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中國為世界天文學做出過什麼貢獻?

好多宇宙探測器都是國外主持的,並且讓我們更多的了解這個世界。我們國家除了說自己能追上別人的腳步,有沒有對科研事業做出過實際貢獻?

-----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宇宙那麼大,更多討論歡迎關注。


中國天文學的貢獻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中國作為一個國家主導的天文學研究對世界的貢獻,包括在中國國內研究機構工作的天文學學家在中國國內做出的貢獻:

這一部分很遺憾並不是很多。原因也很簡單,中國國內的大學教育在九十年代之前一直都沒有走上正軌。天文學教育在2000年前一直比世界有很大差距。以二十世紀為例,無論是30年代的河外天文學突破,60年代的四大天文發現,黑洞研究的黃金年代,還是80-90年代的宇宙學大發展,同一時期中國國內的天文學研究幾乎都處於停滯狀態。這中間有一些亮點在國際上有比較重要的影響,比如艾國祥院士等人在太陽磁場等方面的研究,陳建生院士在搜索高紅移類星體方面的的研究。但總的來說缺少能夠主導某一研究領域的專家。

90年以後,國內開始大量引進留學歸國人才,興建大型設備。時至今日國內的天文學教育水平已經接近國際水準(當然比世界一流學府還有差距)。眾多研究者已經佔到了相關領域的前沿水平,比如戴子高在伽馬暴理論模型方面的貢獻,景易鵬在宇宙學結構形成,數值模擬方面的工作,袁鋒對黑洞吸積盤模型的研究等等。

另外,中國正逐漸成為眾多國際合作項目的金主,比如SKA項目,TMT項目等下一代世界最先進的望遠鏡都有中國的參與。從這個角度,中國正逐漸成為世界天文發展的推手之一。

第二個方面是中國人在國外參與到國際科學研究中的貢獻。
中國一直有大量的留學生在國外一流學府求學(包括台灣出生的),並成為優秀的世界科學家。也有很多現在是外國籍,但是認同自己是華人的科學家。歷史上最著名的比如林家翹和徐遐生,他們的理論解釋了星系的旋臂是如何產生並保持穩定的。林潮,著名行星科學家,他的工作對行星的形成和在太陽系內的遷移給出了解釋。毛淑德,他和他的導師提出了微引力透鏡現象的理論模型。這種觀測現在被廣泛用於尋找地外行星和黑洞。莫厚俊,他的工作對橢圓星系角動量的形成提出了理論解釋,並且在暗暈的等級成團模型貢獻很多。年輕的學者中有很多也作出非常卓越的研究,例如蘇萌通過Fermi衛星數據的分析發現了銀河中心存在輻射伽馬射線的巨大氣體泡,被評為當年10大天文新聞。的這樣的列表還有很長。還有的中國科學家,如范曉輝等人不但做出了世界級的科學貢獻,還加入到國際大型天文巡天,觀測項目,並發揮主導作用。

需要看到,天文學是一個典型的基礎學科,對生產建設的貢獻不明顯。一般需要以國家為單位持續給予支持。中國現在的天文學正處於大發展時期,這和我國經濟持續增長,財政投入增加密切相關。如果中國保持現在的投入勢頭,相信在10年以後,中國將成為引領世界天文學的國家之一。


2008年11月20日,《Nature》上發表了中國天文學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常進與國外同行合作的宇宙高能電子空間觀測新發現《宇宙電子在3000-8000億電子伏特能量區間發現「超」》。如果這一成果被進一步證實,這將是人類第一次發現暗物質粒子湮滅的可能證據,也將是現代物理學的重大突破。
常進也是我國暗物質探索計劃的首席科學家,貌似咱們的暗物質探索衛星「悟空」已經發射了吧?
不要一提到科學成果就扯制度啊什麼的問題!引力波為什麼被美國人發現了?因為他們花了3.5億美元建造了ligo!為什麼美國人沒有發現希格斯波色子?因為他們把ssc砍了!而歐洲人花了幾十億完成了lhc!順便說一句ligo的經費貌似就是ssc被砍後挪出來的。
木有錢玩毛線的科學啊


發現各種小行星然後命名,拿學校的一個校區名字來命名的事情我才不說是哪個學校呢


以前沒錢
以後?類似這樣的項目會越來越多。
中國造全球最大天文望遠鏡 貴州近萬人需搬遷


alfa磁譜儀。從我上小學吹到現在


1.張鈺哲在國際天文界享有盛名,更在中國天文史上留下許多 「第一」:1928年,中國人自己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第1125號小行星是他發現並命名為「中華」;1941年,中國境內的第一張日全食照片是他組織拍攝;他第一次提出從研究哈雷彗星的回歸,來解決「武王伐紂」 究竟發生在哪一年的歷史懸案。新中國成立後,張鈺哲一直擔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長,直到1986年去世為止。30多年間,他拍攝和領導拍攝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確位置,發現800多顆小行星和3顆命名為「紫金山」的新彗星,他開創並領導了多個領域天文學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世界同行對他的成就極為重視和尊崇。為了表彰他在天文學上的貢獻,1978年8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宣布,將第2051號小行星定名為「張」(zhang)。我就知道這麼一個人,其他的中國建國以來天文學的貢獻還真不清楚


看到有評論說:舉得兩個例子都是建國前的。仔細看了一下,發現自己確實沒有認真查閱相關內容,但是既然說到這了我就在仔細的就已掌握的信息來一個分析。

說道中國天文學對世界的貢獻就不得不說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情況,但我認為中國天文學的發展與世界的差距在不斷地拉大。

今天的天文觀測設備已和三十年前在規模上有本質的區別。三十年前的天文觀測設備可以靠一國之力完成。今天的大型天文觀測設備,其造價之昂貴、技術之先進、系統之複雜、台址(地面設備)要求之苛刻,已非一國之力所能達成。甚至,其獲得的海量科學數據的分析與研究,也非一個國家的科學家所能完成,需要各國科學家共同開發、使用。幾個地面與空間設備幾乎無一不是國際大聯合、大合作的結果。但中國卻完全遊離在外。連中國台灣都參加了ALMA計劃。其後果是,中國以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國力(包括經濟力、技術力、工業水平和人才等)去和美國、歐洲、日本等世界超級大國、先進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聯合體進行競爭。

而且對於天文學研究的資金投入還遠遠不夠,20年來,科學基金對天文學科總投入為2億元左右。我國天文學每年獲得國家不同部門資助的總經費約為1.8億元,其中課題研究經費6200萬元左右,科學基金2000萬元。科學基金占天文學總投入經費的11.1%,占天文學課題研究經費的32%左右。在科學基金經費中,高校佔37%,中國科學院佔62.3%。 但是對耗資巨大的天文學觀測卻僅僅是杯水車薪。。。

所以要對世界天文學做出足夠的貢獻中國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


但是這並不是中國天文學就不行了,事實上它還是在不斷進步的,就我收集到的數據和事例來看

20年間國際恆星物理領域發展較平穩,而我國該領域發展快速。從論文總數來看,這20年中,國外學者在恆星與恆星系統領域共發表論文10萬餘篇,而我國學者發表了1333篇,佔1.3%%。在最後5年,我國學者在這一領域發表的論文數有較大增長,佔2.0%%,排名世界第12位。
南京大學天文系戴子高教授等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的資助下,針對γ暴的起源問題、能源機制、統一模型以及餘輝物理等基本問題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原創性、先驅性的成果。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景益鵬研究員在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重點基金項目的資助下,通過上海天文台的大型計算機開展的計算機模擬研究星系形成、宇宙結構形成、宇宙暗物質、宇宙暗能量、宇宙原初擾動等宇宙學基礎前沿問題。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艾國祥院士領導的研究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連續資助下,利用自己研製的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的太陽磁場望遠鏡,取得大量世界一流的太陽光球和色球的矢量磁場和視向速度場觀測資料,首次獲得太陽色球高解析度視頻磁圖和速度場圖,發現色球磁場的反變結構和耀斑前兆紅移。
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項目的基本思想是要作空前的大規模光譜觀測,改變國際上獲得有縫光譜的天體數目實在太少的狀態。
FAST — 500米口徑球面望遠鏡(Five Hundred 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是一架大射電望遠鏡,反射面口徑500米,固定放置在窪地內,有效口徑300米,最大工作天頂角50度,工作波段連續覆蓋 0.3 — 5京赫。
SST 空間太陽望遠鏡(Space Solar Telescope將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天文探測衛星。
。。。。。
。。。
不一而足
總之我們還是要對天文學的明天抱有希望,相信他們一定會越來越好
參考新聞:我國天文學的發展怎麼樣?
中國國家天文:探索宇宙,繼往開來
----------------------------------------------------------------------------------------------------------
補充幾點:1.
2009年6月4日,LAMOST順利通過國家驗收。[5]
2010年4月18日,劉延東出席LAMOST冠名為「郭守敬望遠鏡」揭牌儀式並為其揭牌。[6]
但是好像實際儀器的解析度沒達到設計要求,而且還有北京坑爹的觀測條件,導致實際和預期的科學目標差的太遠了,總之可能效果不佳

2.FAST — 500米口徑球面望遠鏡
2009年8月19日,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確定台址詳勘技術方案,並開始在貴州省平塘縣境內進行台址勘察與建設。

SST 空間太陽望遠鏡 據說應該2008年升空,但好像因為各種原因變得遙遙無期了。

當然謝謝 知友的評論


首先,反對三體黨,有事沒事兒就三體。說個沒那麼突出的吧,在SLR(激光衛星測距)領域中國可以算上世界前三的,要不你以為那麼多北斗啦,風雲啦上了天就沒人管了么。並且測量地球引力不平均,地月距離等等都需要用到這個數據。嗯,不是瞎說的,上張今天的標準星數據量排名

下邊是長春天氣

如果天氣好的話,第一沒啥問題
以上


清華大學李惕碚,分析了WMAP衛星測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數據,給出了宇宙中暗物質、暗能量、可見物質的組分,但與WMAP工作組給出的結論有差異。
後來發射了PLANCK衛星,2013年給出了新結果:宇宙年齡138.1億年,比WMAP過去的測量大了8千萬年,暗能量的組分佔68.3%,比WMAP過去的測量明顯小了,特別是暗物質提高了近1/5,占 26.8%。與李惕碚的結論相符。


葉文潔


第一反應:葉文傑 我很方


。怎麼會有人邀我這種問題 你也並不認識我吧。。。

大概 怎麼說呢。
天文學是一門 嗯 非常純粹的科學。所帶來的直接效益除了國際聲譽和知識似乎看不出什麼實質性的回報。中國人拜個佛都講究「供奉-回報-還願」的模式,就更別提什麼天文學了。太奢侈了 在這疑似和平年代還見不著回報。搞不起。
然後到目前為止這麼奢侈的東西在我國我就知道FAST。已經很不錯了。。。
(不了解 以上都是一家之言)
謝邀。。。答的真虛。。。


宇宙配音: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不懂天文學。天文學史方面比較有名的有席澤宗院士:http://www.casad.cas.cn/aca/316/ygysmd-200906-t20090624_1809635.html


貢獻了一個系主任


主要是在研究天再旦這些個...有中國特色的考古天文學...


納粹德國曾經有過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但被希特勒趕走了。
英國曾有過偉大的計算機學家,但把他化學閹割了
。。
我們國家也曾有過一代兩代了不起的科學家,除了少數,都給弄死了。


一句話:基本沒什麼。


周杰倫星

周杰倫星(Chouchiehlun)是由兩岸天文愛好者蔡元生、陳韜、林啟生和梁品等於2009年在台灣玉山國家公園的鹿林天文台發現合作發現的一顆小行星,編號257248。小行星是目前天文學界唯一由發現者擁有命名權並獲得公認的天體。周杰倫星屬於主帶I型小行星,永久編號為257248,臨時編號2009 FA19。直徑約為3公里,繞太陽一周需要3.64地球年。2011年6月在金牛座運行,距離地球約5.4億公里,亮度約23等。在沖日前後它的亮度在19-20等之間,可用大型望遠鏡觀測到。「周杰倫」星上次沖日時間為2012年1月7日。


推薦閱讀:

心宿二距離地球到底有多少光年?
學習並愛好天文是怎樣的體驗?
清朝發生過幾次「熒惑守心」?
我國建造 12 米級光學望遠鏡應該採用 3 鏡方案還是 4 鏡方案?兩種方案的優劣比較如何?
《朝鮮王朝實錄》中記載的1609年(光海元年)出現不明飛行物的具體文字誰能提供一下?

TAG:科技 | 宇宙學 | 天文學 | 科學史 | 天體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