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關於大學合併的有趣的故事?
讀了上海交大與二醫大的合併故事感覺蠻有意思的,不過那篇ZZ二醫大出嫁記寫的好像有誤,從評論區中感覺得。還有之前上課聽過華東政法和上海交大也有過某種糾葛,不過最後沒成。大家有沒有知道這段歷史的?或者別的學校合併的心酸史??
-----------------------
回答裡面改校名什麼的,也就是玩笑加自黑吧,沒太大意思,主要還是想知道合併或未合併成功背後的故事。
希望大家多贊贊認真回答問題的孩子。
怎麼沒人說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好多年前要合併的事情。
話說兩校強勢專業互補,合併之事順勢而為、做大互利也並非不可。
但就合併後的這個校名,取兩校第一個字,東南,南大不答應;取兩校第二字,南京,東大不答應;但總不能叫「東京大學」或「京東大學」吧。抑或改回兩校前身「國立中央大學」,估計教育部不答應。
純屬坊間笑談
老笑話:從地理位置上說,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外語學院和中央民族大學相互毗鄰,學科上來說,正好是互補。為了保持均衡,可以每個學校取一個字,這樣就可以形成XXXX大學了,從規模上也一定可以是全國第一了。於是大家建議,中國人民大學取中字,外語學院取外字,民族大學取民字,北理工取工字,這樣一個絕對驚世的名字出來了:中外民工大學。
在美麗首都有一條小路叫做杏壇路。杏壇路的西側有一所北京郵電大學,東側有一所北京師範大學。兩校學生經常進行友好的交流,各種會議、禽流感期間兩校學生可憑藉學生證直接進入對方院校,免去出入登記的苦惱。流傳於兩個學校間數年的傳聞兩校要合併,然後一躍成為北京第三高校。以致於此消息為兩所學校論壇的月經貼。幾家歡喜幾家愁,作為男女比例3:1,一個腐女看3P的明光村男子職業技術學院,看著對面女多男少,還有各國留學妹子眼紅不已。而北師的學霸們傲嬌的看不起他們眼中的北京運動會大學(北郵常年承辦周邊中學的運動會),害怕北郵的低素質碼農會拉低他們的逼格。
而合併後院校的名稱一直在談論中,現在坊間呼聲最高的是「北京范電大學」。這個名字可是可以凌駕於新西方廚師院校,北大綠鳥,還有布魯仕特皇家國際學院的高大上名字。
我來講講南開和天大合併的故事。
很多人知道南開和天大緊鄰,校園裡走著走著就到另一個學校了。
幾年前兩個學校就嚷嚷著合併,直到今天也沒成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校名談不攏。
在南開有個廣為留傳的故事,據說南開跟天大講合併後的校名隨意。
天大說,叫天津南開大學!南開說,好。
天大自己想想好像有哪裡不對。
天大說,那叫南開天津大學吧。南開說,行。
天大想了想還是怪怪的。
天大說,那叫北洋南開大學吧。(天津大學前身北洋大學)
教育部出來說不行,那段歷史揭過不提。
校名怎麼也談不攏,再加上兩校領導之間一些利益分配的事情,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香港中文大學的創立故事。
我下面要說的院校合併故事,並不能算「有趣」的故事,乃至帶有一些悲劇色彩,用英文單詞來說,應該是interesting story而非funny story。因本人香港史科目以及本科畢業論文均與中文大學有關,下面涉及到的一些事件有一定可信度。
總之,謹以此篇獻給我摯愛的中文大學。
前言:
中文大學(以下簡稱中大)於1963年由新亞書院、聯合書院、崇基學院三院合併成立,是香港第二所公立大學,打破了英國一殖民地只允許開辦一所高等學府的500年來的慣例。
按照給一個事件確立一個意義的規矩的話,可以這麼說:三院合併及中大成立是香港中高等教育史、華文學術界乃至英國殖民地史上一件不容小覷的大事。
他的背後,有中文高等教育的傳承,也有權術、交易、心酸無奈和妥協。中大成立,代表了香港一個時代的消失和新時代的開始。並非我自吹自擂或誇大其辭,諸位且靜靜看下去,便會知道我所言非虛。
------------------------------------------------正文分割線------------------------------------------------
一、40-50年代香港的中高等教育
1946年,國共開始內戰,許多學者、知識分子南下逃難,連帶了很多逃難的學生一起到了香港,或輾轉往台灣,或往國外。49年神州籠罩在一片紅色下,戰亂與政權更迭更是給香港帶來了不少難民。
香港人口迅速膨脹,1945年戰爭結束時香港有60萬人左右,到1950年則增至220萬人,飲食、住房、教育資源均嚴重不足。
戰後國際冷戰的環境和反殖民統治的浪潮,威脅著港英政府統治。由於與美國共持反共產主義的立場,英國和港府對中國共產黨政權格外小心和警惕。港督葛量洪(Sir Alexander Grantham)不斷強調:「我們在香港的有利地位,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我們不干預和參與政治問題」。即所謂「政治中立」原則。另一方面,英國也率先承認中共政權。究其原因,是擔心中共武力入侵香港,故要向大陸示好,避免打破脆弱的政治平衡。官方政治立場模糊,民間情況則更為複雜:香港有不少共產黨支持者,也因內戰湧入了許多同情國民黨的人,左右兩派不時對抗,弄得氣氛緊張。
香港彼時以英語作為唯一官方語言,但港內華人佔香港總人口的90%以上,皆操漢語。故香港的小學、中學分為英文、中文兩個體系。
受49年中共建政影響,香港的中文中學也分為三個陣營:
其一是教會辦的中學,不涉及政治;
其二是左派開辦的與內地政權關係密切的「進步學校」;
其三便是與台灣國民黨政府關係密切的右派學校。
左派學校的畢業生一般往內地升學,右派學校畢業生通常前往台灣。
香港政府竭力維持殖民地的「政治中立」,對兩派學校都有限制,規定校內不允許作政治宣傳,台灣和內地的課本也不能公開使用。兩派深感受到壓制,於是左右兩派與政府間關係也頗為緊張。
香港遵奉大英殖民地部政策,同樣實行一塊殖民地一所高等學府的高等教育方針。而作為殖民地大學的港大,實行精英教育,主要任務是培養殖民地政府文官、公務員或「高等華人」(沒有黑的意思,講的是事實……)。當時中文中學畢業生遠多於英文中學畢業生(約4-5倍),只有極少數通曉英語的中文中學畢業生才有報考港大的機會,而港大的錄取要求十分嚴格:
於是本地學生苦於無處升學,亦紛紛前往內地或台灣。這種情況對港英來說,並不理想:一是人才流失嚴重,二是意識形態影響。
內地政府積極在廣東開設特別學校,吸引香港學生,香港親共報紙則大力宣傳港澳生在內地就學正面情況。這種情形被殖民政府認為有可能會赤化殖民地。50年代時教育司長柳惠露(Thomas Richmond Rowell)曾坦言擔心在內地就學的學生返港之後會向民眾傳播共產主義,更有可能因之前無法在本地就學而對殖民政府失望、不滿。
台灣政府也在大力吸引香港學生,爭取華人地區民眾對國民黨政府的支持。接替柳惠露的新教育司長高詩雅(Douglas Crozier)也擔心國民政府同共產黨政府一樣,不斷抓住機會向香港宣傳政治上的意識形態,直言這樣是「污染華人思想和文化」。另一方面,港英也擔心觸動內地敏感的政治神經:有許多來自共產黨的批評,指摘港英政府對學校中「愛國教育」進行壓制,並且指港英政府禁止使用內地出版的教科書,而縱容「蔣介石陣營」所出版發行的書本。
港府為避免偏向任一方中國政府而引起另一方中國政府的不快,只能採取嚴守「政治中立」的政策和行動,在教育方面猶是如此,即便如此,教育情況也十分嚴峻,本地學生出路受阻,從大陸流亡至港的學生日益增多,而中文高等教育與英文高等教育在香港地位全然不平等。
在中文學院中,教師和學校氛圍都是中國式的,教學主要媒介亦是中文,這與英文中學的英式教育和港大的精英教育並存,形成了兩套體系。兩個群體在兩套教育體系中不斷循環,兩套體系間文化差異不斷擴大,甚至達到了社會文化分裂的地步。這種情況來看,很容易讓人認為港府並不重視中文中學以及中文高等教育,中英文兩種體系的並存背後透露的信息是中英文化階層上的分化,這很容易引申出港英政府將英語、英國文化視為高等語言和文化,而不尊重乃至侮辱中文、中國文化。這對港府來說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香港絕大部分居民都是華人,如果對中文院校不以為意,那麼未來社會肯定會有不滿情緒出現。
社會並不太平,左右派爭執不斷,難民不斷湧入,港府對華人實行無為管制,在中文高度教育上也忽視華人情感。終於在1956年,因「政治中立」原則引發右派為首的雙十暴動,死傷350餘人。
以上是為背景。
二、 三間書院
上圖大頭釘所插的紅色區域就是中大的範圍了。大學倚靠著一座小山而立,地方叫馬料水,面對著的港灣叫吐露港,依山傍海,很好的位置。在山頂現新亞書院的天人合一亭上眺望吐露港,是這樣的景象:
不過,馬料水在1956年前都還是一片荒蕪之地。最早這塊地是1956年政府撥給崇基學院作為其永久校址。
中大1963年合三校成立,此前,香港只有一所公立大學——香港大學。
但這並不代表香港沒有其他的高等院校。
在香港學生選擇往外地求學的同時,本港一些提供中文高等教育的學院也在逐漸興起,這些學院大多由南來的學者文人和香港本地關心中文高等教育的人共同開辦,都屬私立學校。
新亞書院:
新亞校徽
先師祖賓四先生
新亞書院創立於1949年,先師祖錢穆聯合唐君毅、張丕介南下創立。錢穆師祖以宋儒書院講學精神立院,教授官立學校所缺乏的中國文化課程,被視為中國儒學的復興基地,以及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
錢、唐、張三先生均以為共產主義乃儒家傳統文化之大敵,故以民國為宗,堅持反共,因此新亞的反共色彩特別濃厚。
崇基學院:
大陸易幟,共產主義者們無宗教信仰,許多教會大學紛紛搬遷,在台灣復校,或合併新開。崇基學院合原上海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東吳大學、金陵大學等13所基督教大學,於1951年創立。「崇基」是崇奉基督之意。
由於有宗教背景,故受美國教會經濟援助較多,思想、辦學傾美式教會大學。
聯合書院:
書院1956年合原華僑書院、廣僑書院等五所書院而成,故稱「聯合」。
聯合書院更多提供社科與工商管理教育,滿足香港社會實際需要,思想、辦學方式傾向本地職業化教育。提倡實用。
三所書院風格不同,教學目標迥異,課程大相徑庭,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都是以中文作為院校授課語言。這些院校吸納的多是中文中學的畢業生以及流亡至香港而考不上港大的內地學生。
這些院校沒有大學的地位,畢業生的學位無法被承認。他們紛紛要求政府給與他們應有的高等教育地位,同時他們也在積極申請資金補助,而港府則認為其資格遠遠不夠而統統拒絕。
但是越來越嚴峻的文化、教育階層分裂擺在眼前,無法忽視。於是,教育司長高詩雅1957年初召集了新亞(錢穆、唐君毅)、崇基(凌道揚院長)、聯合(蔣法賢院長)三所院校代表,討論中文高等教育的未來。爾後,三院成立香港中文專上學校協會(又稱為中文學院聯合會),以聯合書院院長蔣法賢為主席,同政府商討中文院校的發展。
與此同時,港大對一個威脅其地位的高等學府出現感到不安,50-60年代,三院聯合會與港大多次論戰,討論中文高等教育在香港實行的可能性。
香港大學校長賴廉士(Sir Lindsay Tasman Ride)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稱「中文的教學、學術水平值得懷疑,且中文教科書並不足夠,教學工具缺乏,中文教育又達不到國際學術標準,故香港應該以英文教育為宗。重要的並非開辦一所新的大學,而是擴充香港大學來應付學生的需要」。
三院聯合會駁斥賴廉士的說法,並指出中文高等教育存在已久,學術傳統濃厚,惟用英國的標準來衡量中文學習,中文學習確實會不足,但反過來情況也可能一樣,用中國標準來衡量英國學習,又該如何?三院更拋出殺手鐧,警告政府:「華人學生對以中文作教學語言的高等教育在本能上有強烈的渴求……忽略學生希望以他們自己的語言來學習,和其背後的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實為不明智。」
三院關心中文高等教育在香港的延續,港英更關心殖民地政治穩定——香港殖民地的官員們看到了新加坡政府拒不承認由華人創辦的南洋大學的學位,導致新加坡政府與華僑界不和,乃至使得政治不穩定。
經過數輪較量與斟酌,終於1959年6月,港督柏立基(Robert Brown Black)正式宣布香港有意建立一所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大學,新大學即將成立了。柏立基向殖民地大臣報告時指中文大學將實行書院聯邦制,由最好的幾所中文學院組成,便是新亞、聯合、崇基。
中大最早實行「書院聯邦制」(發展至今已是徒有其表,下詳)是參考了牛津劍橋的書院制,並結合香港當時實際,憑空建立一所大學費時費力,耗人耗錢,不如資助現有書院,合併他們,運用現有師資、圖書、設備。
現今中大有九間書院,除創校三院外,還有逸夫、善衡、晨興、和聲、伍宜孫、敬文六間書院。在下是逸夫書院學生。
三、 聯合院長辭職故事
雖然港府同意建立一所中文高等教育學府,但他們的目的很明確——要把中文大學的辦學權掌握在政府手裡。港府在對三院進行資助的同時,也對院校課程、管理進行改造,以符合他們心中「大學」的學術標準和管理標準,這種標準自然是英式的。
對於不配合他們的人,港府的手段便是財政威脅、排擠和清除。
聯合與新亞、崇基在1957年成立香港中文專上學校協會,聯合書院的首任院長兼董事會長蔣法賢醫生擔任聯合會主席,向港府談判,爭取資助以及學位認可。
中大、聯合所有的校史都寫到1959年6月確立建立中文大學以後,蔣法賢功成身退,辭去身上數職,專註醫生工作。可翻閱當時報章、史料可知,蔣法賢乃被迫辭職。這個事件後世並無多少人關注,但是在下以為後續影響力很大——它開了港府為了爭取辦學權而利用錢權清除障礙的先河,之後錢穆、唐君毅的辭職出走,濫觴於此。
1959年10月,獲得政府資助的三院除了日常教學與行政活動之外,也在積極籌備組建中文大學。此時,身居聯合以及三院聯合會領導職位的蔣法賢突然提出辭去所有職務。
這在當時是很奇怪的事:中文大學的籌備正在關鍵時期,無論對於聯合書院還是中文大學來說,此時的高層人員變動必定會帶來很大的波動,蔣法賢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更關鍵的是,蔣法賢於10月27日辭職,但在10月22日時,聯合書院進行了第二屆董事會選舉,蔣法賢再次當選董事長。也就是說,從當選到辭職,不到5天時間。
10月23日 《華僑日報》教育版報導聯合書院董事會選舉結果(注意另一人 周錫年)
但在《華僑日報》24-27日的報導上,完全看不出蔣法賢有辭職意向,倒是有許多三院院長交換創校意見、蔣法賢陪同富爾敦爵士進行中文大學創立考察的新聞。
在蔣法賢提交辭呈後,幾乎是連鎖反應式的,許多校董會成員也遞交了辭呈,高層人士劇烈變動。
10月30日 《華僑日報》教育版報導聯合書院人事變動影響(注意此時 周錫年也遞交辭呈)
繼而,聯合教師一半出走,三分之一學生退學,而學校並未交代蔣法賢辭職原因,這引起學生的不滿。
10月31日 《華僑日報》教育版報導聯合書院事件
社會上也傳出許多謠言,說聯合書院的參與書院資格要被剝奪、原本要給予聯合書院用以建新校舍的地段也將被收回,一時輿情遑遑。
最終結果呢?周錫年任校董會董事長,原崇基學院院長凌道揚任聯合新院長,教育司長高詩雅親自往聯合演講穩定局面。
周錫年不是開始就追隨蔣法賢一併辭職了嗎?看周錫年履歷:1946-1959任立法局(現香港立法會)非官守議員,1947-1962 任行政局(香港內閣)非官守議員,經歷楊慕琦爵士、葛量洪爵士及柏立基爵士三位港督,深得港督信任。華人領袖,親英商人。
與政府關係一目了然。
之後周錫年董事長和凌道揚院長大幅改組了聯合書院原有課程和師資配備,配合港府要求,完成中大改造。
據之後的一篇《華僑日報》對聯合書院出走教員的採訪(手頭暫時無圖),他們言詞中隱約提到了港府以撤走援助資金為要挾,希望聯合加快課程改造,調整院系。對於新亞、聯合、崇基三所書院來說,雖然有學費收入,社會團體的資助,但支出遠大過收入,新亞更是有「手空空,無一物」、發不出教師工資的經歷,唯一仰仗的,只有政府的撥款。
或許蔣法賢知道,他與政府並不親密,之前的談判使港府認為此人不好打交道,便以此為借口,撤換他們信得過的人。最終,還是迫於壓力,辭職。
無奈,實在無奈。
四、 新亞教員與掛旗事件(以下事件具體可參考 周愛靈,《花果飄零,冷戰時期殖民地的新亞書院》,商務印書館,2010,第四章&<文化象徵與課程意義拉鋸&>)
新亞倚宋代書院精神而立,講授中國傳統儒學,心理自然靠近「中國」,包括文化上的中國(中華文化)和法統上的中國(中華民國)。文化上,新亞書院不喜殖民地對書院進行英式的改造。政治上,新亞書院略傾向國民政府(台灣)。這既違背了港英的高等教育方針,也違背了港府強調的「政治中立」原則。
余英時在新亞的畢業證書,可見民國紀年和民國國旗
在1959年,政府宣布資助新亞時,要求錢穆放棄來自台灣的一筆捐助,這筆捐助直接來自蔣介石,被港府視為是有政治意義的資金。錢穆無奈,只得小心處理此事,稱「在接收到雅禮協會的新援助後,才可以自由地以感謝來拒絕台灣的繼續援助」。雖然錢穆放棄了台灣的資助,但是政府尤其關心新亞高層的動向,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的行程皆收到港府監察,列為政府情報報告的內容。
因為錢穆與台灣的關係,新亞書院常常請台灣來的人擔任教職或行政職務。宣布資助書院後,政府便假定了他們對書院的人事有一定的控制權。1959年秋,當錢穆兩位試圖聯繫台灣的學界,來填補新亞兩個院系院長的空缺,便受到了港府的阻撓。教育司最初不批准新亞聘請這兩人,而希望用公開招聘的方法填補教職空缺。現在看起來是無可非議,但中國傳統書院延聘皆是一對一的進行。政府擔心來自台灣的人會利用國民黨的身份,動搖港英在新大學的地位,並給大陸口實,不利殖民地的穩定。最終,也是教育司長高詩雅出面解決,教育司要求新亞書院給出明確的保證,保證教員無國民黨背景,和國民黨沒有任何聯繫並且「無顯示國民黨滲透學院的意圖」。最終新亞給出了保證,但這讓錢穆非常不快。但另一件事才真正凸顯了港府和新亞的衝突。
新亞自建校起,便以十月十日為校慶,錢穆曾作過解釋:
「我堅定信仰中國文化有價值,它決不會使我們無價值。同時,我還堅信我們必將重回大陸,這一信念從那裡得來?乃是從我一輩子努力在要求了解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價值的過程中得來。我們為了準備迎接行將來臨的光明,必須懂得『藏器待時』。我們辦學校就是要為國家民族『藏器』,將來必有一日可以用上。總而言之,我們新亞書院的意義和價值,即是寄托在對國家民族的前途信仰上。因此,我們的校慶也與『雙十』國慶節同在一天。這就是堅信:終有一天,光明將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來臨。那一天才是我們的國家,學校一期待的日子。」
新亞除了定雙十節為校慶,校內也會懸掛青天白日旗,59年後,港府卻覺得新亞不宜再掛此旗了。錢穆向港府解釋,所掛的是民國政府的旗,並非國民黨黨旗,掛旗只為了表達民族感情,也代表了學術思想的自由和整全性,是新亞創辦的重要理念。可是港府不接受。錢穆表示,他個人並不希望在一所沒有懸掛中華民國國旗的教育機關任教。唐君毅則稱,如果沒有選擇,新亞應該放棄政府贈款,停止加入中文大學計劃,自己爭取出路。
最後新亞高層反覆商議,終於提出讓步,把校慶改在9月28日,即孔子誕辰,又提議只在學校的室內掛旗,或只於校慶日掛旗。但港府拒絕任何妥協方案。高詩雅說:「掛旗是有政治影響的舉動,不單跟教育有關,也涉及殖民地的安全。」
當時美國雅禮協會充當新亞與港府的中間人,起初保證即使新亞退出加入大學計劃,仍會支持書院,但漸漸偏向港府,他們認為新亞書院即使退出大學計劃也要掛旗,頗為極端。便向新亞施壓,說新亞取得大學地位很重要,否則,他們很難為新亞尋求資助。此事爭持了一年多,1960年10月8日,新亞召開校務委員會議,會上人人情緒激動,不過委員會最終決定:「不會在該年的雙十節掛旗。」並在校門大堂的報告版貼出公告。到雙十節的晚上,新亞舉辦晚會,唐君毅向同學解釋不再掛旗的原因,大家都痛哭流涕。
雅禮協會代表斯科耶爾描述道:
對掛旗最激動的維護者唐君毅來說,那純粹是一個原則上的象徵;因為政治對他並無用處,他也是反對國民黨政治的。那面旗代表了國家、美好的國土、人民、中國的生活和文化,而這一切也是這群人抱著破碎的心與對往昔深切懷念的情懷所夢寐以求的。
雖然新亞只決定「該年」不再掛旗,沒有交代以後如何,但第二年已沒有人重提掛旗的事,事情便這樣淡化了。
堅持辦學理想在書院實際生存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五、 三校並立與中大改制
中大建校綱領文件《富爾敦報告》中明確提到了:新的中文大學是一所「書院聯邦制」的大學,下屬書院高度自治,由各院董事會和行政會管理,擁有自行招收學生、聘請教員、決定課程、組織學術會議的權力,書院畢業生除本書院畢業證明外,還將授予中文大學畢業證明。依此制定的《中文大學條例》承諾了。
獨立辦學、經濟援助、學位證明的問題都解決了,似乎很圓滿。
但《富爾敦報告》同時也提到,在三院之上,有一成為「大學本部」的統一管理機構,負責給三院撥款,實際上變相壟斷了財政權;只有中文大學的畢業證明受到港府承認,而頒發中大畢業證的機構是「大學本部」,實際上變相壟斷了學位授予權;三院必須有一定數目的跨院教學科目,爾後,正是這跨院教學科目,佔據了三院課程的主體,實際上變相破壞了辦學自主。
雖然有種種限制,但好歹我們有了中文大學吶。
誠然。但這「中文大學」和錢穆所想的「中文大學」似有不同。
1959年新亞決定加入新大學的計劃時,書院創校元老張丕介先生曾在《新亞生活》上發表過自己對大學的期望:「它既名為中文大學,顧名思義,當然不止於使用中國文字,而尤在於致力於中國文化的研究與發揚。」
中文傳承、中國文化傳承,如是而已。
不過首任校長李卓敏更拓寬了這一理念,嘗言「香港中文大學不會是一所英國的大學,也不是一所中國的大學,或是一所美國的大學。它要成為一所國際大學」,並提出「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要把中文大學建立成為一所屬於華人社會的國際性大學。
因此,在中文大學裡面,除了中國文化、歷史、哲學等課程外,其他院系的核心課程都還是用英語授課。「中文大學」,或許有些諷刺?
港府也並不想要一所完全傳授中國文化、傳承中華精神的大學,他們更樂於見到一所有高學術水平的大學,英式或美式,以作為殖民地的教育明珠。所以那些高呼保存中華文化、儒學復興的傢伙們,眼界狹窄,民族主義,顯得有些礙事。
於是,便有如下事情:錢穆不諳英文,大學行政會議上主持和發言者全用英語,排擠錢穆。
有什麼辦法?毫無辦法。
在1963年中大創立時,錢穆對新亞的同學們演講,講述新亞不必為資金憂慮了,卻隱約知道未來新亞的走向:
今後,通過香港政府的法律,全港的居民支持這間大學,新亞的基礎比較穩定,不要我們再用大部分精力來向外籌經費。為學校長久打算,我們只好把此學校,送給公家來辦。
隨後一年,錢穆就從中文大學辭職了。除了偶爾回校演講,之後再未在新亞擔任教職。
他離職的原因,在一封給雅禮協會的私人信件中說得很清楚:
自從1959年新亞獲得政府的資助,書院已在政府的許多限制中,逐漸失去了內部事務的行政自由。新亞書院最初是一間從理想中孕育出來的機構。雖然規模很小,但其所珍視的目標,是通過培育逃難的華人青年成為東西之間的橋樑,從而為世界的人類文化作出努力與貢獻……然而,雖然學院所獲得的財政支持得到穩定的增長,其目標卻不斷受到挫折,並可能因著阻礙而有所改變,甚至最終消失。我為此感到不安。因此,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的不久以後,我便提出辭退(新亞)校長之職,這是一種我的痛的表達——我沒法幫助書院實現我們的目標。
有的東西,並不是你說50年不變,它就不會變的。
之後呢?政府對三間書院的獨立性的承諾也隨時間而土崩瓦解。
1975年,香港立法局提出議案,要修改《中文大學條例》,改「書院聯邦制」為「單一行政制」,將書院權力收歸大學本部管理,書院只負責部分通識教育、提供交換機會和學生住宿。新亞董事會9人包括唐君毅,以大學與立法局違背書院獨立性,聯名抗議,許多學生也不滿中大改制。當時新亞書院的院長多方調解,希望和平解決此事。
最終,唐君毅9人一同辭職。無奈。
辭職後,改制進行未受到阻攔,並在新亞院長組織下有條不紊地進行。此時的新亞院長,正是錢穆的首徒——余英時先生。
在中大歷史系流傳一個故事,稱之為傳說也無妨,據說改制後某年余英時回新亞參加宴會,酒到酣時,突然倚著一位老友開始抽泣,一面說:「我對不起新亞書院。對不起賓四師傅。」滿座皆聞。
當然只是傳說,毫無根據。
------------------------------------------------正文分割線------------------------------------------------
尾聲
中文大學成立了。是好事嗎?當然是好事,天大的好事。中文高等教育能夠在香港紮根立足,不致花果飄零。華人在香港,有了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學習的高等學府。
不是天大的好事嗎?改聯邦製為單一制呢?節約開支,提高效率,不也是好事嗎?
我卻看到一個老人拄著拐杖,在新亞天人合一亭遠眺吐露港。吐露港在東北方,北方越過深圳河是大陸,東邊隔著海峽的是台灣,老人兩邊都沒有望,只是盯著東北邊的港灣。隨後,他轉身,緩緩走下山去,頭也不回地離開他一手創立的書院。
附
創始三院院歌並歌詞
聯合書院:http://www.uc.cuhk.edu.hk/uc_media/attachment/UcSong2.wav
我校聯合,氣象萬千!
集義斯大,謂金非堅。
善與人同,才由學廣,
識古知今,開來繼往。
明德自馨,新民存誠。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浩浩青天,昭昭白日。
爾式爾瞻,唯精唯一。
崇基學院:http://www.ccc.cuhk.edu.hk/cc_media/audio/cc_anthem.mp3
南天海嵎 四方人士 同興此學府
崇奉基督 勵志篤行 修業勤是務
漫漫長夜 屹立明燈 使命莫辜負
學成致用 挽救狂瀾 靈光照寰宇
神州學術 源遠流長 數典不忘祖
自由民主 嘉誼友邦 協力相互助
中西結晶 增益文明 聖教宏其緒
濟濟菁英 天降大任 至善勉同赴
新亞書院:http://www.na.cuhk.edu.hk/Portals/0/Upload/Anthem/newasia.mp3
山岩岩,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人之尊,心之靈,廣大出胸襟,悠久見生成
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十萬里上下四方,俯仰錦繡;五千載今來古往,一片光明。
十萬萬神明子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有聖人。
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
亂離中,流浪里,餓我體膚勞我精。
艱險我奮進,睏乏我多情。
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
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聽著院歌,遙想先人辦學,距我們已遠矣。雖然中文大學與創校三院所走道路已全然岔開。我講這些故事並不是要批評港英有多黑手,中大背離了創校初衷。只是紀念一個時代的遠去,同時感慨一所現代化大學成立背後要捨棄的傳統理想、辦學理念。種種心酸和無奈盡凝於此。何況,中文大學立於此,長久地活下來了,培養了許多人才,從另一方面實現了錢穆先師祖等前輩的理想也不定。
這是一個發生在武漢的故事。
2000年左右合併學校高潮,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合併,組成武漢理工大學。
學校的校徽是三個塊,代表合併前的三個大學。
取工業大學的工,交通科技大學的交,汽車工業大學的車。因此,該校又叫做武漢工交車大學。
據說在那美麗神秘的五道口之東,成府路口四周,有著這麼幾個好兄弟。。。找礦的,挖煤的,採油的,鍊鋼的,都是精壯的漢子,如八九點鐘的太陽,冉冉上升。。
後來。。村領導說,你們做技術的在村裡有什麼能耐,去山裡施展才華吧。鍊鋼兄弟運氣好,場子在城裡,沒走。剩下三兄弟卷好了鋪蓋果兒,門都沒鎖就給哄下了南方。。
山裡的條件是真不如村裡,這日子,難呀,好在找礦,挖煤,採油三兄弟都勤勞肯干,漸漸也都在南邊成家立業,心理卻終究忘不了村子裡的好。終於有一天,村領導放了話,回來吧。。三兄弟卻也都離不了南邊了,狠狠心,劈半個身子,回去!
這回去可也是傻了眼。。採油兄弟的家給別人占沒了,而且還是親戚,話不好說,只能跑到郊區新蓋房子;找礦兄弟的家沒了大半,原來怎麼也算個富戶,現在一間屋子得住八個孩子;挖煤兄弟最慘,家裡剩的地方比找礦兄弟還小,而且還住進來了一個姑娘,會說外語,金髮碧眼大長腿,可是真漂亮,但漂亮管啥用,人家姑娘佔了大半間房不說,還蓋了牆和挖煤兄弟隔開,不理他。。
說這麼一大段。。。那合校呢!合校呢!
嗯,快了
要說這幾兄弟原先也都是大戶,在地方上也都名氣不小了,可是回了村裡著好生凄慘呀,怎麼辦呢。。採油兄弟隔得遠了不方便。。找礦,挖煤就把還住這片的鍊鋼兄弟給叫出來喝酒了。鍊鋼兄弟這幾年沒走,混的不錯,還改了時髦的名字,不過也還是終歸沒能大富大貴,也算是和兩兄弟還挺有話說。哥兒三喝著小酒,扯著閑篇兒,突然一道靈光閃過!
咱幾個分開苦逼兮兮,可要是能合了那就厲害了呀,離得又不遠,學院路成府路上加個天橋就是一家人呀,說不定還能接採油兄弟回來。三人越想越開心,想想身邊還有個會說外語的妹子,就住在最中間,她不答應這橋可建不起來,不過轉念又一想!更開心了,屁顛屁顛得就去找人家商量著入伙兒,心理越想越美,有錢,有地,有名,有妹子的美麗未來~~~
可是。。。妹子說,「你們人很好,我是知道的,不過你們幾個是大學,我不一樣,我是語言培訓機構,我們不適合在一起」
幾兄弟傷心欲絕。。再不提合併之事。各自打拚各自的天下。。其實也都還不錯,尤其是鍊鋼兄弟,家裡敞亮,改名之後多學了幾門手藝,小日子也算滋潤。找礦,挖煤,採油三人雖說都殘了身體,力氣也還是在的嘛。不過偶爾想念當年的合併大業,也難免唏噓,這要是真成了,得是多麼牛逼的光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搞基才是王道!直男真沒出息!
關於找礦,挖煤,採油,鍊鋼,說外語的妹子這幾位大家應該都知道是哪裡吧。。那就不贅言了,嗯1998年浙大四校合併,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和浙江農業大學重新合併成為一個。
結果浙江只剩一個211了。
結果那幾年浙大畢業生找工作經常被問是不是本部的。
當時十五中(舊浙大附中)和學軍中學(舊杭大附中)就誰應該當浙大附中進行了友好的交流。學軍小學(舊杭大附小)和求是小學(浙大附小)好像也是。最後浙大挑了親生的那個。
結果浙大把原本是醫科大學的湖濱校區賣了,轉手建起了紫金港,面積翻了30倍(算上二期得是80多倍。。。)。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倒騰地產是多麼的牛逼。。。
結果西湖第一高樓被拆掉了。
結果杭大路名不副實了。
結果之江的三分部消失了,法學院搬了進去。白房正式變鬼屋了。
華南地區一個老梗了,添加上來應個景。廣州這邊中大一家獨大好一陣子了,於是作為老兄弟的華南理工頗為不平,琢磨跟著合校大潮流提升下自我地位。於是華工聯絡了一牆之隔的華農準備聯合與中大對咬,後來尋思著沒有醫學還是干不過中大,又準備把南方醫科大拉進來。那麼好,咱們名字怎麼起?華工理工華農農學,南方醫科曾是軍醫,要想體現特點只能起名華南工農兵大學,結果因為這個名字實在太「上山下鄉」了,最後合校不了了之。
轉自百度
華中科技大學與武漢大學為什麼沒有合併? ——華科與武大的恩恩怨怨
前言:2000年的全國高校合併浪潮中,武漢市政府初擬將華中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前身)與武漢大學合併,以建成全國首屈一指的名校。但合併便意味著華中理工大學將成為歷史(在武漢,名字當然得改成武漢大學)。這遭到華中理工大學創始校長在內的多名重量級院士教授的強烈反對,並聯名上書教育部阻止該方案通過。以免將自己辛苦一生的成果拱手讓人。最終該方案未能通過,但華科與武大的恩怨遠未結束,為了爭奪全國最知名的醫科大學——同濟醫學院,兩校再次爭鋒相對,最終花落華中理工……後來武漢便有了華中科技大學與武大—……下文是這一事件始末 2000年2月下旬,經過了嚴格保密之後,在同濟醫科大學廣大師生和海內外校友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該校高層突然宣布同濟醫科大學將與華中理工大學合併。現在我們可以說,儘管當時面對同濟領導層和教職工中絕大多數人的反對(與華中理工大學合併),但主要是兩個人決定了同濟醫科大學選擇與誰合併。第一位應該是裘法祖院士(於今年病故),第二位是時任黨委書記黃光英,因為只有這兩位擁有最終的決定權。 作為武漢大學在華中地區的主要競爭對手的華中理工大學,在明白了大學合併之勢不可逆轉後,選擇了與武漢大學爭奪同濟醫科大學並不惜代價(其實它並未付出什麼代價)取勝的策略。其時任領導層(時任校長是周濟。合併完成不久調任武漢市長,後轉任教育部部長)的積極主動和強力爭取是獲勝的主要原因。
陳立功事件,是在1998年到2000年中國高等院校大合併浪潮中,湖北省數所高校歷經多次更改合併方案後,最終形成現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過程中出現的一段插曲,是2000年互聯網中文論壇上最為轟動的事件之一,也是相關高校校史研究尤其是並校歷史研究中無法繞過的事件之一。時至今日,其影響依然可見。
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講話中稱:「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1999年,中國國務院及教育部決定與部分省市共同投資優先建設九所知名大學[1](在此之前有共建十所的說法),讓它們儘快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同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在武漢建設一所高水平的一流綜合性大學」的決定,即強強聯合組建新的武漢大學,參與競爭全國第十所優先建設的知名大學席位。
湖北省內高校最初的合併方案,是以武漢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為基礎,聯合其它高校,實行強強聯合。然而,當時華中理工大學校方的一些高層領導和幾名院士向中國教育部簽名上書,反對華中理工大學參與任何形式的合併,反對華中理工大學合併後更改校名,否則將主動離職。與此同時,部分華中理工大學師生(以學生為主)則發起「保校運動」,也集體簽名上書中國教育部,反對該校捲入合併,拒絕該校更改校名。最終此合併方案因華中理工大學內部(尤其是高層)的意見不統一而流產。
1999年8月,湖北省政府作出了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和同濟醫科大學四校合併的新方案,並上報了中國教育部。由於當時的中國衛生部並未就同濟醫科大學的主管權是否下放做出明確表態,同濟醫科大學內部也有不同意見,因而這個方案亦未能實現。
最初合併方案涉及的高校列表:
院校名稱 院校性質 主管部門 進入「211工程」名單
武漢大學 公立 中國教育部 是
華中理工大學 公立 中國教育部 是
同濟醫科大學 公立 中國衛生部 不是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公立 中國國家電力公司 是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公立 中國國家測繪局 是
2000年2月15日下午,時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的賈志傑,談到武漢高校合併時稱:雖然中央答應在優先建設的一流大學中給湖北留一個席位,但這個承諾並非不可收回。只有把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同濟醫科大學等強強聯合,組建成新的武漢大學,最大限度地強化新武漢大學的實力,才能與外地高校競爭全國高校優先建設的前十名席位。[2]
同濟醫科大學是1950年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3]內遷武漢與原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後的產物。自1980年代以來,同濟醫科大學就與武漢大學保持著緊密聯繫。同濟醫科大學的部分醫學基礎課(與化學、生物學、基礎醫學、藥學等相關的部分學科)由武漢大學相關院系代授,上課地點也設在武漢大學校內。[4]因此,同濟醫科大學的師生校友大多認為,如果要和武漢的某所高校合併,選擇聯姻武漢大學是非常合適的。
然而,2000年2月下旬,經過了嚴格保密之後,在同濟醫科大學廣大師生和海內外校友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該校高層突然宣布同濟醫科大學將與華中理工大學合併。
發展
2000年2月26日,同濟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師陳立功,在華中理工大學官方的白雲黃鶴BBS上發表了題為《我們的聲音——對武漢地區高校重組的沉痛思考》的長文,詳細闡述了他對當時湖北省內數所高校合併的個人觀點(大意如下)[2]:
同濟醫科大學選擇與華中理工大學另起爐灶,不與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合併,於是武漢地區將沒有一所高校進入國家優先建設的前十名。
武漢大學拒絕保留「同濟」的品牌,及其在人、財、物、外事[5]等方面的獨立管理權,是導致同濟醫科大學不願與武漢大學合併的重要原因。
與之前已完成的北京醫科大學和北京大學合併、上海醫科大學和復旦大學合併相比,同濟醫科大學放棄聯姻綜合大學,而選擇工科院校,可能「損失是遠期的,但卻非常慘重」(原文如此)。
《我們的聲音》一文發表後,立即引起白雲黃鶴BBS上的大討論。很快,該文被轉載到了武漢大學官方的珞珈山水BBS、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官方的凌波水榭BBS、北京大學官方的北大未名BBS等國內BBS,和以在歐美亞太地區留學的中國高校畢業生為主體的未名空間BBS等國外中文BBS上。此後短短數日,各相關高校的師生、校友在多個互聯網中文論壇上展開了激烈辯論。
與此同時,該文的影響範圍迅速突破互聯網的局限。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同濟醫科大學等高校校園、教學樓、圖書館和學生公寓等處的布告欄上,出現了《我們的聲音》一文的列印稿,吸引眾多師生駐足觀看點評。
同濟醫科大學教師陳立功發表的《我們的聲音》一文,指責武漢大學在合併事宜上不尊重同濟醫科大學,導致兩校未能成功合併。而武漢大學校方則認為,《我們的聲音》一文對武漢大學的指控完全不符合事實,遂馬上發表公開聲明,就合併真相做出澄清(大意如下)[2]:
武漢大學拒絕與同濟醫科大學合併的問題是根本不存在的。
同濟醫科大學從未就有關合併體制的事宜與武漢大學進行過任何協商。
《我們的聲音》一文損害了同濟醫科大學領導人的形象。
由此,各相關大學校方開始陸續介入此事。
2000年2月29日,迫於多方壓力,陳立功在白雲黃鶴BBS發表了《我的檢討》(大意如下)[2]:
出於維護母校的榮譽,發表了《我們的聲音》一文,為此感到遺憾和愧疚。
公開發表撤回《我們的聲音》一文的聲明,並向「受到傷害,或可能受到傷害的兄弟院校的領導和廣大師生」道歉,以挽回不良影響。
今後將「加強政治學習,認真改造思想,提高政治覺悟和政治敏銳性」。
《我的檢討》發表後,一片嘩然,很快再次引起白雲黃鶴BBS上的大討論,並被迅速轉載到了國內外多家中文BBS。這篇檢討不但沒有減退當時互聯網中文論壇上曠日持久的大討論的熱度,反而火上加油,使得當時互聯網中文論壇上的相關討論一直延續了數十日之久。
尾聲
2000年5月26日,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和科技部幹部管理學院合併組建成華中科技大學。6月1日,同濟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保留「同濟」名號,並享有諸多獨立管理權。而當初以反對華中理工大學捲入合併、保留該校校名為由,集體簽名上書中國教育部的該校部分師生校友,不得不尷尬的接受華中理工大學校方不但主動參與合併,且自願更改校名的現實。
院校名稱 院校性質 主管部門 進入「211工程」名單
華中理工大學 公立 中國教育部 是
同濟醫科大學 公立 中國衛生部 不是
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公立 中國建設部 不是
科技部幹部管理學院 公立 中國湖北省 不是
2000年8月2日,原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和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成新的武漢大學。合併後經過校內院系調整,武漢大學醫學部誕生。
院校名稱 院校性質 主管部門 進入「211工程」名單
武漢大學 公立 中國教育部 是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公立 中國國家電力公司 是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公立 中國國家測繪局 是
湖北醫科大學 公立 中國湖北省 不是
至此,武漢地區合併組建的兩所新高校都無法爭得優先建設的大學席位,從而也就失去了中央許諾在優先建設的一流大學中留給湖北的一個席位。
後續
對當時合併談判內幕的探討
陳立功的文章中,指出當時的武漢大學校方拒絕保留「同濟」品牌,及其在人、財、物、外事[5]等方面的獨立管理權,是導致同濟醫科大學不願與武漢大學合併的重要原因。此後武漢大學校方立即公開作出澄清,稱同濟醫科大學從未就有關合併體制的事宜與武漢大學進行過任何協商,根本不存在拒絕與同濟醫科大學合併的問題。由於雙方說法相互矛盾,此後中文網路論壇上關於當時合併談判內幕的探討不斷出現,並有多位自稱知曉內幕的神秘人物「爆料」。較常見的解釋有三種:
部分同意陳立功文章的觀點。認為當時的武漢大學校方要求合併後各院系按照學科重新整合,即選擇徹底融合的方式,不願在校內出現「獨立王國」。但是,在是否保留「同濟」品牌問題上,目前仍無統一看法,有人認為武漢大學校方並未一口回絕,因為當時很多知名醫科院校合併時都保留了自有品牌。
傾向於武漢大學校方公告的觀點。認為陳立功文章中對武漢大學校方的指責與事實不符,是當時同濟醫科大學部分高層領導向同濟醫科大學校內釋放的「煙霧彈」。
一種較為中立的觀點。認為在合併談判時,同濟醫科大學校方與武漢大學校方各有兩手準備:
一方面,當時的同濟醫科大學校方在談判時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合併後的高校必須更名。由於武漢大學校方認為該校有百年歷史,校名是重要的無形資產,[6]而合併後的高校必須更名的要求過於苛刻,無法接受,導致兩校合併失敗。而當時的華中理工大學校方願意放棄該校校名,[7]並接受同濟醫科大學校方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最終合併成功。從此,華中理工大學不復存在,合併後的華中科技大學橫空出世。
另一方面,當時的武漢大學校方考慮到武漢地區有同濟醫科大學和湖北醫科大學兩所醫科大學,且兩校都與武漢大學合作較多,可從中選擇一所合併。故在與同濟醫科大學的合併談判過程中以無法接受武漢大學必須更名的理由拒絕,轉而與要求不多的湖北醫科大學協商合併事宜。早在陳立功發表《我們的聲音》一文前,就有新聞媒體和網路論壇提前披露了武漢大學將與同濟醫科大學或者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的消息,是當時武漢大學校方已有兩手準備的蛛絲馬跡.
同城出現競爭對手
2000年,同濟醫科大學決定與華中理工大學等校合併後,武漢大學為了恢復失去50年的醫學院,考慮邀請位於武漢的另一所醫科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加盟。與同濟醫科大學類似,湖北醫科大學與武漢大學也有較多合作。但兩校的區別也很大:
湖北醫科大學是湖北省屬高校,而同濟醫科大學是中國衛生部直屬高校。
合併前,湖北醫科大學除口腔醫學等少數專業位於全國前列外,臨床醫學實力明顯不及同濟醫科大學。
湖北醫科大學就在武漢大學旁邊,而同濟醫科大學在長江對岸的漢口,相距較遠。
經過再三權衡後,武漢大學向湖北醫科大學伸出橄欖枝,後者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一同併入武漢大學。合併後,武漢大學醫學部誕生。這是陳立功的文章中沒有預料到的重要變數之一,即武漢大學與同濟醫科大學兩校由2000年前的合作夥伴,轉變為2000年後的競爭對手。
由於武漢大學有與醫科大學長期合作的基礎和經驗,能夠大力扶持學校在醫學和生物學的發展,湖北醫科大學的師生校友願意融入合併後的武漢大學,學校也與武漢大學校區毗鄰,整合後的武漢大學醫學部發展較快。考慮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在臨床醫學領域實力較強,武漢大學醫學部結合自身特點,著重加強了在基礎醫學、口腔醫學、藥學等學科的扶持力度,一定程度上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形成錯位競爭。2004年,以武漢大學為主、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聯合申報的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准建設,這是目前湖北省內唯一涉及醫學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因為武漢大學與法國高等教育界關係密切,武漢大學醫學部與法國同行開展了頻繁的合作交流。2006年10月27日,正在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克及夫人,和由法國外交部長、財政部長、設備交通部長、外貿部長、前總理、法國駐華大使、法國駐武漢總領事館總領事等組成的政府代表團以及法國企業家和法方記者等隨行人員共約200人,在中國國務委員陳至立、湖北省省長羅清泉等官員以及武漢大學校長劉經南等校方人員的陪同下,來到位於武漢大學醫學部校園內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參觀中法兩國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醫學合作項目。希拉克總統親自為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救中心竣工剪綵,並為中法兩國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領域的國家級合作項目——武漢大學中法肝膽疾病研究院奠基。[8]這是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聯合國四大常任理事國(英、法、蘇或俄、美)的在任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首次訪問武漢,海內外眾多新聞媒體廣泛報道。此次外交訪問被看作武漢大學醫學部在錯位競爭六年後,終於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開始正面競爭的標誌。而湖北省有武漢大學醫學部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良性競爭,有利於該省在醫療衛生領域整體實力的上升,從而惠及當地居民。
「同濟」品牌之爭
起初,同濟醫科大學曾經試圖遷回上海與同濟大學合併,但未能如願。2000年,位於武漢的同濟醫科大學與華中理工大學等校合併後,同濟醫科大學成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位於上海的上海鐵道大學與同濟大學等校合併後,上海鐵道大學醫學院成為同濟大學醫學院[3]。於是,中國出現了兩個使用「同濟」品牌的醫學院,品牌之爭就此開始。這也是陳立功的文章中沒有預料到的重要變數之一。
從歷史看,位於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同濟」血脈比新成立的同濟大學醫學院更為正宗。1984年10月,聯邦德國總理科爾到武漢訪問時,就曾專門參觀當時的武漢醫學院(同濟醫科大學前身)。從地理和經濟上,位於上海的同濟大學醫學院更佔後發優勢。這種特殊情況,使得短短數年內,「同濟」品牌之爭從開始時的平淡逐漸演變成目前的激烈。例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和同濟大學醫學院都申報了建設中德友好醫院作為延續「同濟」品牌、加強中德合作的計劃。2005年11月10日,同濟大學醫學院取得階段性勝利,中德兩國政府同意在上海建設中德友好醫院作為同濟大學附屬醫院。[9]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則未能如願。但在整體科研實力上,目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仍佔有優勢。
「去同濟化」
由於很多不了解同濟醫科大學歷史的人,一聽到「同濟」,往往以為是上海的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校方逐漸認識到,在宣傳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同濟」品牌時,卻面臨著幫同濟大學及其醫學院做宣傳的尷尬。另一方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享有人、財、物、外事[5]等獨立管理權,華中科技大學校方感到不易統一管理,阻力較大,學校合併後長期處於磨合狀態。因此,華中科技大學校方逐漸開始整合同濟醫學院。此舉被同濟醫科大學的部分師生校友形象的比喻為「去同濟化」。
在合併五年後的2005年6月19日,華中科技大學校方發布《關於屈伸等同志職務任免的通知》、《關於田玉科等同志職務任免的通知》等文件,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領導班子作出了重大調整。調整後,在1999年-2000年期間放棄聯姻武漢大學、選擇與華中理工大學合併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並要求保留「同濟」品牌和一系列獨立管理權的同濟醫科大學元老們,被華中科技大學校方免職或冷落。而在合併談判過程中同濟醫科大學一直要求保留的、並得到當時華中理工大學校方承諾的一系列獨立管理權,在合併五年後被華中科技大學校方部分收回。附屬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兩所醫院從醫學院中脫離出來,改為與同濟醫學院平級。自此,同濟醫科大學的元老們已被架空。但「同濟」二字依舊保留。
2006年9月25日,華中科技大學校方發布《關於同濟醫學院機關和部分單位歸口合併到學校相應職能部門和單位及有關幹部職務任免的通知》、《關於設立華中科技大學醫科管理委員會及其幹部任職的通知》等文件,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進行徹底的機構改組。此次改組後,華中科技大學正式成立華中科技大學醫科管理委員會(該委員會已取消「同濟」二字),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擔任委員會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在校方2005年重大調整後得以部分保留的一系列獨立管理權,終於被華中科技大學校方完全收回。同濟醫學院從此徹底虛體化,華中科技大學校方整合同濟醫學院成功。
陳立功事件,是2000年前後中國高校大合併浪潮里,為數極少的發源於互聯網中文論壇並在現實社會中產生一定影響的歷史事件。由於醫療衛生領域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特殊性,該事件所涉及到的從1998年至今的一系列變化,折射出中國的部分普通高等醫科院校在是選擇單獨發展還是與其它高校合併,與什麼類型的高校合併,以及合併後是選擇部分獨立運作或保留自有品牌還是徹底融合等諸多問題上的複雜心態。無論如何選擇,都有利有弊。
單獨發展:
利:擁有完全的自主性,無需考慮合併後的各種限制和羈絆。
弊:不易進入「211工程」甚至「985工程」,[10]發展所需的資金可能較少,難以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
與其它高校合併:
利:較易進入「211工程」甚至「985工程」,[10]發展所需的資金可能較多,容易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
弊:沒有完全的自主性,需要考慮合併後的各種限制和羈絆。
合併後部分獨立運作或保留自有品牌:
利:自主性較高。
弊:合併後的磨合期較長。
合併後徹底融合:
利:合併後的磨合期較短。
弊:自主性較低。
目前,繼續單獨發展的普通高等醫科院校有:首都醫科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山西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不含軍醫院校)。
合併後部分獨立運作或保留自有品牌的高等醫科院校有:北京大學醫學部(原北京醫科大學為主體)、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原白求恩醫科大學為主體)、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為主體)、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原湖南醫科大學為主體)、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原中山醫科大學為主體)、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原華西醫科大學為主體)等。
合併後徹底融合的高等醫科院校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為主體)、浙江大學醫學院(原浙江醫科大學為主體)、山東大學醫學院(原山東醫科大學為主體)、武漢大學醫學部(原湖北醫科大學為主體)、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原西安醫科大學為主體)等。
2006年9月5日,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由中國教育部、中國衛生部共建,清華大學與北京協和醫學院緊密合作辦學,但並未合併。[11]這是至今出現的第四種普通高等醫科院校辦學模式。該模式更加靈活,但由於具體方案的細節較為模糊,不確定性也很大。
說到合校,怎麼能少了吉林大學。
話說:長春坐落在美麗的吉大。
----------------------------------------------------------------------------------------------------------------------------------------- 中國的合校之風始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貪大求全的浮躁作風席捲整個中國高校,各大高校都隨波逐流加入合校大戲中來,吉大也不例外。
吉林大學於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大學合併組建而成。四年後,吞掉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宣布中國大學界大「航空母艦」建成!cheers!
然而,合併後,吉大的教師達到五千多人,而行政後勤人員則高達一萬多人,合校之前各個高校的後勤與行政人員只是簡單的加入吉大的組織結構,而沒有以合校為契機進行刪減,整合,重新打造一套高效的隊伍。更嚴重的是,合校後大興土木,維持基礎設施運轉耗費了大量資金,加之東北經濟衰退,「破舊」的長春嚴重拖累了吉林大學的發展。
尷尬的地理位置,龐大的專業體系,吉大一向「低調」,對於學校的宣傳做的很差(這一點我很有體會。比如,物理學院的主頁十年了都沒有變,三四年前的信息還擺在那裡,不忍直視,學術講座也挺多的,怎麼不往上面貼?還有導師的聯繫方式都能寫錯!看看人家科大,導師名字附帶鏈接介紹,一清二楚。其實我們物理學院還是挺不錯的,後面介紹。院長王某某還抱怨招不到好學校研究生,就這樣,想考的人都絕望了)高考分數線跨度巨大,熱門的車輛需要650+,而某些冷門專業僅僅是一本線分數。這樣綜合錄線很低,成了高校中「分數最低的985」「性價比最高的985」 。而由於體系龐大每次高校綜合排名都能八九不離十。巨大的反差把吉大推向了風口浪尖。說吉林大學是中國最受爭議的大學一點不假。
於是,一些謠言不脛而走。更加抹黑了吉大。比如有種說法:吉林大學說是由七個學校合併的,其中4個是中專。真相只有一個————————
一、原吉林大學,無須多言,合校前是國內高校排名前十的常客,90年代末美國《科學》雜誌唯一次中國內陸高校排名,前十有名。
二、原吉林工業大學,合校前是教育部直屬、首批進入211工程的國家重點大學之一。其前身是建校於1954年的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曾隸屬於國家機械工業部(部屬同類院校排名第一),1998年重歸教育部直屬。1958年更名為吉林工業大學,是一所以汽車和農機為優勢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結合的多學科全國重點大學,是我國汽車工業和機械工業培養高層次人才和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的重要基地之一。在1999年(合校之前),各大榜單將吉林工業大學排在全國大學50名左右的位置。
三、白求恩醫科大學合校前是衛生部直屬高等醫學院校,在衛生部直屬醫學院校中排名第九原衛生部(含葯監局)高校排名如下:
協和醫科大學
北京醫科大學(現合併於北京大學)
上海醫科大學(現合併於復旦大學)
中山醫科大學(現合併於中山大學)
華西醫科大學 (現合併於四川大學)
同濟醫科大學(現合併於華中科技大學)
湖南醫科大學(現合併於中南大學)
中國醫科大學
白求恩醫科大學(現合併于吉林大學)
山東醫科大學(現合併于山東大學)在1999年合校之前,白求恩醫科大學也是全國大學排名在一百名左右的學校。在最近幾年所有醫學類院校大排名中,參考幾個不同的榜單,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院介於10-15名之間,2011年排名介於12-17名之間,由於各榜單不同,只給一個大家參考:
1.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衛生部直屬)
2. 北京大學(原衛生部直屬)
3. 復旦大學(原衛生部直屬)
4. 上海交通大學(原衛生部直屬)
5. 中山大學(原衛生部直屬)
6. 華中科技大學(原衛生部直屬)
7. 四川大學(原衛生部直屬)
8. 中南大學(原衛生部直屬)
9. 首都醫科大學
10.中國醫科大學(原衛生部直屬)
11.哈爾濱醫科大學7個博士後,36個博士點,52個碩士點。
12.浙江大學3個博士後,35個博 士點,54個碩士點。(原衛生部直屬)
13.南方醫科大學概況3個博士後,36個博 士點,50個碩士點(原第一軍醫大)
14. 中國藥科大學14個博士後.23個博士點.26個碩士點.
15.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院)4個博士後,11個博士點,22個碩士點。(原衛生部直屬)
白求恩第一醫院是吉林省最大的醫院。
四、長春科技大學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長春科技大學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原地質礦產部),位於素有北國春城之美譽的吉林省長春市。學校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需要而創辦的,其前身是1951年創建的東北地質專科學校。1952年,在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東北工學院、大連工學院等高等學校的相關係科併入東北地質專科學校,定名為東北地質學院,由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任首任校長,1957年更名為長春地質勘探學院。1958年又更名為長春地質學院。197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96年國家教委批准改為現名。在1998年教育改革前原地質部部屬五所地質院校排名如下
中國地質大學
長春地質學院(合併入吉林大學)
成都地質學院(成都理工大學)
西安地質學院(更名為西安工程學院,現併入長安大學)
河北地質學院(石家莊經濟學院)在1999年全國大學排名中在110左右。北大這幾年從吉大挖走了不少地質大牛。
五、原長春郵電學院是東北地區唯一的一所信息通信類工科高等學校,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原郵電部),98年教改前原郵電部高校排名如下:北京郵電大學
南京郵電大學
長春郵電學院(現合併入吉林大學)
重慶郵電學院
西安郵電學院在1999年全國大學排名中長春郵電也排在100名左右。
六、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2004年8月併入吉大)是培養後勤軍需軍官的綜合性大學,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幾乎沒有榜單將軍隊院校納入榜單,在現實情況是也無法納入,出於軍隊保密的性質,軍隊院校的產學研數據常人是難以獲得的,也就沒有了排名的依據。只能從該校合校前的簡介自己品評其實力了:「學校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准為博士、碩士授予單位,現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5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9個。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有博士生導師20名、碩士生導師96名,有36位專家教授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組成員和全國一、二級學術機構理事長、副理事長等學術職務。
學校具有良好的教學設施和科研條件。現有基因工程、被裝工藝及質檢和材料、食品工藝、食品衛生檢測、生物工程、藥理毒理、植物分子生物學等90餘個教學科研實驗室,26個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基因工程實驗室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重點實驗室,藥理毒理實驗室是國家農業部委託的獸醫新葯藥理毒理檢測單位。全校儀器設備固定資產2億元,圖書館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藏書50萬冊。
學校科研成果豐碩,78年以來共獲各類教學科研成果獎800餘項,其中國家級及省部級二等以上獎122項。目前,學校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課題、國家攻關課題、"863"課題、"973"課題、攀登計劃課題70多項。主辦的《中國獸醫學報》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獸醫專業核心期刊。」
吉林大學的綜合實力是毋庸置疑的。
07年3月19,吉林大學財務處向全校師生髮出了《關於召開徵集解決學校財務困難建議座談會的通知》,通知說,從2005年起,學校步入了付息高峰,每年支付的利息多達1.5-1.7億元,學校資金入不敷出的情況日趨嚴峻。吉大的財務困境來的如此之快,這所中國的「高校航母」顯然沒有象真正的海上霸主那樣維持著「最大」的榮譽與尊嚴,而是在整個中國高校財務困境的憂慮聲中第一個轟然倒塌。
於是,媒體大肆宣傳,吉林大學欠30多億債務。這更加影響了吉大的名聲。
學校欠債管我們學生什麼事,學費還是那樣,還是照常去經信,李四光,逸夫上課,老師還是激情的講述玻爾的哥本哈根理論,食堂還是那個樣(我感覺還不錯啊:鴨血粉絲哪家強?吉大南校四食堂)。最近,修繕西湖,新建圖書館,校內高大上超市都在建設中。絲毫沒有感覺欠債。有錢,就是這麼任性!吉林大學是社會主義大學,怎麼能和美帝的私有學校比呢。我忽然想起了逸夫圖書館前江澤民提詞「把吉林大學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
好像跑題了。。。。。。。。。。。。。。。。。。。。。。。。。。。。。。。。。。。。。。。。。。。。。。。。。。。。。。。。。。。。。。。。。。。。。。。。。。。。。。。。。。。。。。。。。。。。。。。。。。。。。。我不知道合校的段子,畢竟已經14年了。現在,我們吉大已經是一大家庭了。
附七大校區合照:
要畢業了,我想對吉大說:
愛過,不後悔。
資料網上搜的,可保證權威性。
看到答案里有人提到科大和經濟學院合併的事情,不禁勾起了往事。那段時間在科大鬧得沸沸揚揚,罷課,遊行,行政樓前唱國歌等等,我也來說說吧。
1999年,科大與合肥經濟學院合併,合肥經濟學院變成科大的南區。合併後,原經濟學院的學生併入科大,老師重新考核上崗。有些老師估計通不過考核了,自然是埋下了怨恨的種子。也是後來煽動經濟學院學生鬧事的領頭人。
鬧事是源於畢業證的問題,開始的政策是給經濟學院的學生髮放和科大學生完全相同的畢業證書,但是註明:原經濟技術學院。結果經濟技術學院的學生不幹了,在他們老師的煽動下,開始遊行,然後在科大校門口靜坐。喊得口號是反對合併,說科大就是看上了他們學校有錢。當時,領頭人是他們一個老師,在校門口帶領著喊口號,當時就覺得他很有一股痞氣。
當時他們鬧事,科大學生並沒在意,想著朱校長總不可能會答應他們的要求吧。結果沒過幾天,bbs上就傳來消息,說校長真答應了他們的要求了。這下學生不幹了,說是虛榮也好,說是愛惜母校名聲也好,大家都不希望將來他們在工作崗位上幹得不好,別人說:瞧,科大的就這水平。
於是,我們在bbs上開始組織,然後罷課,遊行。bbs上吵得一塌糊塗。最後,我們來到行政樓前,喊著校長出來,有別的校領導出來喊話,說校長不在什麼的,一概噓下台去。等了很久,校長也沒出來,於是,大家開始唱國歌「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每個人都含著淚在唱。
朱校長終於出來了,用喊話器讓我們去大禮堂對話,於是我們全部轉去大禮堂了。在大禮堂里,準備了2個話筒,校領導一個,學生一個,想發言的就去拿話筒。很多學生說了狠話:譬如「科大不是你校長一個人科大,你這麼做就是科大的罪人」,「朱校長你如果敢這麼做,以後別想從我中學招到一個人」。等等。朱校長始終沒有反駁,也沒辯解。
最終對話無果而終,校方採取的措施是讓班主任各個擊破,以及提早放假。沒考完的科目開學再考試。當天晚上在校門口聚集的時候,班主任就來認領人了,勸回去。我清楚的記得,有個學生對班主任說:做老師最重要的就是正直。當時那個班主任無言以對,也許他們也是不情願的把。
忍不住說下我山東財經大學。。山東財政學院是個中國老太太。存了好多好多錢,教師工資高福利好住房差。山東經濟學院是個美國老太太,教師住房條件一級棒。工資低福利差。據說每天的欠款利息都能買一輛法拉利。。合校之後山經的教師工資福利升到了山財的水平,但是山財教師不可能再分房子。。於是每次一提起來,原山財的教師就吐槽白富美和窮屌絲的結合勸我們相信愛情。
話說浙大合併以後,浙江省一下子多出來了三塊還不錯的招牌: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
浙江沒有其他211/985,因此不少大學蠢蠢欲動,希望能重新擁有這三塊牌子。畢竟浙大合併時候一波帶走了省內唯一幾個還算可以的學校。這幾個招牌要是能復活,還是能有點號召力的。
首先是杭州大學,主要想要這塊牌子的是杭州師範學院,這也是最可能的。原因有三:
第一,杭州師範學院是杭州市立的大學,市立大學以城市命名天經地義。
第二,杭州大學歷史上就是由浙江大學的師範學院為主體搞的,並且曾經校名為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師範學院也是師範類院校,可以續上。
第三,浙大合併的時候,因為院系調整,不少原杭州大學的教授選擇離開新浙大,而去杭師院任教。特別是文科理科很多教授。這些人是最支持改名的。
但是有浙大在,你們這些人就別想得逞!
最後杭師院只能改名杭州師範大學。
此外浙江林學院希望改名浙江農業大學,也不行,只能改叫浙江農林大學。浙江中醫學院希望改名浙江醫科大學也不行,只能改叫浙江中醫藥大學。
軍理課上老師問七大軍區指哪些。
答:前衛、南湖、南嶺、朝陽、和平、新民再加北區。
#Just Love U#
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相隔一道圍牆。國立中山大學時代,大家其實是一家人,所以校領導討論說,要不要合併回來是大事,不過咱們可以把圍牆拆了嘛。兩邊就興緻勃勃地研究起這個事了。
結果被不知哪邊的保安隊否決了…
拆掉圍牆的話,華農的學生跑來華工打架算誰的呢?
ヾ( ̄▽ ̄) 上規劃的課的時候聽到的,不知細節出入大不大。
武大文理學部(原武漢大學校區),工學部(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校區),醫學部(原湖北醫科大學校區)在武昌區,而信息學部(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還有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在洪山區
所以理論上你在武大就可以體驗異地戀。
這個答案我準備寫兩個部分,一個是我本科母校,一個是我碩士母校。
第一部分:
沒人說母校,我就來講講。(川大校友可以去望江的研究生院二樓去看。)
俺,正八經兒川大畢業,往前數90年我們系都是川大的,至今都坐落於川大最核心區域,系樓好像是梁思成設計的。
有一次我在系門口看系變遷,吃了一小驚。49年以前,我們系是由兩個大學的物理系組成,一個叫國立四川大學(沒錯,總是亂改,一會兒叫國立四川大學,一會兒叫國立成都大學),一個叫私立華西協合大學(就是後來華西醫科大學前身)。這兩個系本來誰也不跟誰一起,因為一個是國立的,一個是私立的(教會大學)。後來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後,就是這個樣子了(這裡注意的是航空系,根本就是我們物理系分出去的,這是確實的,你們可以到張瀾路上去查!):
四川大學航空系(川大航空系整合了雲大航空系),後與清華航空系(清華航空系整合了天大、廈大等航空系),北京工業學院航空系,三校航空系最終共同組建成立北京航空學院,後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世界上僅存有兩架P-61夜間戰鬥機又稱「黑寡婦」,一架在美國的俄亥俄州空軍博物館,另一架在中國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館。此飛機曾經為四川大學所有,也是當時國內高校唯一一架研習飛機,1952年隨四川大學航空工程系一併劃歸當時的北京航空學院)
這還沒完。
後來跟成都工學院還有華西並校後,我們系吸收了成都工學院的原子分子研究所,華西的物理系(他們沒有這個系,只是有個物理學部。。。好像是研究核磁共振的,校友幫我去查查)
學校的沿革可以到網上去查。(http://zh.wikipedia.org/wiki/四川大學歷史)
本來由四川大學分出去的成都工學院早在1993年就並回來了,然後取了一個牛氣衝天的名字,叫四川聯合大學(北京聯合大學感覺瞬間出來了),後來招生不利,就改回四川大學了。
但是這人心不足,千禧年又把華西醫科大學並進來了。據說,那屆的華西校長成為華西歷史上的值得大書特書的人。此後川大在全國排名直衝top10,但是收分好像跌到20名開外了?!
在民國時期,幾乎每個大城市或者地理中心都有至少兩所大學,一所國立,一所教會大學。後來基本都合併了,但是,川大是最晚的,因此就有不少華西校友各種不爽,覺得川大拉低了他們的平均水平之類的。我是川大合併的受益者,不能說什麼,但是吧,你們華西分數還是那麼高,轉繫到你們那還是那麼難,比登天還難,當年我認識的倆姑娘,都在川大有深厚背景,高考成績也還可以,大一分數也基本上top。她倆都很想去讀臨7,結果最後告訴我只有臨5有一個名額。
其實,我讀大學之前,一直不知道有華西的存在。畢竟我生活在華北大農場,見識比較淺薄。
還有一件事就是四川大學(望江)原來跟成都工學院就只有一牆之隔,後來合併以後把牆推倒了,鋪了一條路,好像叫文華路。能夠明顯看出來,望江校區這東與西的建築的區別就好像這東與西的學科區別,東邊明顯學術氣息濃,學院派,這西邊就是大工廠。
、、、
第二部分
後來我就去倫敦讀書了,這倫敦大學可有意思了。
號稱最早建校的大學學院UCL,在高尓街霸佔土地,招了一群沒有信仰的人(在那個年代,挺不容易)所以傅斯年啊,伊藤博文啊,都是他們那裡畢業的。
不過我們都應該看到高尓街無神機構的高瞻遠矚,現在英國信教比例下降,被UCL錄取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也自稱倫敦全球性大學(London"s Global University)。
又一個號稱最早建校的國王學院King"s,坐落於著名的泰晤士河兩岸,連接兩校的橋樑是紀念偉大的威靈頓將軍戰敗拿破崙戰役的Waterloo Bridge。此校的建立,標誌著偉大的英格蘭有信仰的無產階級的子女終於不用容忍無良的貴族牛劍大學。
後來相繼建了一批以帝國學院科學技術分院(帝國理工),政治經濟法律學校(倫敦政經)為首的其他倫敦大學的學院(實際上這就是仿照牛津劍橋的學院制,但還不大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有各個學院互掐行為)。這個倫敦大學的學院們,有些牛劍的意思,但事實上更像加州大學那樣的地理位置聯盟。
本來大家都相安無事,每個學院都聽著坐落在羅素廣場周圍的一個叫索內特大樓的指令。但07年,帝國學院坐不住了,覺得現在是科學技術的時代,率先開了離群索居的先河,離開了倫敦大學組織,獨立成校。
其實早在40年前,King『s歷史上最偉大的無名校友就奪走了UCL的內核-他們的精神領袖的頭顱(看到了吧,高尓街無神機構會員總是有意無意的露出小尾巴讓別人拽)。這高尓街無神機構會員通常不喜吃素,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潛入斯特蘭德大街聖瑪麗教堂對門兒趁著耶穌睡覺的時候偷走了特別可愛的小紅獅子-也就是King"s的吉祥物。
這些網上隨處可見的兩校互掐估計很多人看都看膩了,我這就講點兒特別的。
這UCL不愧是邊沁教會,他們的物理系就從沒招過不符合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要求的教員,其中最出名的領域便是弦論( string theory)。他們用省下來的錢,大力招攬並培養了能夠有實驗實現的物理學家。而King"s本著知識是人類第一推動力的態度,海納百川地接納一切研究(其中string theory組就是我導師帶領下建立起來的,距今已經三十年有餘了,而這三十年,俺們學校卻從未培養活著招攬一位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
其實,King"s只是憋了一口氣,不過就是工科弱點,沒有商科(這倒不重要),為什麼你UCL總是去逞能,耀武揚威在各大大學排行榜?!
說到底,還是King"s憋屈,掐不過帝國學院的理工,看不大上政治經濟法律學校的Lower Standard Education,就只有拿UCL說事兒了。
不過我希望兩所學校真的並在一起,順便把LSE,SOAS,Birkbeck等小學校並起來(就好像UCL對熱帶醫學院下的毒手一樣),真的叫倫敦大學,那估計全球沒幾所能真的比得過的。
真要是這樣,博士屯聯合大學,紐約中央大學,真 巴黎大學,北京清華人民民族范電飛起大學,等等也就不甘示弱了。
還是不做夢了。
合肥經濟技術學院併入中科大
合肥消息:經教育部批准,12月18日,合肥經濟技術學院整建制併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定名為中國科技大學經濟技術學院。
據《人民日報》華東版報道,原合肥經濟技術學院是一所隸屬於國家煙草專賣局,以培養本科生為主的多學科普 通高校。這次合併是國家煙草專賣局和中國科學院共同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積極舉措,是雙方促進產學研結合,加強全面合作的重要內容。
後來註銷了人家的專業,佔了人家的地皮開始蓋住宅樓.
@何波 的評論中提到了一部分當時的情形,算是這個故事的一個後續
給他們當年畢業的經濟學院的學生頒發了科大畢業證,他們學生不滿足,還要求刪除證書上寫的:原經濟技術學院。
這事當時鬧得挺大的,科大學生不幹了。罷課,遊行,在行政樓前唱國歌,要校長出來對話,別人出來一概噓走。在學校大禮堂和校長對話,各種指責,各對校長說各種狠話。。。有人說:誰這麼做,誰就是科大的罪人,有人說,你要是敢這麼做,以後別想從我中學招到人。在鬧事的時候,有人對來勸阻的班主任說:做老師最重要的就是正直。。。最後學校提早放假了事。。。話說回來,校領導還算很寬容,也沒追究鬧事人的責任,也沒強行壓制。
天涯帖子中科大為何隱瞞曾合併合肥煙草學院這一鐵的事實?,拋去其中不明意義的互相攻擊,大致包含了如下信息:
一部分煙草學院老師最後留在科大工作;
因為行業待遇好,煙草學院在當時還算挺有錢;
當時一度出現了煙院學生在東區大門口外,科大學生在門內示威抗議的情形
部分合併前的前煙草學院學生來科大補辦科大的畢業證;
推薦閱讀:
※課文《斑羚飛渡》中的故事是真的嗎?
※生物學上有什麼凄美的故事?
※來說說你在另一個平行空間里的故事?
※你聽過最恐怖的故事是什麼?
※你和你的筆記本電腦之間有什麼故事?