電視劇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目前出現的大部分服裝從表面上看起來形制上已經很不錯了,這又不是漢服科普紀錄片,請廣大同袍們嘴下留情,有錯的話咱指出來就行了,做得好的地方要多多表揚,不能老是雞蛋裡挑骨頭啊??身為一個同袍,我都覺得現在同袍圈裡噴子太多,搞得烏煙瘴氣??


做的當然在行家看來爛的一塌糊塗,不過還算考究(相對來說),起碼我一眼看去就知道是明朝。我印象中中國古裝電視劇只有倆朝代,清朝和清朝以前……


看到有人匿名吐槽我評論白蓮,我翻了個白眼的同時有點小激動???

說是漢服也有尊嚴???

我想問為什麼影視劇拿漢服當噱頭是踐踏尊嚴?

什麼是漢服的尊嚴?

像現在這樣不為大部分國人所了解但是被少數人當做只屬於自己的高貴有文化的標籤到處說著似是而非的話瘋狂鄙視別人還一副感動自己的樣子算不算有尊嚴?

一味擬人煽情我拒絕,冷靜給我講講清楚道理啊。我這個人有點較真,但確實是在虛心求教。講明白了我自然服氣啊行嗎?

-------------------------------------------------------------

此劇服飾有不少地方依舊不合明代制式。

但是講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有一部這樣想要盡量還原明代衣冠並且具有了鮮明明代服飾風格的電視劇,作為一個由於被太多喪盡天良的古裝造型弄瞎了眼睛已經好久不看國產劇的圍觀群眾,我有點感動得滿地打滾,真的差點就滾了。

一些所謂漢服黨、同袍說的話我不怎麼懂,為什麼借漢服炒作就不對了?雖然看上去好像說得對但我是真的沒有想明白。

現在的漢服就有這麼大臉嗎?大部分路人對明制的大概風格都沒有概念吧?這次抄襲韓服撕完一科普,不少以前不了解的路人都能對明制漢服有了個大概的概念:就是和韓服有點像但是比韓服好看不少的明朝時穿的衣服呀,韓國那時是明朝的附屬國衣服還不是學咱們的……說不定連兩者差別都能數出個一二三了。

真心不好說會是誰託了誰的福啊。此劇的觀眾大部分可能都是從來沒有接觸過漢服這個概念的人,明制漢服又幾乎沒有在電視和一些社交平台上受到這麼大這麼廣泛的關注,以後妹子們穿襖裙上街,可能就有一些原本會以為是韓服的人因為看了此劇或是相關宣傳了解了明制漢服,報以善意的目光而不再是鄙夷或者認作韓國人了。

總之我以無比樂觀的態度看待此劇服飾,並期待著漢服日常化的一天。

隨便說說,五毛可以收(」?ヘ?)」


外界對這部劇的服裝是好評如潮,反而是很多同袍對這部劇很不看好,認為服裝形制不正確。但這是個古裝劇,說到底服裝再良心,也只是古裝,不是漢服,看你玩「大家來找茬」玩得那麼開心,我都不忍心打斷你。


它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會起到科普的效果。但這個科普的效果是籠統,甚至是粗糙的,只能很籠統的給告訴觀眾:「明朝漢服」大概長這樣。(功能性類似於《大明宮詞》科普唐朝齊胸襦裙的大概樣貌)至於,那些細緻到花紋圖案,飾品紋理的細節,難道您不是從文物典籍中學來,而是從古裝偶像劇中習得?

舉個栗子,相信大多數人能一眼識別出和服,但真正懂得和服的卻很少。認識不等於懂得,但認識是懂得的第一步,兩者的跨度也不是一部古裝劇就能解決的。現在很多人連漢服到底什麼樣都不知道,甚至有人把曲裾認成和服,襖裙認成韓服。漢服推行,最首要的,難道不是讓大眾先認識漢服?連自己民族服裝都認不出不覺得更諷刺?

港真,我不太懂現在某些漢服考究黨的心態。拿著幾張史籍文物圖,漢服商家的商品圖,擺出一副「我懂好多,你聽我說」的姿態,扯著衣角說著裙邊。就像是做數學題,不告訴考到的數學公式,直接要求你抄寫默寫背步驟沒背下來再來一遍。如果是對漢服感興趣,看見您這安利姿勢,也是沒啥興趣了。再說,您講得題是必考真題嗎?

總而言之,這劇服裝良心,但不是漢服,是古裝。對明制漢服有一定科普作用,值得鼓勵。認真是好事,但某些同袍別總是上綱上線,要求一個古裝劇做到完全復古徹底文物,你出經費哦?還是那個栗子,推廣漢服就像是學數學,最初的小學數學題目也許不嚴謹,甚至有悖生活常理,但一定是生動的,配著插圖,還是彩頁的;漸漸數學題越來越難,越來越嚴謹,要啃得參考書目也越來越多,文字越來越少,不認識的字元越來越多。一個數學家絕不是僅學小學數學出來的,但他一定是從小學數學學起的。
最後,抄襲可恥!!!

不匿了,不要因為數學不好罵我,先賣個萌*(^o^)/*


蟹腰,我對並服飾不了解,所以沒有能力予以置評。但我一直覺得,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不要求做到科普級別(那是紀錄片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不誤導。

服飾方面是這樣,其他方面也一樣。尤其是服飾,作為最直觀的展現劇作所表現的時代的歷史風貌的載體,最重要的就是大體方向要比較準確,什麼時代的人穿什麼時代的衣冠,什麼層次的人穿什麼層次的款式,與古圖不求分毫不差,作為面向大眾市場的影視劇作品,大體感覺對就很不錯了。至於一些更細節的東西,說句實話,除了漢服愛好者,其實大部分觀眾是不會太在意的;但還是有必要把一些不足的地方挑出來,說出來,有助於下一次做得更好,更完整地還原古代風貌。

雖然我個人也在微博上吐了一些該劇在口語上的槽,但是基本上這部劇的整體方向是不錯的,沒有太大的誤導因素,可見片方準備功夫做得不少。這在古裝偶像劇里算是非常充足的功課了,服裝從整體上看也沒用太大的錯錯誤,對於觀眾也不會產生離譜的誤導。當然,錯誤肯定存在,畢竟主創也不是搞歷史研究的,都需要有一個不斷學習提高的過程。

總而言之我覺得此劇服飾整體沒有大錯,細節難免有不正確的地方,但無傷整體。最後還是要說,曳撒真是古代男裝帥氣的巔峰之品啊~~~


瀉藥,這部電視劇屬於國產明代背景影視劇之中服裝較為合理用心的電視劇了。有人指出這部電視劇的服飾設計參考(有人說抄襲)了多款市面上銷售很好的漢服的設計,我不在這點上撕逼,從漢服向影視劇學習到影視劇向漢服取經這表明漢服運動已經開始影響影視劇,算是漢服運動的一大進步。
並且這部電視劇起了一個明代服飾的大致形象的科普,也算是好事,以後還會影響更多這樣的電視劇。

但回過頭來說,我們也不要把希望壓在一部電視劇上或者政府的一紙號令,或者某位名人來穿漢服宣傳,靠別人是靠不住的,小將們還是應當腳踏實地好好做自己的事。我很不推薦拿影視劇照作為漢服的宣傳圖,直接上自己穿著漢服的照片或者參與的活動或者商家圖更能表現當前漢服的發展水平,並且虛心的聽取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自己。這對漢服運動本身也是好事。
附、
古裝這個詞差不多已經毀了,本意應當是古代樣式的服裝以及古人穿著的服裝,這和漢服本不衝突,且存在交叉的部分,只是更強調時代。但現在問題是在人們印象中已經淪為了「影樓用的自稱古風的原創服裝」和「古代背景的影視劇服裝」,並且認為古代就是這種裝束,希望漢服小將們不要再把這個詞送給影樓裝和戲服了,古裝不可怕,但也不要把亂七八糟的影樓裝叫古裝,古裝才不是這樣,古人才不穿這些破玩意。


評價就是帶一點明朝風格的影樓裝。什麼認真什麼考據什麼嚴謹都談不上就是在網上隨便找了幾張漢服的圖片模仿一下而已。
多圖預警

有一句話叫付出了多少努力,就會有多少回報。
這句話用在這裡相當合適的!
首先說抄襲
第一抄襲清輝閣
明妃女醫戲服和漢服商家清輝閣的雀兒喜裙子

清輝閣步光(綠裙子的創作者)博客里說過明朝沒有這麼高的裙襕,但這件裙子是創作給現代女孩穿的要符合現代審美,於是她就把裙子上的花枝放大。(原文不記得大概就這個意思)步光把裙襕做高放大是為了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對比看一下明妃傳的戲服里那件裙子是不是挺諷刺的!
第二抄襲明華堂
上面有人問抄襲了什麼?
我想回答抄襲了錯誤算不算。

(明華堂錯誤的裙襕)

明妃傳劇照之懸空裙襕

(明代文物裙子的正確的裙襕)
明華堂把裙襕做高據說是因為裙子較長,不正確的穿著使裙子拖地磨損裙襕上的花紋。把裙襕做高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但這麼做毫無疑問是錯的,是不符合形制的。
女醫明妃感覺上比較靠譜的都是抄大明衣冠圖志。但是照抄大明衣冠圖志是不對的!

為什麼不能抄擷芳主人的Q版大明衣冠圖志
第一身材比例不對
Q版大明衣冠圖志的人物都是大頭娃娃的形象,圖中的人物和正常的成年人的身材比例是不相符的,人為的提高了腰線,造成了高腰的效果。注意下圖腰帶的位置。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就覺得很韓范(包括我),因為韓服腰線都很高。

第二時代錯亂
翼善冠上的二龍戲珠最早出現明穆宗朝,比劇里的英宗代宗朝晚了一百多年。我記得大明衣冠是有標註早期中期晚期的。說好的認真研究呢!更何況明英宗的畫像百度一下就出來了壓根不需要你認真考證啊,就這樣還做錯了真是夠了!
第三年齡不對
有沒有人覺得這套衣服穿在劉詩詩身上很奇怪。因為這套衣服是一個明代畫作中一個老奶奶的衣服。按照現實生活經驗,年輕人的穿衣風格肯定和老年人不一樣,古代也是一樣的。明代的寫實畫作(容像畫)中很少出現年輕女子的形象。Q版大明衣冠中出現的女便裝很多是老奶奶的服裝。

這些有參照的大有問題,剩下的沒有參考的設計師自由發揮的部分更是讓人哭笑不得!

女醫明妃傳服飾為什麼看起來很像韓服?
雖然這部劇打著正本清源宣傳明朝服飾OR漢服旗號,但我覺得某些方面還是有模仿韓服的痕迹。
模仿韓服袖口上的織金紋。皇后的大衫上是沒有任何紋樣就是純色的。

寧靖王妃的大衫

韓服配飾
這種配飾我國有沒有我不知道,經常在韓服中見到。還有就是系的位置,我國像荷包香囊這一類一般系在腰上。女醫明妃則是和韓服唐衣的戴法一樣戴在衣襟上。

注意一下荷包OR香囊佩戴的位置
再說幾句題外話女醫並不是第一次在電視劇中使用帶明朝服飾特色的戲服
於媽的傾城雪 2014年電視劇 劇照
「襖裙」

「網巾

2010版紅樓夢
全套「鳳冠大衫霞帔」

電視劇金玉良緣2014年

通袖袍的配色比女醫明妃傳好得多。
就服飾女醫用明朝服飾元素既不是最早也不是最好,除去照抄大明衣冠剩下的一部分來說就和我上面提到的幾部劇一個LEVEL


怎麼說呢,不管他制式對不對,時代對不對,至少這部劇播出後不會再有那麼對人指著漢服說這不是韓服么?這就是對於我這個不大正宗的漢服愛好者最大的欣慰了。我不是劇的水軍,到現在一集都沒有看呢,只是自己覺得,想我當初入漢服坑時,認識到漢服之美了就是了解他的第一步了。你要讓我剛認識漢服是就逼著我講什麼披風褙子維帽,講什麼中鋒接袖,我肯定吃不消的。我喜歡這種大家都來關注漢服了解漢服的感覺,然後慢慢知道什麼時候流行齊胸襦裙什麼時候流行深衣這不是挺好的么?相信這也是大部分同袍的想法,不能因為一部分愛之深責之切的同袍的過激言論就否定那麼多人十幾年的努力。謝謝


最近熱播的《女醫明妃傳》,講述(戲說)了中國古代四大女醫之一談允賢的故事,與明代傳奇兄弟(皇上太上皇皇上傻傻分不清楚)朱祁鎮(明英宗)與朱祁鈺(明景帝)的故事。

除了看顏值、中醫、勵志女性和成長的男友力,還可以看看,古人五行五色的用法,聊以消遣。


什麼是五行之色?


話說你一定聽過RGB 和 CMYK ,是紅綠藍,CMYK是青桃紅黃黑

RGB色彩模式是最基礎的色彩模式。只要在電腦屏幕上顯示的圖像,就一定是以RGB模式。因為顯示器的物理結構就是遵循RGB的。


CMYK也稱作印刷色彩模式,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印刷的。


而中國古時已有的色彩,似乎更為全面:赤、黃、青、白、黑。它們對應著五行,火、土、木、金、水。


五行來自於中國古人樸素的世界觀,認為宇宙中主要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原色構成。而生活中許多事情,從政治、凶吉到色彩運用,都與其有絲絲縷縷的關聯。


比如,春秋戰國崇尚五行之說,周人喜歡紅,是火。秦人要取代周,則自居為水,崇尚黑色。漢取代秦,則是土,但他們並沒有接受五行之說,或許「劉項原來不讀書」。劉邦說自己是赤帝後人,所以尊崇紅色。


中國紅

我們如今說的紅色,可以說是中國人最喜歡的色彩了,幾千年前對這色彩的喜愛已有之。然而,你造嗎?紅有百種,絳、赤、朱、丹、紅、茜、彤、緋、赭等,都指代不同的紅色系色彩。

其中,我們現在說的「紅色」,古時可是粉紅色的意思(說文解字:紅,帛赤白色也。紅白混合之物)

「赤」色,《說文解字》中說「赤,南方色也」,而南方代表火,所以五行中的火色,即赤色。

而「朱」是先秦古人認為最純正的赤色。按照周禮,硃色被看做正色,高於其他色彩的地位。祭祀大禮,天子、諸侯都要穿硃色服裝,恭敬肅整。


《禮記·檀弓上》周人尚赤,大事斂用日出(喪事在日出時)戎事乘騵(打仗用紅毛白肚馬),牲用騂(祭祀用赤色馬/牛)


紅色十分尊貴,因此除了服飾,貴族把門漆成紅色。(杜甫「朱門酒肉臭」)

△明·十同年圖卷。明代官階九品,一品至四品緋色,五品至七品青色,八品九品綠色。

秦漢時是中央集權初步建立的時候,並沒有不許百姓穿著紅色的制度。隨著紡織印染技術的普及,百姓也喜愛紅色服飾。紅衣、胭脂裝飾等從彼時流傳至今。


因此,女子愛紅,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女醫明妃傳》中,允賢祖父因紅花精(藏紅花)入胭脂而致孫皇后滑胎一事獲罪。胭脂是婦女們必不可少的美顏用品,可能和今天的美顏相機、美圖秀秀地位一樣……


有詩為證:「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五代詩話·稗史彙編》:「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紅藍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緋,取其英鮮者作胭脂。」

△在唐人周昉繪製的《宮樂圖》中,可以看到宮女們每人都穿著紅色衣裙,好不明媚!

而我們常說的「拜倒在石榴裙下」,也是指代古時女子著紅裙的風尚。

南朝梁·何思澄在《南苑逢美人》寫道:風卷葡萄帶 日照石榴裙

△兩兄弟都拜倒在石榴裙下了~

青青子衿


劉熙《釋名》青,生也,象物之生時色也。由於象徵著植物生長、生機的景象,是用於代表五行中的「木」。

青若指代初生草木之色,則應該是淺綠色。

△汝窯天青釉瓷瓶

綠,與深深泉水類似;翠,則更為鮮亮。翠鳥因毛色靚麗,而冠以此名,而其羽毛藍綠難辨,可以窺見「翠」色之意。

△上圖中所有服飾都屬於青色類

古人所說的青色,涵蓋我們如今所說的從青色、綠色、到藍色甚至黑色的多種色彩。而這在光譜上又是漸變連續的。可見古人的智慧。


《說文解字》中說到:藍染青草也。因此,藍原來是蓼藍的意思。而由於這種植物可發酵製成藍色染料,而從植物名引申為色彩。由於蓼藍的廣泛種植,成本低廉,藍色成為民間最常使用的色彩,我們熟知的蠟染、扎染、灰纈、夾纈(中國四大纈),都是以藍色為主。而少數民族的服飾,多以藍色為底。

△但植物染料,與礦物染料,製作出的藍色是不同的。礦物染料(如國畫中、唐卡使用的礦物色)色純度、明度、飽和度,都在植物染料之上。若如上圖如此明麗之藍,怕是應由礦物色所致。

帝皇之色

黃,本意為玉佩(金文中有 賜汝朱黃 的記載,就是賜給美玉的意思)易經道:「天玄而地黃」。黃色到唐代才為帝王專用。

黃色不易製作,秦漢主要用梔子,後擴展到地黃、薑黃、槐花等

漢武帝繼位後,承認漢朝是土德,於是成為第一個穿黃色龍袍的皇帝。他之所以承認漢朝為土,也並非只因為漢滅秦,而秦是火德。更因為金木水火土(赤黃青白黑)中央對應的是土,有江山一統,坐擁八方之意。從隋唐統治者開始,讓黃色成為皇室專用。


玄之又玄


玄色:黑而有赤。《考工記》記載,紅色染料染絲帛,第五次類似紫色,第七次類似純黑,第六次學者說是玄色。

周人尚黑,周自認為水德,帝王服飾與祭祀大典用色必為黑色。以示莊重、權力與嚴肅,而從隋文帝開始,烏紗帽也是從此而來。

△此時詩詩為女醫,身為女官,因此也頭戴烏紗

漢初,冕服,上衣黑色,下衣硃色。唐代畫架閻立本 《歷代帝王圖》中10人服飾黑色為主,配以紅黃。

白金時代


白,西方色也。而西方為金,則金屬白。

素,指為染色之絲織成的織物;縞指為染色的絹,也就是絲的本色。因此,素、縞,也常連在一起使用,表達白色的含義。


由於白色是織物本色,未經染色,簡單樸實,因此統治者很少使用。但又由於無瑕、存粹,而寓意太平、祥瑞。

△晉認為自己屬於五行中的金,則崇尚白色,皇帝戴白帽(歷代帝王圖)

按照周禮,喪服為白色,也被視為不祥。所以白色在中國古代的寓意也是非常奇妙的。


正色與間色


除了五種正色之外,還有兩兩過度的間色。如赤、到黑的過度,是紫;白到赤的過度,是紅……但間色是不純正的色彩,地位不如正色。

△當身為太上皇的霍建華身著紫色和身著紅色龍袍的黃軒在一起,可以看出正色與間色的區別與地位的差異。而當詩詩成為皇后之後,身穿的色彩也愈發正了。

五行色之說


但其實,歷朝歷代屬於什麼色彩,都是統治者自己說了算,為了附會更替的正統與天道,而以五行相剋之說,與色彩的代表,而為自己選擇五行與色彩。其實也與當時工藝、材料、技術、審美等大有關係。如紅與黑是礦物與植物中較易獲取之色,而黃則是在後世逐漸種植和發現各類黃色植物染料而興盛。猶如紫色也常被特權階級使用,是因為紫草的種植和提取技術在後世才逐步得到掌握……


隨便說說


《女醫明妃傳》配色較為得體統一,多採用五行正色,因此觀之有大氣恢弘之感。而觀五行正色,也為當下中國風格配色,提出一些參考和思考。

△你笑著對我說,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其實看劇也不用想太多,你開心就好,我可能都是瞎掰:P

參考:

《中國傳統色彩的美學探源》張纓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

《五行與五色》王文娟

《織色入史箋——中國歷史的色象》陳魯南 中華書局

《說文解字》

《禮記》


謝邀邀邀邀邀邀邀邀邀邀……消息不停被彈啊
========================
現有以下
但願你的大明不是葉公好龍!——《明妃傳》先導文,一盆冷水
《女醫·明妃傳》的年代,真正的允賢穿成什麼樣?

大概將來還會有(預估,等我微信公眾號或約稿方首發以後再加進來吧)——
《明妃傳》中的后妃、皇帝及其他角色的分析(大約是2-3篇的量),明朝服飾和韓服的區別(1篇),《明妃傳》和韓服的區別(1篇),中日韓服飾區別(1篇)

擴展閱讀——
專輯 | 明朝
專輯 | 影視劇吐槽

以上,嚴禁無授權轉載!
=======================
另外推薦閱讀@洛梅笙 的中國古裝服設的問題到底差在哪兒
==================================
隨手廣告下微信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C0hRSafE_vqFreMq9x0Z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服飾之傳統,是古人對美的沉澱;服飾之歷史,是古人對美的追逐。我們通過服飾去了解古人之趣味、歲月之容貌、審美之變遷,從此歷史不再是故紙一堆、黃沙一叢,而是鮮活的可觸摸的搖曳的喜惡評說……

請關注「傳統服飾」,我們是以原創科普為主的服飾史、傳統服飾微信訂閱號。


謝邀。
沒看《女醫明妃傳》,搜了幾張圖片,覺得挺好看的。古裝劇的服飾在不斷進步,但任重而道遠。畢竟電視劇不是博物館。
——————————————

以下私(tǔ)貨(cáo):雖然沒看《女醫明妃傳》,但是前一陣已經在微博上看到一群同袍在撕逼了。撕逼內容無非是這不是漢服,為毛一些同袍要說這是漢服,一定是劇組的水軍再冒充同袍來製造話題。
首先我想說,現在很多同袍只是一些覺得這些衣服挺好看,穿上美美噠,沒事拍拍照發發微博,微博內容大致為「誰說漢服不方便,漢服可以生活化」、「這是我在xx拍的照」,逼格高一點的就發「今天去xx博物館參觀,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balabala」然後配一張張自己在展櫃前認真看文物的照片。其實說白了他們就是一群玩cosplay,雖然他們覺得自己為中華文化或者漢服復興在做貢獻。
所以這一類只覺得美美噠的人並不是同袍,他們覺得電視劇中漂亮的衣服就是漢服啦,只要好看就是啦。
和他們對撕的同袍義憤填膺,開始撕劇組。其實我想說:別沒事總去撕逼,大家自己踏踏實實的做自己該做的就行了。因為他們說劇中的衣服是漢服,你就大談特談形制然後抨擊該劇,劇組表示這個鍋我們不背。電視劇又不是博物館,沒必要反反覆復證明某劇中的服飾是不是漢服,除了浪費時間,其餘毫無疑義,反而讓別人覺得漢服這個圈子是個沒事就撕逼找存在感的圈子。
可能這樣說也殃及了某些赤誠的同袍,他們明明是嚴肅的告訴大家,這不是漢服。可是溝通有很多方法,你的慷慨激昂其實別人並不怎麼接受領情。何不換一種方式呢?
大家這麼些年的努力已經讓漢服走向了大眾,大家這麼些年的普及已經讓大眾不再覺得漢服是異端,這些年,一個純民間無組織的團體見證了星火燎原,從幾乎無聲到受到社會甚至官方的關注真的很不容易。大家的聲音也讓影視劇服裝製作更加註重歷史的真實。
而古裝影視劇中的服飾,越來越精美,形制也越來越越像那麼一回事。服裝的形制雖經不起推敲,但看著還是那麼回事,這就是進步。
以上。


這部劇最大的問題,不是做得不對,而是有點像但實質上一塌糊塗而且不分場合亂用,就像漢武大帝里的垂髻和曲裾,反而造成更大的誤導,甚至被某些不明真相的影評列為經典。還不如老電視劇照搬戲服,至少是很明顯統一的戲曲舞台扮相。

我立個flag,現在漢服圈吵得凶,過段時間肯定要出同款。

另外這個劇的劇情真的一塌糊塗,和有喜傳差不多,系統性歷史觀不正。我理想中的「宮廷職場劇」應該是梁園筆下的沈瓊蓮,可惜坑了。


作為熱愛各種裙子的妹砸,我就來說一說馬面裙吧!

鑒於「漢服」這一概念並未明了,所以此答案中提及的馬面裙跟「漢服」這一概念沒有關係。我也不好回答題主是否合乎形制(如果指的是漢服形制的話),只能這樣說:起碼劇中的馬面裙與真實的馬面裙還有很大差距。


馬面裙從外表看是側面打褶,前後各有一個光面。

上一張圖看不到背面,但是背面相應的也有一個裙門,如下圖。

然而馬面裙的結構並不像表面看著簡單,它有兩個陷阱,不少文藝工作者就掉進去了~《女醫明妃傳》也是~(只是別的影視劇並未宣揚自己有多考究) (??? ? ???)

首先!馬面裙並不是簡單的一片式合圍!它有兩片!雖然從外面看著只有前後兩個裙門,但是事實上它有四個!四個!只是另外兩個被擋住了!

【示意圖】

從圖我們可以看出……呃……有兩片……

其次,側面褶子的寬度應當和光面的寬度一致(即,裙頭長度應該約為五個光面寬度,可以比較第二張圖,示意圖的這一部分沒做好),並且褶子的朝向是有講究的!有講究!

【上一張示意圖被擋住的地方……】

我們再來對比劇中的馬面裙

圖片里的裙子前後各有一個光面,且側面打褶(看不出朝向),總之看起來像馬面裙。


然而細節出賣了它。

上圖的裙子被風吹起來了,從這張圖能看出,這條裙子並沒有做成兩片,而是一片合圍,也就是說,這條裙子的光面,是打了一個寬大的褶子,沒有兩片裙門重疊。(也不知道這麼說能不能理解……看不懂的話我就改……)

這條寶藍裙子也是一樣的一片合圍,而不是兩片式,裙門是打了一個寬大的褶子,沒有兩片重疊。看圖不怎麼能看得出,看動圖會比較清楚。

對了,還有這個

安和郡主,你的裙子是不是穿反了?
●? ? ?●?

這是從微博看來的圖,這張圖裡的紅馬面,褶子過於寬大,把裙門給擠歪了。

總而言之,該劇里大部門「馬面裙」(畢竟我沒有看見所有的裙子,只能從看見了的來分析),都是一片合圍,沒有裙門重疊,都不是馬面裙,只能說看起來像馬面裙。(還是美!)


最後,我十分贊同疼叔的話!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不求做到科普,做到不誤導就好了。(藉機向我女神表白~)

這篇答案里提到的關於馬面裙的僅僅是一部分,只是形制方面的問題(啥都沒說),事實上還應該有材質、搭配、紋飾等, 然而修改幾次,只寫成這樣,也只好這樣了。答案中如果有錯誤,還煩請指出,謝謝!

最後的最後,我還想問一個問題

允賢給這個老太太放血,是真的扎了嗎?演老太太的演員疼嗎?我看著就覺得疼……
?_?


就我看到的幾張圖來說,衣服還是挺漂亮的,比很多電視劇都好,但是吹說多麼考據的還是不必了。
反正就是做得不錯可以鼓勵,從影視服裝的角度來說簡直不能要求更多了……所以不滿的孩子大概是從漢服考據的角度出發了,不要那麼強求啦……
儘管衣服已經不錯了但是嫖歷史的這些東西我還是看不下去,沒看也沒什麼好吐槽的。


瀉藥
對形制什麼的所知甚少,唯一看出來的問題就是網巾,除了那倆兄弟,貌似其他人居然都不戴網巾?呵呵呵呵呵。
但是吧,其實我覺得很多答主沒必要一定要那麼強調形制啊,這畢竟只是個古裝劇,雖然出現了漢服的影子,但是他並沒有宣傳自己完全採用漢服的定位,只能說相對以前的電視劇比較正罷了。而作為一個古裝劇,能做成這樣,不錯啦,很多同袍想恢復漢服的心態可以理解,但是畢竟漢服消失了數百年了,想要徹底復興,真的挺難的,只能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次的電視劇,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對很多人來說,是個新的開始,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開始了解古代文化和服侍,不也挺好嗎?


很早之前就聽說這部劇里的服飾非常考究,前幾天沒事上網搜了下,然後發現了這個鳳冠

先不談明代鳳冠主色調是點翠的藍色,先不談親王妃的冠後面沒有六扇搏鬢,主要是,這個冠,好!丑!金閃閃的是要亮瞎我的狗眼嗎!

於是前幾天我在貼吧里吐槽了一下這個冠,剛開始大家討論的還是很歡樂的,還有人把韓劇里大妃戴鳳冠霞帔的劇照貼出來。後來不知道怎麼搞的就開始撕起來了。。。。然後我還沒搞清楚狀況帖子就被吧務刪了

話說人民內部矛盾還真是大啊。。。。。。
不過扒歸扒,感覺這部劇的服飾做的確實挺用心的,希望是個好開頭吧。一些形制黨就喜歡把裡面的服飾批判一番,要知道這是戲服,戲服什麼意思識唔識得啊?看看中國傳統戲劇(京劇越劇崑劇黃梅戲)里的服飾,和歷史上的還不是千差萬別。這種偶像劇的服飾只要不像武媚娘什麼的就都OK啦。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會有漢服粉被罵了


我就問問,明代男子不戴網巾,可乎?

錄 畫網巾先生傳

先生者,其姓名爵里皆不可得而知者也,攜仆二人,皆仍明時衣冠,匿跡於邵武光澤山寺中。事頗聞於外,而光澤守將吳鎮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將池鳳陽。鳳陽皆去其網巾,留于軍中,戒部卒謹守之。先生既失網巾,盥櫛畢,謂二仆曰:「衣冠者,歷代各有定製,至網巾則我太祖高皇帝創為之也。今吾遭國破即死,詎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筆墨來,為我畫網巾額上。」於是二仆為先生畫網巾,畫已,乃加冠,二仆亦互相畫也,日以為常。軍中皆嘩笑之,而先生無姓名,人皆呼之曰畫網巾雲。
歲庚寅夏,四營兵潰於邵武之禾坪,池鳳陽詭稱先生為陣俘,獻之提督楊名高。名高軍至泰寧,從檻車中出先生,謂之曰:「若及今降我,猶可以免死。」先生曰:「吾舊識王之綱,當就彼決之。」王之綱者,福建總兵,破四營有功者也。名高喜,使往之綱所。之綱曰:「吾固不識若也。」先生曰:「吾亦不識若也,今特就若死耳。」之綱窮詰其名,先生曰:「吾忠未能報國,留姓名則辱國;智未能保家,留姓名則辱家;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則辱身。軍中呼我為畫網巾,即以此為吾姓名可矣。」之綱曰:「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總兵,徒以識時變,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貴。若一匹夫,倔強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因指其發而詬之曰:「此種種者而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於網巾且不忍去,況發耶!」之綱怒,命卒先斬其二仆。群卒前捽之,二仆嗔目叱曰:「吾二人豈惜死者!顧死亦有禮,當一辭吾主人而死耳。」於是向先生拜,且辭曰:「奴等得事掃除泉下也!」乃欣然受刃。之綱復謂先生日:「若豈有所負耶?義死雖亦佳,何執之堅也。」先生曰:「吾何負?負吾君耳。一籌莫效而束手就擒,與婢妾何異,又以此易節烈名,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負義者,故恥不自述也。」遂被戮於泰寧之杉津。泰寧諸生謝韓葬其骸於郊外杉窩山,題曰「畫網巾先生之墓」,而歲時上冢致祭不輟。


推薦閱讀:

明朝如果向皇太極服軟,穩住皇太極,再集中力量鎮壓掉農民軍,是否還有延續的機會?
朱祁鈺為何對哥哥那麼惡劣,卻又不派人暗殺他?
如果朱標沒死,削藩的話,朱棣會造反嗎?
如果甲午戰爭和日本打的,不是清朝,而是漢人王朝,會不會打贏?
明朝遺民錢謙益「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該話的日本演繹版最近被前統戰部部長批駁,如何評價?

TAG:明朝 | 服飾 | 中國劇集 | 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