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父子如何在不讓渡股權的情況下,實現萬達集團的發展壯大,在上市時仍然合計持有萬達集團100%股權?

王健林和馬雲搶首富!萬達商業12月中旬登陸港交所
新聞報道中是這樣說的「 根據招股書,大連合興投資有限公司直接持有萬達集團99.76%的全部已發行股本,而王健林持有大連合興98%的股權,剩餘的2%由王思聰持有。此外,王健林直接持有萬達集團0.24%的股權。這意味著,王健林以及王思聰擁有萬達集團100%股權。 」萬達上市後市值將超千億美金,為什麼這樣一家巨無霸型的公司還可以由個人全資擁有?


公司的行業性質決定了其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為主)自身積累的能力強,不需要通過稀釋股權來獲得融資。

其實並非僅有萬達如此,你看那些強勢單一家族主導的傳統行業企業,創始人股比較之新興行業企業都比較高。有的比較低的有多方面原因,比如一開始是國有企業,是改制過來的(比如李東生在TCL),比如創立之初就有創始團隊,團隊成員都有股份,比較平均(比如三一的幾個創始人,比如綠城的宋衛平和壽柏年)。

現在的新興產業,比如互聯網,TMT,有幾大特徵:1. 輕資產;2. 前期投入大;3. 行業及市場千變萬化

前期投入大決定了這些公司在初創期及成長期有十分迫切的融資需求。

輕資產決定了這些創業型企業不太容易獲得間接融資,典型如目前看來成本最低的銀行貸款(銀行不同於VC,是風險規避型的,中國的銀行因監管環境及業務傳統,這一特點尤甚,一般只借款給能有土地房產抵押的傳統型企業),一個沒有利潤,沒有土地房產做抵押物,資產就是伺服器和人力資源的公司(比如若干年前的阿里巴巴),是不可能獲得間接融資的。

另外,這些新興行業是高速發展的,即便企業可以盈利(比如樂視網),行業的發展也不容許企業等到通過自身積累的方式獲得進一步發展的資本,而萬達等企業,面臨挑戰的時代已不同,很多有助於其完成原始積累的時代機遇現已不復存在。

這就決定了現在的新興行業企業在初創期乃至成長期都必須依賴於VC和PE的直接股權融資,所以創始團隊的持股比例會不斷稀釋,馬雲在阿里巴巴集團的持股僅8%左右,一般的TMT行業創始人到了上市時的持股比例都不會超過30%(但也會通過各種方式保留公司的控制權,例如投票權不同的AB股票,劉強東和李彥宏的投票權依然超過50%)。

而與地產有瓜葛的企業,在中國當前的融資環境下,反倒可以有比較高的槓桿,銀行最喜歡土地房產作抵押物,那麼開發一個商業項目,拿到地之後,就可以馬上把土地使用權抵押出去,獲得貸款後進行後續的開發建設。房子建成後,房地抵押物價值上升,可以以此獲得更多的貸款。

商業地產不比互聯網企業,項目建成後是馬上可以產生正向現金流的。

仍然說句題外話,中國企業的股權遠沒有國外分散,大公司基本還是有實際控制人,很少有美國那種widely held的由管理層控制的公司。像萬達,像順豐(在2013年融資之前,王衛個人持有順豐100%的股份…………跪了,其若不是要開拓海外市場以及一些略帶政治因素的考慮,對融資也不是非常迫切,有大量土地、在建工程以及飛機。。。獲得貸款還是比較容易的,我還見過一些年利潤幾億元的傳統行業企業,也完全由創始人家族100%持有的,低調,不上市,有錢,任性…………)。

------------------------

另補充一點,另一個原因是傳統行業企業反倒不太容易獲得直接的股權融資,很多新興產業有點贏者通吃的感覺(典型如互聯網產業),因此創業公司有高增長的潛力(當然也有可能完敗),VC和PE的周期決定了其必須投資於增長潛力巨大的企業,而難以跟隨著企業慢慢積累和成長。一家本土的房地產開發商,有可能變成碧桂園、萬科那樣,也有可能一直是一個小的開發商,傳統產業的成功概念是寬泛的,在青島有那麼兩三個shopping malls王健林也可以是個小老闆,把萬達廣場變成無數個地標則是更大的成功,而新興產業很多時候不是這樣,馬雲選擇電子商務的時候,就決定了要不是全國的大平台,要不一敗塗地。而新興產業的這種特質使得其更容易獲得股權投資者的青睞。

------------------------

沒想到隨手寫的答案上了日報,而且和知友有些爭論,就去檢索了一下基本信息,發現我之前的說法是有一些錯誤的,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融過資,由王健林父子100%持有,但是下面的業務板塊還是融過資的。

以下是大連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最後一次增資之前的股權結構(未採用最新的是因為這些數據有現成的……最後一次增資增加了一些自然人股東,對股權結構影響不大):

最大股東萬達集團是由王健林父子100%持有,其餘有幾家明顯是PE或者財務投資人,因此說萬達商業地產沒有直接融資的需要,至少舉這個例子是不對的。但我認為這不影響我的基礎判斷,即傳統行業企業間接融資的能力遠強於新興產業企業,因此股權融資使用相對較少。

有知友認為萬達商業地產的市值有可能超過1000億美元,我只能無語,我不懂valuation,但是根據新聞報道,萬達商業地產赴港上市的預計融資額僅為60億美元,即便按照100億美元計,根據聯交所規則,IPO公眾股東持股數不得低於25%,萬達商業地產的估值也不過是400億美元左右。

關於王健林的財富是否能超過馬雲,這個不好預測,阿里巴巴的股價也在波動,且馬雲擁有支付寶等非上市資產,無法估價。而且王健林也擁有眾多的非上市資產,萬達商業地產的資產只包括三部分:1. 開發、租賃及管理自持商業物業;2. 開發和出售物業;和3. 酒店。

王健林的其他資產還包括

1. 北京萬達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由萬達集團100%擁有);
2. 萬達電影院線(萬達文化產業集團旗下,擬上市,這一塊資產可以有市價);
3. 萬達百貨(王健林100%擁有);
4. 長白山萬達酒店、華夏時報、萬達兒童娛樂等資產

本來想挖掘一下各個業務板塊的財務數據用簡單的方法算一下估值,算算王總和馬總到底誰更有錢,門鈴響了,我的尖椒土豆絲蓋澆飯到了…………你說我操這份心是不是閑的蛋疼。


王健林的帝國

萬達集團下屬公司的持股比例情況

萬達集團由於是做地產開發的,有了地就比較好去做抵押、擔保,債務融資比較簡單。但是阿里巴巴就不行了,初期它的資產是沒有什麼硬通貨的,辦公室是租的,計算機和軟體值不了幾個錢,經營狀況是虧的,還要繼續投入,從銀行那邊借不到,只能讓渡股權。對於一個比較有潛力的公司而言,債務融資的成本永遠是小於股權融資成本的。
萬達集團不讓渡股權股權融資,不代表他的下屬公司不進行融資。比如上圖中的北京萬達、長沙萬達、南京萬達、瀋陽萬達等等持股比例都不是100%,這就是萬達在開拓外地市場時不可避免的需要當地政府、當地人脈的幫忙,可能會讓渡一點股權給人家,這既是融資,也是對人家幫忙的一點回饋。
房地產企業一般會有這種情況。先用自有資金或者抵押前期的產品融資拿到一塊地,然後拿這塊地出資與合作方成立一個項目公司,這就是融資了,項目公司找一個建築公司墊資建設,完成此塊地的開發之後,將開發的房產出售掉,對收益按照出資或者協議約定進行分配,然後項目公司解散。因此,基本是不需要在房地產企業母公司層面讓渡股權融資的。


沒想到上日報了,果然日報還是比較喜歡這類有話題性的問題……其實準確來說,王健林持有的股權在萬達商業里是被稀釋到了58%,他持有的只是萬達集團100%的股份,而後者的體量只有前者的一半。萬達集團應該還沒上市吧?所以王健林才能夠全資持有的。而只算即將上市的萬達商業中,他個人的財富應該就會達到五六百億美元。而馬雲在阿里2400多億市值中持股的8.9%,還不到王健林的一半,即使加上支付寶,也還差多了。。。


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的區別
一個是把名下資產抵押享受債權人權利,一個是出售股權享受股東權利


思聰叫問的?


和大家說的一樣,目前擬上市的是 萬達商業…萬達集團控股萬達商業超過50%


其實脫離不了房地產行業暴利的本質。

一般製造業難道也不也能使用資產抵押么,但是資產負債率就是居高不下,因為債權在這裡以吃利息為主,還清債務需要多少時間,而這個期間企業還要進一步擴張。

不是我說,房地產就是一條螞蝗。

————

在這裡也補充一下,企業大未必老總就更有錢,企業大說明這個企業創造的價值社會需求更加廣泛,企業大說明它創造的就業崗位也多,企業大還說明它為行業貢獻的力量大,優勢也高。

需要警惕的就是這種說大不大老總還特別有錢的企業,這種企業基本是不需要回饋社會的,既不需要考慮銀行,也不需要考慮資本的競爭性流動,更沒什麼社會義務,賺到的錢往自己腰包里一塞,萬事大吉。


有誰知道萬達兒童娛樂版塊的情況嗎?求介紹


推薦閱讀:

萬達是怎樣成長起來的?

TAG:首次公開募股IPO | 商業地產 | 香港上市公司 | 萬達集團 | 王健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