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開普勒望遠鏡在可見光波段捕捉到超新星爆炸的激波暴?
North Dame大學研究人員宣布捕捉到可見光超新星爆炸。爆炸發生在12億光年外,持續20分鐘,恆星編號KSN 2011d
Kepler Catches the Shock Breakout of a Supernova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3/160321135524.htm
Shockwave of an exploding star seen for the first time
以前我們看到的超新星光變曲線,往往是這樣的:
(這是很多顆Ia型超新星光變曲線的疊加。雖然它們的光變曲線本來不大一樣,但Kim等人發現,峰值亮度和衰減速度有關係,利用這個關係對不同超新星的光變曲線做了個改正,就很好的疊加到一塊了。1998年之所以能發現暗能量,就是利用這個發現提高了Ia型超新星絕對星等測量精度實現的。)
或者是這樣的:
(這也是一顆Ia型超新星在不同波段的光變曲線)
注意這些超新星彷彿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從我們發現的時候開始,就已經處在亮度急劇上升階段,甚至已經接近亮度峰值了——換句話說,它們爆發之前有多亮、是哪顆星,我們往往根本不知道。對上面兩幅圖所展示的Ia型超新星,就更是如此:Ia型超新星非常之亮,峰值時幾乎相當於整個星系的亮度,所以它們能夠用來做高紅移宇宙學。對這些遙遠的超新星,我們根本無從看到爆發之前暗弱的多的超新星前身星。
這次發表的兩顆II型超新星的光變曲線是這樣的:
或者如果你們想看科普一點的圖,是這樣的:
Surprise!這次我們居然是有長期監視超新星前身星的亮度,終於知道爆了的是哪顆啦~
當然,以前發現的超新星也不是全都不知道是哪顆。對離我們比較近的那些,查看一下歷史圖像,有些是可以找到前身星的,比如大麥哲倫雲里的II型超新星1987a。但是超新星爆發相對罕見,搜尋超新星往往需要對很大面積的天區進行監視,那就沒辦法對每一小塊區域都很頻繁的進行監測。所以以前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發現爆發之後,才會重點的頻繁觀測超新星的亮度變化情況,就算我們能查到爆發之前的圖像,在時域上往往只有很稀疏的測量。
(分別來自ALMA、哈勃、錢德拉的毫米波、光學、X射線三波段合成的超新星1987a遺迹影像。)
而這次,我們終於能夠看到(II型)超新星從爆發前到開始爆發的完整亮度變化過程,而且時間解析度高達30分鐘:原來在超新星爆發的「主震」之前,是先有一個小小的「前震」的,也就是所謂的「激波暴」。
II型超新星是大質量恆星(&>8個太陽質量)的核心變成鐵核之後,無法產生足夠的能量來支撐鐵核的自引力時,鐵核向內坍縮引發的。鐵核坍縮時,會產生接近光速向外彈起的激波,橫掃整個恆星半徑,所以「激波暴」的持續時間大體就是恆星半徑/光速。雖然對超巨星來說,恆星半徑非常大,但以光速掃過也只需要不到一小時的時間。
能發現這麼短時標的天文現象,沒有特別的儀器是辦不到的。做出這次發現的就是去年宣布發現「第二地球」的開普勒空間望遠鏡。以發現類地行星為目標的開普勒望遠鏡,需要以非常高的時間解析度、非常高的測光靈敏度,對海量恆星進行監測。而這海量的恆星中,不僅有行星凌日產生的光變,也會有微引力透鏡、新星、超新星以及其他機制產生的變星,開普勒望遠鏡提供的高質量時域測光數據,為我們發現前所未見的新天文現象提供了寶貴機會。
(開普勒望遠鏡監測範圍)
老生常談,天文學是觀測科學,天文儀器的進步帶來時域頻域空間覆蓋更全面的、更高質量的天文觀測數據,而新的觀測數據讓我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新現象、新天體,從而推動著我們對宇宙的了解一步步前進。
就醬。
==============
歡迎關注我和朋友們建立的天文教育公益組織「青年天文教師連線」,微信公眾號TeachForAstro。
http://weixin.qq.com/r/KUnZwS3E2XCmrWmi9xw7 (二維碼自動識別)
牛逼
推薦閱讀:
※宇宙在膨脹,距離越遠的星系或空間遠離我們的速度越快,那麼在足夠遠處是否有超過光速遠離我們的星系或空間?
※從星體的成份、結構特點、天體力學來推算,行星、衛星的星貌的最高點與最低點的大致數值是必然還是偶然的?
※星系是什麼?
※為什麼「硬 X 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項目被延遲多年?
※宇宙空間膨脹,是等差的還是等比例的?
TAG: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 天文學 | 天體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